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i資料庫
㈠ isi web of science資料庫對科學研究的作用有哪些
通過該資料庫,你可以檢索到哪些文章是曾經被引用過的。因為好的文章,或者有啟發性的文章當然、或者說必然被應用,因此該引文庫具有相當的科學價值。由於該庫對期刊的評價相當嚴格,因此被索引到的文獻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ISI所謂最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指的是報道這些成果的文獻大量地被其它文獻引用。為此,作為一部檢索工具,SCI一反其它檢索工具通過主題或分類途徑檢索文獻的常規做法,而設置了獨特的"引文索引"(Citation Index)。即通過先期的文獻被當前文獻的引用,來說明文獻之間的相關性及先前文獻對當前文獻的影響力。
SCI 以上做法上的特點,使得 SCI 不僅作為一部文獻檢索工具使用,而且成為科研評價和的一種依據。科研機構被 SCI 收錄的論文總量,反映整個機構的科研、尤其是基礎研究的水平;個人的論文被 SCI 收錄的數量及被引用次數,反映他的研究能力與學術水平
㈡ 請問ISI是什麼,怎麼用謝謝
ISI應該是個文獻檢索的網站吧,輸入標題啊,作者啊什麼的,可以檢索出一大堆英文文獻。當覺得某文獻好用或者准備引用時,可以點「保存到END NOTE」,END NOTE裡面就有了這篇文獻的標題、作者、年份等相關信息,方便論文里一些引用信息出處的書寫。大概就是這樣了。
㈢ SCI、EI、ISTP是全文資料庫嗎
不是全文資料庫,它們只是都是索引。
1、SCI(科學引文索引):《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簡稱SCI)是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Institute Scientific Information,簡稱ISI,)出版的一種世界著名的綜合性科技引文檢索刊物。
2、EI(工程索引 ):《工程索引》(The Engineering Index,簡稱EI)創刊於1884年,是美國工程信息公司(Engineering information Inc.)出版的著名工程技術類綜合性檢索工具。
3、ISTP(科技會議錄索引):《科技會議錄索引》(Index to Scientific & Technical Proceedings,簡稱ISTP)創刊於1978年,由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編輯出版。
㈣ ISI是什麼的縮寫啊
碼間干擾,在電話信道上數據傳輸的速率通常會被信道失真所限制,這會引起碼間干擾,即ISI
㈤ ISI 是什麼
全名是ISI:Inter-Symbol Interference,碼間干擾。
1、碼間干擾是由於有限信道帶寬決定的,當信號在有限帶寬信道中傳輸時,在時域會有拖尾,如果拖尾在其它符號抽樣處不為0,則造成碼間干擾(ISI)。
2、多徑引起時延擴展,引起symbol或者chip展寬,前一個symbol或者chip就會擴展並且影響下一個symbol或者chip,速率越高ISI越嚴重。
(5)isi資料庫擴展閱讀:
碼間干擾的產生的原因:
有限帶寬和多徑效應。從濾波器的角度來理解,可以認為它們都是一回事,都是由於濾波器對不同輸入信號分量產生了不同延時的輸出,多徑信道建模之後也是一個帶限的濾波器。
解決的辦法:
1、降低數據速率,比如OFDM等;
2、均衡,包括時域均衡,頻域均衡,時域均衡應用比較廣泛.
何時產生:
當串列序列中連續一段都是相同的邏輯值,當之後的一位數據位相反值時,且這意味持續時間很短 時,碼間干擾將會產生。
㈥ ISI資料庫學術期刊的選擇技巧
信息來源:創新醫學網
ISI(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的基本任務是向其用戶提供所需要的世界最重要、最有影響的期刊收錄信息,ISI資料庫不僅可以檢索當年而且可追溯以往。現有資料庫收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藝術與人文科學的國際期刊8500餘種。ISI能完整地檢索它所收錄的任何一條文獻數據。期刊的評估與選擇是動態過程,每年ISI資料庫的來源期刊都會有所增加或刪減。每種期刊在被錄用或被淘汰前都經過內容廣泛的評估過程。ISI資料庫期刊評估要考慮多種因素,評估范圍從質到量標准不同,包括基本出版標准、學術內容、作者的國際化程度,及其與之相關的引文數據;出版時限、國際編輯規范是必要因素,因為ISI資料庫是英語資料庫,所有論文的標題、摘要、關鍵詞都必須是英語。引證的文獻也須經過英文翻譯或拼寫形式發表,以便能收錄進資料庫。近幾個月ISI開始為Current Contents (現刊目錄)訂戶收錄學術網址。Current Web Contents(現刊網址目錄)的收錄要求進一步完善特殊的選擇標准。可以預見,與學術期刊文獻一樣,對學術機構來說相對少量的網站將被證明發揮最大的作用。
本文主要介紹ISI資料庫來源期刊的收錄原則及選擇過程。這里既綜述了基本選刊步驟,還舉例說明評估過程,案例來自發展中國家及美國。
1 原理
ISI創始人Eugene Garfield博士及其同仁的文獻計量學研究結果表明,相對較小量的期刊發表了大量的科學研究成果。以下是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ISI資料庫的一些數據:
.在ISI資料庫中,大約150種期刊即能說明被引文獻的一半及已出版文獻的四分之一。
.85%已出版論文與95%被引論文,集中反映在大約2000種期刊中。
ISI資料庫收錄了世界8400多種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藝術與人文科學期刊。因此,它的來源期刊不僅在每種學科中最為重要,而且極具代表性。
ISI資料庫建庫及期刊選擇標准基於信息科學家B.C.Bradford的定律。該定律可概括為:
.核心期刊(約2000種)形成了所有學科的文獻學基礎。
.根據某專業科技期刊發表論文的數量進行遞減排列,可形成一個核心區與相繼幾個區域;由基本核心區形成的期刊群與該專業明顯相關,相繼區域期刊群與該專業有較弱的相關關系。
.所有科學學科的核心期刊皆存在於2000種期刊中。
Bradford定律描述了文獻的分散規律,Garfield定律則說明了文獻的集中規律。
以生物技術文獻為例,在Biotechnology Citation Index(生物技術引文索引)中,我們選擇一組核心期刊,然後再從整個ISI資料庫的其他來源期刊中選擇與之相關的論文。 生物技術的核心期刊集中在約220種期刊中,但個別與生物技術有關的論文卻發表在成百上千的其他期刊中。我們可以說,那些很少發表生物技術論文的期刊與本學科有較弱聯系,而那220種核心期刊與本學科有較強聯系。
.ISI將巨大的、具有多種交叉學科的資料庫分類後形式成兩百多種學科,最初的編輯宗旨是從每種學科中選出最重要、最有國際影響的出版物。
.ISI資料庫是綜合性的,但並不能包括全部。ISI選擇的是被國際學術機構的研究人員及學者公認有高度價值的出版物。
2 選刊過程
ISI編輯負責每期現刊目錄,他們是該領域的專家,處理該領域的文獻。
每年,ISI評估約2000種期刊,但其中只有10%才能被收錄為來源期刊。
ISI資料庫並不收錄只出版了第一卷或只出版了一期的新期刊。
已被收錄在資料庫中的期刊也不是一成不變的,ISI會根據情況中途淘汰或改變資料庫中部分來源期刊。被收錄在Current Contents(現刊目錄)的期刊照例也會被重新評估。
ISI資料庫選刊過程主要有四步。它包括期刊基本出版標准、學術內容、國際化程度、引文分析的考查。
當我們開始評估ISI期刊時,選刊過程又涉及許多因素,這些因素從期刊外在質量觀察到其內涵的真實性考察,一般刊物經過目標實測(或在線觀察)可以親自掌握,特殊學科可向科研人員繼續了解;在評估過程中,不可能說哪個因素最為重要,哪個次為重要。每項評估都有其各自的特徵,在不同的情況下考察時,各因素所佔比重會各不相同,幾乎沒有絕對性。
3 選刊標准
期刊的基本出版標准包括出版時限、編輯規范、英語文獻信息及審稿。
3.1 出版時限
據我親歷,在ISI成百上千期刊評估過程中,根本沒有時間同時考慮這么多因素。出版時限,說明期刊根據其設定日程按期出版的能力,是選刊評估的基本因素及首要條件。
Current Contents是將最新現刊示之於眾的檢索產品。ISI尋找最新信息,避免期刊出現陳舊、遲緩、過時的信息。
即使是普遍受歡迎的期刊,如Nature Neuroscience(自然神經科學),Molecular Cell(分子細胞),也要確定出版時限。在只收到一期刊物時,這些期刊不可能被ISI著手評估。只有當期刊嚴格按照時限出版,才被正式收錄。一般規則是,Current Contents在完成評估前按時收到三期,無一例外。
當然,我們有時也能見到,一種期刊在開始時應允得很好,後來就逐漸拖期,時限被疏忽了。此類問題發生後,這種期刊開始出現在我們的警示報告中,如果仍未能改觀,該刊作為來源期刊的資格會被復議。待復議的期刊與資料庫同專業的期刊一道接受評估。
3.2 編輯規范
ISI資料庫中檢索論文的要點是能夠檢索主題細目,由於這一原因,執行一定的編輯規范就尤其重要。索引項包括刊名、論文標題、每個作者的詳細地址、參考文獻完整的文獻信息。
簡而言之,這些信息令論文更易檢索。
3.3 英語文獻信息
ISI資料庫每年選擇相對少量的期刊予以評估,予以收錄的還不到參評期刊的10%。因為ISI為英語資料庫,科技英語是科學的通用語言,我們傾向收錄至少文獻信息(標題、摘要、關鍵詞)是以英語出版的期刊。當然ISI資料庫的許多英文版期刊中,也有個別論文以其他語種發表,因此需要將這些論文的標題與關鍵詞翻譯為英語。每年ISI資料庫收錄的出版物中,有50000多期刊的論文與圖書的有關章節與條目需要翻譯,工作十分繁重;因此對於需要增加翻譯工作量的新出版物,我們盡量予以限制。
ISI翻譯組可翻譯歐洲所有文種,其中包括斯拉夫語言及俄語,但卻不能掌握所有的亞洲語言。正是這個原因,我們與亞洲一些國家(包括中國與韓國)的專家一道,要求該國有關期刊特徵的論文標題、關鍵詞、作者姓名拼寫與地址項用英文發表。ISI也與華人一起工作,將被引文獻根據ISI的要求進行翻譯或拼寫。在已列出的參考文獻中,未加翻譯或拼寫的條目不能被ISI適當引用;這個問題主要存在於英語非母語的國家與地區,如中國,大量引文出自區域性刊物中自引的文獻。能夠滿足ISI標準的中國學者越多,就會有更多的國際二次文獻機構評估甚至使用中文版期刊。
3.4 審稿
審稿過程是期刊評估需要考慮的另一重要因素。審稿機制完善與否是出版者對刊物學術質量的保證。我們期望審稿過程應作為科技期刊出版過程的重要環節。
當然,我們需要仔細檢查期刊的學術內容以確定這一期刊在ISI資料庫中的最適位置。科學研究不斷產生交叉學科與新興學科,當以研究新的分支學科為主的新期刊達到一定量時,ISI編輯有權決定新期刊的內容是否對豐富資料庫學科領域有益,或這一學科分支在收錄的交叉學科期刊中是否尚屬冷門。
3.5 國際化程度
期刊的國際多元化程度是評估過程的關鍵指標。論文的國際化程度可通過國際合作論文量及作者是否來自世界各地來考察;期刊編輯委員會及編輯顧問委員會成員是否具有國際性也作為參考指標。根據過去40年對這一指標的評估經驗,ISI資料庫中論文作者是多國籍的,同時研究范圍是多學科的。
為了滿足國際客戶的需要,ISI尋找編輯委員會成員、顧問委員會成員、作者具有國際性的來源期刊。
尋找區域性代表期刊極具挑戰性,因為許多最優秀的作者會把他們的研究工作發表在該地區(如美國、歐盟)的主要出版物上。
不過,適當地從全球科學研究的發生及每個學科在地域上提供平衡覆蓋考慮,ISI尋找該地區最優秀的期刊。眾所周知,當我們在北美、西歐等國家之外的地區尋找期刊時,我們嘗試閱讀相同地理區域其他的期刊目錄。如果這些國家的期刊尚未被收錄,我們將根據掌握的材料作出決定是否需要將這些期刊收錄。
4 引文分析
大量引文數據可能送達ISI編輯。引文數據必須仔細翻譯後才能被恰當使用。ISI的引文分析決不會用機械性操作替代嚴格的人工分析。
ISI編輯具備各種引證途徑,不僅來源網上Web of Science(科學網),而且還有室內引文數據。後者的引文分析既包括ISI資料庫收錄的來源期刊,也包括這些期刊的參考文獻。
使用引文數據評估期刊,是ISI相當獨特的方法。隨著遍布世界的Web of Science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期刊引文報告)的廣泛使用,人們也同樣可以確定在某一學科期刊排名中,為何某種刊物比其他更有優勢。
這里 「優勢」並不是指學術質量本身,而是指學術機構使用該刊的機會大大超過其他刊物的優勢。ISI的基本宗旨是將向世人傳播世界最重要、最有影響的科學、藝術與人文研究信息。ISI通過測定刊物的使用情況來決定它的重要性與影響力,寶貴的引文數據就是用於確定該刊使用情況的依據。
引文數據的使用對新期刊不同於已建立一定知名度的期刊。對新期刊,我們不能測定其影響因子,因為它尚未被人引證。因此我們使用引文數據來確定是否作者、編輯委員會成員在論文中自引,他們的工作被引證了么?他們本人在本研究領域中有影響力嗎?
影響因子是指某刊中的論文在特定的年限里被引用的平均次數(影響因子=某年引用某刊前兩年論文的總次數/ 某刊前兩年發表的論文總數)。 以1996年JCR為例, JCR影響因子最近的文獻是出版在連續兩年內會議論文集,即1994,1995年的數據。
影響因子在理解引文頻次時確實具有顯著性。由於它基於已出版論文對於其中被引文獻次數的比率,它趨向於消弱大型期刊相對於小型期刊、出版周期短的相對於周期長的期刊、辦刊時間長的相對於辦刊時間短的期刊間的差異。在JCR覆蓋年份里,對於所有ISI資料庫來源期刊,影響因子使用相同參數測定。
JCR中被列條目數量只包括研究論文、綜述性論文及技術交流。編輯述評、來函、消息條目及會議摘要不作為統計源條目。換言之,只有實質性條目才作為源條目參與統計,因為這些條目才是被大量引證的。
隨後我們來看「基因與遺傳」學科,我們將檢查1998年該學科目錄下-Nature Genetics的影響因子。1998年影響因子為40.361,這意味著Nature Genetics在1997年與1996年發表的論文平均每篇被引40次,其影響異常卓著。
㈦ 說明SCI、EI資料庫在信息檢索中的作用
美國《科學引文索引》(SCI)
美國《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簡稱SCI)於1957年由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簡稱ISI)在美國費城創辦。40多年來,SCI(或稱ISI)資料庫不斷發展,已經成為當代世界最為重要的大型資料庫,被列在國際六大著名檢索系統之首。它不僅是一部重要的檢索工具書,而且也是科學研究成果評價一項重要依據。它已成為目前國際上最具權威性的、用於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成果的重要評價體系。它是評價一個國家、一個科學研究機構、一所高等學校、一本期刊,乃至一個研究人員學術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
美國《工程索引》(Ei)
美國《工程索引》(Eingineering Index, 簡稱Ei), 在1884年由美國工程信息公司(Engineering Information
Inc.)創辦,是一個主要收錄工程技術期刊文獻和會議文獻的大型檢索系統,被稱做國際六大著名檢索系統。
㈧ 世界上的三大文獻檢索資料庫是哪幾個
世界上的三大文獻檢索資料庫是SCI(科學引文索引 )、EI(工程索引 )、ISTP(科技會議錄索引 ) 。
1、SCI即《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由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簡稱ISI)創建的,收錄文獻的作者、題目、源期刊、摘要、關鍵詞,不僅可以從文獻引證的角度評估文章的學術價值,還可以迅速方便地組建研究課題的參考文獻網路。
SCI創刊於1961年。經過40年的發展完善,已從開始時單一的印刷型發展成為功能強大的電子化、集成化、網路化的大型多學科、綜合性檢索系統。--
2、EI是美國《工程索引》(The Engineering Index)的簡稱。EI創刊於1884年,由美國工程情報公司(Engineering Information Co.)出版發行。
EI是工程技術領域內的一部綜合性檢索工具,報道內容包括:電類、自動控制類、動力、機械、儀表、材料科學、農業、生物工程、數理、醫學、化工、食品、計算機、能源、地質、環境等學科。
3、ISTP是Index to Scientific & Technical Proceedings的縮寫,是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的網路資料庫Web of Science Proceedings中兩個資料庫(ISTP和ISSHP)之一。
專門收錄世界各種重要的自然科學及技術方面的會議,包括一般性會議、座談會、研究會、討論會、發表會等的會議文獻,涉及學科基本與SCI相同。
重視程度:
在國際科學界,如何正確評價基礎科學研究成果已引起越來越廣泛的關注。而被SCI、SSCI收錄的科技論文的多寡則被看作衡量一個國家的基礎科學研究水平、科技實力和科技論文水平高低的重要評價指標。
在ISTP、 EI、 SCI這三大檢索系統中,SCI最能反映基礎學科研究水平和論文質量,該檢索系統收錄的科技期刊比較全面,可以說它是集中各個學科高質優秀論文的精粹,該檢索系統歷來成為世界科技界密切注視的中心和焦點。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三大檢索
㈨ 什麼是ISI
根據www所建立的超連接特性,建立了一個以知識為基礎的學術信息資源整合平台---ISI
web
of
Knowledge。它是一個採用「一站式」信息服務的設計思路構建而成的數字化研究環境。該平台以三大引文索引資料庫作為其核心,利用信息資源之間的內在聯系,把各種相關資源提供給研究人員。兼具知識的檢索、提取、管理、分析與評價等多項功能。在ISI
web
of
Knowledge平台上,還可以跨庫檢索ISI
ptoceedings、Derwent
、Innovations
Index、BIOSIS
Previews、CAB
Abstracts、INSPEC以及外部信息資源。ISI
web
of
Knowledge還建立了與其他出版公司的資料庫、原始文獻、圖書館OPAC以及日益增多的網頁等信息資源之間的相互連接。實現了信息內容、分析工具和文獻信息資源管理軟體的無縫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