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操作系統 » 聚類演算法案例

聚類演算法案例

發布時間: 2022-06-27 06:26:30

⑴ 如何對混合型數據做聚類分析

如何對混合型數據做聚類分析
利用聚類分析,我們可以很容易地看清數據集中樣本的分布情況。以往介紹聚類分析的文章中通常只介紹如何處理連續型變數,這些文字並沒有過多地介紹如何處理混合型數據(如同時包含連續型變數、名義型變數和順序型變數的數據)。本文將利用 Gower 距離、PAM(partitioning around medoids)演算法和輪廓系數來介紹如何對混合型數據做聚類分析。
R語言
本文主要分為三個部分:
距離計算
聚類演算法的選擇
聚類個數的選擇
為了介紹方便,本文直接使用 ISLR 包中的 College 數據集。該數據集包含了自 1995 年以來美國大學的 777 條數據,其中主要有以下幾個變數:
連續型變數
錄取率
學費
新生數量
分類型變數
公立或私立院校
是否為高水平院校,即所有新生中畢業於排名前 10% 高中的新生數量佔比是否大於 50%
本文中涉及到的R包有:
In [3]:
set.seed(1680) # 設置隨機種子,使得本文結果具有可重現性
library(dplyr)
library(ISLR)
library(cluster)
library(Rtsne)
library(ggplot2)

Attaching package: 『dplyr』

The following objects are masked from 『package:stats』:

filter, lag

The following objects are masked from 『package:base』:

intersect, setdiff, setequal, union

構建聚類模型之前,我們需要做一些數據清洗工作:
錄取率等於錄取人數除以總申請人數
判斷某個學校是否為高水平院校,需要根據該學校的所有新生中畢業於排名前 10% 高中的新生數量佔比是否大於 50% 來決定

In [5]:

college_clean <- College %>%
mutate(name = row.names(.),
accept_rate = Accept/Apps,
isElite = cut(Top10perc,
breaks = c(0, 50, 100),
labels = c("Not Elite", "Elite"),
include.lowest = TRUE)) %>%
mutate(isElite = factor(isElite)) %>%
select(name, accept_rate, Outstate, Enroll,
Grad.Rate, Private, isElite)

glimpse(college_clean)

Observations: 777
Variables: 7
$ name (chr) "Abilene Christian University", "Adelphi University", "...
$ accept_rate (dbl) 0.7421687, 0.8801464, 0.7682073, 0.8369305, 0.7564767, ...
$ Outstate (dbl) 7440, 12280, 11250, 12960, 7560, 13500, 13290, 13868, 1...
$ Enroll (dbl) 721, 512, 336, 137, 55, 158, 103, 489, 227, 172, 472, 4...
$ Grad.Rate (dbl) 60, 56, 54, 59, 15, 55, 63, 73, 80, 52, 73, 76, 74, 68,...
$ Private (fctr)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 isElite (fctr) Not Elite, Not Elite, Not Elite, Elite, Not Elite, Not...
距離計算
聚類分析的第一步是定義樣本之間距離的度量方法,最常用的距離度量方法是歐式距離。然而歐氏距離只適用於連續型變數,所以本文將採用另外一種距離度量方法—— Gower 距離。
Gower 距離
Gower 距離的定義非常簡單。首先每個類型的變數都有特殊的距離度量方法,而且該方法會將變數標准化到[0,1]之間。接下來,利用加權線性組合的方法來計算最終的距離矩陣。不同類型變數的計算方法如下所示:
連續型變數:利用歸一化的曼哈頓距離
順序型變數:首先將變數按順序排列,然後利用經過特殊調整的曼哈頓距離
名義型變數:首先將包含 k 個類別的變數轉換成 k 個 0-1 變數,然後利用 Dice 系數做進一步的計算
優點:通俗易懂且計算方便
缺點:非常容易受無標准化的連續型變數異常值影響,所以數據轉換過程必不可少;該方法需要耗費較大的內存
利用 daisy 函數,我們只需要一行代碼就可以計算出 Gower 距離。需要注意的是,由於新生入學人數是右偏變數,我們需要對其做對數轉換。daisy 函數內置了對數轉換的功能,你可以調用幫助文檔來獲取更多的參數說明。

In [6]:

# Remove college name before clustering

gower_dist <- daisy(college_clean[, -1],
metric = "gower",
type = list(logratio = 3))

# Check attributes to ensure the correct methods are being used
# (I = interval, N = nominal)
# Note that despite logratio being called,
# the type remains coded as "I"

summary(gower_dist)

Out[6]:

301476 dissimilarities, summarized :
Min. 1st Qu. Median Mean 3rd Qu. Max.
0.0018601 0.1034400 0.2358700 0.2314500 0.3271400 0.7773500
Metric : mixed ; Types = I, I, I, I, N, N
Number of objects : 777

此外,我們可以通過觀察最相似和最不相似的樣本來判斷該度量方法的合理性。本案例中,聖托馬斯大學和約翰卡羅爾大學最相似,而俄克拉荷馬科技和藝術大學和哈佛大學差異最大。

In [7]:

gower_mat <- as.matrix(gower_dist)

# Output most similar pair

college_clean[
which(gower_mat == min(gower_mat[gower_mat != min(gower_mat)]),
arr.ind = TRUE)[1, ], ]

Out[7]:

In [8]:

# Output most dissimilar pair

college_clean[
which(gower_mat == max(gower_mat[gower_mat != max(gower_mat)]),
arr.ind = TRUE)[1, ], ]

Out[8]:

聚類演算法的選擇

現在我們已經計算好樣本間的距離矩陣,接下來需要選擇一個合適的聚類演算法,本文採用 PAM(partioniong around medoids)演算法來構建模型:

PAM 演算法的主要步驟:

隨機選擇 k 個數據點,並將其設為簇中心點
遍歷所有樣本點,並將樣本點歸入最近的簇中
對每個簇而言,找出與簇內其他點距離之和最小的點,並將其設為新的簇中心點
重復第2步,直到收斂

該演算法和 K-means 演算法非常相似。事實上,除了中心點的計算方法不同外,其他步驟都完全一致 。

優點:簡單易懂且不易受異常值所影響
缺點:演算法時間復雜度為 O(n2)O(n2)

聚類個數的選擇

我們將利用輪廓系數來確定最佳的聚類個數,輪廓系數是一個用於衡量聚類離散度的內部指標,該指標的取值范圍是[-1,1],其數值越大越好。通過比較不同聚類個數下輪廓系數的大小,我們可以看出當聚類個數為 3 時,聚類效果最好。

In [9]:

# Calculate silhouette width for many k using PAM

sil_width <- c(NA)

for(i in 2:10){

pam_fit <- pam(gower_dist,
diss = TRUE,
k = i)

sil_width[i] <- pam_fit$silinfo$avg.width

}

# Plot sihouette width (higher is better)

plot(1:10, sil_width,
xlab = "Number of clusters",
ylab = "Silhouette Width")
lines(1:10, sil_width)

聚類結果解釋
描述統計量

聚類完畢後,我們可以調用 summary 函數來查看每個簇的匯總信息。從這些匯總信息中我們可以看出:簇1主要是中等學費且學生規模較小的私立非頂尖院校,簇2主要是高收費、低錄取率且高畢業率的私立頂尖院校,而簇3則是低學費、低畢業率且學生規模較大的公立非頂尖院校。

In [18]:

pam_fit <- pam(gower_dist, diss = TRUE, k = 3)

pam_results <- college_clean %>%
dplyr::select(-name) %>%
mutate(cluster = pam_fit$clustering) %>%
group_by(cluster) %>%
do(the_summary = summary(.))

print(pam_results$the_summary)

[[1]]
accept_rate Outstate Enroll Grad.Rate Private
Min. :0.3283 Min. : 2340 Min. : 35.0 Min. : 15.00 No : 0
1st Qu.:0.7225 1st Qu.: 8842 1st Qu.: 194.8 1st Qu.: 56.00 Yes:500
Median :0.8004 Median :10905 Median : 308.0 Median : 67.50
Mean :0.7820 Mean :11200 Mean : 418.6 Mean : 66.97
3rd Qu.:0.8581 3rd Qu.:13240 3rd Qu.: 484.8 3rd Qu.: 78.25
Max. :1.0000 Max. :21700 Max. :4615.0 Max. :118.00
isElite cluster
Not Elite:500 Min. :1
Elite : 0 1st Qu.:1
Median :1
Mean :1
3rd Qu.:1
Max. :1

[[2]]
accept_rate Outstate Enroll Grad.Rate Private
Min. :0.1545 Min. : 5224 Min. : 137.0 Min. : 54.00 No : 4
1st Qu.:0.4135 1st Qu.:13850 1st Qu.: 391.0 1st Qu.: 77.00 Yes:65
Median :0.5329 Median :17238 Median : 601.0 Median : 89.00
Mean :0.5392 Mean :16225 Mean : 882.5 Mean : 84.78
3rd Qu.:0.6988 3rd Qu.:18590 3rd Qu.:1191.0 3rd Qu.: 94.00
Max. :0.9605 Max. :20100 Max. :4893.0 Max. :100.00
isElite cluster
Not Elite: 0 Min. :2
Elite :69 1st Qu.:2
Median :2
Mean :2
3rd Qu.:2
Max. :2

[[3]]
accept_rate Outstate Enroll Grad.Rate Private
Min. :0.3746 Min. : 2580 Min. : 153 Min. : 10.00 No :208
1st Qu.:0.6423 1st Qu.: 5295 1st Qu.: 694 1st Qu.: 46.00 Yes: 0
Median :0.7458 Median : 6598 Median :1302 Median : 54.50
Mean :0.7315 Mean : 6698 Mean :1615 Mean : 55.42
3rd Qu.:0.8368 3rd Qu.: 7748 3rd Qu.:2184 3rd Qu.: 65.00
Max. :1.0000 Max. :15516 Max. :6392 Max. :100.00
isElite cluster
Not Elite:199 Min. :3
Elite : 9 1st Qu.:3
Median :3
Mean :3
3rd Qu.:3
Max. :3

PAM 演算法的另一個優點是各個簇的中心點是實際的樣本點。從聚類結果中我們可以看出,聖弗朗西斯大學是簇1 的中心點,巴朗德學院是簇2 的中心點,而密歇根州州立大學河谷大學是簇3 的中心點。

In [19]:

college_clean[pam_fit$medoids, ]

Out[19]:

可視化方法

t-SNE 是一種降維方法,它可以在保留聚類結構的前提下,將多維信息壓縮到二維或三維空間中。藉助t-SNE我們可以將 PAM 演算法的聚類結果繪制出來,有趣的是私立頂尖院校和公立非頂尖院校這兩個簇中間存在一個小聚類簇。

In [22]:

tsne_obj <- Rtsne(gower_dist, is_distance = TRUE)

tsne_data <- tsne_obj$Y %>%
data.frame() %>%
setNames(c("X", "Y")) %>%
mutate(cluster = factor(pam_fit$clustering),
name = college_clean$name)

ggplot(aes(x = X, y = Y), data = tsne_data) +
geom_point(aes(color = cluster))

進一步探究可以發現,這一小簇主要包含一些競爭力較強的公立院校,比如弗吉尼亞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雖然無法通過輪廓系數指標來證明多分一類是合理的,但是這 13 所院校的確顯著不同於其他三個簇的院校。

In [25]:

tsne_data %>%
filter(X > 15 & X < 25,
Y > -15 & Y < -10) %>%
left_join(college_clean, by = "name") %>%
collect %>%
.[["name"]]

Out[25]:

『Kansas State University』
『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at Raleigh』
『Pennsylvania State Univ. Main Campus』
『SUNY at Buffalo』
『Texas A&M Univ. at College Station』
『University of Georgia』
『University of Kansas』
『University of Maryland at College Park』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Twin Cities』
『University of Missouri at Columbia』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at Knoxvill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⑵ 有哪些常用的聚類演算法

【聚類】聚類分析是直接比較各對象之間的性質,根據在對象屬性中發現的描述對象及其關系的信息,將數據對象分組。其目標是,組內的對象相互之間是相似的(相關的),而不同組中的對象是不同的(不相關的)。組內的相似性(同質性)越大,組間差別越大,聚類就越好。

聚類的目標是通過對無標記訓練樣本的學習來揭示數據的內在性質及規律,是無監督學習過程。在無監督學習中,訓練樣本標記信息是未知的。聚類試圖將數據集中的樣本劃分為若干個通常不相交的子集,每個子集稱為一個「簇」,每個簇可能對應於一些潛在的類別,這些類別概念對聚類演算法而言事先是未知的,聚類過程僅能自動形成簇結構,簇所對應的概念語義需要由使用者來把握和命名。

⑶ 如何正確選擇聚類演算法

作者 | Josh Thompson

來源 | 數據派THU

Choosing the Right Clustering Algorithm for your Dataset - KDnuggets

聚類演算法十分容易上手,但是選擇恰當的聚類演算法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數據聚類是搭建一個正確數據模型的重要步驟。數據分析應當根據數據的共同點整理信息。然而主要問題是,什麼通用性參數可以給出最佳結果,以及什麼才能稱為「最佳」。

本文適用於菜鳥數據科學家或想提升聚類演算法能力的專家。下文包括最廣泛使用的聚類演算法及其概況。根據每種方法的特殊性,本文針對其應用提出了建議。

四種基本演算法以及如何選擇

聚類模型可以分為四種常見的演算法類別。盡管零零散散的聚類演算法不少於100種,但是其中大部分的流行程度以及應用領域相對有限。

基於整個數據集對象間距離計算的聚類方法,稱為基於連通性的聚類(connectivity-based)或層次聚類。根據演算法的「方向」,它可以組合或反過來分解信息——聚集和分解的名稱正是源於這種方向的區別。最流行和合理的類型是聚集型,你可以從輸入所有數據開始,然後將這些數據點組合成越來越大的簇,直到達到極限。

層次聚類的一個典型案例是植物的分類。數據集的「樹」從具體物種開始,以一些植物王國結束,每個植物王國都由更小的簇組成(門、類、階等)。

層次聚類演算法將返回樹狀圖數據,該樹狀圖展示了信息的結構,而不是集群上的具體分類。這樣的特點既有好處,也有一些問題:演算法會變得很復雜,且不適用於幾乎沒有層次的數據集。這種演算法的性能也較差:由於存在大量的迭代,因此整個處理過程浪費了很多不必要的時間。最重要的是,這種分層演算法並不能得到精確的結構。

同時,從預設的類別一直分解到所有的數據點,類別的個數不會對最終結果產生實質性影響,也不會影響預設的距離度量,該距離度量粗略測量和近似估計得到的。

根據我的經驗,由於簡單易操作,基於質心的聚類(Centroid-based)是最常出現的模型。 該模型旨在將數據集的每個對象劃分為特定的類別。 簇數(k)是隨機選擇的,這可能是該方法的最大問題。 由於與k最近鄰居(kNN)相似,該k均值演算法在機器學習中特別受歡迎。

計算過程包括多個步驟。首先,輸入數據集的目標類別數。聚類的中心應當盡可能分散,這有助於提高結果的准確性。

其次,該演算法找到數據集的每個對象與每個聚類中心之間的距離。最小坐標距離(若使用圖形表示)確定了將對象移動到哪個群集。

之後,將根據類別中所有點的坐標平均值重新計算聚類的中心。重復演算法的上一步,但是計算中要使用簇的新中心點。除非達到某些條件,否則此類迭代將繼續。例如,當簇的中心距上次迭代沒有移動或移動不明顯時,聚類將結束。

盡管數學和代碼都很簡單,但k均值仍有一些缺點,因此我們無法在所有情景中使用它。缺點包括:

因為優先順序設置在集群的中心,而不是邊界,所以每個集群的邊界容易被疏忽。 無法創建數據集結構,其對象可以按等量的方式分類到多個群集中。 需要猜測最佳類別數(k),或者需要進行初步計算以指定此量規。

相比之下,期望最大化演算法可以避免那些復雜情況,同時提供更高的准確性。簡而言之,它計算每個數據集點與我們指定的所有聚類的關聯概率。用於該聚類模型的主要工具是高斯混合模型(GMM)–假設數據集的點服從高斯分布。

k-means演算法可以算是EM原理的簡化版本。它們都需要手動輸入簇數,這是此類方法要面對的主要問題。除此之外,計算原理(對於GMM或k均值)很簡單:簇的近似范圍是在每次新迭代中逐漸更新的。

與基於質心的模型不同,EM演算法允許對兩個或多個聚類的點進行分類-它僅展示每個事件的可能性,你可以使用該事件進行進一步的分析。更重要的是,每個聚類的邊界組成了不同度量的橢球體。這與k均值聚類不同,k均值聚類方法用圓形表示。但是,該演算法對於不服從高斯分布的數據集根本不起作用。這也是該方法的主要缺點:它更適用於理論問題,而不是實際的測量或觀察。

最後,基於數據密度的聚類成為數據科學家心中的最愛。

這個名字已經包括了模型的要點——將數據集劃分為聚類,計數器會輸入ε參數,即「鄰居」距離。因此,如果目標點位於半徑為ε的圓(球)內,則它屬於該集群。

具有雜訊的基於密度的聚類方法(DBSCAN)將逐步檢查每個對象,將其狀態更改為「已查看」,將其劃分到具體的類別或雜訊中,直到最終處理整個數據集。用DBSCAN確定的簇可以具有任意形狀,因此非常精確。此外,該演算法無需人為地設定簇數 —— 演算法可以自動決定。

盡管如此,DBSCAN也有一些缺點。如果數據集由可變密度簇組成,則該方法的結果較差;如果對象的位置太近,並且無法輕易估算出ε參數,那麼這也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總而言之,我們並不能說選擇了錯誤的演算法,只能說其中有些演算法會更適合特定的數據集結構。為了採用最佳的(看起來更恰當的)演算法,你需要全面了解它們的優缺點。

例如,如果某些演算法不符合數據集規范,則可以從一開始就將其排除在外。為避免繁瑣的工作,你可以花一些時間來記住這些信息,而無需反復試驗並從自己的錯誤中學習。

我們希望本文能幫助你在初始階段選擇最好的演算法。繼續這了不起的工作吧!

⑷ 數據挖掘 聚類演算法概述

文 | 宿痕
來源 | 知乎
本篇重點介紹聚類演算法的原理,應用流程、使用技巧、評估方法、應用案例等。具體的演算法細節可以多查閱相關的資料。聚類的主要用途就是客戶分群。
1.聚類 VS 分類
分類是「監督學習」,事先知道有哪些類別可以分。

聚類是「無監督學習」,事先不知道將要分成哪些類。

舉個例子,比如蘋果、香蕉、獼猴桃、手機、電話機。
根據特徵的不同,我們聚類會分為【蘋果、香蕉、獼猴桃】為水果的一類,和【手機、電話機】為數碼產品的一類。
而分類的話,就是我們在判斷「草莓」的時候,把它歸為「水果」一類。
所以通俗的解釋就是:分類是從訓練集學習對數據的判斷能力,再去做未知數據的分類判斷;而聚類就是把相似的東西分為一類,它不需要訓練數據進行學習。
學術解釋:分類是指分析資料庫中的一組對象,找出其共同屬性。然後根據分類模型,把它們劃分為不同的類別。分類數據首先根據訓練數據建立分類模型,然後根據這些分類描述分類資料庫中的測試數據或產生更恰當的描述。
聚類是指資料庫中的數據可以劃分為一系列有意義的子集,即類。在同一類別中,個體之間的距離較小,而不同類別上的個體之間的距離偏大。聚類分析通常稱為「無監督學習」。
2.聚類的常見應用
我們在實際情況的中的應用會有:
marketing:客戶分群
insurance:尋找汽車保險高索賠客戶群
urban planning:尋找相同類型的房產
比如你做買家分析、賣家分析時,一定會聽到客戶分群的概念,用標准分為高價值客戶、一般價值客戶和潛在用戶等,對於不同價值的客戶提供不同的營銷方案;

還有像在保險公司,那些高索賠的客戶是保險公司最care的問題,這個就是影響到保險公司的盈利問題;
還有在做房產的時候,根據房產的地理位置、價格、周邊設施等情況聚類熱房產區域和冷房產區域。

3.k-means
(1)假定K個clusters(2)目標:尋找緊致的聚類
a.隨機初始化clusters

b.分配數據到最近的cluster

c.重復計算clusters

d.repeat直到收斂

優點:局部最優
缺點:對於非凸的cluster有問題
其中K=?
K<=sample size
取決於數據的分布和期望的resolution
AIC,DIC
層次聚類避免了這個問題
4.評估聚類
魯棒性?
聚類如何,是否過度聚合?
很多時候是取決於聚合後要干什麼。
5.case案例
case 1:賣家分群雲圖

作者:宿痕 授權轉載
原文鏈接:http://zhuanlan.hu.com/dataman/20397891

⑸ 聚類演算法有哪幾種

聚類分析計算方法主要有: 層次的方法(hierarchical method)、劃分方法(partitioning method)、基於密度的方法(density-based method)、基於網格的方法(grid-based method)、基於模型的方法(model-based method)等。其中,前兩種演算法是利用統計學定義的距離進行度量。
k-means 演算法的工作過程說明如下:首先從n個數據對象任意選擇 k 個對象作為初始聚類中心;而對於所剩下其它對象,則根據它們與這些聚類中心的相似度(距離),分別將它們分配給與其最相似的(聚類中心所代表的)聚類;然 後再計算每個所獲新聚類的聚類中心(該聚類中所有對象的均值);不斷重復這一過程直到標准測度函數開始收斂為止。一般都採用均方差作為標准測度函數. k個聚類具有以下特點:各聚類本身盡可能的緊湊,而各聚類之間盡可能的分開。
其流程如下:
(1)從 n個數據對象任意選擇 k 個對象作為初始聚類中心;
(2)根據每個聚類對象的均值(中心對象),計算每個對象與這些中心對象的距離;並根據最小距離重新對相應對象進行劃分;
(3)重新計算每個(有變化)聚類的均值(中心對象);
(4)循環(2)、(3)直到每個聚類不再發生變化為止(標准測量函數收斂)。
優點: 本演算法確定的K個劃分到達平方誤差最小。當聚類是密集的,且類與類之間區別明顯時,效果較好。對於處理大數據集,這個演算法是相對可伸縮和高效的,計算的復雜度為 O(NKt),其中N是數據對象的數目,t是迭代的次數。
缺點:
1. K 是事先給定的,但非常難以選定;
2. 初始聚類中心的選擇對聚類結果有較大的影響。

⑹ 常用的聚類方法有哪幾種

聚類分析的演算法可以分為劃分法、層次法、基於密度的方法、基於網格的方法、基於模型的方法。

1、劃分法,給定一個有N個元組或者紀錄的數據集,分裂法將構造K個分組,每一個分組就代表一個聚類,K<N。

2、層次法,這種方法對給定的數據集進行層次似的分解,直到某種條件滿足為止。

3、基於密度的方法,基於密度的方法與其它方法的一個根本區別是:它不是基於各種各樣的距離的,而是基於密度的。這樣就能克服基於距離的演算法只能發現「類圓形」的聚類的缺點。

4、圖論聚類方法解決的第一步是建立與問題相適應的圖,圖的節點對應於被分析數據的最小單元,圖的邊(或弧)對應於最小處理單元數據之間的相似性度量。

5、基於網格的方法,這種方法首先將數據空間劃分成為有限個單元的網格結構,所有的處理都是以單個的單元為對象的。

6、基於模型的方法,基於模型的方法給每一個聚類假定一個模型,然後去尋找能夠很好的滿足這個模型的數據集。

(6)聚類演算法案例擴展閱讀:

在商業上,聚類可以幫助市場分析人員從消費者資料庫中區分出不同的消費群體來,並且概括出每一類消費者的消費模式或者說習慣。

它作為數據挖掘中的一個模塊,可以作為一個單獨的工具以發現資料庫中分布的一些深層的信息,並且概括出每一類的特點,或者把注意力放在某一個特定的類上以作進一步的分析;並且,聚類分析也可以作為數據挖掘演算法中其他分析演算法的一個預處理步驟。

許多聚類演算法在小於 200 個數據對象的小數據集合上工作得很好;但是,一個大規模資料庫可能包含幾百萬個對象,在這樣的大數據集合樣本上進行聚類可能會導致有偏的結果。

許多聚類演算法在聚類分析中要求用戶輸入一定的參數,例如希望產生的簇的數目。聚類結果對於輸入參數十分敏感。參數通常很難確定,特別是對於包含高維對象的數據集來說。這樣不僅加重了用戶的負擔,也使得聚類的質量難以控制。

⑺ K-modes聚類演算法的實例應用

是一種聚類演算法,用於數據挖掘,演算法本身沒什麼研究的,當然實際應用中還要考慮好多問題。總的來說,kmean演算法對於一般的聚類任務還算可以。

⑻ 數據挖掘演算法與生活中的應用案例

數據挖掘演算法與生活中的應用案例

如何分辨出垃圾郵件」、「如何判斷一筆交易是否屬於欺詐」、「如何判斷紅酒的品質和檔次」、「掃描王是如何做到文字識別的」、「如何判斷佚名的著作是否出自某位名家之手」、「如何判斷一個細胞是否屬於腫瘤細胞」等等,這些問題似乎都很專業,都不太好回答。但是,如果了解一點點數據挖掘的知識,你,或許會有柳暗花明的感覺。
本文,主要想簡單介紹下數據挖掘中的演算法,以及它包含的類型。然後,通過現實中觸手可及的、活生生的案例,去詮釋它的真實存在。 一般來說,數據挖掘的演算法包含四種類型,即分類、預測、聚類、關聯。前兩種屬於有監督學習,後兩種屬於無監督學習,屬於描述性的模式識別和發現。
有監督學習有監督的學習,即存在目標變數,需要探索特徵變數和目標變數之間的關系,在目標變數的監督下學習和優化演算法。例如,信用評分模型就是典型的有監督學習,目標變數為「是否違約」。演算法的目的在於研究特徵變數(人口統計、資產屬性等)和目標變數之間的關系。
分類演算法分類演算法和預測演算法的最大區別在於,前者的目標變數是分類離散型(例如,是否逾期、是否腫瘤細胞、是否垃圾郵件等),後者的目標變數是連續型。一般而言,具體的分類演算法包括,邏輯回歸、決策樹、KNN、貝葉斯判別、SVM、隨機森林、神經網路等。
預測演算法預測類演算法,其目標變數一般是連續型變數。常見的演算法,包括線性回歸、回歸樹、神經網路、SVM等。
無監督學習無監督學習,即不存在目標變數,基於數據本身,去識別變數之間內在的模式和特徵。例如關聯分析,通過數據發現項目A和項目B之間的關聯性。例如聚類分析,通過距離,將所有樣本劃分為幾個穩定可區分的群體。這些都是在沒有目標變數監督下的模式識別和分析。
聚類分析聚類的目的就是實現對樣本的細分,使得同組內的樣本特徵較為相似,不同組的樣本特徵差異較大。常見的聚類演算法包括kmeans、系譜聚類、密度聚類等。
關聯分析關聯分析的目的在於,找出項目(item)之間內在的聯系。常常是指購物籃分析,即消費者常常會同時購買哪些產品(例如游泳褲、防曬霜),從而有助於商家的捆綁銷售。
基於數據挖掘的案例和應用上文所提到的四種演算法類型(分類、預測、聚類、關聯),是比較傳統和常見的。還有其他一些比較有趣的演算法分類和應用場景,例如協同過濾、異常值分析、社會網路、文本分析等。下面,想針對不同的演算法類型,具體的介紹下數據挖掘在日常生活中真實的存在。下面是能想到的、幾個比較有趣的、和生活緊密關聯的例子。
基於分類模型的案例這裡面主要想介紹兩個案例,一個是垃圾郵件的分類和判斷,另外一個是在生物醫葯領域的應用,即腫瘤細胞的判斷和分辨。
垃圾郵件的判別郵箱系統如何分辨一封Email是否屬於垃圾郵件?這應該屬於文本挖掘的范疇,通常會採用樸素貝葉斯的方法進行判別。它的主要原理是,根據郵件正文中的單詞,是否經常出現在垃圾郵件中,進行判斷。例如,如果一份郵件的正文中包含「報銷」、「發票」、「促銷」等詞彙時,該郵件被判定為垃圾郵件的概率將會比較大。
一般來說,判斷郵件是否屬於垃圾郵件,應該包含以下幾個步驟。
第一,把郵件正文拆解成單片語合,假設某篇郵件包含100個單詞。
第二,根據貝葉斯條件概率,計算一封已經出現了這100個單詞的郵件,屬於垃圾郵件的概率和正常郵件的概率。如果結果表明,屬於垃圾郵件的概率大於正常郵件的概率。那麼該郵件就會被劃為垃圾郵件。
醫學上的腫瘤判斷如何判斷細胞是否屬於腫瘤細胞呢?腫瘤細胞和普通細胞,有差別。但是,需要非常有經驗的醫生,通過病理切片才能判斷。如果通過機器學習的方式,使得系統自動識別出腫瘤細胞。此時的效率,將會得到飛速的提升。並且,通過主觀(醫生)+客觀(模型)的方式識別腫瘤細胞,結果交叉驗證,結論可能更加靠譜。
如何操作?通過分類模型識別。簡言之,包含兩個步驟。首先,通過一系列指標刻畫細胞特徵,例如細胞的半徑、質地、周長、面積、光滑度、對稱性、凹凸性等等,構成細胞特徵的數據。其次,在細胞特徵寬表的基礎上,通過搭建分類模型進行腫瘤細胞的判斷。
基於預測模型的案例這裡面主要想介紹兩個案例。即通過化學特性判斷和預測紅酒的品質。另外一個是,通過搜索引擎來預測和判斷股價的波動和趨勢。
紅酒品質的判斷如何評鑒紅酒?有經驗的人會說,紅酒最重要的是口感。而口感的好壞,受很多因素的影響,例如年份、產地、氣候、釀造的工藝等等。但是,統計學家並沒有時間去品嘗各種各樣的紅酒,他們覺得通過一些化學屬性特徵就能夠很好地判斷紅酒的品質了。並且,現在很多釀酒企業其實也都這么幹了,通過監測紅酒中化學成分的含量,從而控制紅酒的品質和口感。
那麼,如何判斷鑒紅酒的品質呢?
第一步,收集很多紅酒樣本,整理檢測他們的化學特性,例如酸性、含糖量、氯化物含量、硫含量、酒精度、PH值、密度等等。
第二步,通過分類回歸樹模型進行預測和判斷紅酒的品質和等級。
搜索引擎的搜索量和股價波動一隻南美洲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了幾下翅膀,可以在兩周以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卷風。你在互聯網上的搜索是否會影響公司股價的波動?
很早之前,就已經有文獻證明,互聯網關鍵詞的搜索量(例如流感)會比疾控中心提前1到2周預測出某地區流感的爆發。
同樣,現在也有些學者發現了這樣一種現象,即公司在互聯網中搜索量的變化,會顯著影響公司股價的波動和趨勢,即所謂的投資者注意力理論。該理論認為,公司在搜索引擎中的搜索量,代表了該股票被投資者關注的程度。因此,當一隻股票的搜索頻數增加時,說明投資者對該股票的關注度提升,從而使得該股票更容易被個人投資者購買,進一步地導致股票價格上升,帶來正向的股票收益。這是已經得到無數論文驗證了的。
基於關聯分析的案例:沃爾瑪的啤酒尿布啤酒尿布是一個非常非常古老陳舊的故事。故事是這樣的,沃爾瑪發現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即把尿布與啤酒這兩種風馬牛不相及的商品擺在一起,能夠大幅增加兩者的銷量。原因在於,美國的婦女通常在家照顧孩子,所以,她們常常會囑咐丈夫在下班回家的路上為孩子買尿布,而丈夫在買尿布的同時又會順手購買自己愛喝的啤酒。沃爾瑪從數據中發現了這種關聯性,因此,將這兩種商品並置,從而大大提高了關聯銷售。
啤酒尿布主要講的是產品之間的關聯性,如果大量的數據表明,消費者購買A商品的同時,也會順帶著購買B產品。那麼A和B之間存在關聯性。在超市中,常常會看到兩個商品的捆綁銷售,很有可能就是關聯分析的結果。
基於聚類分析的案例:零售客戶細分對客戶的細分,還是比較常見的。細分的功能,在於能夠有效的劃分出客戶群體,使得群體內部成員具有相似性,但是群體之間存在差異性。其目的在於識別不同的客戶群體,然後針對不同的客戶群體,精準地進行產品設計和推送,從而節約營銷成本,提高營銷效率。
例如,針對商業銀行中的零售客戶進行細分,基於零售客戶的特徵變數(人口特徵、資產特徵、負債特徵、結算特徵),計算客戶之間的距離。然後,按照距離的遠近,把相似的客戶聚集為一類,從而有效的細分客戶。將全體客戶劃分為諸如,理財偏好者、基金偏好者、活期偏好者、國債偏好者、風險均衡者、渠道偏好者等。
基於異常值分析的案例:支付中的交易欺詐偵測採用支付寶支付時,或者刷信用卡支付時,系統會實時判斷這筆刷卡行為是否屬於盜刷。通過判斷刷卡的時間、地點、商戶名稱、金額、頻率等要素進行判斷。這裡面基本的原理就是尋找異常值。如果您的刷卡被判定為異常,這筆交易可能會被終止。
異常值的判斷,應該是基於一個欺詐規則庫的。可能包含兩類規則,即事件類規則和模型類規則。第一,事件類規則,例如刷卡的時間是否異常(凌晨刷卡)、刷卡的地點是否異常(非經常所在地刷卡)、刷卡的商戶是否異常(被列入黑名單的套現商戶)、刷卡金額是否異常(是否偏離正常均值的三倍標准差)、刷卡頻次是否異常(高頻密集刷卡)。第二,模型類規則,則是通過演算法判定交易是否屬於欺詐。一般通過支付數據、賣家數據、結算數據,構建模型進行分類問題的判斷。
基於協同過濾的案例:電商猜你喜歡和推薦引擎電商中的猜你喜歡,應該是大家最為熟悉的。在京東商城或者亞馬遜購物,總會有「猜你喜歡」、「根據您的瀏覽歷史記錄精心為您推薦」、「購買此商品的顧客同時也購買了商品」、「瀏覽了該商品的顧客最終購買了商品」,這些都是推薦引擎運算的結果。
這裡面,確實很喜歡亞馬遜的推薦,通過「購買該商品的人同時購買了**商品」,常常會發現一些質量比較高、較為受認可的書。一般來說,電商的「猜你喜歡」(即推薦引擎)都是在協同過濾演算法(Collaborative Filter)的基礎上,搭建一套符合自身特點的規則庫。即該演算法會同時考慮其他顧客的選擇和行為,在此基礎上搭建產品相似性矩陣和用戶相似性矩陣。基於此,找出最相似的顧客或最關聯的產品,從而完成產品的推薦。
基於社會網路分析的案例:電信中的種子客戶種子客戶和社會網路,最早出現在電信領域的研究。即,通過人們的通話記錄,就可以勾勒出人們的關系網路。電信領域的網路,一般會分析客戶的影響力和客戶流失、產品擴散的關系。
基於通話記錄,可以構建客戶影響力指標體系。採用的指標,大概包括如下,一度人脈、二度人脈、三度人脈、平均通話頻次、平均通話量等。基於社會影響力,分析的結果表明,高影響力客戶的流失會導致關聯客戶的流失。其次,在產品的擴散上,選擇高影響力客戶作為傳播的起點,很容易推動新套餐的擴散和滲透。
此外,社會網路在銀行(擔保網路)、保險(團伙欺詐)、互聯網(社交互動)中也都有很多的應用和案例。
基於文本分析的案例這裡面主要想介紹兩個案例。一個是類似「掃描王」的APP,直接把紙質文檔掃描成電子文檔。相信很多人都用過,這里准備簡單介紹下原理。另外一個是,江湖上總是傳言紅樓夢的前八十回和後四十回,好像並非都是出自曹雪芹之手,這裡面准備從統計的角度聊聊。
字元識別:掃描王APP手機拍照時會自動識別人臉,還有一些APP,例如掃描王,可以掃描書本,然後把掃描的內容自動轉化為word。這些屬於圖像識別和字元識別(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圖像識別比較復雜,字元識別理解起來比較容易些。
查找了一些資料,字元識別的大概原理如下,以字元S為例。
第一,把字元圖像縮小到標准像素尺寸,例如12*16。注意,圖像是由像素構成,字元圖像主要包括黑、白兩種像素。
第二,提取字元的特徵向量。如何提取字元的特徵,採用二維直方圖投影。就是把字元(12*16的像素圖)往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投影。水平方向有12個維度,垂直方向有16個維度。這樣分別計算水平方向上各個像素行中黑色像素的累計數量、垂直方向各個像素列上的黑色像素的累計數量。從而得到水平方向12個維度的特徵向量取值,垂直方向上16個維度的特徵向量取值。這樣就構成了包含28個維度的字元特徵向量。
第三,基於前面的字元特徵向量,通過神經網路學習,從而識別字元和有效分類。
文學著作與統計:紅樓夢歸屬這是非常著名的一個爭論,懸而未決。對於紅樓夢的作者,通常認為前80回合是曹雪芹所著,後四十回合為高鶚所寫。其實主要問題,就是想確定,前80回合和後40回合是否在遣詞造句方面存在顯著差異。
這事讓一群統計學家比較興奮了。有些學者通過統計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虛詞出現的頻次,以及不同詞性之間的相關系做判斷。有些學者通過虛詞(例如之、其、或、亦、了、的、不、把、別、好),判斷前後文風的差異。有些學者通過場景(花卉、樹木、飲食、醫葯與詩詞)頻次的差異,來做統計判斷。總而言之,主要通過一些指標量化,然後比較指標之間是否存在顯著差異,藉此進行寫作風格的判斷。

以上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關於數據挖掘演算法與生活中的應用案例的相關內容,更多信息可以關注環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貨

⑼ 四種聚類方法之比較

四種聚類方法之比較
介紹了較為常見的k-means、層次聚類、SOM、FCM等四種聚類演算法,闡述了各自的原理和使用步驟,利用國際通用測試數據集IRIS對這些演算法進行了驗證和比較。結果顯示對該測試類型數據,FCM和k-means都具有較高的准確度,層次聚類准確度最差,而SOM則耗時最長。
關鍵詞:聚類演算法;k-means;層次聚類;SOM;FCM
聚類分析是一種重要的人類行為,早在孩提時代,一個人就通過不斷改進下意識中的聚類模式來學會如何區分貓狗、動物植物。目前在許多領域都得到了廣泛的研究和成功的應用,如用於模式識別、數據分析、圖像處理、市場研究、客戶分割、Web文檔分類等[1]。
聚類就是按照某個特定標准(如距離准則)把一個數據集分割成不同的類或簇,使得同一個簇內的數據對象的相似性盡可能大,同時不在同一個簇中的數據對象的差異性也盡可能地大。即聚類後同一類的數據盡可能聚集到一起,不同數據盡量分離。
聚類技術[2]正在蓬勃發展,對此有貢獻的研究領域包括數據挖掘、統計學、機器學習、空間資料庫技術、生物學以及市場營銷等。各種聚類方法也被不斷提出和改進,而不同的方法適合於不同類型的數據,因此對各種聚類方法、聚類效果的比較成為值得研究的課題。
1 聚類演算法的分類
目前,有大量的聚類演算法[3]。而對於具體應用,聚類演算法的選擇取決於數據的類型、聚類的目的。如果聚類分析被用作描述或探查的工具,可以對同樣的數據嘗試多種演算法,以發現數據可能揭示的結果。
主要的聚類演算法可以劃分為如下幾類:劃分方法、層次方法、基於密度的方法、基於網格的方法以及基於模型的方法[4-6]。
每一類中都存在著得到廣泛應用的演算法,例如:劃分方法中的k-means[7]聚類演算法、層次方法中的凝聚型層次聚類演算法[8]、基於模型方法中的神經網路[9]聚類演算法等。
目前,聚類問題的研究不僅僅局限於上述的硬聚類,即每一個數據只能被歸為一類,模糊聚類[10]也是聚類分析中研究較為廣泛的一個分支。模糊聚類通過隸屬函數來確定每個數據隸屬於各個簇的程度,而不是將一個數據對象硬性地歸類到某一簇中。目前已有很多關於模糊聚類的演算法被提出,如著名的FCM演算法等。
本文主要對k-means聚類演算法、凝聚型層次聚類演算法、神經網路聚類演算法之SOM,以及模糊聚類的FCM演算法通過通用測試數據集進行聚類效果的比較和分析。
2 四種常用聚類演算法研究
2.1 k-means聚類演算法
k-means是劃分方法中較經典的聚類演算法之一。由於該演算法的效率高,所以在對大規模數據進行聚類時被廣泛應用。目前,許多演算法均圍繞著該演算法進行擴展和改進。
k-means演算法以k為參數,把n個對象分成k個簇,使簇內具有較高的相似度,而簇間的相似度較低。k-means演算法的處理過程如下:首先,隨機地選擇k個對象,每個對象初始地代表了一個簇的平均值或中心;對剩餘的每個對象,根據其與各簇中心的距離,將它賦給最近的簇;然後重新計算每個簇的平均值。這個過程不斷重復,直到准則函數收斂。通常,採用平方誤差准則,其定義如下:

這里E是資料庫中所有對象的平方誤差的總和,p是空間中的點,mi是簇Ci的平均值[9]。該目標函數使生成的簇盡可能緊湊獨立,使用的距離度量是歐幾里得距離,當然也可以用其他距離度量。k-means聚類演算法的演算法流程如下:
輸入:包含n個對象的資料庫和簇的數目k;
輸出:k個簇,使平方誤差准則最小。
步驟:
(1) 任意選擇k個對象作為初始的簇中心;
(2) repeat;
(3) 根據簇中對象的平均值,將每個對象(重新)賦予最類似的簇;
(4) 更新簇的平均值,即計算每個簇中對象的平均值;
(5) until不再發生變化。
2.2 層次聚類演算法
根據層次分解的順序是自底向上的還是自上向下的,層次聚類演算法分為凝聚的層次聚類演算法和分裂的層次聚類演算法。
凝聚型層次聚類的策略是先將每個對象作為一個簇,然後合並這些原子簇為越來越大的簇,直到所有對象都在一個簇中,或者某個終結條件被滿足。絕大多數層次聚類屬於凝聚型層次聚類,它們只是在簇間相似度的定義上有所不同。四種廣泛採用的簇間距離度量方法如下:

這里給出採用最小距離的凝聚層次聚類演算法流程:
(1) 將每個對象看作一類,計算兩兩之間的最小距離;
(2) 將距離最小的兩個類合並成一個新類;
(3) 重新計算新類與所有類之間的距離;
(4) 重復(2)、(3),直到所有類最後合並成一類。
2.3 SOM聚類演算法
SOM神經網路[11]是由芬蘭神經網路專家Kohonen教授提出的,該演算法假設在輸入對象中存在一些拓撲結構或順序,可以實現從輸入空間(n維)到輸出平面(2維)的降維映射,其映射具有拓撲特徵保持性質,與實際的大腦處理有很強的理論聯系。
SOM網路包含輸入層和輸出層。輸入層對應一個高維的輸入向量,輸出層由一系列組織在2維網格上的有序節點構成,輸入節點與輸出節點通過權重向量連接。學習過程中,找到與之距離最短的輸出層單元,即獲勝單元,對其更新。同時,將鄰近區域的權值更新,使輸出節點保持輸入向量的拓撲特徵。
演算法流程:
(1) 網路初始化,對輸出層每個節點權重賦初值;
(2) 將輸入樣本中隨機選取輸入向量,找到與輸入向量距離最小的權重向量;
(3) 定義獲勝單元,在獲勝單元的鄰近區域調整權重使其向輸入向量靠攏;
(4) 提供新樣本、進行訓練;
(5) 收縮鄰域半徑、減小學習率、重復,直到小於允許值,輸出聚類結果。
2.4 FCM聚類演算法
1965年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扎德教授第一次提出了『集合』的概念。經過十多年的發展,模糊集合理論漸漸被應用到各個實際應用方面。為克服非此即彼的分類缺點,出現了以模糊集合論為數學基礎的聚類分析。用模糊數學的方法進行聚類分析,就是模糊聚類分析[12]。
FCM演算法是一種以隸屬度來確定每個數據點屬於某個聚類程度的演算法。該聚類演算法是傳統硬聚類演算法的一種改進。

演算法流程:
(1) 標准化數據矩陣;
(2) 建立模糊相似矩陣,初始化隸屬矩陣;
(3) 演算法開始迭代,直到目標函數收斂到極小值;
(4) 根據迭代結果,由最後的隸屬矩陣確定數據所屬的類,顯示最後的聚類結果。
3 四種聚類演算法試驗
3.1 試驗數據
實驗中,選取專門用於測試分類、聚類演算法的國際通用的UCI資料庫中的IRIS[13]數據集,IRIS數據集包含150個樣本數據,分別取自三種不同的鶯尾屬植物setosa、versicolor和virginica的花朵樣本,每個數據含有4個屬性,即萼片長度、萼片寬度、花瓣長度,單位為cm。在數據集上執行不同的聚類演算法,可以得到不同精度的聚類結果。
3.2 試驗結果說明
文中基於前面所述各演算法原理及演算法流程,用matlab進行編程運算,得到表1所示聚類結果。

如表1所示,對於四種聚類演算法,按三方面進行比較:(1)聚錯樣本數:總的聚錯的樣本數,即各類中聚錯的樣本數的和;(2)運行時間:即聚類整個過程所耗費的時間,單位為s;(3)平均准確度:設原數據集有k個類,用ci表示第i類,ni為ci中樣本的個數,mi為聚類正確的個數,則mi/ni為第i類中的精度,則平均精度為:

3.3 試驗結果分析
四種聚類演算法中,在運行時間及准確度方面綜合考慮,k-means和FCM相對優於其他。但是,各個演算法還是存在固定缺點:k-means聚類演算法的初始點選擇不穩定,是隨機選取的,這就引起聚類結果的不穩定,本實驗中雖是經過多次實驗取的平均值,但是具體初始點的選擇方法還需進一步研究;層次聚類雖然不需要確定分類數,但是一旦一個分裂或者合並被執行,就不能修正,聚類質量受限制;FCM對初始聚類中心敏感,需要人為確定聚類數,容易陷入局部最優解;SOM與實際大腦處理有很強的理論聯系。但是處理時間較長,需要進一步研究使其適應大型資料庫。
聚類分析因其在許多領域的成功應用而展現出誘人的應用前景,除經典聚類演算法外,各種新的聚類方法正被不斷被提出。

⑽ k均值聚類演算法例題

第一輪
A1(2,10)
B1(5,8),A3(8,4),B2(7,5),B3(6,4),C2(4,9)
C1(1,2),A2(2,5)
對應中心分別是(2,10),(6,6),(1.5,3.5)
最後結果:
{A1(2,10),B1(5,8),C2(4,9)}
{A3(8,4),B2(7,5),B3(6,4)}
{C1(1,2),A2(2,5)}

熱點內容
寶來空調壓縮機多少錢 發布:2025-01-21 21:57:18 瀏覽:833
明日之後澤爾谷伺服器怎麼玩 發布:2025-01-21 21:50:09 瀏覽:459
楚留香掛機腳本 發布:2025-01-21 21:25:57 瀏覽:622
java的jms 發布:2025-01-21 21:22:45 瀏覽:693
上傳綁定事件 發布:2025-01-21 21:21:03 瀏覽:491
無法訪問已釋放的對象 發布:2025-01-21 21:13:50 瀏覽:968
android比ios 發布:2025-01-21 21:06:05 瀏覽:181
電腦mc連接伺服器秒退 發布:2025-01-21 21:05:16 瀏覽:534
我的世界寶可夢伺服器在哪找 發布:2025-01-21 21:00:06 瀏覽:437
pythonhtml解析器 發布:2025-01-21 20:43:03 瀏覽: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