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計演算法
Ⅰ 淺談如何選擇有效的稅務稽查基本方法
所謂的稅務稽查基本方法是指稽查人員實施稅務檢查時,為發現稅收違法問題,通常採取的手段和措施的總稱。
目前,稅務稽查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查賬方法、分析方法、調查方法、電子查賬方法等內容。
在這里,筆者結合自身稅務稽查工作實踐,談一談一些看法,與大家共同探討。
一、要准確的區別各種稅務稽查基本方法。
在稽查具體工作中使用稅務稽查基本方法時,稅務稽查人員最重要的是先要弄清這些不同方法特指的范圍和內容、區別和聯系。
如查賬方法,是指對稽查對象的會計報表、會計賬簿、會計憑證等有關資料進行系統審查,據以確認稽查對象履行納稅義務(扣繳稅款義務)的真實性和准確性的一種方法。
分析方法是指運用不同的分析技術,對與企業會計資料有內在聯系的財務管理信息,以及稅款繳納情況進行系統和重點的審核分析,以確定涉稅疑點和線索,進行追蹤檢查的一種方法。
而調查方法是指在稅務稽查過程中,採用觀察、查詢、外部調查和盤點等方法,對稽查對象與稅收有關的經營情況、營銷策略、財務管理、庫存等進行檢查、核實方法的總稱。
至於電子查賬方法主要是指利用電算化企業財務會計軟體進行查賬的一種方法。
在實際工作中,對一個稽查案件,往往是針對實際情況,各種方法有選擇的並用,至於究竟用的是那種稅務稽查方法,稽查實施人員在查帳時一般是很自然的在使用,具體到那種,不一定很清楚。
因此,作為一名合格的稅務稽查人員,首先,要從理論上准確把握各種稅務稽查基本方法,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查賬人員在實際稽查中有目的和針對性的正確使用各種稅務稽查方法。
二、要明確各種稅務稽查基本方法的種類。
(一)、查賬方法的種類:按照審查方法、審查的詳細程度、查賬順序,查賬方法可分為審閱法和核對法、詳查法和抽查法、順查法和逆查法。
(二)、分析方法的種類:主要包括控制計演算法、比較分析法、推理分析法、技術經濟分析法、經濟活動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相關分析法等方法。
其中常用的是控制計演算法、比較分析法和相關分析法。
(三)、調查方法的種類:調查方法可分為觀察法、查詢法、外調法和盤存法。
盤存法又分為實地盤存法和其他盤存法(數學盤存法、賬面盤存法、委託盤存法、全面盤存法等)。
(四)、電子查賬方法:是指利用會計電算化企業財務會計軟體進行查賬的一種方法。
企業的會計電算化是指由硬體、軟體、數據、規程和人員在內構建起的會計信息系統。
功能完備的財務會計軟體是會計信息系統的核心,也是稽查人員實行電子查賬應必備的基本知識。
三、要把握各種稅務稽查基本方法的運用。
作為一名稅務稽查人員,了解各種稅務稽查方法一般來說並不是一件難事,但要做到理論聯系實際,確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此,把握好各種稅務稽查方法並在實際工作中靈活運用是做好稅務稽查工作的關鍵。
(一)、查賬方法:
1、審閱法和核對法。
審閱法適用於所有企業經濟業務的檢查,尤其適合於有數據邏輯關系和核對依據內容的檢查。
審閱法的審查內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與會計核算組織有關的會計資料;二是除了會計資料以外的其他經濟信息資料以及相關資料,如一定時期的內外部審計資料、購銷和加工承攬合同、車間和運輸管理等方面的信息資料。
應注意的是對於上述資料的審閱,除審閱其本身的合法性、合理性外,還應結合所掌握的其他資料進行審閱。
同時還應注意時間邏輯關系的審閱,包括應審核資料所反映日期與經濟業務發生日期、會計核算記錄日期是否存在前後矛盾的情況。
核對法則是對稽查對象的會計資料或其他資料進行核對和驗證採用,必須相應結合其他檢查方法進行運用,才能達到檢查目標的要求。
2、詳查法和抽法。
詳查法(全查法)適用於規模較小、經濟業務較少、會計核算簡單、核算對象比較單一的企業,或者為了發現重大問題而進行的專案檢查,以及在整個檢查過程中對某些(某類)特定項目、事項所進行的檢查。
詳查法對於管理混亂、業務復雜的企業以及稅務稽查的重點項目、事項的檢查,一般都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而抽查法是顧名思義,具體分為兩種:一是重點抽查法,即根據檢查目的、要求或事先掌握的納稅人有關納稅情況,有目的地選擇一部分會計資料或存貨進行重點檢查;二是隨機抽查法,即以隨機方法,選擇納稅人某一特定時期或某一特定范圍的會計資料或存貨進行檢查。
抽查法不僅在檢查的基礎、環境、內容上與詳查法不同,而且使用的基本方法也不同,主要表現在必須按程序進行抽查,即首先制定製定抽查方案,然後實施具體抽查,最後分析和判斷抽查結果。
3、順查法和逆查法。
順查法適用於業務規模不大或業務量較少的稽查對象,以及經營管理和財務管理混亂、存在重大問題的稽查對象和一些特別重要項目的檢查。
在審閱分析原始憑證票面和項目內容及經濟業務的真實性基礎上進行證證核對、賬證核對、賬賬核對、賬表核對、賬實核對。
而逆查法主要運用了審閱和分析的技術方法,根據重點和疑點,逐個進行追蹤檢查。
逆查法主要適用於對大型企業以及內部控制制度健全、內部控制管理嚴格的企業的檢查,但不適用於某些特別重要項目的檢查。
(二)、分析方法:
1、控制計演算法:如控制計演算法常用的方法有以產控耗、以耗控產、以產控銷和以支控銷等。
是指利用數學等式原理來推測、證實賬面資料是否正確,發現問題的一種檢查方法。
其基本程序一是確定需要進行分析的事項或目標;二是確定事項分析的參考數據和採集進行事項分析的數據;三是建立事項分析的數學模型;四是數據分析結果比較。
2、比較分析法:常用的包括絕對數比較分析法、相關比率比較分析法、構成比率比較分析法等。
①絕對數比較分析法。
在稅務稽查過程中,絕對數比較分析法適用於對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等會計報表中相關項目真實性的核查,以及成本計算表(單)、納稅申報表、有關賬戶余額和有關明細賬戶特定項目的檢查。
當這些項目的增減變動超出了正常的變化幅度和曲線值時,便可以認為這種變動存在某種涉稅疑點或問題。
例如,對企業各個不同時期的貨物運輸費用或銷售收入進行對比,對各個不同時期的庫存商品(存貨)的購銷存數量進行對比,都屬於絕對數比較分析。
②相關比率比較分析法。
是指利用會計資料中有關兩個內容不同但又相關的經濟指標求出新的指標比率,再與這種指標的計劃比率或上期比率進行比較分析,以觀察其性質和大小,從而發現異常情況的方法。
如應收賬款周轉率、存貨結構、稅收負擔率、存貨(運輸)費用比率等指標的計算與對比。
稽查中,有時相關比率比較分析法比絕對數比較分析法更容易發現問題。
比如,實施人員在運用絕對數比較分析法對被查項目進行分析後,為了確保分析判斷的客觀和正確,可以運用相關比率分析法予以驗證。
③構成比率比較分析法。
是通過有關聯關系的經濟指標各組成部分所佔比率的計算,確定各組成部分的構成比例是否符合常規,從而發現企業的涉稅問題。
比如,通過對企業外購貨物構成比率是否與銷售貨物和期末存貨的構成比率具有同一性的計算分析,可以發現企業是否存在虛假進貨或隱瞞銷售收入的情況。
3、相關分析法。
是指將存在關聯關系的被查項目進行對比,揭示其中的差異,判明經濟業務可能存在問題的一種分析方法。
其基本程序是:一是分析和判斷經濟活動與稅收關系;二是分析和判斷經濟活動間的關聯關系;三是找出經濟活動事項之間的關聯;四是分析和把握問題的本質。
(三)、調查方法:是指在稅務稽查過程中,採用觀察、查詢、外部調查和盤點等方法,對稽查對象與稅收有關的經營情況、營銷策略、財務管理、庫存等進行檢查、核實方法的總稱。
如採用觀察法對車間、倉庫、營業場所以及基建工地等觀察;採用查詢法進行面詢和函詢;採用外調法進行函調協查和派人外調實查;採用盤存法可進行實地盤存和其他盤存。
(四)、電子查賬方法:目前,企業使用面較廣的財務會計軟體主要有金蝶、用友等。
財務會計軟體可分為會計核算軟體、會計管理軟體和會計決策軟體。
其中,會計核算軟體與稅務稽查工作有著最直接的聯系。
會計核算軟體的功能模塊是指會計核算軟體中有相對獨立的會計數據輸入、處理和輸出功能的各個組成部分。
模塊之間以賬務處理程序為核心,連接在一起,構成一個完整的會計核算系統。
由於企業所處行業以及會計核算和管理的需求不同,模塊的劃分不是唯一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稽查工作中通常需要關注的有賬務處理、往來核算、工資核算、固定資產核算、存貨核算、銷售核算、成本核算、會計報表匯總等模塊。
電子查賬的工作步驟與方法:一是電子數據採集是對電算化企業檢查的第一步,也是關鍵的一步。
只有完整、准確地採集企業數據,才能順利開展檢查工作。
二是電子數據的整理是指通過技術手段對提取的電子數據進行賬套恢復和重建,以發現和提取與案件相關的線索和證據,最終形成檢查分析報告傳送給相關的稽查人員。
三是電子數據的疑點分析,對整理好的企業標准賬套的檢查,電子檢查與手工檢查在檢查方法上並無太大的區別,但稅務稽查人員可以利用電子查賬軟體系統,盡快發現疑點,確定檢查重點,並進行疑點的人工核查。
四是電子查賬有關注意事項。
即應注意採集數據的完整性、採集數據的保密性、採集數據的安全性。
Ⅱ PID控制 原理計算公式
在PID參數進行整定時如果能夠有理論的方法確定PID參數當然是最理想的方法,但是在實際的應用中,更多的是通過湊試法來確定PID的參數。
增大比例系數P一般將加快系統的響應,在有靜差的情況下有利於減小靜差,但是過大的比例系數會使系統有比較大的超調,並產生振盪,使穩定性變壞。
增大積分時間I有利於減小超調,減小振盪,使系統的穩定性增加,但是系統靜差消除時間變長。
增大微分時間D有利於加快系統的響應速度,使系統超調量減小,穩定性增加,但系統對擾動的抑制能力減弱。
在湊試時,可參考以上參數對系統控制過程的影響趨勢,對參數調整實行先比例、後積分,再微分的整定步驟。
首先整定比例部分。將比例參數由小變大,並觀察相應的系統響應,直至得到反應快、超調小的響應曲線。如果系統沒有靜差或靜差已經小到允許范圍內,並且對響應曲線已經滿意,則只需要比例調節器即可。
如果在比例調節的基礎上系統的靜差不能滿足設計要求,則必須加入積分環節。在整定時先將積分時間設定到一個比較大的值,然後將已經調節好的比例系數略為縮小(一般縮小為原值的0.8),然後減小積分時間,使得系統在保持良好動態性能的情況下,靜差得到消除。在此過程中,可根據系統的響應曲線的好壞反復改變比例系數和積分時間,以期得到滿意的控制過程和整定參數。
如果在上述調整過程中對系統的動態過程反復調整還不能得到滿意的結果,則可以加入微分環節。首先把微分時間D設置為0,在上述基礎上逐漸增加微分時間,同時相應的改變比例系數和積分時間,逐步湊試,直至得到滿意的調節效果。
OUT= B2/B1
OUT= (E*E + dE*dE)/(E + dE)
OUT= (E*E + dE*dE + 2E*dE - 2E*dE)/(E + dE)
OUT= {(E + dE)*(E + dE)- 2E*dE}/(E + dE)
OUT= (E + dE)- 2E*dE/(E + dE)
Ⅲ 如何進行成本控制的方法
成本控制是企業根據一定時期預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標,由成本控制主體在其職權范圍內,在生產耗費發生以前和成本控制過程中,對各種影響成本的因素和條件採取的一系列預防和調節措施,以保證成本管理目標實現的管理行為。
一、成本控制的方法
(一)目標成本管理
目標成本法是一種以市場為主、以顧客需求為導向,在產品規劃、設計階段就著手努力,運用價值工程,進行功能成本分析,達到不斷降低成本,增強競爭能力的一種成本管理方法。
目標成本是在產品生產准備前下達給技術、生產等職能部門的產品成本控制目標,即產品在市場上可能接受的銷售價格減去合理利潤和稅金後所能允許發生成本的最大限額。目標成本計演算法的思路是建立一種通過具有競爭性的市場價格的估算而得出的目標成本,以便使人們從期望的競爭狀態回到能保證目標利潤
實現的經營成本和生產效率上來。目標成本計演算法通常以顧客願意支付的價格為基礎確定產品或勞務的成本計算方法。目標成本計算應以顧客為導向,它以顧客認可的價格、功能、需求量等因素作為出發點。正是由於這個原因,目標成本計算又稱為「價格驅動成本計算」,它與傳統的「成本加成計算價格」相對應。
目標成本計算始於對產品價格的計算。產品價格綜合考慮了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產品的功能、性質及市場競爭力。目標成本管理的關鍵在於確定目標成本,成本預測可以採取以下方法:
①扣除法。首先確定企業的目標利潤,然後再從產品銷售價格中扣除應繳納的產品銷售稅金和本單位目標利潤,其餘額就是需要努力實現的目標成本。
②經驗估演算法,也叫調查研究法。它是對同樣產品,採取同行業先進企業以及本企業的歷史先進水平或上年度的實際成本,結合在計劃期內各種變化的因素進行分析研究,根據預測成本降低的可能性及其保證程度,估算出產品目標成本。
③高低點法。根據成本習性將企業成本分為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用一定時期歷史資料的最高業務量與最低業務量的總成本之差與兩者業務量之差進行對比,先求出單位變動成本,然後再求得固定成本總額的方法。④回歸分析法。根據過去若干期的成本資料,利用最小二乘法,計算出回歸直線,確定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然後再講行成本預測.
目標成本法的執行,與產品生命周期密切相關,特別是在產品規劃、設計、生產階段,目標成本法的作用更加明顯。具體包括下面幾步:
第一,產品規劃階段。由企業產品開發委員會對市場的產品需求狀況和消費傾向等問題進行調研。
第二,產品設計階段。在此階段,目標成本法強調價值工程法的運用。根據產品規劃書,設計出產品原型。結合原型,把成本降低的目標分解到各個產品構件上。
第三,試生產階段。在試生產階段一旦發現產品成本超過目標成本要求,就得重新返回設計階段,運用價值工程進行再次改進。只有在目標成本達到的前提下,才能進入最後的生產。
最後,生產階段。進人生產階段後,目標成本法轉向成本維持,保證正常的生產條件,維持既定的水平成本。
(二)作業成本管理
作業成本法又叫作業成本計演算法或作業量基準成本計算方法,是以作業為核心,確認和計量耗用企業資源的所有作業,將耗用的資源成本准確地計入作業,然後選擇成本動因,將所有作業成本分配給成本計算對象(產品或服務)的一種成本計算方法。作業成本法的指導思想是:「成本對象消耗作業,作業消耗資源」。作業成本法把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包括期間費用)作為產品(服務)消耗作業的成本同等地對待,拓寬了成本的計算范圍,使計算出來的產品(服務)成本更准確真實。作業是成本計算的核心和基本對象,產品成本或服務成本是全部作業的成本總和,是實際耗用企業資源成本的終結。
(三)責任成本控制
責任成本是指特定的責任中心(如某一部門、單位或個人)在其所承擔的責任范圍內所發生的各種耗費。從實質上來說,責任成本制度是企業內部的一種管理制度。具體說,就是要按照企業生產經營組織系統,建立責任成本中心,按成本責任的歸屬進行成本信息的歸集、控制和考核,從而將經濟責任落實到各部門、各單位和具體執行人。責任成本控制主要包括下列內容:
(1)建立責任中心。實行責任成本制度,要求企業根據其組織結構特點按照分工明確、權責分明、業績易辨的原則,合理劃分責任中心。責任中心可從不同角度劃分,西方責任會計中劃分的責任單位主要是利潤中心、成本中心和投資中心。我國責任會計理論對責任單位也有不同的劃分形式,從責任會計核算與控制內容劃分,可將責任單位分為成本費用責任單位、利潤責任單位、成本資金責任單位和收入資金佔用單位。
(2)建立內部結算制度。內部結算是指在企業內部模擬銀行結算方式,對各責任單位的經濟事項運用貨幣形式進行交換的管理方式。建立這種制度的目的,是為企業內部各責任中心之間轉移產品或勞務確定合理的內部價格,為各責任中心考核提供依據。建立內部結算制度的關鍵是制定內部結算價格和選擇內部結算方式。
(3)編制責任預算。責任預算是企業總預算在各個責任中心進行合理劃分而編制的預算。作為責任會計的重要環節,責任預算具有重要作用,它是控制企業及各責任單位活動的標准,是考評各責任單位業績的依據,也是提高企業管理水平的手段。
(4)進行責任控制。責任控制是責任會計的重要內容之一,是以各責任單位的責任指標為基礎,以責任預算為依據,對生產經營過程中的收入、成本、利潤、資金預算執行情況進行控制。各責任中心應實行自上而下的控制,各責任中心也應加強自我控制。
(5)建立健全責任成本核算制度。為了及時報告責任中心責任預算的執行情況,分析實際與預算的差異,企業應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責任成本核算制度。
(6)進行責任考核。可以根據責任中心的業績報告,分析與其責任預算的差異,並查明原因,實行獎懲。通過評價和考核,可以總結成功的經驗,查找存在的缺陷,為下一期預算編制提供參考資料。責任成本考核應公平合理,不但能激勵各責任中心的積極性,也能通過適當的懲罰約束和控制不當行為,以實現責任中心權責利的統一。
(四)標准成本控制
標准成本法亦稱標准成本系統、標准成本會計,是指圍繞標准成本的相關指標而設計的,將成本的前饋控制、反饋控制及核算功能有機結合而形成的一種成本控制系統[150]。標准成本系統最初產生於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隨著其內容的不斷發展和完善,被西方國家廣為採用,目前已成為企業Et常成本管理中應用最為普遍和有效的一種控制手段。
標准成本具有以下特點:以產品成本為對象,融成本計劃、成本核算、成本控制為一體,突出成本控制在系統中的核心地位;成本差異揭示及時,按管理區域分類計算、分析和控制各種差異,責任分明;不強調計算產品的實際成本,反映成本差異旨在改進管理,降低消耗。
一個完整的標准成本系統,主要有標准成本的制訂、成本差異的計算與分析和成本差異的處理三部分組成。實施標准成本系統一般有以下幾個步驟:
①根據企業實際情況,結合生產特點制定成本中心;
②正確制定單位產品標准成本(成本標准);
③揭示實際消耗與成本標準的差異;
④根據實際產量和成本標准計算產品的標准成本;
⑤積累實際成本資料並認真匯總計算實際成本;
⑥通過標准成本和實際成本的比較,算出標准成本的差異,分析成本差異的原因;
⑦進行標准成本及成本差異的賬務處理(納入會計簿記體系的單位才有);
⑧向成本負責人提供成本控制報告,評價考核各責任部門、人員的業績。
二、成本控制的步驟
雖然控制對象各有不同,控制工作的要求也各不一樣,但控制工作的過程基本是一致的,大致可分為四個步驟:
(1)確定控制標准,即確定評定工作績效的尺度。管理者應以計劃為基礎,制定出控制工作所需要的標准。
(2)衡量工作成效,即通過管理信息系統採集實際工作的數據(與已制定的控制標准中所對應的要素),了解和掌握工作的實際情況。在這一過程中,要特別注意獲取信息的質量問題,做到信息的准確性、及時性、可靠性、適用性。
(3)分析衡量的結果,即將實際工作結果與標准進行對照,找出偏差並分析其發生的原因,為進一步採取管理行動作好准備。這是控制中最需理智分析的環節,是否要進一步採取管理行動就取決於此。若分析結果表明沒有偏差或只存在「健康」的正偏差,那麼控制人員就不必再進行下一步,控制也就到此為止了。
(4)採取管理行動,糾正偏差。糾正偏差的方法不外乎兩種:要麼改進工作績效,要麼修訂標准。
三、成本控制的原則
(一)經濟原則
經濟原則是指因推行成本控制而發生的成本,不應超過因缺少控制而喪失的收益。
1.實用性:成本控制要能起到降低成本、糾正偏差的作用,具有實用性;——成本控制系統應能揭示何處發生了失誤,誰應對失誤負責,並能確保採取糾正措施。
2.例外管理:對正常成本費用支出可以從簡控制,而格外關注各種例外情況;
3.重要性:對成本細微尾數、數額很小的費用項目和無關大局的事項可以從略;
4.靈活性:成本控制系統應具有靈活性。面對出現的預見不到的情況,控制系統仍能發揮作用。
(二)因地制宜原則
成本控制系統必須個別設計,要適合特定企業的特點、適合特定部門的要求、適合職務與崗位責任要求、適合成本項目的特點。
(三)全員參加原則
有效控製成本的關鍵,是調動全體員工的積極性。
(四)領導推動原則
成本控制涉及全體員工,並且不是一件令人歡迎的事情,必須由最高當局來推動。
Ⅳ 物流成本都有哪些計算控制方式方法
物流成本的計算與控制:
(一)、明確物流成本的計算條件
1、明確物流活動范圍
物流范圍是指物流的起點和終點的長短。
明確物流范圍是進行物流成本計算的前提,因為在物流領域從哪裡開始到哪裡為止對於物流成本的計算,影響是不同的。
2、確定物流功能范圍
物流功能范圍是指在物流包裝、運輸、倉儲等諸種功能中,把哪些功能作為物流成本的計算對象。
3、正確確定計算科目的范圍
在計算科目中,既有運費開支、保管費開支等企業外部開支,也有人工費、折舊費、修理費、燃料費等企業內部開支。這些開支項目把哪些列入成本計算科目,對物流成本的大小是有影響的。
企業在計算某一物流成本時,既可實行部分科目計算,也可實行全部(總額)成本計算。
另外,還可按費用發生的地點計算外部費用和內部費用,其中內部費用存在一個費用分解問題,即把物流費用從其他有關費用中分解出來。
(二)進行物流預測與搞好物流決策
1、物流預測
(1)物流規模預測——前提
①生產與流通規模預測;②運輸條件與倉儲容器預測;③產品銷路與原材料來源預測;④國家經濟發展的重點和趨勢預測;
(2)物流成本預測——上述基礎上
①物流活動時間預測;②物流管理效率與水平預測;③運輸方式與工具預測;
2、物流決策
(1)物流決策內容
①進貨與銷貨方式決策;
②運輸、裝卸工具與包裝方式決策;
③進貨批次與批量決策;
④物流設備與設施決策;
⑤其他。如委託加工與自行加工;包裝廢棄與回收;
(2)物流決策方法
①差量分析。費用、收益差異比較。
②量本利分析。
③回收期法。
④凈現值法。
(三)進行物流控制與業績評價
1、控制制度的基本要素;
2、控制方法事前;事中;事後;
3、物流控制與業績的評價明確權責;制定指標;建立機制;
Ⅳ 判斷題 在稅務檢查中,控制計演算法計算出來的結果可以直接作為檢查定案的依據。()
錯誤。運用控制計演算法的目的,是為了檢查發現企業經濟活動的不平衡狀況,以幫助檢察人員進一步發現涉稅問題。
Ⅵ 控制精度如何計算
首先,要搞清楚迭代是一個什麼含義.迭代是作為數值計算的典型計算方法,應用於方程組求解等,其思想史先求出一個粗糙的近似解,然後用一個遞推公式不斷求解以致滿足解的精度要求為止.
然後說為什麼要進行迭代計算,因為在你根據一個問題列出來一個求解方程組後,原理上是可以求解出來精確解的,但是問題有:1,手動解出來很麻煩,並且大多數復雜方程組手動基本無法完成這個計算量,於是計算機求解2,計算機求解是和我門手動求解的原理不一樣的,數值計算在計算機上實現是另有一套數學方法(具體網路數值分析)比如想x^2+5x+6=0,人為求解過程是你知道方程可以化為(x+2)(x+3)=0,於是解就出來了,而計算機上面它無法邏輯上預判可以把它化成上面的那個方程,他用的方法是取一個區間(包含解),然後不停一次次迭代縮小此區間,知道區間滿足精度要求如[-1.999999999,-2.00000000000001],這樣把區間中隨便取一個數約近就得到-2了.
對於解的結果影響是一般迭代次數越多,解的精度也就越高,但一般fluent中會有兩個設置,一個是精度設置,一個是迭代次數設置,開始計算時,如果沒有達到設定迭代終止次數就已經滿足解的精度要求的話迭代就會結束,還有就是一直迭代到設定迭代終止次數仍未達到設定精度仍然迭代停止.
Ⅶ LED控制卡怎麼計算 一個控制卡可以帶多少單元板 單色和全彩的計算方法,請高手能詳細回答。
全彩的控制卡和單雙色的控制卡計算方法都是一樣的,所帶單元板的數量都要看LED控制卡的帶載面積。
現以某個單雙色U盤控制卡U48(LED控制卡的一種)為例,其單元板數量計算如下:
單色帶載面積: 48K 3072x16、1536x32、1024x48、768x64。
雙色帶載面積:24K 1536x16、768x32、512x48、384x64。
單個控制卡可以控制49152個像素點。
控制強力巨彩P10的單色板子,一個板子是32*16像素。
那麼49152/(32*16)=96,
那麼這樣的一塊LED控制卡就可以控制96塊單元板。
(7)控制計演算法擴展閱讀:
LED控制卡連接注意事項:
1、模組按背面方向排列組合固定。
2、電源用串接方式,若單元板有15張,需要兩個開頭電源。
3、用16PIN排線把每一排的單元板連接起來,注意兩頭不能交叉。
4、用16PIN的排線把LED控制卡和單元板連接起來,注意兩頭不能交叉,且單元板和LED控制卡連接的那一端需要是有74晶元的那一端,否則不能工作。
5、LED控制卡需要和電腦連接通訊,電腦需要安裝控制卡自帶軟體。
Ⅷ led控制器用幾個計算方法
正常來說,一個LED顯示屏,只需要一個控制器,並不需要多個控制器。
Ⅸ 成本控制方法有幾種
1、絕對成本控制
絕對成本控制就是把成本支出控制在一個絕對的金額中的一種成本控制方法。
標准成本和預算控制是絕對成本控制的主要方法。
2、相對成本控制
相對成本控制是指企業為了增加利潤,要從產量、成本和收入三者的關系來控製成本的方法。
實行這種成本控制,一方面可以了解企業在多大的銷量下收入與成本的平衡,另一方面可以知道當企業的銷量達到多少時,企業的利潤最高。所以相對成本控制是一種更行之有效的方法,它不僅是基於實時實地的管理思想,更是從前瞻性的角度,服務於企業戰略發展的管理來實現成本控制。
3、全面成本控制
全面成本控制是指對企業生產經營所有過程中發生的全部成本、成本形成中的全過程、企業內所有員工參與的成本控制。
企業應圍繞財富最大化這一目標,根據自身的具體實際和特點,建立管理信息系統和成本控制模式,確定以成本控制方法、管理重點、組織結構、管理風格、獎懲辦法等相結合的全面成本控制體系,實施目標管理與科學管理結合的全面成本控制制度。
4、定額法
定額法是以事先制定的產品定額成本為標准,在生產費用發生時,就及時提供 實際發生的費用脫離定額耗費的差異額,讓管理者及時採取措施,控制生產費用的發生額,並且根據定額和差異額計算產品實際成本的一種成本計算和控制的方法。
5、成本控制即時化
成本控制即時化,就是通過現場施工管理人員每天下班前記錄當天發生的人工、材料、機械使用數量與工程完成數量,經過項目經理或者交接班人員的抽檢合格,經過計算機軟體的比較分析得出成本指標是否實現及其原因的成本管理方法。
6、標准成本法
標准成本法是西方管理會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以預先制定的標准成本為基礎,用標准成本與實際成本進行比較,核算和分析成本差異的一種產品成本計算方法,也是加強成本控制、評價經濟業績的一種成本控制制度。
7、經濟采購批量
經濟采購批量,它是指在一定時期內進貨總量不變的條件下,使采購費用和儲存費用總和最小的采購批量。
8、本量利分析法
本量利分析法是在成本性態分析和變動成本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主要研究成本、銷售數量、價格和利潤之間數量關系的方法。它是企業進行預測、決策、計劃和控制等經營活動的重要工具,也是管理會計的一項基礎內容。
9、線性規劃法
線性規劃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展起來的一種重要的數量方法,線性規劃方法是企業進行總產量計劃時常用的一種定量方法。線性規劃是運籌學的一個最重要的分支,理論上最完善,實際應用得最廣泛。主要用於研究有限資源的最佳分配問題,即如何對有限的資源作出最佳方式地調配和最有利地使用,以便最充分地發揮資源的效能去獲取最佳的經濟效益。
10、價值工程法
價值工程,指的都是通過集體智慧和有組織的活動對產品或服務進行功能分析,使目標以最低的總成本(壽命周期成本),可靠地實現產品或服務的必要功能,從而提高產品或服務的價值。
11、成本企劃
成本企劃是流行於日本企業的一種成本管理模式,其實質是成本的前饋控制,它不同於傳統的成本反饋控制,即先確定一定的方法和步驟,根據實際結果偏離目標值的情況和外部環境變化採取相應的對策,調整先前的方法和步驟,而是針對未來的必達目標,據此對目前的方法與步驟進行彈性調整,因而是一種先導性和預防性的控制方式。
12、目標成本法
「目標成本法」是日本製造業創立的成本管理方法,目標成本法以給定的競爭價格為基礎決定產品的成本,以保證實現預期的利潤。即首先確定客戶會為產品/服務付多少錢,然後再回過頭來設計能夠產生期望利潤水平的產品/服務和運營流程。
(9)控制計演算法擴展閱讀
控制目標
在企業發展戰略中,成本控制處於極其重要的地位。如果同類產品的性能、質量相差無幾,決定產品在市場競爭的主要因素則是價格,而決定產品價格高低的主要因素則是成本,因為只有降低了成本,才有可能降低產品的價格。
成本管理控制目標必須首先是全過程的控制,不應僅是控制產品的生產成本,而應控制的是產品壽命周期成本的全部內容,實踐證明,只有當產品的壽命周期成本得到有效控制,成本才會顯著降低;而從全社會角度來看,只有如此才能真正達到節約社會資源的目的。
此外,企業在進行成本控制的同時還必須要兼顧產品的不斷創新,特別是要保證和提高產品的質量,絕不能片面地為了降低成本而忽視產品的品種和質量,更不能為了片面追求眼前利益,採取偷工減料、冒牌頂替或粗製濫造等歪門邪道來降低成本;否則,其結果不但坑害了消費者,最終也會使企業喪失信譽,甚至破產倒閉。
要對成本進行控制,就必須先了解成本為何發生,它與哪些因素有關,有何關系。對於直接成本(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其成本動因是產品的產量,按產量進行這部分的分配是毫無疑問的。
如何有效地控製成本,使企業的資源利用達到最大的效益,就應該從作業入手,力圖增加有效作業,提高有效作業的效率,同時盡量減少以至於消除無效作業,這是現代成本控制各方法的基礎理念,其他各種概念都是圍繞其開展的,因而也是本文的立足點。
傳統的產品成本的含義一般只是指產品的製造成本,即包括產品的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應該分攤的製造費用,而將其他的費用放入管理費用和銷售費用中,一律作為期間費用,視為與產品生產完全無關。
因此,廣義的成本概念,既包括產品的製造成本(中游),還包括產品的開發設計成本(上游),同時也包括使用成本、維護保養成本和廢棄成本(下游)的一系列與產品有關的所有企業資源的耗費。相應地,對於成本控制,就要控制這三個環節所發生的所有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