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墳演算法
A. 燒頭七怎麼算
「燒七」從死者去世之日算起,每七天為一個祭日,稱為「頭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末七」,共計49天。民間傳說人有三魂七魄,死後一年去一魂,七天去一魄,三年魂盡,七滿魄盡,所以要過「七期」和三周年。
民間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據說死者從去世之日起,在49天內,每隔七天閻王要審問亡魂一次,故「七期」又稱「過七災」。在燒七時,喪家要在大門口掛白紙燈籠,表示家有重孝。頭七在家設靈牌,焚香明燭,供獻酒餚祭奠,下餘六七都到墳地化紙錢。
遇到「沖七」時,孝子要給死者墳頂插紙傘,意在協助亡魂躲避災難。陝北的延長縣,在「沖七」的先一天下午就要剪若干白紙旗,由子女、兒媳從家門口沿途插到墳前,將亡靈請回家中祭奠,以避過災劫。插白旗意在引路,據說亡魂如果來不及回家,可藏於白旗下躲難。
(1)七日墳演算法擴展閱讀:
民間有「守七」的習俗,死者自去世之日起,其家屬每隔7日要設祭1次,直到49天,第七個七日,俗稱「斷七」為止。其中以「頭七」和「六七」(或「五七」)最為隆重。
「頭七」晚上祭祀死者,至親好友廝守通宵,午夜吃「頭七餛飩」,派人到他人地里「偷菜」,目的是要被偷之家咒罵,據說罵得越凶,財發得越快。而被偷之家常會察覺近旁人家「燒頭七」的隱秘而噤若寒蟬。
此俗民間尚存。在死者第五個或第六個七日忌日,其家屬請僧侶或道士做法事超度,叫做「六七」,遍請親友前來參祭。死者已出嫁的女兒,於「六七」的前一天晚,置辦三牲、果品前來祭祀,人稱「燒六七羹飯」。這祭桌一直設到「六七」忌日的下午。「斷七」以後,喪禮才告結束。
B. 人死七七四十九天是從死那天開始算的還是從下葬那天算的呢
是從去世那天開始算的。
七七,即人死後,於「頭七」起即設立靈座,供木主,每日哭拜,早晚供祭,每隔七日作一次佛事,設齋祭奠,依次至「七七」四十九日除靈止。
此俗漢代尚無記載,大約與佛教傳入中國有關,南北朝時已多行之,後世沿而不改。佛教《瑜珈論》謂人死後,為尋求生緣,以七日為一期,如七日終,不得生緣,則更續七日,至第七個七日終,必生一處,以故有「七七」之期及逢七追薦之俗。
(2)七日墳演算法擴展閱讀:
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燒一次紙,燒七次,過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為燒七(也叫:做七或犯七)。今天的人們往往將做七改變為四次,即:一七(被三天原墳所代替)、三七、五七、七七、(只燒單數,燒大七)。
按喪事習俗,燒一七、七七、以死者兒子為主,稱做:有頭有尾;三七、以死者兒媳為主;五七、以死者女兒為主。(燒五盆紙花)。按喪事習俗,燒七(做七)。
C. 祭祀死者的頭七,三七,五七,七七怎麼算
日,部分地區習俗是在七月十四日這一天,在民間傳說中,中元節這一天鬼門關大開,死去的人會在這一天來人間游盪,所以,在中元節這一天,大部分地區都有燒香祭祖、上墳掃墓的習俗,中元節是一個以祭祀鬼魂為主的節日,是我國民間最大的祭祀節日之一,關於祭祀亡魂,在我國民間,還有頭七這一喪殯習俗,頭七也是非常受重視的一個習俗。
頭七日子是怎麼計算的提前一天嗎
頭七是一種喪殯習俗,通常是指人去世後的第七天,從人去世的那一天開始算起,據說,死者的亡魂會在去世後的第七天回家,家人需要為亡魂准備一頓飯菜,也就是離世後的最後一頓飯,吃完這頓飯,亡魂才會離開人間,進入輪回轉世。
頭七有什麼講究和禁忌
在有的地方習俗中,在頭七這一天,家人給亡魂准備好飯菜之後一定要迴避,據說要躲在被子里,不能讓亡魂看見,否則亡魂會留戀人間不開離開,沒有辦法投胎轉世,也有的地方習俗中,認為死者的亡魂會在頭七的子時回家,而家人應該在家中燒一個梯子形狀的東西,讓死者的亡魂能夠順著這把天梯去到天堂。
關於頭七的禁忌,一般是不建議在頭七這天為了一些瑣事爭吵,這樣會讓亡魂記掛不肯離去;再就是頭七這一天不要去墳地祭拜,否則會對活著的人、對後代不利;家中若有坐月子的一定要提前迴避,避免與亡魂沖撞。
頭七是我國民間的一種喪殯習俗,信則有不信則無,逝者已矣,這些凡人的習俗只不過是活著的人的心理慰藉而已。
D. 七七上墳有什麼講究
清明節上墳有如下講究:
1、現在清明上墳時,人們都在已故先祖的墳上插上紙剪的旗子。
傳說清明節陰間要開大會,沒有子孫的人不能參加。參加大會的人必須舉著子孫送的旗子才能入場。因此,現在清明上墳時,人們都在已故先祖的墳上插上紙剪的旗子。
2、清明節上墳的時間應該在清明節之前,而不應該在清明節之後。
從時間上講,民間流傳著「前三後四」的說法。也就是說,在清明節的前三天到後四天上墳都是可以的。其實這種說法是不對的,這是工作事業較忙的人為自己找的借口。
3、清明節當天也可以上墳,但應該早一點,通常應該在早上8點鍾之前。不然就失去意義了。
4、清明節的前一天上墳還有一種說法。這一天有人稱「寒食節」。最好也不要在這一天上墳。清明節上墳是一種祭奠先祖體現孝心的很好的形式。平時很少去祖先的墳上,借清明節去看一看,在墳頭上加點土,有漏洞或坍塌的地方補一補,的確是件好事情。
5、清明節上墳可不要亂動,不能把那些東倒西歪看上去不整齊的石頭扔掉,換成漂亮整齊的石塊。總的原則是「不要亂動,只加不減」。就是不要輕易亂動祖墳,泥土和石頭只增加不要減掉。不好看不整齊的石頭可以在其外面再加一層將其包住。
清明節上墳是一種祭奠先祖體現孝心的很好的形式。平時很少去祖先的墳上,借清明節去看一看,在墳頭上加點土,有漏洞或坍塌的地方補一補,的確是件好事情。
E. 人去世後頭七怎麼祭奠
老人們講,頭七的時候,人的靈魂還在各處飄盪,在望鄉台上,時時刻刻都在看著自己家鄉。到了頭七晚上半夜的時候,自己的親人在家裡煙囪旁邊燒一個梯於形的東西,叫「天梯」,只有燒了這個天梯,靈魂才能順著這個梯子達到天堂。雖然這只是無情,但是在自己的親人身上,即使是迷信也要信一信,誰又肯讓自己的親人在這種事情上受委屈呢?
頭七,中國人的喪殯習俗,是根據死者去世的時間,再配合天乾地支計算出來的日子及時辰,然習慣上大家都認為「頭七」指的是人去世後的第七日。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頭七」習俗,然一般都認為,死者魂魄會於「頭七」返家,家人應於魂魄回來前,為死者魂魄預備一頓飯,之後便須迴避,最好的方法是睡覺,睡不著也要躲入被窩;如果死者魂魄看見家人,會令他記掛,便影響他投胎再世為人。
亦有說認為人死後魂魄會於「頭七」前到處飄盪,到了「頭七」當天的子時回家,家人應於家中燒一個梯子形狀的東西,讓魂魄順著這趟「天梯」到天上。
人死後頭七返家探視 出自 《西藏度亡經》(又名中陰救度大法)。
東北的七七具體是指:頭七,三七,五七和七七。這幾天是要燒紙的(一般為漢族人的風俗)。
喪葬習俗縣內喪葬習俗在建國之後,雖有所革新,但舉辦喪事,農民家庭一般仍按歷史相沿的傳統習俗進行。
(1)准備「後事」 人生百歲總有一死。當人老年邁以後,本人或家屬其他成員則要為其准備身後用物。最主要的一是棺材,二是壽衣。當地習俗,這兩樣東西一般都在老人生前准備好。過去備棺材,木材以柏木為最好,板料越厚、棺材越大越好。壽衣要備衣、褲(裙)、鞋、襪、帽,衣褲應有棉有單,壽衣顏色多為紅、藍,忌黑、忌花。這些備用物品看似不吉利,但誰都不忌諱。有些人家准備的早,結果多年死亡不至,到另一世界的衣物、「房子」只好仍處在備用中。
(2)老人病重期間的禮俗 病人病重期間,兒女一定要陪護身邊,否則為不孝。親戚一定要攜禮物看望,否則若病人死後無法面對死者及其家屬(不知者除外)。凡重要的親戚應當多次探望病人。病人病危時,不在病人身邊的重要親屬,病家應通知前來,以防事後落「埋怨」。
(3)彌留之際與初亡時的處置 咽氣前,兒女要守護身邊,並為其理發(女人梳頭)、凈面、洗腳、看壽衣。氣斷,全家舉哀。入斂時,死者臉蒙黃表紙,曰「蒙臉紙」;口含一銅錢或硬幣,曰「噙口錢」,背墊銅錢或硬幣,曰「墊背錢」;手持線串小面餅,曰「打狗餅」,小餅個數與死者年歲相等。棺頭點一黑瓷燈,曰「引魂燈」,放一陶盆,供停靈期間焚紙用,曰「老盆」靈房門口搭棚,曰「靈棚」,棚內設供桌,供舉行弔祭儀式用;院門外放「指魂紙」,白紙條之條數與死者年歲相等。
(4)著孝 孝布白色,。兒子剃頭,戴斜角孝帽,帽訂麻匹,謂之「披麻」;腰束茼繩拖地,謂之「攔腰繩」;赤足穿草鞋,手執柳木哀杖,哀杖裹以指魂紙。兒媳披發,頂褡頭,束腰繩,穿草鞋。女兒戴孝同兒媳。侄輩戴平角孝帽,孫輩戴「柿花」孝帽。弔客中閨女婿、侄婿束孝帶,戴平角孝帽;孫婿、外孫婿束孝帶,戴「柿花」帽;其餘一律戴平角孝帽。
(5)送湯 當地叫「潑湯」。臨沭地方人死之後,一般三日而葬。葬前,每日早、午、晚三次送湯。初次送湯之前,要為死者舉行「報廟」、「指路」儀式,到土地廟向凈王爺報到,並予以指引路線。送湯時,孝男孝女分開進行。男由長子帶領;女由長媳帶領,並由長媳提湯壺。孝男孝女送湯時必須痛哭,哭的越痛越顯孝道;不哭則顯對死者無感情,不孝。每次送湯,除喪家男女跪拜致哀外,弔客也要行跪禮弔祭,喪家兒女們陪祭。
(6)報喪 此地叫「對信」。出殯前一日早,主事人把應前來參加吊喪親戚的名單,分路排好,由數人分頭通知各地親戚,對信的人手持白布條,向每一親戚說明死者姓名、接待弔客的時間,出殯的日期。親戚按通知前往吊喪,俗稱「吊紙」.
(7)請靈與送靈 夫婦二人如有一人已死亡,出殯的前一日晚應對先死者舉行請靈儀式。事先寫好所請靈魂的牌位,再寫一張請靈文,孝子們到巷口或郊外,主事人念完請靈文,焚燒了,行禮畢返家。即將死者之靈請回家。先死者便與後死者在家共席享祭。這也是喪家孝子賢孫們對先逝父或母的一種紀念方式。殯日早天明時,再將先逝者的靈魂送走,曰「送靈」。因為後死者隨之也要歸塋。
(8)辭靈 殯日午後,將死者靈魂自家中送走的一道儀式。由喪家孝男孝女同弔客一同進行。
(9)送盤纏 這是活人為死人即將歸於另一個世界的時候,送上吃、穿、花、用等物。這些用物除了燒紙之外,就是紙扎的牛、馬、轎、車及金庫、銀庫、童男童女等。隨同祭奠儀式一並燒之,禮即告成。
(10)出殯 辭完靈,送完盤纏之後,緊接著就是出殯,當地又叫「拉棺」。拉棺儀式與辭靈、送盤纏儀式相比反倒簡單。接棺前,孝子們先要跪拜放棺材的木架或拉棺材的車輛,叫做「拜架子」或「拜車」,以祈求死者歸塋的路上平安。此後即將棺材抬出院外的路上,孝男孝女泣跪於棺前,在棺材起行的一霎那,主事者將「老盆」放在長子頭上繞一圈摔碎,謂之「摔老盆」。然後由庄鄰們組成的杠子隊抬棺入墓,或由汽車、拖拉機拉棺入墓。這時幫忙的庄鄰則分別拿著钁、杴、小車等用具,去墳地為死者添土埋墳。出殯時,孝男們及主要男性親屬應送到墓地,直到棺材入土儀式完成方回。
(11)守靈 據傳說,人死後,雖出殯,五七之內靈魂不離靈屋,因而應當守靈。守靈者是死者的兒孫及侄子們。他們在靈屋睡草鋪,與亡者共眠,以免亡者寂寞。守靈一月零五天。
(12)瞧墳 新葬後,頭三日,每晚兒孫們要到墳上看望,謂之「瞧墳」。瞧墳是生者安慰死者,也隱含護墳防盜防破壞之意。
(13)上墳 葬後三日上「三日墳」,七日上「頭七墳」,逢第二個七日上「二七墳」。
此地風俗,逢七上墳至五七而止。
在逢七必上的五次上墳中,如果死者有幾個男孩,幾七墳就可不上。因為據說死者兒子的數目與逢七上墳的次數犯忌。這其中,五七墳最被看重。
出殯之日,喪主要出五七祭日告示,說明五七祭日的具體日期,誠邀親戚朋友光臨。
五七墳祭日,凡重要親戚朋友都要前來參加祭弔儀式。
儀式放在午後,中午要盛宴接待參與弔祭的賓客。
對一個死者,上完五七墳後,逢百日上百日墳,逢一年整上「周年墳」,逢三年上「三年周」,滿十年前在第九個年頭上「十年周」。
民間的喪葬習俗是在歷史的長河中形成的,內中有封建迷信的一面,但深深寓含了人類後生者對先逝者的親情、友情、關愛和追念。死者已矣,萬事不知,生者難忘,便以自己的心靈之路對待死者。
F. 七七祭祀怎麼算
照古代的喪俗,靈柩最少要停三天以上。據說是希望死者還能復生。三天還不能復活,希望就徹底破滅了。實際上停柩的時間長,是由於當時喪禮繁縟復雜,尤其是天子諸侯,需要浩大的陵墓和大量隨葬品,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和時間。 近代以後,靈柩一般都在「終七」以後入葬。按傳統的說法,人死後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所以要舉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結束。事實上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響。 佛教認為,除罪大惡極的立即下地獄,善功極多的人立即升天,靈魂一般並不能夠馬上轉生。沒有轉生的亡靈不是鬼,是在死後至轉生過程中的一種身體,等待轉生機緣的成熟。所以,人死之後七個七期中,孝屬或親友如果能請僧人來為他做些佛事,亡者即可因此而投生到更好的去處。所以,佛教主張超度亡靈最好是在七七期中。如果過了七七期之後,亡靈托生的類別已成定案,再做佛事,就只能增加他的福分,卻不能改變他已托生的類別了。如果一個人,生前作惡很多,註定來生要托生畜類,當他死後的七七期中,如果有孝屬親友為他大做佛事,使他聽到出家人誦經,當下懺悔,立意向善,他就可以免去做畜牲,而重生為人了。而道家也認為超度度亡靈最好是在他「七魄」沒有散盡之前。 「做七」期間的具體禮儀繁多,各地有各地的做法。有些地方,舊喪俗中的第五個七天,必須由外嫁女回來,這一天的費用完全由外嫁女負擔,如果死者沒有外嫁女,就由外嫁的侄女或侄孫女來做。人死後的第一個七天、第三個七天和第七個七天,叫做「大七」。在這一天祭奠中有「走七」的習俗,就是說在這一天的祭奠中,外嫁女兒和媳婦們,每人各自提一隻燈籠,在規定的儀式中飛也似地賽跑,爭取第一個跑回家,俗稱「爭英雄」,認為這樣死者靈魂能庇佑降福。因為人們認為人雖然死了,但靈魂仍然和活人一樣有情感。 穿孝——老人死後,兒孫為表示哀悼』,直系子孫、媳婦,要每人做一孝衫、孝鞋、孝帽、直穿至謝孝日。葬後三日為「祭墳」,七日為「小期」,二十一天為「三期」(也稱「三七」),三十五天為「五期」,四十九天為「斷七」。百日、亡人生日,孝男孝女上墳祭奠。期年為周年。三年過了才換下孝衣。所謂守孝三年,至此了結。現代做七比起傳統的做法要簡單,但很多人還在「大期」日到殯儀館燒點紙,祭奠一下。 老人們講,頭七的時候,人的靈魂還在各處飄盪,在望鄉台上,時時刻刻都在看著自己家鄉。到了頭七晚上半夜的時候,自己的親人在家裡煙囪旁邊燒一個梯於形的東西,叫「天梯」,只有燒了這個天梯,靈魂才能順著這個梯子達到天堂。雖然這只是無情,但是在自己的親人身上,即使是迷信也要信一信,誰又肯讓自己的親人在這種事情上受委屈呢? 頭七,中國人的喪殯習俗,是根據死者去世的時間,再配合天乾地支計算出來的日子及時辰,然習慣上大家都認為「頭七」指的是人去世後的第七日。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頭七」習俗,然一般都認為,死者魂魄會於「頭七」返家,家人應於魂魄回來前,為死者魂魄預備一頓飯,之後便須迴避,最好的方法是睡覺,睡不著也要躲入被窩;如果死者魂魄看見家人,會令他記掛,便影響他投胎再世為人。 亦有說認為人死後魂魄會於「頭七」前到處飄盪,到了「頭七」當天的子時回家,家人應於家中燒一個梯子形狀的東西,讓魂魄順著這趟「天梯」到天上。 人死後頭七返家探視 出自 《西藏度亡經》(又名中陰救度大法)。東北的七七具體是指:頭七,三七,五七和七七。這幾天是要燒紙的(一般為漢族人的風俗)。喪葬習俗縣內喪葬習俗在建國之後,雖有所革新,但舉辦喪事,農民家庭一般仍按歷史相沿的傳統習俗進行。(1)准備「後事」人生百歲總有一死。當人老年邁以後,本人或家屬其他成員則要為其准備身後用物。最主要的一是棺材,二是壽衣。當地習俗,這兩樣東西一般都在老人生前准備好。過去備棺材,木材以柏木為最好,板料越厚、棺材越大越好。壽衣要備衣、褲(裙)、鞋、襪、帽,衣褲應有棉有單,壽衣顏色多為紅、藍,忌黑、忌花。這些備用物品看似不吉利,但誰都不忌諱。有些人家准備的早,結果多年死亡不至,到另一世界的衣物、「房子」只好仍處在備用中。(2)老人病重期間的禮俗病人病重期間,兒女一定要陪護身邊,否則為不孝。親戚一定要攜禮物看望,否則若病人死後無法面對死者及其家屬(不知者除外)。凡重要的親戚應當多次探望病人。病人病危時,不在病人身邊的重要親屬,病家應通知前來,以防事後落「埋怨」。(3)彌留之際與初亡時的處置咽氣前,兒女要守護身邊,並為其理發(女人梳頭)、凈面、洗腳、看壽衣。氣斷,全家舉哀。入斂時,死者臉蒙黃表紙,曰「蒙臉紙」;口含一銅錢或硬幣,曰「噙口錢」,背墊銅錢或硬幣,曰「墊背錢」;手持線串小面餅,曰「打狗餅」,小餅個數與死者年歲相等。棺頭點一黑瓷燈,曰「引魂燈」,放一陶盆,供停靈期間焚紙用,曰「老盆」靈房門口搭棚,曰「靈棚」,棚內設供桌,供舉行弔祭儀式用;院門外放「指魂紙」,白紙條之條數與死者年歲相等。(4)著孝孝布白色,。兒子剃頭,戴斜角孝帽,帽訂麻匹,謂之「披麻」;腰束茼繩拖地,謂之「攔腰繩」;赤足穿草鞋,手執柳木哀杖,哀杖裹以指魂紙。兒媳披發,頂褡頭,束腰繩,穿草鞋。女兒戴孝同兒媳。侄輩戴平角孝帽,孫輩戴「柿花」孝帽。弔客中閨女婿、侄婿束孝帶,戴平角孝帽;孫婿、外孫婿束孝帶,戴「柿花」帽;其餘一律戴平角孝帽。(5)送湯當地叫「潑湯」。臨沭地方人死之後,一般三日而葬。葬前,每日早、午、晚三次送湯。初次送湯之前,要為死者舉行「報廟」、「指路」儀式,到土地廟向凈王爺報到,並予以指引路線。送湯時,孝男孝女分開進行。男由長子帶領;女由長媳帶領,並由長媳提湯壺。孝男孝女送湯時必須痛哭,哭的越痛越顯孝道;不哭則顯對死者無感情,不孝。每次送湯,除喪家男女跪拜致哀外,弔客也要行跪禮弔祭,喪家兒女們陪祭。(6)報喪此地叫「對信」。出殯前一日早,主事人把應前來參加吊喪親戚的名單,分路排好,由數人分頭通知各地親戚,對信的人手持白布條,向每一親戚說明死者姓名、接待弔客的時間,出殯的日期。親戚按通知前往吊喪,俗稱「吊紙」.(7)請靈與送靈夫婦二人如有一人已死亡,出殯的前一日晚應對先死者舉行請靈儀式。事先寫好所請靈魂的牌位,再寫一張請靈文,孝子們到巷口或郊外,主事人念完請靈文,焚燒了,行禮畢返家。即將死者之靈請回家。先死者便與後死者在家共席享祭。這也是喪家孝子賢孫們對先逝父或母的一種紀念方式。殯日早天明時,再將先逝者的靈魂送走,曰「送靈」。因為後死者隨之也要歸塋。(8)辭靈 殯日午後,將死者靈魂自家中送走的一道儀式。由喪家孝男孝女同弔客一同進行。(9)送盤纏這是活人為死人即將歸於另一個世界的時候,送上吃、穿、花、用等物。這些用物除了燒紙之外,就是紙扎的牛、馬、轎、車及金庫、銀庫、童男童女等。隨同祭奠儀式一並燒之,禮即告成。(10)出殯辭完靈,送完盤纏之後,緊接著就是出殯,當地又叫「拉棺」。拉棺儀式與辭靈、送盤纏儀式相比反倒簡單。接棺前,孝子們先要跪拜放棺材的木架或拉棺材的車輛,叫做「拜架子」或「拜車」,以祈求死者歸塋的路上平安。此後即將棺材抬出院外的路上,孝男孝女泣跪於棺前,在棺材起行的一霎那,主事者將「老盆」放在長子頭上繞一圈摔碎,謂之「摔老盆」。然後由庄鄰們組成的杠子隊抬棺入墓,或由汽車、拖拉機拉棺入墓。這時幫忙的庄鄰則分別拿著钁、杴、小車等用具,去墳地為死者添土埋墳。出殯時,孝男們及主要男性親屬應送到墓地,直到棺材入土儀式完成方回。(11)守靈據傳說,人死後,雖出殯,五七之內靈魂不離靈屋,因而應當守靈。守靈者是死者的兒孫及侄子們。他們在靈屋睡草鋪,與亡者共眠,以免亡者寂寞。守靈一月零五天。(12)瞧墳 新葬後,頭三日,每晚兒孫們要到墳上看望,謂之「瞧墳」。瞧墳是生者安慰死者,也隱含護墳防盜防破壞之意。(13)上墳 葬後三日上「三日墳」,七日上「頭七墳」,逢第二個七日上「二七墳」。此地風俗,逢七上墳至五七而止。 在逢七必上的五次上墳中,如果死者有幾個男孩,幾七墳就可不上。因為據說死者兒子的數目與逢七上墳的次數犯忌。這其中,五七墳最被看重。出殯之日,喪主要出五七祭日告示,說明五七祭日的具體日期,誠邀親戚朋友光臨。五七墳祭日,凡重要親戚朋友都要前來參加祭弔儀式。儀式放在午後,中午要盛宴接待參與弔祭的賓客。對一個死者,上完五七墳後,逢百日上百日墳,逢一年整上「周年墳」,逢三年上「三年周」,滿十年前在第九個年頭上「十年周」。 民間的喪葬習俗是在歷史的長河中形成的,內中有封建迷信的一面,但深深寓含了人類後生者對先逝者的親情、友情、關愛和追念。死者已矣,萬事不知,生者難忘,便以自己的心靈之路對待死者。燒七燒七即「過七」,從老人死亡之日算起,每七天作一個祭奠的日期,稱作「燒七」。第一個七天叫「頭七」,第二個七天叫「二七」,以此類推,直到七七四十九天的最後一天稱為「盡七」。燒七時,孝子們要到墓前焚燒冥紙冥錢,慟哭一場,以示哀悼。此為小祭。百期 死者亡故後100天,孝子要上墳燒化冥紙冥錢,或將死者亡靈請回家中祭奠。此亦為小祭,也稱「百日」。周年周年分頭周年、二周年和三周年。頭周年、二周年皆為小祭,只是頭周年規模稍大一些,但均只限於本家和出嫁的女兒等極近的親屬之間。屆時,主家將亡靈請回家中,設立靈位,焚化紙錢,以表紀念。三周年最為隆重,一般都要過大事,搭設祭棚,請鼓樂手、陰陽班子打醮念經、呈獻紙活、花圈等。舊時,家中有長者亡故時,子孫三年內不準身著綵衣,不行娛樂,不能酗酒,不許歡笑,表示有重孝在身,待三年孝滿後方可恢復正常。現時,除三年內本家不貼紅對聯外,其他多不甚講究。
G. 祭祀死者的頭七、三七、五七、七七怎麼算
老人死後,兒孫為表示哀悼』,直系子孫、媳婦,要每人做一孝衫、孝鞋、孝帽、直穿至謝孝日。葬後三日為「祭墳」,七日為「小期」,二十一天為「三期」(也稱「三七」),三十五天為「五期」,四十九天為「斷七」。
(7)七日墳演算法擴展閱讀:
早在南北朝時已見有關記載,《北史·胡國珍傳》:「國珍年雖篤老,而雅佛法」,及薨,「詔自始薨至七七,皆為設千僧齋」;《北齊書·孫靈暉傳》:「從(南陽王)綽死後,每至七日及百日終,靈暉恆為綽請僧設齋。」
H. 三七燒紙有什麼講究
三七燒紙有什麼講究呢?
我們都知道的是,人死後是有在三七和五七燒紙的講究的,而千萬別小看這個燒三七和五七,不光說法多多,也不能亂燒哦。
「頭七」是中國人的喪葬習俗,根據逝者死去的時間,再加以天乾地支算出來的時間,一般認為是人去世後的第七日。
此後每七天一祭,依次類推,「三七」即逝後的第二十一天,「五七」即逝後的第三十五天,「七七」即逝後的四十九天,至此結束。
三七五七是民間常見的祭奠習俗。其大致內容是:人死後,親屬每七天設齋會奠祭(或稱追薦)一次,前後七次,共七七四十九天。
民間俗信對此尚有種種講究,如第一個「七」稱頭七,例由兒子為亡父(母)設木主焚紙錢,延請和尚誦經;二七則請道士還受生經;三七、四七俗稱「散七」,可由外甥、侄輩來做。
五七倍受重視,另有「回煞」儀式;六七由女兒備酒飯,無女則由侄女;七七稱「斷七」,由喪家供奉酒菜祭奠,並誦經除靈等。
事實上,做七習俗並不是儒家所倡導的傳統喪葬禮俗的內容。有關做七習俗的來源及其信仰內涵等問題,至今聚論紛紜,尚無定論。
但是地方會有不同風俗,最好結合當地的風俗再行祭奠。
餘下六」七「的祭奠之法是:
「二七」,祭禮從簡,這天,家人備酒饌,供羹飯祭奠,燒紙楮,請道士誦經等。
「三七」,亦稱「散七」,這夜,孝子擎香火,到三岔路口呼喊亡人姓名或稱謂,或上墳焚香接亡靈回家,家中設奠。
「四七」,祭禮從簡,這天,家人備酒饌、供羹飯、焚紙楮進行祭奠。
「五七」,在七七中,五七祭儀尤重,這天,喪家舉行祭奠,焚楮燒紙,請僧人、道士放焰口。親友也攜紙錢、錫箔元寶(也有送現金)助祭,喪家要辦酒席招待。
有的扎紙扎,焚祭亡靈,紙扎有樓閣房宅,內置錫箔元寶;有金山、銀山,山上飾草木鳥獸,祭禮時,將這些紙扎拿到墓前焚化。有的這天出嫁女兒挑酒食回娘家祭奠?
「上望」是指在死者去世的第6天午夜,即第7天的凌晨,家裡人舉行哭祭的儀式,白天要燒「頭七」,以後每隔七天祭祀一次,直到「七七」。
還有人認為做七習俗源自先秦時代的「魂魄聚散說」:人之初生,以七日為臘,一臘而一魄成,故人生四十九日而七魄全;死以七日為忌,一忌而一魄散,故人死四十九日而七魄散,做七的意義就是祭送死者。
此外如天以陰陽二氣及金、木、水、火、土五行演生萬物,謂「七政」,人得陰陽、五常而有「七情」,故天之道惟七,人之氣亦惟七。
以及《易·系·復》曰「七日來復」,《禮記·檀弓上》日「水漿不入口者七日」,都是本此道理而來,也都是後世做七習俗的信仰內涵所在。
以上就是三七燒紙有什麼講究的全部內容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I. 頭七和五七應該怎麼祭祀
1、頭七
習慣上認為「頭七」指的是人去世後的第七日。家人應給死者預備一頓飯,之後必須迴避,最好的方法就是睡覺,睡不著也應該要躲入被窩。
2、 五七
燒五七,喪禮相關的一種儀式。指人死後三十五天,到逝者墳上燒紙祭奠的一種紀念死者的一種方式。
北方傳統的燒五七的方式:五七的日期在喪禮的那天由主事的村裡德高望重的老人宣布,親戚朋友到了五七的日期,自行祭奠,不會另行通知。家人這天很早起來准備酒席,等待著親戚朋友們到來。
親戚朋友們要拿禮的,重要的是女婿方要置辦梁桌子的菜飯拿過來,人齊之後,穿上喪禮上穿過的孝服,把收到的祭禮全部由家人挑到墳上去,家人排成一排哭著上墳祭拜,兒子女兒兒媳們繞著墳撒上幾把土,表示讓死者安息,回到家之後要把祭禮吃完。
(9)七日墳演算法擴展閱讀:
五七,亦稱「齋七」、「理七」、「燒七」、「作七」、「做一日」、「七七」等。舊時漢族喪葬風俗,流行於全國各地。即人死後(或出殯後),於「頭七」起即設立靈座,供木主,每日哭拜,早晚供祭,每隔七日作一次佛事,設齋祭奠,依次至「七七」四十九日除靈止。
J. 上滿七墳給死人說什麼還是正天燒
人去世後。在三七時去上墳,並燒紙錢,擺設供品的儀式叫燒三七紙,各地風俗不同。山東河北三七的講究是,三七的日子的演算法。從安葬日三天圓墳,這圓墳日為頭七,然後過七天為二期。再過七為三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