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庫uuid
㈠ 為啥不能用uuid做Mysql的主鍵
在mysql中設計表的時候,mysql官方推薦不要使用uuid或者不連續不重復的雪花id(long形且唯一,單機遞增),而是推薦連續自增的主鍵id,官方的推薦是auto_increment,那麼為什麼不建議採用uuid,使用uuid究竟有什麼壞處?
一、mysql和程序實例 1.1.要說明這個問題,我們首先來建立三張表分別是user_auto_key,user_uuid,user_random_key,分別表示自動增長的主鍵,uuid作為主鍵,隨機key作為主鍵,其它我們完全保持不變.
根據控制變數法,我們只把每個表的主鍵使用不同的策略生成,而其他的欄位完全一樣,然後測試一下表的插入速度和查詢速度:
註:這里的隨機key其實是指用雪花演算法算出來的前後不連續不重復無規律的id:一串18位長度的long值
id自動生成表:
用戶uuid表
隨機主鍵表:
1.2.光有理論不行,直接上程序,使用spring的jdbcTemplate來實現增查測試: 技術框架:springboot+jdbcTemplate+junit+hutool,程序的原理就是連接自己的測試資料庫,然後在相同的環境下寫入同等數量的數據,來分析一下insert插入的時間來進行綜合其效率,為了做到最真實的效果,所有的數據採用隨機生成,比如名字、郵箱、地址都是隨機生成。
package com.wyq.mysqldemo;
import cn.hutool.core.collection.CollectionUtil;
import com.wyq.mysqldemo.databaseobject.UserKeyAuto;
import com.wyq.mysqldemo.databaseobject.UserKeyRandom;
import com.wyq.mysqldemo.databaseobject.UserKeyUUID;
import com.wyq.mysqldemo.diffkeytest.AutoKeyTableService;
import com.wyq.mysqldemo.diffkeytest.RandomKeyTableService;
import com.wyq.mysqldemo.diffkeytest.UUIDKeyTableService;
import com.wyq.mysqldemo.util.JdbcTemplateService;
import org.junit.jupiter.api.Test;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beans.factory.annotation.Autowired;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boot.test.context.SpringBootTest;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util.StopWatch;
import java.util.List;
@SpringBootTest
class MysqlDemoApplicationTests {
@Autowired
private JdbcTemplateService jdbcTemplateService;
@Autowired
private AutoKeyTableService autoKeyTableService;
@Autowired
private UUIDKeyTableService uuidKeyTableService;
@Autowired
private RandomKeyTableService randomKeyTableService;
@Test
void testDBTime() {
StopWatch stopwatch = new StopWatch("執行sql時間消耗");
/**
* auto_increment key任務
*/
final String insertSql = "INSERT INTO user_key_auto(user_id,user_name,sex,address,city,email,state) VALUES( , , , , , , )";
List<UserKeyAuto> insertData = autoKeyTableService.getInsertData();
stopwatch.start("自動生成key表任務開始");
long start1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if (CollectionUtil.isNotEmpty(insertData)) {
boolean insertResult = jdbcTemplateService.insert(insertSql, insertData, false);
System.out.println(insertResult);
}
long end1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System.out.println("auto key消耗的時間:" + (end1 - start1));
stopwatch.stop();
/**
* uudID的key
*/
final String insertSql2 = "INSERT INTO user_uuid(id,user_id,user_name,sex,address,city,email,state) VALUES( , , , , , , , )";
List<UserKeyUUID> insertData2 = uuidKeyTableService.getInsertData();
stopwatch.start("UUID的key表任務開始");
long begin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if (CollectionUtil.isNotEmpty(insertData)) {
boolean insertResult = jdbcTemplateService.insert(insertSql2, insertData2, true);
System.out.println(insertResult);
}
long over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System.out.println("UUID key消耗的時間:" + (over - begin));
stopwatch.stop();
/**
* 隨機的long值key
*/
final String insertSql3 = "INSERT INTO user_random_key(id,user_id,user_name,sex,address,city,email,state) VALUES( , , , , , , , )";
List<UserKeyRandom> insertData3 = randomKeyTableService.getInsertData();
stopwatch.start("隨機的long值key表任務開始");
Long start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if (CollectionUtil.isNotEmpty(insertData)) {
boolean insertResult = jdbcTemplateService.insert(insertSql3, insertData3, true);
System.out.println(insertResult);
}
Long end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System.out.println("隨機key任務消耗時間:" + (end - start));
stopwatch.stop();
String result = stopwatch.prettyPrint();
System.out.println(result);
}
user_key_auto寫入結果:
user_random_key寫入結果:
user_uuid表寫入結果
1.4.效率測試結果在已有數據量為130W的時候:我們再來測試一下插入10w數據,看看會有什麼結果:
可以看出在數據量100W左右的時候,uuid的插入效率墊底,並且在後序增加了130W的數據,uudi的時間又直線下降。
時間佔用量總體可以打出的效率排名為:auto_key>random_key>uuid,uuid的效率最低,在數據量較大的情況下,效率直線下滑。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帶著疑問,我們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二、使用uuid和自增id的索引結構對比 2.1.使用自增id的內部結構自增的主鍵的值是順序的,所以Innodb把每一條記錄都存儲在一條記錄的後面。當達到頁面的最大填充因子時候(innodb默認的最大填充因子是頁大小的15/16,會留出1/16的空間留作以後的 ? ? 修改):
①下一條記錄就會寫入新的頁中,一旦數據按照這種順序的方式載入,主鍵頁就會近乎於順序的記錄填滿,提升了頁面的最大填充率,不會有頁的浪費
②新插入的行一定會在原有的最大數據行下一行,mysql定位和定址很快,不會為計算新行的位置而做出額外的消耗
③減少了頁分裂和碎片的產生
2.2.使用uuid的索引內部結構因為uuid相對順序的自增id來說是毫無規律可言的,新行的值不一定要比之前的主鍵的值要大,所以innodb無法做到總是把新行插入到索引的最後,而是需要為新行尋找新的合適的位置從而來分配新的空間。
這個過程需要做很多額外的操作,數據的毫無順序會導致數據分布散亂,將會導致以下的問題:
①寫入的目標頁很可能已經刷新到磁碟上並且從緩存上移除,或者還沒有被載入到緩存中,innodb在插入之前不得不先找到並從磁碟讀取目標頁到內存中,這將導致大量的隨機IO
②因為寫入是亂序的,innodb不得不頻繁的做頁分裂操作,以便為新的行分配空間,頁分裂導致移動大量的數據,一次插入最少需要修改三個頁以上
③由於頻繁的頁分裂,頁會變得稀疏並被不規則的填充,最終會導致數據會有碎片
在把隨機值(uuid和雪花id)載入到聚簇索引(innodb默認的索引類型)以後,有時候會需要做一次OPTIMEIZE TABLE來重建表並優化頁的填充,這將又需要一定的時間消耗。
結論:使用innodb應該盡可能的按主鍵的自增順序插入,並且盡可能使用單調的增加的聚簇鍵的值來插入新行
2.3.使用自增id的缺點那麼使用自增的id就完全沒有壞處了嗎?並不是,自增id也會存在以下幾點問題:
①別人一旦爬取你的資料庫,就可以根據資料庫的自增id獲取到你的業務增長信息,很容易分析出你的經營情況
②對於高並發的負載,innodb在按主鍵進行插入的時候會造成明顯的鎖爭用,主鍵的上界會成為爭搶的熱點,因為所有的插入都發生在這里,並發插入會導致間隙鎖競爭
③Auto_Increment鎖機制會造成自增鎖的搶奪,有一定的性能損失
附:Auto_increment的鎖爭搶問題,如果要改善需要調優innodb_autoinc_lock_mode的配置
㈡ 關於UDID和UUID的區別
UDID和UUID的區別如下:
一、定義的不同:
所謂UDID指的是設備的唯一設備識別符,移動廣告商和游戲網路運營商往往需要通過UDID用來識別玩家用戶,並對用戶活動進行跟蹤。。而UUID 是通用唯一識別碼,是一種軟體建構的標准,亦為開放軟體基金會組織在分布式計算環境領域的一部分。其目的,是讓分布式系統中的所有元素,都能有唯一的辨識信息,而不需要通過中央控制端來做辨識信息的指定。
二、用途不同:
UDID用於一些統計與分析目的、將UDID作為用戶ID來唯一識別用戶,省去用戶名,密碼等注冊過程。而UUID 的目的是讓分布式系統中的所有元素,都能有唯一的辨識資訊,而不需要透過中央控制端來做辨識資訊的指定。如此一來,每個人都可以建立不與其它人沖突的 UUID。在這樣的情況下,就不需考慮資料庫建立時的名稱重復問題。
(2)資料庫uuid擴展閱讀:
基於時間的UUID通過計算當前時間戳、隨機數和機器MAC地址得到。由於在演算法中使用了MAC地址,這個版本的UUID可以保證在全球范圍的唯一性。但與此同時,使用MAC地址會帶來安全性問題,這就是這個版本UUID受到批評的地方。如果應用只是在區域網中使用,也可以使用退化的演算法,以IP地址來代替MAC地址--Java的UUID往往是這樣實現的。
通用唯一標識符還可以用來指向大多數的可能的物體。微軟和其他一些軟體公司都傾向使用全球唯一標識符(GUID),這也是通用唯一標識符的一種類型,可用來指向組建對象模塊對象和其他的軟體組件。第一個通用唯一標識符是在網路計算機系統(NCS)中創建,並且隨後成為開放軟體基金會(OSF)的分布式計算環境(DCE)的組件。
㈢ 資料庫存uuid生成的串要設置為什麼類型
資料庫存uuid生成的串要設置為什麼類型
應該是java或者說框架生成的UUID,也可在資料庫中通過函數或者存儲過程自定義生成UUID,一般都是字元串類型或者說varchar類型
㈣ 為啥大家都用uuid作為資料庫的主鍵啊
UUID 的目的,是讓分布式系統中的所有元素,都能有唯一的辨識資訊,而不需要透過中央控制端來做辨識資訊的指定。如此一來,每個人都可以建立不與其它人沖突的 UUID。在這樣的情況下,就不需考慮資料庫建立時的名稱重復問題。目前最廣泛應用的 UUID,即是微軟的 Microsoft's Globally Unique Identifiers (GUIDs),而其他重要的應用,則有 Linux ext2/ext3 檔案系統、LUKS 加密分割區、GNOME、KDE、Mac OS X 等等。
㈤ mysql創建資料庫時怎麼將主鍵設置為UUID,建表語句怎麼寫
mysql設置UUID為主鍵需要先將數據類型設置為VARCHAR(36),然後插入數據的時候用UUID函數插入UUID。下面我用win10系統下的CMD命令行具體演示一下:
1、打開CMD,輸入mysql -uroot -p命令連接mysql,如下圖所示
㈥ 什麼是UUID,Java中怎麼產生UUID
UUID含義是通用唯一識別碼 (Universally Unique Identifier),這 是一個軟體建構的標准,也是被開源軟體基金會 (Open Software Foundation, OSF) 的組織應用在分布式計算環境(Distributed Computing Environment, DCE) 領域的一部分。
UUID 的目的,是讓分布式系統中的所有元素,都能有唯一的辨識資訊,而不需要透過中央控制端來做辨識資訊的指定。如此一來,每個人都可以建立不與其它人沖突的 UUID。在這樣的情況下,就不需考慮資料庫建立時的名稱重復問題。目前最廣泛應用的 UUID,即是微軟的 Microsoft's Globally Unique Identifiers (GUIDs),而其他重要的應用,則有 Linux ext2/ext3 檔案系統、LUKS 加密分割區、GNOME、KDE、Mac OS X 等等。
UUID是指在一台機器上生成的數字,它保證對在同一時空中的所有機器都是唯一的。通常平台會提供生成的API。
//如果使用的JDK1.5的話,那麼生成UUID變成了一件簡單的事,以為JDK實現了UUID:
java.util.UUID,直接調用即可.
UUIDuuid=UUID.randomUUID();
Strings=UUID.randomUUID().toString();//用來生成資料庫的主鍵id非常不錯。。
//UUID是由一個十六位的數字組成,表現出來的形式例如
//550E8400-E29B-11D4-A716-446655440000
㈦ 什麼是UUID,Java中怎麼產生UUID
UUID 是 通用唯一識別碼(Universally Unique Identifier)的縮寫,是一種軟體建構的標准,亦為開放軟體基金會組織在分布式計算環境領域的一部分。其目的,是讓分布式系統中的所有元素,都能有唯一的辨識信息,而不需要通過中央控制端來做辨識信息的指定。
生成UUID的方法:
public static String getUUID32(){ String uuid = UUID.randomUUID().toString().replace("-", "").toLowerCase(); return uuid;// return UUID.randomUUID().toString().replace("-", "").toLowerCase();}
註:因為一般資料庫主鍵為String類型,所以接收類型為String,生成的uuid數據包含-,所以要去掉-,故UUID.randomUUID().toString().replace("-", "").toLowerCase()。
(7)資料庫uuid擴展閱讀:
UUID由以下幾部分的組合:
(1)當前日期和時間,UUID的第一個部分與時間有關,如果你在生成一個UUID之後,過幾秒又生成一個UUID,則第一個部分不同,其餘相同。
(2)時鍾序列。
(3)全局唯一的IEEE機器識別號,如果有網卡,從網卡MAC地址獲得,沒有網卡以其他方式獲得。
UUID的唯一缺陷在於生成的結果串會比較長。關於UUID這個標准使用最普遍的是微軟的GUID(Globals Unique Identifiers)。在ColdFusion中可以用CreateUUID()函數很簡單地生成UUID,其格式為: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xxx(8-4-4-16)。
其中每個 x 是 0-9 或 a-f 范圍內的一個十六進制的數字。而標準的UUID格式為: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8-4-4-4-12),可以從cflib 下載CreateGUID() UDF進行轉換。
㈧ uuid是什麼意思
UUID 是 通用唯一識別碼(Universally Unique Identifier)的縮寫,是一種軟體建構的標准,亦為開放軟體基金會組織在分布式計算環境領域的一部分。其目的,是讓分布式系統中的所有元素,都能有唯一的辨識信息,而不需要通過中央控制端來做辨識信息的指定。
如此一來,每個人都可以創建不與其它人沖突的UUID。在這樣的情況下,就不需考慮資料庫創建時的名稱重復問題。最廣泛應用的UUID,是微軟公司的全局唯一標識符(GUID),而其他重要的應用,則有Linux ext2/ext3文件系統、LUKS加密分區、GNOME、KDE、Mac OS X等等。
UUID由以下幾部分的組合:
(1)UUID的第一個部分與時間有關,如果你在生成一個UUID之後,過幾秒又生成一個UUID,則第一個部分不同,其餘相同。
(2)時鍾序列。
(3)全局唯一的IEEE機器識別號,如果有網卡,從網卡MAC地址獲得,沒有網卡以其他方式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