當前位置:首頁 » 操作系統 » linuxmemory

linuxmemory

發布時間: 2022-07-28 16:54:14

linux內存管理的特點

什麼是虛擬內存?
Linux支持虛擬內存(virtual memory),虛擬內存是指使用磁碟當作RAM的擴展,這樣可用的內存的大小就相應地增大了。內核會將暫時不用的內存塊的內容寫到硬碟上,這樣一來,這塊內存就可用於其它目的。當需要用到原始的內容時,它們被重新讀入內存。這些操作對用戶來說是完全透明的;Linux下運行的程序只是看到有大量的內存可供使用而並沒有注意到時不時它們的一部分是駐留在硬碟上的。當然,讀寫硬碟要比直接使用真實內存慢得多(要慢數千倍),所以程序就不會象一直在內存中運行的那樣快。用作虛擬內存的硬碟部分被稱為交換空間(swap space)。
Linux能夠使用文件系統中的一個常規文件或一個獨立的分區作為交換空間。交換分區要快一些,但是很容易改變交換文件的大小(也就無需重分區整個硬碟,並且可以從臨時分區中安裝任何東西)。當你知道你需要多大的交換空間時,你應該使用交換分區,但是如果你不能確定的話,你可以首先使用一個交換文件,然後使用一陣子系統,你就可以感覺到要有多大的交換空間,此時,當你能夠確信它的大小時就創建一個交換分區。
你應該知道,Linux允許同時使用幾個交換分區以及/或者交換文件。這意味著如果你只是偶爾地另外需要一個交換空間時,你可以在當時設置一個額外的交換文件,而不是一直分配這個交換空間。
操作系統術語注釋:計算機科學常常將交換[swapping](將整個進程寫到交換空間)與頁面調度[paging](在某個時刻,僅僅固定大小的幾千位元組寫到交換空間內)加以區別。頁面調度通常更有效,這也是Linux的做法,但是傳統的Linux術語卻指的是交換。
創建交換空間
一個交換文件是一個普通的文件;對內核來說一點也不特殊。對內核有關系的是它不能有孔,並且它是用mkswap來准備的。而且,它必須駐留在一個本地硬碟上,它不能由於實現的原因而駐留在一個通過NFS載入的文件系統中。
關於孔是重要的。交換文件保留了磁碟空間,以至於內核能夠快速地交換出頁面而無需做分配磁碟扇區給文件時所要做的一些事。內核僅僅是使用早已分配給交換文件的任何扇區而已。因為文件中的一個孔意味著沒有磁碟扇區分配(給該文件的孔的相應部分),對內核來說就不能使用這類有孔的文件。
創建無孔的交換文件的一個好方法是通過下列命令:
$ dd if=/dev/zero of=/extra-swap bs=1024 count=1024 \

上面/extra-swap是交換文件的名字,大小由count=後面的數值給出。大小最好是4的倍數,因為內核寫出的內存頁面(memory pages)大小是4千位元組。如果大小不是4的倍數,最後幾千位元組就用不上了。
一個交換分區也並沒有什麼特別的。你可以象創建其它分區一樣地創建它;唯一的區別在於它是作為一個原始的分區使用的,也即,它不包括任何的文件系統。將交換分區標記為類型82(Linux交換分區)是個好主意;這將使得分區的列表更清楚,盡管對內核來說並不是一定要這樣的。
在創建了一個交換文件或一個交換分區以後,你必須在它的開頭部分寫上一個簽名;這個簽名中包括了一些由內核使用的管理信息。這是用\cmd{mkswap}命令來做到的,用法如下:
$ mkswap /extra-swap 1024
Setting up swapspace, size = 1044480 bytes

請注意此時交換空間還沒有被使用:它已存在,但內核還沒有用它作為虛擬內存。你必須非常小心地使用mkswap,因為它不檢查這個文件或分區是否已被別人使用。你可以非常容易地使用mkswap來覆蓋重要的文件以及分區!幸運的是,僅僅在安裝系統時,你才需要使用mkswap。
Linux內存管理程序限制每個交換空間最大約為127MB(由於各種技術上的原因,實際的限制大小為(4096-10) * 8 * 4096 = 133890048$ 位元組,或127.6875兆位元組)。然而,你可以同時使用多至16個交換空間,總容量幾乎達2GB。
交換空間的使用
一個已初始化的交換空間是使用命令swapon投入正式使用的。該命令告訴內核這個交換空間可以被使用了。到交換空間的路徑是作為參數給出的,所以,開始在一個臨時交換文件上使用交換的命令如下:
$ swapon /extra-swap

通過把交換空間列入/etc/fstab文件中就能被自動地使用了。
/dev/hda8 none swap sw 0 0

/swapfile none swap sw 0 0

啟動描述文件會執行命令swapon –a,這個命令會啟動列於/etc/fstab中的所有交換空間。因此,swapon命令通常僅用於需要有外加的交換空間時。
你可以用free命令監視交換空間的使用情況。它將給出已使用了多少的交換空間。
total used free shared buffers
Swap: 32452 6684 25768

輸出的第一行(Mem:)顯示出物理內存的使用情況。總和(total)列中並沒有顯示出被內核使用的內存,它通常將近一兆位元組。已用列(used column)顯示出已用內存的總和(第二行沒有把緩沖算進來)。空閑列(free column)顯示了所有未被使用的空閑內存。共享列(shared column)顯示出了被幾個進程共享的內存的大小;共享的內存越多,情況就越好。緩存列(buffer column)顯示出了當前磁碟緩存的大小。已緩沖列(cached column)顯示出了已使用的緩存的大小。
最後一行(Swap:)顯示出了與交換空間相應的信息。如果這一行的數值都是零,表示你的交換空間沒有被擊活。
也可通過用top命令來獲得同樣的信息,或者使用proc文件系統中的文件/proc/meminfo 。通常要取得指定交換空間的使用情況是困難的。
可以使用命令swapoff來移去一個交換空間。通常沒有必要這樣做,但臨時交換空間除外。一般,在交換空間中的頁面首先被換入內存;如果此時沒有足夠的物理內存來容納它們又將被交換出來(到其他的交換空間中)。如果沒有足夠的虛擬內存來容納所有這些頁面,Linux就會波動而不正常;但經過一段較長的時間Linux會恢復,但此時系統已不可用了。在移去一個交換空間之前,你應該檢查(例如,用free)是否有足夠的空閑內存。
任何由swapon –a而自動被使用的所有交換空間都能夠用swapoff –a命令移去;該命令參考/etc/fstab文件來確定移去什麼。任何手工設置使用的交換空間將始終可以被使用。
有時,盡管有許多的空閑內存,仍然會有許多的交換空間正被使用。這是有可能發生的,例如如果在某一時刻有進行交換的必要,但後來一個佔用很多物理內存的大進程結束並釋放內存時。被交換出的數據並不會自動地交換進內存,除非有這個需要時。此時物理內存會在一段時間內保持空閑狀態。對此並沒有什麼可擔心的,但是知道了是怎麼一回事我們也就放心了。
許多操作系統使用了虛擬內存的方法。因為它們僅在運行時才需要交換空間,以即決不會在同一時間使用交換空間,因此,除了當前正在運行的操作系統的交換空間,其它的就是一種浪費。所以讓它們共享一個交換空間將會更有效率。這是可能的,但需要有一定的了解。在HOWTO技巧文檔中含有如何實現這種做法的一些建議。
有些人會對你說需要用物理內存的兩倍容量來分配交換空間,但這是不對的。下面是合適的做法:
。估計你的總內存需求。這是某一時刻你所需要的最大的內存容量,也就是在同一時刻你想運行的所有程序所需內存的總和。通過同時運行所有的程序你可以做到這一點。
例如,如果你要運行X,你將給它分配大約8MB內存,gcc需要幾兆位元組(有些文件要求異呼尋常的大量的內存量,多至幾十兆位元組,但通常約4兆位元組應該夠了),等等。內核本身要用大約1兆位元組、普通的shell以及其它一些工具可能需要幾百千位元組(就說總和要1兆位元組吧)。並不需要進行精確的計算,粗率的估計也就足夠了,但你必須考慮到最壞的情況。
注意,如果會有幾個人同時使用這個系統,他們都將消耗內存。然而,如果兩個人同時運行一個程序,內存消耗的總量並不是翻倍,因為代碼頁以及共享的庫只存在一份。
Free以及ps命令對估計所需的內存容量是很有幫助的。
對第一步中的估計放寬一些。這是因為對程序在內存中佔用多少的估計通常是不準的,因為你很可能忘掉幾個你要運行的程序,以及,確信你還要有一些多餘的空間用於以防萬一。這需幾兆位元組就夠了。(多分配總比少分配交換空間要好,但並不需要過分這樣以至於使用整個硬碟,因為不用的交換空間是浪費的空間;參見後面的有關增加交換空間。)同樣,因為處理數值更好做,你可以將容量值加大到整數兆位元組。
基於上面的計算,你就知道了你將需要總和為多少的內存。所以,為了分配交換空間,你僅需從所需總內存量中減去實際物理內存的容量,你就知道了你需要多少的交換空間。(在某些UNIX版本中,你還需要為物理內存的映像分配空間,所以第二步中算出的總量正是你所需要的交換空間的容量,而無需再做上述中的減法運算了。)
如果你計算出的交換空間容量遠遠大於你的物理內存(大於兩倍以上),你通常需要再買些內存來,否則的話,系統的性能將非常低。
有幾個交換空間是個好主意,即使計算指出你一個都不需要。Linux系統常常動不動就使用交換空間,以保持盡可能多的空閑物理內存。即使並沒有什麼事情需要內存,Linux也會交換出暫時不用的內存頁面。這可以避免等待交換所需的時間:當磁碟閑著,就可以提前做好交換。
可以將交換空間分散在幾個硬碟之上。針對相關磁碟的速度以及對磁碟的訪問模式,這樣做可以提高性能。你可能想實驗幾個方案,但是你要認識到這些實驗常常是非常困難的。不要相信其中一個方案比另一個好的說法,因為並不總是這樣的。

高速緩沖
與訪問(真正的)的內存相比,磁碟[3]的讀寫是很慢的。另外,在相應較短的時間內多次讀磁碟同樣的部分也是常有的事。例如,某人也許首先閱讀了一段e-mail消息,然後為了答復又將這段消息讀入編輯器中,然後又在將這個消息拷貝到文件夾中時,使得郵件程序又一次讀入它。或者考慮一下在一個有著許多用戶的系統中ls命令會被使用多少次。通過將信息從磁碟上僅讀入一次並將其存於內存中,除了第一次讀以外,可以加快所有其它讀的速度。這叫作磁碟緩沖(disk buffering),被用作此目的的內存稱為高速緩沖(buffer cache)。
不幸的是,由於內存是一種有限而又不充足的資源,高速緩沖不可能做的很大(它不可能包容要用到的所有數據)。當緩沖充滿了數據時,其中最長時間不用的數據將被舍棄以騰出內存空間用於新的數據。
對寫磁碟操作來說磁碟緩沖技術同樣有效。一方面,被寫入磁碟的數據常常會很快地又被讀出(例如,原代碼文件被保存到一個文件中,又被編譯器讀入),所以將要被寫的數據放入緩沖中是個好主意。另一方面,通過將數據放入緩沖中,而不是將其立刻寫入磁碟,程序可以加快運行的速度。以後,寫的操作可以在後台完成,而不會拖延程序的執行。
大多數操作系統都有高速緩沖(盡管可能稱呼不同),但是並不是都遵守上面的原理。有些是直接寫(write-through):數據將被立刻寫入磁碟(當然,數據也被放入緩存中)。如果寫操作是在以後做的,那麼該緩存被稱為後台寫(write-back)。後台寫比直接寫更有效,但也容易出錯:如果機器崩潰,或者突然掉電,或者是軟盤在緩沖中等待寫的數據被寫入軟盤之前被從驅動器中取走,緩沖中改變過的數據就被丟失了。如果仍未被寫入的數據含有重要的薄記信息,這甚至可能意味著文件系統(如果有的話)已不完整。
由於上述原因,在使用適當的關閉過程之前,絕對不要關掉電源(見第六章),不要在卸載(如果已被載入)之前將軟盤從驅動器中取出來,也不要在任何正在使用軟盤的程序指示出完成了軟盤操作並且軟盤燈熄滅之前將軟盤取出來。sync命令傾空(flushes)緩沖,也即,強迫所有未被寫的數據寫入磁碟,可用以確定所有的寫操作都已完成。在傳統的UNIX系統中,有一個叫做update的程序運行於後台,每隔30秒做一次sync操作,因此通常無需手工使用sync命令了。Linux另外有一個後台程序,bdflush,這個程序執行更頻繁的但不是全面的同步操作,以避免有時sync的大量磁碟I/O操作所帶來的磁碟的突然凍結。
在Linux中,bdflush是由update啟動的。通常沒有理由來擔心此事,但如果由於某些原因bdflush進程死掉了,內核會對此作出警告,此時你就要手工地啟動它了(/sbin/update)。
緩存(cache)實際並不是緩沖文件的,而是緩沖塊的,塊是磁碟I/O操作的最小單元(在Linux中,它們通常是1KB)。這樣,目錄、超級塊、其它文件系統的薄記數據以及非文件系統的磁碟數據都可以被緩沖了。
緩沖的效力主要是由它的大小決定的。緩沖大小太小的話等於沒用:它只能容納一點數據,因此在被重用時,所有緩沖的數據都將被傾空。實際的大小依賴於數據讀寫的頻次、相同數據被訪問的頻率。只有用實驗的方法才能知道。
如果緩存有固定的大小,那麼緩存太大了也不好,因為這會使得空閑的內存太小而導致進行交換操作(這同樣是慢的)。為了最有效地使用實際內存,Linux自動地使用所有空閑的內存作為高速緩沖,當程序需要更多的內存時,它也會自動地減小緩沖的大小。
在Linux中,你不需要為使用緩沖做任何事情,它是完全自動處理的。除了上面所提到的有關按照適當的步驟來關機和取出軟盤,你不用擔心它。

⑵ LINUX內存機制是什麼

Linux 內存機制

Linux支持虛擬內存(Virtual Mmemory),虛擬內存是指使用磁碟當作RAM的擴展,這樣可用的內存的大小就相應地增大了。內核會將暫時不用的內存塊的內容寫到硬碟上,這樣一來,這塊內存就可用於其它目的。當需要用到原始的內容時,它們被重新讀入內存。這些操作對用戶來說是完全透明的;Linux下運行的程序只是看到有大量的內存可供使用而並沒有注意到時不時它們的一部分是駐留在硬碟上的。當然,讀寫硬碟要比直接使用真實內存慢得多(要慢數千倍),所以程序就不會象一直在內存中運行的那樣快。用作虛擬內存的硬碟部分被稱為交換空間(Swap Space)。

一般,在交換空間中的頁面首先被換入內存;如果此時沒有足夠的物理內存來容納它們又將被交換出來(到其他的交換空間中)。如果沒有足夠的虛擬內存來容納所有這些頁面,Linux就會波動而不正常;但經過一段較長的時間Linux會恢復,但此時系統已不可用了。
有時,盡管有許多的空閑內存,仍然會有許多的交換空間正被使用。這種情況是有可能發生的,例如如果在某一時刻有進行交換的必要,但後來一個佔用很多物理內存的大進程結束並釋放內存時。被交換出的數據並不會自動地交換進內存,除非有這個需要時。此時物理內存會在一段時間內保持空閑狀態。對此並沒有什麼可擔心的,但是知道了是怎麼一回事,也就無所謂了。
許多操作系統使用了虛擬內存的方法。因為它們僅在運行時才需要交換空間,以解決不會在同一時間使用交換空間,因此,除了當前正在運行的操作系統的交換空間,其它的就是一種浪費。所以讓它們共享一個交換空間將會更有效率。
注意:如果會有幾個人同時使用這個系統,他們都將消耗內存。然而,如果兩個人同時運行一個程序,內存消耗的總量並不是翻倍,因為代碼頁以及共享的庫只存在一份。

Linux系統常常動不動就使用交換空間,以保持盡可能多的空閑物理內存。即使並沒有什麼事情需要內存,Linux也會交換出暫時不用的內存頁面。這可以避免等待交換所需的時間:當磁碟閑著,就可以提前做好交換。可以將交換空間分散在幾個硬碟之上。針對相關磁碟的速度以及對磁碟的訪問模式,這樣做可以提高性能。

與訪問物理內存相比,磁碟的讀寫是很慢的。另外,在相應較短的時間內多次讀磁碟同樣的部分也是常有的事。例如,某人也許首先閱讀了一段E-mail消息,然後為了答復又將這段消息讀入編輯器中,然後又在將這個消息拷貝到文件夾中時,使得郵件程序又一次讀入它。或者考慮一下在一個有著許多用戶的系統中 ls命令會被使用多少次。通過將信息從磁碟上僅讀入一次並將其存於內存中,除了第一次讀以外,可以加快所有其它讀的速度。這叫作磁碟緩沖(Disk Buffering),被用作此目的的內存稱為高速緩沖(Buffer Cache)。但是,由於內存是一種有限而又不充足的資源,高速緩沖不可能做的很大(它不可能包容要用到的所有數據)。當緩沖充滿了數據時,其中最長時間不用的數據將被舍棄以騰出內存空間用於新的數據。

對寫磁碟操作來說磁碟緩沖技術同樣有效。一方面,被寫入磁碟的數據常常會很快地又被讀出(例如,原代碼文件被保存到一個文件中,又被編譯器讀入),所以將要被寫的數據放入緩沖中是個好主意。另一方面,通過將數據放入緩沖中,而不是將其立刻寫入磁碟,程序可以加快運行的速度。以後,寫的操作可以在後台完成,而不會拖延程序的執行。

大多數操作系統都有高速緩沖(盡管可能稱呼不同),但是並不是都遵守上面的原理。有些是直接寫(Write-Through):數據將被立刻寫入磁碟(當然,數據也被放入緩存中)。如果寫操作是在以後做的,那麼該緩存被稱為後台寫(Write-Back)。後台寫比直接寫更有效,但也容易出錯:如果機器崩潰,或者突然掉電,緩沖中改變過的數據就被丟失了。如果仍未被寫入的數據含有重要的薄記信息,這甚至可能意味著文件系統(如果有的話)已不完整。
針對以上的原因,出現了很多的日誌文件系統,數據在緩沖區修改後,同時會被文件系統記錄修改信息,這樣即使此時系統掉電,系統重啟後會首先從日誌記錄中恢復數據,保證數據不丟失。當然這些問題不再本文的敘述范圍。
由於上述原因,在使用適當的關閉過程之前,絕對不要關掉電源,Sync命令傾空(Flushes)緩沖,也即,強迫所有未被寫的數據寫入磁碟,可用以確定所有的寫操作都已完成。在傳統的UNIX系統中,有一個叫做update的程序運行於後台,每隔30秒做一次sync操作,因此通常無需手工使用sync命令了。Linux另外有一個後台程序,Bdflush,這個程序執行更頻繁的但不是全面的同步操作,以避免有時sync的大量磁碟I/O操作所帶來的磁碟的突然凍結。
在Linux中,Bdflush是由update啟動的。通常沒有理由來擔心此事,但如果由於某些原因bdflush進程死掉了,內核會對此作出警告,此時你就要手工地啟動它了(/sbin/update)。

緩存(Cache)實際並不是緩沖文件的,而是緩沖塊的,塊是磁碟I/O操作的最小單元(在Linux中,它們通常是1KB)。這樣,目錄、超級塊、其它文件系統的薄記數據以及非文件系統的磁碟數據都可以被緩沖了。緩沖的效力主要是由它的大小決定的。緩沖太小的話等於沒用。它只能容納一點數據,因此在被重用時,所有緩沖的數據都將被傾空。實際的大小依賴於數據讀寫的頻次、相同數據被訪問的頻率。只有用實驗的方法才能知道。
如果緩存有固定的大小,那麼緩存太大了也不好,因為這會使得空閑的內存太小而導致進行交換操作(這同樣是慢的)。為了最有效地使用實際內存,Linux自動地使用所有空閑的內存作為高速緩沖,當程序需要更多的內存時,它也會自動地減小緩沖的大小。

這就是一般情況下Linux內存的一般機制,真正的Linux內存的運行機制遠遠比這個復雜。

⑶ Linux中什麼和什麼可以存儲數據

Linux中swap與memory可以存儲數據。
memory就是機器的物理內存,讀寫速度低於cpu一個量級,但是高於磁碟不止一個量級。
swap全稱為swap place,即交換區,當內存不夠的時候,被踢出的進程被暫時存儲到交換區當需要這條被踢出的進程的時候,就從交換區重新載入到內存,否則它不會主動交換到真實內存中。

⑷ 如何手動釋放Linux內存的方法

1、首先打開Linux命令窗口,可使用快捷鍵Ctrl+Alt+T打開。

⑸ linux出現out of memory是什麼問題

有兩種方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1、如果可能,請升級到64位系統。
這是最好的解決辦法,因為所有的內存都將成為low memory。如果你在這種情況下耗盡了low memory,那就真的是out of memory了。
2、如果受限於必須使用32位系統,最好的解決辦法是使用hugemem內核。
這種內核以不同的方式分割low/high memory,而且在大多數情況下會提供足夠多的low memory到high memory的映射。在大多數案例中,這是一個很簡單的修復方法:安裝hugemem kernel RPM包,然後重啟即可。
如果運行hugemem內核也不可能,你可以嘗試將/proc/sys/vm/lower_zone_protection 的值設置為250甚至更多。這將讓內核願意保護low memory,從而在分配內存時多考慮從high memory分配。據我所知,此選項從2.6.x內核才開始可用。必要的是,您可能需要通過一些實驗來找到您系統環境中最適合的值。可以使用下面方法快速的設置和檢查改值:
# cat /proc/sys/vm/lower_zone_protection
# echo "250" > /proc/sys/vm/lower_zone_protection
在 /etc/sysctl.conf 中加入設置,以便啟動就生效:
vm.lower_zone_protection = 250
作為最後的努力,你可以關閉oom-killer。這個選項可以導致系統掛起,所以請小心使用(風險自負)!
查看當前oom-killer的狀態:
# cat /proc/sys/vm/oom-kill
關閉/打開oom-killer:
# echo "0" > /proc/sys/vm/oom-kill
# echo "1" > /proc/sys/vm/oom-kill
當進程該被oom-killer殺死卻沒有被殺死時,相關信息會記錄到 /var/log/messages:
"Would have oom-killed but /proc/sys/vm/oom-kill is disabled"

⑹ linux中查看物理內存和配置空間的命令是什麼

linux中查看物理內存的命令是:dmidecode -t memory | grep Size。(如果沒有安裝dmidecode 需要先執行yum -y install dmidecode)

物理內存是沒辦法配置的,只能配置虛擬內存,在Linux系統即Swap分區,查看Swap分區的命令是:free -k 或者 free -m。m代表以MB為單位,k代表以KB為單位。


(6)linuxmemory擴展閱讀

dmidecode命令介紹

使用方法:

dmidecode [OPTIONS]

參數介紹:

-d, --dev-mem FILE 從設備文件讀取內存(默認: /dev/mem)

-h, --help顯示此幫助文本並退出。

-q, --quiet 減少詳細輸出。

-t, --type TYPE 僅顯示給定類型的條目。

-V, --version 查看版本號。

⑺ 怎麼看linux的memory

linux下查看內存信息,使用free命令,具體操作和展示信息如下:

#free-m

Mem:15918128213097026012542
-/+buffers/cache:76768241
Swap:399983991

其中的相關說明:

Mem:表示物理內存統計
-/+ buffers/cached:表示物理內存的緩存統計
Swap:表示硬碟上交換分區的使用情況(這里我們不去關心)
系統的總物理內存:15918MB(16GB,因為顯存佔用部分內存),但系統當前真正可用的內存並不是第一行free標記的 3039MB,它僅代表未被分配的內存。
我們使用total1、used1、free1、used2、free2等名稱來代表上面統計數據的各值,1、2 分別代表第一行和第二行的數據。

total1:表示物理內存總量。
used1:表示總計分配給緩存(包含buffers 與cache )使用的數量,但其中可能部分緩存並未實際使用。
free1:未被分配的內存。
shared1:共享內存,一般系統不會用到,這里也不討論。
buffers1:系統分配但未被使用的buffers 數量。
cached1:系統分配但未被使用的cache 數量。buffer 與cache 的區別見後面。

used2:實際使用的buffers 與cache 總量,也是實際使用的內存總量。
free2:未被使用的buffers 與cache 和未被分配的內存之和,這就是系統當前實際可用內存。

可以整理出如下等式:
total1 = used1 + free1
total1 = used2 + free2
used1= buffers1 + cached1 + used2
free2= buffers1 + cached1 + free1

buffer 與cache 的區別
A buffer is something that has yet to be "written" to disk.

理解為buffer是准備寫入磁碟。
A cache is something that has been "read" from the disk and stored for later use.

從磁碟讀出來准備給用戶訪問。

⑻ Linux裡面out of memory怎麼翻譯

out of 就是出來,memory是內存,就是從內存中出來
計算機術語叫做:內存溢出。字面意思就是內存不夠用了。

熱點內容
怎麼用linux配置一個伺服器 發布:2025-01-19 03:41:21 瀏覽:282
dos重命名文件夾 發布:2025-01-19 03:34:13 瀏覽:422
華為怎麼清除開機密碼 發布:2025-01-19 03:34:03 瀏覽:985
java編譯成class文件過程 發布:2025-01-19 03:31:21 瀏覽:983
androidactivity銷毀 發布:2025-01-19 03:29:09 瀏覽:386
做訪問學者要多少錢 發布:2025-01-19 03:20:04 瀏覽:284
蘋果7的存儲空間在哪 發布:2025-01-19 03:10:35 瀏覽:583
2012文件伺服器如何新建用戶 發布:2025-01-19 02:43:10 瀏覽:888
android復試 發布:2025-01-19 02:39:11 瀏覽:654
c獲取文件夾中 發布:2025-01-19 02:33:48 瀏覽: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