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acle資料庫性能
⑴ 如何提高oracle資料庫的性能
在公路建設中,通過建立多條車道可以提高道路的流量。其實這個道理在Oracle資料庫中也行得通。即可以將關鍵數據文件存儲在多塊硬碟上,以提高Oracle資料庫的性能。可惜的是,不少資料庫管理員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在這篇文章中筆者就以Oracle11G為例,說明如何通過在硬碟之間分布關鍵數據文件來提高性能。 一、在硬碟之間分布關鍵數據文件的基本原則。
在傳統的文件系統上(即不是在裸機上)部署Oracle資料庫,可以通過將關鍵的數據文件分布到多個可用的文件系統上或者不同的硬碟上來提高資料庫的性能。具體的來說,需要遵循如下幾個原則。
一是對於表來說,往往包含兩個部分,即基本表與索引表。只要為基本表中的欄位創建了索引,其對應的就有一張索引表。當用戶訪問表中的數據時,應用系統需要同時訪問到索引表與數據表。此時我們可以將這兩張表比喻成兩輛車。如果現在只有一個車道(即將他們同時存放在一個硬碟或者文件系統中),那麼兩輛車必須前後行使。而如果現在有兩個車道(即將基本表與其相對應的索引表存放在不同的硬碟或者文件系統中),那麼這兩輛車就可以並排行使。顯然,後者的效率更高。為此筆者建議,可將經常需要訪問的表和與之對應的索引表分開來存放。
二是可以將日誌文件也分開來存放。不光光是數據表與索引表存在著這種狀況。其實在日誌文件管理中也是如此。只要條件允許,那麼最好能夠將聯機重做日誌和歸檔日誌與其它數據文件存放在不同的硬碟或者文件系統上。因為當用戶往資料庫中寫入數據時,需要同時往數據文件與重做日誌文件中寫入數據。此時如果將它們分開來存放,那麼就相當於有了多條車道,分別往不同的文件中寫入數據。這無疑就可以提高數據寫入的效率,從而提高資料庫的性能。
二、哪些文件最好能夠分開存放?
在講到硬碟之間分布關鍵數據文件的基本原則的時候,筆者舉了幾個需要分開存放的幾個案例。但是在實際工作中,並不僅僅局限於上面提到的這些文件。筆者認為,如果條件允許的話,那麼可以考慮將如下文件放置在不同的硬碟上。
一是表空間,如臨時表空間、系統表空間、UNDO表空間等等。這三個表空間可能系統會同時進行訪問。為此需要將其分開來存放。二是數據文件和索引文件。上面提到過,需要將經常訪問的數據文件與其對應的索引文件存放在不同的硬碟上。因為這兩類文件在訪問數據時也可能會同時訪問到。三是操作系統盤與資料庫文件單獨存放。顯然Oracle系統肯定是與操作系統同時運行的。為了避免他們之間的I/Q沖突,就需要將Oracle部署在操作系統盤以外的磁碟上。四是聯機重做日誌文件。這個文件比較復雜,不但要將其與其他文件分開來存放。而且還需要注意的是,最好能夠將其存放在性能最佳的硬碟上。
最後需要說明的一點是,增加磁碟也會增加成本。這不光光是購買磁碟所需要的花費,還包括管理的成本。所以這之間也會涉及到成本與性能之間的一個均衡問題。如果企業的數據不是很多,或者主要是涉及到查詢操作,那麼這么設計的話,就可能不怎麼合理。因為投入要大於回報。
三、如何確定是否需要將文件分開來存放?
在實際工作中,企業的數據是一個從少到多的過程。也就是說,剛開始使用資料庫的時候,可能數據量比較少,此時出於成本的考慮,沒有將相關文件存放在不同的磁碟上。但是隨著工作的深入,用戶會發現資料庫的性能在逐漸的降低。此時管理員就需要考慮,能夠採取這種多建車道的措施,來提高資料庫性能。當然在採取這個措施之前,管理員需要先進性評估。此時評估所需要用到的一個指標就是磁碟的I/O爭用。
磁碟爭用通常發生在有多個進程試圖同時訪問一個物理磁碟的情況下。如現在用戶需要訪問某個數據表中的數據,此時系統需要訪問索引文件與數據表文件。如果將它們放置在同一磁碟上,那麼在訪問時就會發生I/O沖突。所以評估I/O沖突的嚴重程度,可以幫我們來確定是否需要將關鍵文件存放在不同的磁碟上。
將I/O平均的分布到多個可用的磁碟上,這可以有效的減少磁碟之間的爭用情況,提高數據存儲與讀取的性能。從而提高Oracle等應用程序的效率。在實際工作中,資料庫控制文件中有兩個參數可以用來幫助我們評估這個指標。這兩個參數是文件平均讀取時間和文件平均寫入時間。不過在使用這兩個參數的時候,其只評估所有與資料庫相關聯的文件。管理員如果有需要的話,也可以通過下面的查詢語句來查詢數據文件是否存在I/O問題。查詢的語法與結果如下圖所示:
從如上的查詢結果中可以看出某個數據文件是否繁忙,數據文件之間是否存在著/I/O沖突文件。這里需要注意的是,這個結果是一個動態的結果。在不同的時刻、用戶進行不同的操作時往往會得出不同的結論。為此筆者建議,在使用這個數據的時候,最好能夠多跟蹤幾次。然後分析多次運行的結果。只有如此,才能夠得到比較合乎情理的判斷。 通常情況下,管理員根據上面的結果可以得出三種結論。
第一種結論是上面這些數據文件都不是很忙。即文件的平均讀取時間與寫入時間都比較短,表示這兩個文件都是比較空閑的。此時正常情況下,資料庫的性能應該是不錯的。也就是說,如果此時資料庫的性能不理想的話,那麼就不是磁碟的I/O所造成的。管理員應該從其他角度來改善資料庫的性能。
第二種結論是每個資料庫文件都非常的繁忙。此時有可能是讀取時間或者寫入時間比較長,或者說兩個時間都比較長。當多個數據文件同時比較繁忙並且他們處於同一磁碟的話,那麼管理員就需要考慮購買新的磁碟,然後將上面提到的這些關鍵文件重新整理,讓他們部署在不同的磁碟上。
第三種結論是某幾個特定的數據文件比較繁忙,而其他數據文件還可以。此時管理員如果成本受到限制,那麼也不需要重新購買硬碟。在磁碟上的物理寫入和讀取次數上如果出現比較大的差異,就表明某個磁碟負載過大,即有很嚴重的I/O沖突。此時最好能夠將這個磁碟中的文件進行調整,如將某些文件移動到另外的一塊I/O相對不怎麼嚴重的磁碟上。不過在採取這個操作的時候,需要注意一點。對於聯機重做日誌文件來說,即使其所在的磁碟I/O沖突比較低,或者訪問這個文件的時間比較短,但是也不建議將其他數據文件轉移到其所在的磁碟上來。因為通常情況下,為了保障資料庫的性能,我們都建議將聯機重做日誌文件單獨存放,並且還需要講起放置在性能比較高的硬碟上。
總之,將關鍵的Oracle資料庫文件分開放置。如此的話可以有效避免磁碟爭用成為Oracle資料庫系統的性能瓶頸。
⑵ 如何檢查oracle資料庫性能
oracle的性能判斷需要綜合資料庫的多個運行指標來判斷:
1、進程數量和佔用cpu:這個主要看有沒有長時間佔用cpu的進行。通常會判斷大出sql,需要優化;這個可以用執行計劃或者awr報告查看;
2、內存佔用:主要用系統命令查看ora_佔用和系統總內存的比例,swap的使用率;通常swap使用率低就沒事;這個主要使用系統命令;
3、磁碟佔用率:防止磁碟空間不足,需要的主要在系統和用戶表空間、RMAN等操作上;這個主要使用系統命令;RMAN命令查看
⑶ 如何評估和測試Mysql及oracle資料庫性能
1:伺服器環境
操作系統: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Server release 5.5 (Tikanga)
CPU:Intel(R) Xeon(R) CPU E5607 @ 2.27GHz 8核
內存:16G
Mysql:Ver 14.14 Distrib 5.5.21, for Linux (x86_64)
Oracle:OracleDatabase 11g Enterprise Edition Release
詳細數據測試(操作通過存儲過程完成)
數據插入
50並發Mysql插入性能圖示(橫坐標:當前數據總量,縱坐標:每秒執行次數){平均值:4841.98}
⑷ oracle資料庫與MillionsDB內存資料庫的性能比較
1.傳統磁碟資料庫的基本訪問模式。為了提高性能在產品和應用之間會加入緩存的內存區域。傳統資料庫性能瓶頸主要出現在一個是內存不夠,一個IO讀寫效率太低。oracle 體系結構中,資料庫實例的系統全局區SGA(System global area) 是核心的組成部分,它是一組共享的內存結構,裡面存儲了oracle資料庫實例(instance)的數據和控制文件信息。SGA主要包括以下幾部分:共享池,數據緩沖區,大型池,Java池,日誌緩沖區。如果每次執行一個操作時,Oracle都必須從磁碟讀取所有數據塊並在改變它之後又必須把每一塊寫入磁碟,顯然效率會非常低。數據緩沖區存放需要經常訪問的數據,供所有用戶使用。修改數據時,首先從數據文件中取出數據,存儲在數據緩沖區中,修改/插入數據也存儲在緩沖區中,commit或DBWR進程的其他條件引發時,數據被寫入數據文件。而SGA的內存是極其有限的,所以SGA是影響Oracle資料庫性能的重要因素.
而MillionsDB內存資料庫,擁有大量的內存,在資料庫啟動過程中把數據從磁碟上載入到內存中,而對數據進行操作也是數據是先不存儲到磁碟上(Disk)(數據操作會有相應的日誌保存),存儲在內存中,MVCC:(Multi Version Concurrency Control)用來控制內存數據的一致性,而後台savepoint定時的把內存中數據的修改從內存中寫入磁碟。內存資料庫並不是實時的把數據更新到磁碟上,這樣就減少很多磁碟的IO操作,而數據有載入到內存中,內存存儲讀取的性能遠高於磁碟存儲。讀寫操作都針對內存進行,不再直接與磁碟資料庫交互,相當於是一種非同步操作,顯然,非同步操作使得前端的寫操作顯得更快。雖然oracle的讀寫操作也有針對內存進行,但由於SGA的內存有限,遇到大數據量時,性能相比內存資料庫就相差很遠。
MillionsDB支持與多種資料庫對接.如Oracle,DB2,Sybase,MySQL,SQL Server
MillionsDB 獨特的內存管理演算法,使系統運行不產生內存碎片.避免了內存的動態申請或釋放導致的系統運算資源開銷.從而保障了數據平台的整體運行效率.
⑸ 如何進行oracle資料庫性能優化
1、1、調整數據結構的設計。這一部分在開發信息系統之前完成,程序員需要考慮是否使用ORACLE資料庫的分區功能,對於經常訪問的資料庫表是否需要建立索引等。
2、2、調整應用程序結構設計。這一部分也是在開發信息系統之前完成,程序員在這一步需要考慮應用程序使用什麼樣的體系結構,是使用傳統的Client/Server兩層體系結構,還是使用Browser/Web/Database的三層體系結構。不同的應用程序體系結構要求的資料庫資源是不同的。
3、3、調整資料庫SQL語句。應用程序的執行最終將歸結為資料庫中的SQL語句執行,因此SQL語句的執行效率最終決定了ORACLE資料庫的性能。ORACLE公司推薦使用ORACLE語句優化器(Oracle Optimizer)和行鎖管理器(row-level manager)來調整優化SQL語句。
⑹ oracle資料庫的優勢有哪些
oracle 優勢很多,大部分銀行保險電信大部分是用oracle處理的
優勢主要 有
1、處理速度快,非常快
2、安全級別高。支持快閃以及完美的恢復,即使硬體壞了 也可以恢復到故障發前的1s
3、幾台資料庫做集群資料庫,可以做到幾秒s以內故障轉移,而且數據物理完全一致,現在集群一直是最優秀的解決方案,對於銀行保險沒有其他太多的選項{數據不丟,快速切換,負載均衡}
4、網格控制,以及 數據倉庫方面 也非常強大
對了免費 以及 開源的 言論 都是錯誤的。。。oracle產品及服務都是付費的,而且價格不菲。比其他資料庫要貴,物有所值。oracle不是開源的。不過可以在redhat 或者其他開源操作系統上安裝。
mysql在sun沒被oracle收購是開源的,免費的,之後oracle公司打算 把mysql打造成不開源,收費模式的。
⑺ 如何監控oracle資料庫性能
oracle的性能判斷需要綜合資料庫的多個運行指標來判斷:
1、進程數量和佔用cpu:這個主要看有沒有長時間佔用cpu的進行。通常會判斷大出sql,需要優化;這個可以用執行計劃或者awr報告查看;
2、內存佔用:主要用系統命令查看ora_佔用和系統總內存的比例,swap的使用率;通常swap使用率低就沒事;這個主要使用系統命令;
3、磁碟佔用率:防止磁碟空間不足,需要的主要在系統和用戶表空間、RMAN等操作上;這個主要使用系統命令;RMAN命令查看
⑻ oracle資料庫的性能優化有哪些方法
你最好買一本專門講ORACLE性能優化的書,好好看看
1、調整資料庫伺服器的性能
Oracle資料庫伺服器是整個系統的核心,它的性能高低直接影響整個系統的性能,為了調整Oracle資料庫伺服器的性能,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1、調整操作系統以適合Oracle資料庫伺服器運行
Oracle資料庫伺服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運行伺服器的操作系統,如果操作系統不能提供最好性能,那麼無論如何調整,Oracle資料庫伺服器也無法發揮其應有的性能。
1.1.1、為Oracle資料庫伺服器規劃系統資源
據已有計算機可用資源, 規劃分配給Oracle伺服器資源原則是:盡可能使Oracle伺服器使用資源最大化,特別在Client/Server中盡量讓伺服器上所有資源都來運行Oracle服務。
1.1.2、調整計算機系統中的內存配置
多數操作系統都用虛存來模擬計算機上更大的內存,它實際上是硬碟上的一定的磁碟空間。當實際的內存空間不能滿足應用軟體的要求時,操作系統就將用這部分的磁碟空間對內存中的信息進行頁面替換,這將引起大量的磁碟I/O操作,使整個伺服器的性能下降。為了避免過多地使用虛存,應加大計算機的內存。
1.1.3、為Oracle資料庫伺服器設置操作系統進程優先順序
不要在操作系統中調整Oracle進程的優先順序,因為在Oracle資料庫系統中,所有的後台和前台資料庫伺服器進程執行的是同等重要的工作,需要同等的優先順序。所以在安裝時,讓所有的資料庫伺服器進程都使用預設的優先順序運行。
1.2、調整內存分配
Oracle資料庫伺服器保留3個基本的內存高速緩存,分別對應3種不同類型的數據:庫高速緩存,字典高速緩存和緩沖區高速緩存。庫高速緩存和字典高速緩存一起構成共享池,共享池再加上緩沖區高速緩存便構成了系統全程區(SGA)。SGA是對資料庫數據進行快速訪問的一個系統全程區,若SGA本身需要頻繁地進行釋放、分配,則不能達到快速訪問數據的目的,因此應把SGA放在主存中,不要放在虛擬內存中。內存的調整主要是指調整組成SGA的內存結構的大小來提高系統性能,由於Oracle資料庫伺服器的內存結構需求與應用密切相關,所以內存結構的調整應在磁碟I/O調整之前進行。
1.2.1、庫緩沖區的調整
庫緩沖區中包含私用和共享SQL和PL/SQL區,通過比較庫緩沖區的命中率決定它的大小。要調整庫緩沖區,必須首先了解該庫緩沖區的活動情況,庫緩沖區的活動統計信息保留在動態性能表v$librarycache數據字典中,可通過查詢該表來了解其活動情況,以決定如何調整。
Select sum(pins),sum(reloads) from v$librarycache;
Pins列給出SQL語句,PL/SQL塊及被訪問對象定義的總次數;Reloads列給出SQL 和PL/SQL塊的隱式分析或對象定義重裝載時在庫程序緩沖區中發生的錯誤。如果sum(pins)/sum(reloads) ≈0,則庫緩沖區的命中率合適;若sum(pins)/sum(reloads)>1, 則需調整初始化參數 shared_pool_size來重新調整分配給共享池的內存量。
1.2.2、數據字典緩沖區的調整
數據字典緩沖區包含了有關資料庫的結構、用戶、實體信息。數據字典的命中率,對系統性能影響極大。數據字典緩沖區的使用情況記錄在動態性能表v$librarycache中,可通過查詢該表來了解其活動情況,以決定如何調整。
Select sum(gets),sum(getmisses) from v$rowcache;
Gets列是對相應項請求次數的統計;Getmisses 列是引起緩沖區出錯的數據的請求次數。對於頻繁訪問的數據字典緩沖區,sum(getmisses)/sum(gets)<10%~15%。若大於此百分數,則應考慮增加數據字典緩沖區的容量,即需調整初始化參數shared_pool_size來重新調整分配給共享池的內存量。
1.2.3、緩沖區高速緩存的調整
用戶進程所存取的所有數據都是經過緩沖區高速緩存來存取,所以該部分的命中率,對性能至關重要。緩沖區高速緩存的使用情況記錄在動態性能表v$sysstat中,可通過查詢該表來了解其活動情況,以決定如何調整。
Select name,value from v$sysstat where name in ('dbblock gets','consistent gets','physical reads');
dbblock gets和consistent gets的值是請求數據緩沖區中讀的總次數。physical reads的值是請求數據時引起從盤中讀文件的次數。從緩沖區高速緩存中讀的可能性的高低稱為緩沖區的命中率,計算公式:
Hit Ratio=1-(physical reds/(dbblock gets+consistent gets))
如果Hit Ratio<60%~70%,則應增大db_block_buffers的參數值。db_block_buffers可以調整分配給緩沖區高速緩存的內存量,即db_block_buffers可設置分配緩沖區高速緩存的數據塊的個數。緩沖區高速緩存的總位元組數=db_block_buffers的值*db_block_size的值。db_block_size 的值表示數據塊大小的位元組數,可查詢 v$parameter 表:
select name,value from v$parameter where name='db_block_size';
在修改了上述資料庫的初始化參數以後,必須先關閉資料庫,在重新啟動資料庫後才能使新的設置起作用。
⑼ oracle資料庫性能優化什麼意思
應用架構優化,主要優化應用對資料庫的調用,資料庫的數據結構,這個是對系統性能提高最多的部分,一般在系統架構時期要做好,後期很浪費人力
oracle實例配置優化,主要優化實例的內存使用,IO性能
sql語句優化,主要通過修改sql的優化查詢速度,表索引的合理性
硬體架構,提高硬碟的IO速度,redo的磁碟分布,硬碟的raid,rac通信網速等。
一時就想到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