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域資料庫
A. 海域使用管理的措施有哪些
為加強海域使用管理,逐步實現海域有序、有度、有償使用,保護海洋和海岸帶環境和資源,應採取以下對策和措施。
1.加大對海域使用管理的力度。
建立起海域使用管理的政策法規體系和科學技術支撐體系框架,使海域使用管理工作逐步實現規范化、系統化和科學化。形成集中、協調、統一的海洋綜合管理體制,堅持區域側重、分清職責、加強協作、權力限制相結合的原則。要確立以海洋綜合協調管理體制,調整各涉海部門在海洋開發利用活動中的相互關系,促進海洋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及海洋產業的協調發展。
2.強化依法行政,提高海域執法管理能力。
法律是行政管理部門依法行政的依據,依法行政是海洋管理的必然。要努力提高執法人員綜合素質,強化有關執法機構和執法隊伍的能力建設,不斷提高執法裝備技術水平,充分發揮中國海監各海區總隊陸、海、空立體監視、快速反應的能力,加大海上執法監察力度,對於破壞資源、污染環境、非法使用海域的行為進行嚴肅處理,特別要注意軍事用海頻繁海域的監察管理,確保國防安全和國家的利益。使我國的海域使用管理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3.加強科技支撐。
運用海洋綜合管理信息網路集成,實現實時動態的海域使用管理。我國歷來重視海洋信息技術及其應用領域的建設,近年來利用「數字海洋」的手段,在海洋空間數據信息收集、傳輸和處理的基礎建設,通信網路建設,以及應用軟體開發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因此,在海域使用管理信息源和信息獲取方面,要充分利用「九五」期間已經建成的「海洋基礎地理信息系統」、「海岸帶綜合管理地理信息系統」、「中國海洋資源綜合資料庫集成」、「海域使用管理信息系統」、「中國海洋信息網」等一系列海洋綜合管理信息網路集成,既要掌握海洋基礎信息和信息產品等數據信息,還要掌握沿海社會、經濟、人口、國家海洋產業開發和海洋資源等統計信息,實現實時動態的海域使用管理模式,提高海域使用管理工作的水平,才能保證引導合理的海洋開發,使海洋產業健康有序的發展。
4.強化海域使用管理。
規范和保護海岸帶資源的開發利用,推動海岸帶綜合管理。以海洋功能區化為基礎,以海洋開發規劃為指導,通過海域使用管理,加強對海岸帶的綜合管理,建立和完善海岸帶資源開發許可制度,嚴格審批程序。按照海域的自然功能屬性和合理規劃,進行海岸帶資源開發利用的使用論證和影響評估。對生態環境脆弱的海域進行海岸帶開發時,要特別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對可再生資源,必須要在其能夠實現再生良性循環的基礎上開發利用;對不可再生的資源開發,必須從嚴管理,嚴格控制。最終實現海洋和海岸帶資源開發和海洋環境保護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
5.優化海洋產業結構布局,合理發展海洋產業。
我國的海洋產業布局由於缺乏生態經濟學的理論指導,不能反映客觀自然生態規律的要求,制約著我國海洋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近年來隨著海岸帶和鄰近海域的開發利用程度愈來愈高,海洋產業在分配使用岸線、灘塗和淺海方面的矛盾日益尖銳。要解決這一矛盾,必須從海域使用管理的角度考慮,建立國家統一的海洋開發利用管理機構,以協調各個產業部門和地區的開發利用活動;制定有力的海岸帶資源管理和生態經濟政策,把我國海洋產業的布局放在統一生態經濟協調的可持續發展基礎上,使其得到合理的開發利用。
6.深入開展法制宣傳工作,增強全民依法用海意識。
增強全民的海洋國土觀念,提高依法用海意識,是廣泛深入地實施海域使用管理的必要條件。維護國家海域所有權,減少國有資產流失,規范海域開發利用秩序,首先要強化宣傳,通過廣播、報刊、展覽、論壇等形式,加大對海域使用管理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在沿海地區做到家喻戶曉,使社會各界充分認識到做好海域使用管理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形成依法用海的良好習慣,將保護海洋變成人們的自覺行動,為海域使用管理制度的貫徹執行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其次是提高各級政府決策者對海域使用管理重要性的認識,確保海域使用管理制度的有力貫徹實施。
B. 資料庫管理系統、模型庫管理系統和知識庫管理系統的區別和聯系
先看下三種管理系統的定義:
資料庫管理系統(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是一種操縱和管理資料庫的大型軟體,是用於建立、使用和維護資料庫,簡稱dbms。它對資料庫進行統一的管理和控制,以保證資料庫的安全性和完整性。用戶通過dbms訪問資料庫中的數據,資料庫管理員也通過dbms進行資料庫的維護工作。它提供多種功能,可使多個應用程序和用戶用不同的方法在同時或不同時刻去建立,修改和詢問資料庫。它使用戶能方便地定義和操縱數據,維護數據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以及進行多用戶下的並發控制和恢復資料庫。
模型庫管理系統MBMS系統包括模型屬性庫管理、模型生成、模型運行三個功能模塊。 模型屬性庫需要提供下列信息:(1)為用戶提供有關模型屬性的特徵信息,便於用戶正確地使用模型,對模型的運算結果作出正確的判斷;(2)指導用戶迅速准確地查找到有關模型,了解模型及其輸入輸出參數的相關信息;(3)為用戶新增模型的源代碼和可執行代碼的修改和模型的調用提供相關信息。類似於資料庫管理,模型屬性庫的管理包括模型屬性的增加、刪除、修改、查詢以及新庫的創建等操作。
知識庫(Knowledge Base)是知識工程中結構化,易操作,易利用,全面有組織的知識集群,是針對某一(或某些)領域問題求解的需要,採用某種(或若干)知識表示方式在計算機存儲器中存儲、組織、管理和使用的互相聯系的知識片集合。這些知識片包括與領域相關的理論知識、事實數據,由專家經驗得到的啟發式知識,如某領域內有關的定義、定理和運演算法則以及常識性知識等。
由此可以簡單的這樣認為:資料庫解決的是數據存儲的問題、模型庫主要解決的是標準的問題,而知識庫主要是為了解決現實工作中遇到的問題,下面舉個實際知識庫管理系統的例子:
kmpro知識管理系統知識庫模塊功能說明:
1、應用功能
1.1、動態維度管理:系統級自定義維度管理
1.1.1、後台功能:系統管理員或自定義多級知識庫和多級級維度
1.1.2、前台功能:授權前台用戶情況下,前台用戶可自行維護許可權范圍內維度(增、刪、改)
1.1.3、維度許可權:由後台系統管理賦予維度訪問許可權(查看、審核、下載、發布、刪除、維度維護、評價及繼承父級許可權)
1.1.4、維度展示:可根據不同用戶提供不同許可權的維度展示,對沒有許可權訪問的維度可做:變灰、不可見,可見不可訪問等操作
1.1.5、多維度知識發布:同一條知識可同時發布在不同維度,可對知識附件進行同樣可見卻有不同操作(只讀、編輯、列印、下載)的控制
1.2、維度許可權管理:系統級維度訪問許可權控制
1.2.1、維度管理許可權:後台管理員可授權用戶對前台維度進行管理操作
1.2.2、知識附件訪問許可權:知識發布用戶可自定義附件訪問人或角色的只讀、編輯、下載、列印等許可權
1.2.3、知識查閱許可權:後台管理員可授權用戶對前台知識的分類查閱許可權
1.2.4、知識發布許可權:後台管理員可定義不同用戶的知識發布許可權
1.2.5、知識審核許可權:後台管理員可定義不同用戶的知識審核許可權
1.2.6、版本管理許可權:後台管理員可定義不同用戶的新版本知識發布和瀏覽許可權
1.2.7、知識刪除許可權:後台管理員可定義不同用戶在自己的許可權范圍內的知識刪除許可權
1.2.8、個人門戶許可權:後台管理員可定義不同用戶的個人知識門戶的訪問許可權許可權
1.2.9、學習計劃許可權:後台管理員可定義不同用戶是否有企業學習計劃發布或管理許可權
1.2.10、公告管理許可權:後台管理員可定義不同用戶的公告發布管理許可權
1.2.11、征詢系統管理許可權:後台管理員可定義不同用戶的問題發布和維度控制許可權
1.2.12、問題診斷關聯許可權:後台管理員可定義不同用戶具有不同的知識手動關聯許可權
1.3、知識地圖:展示組織知識結構分布示意圖
1.3.1、知識結構地圖:圖形化展示系統內的知識分布狀態和個人在組織內的知識結構存在狀況
1.3.2、人力知識地圖:圖形化展示系統用戶架構和某一系統用戶的知識范圍,體現用戶的崗位知識內容
1.4、知識資產統計:分部統計系統內知識知識資料狀況
1.4.1、知識資產量統計:分維度統計系統內的知識資產總量
1.4.2、知識使用率統計:分維度統計系統內的知識資產利用率
1.4.3、知識增長率統計:分維度、分時間段統計系統內知識資產增長情況
1.5、平台培訓管理:為系統內用戶提供必學知識的計劃管理
1.5.1、學習計劃建立:系統管理員授權後,可建立關於某一主題的學習計劃,並可指派某些角色或用戶可用
1.5.2、學習計劃管理:更改培訓對象,增刪培訓內容
1.6、知識英雄榜:用戶發布知識數量排序表
1.6.1、總排行:系統用戶在本系統內發布全部知識的排行表
1.6.2、月排行:系統用戶在本系統內發布知識按月的排行表
1.6.3、日排行:系統用戶在本系統內發布知識按日的排行表
1.7、用戶統計:詳查用戶信息與知識狀況
1.7.1、在線用戶:顯示在線的全部用戶,可對在線用戶進行發送即時站內信息、查看個人門戶、查看個人資料等操作
1.7.2、全部用戶:顯示系統內全部用戶,可對在線用戶進行發送站內離線信息、查看個人門戶、查看個人資料等操作
1.8、系統工具:系統內的常用工具
1.8.1、發布公告:發布本系統的公告信息,顯示在首頁的公告欄
1.8.2、公告管理:對公告進行管理,修改和刪除
1.8.3、維度管理:對用戶有管理許可權的維度進行修改、調整
1.8.4、批量轉移:本工具提供對有許可權的維度內的知識進行批量的轉移,轉移到其他的維度
1.8.5、問題和建議:本系統提供給用戶提交建議和問題的功能,系統管理員會根據問題和建議的情況進行回復
1.8.6、幫助文檔:本系統提供用戶個性化的幫助文件,由系統管理員發布
1.9、個人知識:用於管理個人在平台裡面的所有知識的操作功能
1.9.1、發布新知識:點擊發布新知識,進入知識的發布界面.填寫知識標題,關鍵詞,正文內容,選擇要上傳的附件,可連續點擊增加附件,添加多個附件。點擊上傳按鈕,選擇要上傳的文件
1.9.2、已發布知識:個人發布完、經過審核之後的知識列入此欄目
1.9.3、被駁回知識:審核人員核准知識審核不通過的知識
1.9.4、已過期知識:已經過期的知識
1.9.5、已刪除知識:已刪除的知識列
內容比較多
請搜索:深藍海域知識管理系統知識庫模塊功能說明
C. 資料庫概念模型
一、航空物探資料庫定位
資料庫是信息系統的基礎和核心,把大量的數據信息按一定的模型組織起來存儲在資料庫中,提供數據維護、數據檢索等功能,使信息系統能方便、及時、准確地從資料庫中獲得所需的信息。因此,資料庫結構設計是信息系統開發的重中之重。
經分析航空物探數據具有空間性、海量性、多源性和多尺度的特點,這說明航空物探數據具有典型的空間數據的特點,可以採用空間數據管理方式進行管理。
ESRI公司的Geodatabase(空間資料庫)是採用標准關系資料庫技術來表現地理信息的面向對象的高級GIS數據模型,是建立在DBMS之上的統一的、智能化的空間數據模型,是以一組相關聯的表來表達地理要素之間關系、有效性規則和值域。對於多源、海量的航空物探數據,Geodatabase能在一個統一的模型框架下很好地解決多源數據一體化存儲的問題,和採用標准關系資料庫技術來表現海量航空物探數據的地理信息特性。Geodatabase引入了地理空間實體的行為、有效性規則和關系,在處理Geodatabase中對象時,對象的基本行為和必須滿足的規則無需通過程序編碼實現,只需根據需要擴展其有效性規則(Geodatabase面向對象的智能化特性),即可支持航空物探數據模型擴展的需要。
因此,航空物探資料庫是空間資料庫,在航空物探資料庫建模過程中,以空間數據建模為主導,統領屬性數據建模。
二、統一空間坐標框架
為了用數學語言描述地球,人們用規則的幾何形體來替代地球表面,從地球自然表面、大地水準面、旋轉橢球面直到用簡單數學函數表達的參考橢球體,以便通過地圖投影將三維曲面轉化成二維平面。由於地球表面不同地區的地形起伏差異很大,採用單一橢球體勢必會造成某地區的誤差小而其他地區誤差很大的結果。因此,在20世紀初不同國家或地區先後採用了逼近本國或本地區地球表面的橢球體,如中國的克拉索夫斯基橢球體,美國的海福特橢球體、英國的克拉克橢球體等。這又造成了目前世界各國的地理信息空間坐標框架不統一,空間數據信息難以共享被動局面。為此,在實現數字地球計劃中,必須規范和統一世界上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地球參考橢球體。
在小區域表達地球表面時,通常採用平面的方式,即投影坐標系統。如何科學地選擇投影坐標,一般要根據具體的地學應用、地理區域和范圍、比例尺條件等因素來確定,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規定。
通過對航空物探數據的坐標系統進行分析可知,航空物探圖件的坐標框架與國家對基本比例尺制圖的規定相一致,即小比例尺編圖採用Lambert雙標准緯線等角圓錐投影;中比例尺採用Gauss 6°帶的分帶投影;大比例尺採用Gauss 3°帶的分帶投影(表2-1);對於低緯度的海上作業區通常採用Mecator等角圓柱投影。地球橢球體分別採用1954北京坐標系的Krassovsky橢球參數、WGS84橢球參數和未來的國家2000坐標系的橢球參數。
表2-1 航空物探地理坐標數據的投影方式
傳統的航空物探數據是按測區管理的,根據測區的測量比例尺來確定相應的坐標框架;因此,勘探目標不同的測區測量比例尺是不一致的,地坐標框架也不同。航空物探資料庫要將不同測區、不同比例尺、不同坐標框架的數據集中管理和可視表達,若沒有統一的空間坐標框架,就不可能正確地表達全國航空物探數據。所以,面對如此復雜的多坐標框架的航空物探數據,如何確定科學合理的空間坐標框架,將全國的航空物探數據整合到統一的空間參考框架下,實現數據的統一存儲和數據間無縫拼接,是航空物探資料庫建設的關鍵所在,是組織和管理多維、多格式、大跨度、跨平台的航空物探數據和多目標數字制圖的數學基礎。
統一的空間坐標框架必須支持我國領土覆蓋的海域和陸域航空物探數據的存儲和表達。我國領土東西跨度達70°,南北達55°,顯然採用任何投影坐標系都是不合適的。Gauss 6°投影適合6°帶內空間數據表達,若全國航物探數據採用6°分帶表達,在高緯度地區會造成6°帶間數據裂縫問題;Lambert投影可滿足數據的無縫表達,但對大比例尺數據變形較大,無法滿足數據制圖的精度要求;Mecator投影也可滿足數據的無縫表達,低緯度地區也能滿足大比例尺數據制圖的精度要求,但在我國中高緯度區存在著嚴重變形問題。所以,航空物探數據模型採用地理坐標(無投影,圖2-1)格式存放,可根據實際應用的需要將航空物探數據變換到任何方式的投影坐標系統。
航空物探資料庫模型採用Beijing_1954地理坐標系,相關參數如下:
角度單位:°(0.017453292519943299rad)
零經線:格林尼治(0.000000000000000000)
基準:D_Beijing_1954
橢球:Krasovsky_1940
長軸半徑:6378245.000 m
短軸半徑:6356863.019 m
建立統一坐標框架是空間資料庫建設的一項基礎性工作,採用Beijing_1954 地理坐標系作為航空物探資料庫統一空間坐標框架具有以下優點。
圖2-1 統一空間坐標框架示意圖
(一)無縫空間數據存儲
統一空間坐標框架解決了復雜的航空物探數據的坐標系統、投影、比例尺等不統一的問題,實現同一性質的物探數據在同一個主題中進行管理。如全國的航磁異常數據可放在一個圖層上進行管理。
(二)適合多尺度表達
按測區管理的多尺度、多框架的航空物探數據是處於一個相對坐標系統中,各個測區間相對位置關系會發生錯位。採用統一的Beijing_1954地理坐標框架,恢復了各測區間正確的位置關系,實現不同尺度數據的集成和正確表達,易於多源異構空間數據的融合。
(三)大區域數據集成
我國海陸面積近1300×104km2,地域跨度較大。在進行小比例尺的航空物探編圖時,需要選用與之相適應的投影坐標;在陸地和海域進行大比例尺制圖時,同樣需要選用合適投影系統。航空物探制圖的實踐也證明了這一點。1995 年6 月由中國、加拿大、美國、愛爾蘭和俄羅斯等國科學家共同編制的1∶1000萬歐亞東北地區磁異常與大地構造圖,採用橫軸Mercator投影。中心編制的1∶500 萬全國航磁圖採用Lambert投影。2008 年,由中國和吉爾吉斯斯坦科學家編制的1∶100萬中吉天山金屬礦產成礦規律圖,採用Lambert投影,將兩個國家不同時期、不同尺度的數據進行了有效的集成,是地質、地球物理等綜合應用的典範。
隨著航空物探數據應用領域的不斷擴展,陸地、海域,甚至於洲際和全球航空物探數據的整體表達都需對坐標投影提出要求。採用統一的地理坐標框架的航空物探數據非常容易變換到指定的投影坐標框架,滿足多樣化的制圖要求。
三、要素類和對象類的劃分
Geodatabase空間資料庫模型結構(圖2-2)分為空間資料庫、要素數據集(Feature dataset)、要素類(Feature classes)、要素(Feature)4個層次。為了建立航空物探Geodatabase空間數據模型,我們依據Geodatabase模型關於要素類和對象類的劃分原則,結合相關的國家標准和地球物理行業標准,制定了《航空物探數據要素類和對象類劃分標准》,對航空物探數據進行數據分類。
圖2-2 空間資料庫模型結構
1)按照航空物探數據的空間特徵,將其劃分為5個要素數據集,即勘查項目概況要素數據集、基礎數據要素數據集、異常要素數據集、解釋要素數據集和評價要素數據集。
2)根據航空物探測量方法、數據處理過程以及推斷解釋方法和過程,進一步把航空物探數據劃分為若干要素類和對象類,定義了要素類的主題特徵和表達方式,確定子類和屬性域;定義對象類的結構和聯接欄位,建立了關系類。
3)定義要素類的內容、欄位名稱和存儲結構。在航空物探數據採集過程中,不同類型的數據采樣率不同,坐標數據采樣2次/s,重力場數據采樣2次/s,磁場數據采樣10次/s,這就造成了場值數據與坐標數據無法一一對應問題。若按場值數據采樣率內插坐標數據,將導致數據量成倍增長;若按坐標數據采樣率抽稀場值數據,將降低航空物探測量對地質體的分辨能力,影響測量效果。在綜合分析航空物探數據應用基礎上,提出了採用要素數據與屬性數據分置的方式,將測線坐標數據與地球物理場數據分離,分別建立獨立共享的航跡線數據要素類模型,磁場、重力場等數據對象類模型(圖2-3),很好地解決了航空物探數據的存儲問題。
圖2-3 要素數據與屬性數據分置示意圖
採用要素數據與屬性數據分置方式,不僅是基於航空物探數據屬性數據的多源性、不同采樣頻率等特點的考慮,還考慮到數據的綜合查詢和檢索的速度,特別是通過ArcSDE訪問空間資料庫的效率的問題。再者,對於大部分用戶來說,需求是屬性數據的綜合應用,因此在資料庫建模過程中,將屬性數據採用對象類的方式進行管理,不但提高了空間數據的操作能力,同時在ArcSDE的配置上採用直接訪問資料庫(對象類)方式,並且加快了數據查詢和統計的速度。
四、資料庫概念模型
用戶需求是資料庫建設的約束條件之一。航空物探數據的空間特性決定航空物探資料庫必須是空間資料庫,採用資料庫管理數據,利用GIS技術提供可視化服務,這是各個層次用戶的一致要求。因此,我們從現實世界出發,對航空物探數據的多源性、多尺度和不同采樣等問題進行了描述,提出了解決方案。此方案是不依賴於任何具體的硬體環境和資料庫管理系統(DBMS),建立了客觀反映現實世界的航空物探資料庫概念模型,把用戶需要管理的信息統一到整體概念結構中,表達了用戶需要。
在全面分析航空物探業務流程和數據流程,以及航空物探數據特性的基礎上,按照《航空物探數據要素類和對象類劃分標准》,以及空間實體點、線、面要素特徵的基本原則,對航空物探資料庫所涉及的實體進行歸類,劃分成12個主題。根據空間數據分主題表達的特點和航空物探空間數據坐標框架的定義,確定航空物探資料庫空間數據概念模型,明確各個主題的用途、數據來源、表達方式、空間參考、比例尺和精度等內容,按照ArcGIS定義空間資料庫的數據分層表達方式(圖2-4),完成航空物探資料庫概念模型設計(圖2-5)。
圖2-4 航空物探資料庫空間數據分層模型
圖2-5 航空物探資料庫空間數據概念模型
D. 第一次全國地名普查和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的區別
1979年至1986年,我國組織開展了第一次全國地名普查,此後一直沒有進行全國地名普查。近30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快速推進,我國地名情況發生了巨大變化。目前掌握的地名信息已難以反映地名實際情況,地名數據不新、不全、不準的問題十分突出,迫切需要開展全國地名普查,盡快摸清地名底數詳情,進一步加強和改善新時期的地名管理工作。為此,國務院決定於 2014年至2018年開展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工作。
區別:
1.普查的時間節點和普查目的不同
第一次地名普查發生在「文化大革命」剛剛結束之際,普查的主要目的在於摸清全國地名的基本情況,改變全國各地一個名,到處都是「紅衛」村的狀況,釐清本源,撥亂反正,恢復被「文革」否定的傳統地名。第二次地名普查試點發生於改革開放30年之後,普查的目的提高地名標准化水平,適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鞏固國防建設,提高政府公共服務能力。
2.普查的資料基礎不同
第一次地名普查主要參考資料只有1972年版的1:5萬地形圖和不甚完整公文檔案,資料匱乏,普查成果主要依賴基礎幹部的實地考察和民間走訪;第二次地名普查試點開始於經濟發展、文化復興的新時期,既有第一次地名普查、文物普查、經濟普查、非物質文化普查等普查的資料積累,更有改革開放後30年挖掘整理的歷史古志、民間野史、文物碑刻、族譜村志及新編地方誌、專業志、第一代地名志、新命名地名檔案、地名文化研究成果等大量的資料文獻,資料豐富、內容翔實,互為佐證。
3.地名的范圍和分類方法不同
第一次地名普查的地域范圍為全國所有地域,地名類別包括行政區劃和居民點名稱,獨立存在的、重要的專業部門使用的台、站、港、場等名稱,當地著名的紀念地、名勝古跡、古遺址、游覽地和其它眾人工建築名稱,1:5萬地形圖上標有的各類自然地理實體名稱。第二次地名普查試點的地域范圍主要為沿邊海海區域,普查類別包括海域,陸地地形、水系,陸地地形,行政區域及其他區域,居民點交通運輸,水利、電力設施,紀念地、旅遊景點,建築物,單位11個大類,117個子類,地名分類以《地名分類與類別編制代碼編制規則》(GB/T18521-2001)為標准確定,覆蓋了所有地名類別,范圍更廣、分類更細、屬性更明。
4.增加了地名代碼
第一次地名普查獲得的地名條目,按行政區域和地名類別分類區分,歸檔困難,查詢不便。第二次地名普查試點新增了地名代碼欄,按照《國家地名資料庫代碼編制規則》用阿拉伯數字為每條地名編制共20位數字的代碼,其中第一段由6位數字組成,表示縣級以上行政區劃代碼;第二段由3位數字組成,表示縣級以下行政區劃代碼,第三段由5位數字組成,表示地名屬性的類別,第四段為6位數字,表示附加碼,用以區分同一類別並且是同一行政區域內的地名。使用地名代碼後,每條地名都有全國唯一識別碼,便於地名的「數字化」,有利於統計、歸檔和查詢,
5.普查使用的技術手段不同
受當時的技術條件限制,第一次地名普查採用全手工操作:地理坐標通過圖上手工量測獲取,精度較低,誤差較大:地名成果的形式單一,地名表、地名卡片和概況材料手寫填寫,工作量大,差錯率高,修改困難。第二次地名普查試點使用了最新的「數碼技術」,在使用傳統紙質介質的基礎上,使用了「數字化」的錄音錄影技術、GPS定位設備,矢量地圖和最新版的地名管理資料庫,可以通過攝錄設備記錄原始的調查資料,地物的直觀影象,可以通過矢量地圖自動確定準確地理位置,修改圖上地物,實現地物與地名的高度統一,也可以便捷地實現修改、查詢,排序、統計和列印功能,不僅有利於提高地名普查的成果質量,更有利於普查成果的共享與應用。
E. 神秘海域c2-12828-1 這是怎麼回事
索尼最新系統的bug。
表現症狀為存儲卡容量已經用了6成以上,進入游戲,廠商logo消失後c2-12828報錯退出主界面。
解決方法: 1、等大法更新系統消除bug; 2、刪除游戲重新安裝; 3、重新啟動,多試幾次,有進入一次的可能; 4、重新構建資料庫。
F. 海洋油氣資源調查與評價資料庫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王剛龍李紹榮陳泓君曾繁彩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廣州,510760)
第一作者簡介:王剛龍,男,1971年生,物探工程師,1995年畢業於長春地質學院電子儀器系電子儀器與測量專業,主要從事信息管理及信息研究工作。
摘要「海洋油氣資源調查與評價資料庫」是以海洋油氣資源調查工作為基礎,匯集大量海洋地質調查和油氣資源評價成果資料,綜合利用計算機、地理信息系統(GIS)、資料庫及網上發布等技術建設而成的,是一個為國家海洋礦產資源戰略決策、為海洋經濟建設、為今後的海洋地質調查和科研項目及可持續發展提供全面、准確基礎資料和決策依據的專業化信息管理系統。文中重點介紹了系統資料庫的建設及系統功能的開發的思路。
關鍵詞油氣資源GIS海洋勘查資料庫網上發布
1意義
我國海域蘊藏著豐富的油氣資源。數十年來,我國在海域油氣資源調查方面,取得了大量的海洋地質調查成果資料和油氣資源評價資料,這些資料凝結著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勞動結晶。以尋找海洋油氣資源為目的的海洋地質調查工作投入高昂,從海上資料和數據採集到陸上資料處理、解釋、研究,直至編寫成果報告、編製成果圖件,各個環節都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設備和資金。應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建立海上油氣地質調查資料與資源評價資料庫系統,將會提高我國的海洋地質調查資料管理和服務水平,使海洋地質調查和資源評價資料更好地為國家海洋礦產資源戰略決策、為國家經濟建設、為今後的海洋地質調查和科研項目服務。
2系統設計
本系統的目標是應用資料庫技術、網路技術、地理信息系統技術開發一套技術上較先進的資料庫應用系統,將油氣資源及評價相關的數據和調查資料進行管理,綜合應用多項技術,實現資料全文、電子圖件、各種媒體資料的網上瀏覽、查詢和統計分析。滿足海洋油氣地質調查資料和資源評價數據管理的需要和從事海洋油氣地質調查和科研人員利用資料的需要。
2.1資料庫設計及建設
針對海洋油氣地質調查成果的資料形式,建立一個適用於海洋地質資料管理和利用的資料庫系統。建庫工作包括資料庫設計、資料檔案目錄數據、成果報告全文電子文件、成果報告附圖掃描圖片電子文件、資源評價數據的整理、錄入。
2.2應用軟體開發
要實現的系統基本功能包括:資料目錄數據和全文內容電子文件的錄入、編輯修改、資料歸檔管理、資料借閱管理、資料目錄報表輸出、目錄輸出、圖像顯示和輸出、電子版圖件和文字資料下載、遠程資料查詢和傳送、網路環境下客戶端瀏覽器的電子地圖、全文、聲像文件的顯示/播放和操作、資料庫文件備份等。
軟體開發工作包括三套應用軟體:①「地質資料管理系統」,使用者為資料管理人員;②「資源評價數據管理系統」,使用者為油氣資源評價數據收集和錄入人員;③「地質資料查詢系統」,供普通科技人員通過Intranet/Internet網瀏覽查詢資料全文、電子圖件和目錄數據內容。以上三個應用系統均使用同一個資料庫系統,前二者對數據維護,後者從資料庫讀取數據。
2.3系統集成工作
實現伺服器和客戶機的連接和組網;後台資料庫伺服器與客戶端的連接;原有資料目錄數據導入處理;新數據錄入載入;WEB站點的建立;MapGis-IMS互聯網地圖伺服器的安裝建立和矢量圖形數據的整理載入,信息系統開發的三個應用軟體與上述各系統的整合。
3系統總體結構
從邏輯上看,整個系統由「地質資料管理系統」、「資源評價數據管理系統」、「地質資料查詢系統」三個應用系統和後台的資料庫系統4個部分組成(圖1),其中「地質資料查詢系統」又由WEB伺服器、MapGis-IMS互聯網地圖服務伺服器、伺服器端腳本程序以及0040資料庫介面、ODBC資料庫介面、MapGis資料庫引擎等多個軟體部件組成。
3.1C/S結構應用軟體
「地質資料管理系統」和「資源評價數據管理系統」,僅限於資料管理員和數據維護人員使用,為提高系統安全,採用C/S結構。選用Power Builder集成開發環境作為C/S應用軟體的開發工具。Power Builder是專用於開發資料庫應用軟體的工具,具備支持ORACLE等大型資料庫平台的介面,提供特色的數據窗口控制項,把常用的資料庫操作封裝在數據窗口控制項中,提供開發語言Power Script,是開發資料庫應用軟體的高產開發工具。
3.2B/S結構應用軟體
「地質資料查詢系統」面向所有普通用戶,要求不需要學習就能讓用戶使用,因此該應用軟體結構採用B/S結構。「地質資料查詢系統」涉及幾項工作,分別選用的如下:
(1)微軟公司的IIS5.0(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在WEB伺服器上建立網站。
(2)WEB應用軟體,由於WEB應用軟體的開發工具非常多,在應用軟體開發中使用了多種技術和方法,包括:①語言:HTML、ASP、VB Script、Jscript、Action Script等;②數據介面:()DBC介面,004()介面;③開發工具:InterDev、Flash等。
(3)我國中地公司的MapGis-IMS互聯網地圖伺服器實現電子地圖瀏覽。
圖1系統總體結構
Fig.1System construction chart
4系統資料庫設計
本系統的數據主要是地質資料,包括地勘項目或科研項目完成後以成果報告和圖件形式提交的資料,及在項目進行中產生的各種文件材料以及與資料或檔案材料內容一致的電子文件。
4.1從應用系統的數據管理來看,三個應用系統分別管理三類數據
(1)地質資料數據
由「地質資料管理系統」維護的資料目錄、報告全文以及各種多媒體的電子文件數據。
1)目錄數據:成果報告、檔案、圖件等實體的目錄數據,是描述這些實體屬性特徵的數據。例如成果報告的名稱、編者、提交單位等。
2)文字材料的全文:成果報告、審核類文字材料(如評審意見書)的內容,在計算機中以電子文件形式存儲,按照「國土資源部成果地質資料電子文件匯交格式(SZ1999002-2001)」的規定,要以WORD軟體的.DOC文件格式存儲。
3)多媒體資料的電子文件:包括聲音、圖像、視頻、動畫、幻燈片等電子文件。
(2)油氣資源評價數據
與油氣資源評價相關事物的屬性數據,包括調查活動、構造、油氣田、油氣探井等。
(3)電子圖件數據
由MapGis-IMS軟體維護的矢量型圖形數據,分別屬於「成果地質資料電子文件匯交格式(SZ1999002-2001)」標准規定的第一類附圖和第二類附圖的電子文件格式,可由「地質資料查詢系統」讀取顯示在瀏覽器中的數據。其在資料庫中存儲結構是MapGis-IMS開發者設計的。
4.2地質資料各實體關系
本信息系統工作重點是地質資料的管理和查詢服務,主要是對地質資料資料庫設計和資料庫集成和應用開發。
地質資料各實體關系如圖2。
圖2地質資料數據E-R模型
Fig.2Geological data structure E-R model chart
需要說明的是,一份成果報告,有多個全文電子文件。一份報告的全文按照報告章節分成多個電子文件,是一對多的關系,而不是一對一。這是考慮避免用戶在網上閱讀報告全文時,每次都要從資料庫取出整個報告的全文內容傳送到本地瀏覽器中,從而增加網路數據傳輸量和資料庫伺服器的負擔,造成等待而使用戶感覺應用軟體運行速度過慢。
根據資料數據模型、現行的資料管理辦法和資料著錄標准,確定各資料庫結構及定義,共設計了3類17個數據表組成系統的資料庫。電子地圖數據表則由商品化軟體設計管理。
(1)地質資料資料庫表
包括報告基本信息表、報告附圖信息表、檔案總目錄信息表、檔案明細信息表、圖件資料信息表、資料電子文件信息表等。
(2)資料管理事務庫表
包括成果資料移交信息表、成果資料報送信息表、資料借還信息表、資料訪問日誌信息表、用戶基本信息表等。
(3)油氣評價資料庫表
包括局部構造信息表、圈閉信息表、調查工作量信息表、油氣田信息表、油氣資源評價信息表、油氣探井信息表等。
在資料庫管理系統伺服器端,用PL/SQL語言編寫建立庫數據表、表空間、序列、觸發器等的命令代碼文件,可在ORACLE的SQL-PLUS環境下自動執行完成相應對象的建立。
4.3伺服器端的後台資料庫系統
採用ORACLE資料庫管理系統,用PL/SQL語言編寫命令文件,在SQL-PLUS環境中執行,完成各種建庫和維護操作,使建庫、建立序列、建立觸發器、數據導入程序化執行。直接利用DBA STUDIO可視化資料庫管理工具,進行資料庫表、用戶賬號密碼、各種許可權、序列、觸發器等的維護和管理。用ORACLE提供的BLOB二進制大對象數據塊欄位類型,實現成果報告全文、圖件資料的縮略圖等電子文件的入庫管理。
5系統功能實現
「地質資料管理系統」(GDMS)和「資源評價數據管理系統」,開發採用Power Builder軟體的Power Script語言開發,與後台資料庫連接採用Power Builder提供的ORACLE專用介面實現。軟體結構採用客戶機/伺服器(C/S)結構。
5.1地質資料管理系統
根據用戶對地質資料檔案管理過程的需求,該系統需基本具備對數據的輸入、維護、查詢、統計、借閱、輸出、備份等模塊。為了保證數據的安全性,增加了憑密碼、賬號登錄功能及用戶管理,設置了系統管理員、資料管理員和普通用戶三種許可權,防止非法用戶訪問資料。普通用戶只能對資料進行查詢,不能對資料進行添加或修改等操作,資料管理員有權對資料進行添加、修改、查詢等操作,而系統管理員則許可權最大,增加了對用戶管理表和系統日誌信息表進行維護的許可權。為了使用戶更好地掌握本系統,還必須建立聯機幫助模塊。本系統各個主要模塊之間的關系如圖3所示。
圖3地質資料管理系統主要模塊關系示意圖
Fig.3Geological data management system mole chart
5.2資源評價數據管理系統
「資源評價數據管理系統」管理對象是與油氣資源評價有關的構造、油氣資源、油氣田、油氣探井、資源評價數據的信息,功能上主要側重於油氣評價數據的維護。如錄入新數據、數據查詢與修改、數據備份/恢復和在線幫助。數據的安全性採用與地質資料管理系統相同的安全機制。考慮到PowerBuilder程序編制的特點,採用如圖4所示的系統功能模塊圖。
5.3地質資料查詢系統
「地質資料查詢系統」實際是一個WEB應用軟體系統,由網頁組成的,這與傳統的結構化應用程序不同,也與可視化集成環境下開發的窗體應用軟體結構不同。傳統的應用程序,結構明顯,由各模塊組成,模塊之間通過參數傳遞實現模塊間的聯系,模塊通過調用執行。可視化集成環境下開發的窗體應用軟體,是由各種窗體、表單、模塊、各種對象組成,代碼執行是通過消息和事件驅動的。「地質資料查詢系統」則由許多網頁組成,網頁中嵌入了可執行的腳本程序、java小程序、控制項等,必須在WEB伺服器上建立網站運行,與WEB伺服器上的各種應用服務一起實現特定的應用功能。
圖4系統功能模塊圖
Fig.4Evaluation data management System mole chart
WEB伺服器採用的是微軟公司的IIS5.0(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實現網站建立和管理。圖件資料電子地圖的發布查詢瀏覽功能採用中地公司的MapGis-IMS互聯網地圖伺服器,電子地圖的圖形數據文件存放在伺服器上的資料庫中或磁碟上,應用程序可通過資料庫引擎讀取圖形數據,電子地圖的目錄數據則放在ORACLE資料庫中。對ORACLE資料庫中的以BLOB二進制大對象數據塊存儲的成果報告全文和圖件縮略圖等電子文件的讀取,是通過ORACLE提供的0040數據介面實現。應用程序編程語言包括ASP、HTML、VB Script、Jscript、Action Script等,在Visual InterDev6.0集成開發平台完成開發工作。
圖5的系統結構圖中列出了地質資料查詢系統的菜單和網頁功能及其調用順序。
6結束語
項目開發的系統是一個網路化的信息系統,分成前台應用軟體和後台資料庫系統兩部分。本系統採取的技術路線是:採用商用大型資料庫管理系統軟體在後台對數據管理和維護,前台應用軟體採用針對資料庫應用軟體開發的可視化集成開發環境(工具)進行開發工作。這樣,資料庫的物理結構設計及實現、數據維護管理、資料庫網路連接介面等問題交由後台的商用資料庫管理系統去完成,減少了系統開發難度,提高系統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本系統的資料庫應用實例已完成開發和在工作中運行,建成的系統具有如下特點:①實用性強;②系統的用戶群體廣;③系統功能滿足了日常工作中的資料管理和資料查閱的需求,系統建成後能夠繼續得到日常維護;④系統提供的資料內容多樣化,有全文資料和電子地圖;⑤實現Intranet/Internet網路化服務,系統易使用和操作,適用於地質資料的社會化服務;⑥與當前國家關於地質資料信息化要求及相關標准相吻合。
圖5地質資料查詢系統功能結構圖
Fig.5Geological data retrieval system mole chart
參考文獻及資料
地礦部北京計算中心和石油地質研究所,1990.油氣資源普查勘探資料庫系統研製報告(地礦部科技發展項目86166)
胡存生.2001.Powerbuilder 7.0高級開發實例與技巧.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
王慶瑞.1998.數據結構,北京出版社
武漢中地信息工程有限公司.MAPGIS Internet Map Server開發手冊
張文新.1999.Internet程序設計java&HTML.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
Kevin Loney.2000.Oracle 8i DBA Handbook.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
Designing and Implememtation of Petroleum and Gas Resources Survey&Evaluation DBMS of Ocean
Wang Ganglong Li Shaorong Chen Hongjun Zeng Fancai
(Guangzhou Marine Geology Survey,Guangzhou,510760)
Abstract:Based on the data from petroleum and gas resources survey,as well as from marine geological survey,evaluation and material,petroleum and gas resources survey&evalu-ation DBMS(Pgrs&eDBMS)is formed by using computer,GIS,database and WEB development technology.Pgrs&eDBMS is a professio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for providing comprehensive and actual data as well as dicision-making basis for marine mineral resources survey,marine economic construction,science research and sustainable marine development.This paper focuses on introc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database of Pgrs&eDBM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ts function.
Key Word:Petroleum resourcesGISMarine surveyDatabaseOnline distribution.
G. 澳大利亞地球科學局的設置及職能
一、設置及沿革
澳大利亞地球科學局最早成立於 1946 年,當時被稱為礦產資源、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組織 ( BMR) 。
該機構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對澳大利亞進行系統的地質和地球物理制圖來獲得礦產勘查的信息。對面積 7. 7 萬平方千米的土地進行了以 4 米為單位長度的制圖———後來改為 1:25 萬的比例———意味著有 540 塊領域的成果。制圖在諸如西澳大利亞的卡那封和菲茲羅伊這些地方展開。在 19 世紀 50 年代早期,工作始於北部地區,昆士蘭州。辦事機構設立在巴布亞—新風內亞,系統的制圖也從這發起。
在 20 世紀 70 年代初期,系統地繪制澳大利亞已接近尾聲,所以礦產資源、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組織將注意力轉向繪制大陸架斜坡。這一大陸邊緣調查,是一項重大的任務,從 18. 5 萬千米的、沿途穿越了大部分澳大利亞大陸邊緣獲得的數據。岸上的工作集中在對具體礦化區地質、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細致研究,以整合地質與礦床的數據。
1978 年,礦產資源、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組織的主要角色,轉移到發展對澳洲大陸及近海地區的地質認識。隨後礦產資源、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組織將重點從調查和制圖向戰略研究方面轉移。政府需求轉變使離岸石油研究成為一個高度優先事項,以幫助制訂關於探索海底資源政策。
19 世紀 80 年代,礦產資源、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組織獲得了在遙感和地下水研究的專業知識。這也是組織在地震監控的基礎上開始監控和地理危險評估的時代。
國家地學制圖標准,在 20 世紀 90 年代早期由礦產資源、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組織和國家 ( 地方) 政府制訂,將新的科學方法和已有技術結合,並生成空間資料庫、數字化資料庫和藝術狀態 ( State of the Art) 處理技術。它產生了第二代澳大利亞沿岸地質圖。這些地圖是數字化的並包含許多分層信息,使它們在地理信息系統中的應用更加完美。
1992 年礦產資源、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組織成為澳大利亞地質測量組織( AGSO) ,澳大利亞地質測量組織提供了許多地學信息,這些信息鞏固了澳大利亞石油和礦產的勘察和發展工作。澳大利亞地質測量組織初期的一個回顧總結出地學與社會緊密相關,主要由於地學所提供的信息對經濟繁榮和以資源的合理利用來保護當地和全球經濟十分有用。
2001 年 8 月,澳大利亞地質測量組織重新命名為 AGSO—澳大利亞地球科學局。
2001 年 9 月,國家制圖部門 ( NMD) 在澳大利亞地球科學局內成立並獨立於澳大利亞研究和土地信息組織 ( AUSLIG) 。澳大利亞研究和土地信息組織是由澳大利亞測量室和國家制圖部門兩個職能部門在 1987 年合並形成的。
ASO 作為一個聯邦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聯邦政府成立和在第一位聯邦總測量師 Charles Scrivener 的指導下對國家首都堪培拉的測量,Scrivener 有測量和制圖的雙重任務。由於澳大利亞的國防需要,這種職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持續加強。
DEM 在 1956 年作為一個獨立的測量實體成立。1956 年以後,ASO 保留了為澳大利亞領土繪制大范圍地圖的職責,同時扮演測量的角色。由此它為堪培拉的快速發展和在澳大利亞首都范圍內的其他工程起了很大的作用。
ASO 也為國外援助工程提供大量的測量人員,培養國外測量員以及指導澳大利亞的一級測量。
19 世紀 70 年代後期隨著利用衛星圖像的遙感技術的發展,澳大利亞遙感中心 ( ACRES) 的成立,來管理在 Alice Springs 的地球衛星數據接收站,把握處理過程以及衛星影像的分布。
國家制圖部門肩負整個國家的制圖工作來促進戰後時期的民族發展。從1:25萬的比例開始到隨後的 1:10 萬的比例,國家地形圖系列 ( NTMS) 依靠大型航空攝影、攝影測量、制圖草案和廣泛的實地調查,並花了超過 20 年時間完成。國家制圖部門,連同其接班人,一直是澳大利亞政府的重要民用測繪和土地信息機構。自從 1992 年,1:25 萬的比例系列已經逐漸被數字地理信息產品、地理數據、衛星圖像的最新利用來代替。
2001 年 11 月,鑒於在廣泛的背景中和跨越了多學科的重要的地質工作,新合並機構採用了其現有名稱: 澳大利亞地球科學局。
國家測繪局和澳大利亞地球科學局的地質災害部在 2005 年合並,反映了處理各種真實世界中的現象的范圍越來越廣的全球趨勢。根據新地理空間和地球監測司 ( GEMD) ,維持小比例國家地形制圖的標准仍然是一個重大的責任。
二、機構設置
( 一) 機構組成
澳大利亞地球科學局是關於地球科學研究和地理空間信息的國家機構,隸屬於澳大利亞工業與旅遊資源部。作為澳大利亞最主要的地球科學研究調查和信息機構,面向澳洲整個社會,生產和提供空間信息,提供影響資源利用、環境管理和澳大利亞人民安全和福祉的信息,致力於提高澳大利亞的考察研究對全球的吸引力,增強資源管理和環境保護的水平以及確保社區安全和交通安全。
澳大利亞地球科學局以研究報告、地圖、數據集的形式,向澳洲公民和國際社會提供可靠的、公正的關於礦產資源、石油和天然氣、地震與自然災害、海洋、地磁學、衛星遙感影像的分析和解譯數據。
澳大利亞地質調查機構內設礦產與災害部、石油與海洋部、國家測繪部、合作部、信息管理與存取部、總工程師等 5 個部門,每個部門下設不同的研究室或管理部門。與 2000 年相比,現在的澳大利亞地質調查機構增加了國家測繪部信息綜合管理與存取部 ( Corporat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 Access Group) ,撤銷了災害與地磁部、礦產部。從機構設置來看,把信息存取與管理擺到相當重要的位置,原先為一個處,後來調整為一個部。各處室結構基本保留了原來的格局。但對地質災害方面作了較大的調整,強調了城市災害的研究與管理。整合了地質調查機構內部地球物理研究力量,撤銷了原地球物理成像研究室和地磁處,成立了綜合地球物理監測處,新增設了全國資源和土地利用咨詢處。
( 二) 機構現狀
澳大利亞地球科學局是提供高質量地學研究和資料的世界領先者,包括繪制澳大利亞及其周圍海底的地圖。附屬於工業與旅遊資源部,直接向其部長、政府負責,並通過其向澳洲社會負責。它協助澳洲政府和社會對礦產資源和能源資源發現和開發、環境管理、重要基礎設施安全和由此產生的所有澳大利亞人福祉作出明智決定。
澳大利亞各州地調局也都非常重視地質成果為社會服務,地質成果社會化是各州地調局的一項重要工作。他們的工作宗旨是: 「地調局不以贏利為目的,地調局沒有商業利益,完全無償提供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礦業開發管理資料,以便最大程度地為政府和地方經濟吸引投資。提供的產品與服務包括圖件、報告和數據。」
三、職能及目標
( 一) 澳大利亞地球科學局的職能
( 1) 在澳大利亞自然資源和環境可持續管理方面,澳大利亞地學機構為政府、產業界和公眾的決策提供地質科學知識基礎,滿足用戶對高質量地質科學信息和開創性研究的需要,其中包括: ①發展更具有競爭能力和多樣化的澳大利亞礦業和石油勘察行業; ②根據生態的持續發展的原則,改善澳大利亞自然資源的管理; ③制定關於減輕自然災害的切實有效的戰略; ④落實澳大利亞的對外政策和貿易區目標; ⑤在地質科學數據資料方面,履行澳大利亞承擔的全球和地區性責任。
( 2) 澳大利亞地學機構一直負責澳大利亞領土及海域、部分海洋地區、巴布新幾內亞和菲律賓部分領土的基礎地質和地球物理填圖工作。
( 3) 根據 「全國地質科學填圖協議」和 「大陸邊緣計劃」,澳大利亞地學機構目前參與澳大利亞具有戰略性意義的陸上礦區和油氣盆地以及海上新的重要的多學科地質填圖工作。
按 1998 年底的政府職能調整結果,澳大利亞地球科學局隸屬於工業與旅遊資源部,礦產資源與能源職能從原初級工業與能源部劃歸澳大利亞地球科學局。由於行政管理的這一變化,澳大利亞地球科學局又接納了原資源科學局石油資源與礦產能源處。地學研究機構的職能又有增加,主要包括: ①為聯邦海域的石油與礦產勘查開發管理提供技術支持與咨詢; 為行使石油、煤與礦產勘查開發有關的聯邦政策職能提供技術支持與咨詢; ②在法規授權下管理並向公眾提供石油工業數據; ③監測礦產與石油工業的運行情況,評價全國的資源量,預測產量;④評價並推銷遠景區; ⑤為解決土地利用與環境問題提供資源數據; ⑥為能源最終利用、能源利用效率與能源利用規范的制定提供咨詢,為電力生產方案選擇及其效率評估提供咨詢,對二氧化碳排放提供咨詢。
由於澳大利亞地球科學局在上述領域的相關技術咨詢會對環境管理、溫室效應、土地利用及鈾礦政策產生影響,因此,其地質調查工作在礦產與石油工業中的作用必然得到加強。從 1999 年 1 月開始,財政預算中安排了一些綜合性項目。
澳大利亞地球科學局的定位: 澳大利亞地學研究機構是由政府、工業和社會認可的地學和地理學信息領域的領先者,其研究資料和建議對資源的發展、環境保護以及社會的安全和穩定的正確決策是至關重要的。
澳大利亞地球科學局的使命: 作為澳大利亞的國家地學研究和信息機構,其使命就是用地學的研究成果和信息為澳大利亞取得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
澳大利亞地球科學局工作精神: 澳大利亞地學機構致力於向政府和澳大利亞人民提供出色的服務。這些服務通過滿足政府和客戶需求來完成。要取得成功,將對規劃和人員發展高瞻遠矚; 澳大利亞地球科學局將在相互信任和尊重的基礎上培養綜合和創新的團隊; 在所有事情上精益求精,將在探尋專業知識和咨詢的溝通方面做得更出色。
( 二) 澳大利亞地球科學局的戰略目標
1 . 增強資金保管者和團隊的影響
成功地達到這一目標需要擴大客戶網路,增加現有及新產品和服務的分配,尋求新的和更好的方法來推動工作。
2 . 增強工作能力
能夠成功地應對這個目標需要: 成為通過重點發展技能來滿足我們的業務需求的一個組織,成為旨在尋找並使用新的工作方法、工具和技術的有創意的組織。
3 . 澳大利亞地球科學局在各方面的卓越表現
澳大利亞地球科學局的產品和服務的優秀是依賴於澳大利亞地球科學局的規劃工作、工作實踐和績效管理的高標准追求。
( 1) 在澳大利亞自然資源和環境可持續管理方面,澳大利亞地球科學局為政府、產業界和公眾的決策提供地質科學知識基礎,滿足用戶對高質量地質科學信息和開創性研究的需要,其中包括: ①發展更具有競爭能力和多樣化的澳大利亞礦業和石油勘察行業; ②根據生態持續發展的原則,改善澳大利亞自然資源的管理; ③政策和貿易區目標; ④在地質科學數據資料方面,履行澳大利亞承擔的全球和地區性責任。
( 2) 澳大利亞地球科學局一直負責澳大利亞領土及海域、部分海洋地區、巴布新幾內亞和菲律賓部分領土的基礎地質和地球物理填圖工作。
( 3) 根據 「全國地質科學填圖協議」和 「大陸邊緣計劃」,澳大利亞地球科學局目前參與澳大利亞具有戰略性意義的陸上礦區和油氣盆地以及海上新的重要的多學科地質填圖工作。
澳大利亞地質調查機構未來的戰略目標是:
( 1) 要以大量的 「新發現」 確保能源自給,維持礦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水平。
( 2) 啟用三維地質填圖技術,提高基礎地質調查程度 。在 「全國地質科學填圖協議」框架下,澳大利亞地球科學局代表聯邦政府與州 ( 區) 合作,提供地學信息,吸引投資。目前,澳大利亞尚未發現的礦大多數都位於風化層覆蓋之下,澳大利亞地球科學局需要將工作重點從傳統的二維地表填圖方法轉移到揭示深部地質特徵的三維地質填圖中,因此要進一步提高專業技術人員的水平,使其在州 ( 區) 發揮作用。目前,澳大利亞地球科學局更重視淺覆蓋區地質信息的獲取,具體說就是重視綜合地球物理研究、區域研究及確定成礦體系,由這些研究所提供的基礎地質信息在私營公司做的項目中能夠發揮重要作用。
澳大利亞近年實施的布洛肯希爾勘查開創計劃等幾個大的調查項目中,均加大了深部探測工作量,提高測量數據解析度,啟用計算機三維模擬等新技術,收到明顯成效。在布洛肯希爾成礦省,高解析度航磁測量和地震調查及其數據解釋成果,對與賤金屬礦化密切相關的深部剪切帶的產狀提出了新認識,這對礦業公司的勘查來說是極有價值的信息。
( 3) 實施海域勘測,維護國家海洋權益,提高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水平。澳大利亞面臨來自陸地和海洋環境及有關資源管理的重大挑戰,澳大利亞地球科學局要解決聯邦政府最緊迫的問題,是在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下確定澳大利亞管轄海域的外部邊界。隨著 「政府海洋政策和海洋科學技術計劃」的頒布,目前人們已經廣泛認識到,澳大利亞需要用科學手段解決大片管轄海域的諸多方面問題。顯然,對管轄海域的調查是最基本的。對有效管理自然資源來說,需優先解決的問題是對水深、海底特徵的調查和國家海洋地學資料庫的管理。澳大利亞地球科學局在提供基礎信息方面起著政府職能的重要作用,目前澳大利亞地球科學局正與澳大利亞環境部一道,為區域海洋規劃和建立海洋保護區提供所需的基礎地學信息。其中,需要系統調查澳大利亞管轄海域的海底地形和物質成分,提供深水區和優先調查陸架區的精確圖件和資料庫,對海灣和近岸陸架區控制沉積作用的過程、營養和有毒物質分布進行調查。上述調查成果將為了解自然生物多樣性及海洋自然資源管理提供堅實的基礎。
( 4) 積極開展災害調查、評價與監測,擴大地學信息的社會服務領域。隨著城市化和基礎設施建設的進行,社區面臨著地震、滑坡等自然災害的威脅,在這種威脅日益增加的情況下,需要就如何最大程度地降低社區在自然災害面前的脆弱性進行研究,並提供有關信息和手段。澳大利亞地球科學局正在就分析工具和支持系統的引入等問題與地方、州和國家應急管理機構開展合作。
澳大利亞地球科學局開展了地震災害評價、滑坡災害識別,正在對地震活動和核爆炸進行監測,這些工作為上述活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另外,航空和海洋導航、工業和國防,以及通訊等領域需要地磁場變化方面的信息,聯邦政府通過澳大利亞地球科學局對澳大利亞的地磁場進行基礎研究和監測。
澳大利亞及其周圍地區很容易遭受自然災害襲擊,澳大利亞地球科學局針對國家實際需求開發的手段和技術,有助於國家最大程度地減輕自然災害帶來的危害。
H. 海洋資料數據信息服務的機構
國家海洋信息中心是國家海洋局直屬的公益性事業單位,歸口管理國家海洋信息資源,為國家海洋經濟建設、海域使用管理和海洋環境保護提供信息業務與技術支撐服務,並對全國海洋信息工作實施業務指導和協調。
國家海洋信息中心由國家海洋資料中心、中國ARGO(全球海洋實時觀測網的英文縮寫)資料中心、海洋檔案館和國際海洋學院中國業務中心組成,是世界海洋資料中心(WDC)中國天津海洋資料中心,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資料交換委員會(IODE)的國家協調員,是聯合國水科學和漁業情報系統(ASFA)中國國家輸入和服務中心,也是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文件和出版物中國保管中心。
國家海洋信息中心的主要職責是負責國內外海洋基礎數據和信息的收集、處理、管理與服務;負責國家級海洋基礎資料庫的建設與業務化運行;負責建立全國海洋信息質量管理業務體系和相關技術標准、規范的擬訂,並負責海洋信息質量認證和海洋信息系統設計、開發和信息服務的資質認證;負責國家海洋潮汐潮流分析、預報和海平面變化預測與影響對策,編制國內外《潮汐表》和《中國海平面公報》;負責全國海洋經濟統計,編輯出版《中國海洋統計年鑒》和《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負責海洋立法研究,參與制訂相關海洋法律法規;負責國家海洋綜合信息業務與網路系統的建設、維護和業務化運行;負責國家海域使用管理、海洋環境保護等信息系統的建設與業務化運行;負責研究制訂海域資源資產化管理的使用評估和價格體系;負責海洋管理、環境保護、海洋信息技術的跟蹤、研究;代表國家履行國際組織有關海洋信息工作合作與交流的國家義務。
I. 全國土地二調完成為國家基礎地理信息資料庫提供了什麼東西啊
土地和資源的數字化,走近我
-------------------------------------- ------------------------------------------
2009年12月15日5點56分人民
這樣的便利性將不再是深圳的「專利」,不久的將來,全國大部分地區都可以享受。國土部國土資源信息「十五」計劃實施資源組織已經出台,目的是初步評價,土地資源調查,政府管理和社會服務三個主要過程的信息化,現代化的土地和資源管理進一步的土地和資源基礎資料庫建設,建立數字化的土地和資源,為5-10年後的所有工作和重點的基礎上,只要你登錄國土資源部門部的門戶網站,點擊滑鼠,全國各地的土地資源,礦產資源,基礎地質數據和圖像將立即顯示在你的面前時,每個公民都可以享受這些數字化的土地資源信息,在適當的許可權。
據報道,在未來的5年中,礦物基礎資料庫建設,基本完成了國家小型和中等規模的一部分,該地區的大規模的重大地球科學資料庫,進行地學研究資料庫的建設和完成國家礦產資源相關的資料庫,全國地質環境監測資料庫的建設,完善國家地質信息資料庫,開展國家鑽孔資料庫建設的土地基礎資料庫建設的基礎上,開展國家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規劃,地籍,地價,農場的土地分類和分級,建設項目用地,以及土地開發,復健和,整理資料庫建設,完成了國家的地位,省級和主要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的土地,縣土地基礎資料庫建設。海洋基礎資料庫建設也將全面加強。
「數字化國土資源工程帶來的變化是巨大的。深圳等經濟發達地區的前列,在這方面。
深圳市規劃和國土資源局自1995年投入巨資,先後建立了多個資料庫,信息系統,文檔管理和監督,以及土地規劃,建設,產權,光纖,寬頻市局,分局,3個管理網路連接起來,形成目前國內最先進的,完整和成熟的國土資源信息化城域網每天超過1900名員工和20??00多台計算機處理各類文件以最高的效率,據統計,一般辦文時間壓縮了1/3。
BR />「數字化國土資源」長遠利益的雙向政府和公眾之間的互動,促進國土資源信息服務的社會化在深圳進行的土地文件,或有任何疑問,工作人員會立即通過網路(或發送手機簡訊,撥打語音合成器的手機,電子郵箱)通知客戶,客戶可以通過網路查詢文件處理的進展情況,以及城市規劃,房地產項目,在建工程進步,開發信息,可能也反映了管理部門的意見。有很多土地資源信息儲存在政府手中,如果我們可以排序出來,向公眾開放,其社會和經濟效益將是巨大的。 BR />
「數字化的土地和資源,也將有助於提高政策和管理的透明度,以防止在土地審批過程中的腐敗現象的發生,往往重復批次,溢價不均勻的邊界仍不清楚的現象,現在是非常罕見的在深圳在深圳的城市,主要道路網,從行政區劃圖,1:1000地形圖地理信息系統可以訪問辦公系統,統一審批條件,土地價格,從而增加管理的透明度,減少人為因素「酌情權力,在土地管理部門和其工作人員一定的規范和制約因素。在此之前,在土地部門的形象在公眾心中在深圳一次排位賽進入倒計時,並在近幾年已逐漸上升的頂部5降落的土地和資源。
>
門戶網站,輕點滑鼠,全國各地的有關土地資源,礦產資源和基礎,如數據信息和圖像的地面學校,立即顯示在我們的面前,我們的國家正積極建立「數字化國土資源」將在5到10年後,這種情況成為現實,那麼每個人都可以享受這些數字化的今天在適當的許可權,國土資源信息化
部長田鳳山在這里宣布國土資源信息化「十五」計劃已經推出,目的在於土地資源的初步調查和評估,政府管理和社會服務信息化,基本適應發展的需要,導致土地的三個主要過程和資源,土地資源管理,土地和資源,進一步加強基礎資料庫建設,土地和資源,以建立一個「數字化」將成為所有工作和重點的基礎上的現代化。
據報道,在未來五年內,在礦物基礎資料庫建設,中國將基本完成全國小型和中等規模的零部件大型的重大地球科學資料庫,開展的基礎地質調查資料庫建設和完成國家礦產資源相關的資料庫和全國地質環境監測資料庫的建設,完善國家地質信息資料庫,開展全國鑽孔資料庫建設,土地基礎資料庫建設,開展全國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規劃,地籍,地價,農場土地分等定級,建設項目用地,以及土地開發,復墾和整理資料庫建設,完成國家,省級和重點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縣土地基礎資料庫建設,海洋基礎資料庫建設,繼續重點進行海洋地理資料庫建設,海洋權益,海洋資源,海洋生態與環境,海洋經濟,重點完成在中國海域的1:25萬和海?1:5萬國家海洋基礎信息資料庫建設,基本地理信息資料庫建設,完成國家1:5萬和發達地區1:1萬數字柵格地圖,數字高程模型,數字正射影像,核心要素矢量,地名,土地覆蓋資料庫建設。
/>在此基礎上,中國將大力發展和應用的計算機輔助系統,積極推進土地和資源的調查和評估,信息技術的主要流向;進行綜合管理的管理信息系統的建設,政府辦公自動化;建立各種形式的信息服務系統,國土資源信息化社會服務,建設標准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加快建立土地資源信息交換系統。(完)
土地資源數字化將帶來什麼?
新華社深圳11月4日
今天,深圳市國土資源部宣布了他們的最新計劃,該計劃用5至10年,土地和資源,以建立一個數字化的信息系統。大量的土地資源數據,訪問是困難的,和更新速度慢的特點,這個項目肯定會是一個很大的人力,物力和時間耗費,但是與我們的變化將是巨大的
目前,國內,審批土地和房地產項目往往是一個頭疼的問題:一方面是指多長時間,不是很透明的程序,不能得到的信息;一方面,它是高息貸款,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不斷變化的市場。數字化的土地和資源,這些矛盾將得到相當的改觀。
現在,一些重要的土地和資源資料庫基地已建成,在我國,更好地在實際工作中,雖然仍然積累不足,尚未實現數字化信息的主要過程調查和評估信息技術處於起步階段,信息共享,政府管理自動化和服務水平還非常低,但土地和資源的數字化給我們帶來的變化一直在發展領域的反映。
深圳市規劃和國土資源局自1995年以來,先後投入巨資先後建立了多個資料庫,文檔管理和監督的信息系統,以及土地規劃,建設,產權,光纖寬頻PUC,分公司,管理網路連接在一起,形成國土資源信息化MAN最先進,最完整,成熟的,每天有超過1900名員工在網路上的2000多台計算機處理各類文件以最高的效率。
一個促進政府和公眾之間的雙向互動社會的國土資源信息服務,這是在深圳的長遠利益,土地文件完成或有任何問題,工作人員會立即通過網路,或發送手機簡訊,或撥打語音合成器的手機或發送e-mail,在第一時間通知客戶,客戶也可以通過網路的查詢文件的進步,以及城市規劃,房地產項目,建設進度,開發管理信息,以反映監管機構的意見。目前,有很多土地資源信息儲存在政府手中,如果我們能夠梳理,是對公眾開放的,其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將是不可估量的。
增加政策的透明度,消除腐敗,公眾最關心的問題。前,在土地審批過程重復批次,溢價不均勻的地界不清的問題,在深圳已經不多見了他們創造了在地理信息系統,從的行政城市地圖,主要道路網地圖,直到1:1000地形圖都可以訪問辦公系統,統一審批條件,土地價格,從而增加行政透明度,減少人為因素在審批過程中涉及的的可能性,在電源的土地管理部門和其工作人員一定的規范和制衡的。此前,在土地部門的形象在公眾心目中在深圳一次只排到倒數第二的位置,近年來有逐漸上升的五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