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d演算法
Ⅰ 學習人工智慧要准備哪些基礎知識
人工智慧的定義可以分為兩部分,即「人工」和「智能」。「人工」比較好理解,爭議性也不大。有時我們會要考慮什麼是人力所能及製造的,或著人自身的智能程度有沒有高到可以創造人工智慧的地步,等等。但總的來說,「人工系統」就是通常意義下的人工系統。
關於什麼是「智能」,就問題多多了。這涉及到其它諸如意識(consciousness)、自我(self)、思維(mind)(包括無意識的思維(unconscious_mind)等等問題。人唯一了解的智能是人本身的智能,這是普遍認同的觀點。但是我們對我們自身智能的理解都非常有限,對構成人的智能的必要元素也了解有限,所以就很難定義什麼是「人工」製造的「智能」了。因此人工智慧的研究往往涉及對人的智能本身的研究。其它關於動物或其它人造系統的智能也普遍被認為是人工智慧相關的研究課題。
人工智慧目前在計算機領域內,得到了愈加廣泛的重視。並在機器人,經濟政治決策,控制系統,模擬系統中得到應用--機器視覺:指紋識別,人臉識別,視網膜識別,虹膜識別,掌紋識別,專家系統等。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研究解釋和模擬人類智能、智能行為及其規律的一門學科。其主要任務是建立智能信息處理理論,進而設計可以展現某些近似於人類智能行為的計算系統。AI作為計算機科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和計算機應用的一個廣闊的新領域,它同原子能技術,空間技術一起被稱為20世紀三大尖端科技。
人工智慧學科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知識表示、自動推理和搜索方法、機器學習和知識獲取、知識處理系統、自然語言理解、計算機視覺、智能機器人、自動程序設計等方面。
知識表示是人工智慧的基本問題之一,推理和搜索都與表示方法密切相關。常用的知識表示方法有:邏輯表示法、產生式表示法、語義網路表示法和框架表示法等。
常識,自然為人們所關注,已提出多種方法,如非單調推理、定性推理就是從不同角度來表達常識和處理常識的。
問題求解中的自動推理是知識的使用過程,由於有多種知識表示方法,相應地有多種推理方法。推理過程一般可分為演繹推理和非演繹推理。謂詞邏輯是演繹推理的基礎。結構化表示下的繼承性能推理是非演繹性的。由於知識處理的需要,近幾年來提出了多種非演澤的推理方法,如連接機制推理、類比推理、基於示例的推理、反繹推理和受限推理等。
搜索是人工智慧的一種問題求解方法,搜索策略決定著問題求解的一個推理步驟中知識被使用的優先關系。可分為無信息導引的盲目搜索和利用經驗知識導引的啟發式搜索。啟發式知識常由啟發式函數來表示,啟發式知識利用得越充分,求解問題的搜索空間就越小。典型的啟發式搜索方法有A*、AO*演算法等。近幾年搜索方法研究開始注意那些具有百萬節點的超大規模的搜索問題。
機器學習是人工智慧的另一重要課題。機器學習是指在一定的知識表示意義下獲取新知識的過程,按照學習機制的不同,主要有歸納學習、分析學習、連接機制學習和遺傳學習等。
知識處理系統主要由知識庫和推理機組成。知識庫存儲系統所需要的知識,當知識量較大而又有多種表示方法時,知識的合理組織與管理是重要的。推理機在問題求解時,規定使用知識的基本方法和策略,推理過程中為記錄結果或通信需設資料庫或採用黑板機制。如果在知識庫中存儲的是某一領域(如醫療診斷)的專家知識,則這樣的知識系統稱為專家系統。為適應復雜問題的求解需要,單一的專家系統向多主體的分布式人工智慧系統發展,這時知識共享、主體間的協作、矛盾的出現和處理將是研究的關鍵問題。
需要數學基礎: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論數理統計和隨機過程,離散數學,數值分析。
需要演算法的積累:人工神經網路,支持向量機,遺傳演算法等等演算法;當然還有各個領域需要的演算法,比如要讓機器人自己在位置環境導航和建圖就需要研究SLAM;總之演算法很多需要時間的積累。
需要掌握至少一門編程語言,畢竟演算法的實現還是要編程的;如果深入到硬體的話,一些電類基礎課必不可少。
Ⅱ 急求!請問如何用最小堆實現prim演算法來求最小生成樹權值
用鄰接矩陣存儲圖。
#include<iostream>
#include<s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typedef pair<int,int>P;//無序對,堆中存的是無序對,第一個表示節點,第二個表示節點對應的最短路徑值
const int MAX=100;
int mind[MAX];//最短距離
const int MAXN=1000000;
int path[MAX];//路徑
int s,t,n,m;
int vis[MAX];//是否已經遍歷過
int g[MAX][MAX];
class Heap
{
public:
P elem[MAX];
int n;
Heap(){n=0;}
void ins(P e);
P del();
int num();
};
void Heap::ins(P e)
{
int p;
for(p=++n;p>1&&e.second<elem[p>>1].second;elem[p]=elem[p>>1],p>>=1);//與父結點比較,父結點大的話交換
elem[p]=e;
}
P Heap::del()//刪除一個元素,並保持最小堆的性質
{
int i=1,j;
P e=elem[1];
for(j=2;j<n;j<<=1)
{
if(j<n-1&&elem[j].second>elem[j+1].second) j=j+1;//刪第一個,較小的孩子成為新的根
if(elem[n].second>elem[j].second)
{
elem[i]=elem[j];
i=j;
}
else break;
}
elem[i]=elem[n--];
return e;
}
int Heap::num()
{
return n;
}
int main()
{
while(cin>>n>>m)
{//分別是邊的個數和頂點的個數
vector<vector<Edge> >v(m);//保存各個點的連接情況,每個一維向量是與該點的各個相連的邊
int i,j;
for(i=0;i<m;i++)
for(j=0;j<m;j++)
g[i][j]=MAXN;
for(i=0;i<n;i++)
{
int a,b,c;
cin>>a>>b>>c;
g[a][b]=c;
g[b][a]=c;
}
Heap h;
h.n=0;
P e;
for(i=0;i<m;i++)
{
mind[i]=MAXN;
vis[i]=0;
path[i]=-1;
}
s=0;
mind[e.first=s]=e.second=0;
h.ins(e);
int res=0;
while(h.num())
{
e=h.del();
int j=e.first;
if(!vis[j])
{
vis[j]=1;
res+=e.second;
for(i=0;i<m;i++)
{//relax()
if(i!=j&&!vis[i]&&mind[i]>g[j][i])
{
mind[i]=g[j][i];
path[i]=j;
e.first=i;
e.second=mind[i];
h.ins(e);
}
}
}
}
cout<<"最小生成樹權值:"<<res<<endl;
}
}
Ⅲ 如何巧妙運用XMind 6製作流程圖
流程圖是以特定的圖形符號加上說明,表示演算法的圖,所謂千言萬語不如一張圖。對於電商甚至是企業的運營管理來說,任何環節都需要量化,量化才能改進,才有成效。而量化需要從理念、流程、時間節點和質量控制四個方面進行。因此Xmind流程圖是電商管理的一大利器。
xmind 8 win 版
http://wm.makeding.com/iclk/?zoneid=14073
xmind 8mac 版
http://wm.makeding.com/iclk/?zoneid=14074
XMind 綠色便攜版:
http://wm.makeding.com/iclk/?zoneid=16413
一個公司的正常運轉,依賴流程,流程的優劣,決定運轉的順暢;流程的繁簡,決定工作的效率。好的流程往往能夠成為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崗位、內容、節點和產出物構成了這張專題活動內部流程圖,流程圖可以很好的理順各個工作流,明確每個崗位對應的上游和下游的工作職責,提升上下游之間的自主溝通,提高工 作效率。電商非常流行一句話「不上erp等死,上了erp找死」,這句話非常形象的闡述了流程的重要性。
Xmind雖然沒有直接提供流程圖結構,但是在XMind中繪制流程圖,依然是快速而形象直觀的,各種操作一目瞭然,所以今天就來看看如何快速地在XMind中繪制流程圖。
注釋:雙擊聯系線即可在上面添加字;圖中標出的線條聯系形狀為「Z形線」。
步驟四、調整主題之間的距離。注意一定要按住Shift鍵,然後使用滑鼠擺放自由主題的位置;將主題擺放整齊,選中目標主題,譬如主線上的六個自由主題,然後從菜單選擇「修改 -- 排列自由主題 -- 水平居中」,豎列的自由主題就選擇 「 修改 -- 排列自由主題 -- 垂直居中 」。
就這樣簡單的幾個步驟,一個簡單的流程圖就完工了。當然還可以為每個主題添加不同的圖標,設置不同的字體、顏色,使用特殊的線條箭頭、外形等等。從而更好地滿足個人偏好或者使用場景的需求。XMind還為用戶提供了流程圖思維導圖的經典模板,你也可以直接修改使用。
相比於微軟的Visio工具來說,XMind並不是最專業的流程圖製作軟體。但是好在XMind還是一個思維導圖軟體,畫流程圖可能僅僅是我們思考的一部分,更多的時候我們需要的還是一個可以幫助思考的工具,一個記錄思想火花的地方。
Ⅳ 關於圖的最短路徑問題
醫院選址
1.
代碼如下
#include <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define MAXV 50
#define INF 32767
typedef int InfoType;
//鄰接矩陣存儲方法
typedef struct
{
int no;
InfoType info;
} VertexType;
typedef struct
{
int edges[MAXV][MAXV];
int n,e;
VertexType vexs[MAXV];
} MGraph;
//狄克斯特拉演算法
void Ppath(int path[],int i,int v)
{
int k;
k=path[i];
if(k==v) return;
Ppath(path,k,v);
cout<<k;
}
int biaoji1=0,biaoji2=0;
void Dispath(int dist[],int path[],int s[],int n,int v)
{
int i;
for(i=0;i<n;i++)
{
if(i==v) continue;
if(s[i]==1)
{
cout<<"從"<<v<<"到"<<i<<"的最短路徑為:"<<dist[i]<<" ";
cout<<v;
Ppath(path,i,v);
cout<<i<<endl;
if(biaoji1!=5)
{biaoji2+=dist[i];biaoji1++;}
else
{
cout<<"和為:"<<" "<<biaoji2;
biaoji1=0;biaoji2=0;
}
}
else
cout<<"從"<<v<<"到"<<i<<"不存在的路徑"<<endl;
}
}
void Dijkstra(MGraph g,int v)
{
int dist[MAXV],path[MAXV];
int s[MAXV];
int mindis,i,j,u;
for(i=0;i<g.n;i++)
{
dist[i]=g.edges[v][i];
s[i]=0;
if(g.edges[v][i]<INF) path[i]=v;
else path[i]=-1;
}
s[v]=1;path[v]=0;
for(i=0;i<g.n;i++)
{
mindis=INF;
for(j=0;j<g.n;j++)
{
if(s[j]==0&&dist[j]<mindis)
{
u=j;
mindis=dist[j];
}
}
s[u]=1;
for(j=0;j<g.n;j++)
{
if(s[j]==0)
{
if(g.edges[u][j]<INF&&dist[u]+g.edges[u][j]<dist[j])
{
dist[j]=dist[u]+g.edges[u][j];
path[j]=u;
}
}
}
}
Dispath(dist,path,s,g.n,v);
}
//弗洛伊德演算法
void Ppath1(int path[][MAXV],int i,int j)
{
int k;
k=path[i][j];
if(k==-1) return;
Ppath1(path,i,k);
cout<<k;
Ppath1(path,k,j);
}
void Dispath1(int A[][MAXV],int path[][MAXV],int n)
{
int i,j;
for(i=0;i<n;i++)
{
for(j=0;j<n;j++)
{
if(i==j) continue;
if(A[i][j]==INF)
{
if(i!=j)
cout<<"從"<<i<<"到"<<j<<"不存在路徑"<<endl;
}
else
{
cout<<"從"<<i<<"到"<<j<<"的最短路徑長度為:"<<A[i][j]<<" ";
cout<<i;
Ppath1(path,i,j);
cout<<j<<endl;
}
}
}
}
void Floyd(MGraph g)
{
int A[MAXV][MAXV],path[MAXV][MAXV];
int i,j,k;
for(i=0;i<g.n;i++)
{
for(j=0;j<g.n;j++)
{
A[i][j]=g.edges[i][j];
path[i][j]=-1;
}
}
for(k=0;k<g.n;k++)
{
for(i=0;i<g.n;i++)
{
for(j=0;j<g.n;j++)
{
if(A[i][j]>A[i][k]+A[k][j])
{
A[i][j]=A[i][k]+A[k][j];
path[i][j]=k;
}
}
}
}
Dispath1(A,path,g.n);
}
//主函數
int main()
{
int i,j,n;
MGraph g;
cout<<"請輸入帶權有向圖的頂點個數:";//6
while(scanf("%d",&n)!=EOF/*cin>>n,n!=EOF*/)
{
cout<<"請輸入帶權有向圖的鄰接矩陣:"<<endl;
/*
0 5 32767 7 32767 32767
32767 0 4 32767 32767 32767
8 32767 0 32767 32767 9
32767 32767 5 0 32767 6
32767 32767 32767 5 0 32767
3 32767 32767 32767 1 0
*/
for(i=0;i<n;i++)
{
for(j=0;j<n;j++)
{
//scanf("%d",&g.edges[i][j]);
cin>>g.edges[i][j];
}
}
g.n=n;
cout<<"採用狄克斯特拉演算法得到的最短路徑為:"<<endl;
for(i=0;i<n;i++) Dijkstra(g,i);
cout<<endl;
cout<<"採用弗洛伊德演算法得到的最短路徑為:"<<endl;
Floyd(g);
cout<<endl;
cout<<"請輸入帶權無向圖的頂點個數:";
}
return 0;
}
2.代碼如下
#include <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INFTY=32767;
template<class T>
class Graph
{
public:
virtual void Insert(int u,int v,T& w)=0;
virtual void Remove(int u,int v)=0;
virtual bool Exist(int u,int v)=0;
virtual int Vertices()const {return n;}
protected:
int n,e;
};
template <class T>
class MGraph:public Graph<T>//鄰接矩陣存儲圖
{
public:
MGraph();
~MGraph();
void Build_Graph();
void Insert(int u,int v,T& w);
void Remove(int u,int v);
bool Exist(int u,int v);
void Floyd(T**&d,int**&path);
int num;
protected:
T**a;
T noEdge;
};
template <class T>
void MGraph<T>::Build_Graph()//建圖
{
cout<<"請輸入頂點的個數:"<<endl;
int C_num;
cin>>C_num;
num=n=C_num;e=0;noEdge=INFTY;
a=new T*[n];
for(int k=0;k<n;k++){
a[k]=new T [n];
for(int j=0;j<n;j++)a[k][j]=noEdge;
a[k][k]=0;
}
cout<<"建立村莊編號為1--"<<C_num<<"的圖"<<endl;
for(int i=0;i!=C_num;i++)
for(int j=i+1;j!=C_num;j++)
{
int w;
cout<<"請輸入村莊"<<i+1<<"與村莊"<<j+1<<"之間的權值:";
cin>>w;
Insert(i,j,w); //向圖中添加權值為W的邊
cout<<i<<"--->"<<j<<":"<<a[i][j]<<endl;
}
cout<<"*********************************************************************"<<endl;
cout<<"已建立村莊編號為1--"<<C_num<<"的圖:"<<endl;
cout<<"**********************************"<<endl;
cout<<" \t\t";
for(int b=1;b<=C_num;b++){
cout<<b<<"\t";
}
cout<<endl;
}
template <class T>
MGraph<T>::MGraph()
{
Build_Graph();
}
template <class T>
MGraph<T>::~MGraph()
{
for(int i=0;i<n;i++)delete[]a[i];
delete[]a;
}
template <class T>
bool MGraph<T>::Exist(int u,int v)
{
if(u<0||v<0||u>n-1||v>n-1||u==v||a[u][v]==noEdge) return false;
return true;
}
template <class T>
void MGraph<T>::Insert(int u,int v,T &w)
{
a[u][v]=w;a[v][u]=w;e++;
}
template <class T>
void MGraph<T>::Remove(int u,int v)
{
a[u][v]=noEdge;e--;
}
template <class T>
void MGraph<T>::Floyd(T**&d,int**&path)//所有頂點之間的最短路徑
{
int i,j,k;
d=new T*[n];path=new int*[n];
for(i=0;i<n;i++){
d[i]=new T[n];path[i]=new int[n];
for(j=0;j<n;j++){
d[i][j]=a[i][j];
if(i!=j&& a[i][j]<INFTY)path[i][j]=i;
else path[i][j]=-1;
}
}
for(k=0;k<n;k++)
for(i=0;i<n;i++)
for(j=0;j<n;j++)
if(d[i][k]+d[k][j]<a[i][j]){
d[i][j]=d[i][k]+d[k][j];
path[i][j]=path[k][j];
}
}
int main()
{
MGraph<int> Hospital;
int **d,**path;
int i,j,n;
n=Hospital.num;
Hospital.Floyd(d,path);
int *sum=new int[n];
cout<<endl;
for(i=0;i!=n;i++)//輸出矩陣
{
cout<<i+1<<"\t\t";
sum[i]=0;
for(j=0;j!=n;j++)
{
sum[i]+=d[i][j];
cout<<d[i][j]<<"\t";
}
cout<<endl;
}
cout<<"*********************************************************************"<<endl;
int min=0;
for(i=0;i!=n;i++)
{
cout<<i+1<<"村莊:"<<sum[i]<<endl;
if(sum[min]>sum[i])//判斷最短路徑
min=i;
}
cout<<"醫院應在編號為"<<min+1<<"的村莊"<<endl;
for(i=0;i<n;i++)
{
delete[]d[i];
delete[]path[i];
}
delete[]d;
delete[]path;
return 0;
}
Ⅳ 人工智慧需要什麼基礎
1人工智慧需要什麼基礎
首先你需要數學基礎:
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論數理統計和隨機過程,離散數學,數值分析
其次需要演算法的積累:人工神經網路,支持向量機,遺傳演算法等等演算法;
當然還有各個領域需要的演算法,比如你要讓機器人自己在位置環境導航和建圖就需要研究SLAM;總之演算法很多需要時間的積累;
然後,需要掌握至少一門編程語言,畢竟演算法的實現還是要編程的;如果深入到硬體的話,一些電類基礎課必不可少;
人工智慧一般要到研究生才會去學,本科也就是蜻蜓點水看看而已,畢竟需要的基礎課過於龐大。
2人工智慧專業課程
從課程體系結構來看,主要分成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基礎學科部分,主要涉及到數學和物理相關課程;
第二部分是計算機基礎課程,涉及到編程語言、操作系統、演算法設計等課程;
第三部分是人工智慧基礎課程,涉及到人工智慧基礎、機器學習、控制學基礎、神經科學、語言學基礎等內容;
第四部分涉及到人工智慧平台相關知識。
3人工智慧就業情況
人工智慧專業可從事的崗位有:分析類,分析工程師、演算法工程師;研發類,架構工程師、開發工程師、運維工程師;管理類,產品經理、運營經理。
目前國內人工智慧相關崗位的應屆畢業生的起薪基本都在10k—20k之間,畢業三年後人工智慧崗位的技術人員,平均月薪在25k以上,基本實現薪酬翻番,薪資水平、就業滿意度都優於全國平均水平的專業。
Ⅵ 如何設計演算法
設計一個正確的演算法是一件困難的工作,因為它需要創新,從以太真空中發掘出一個解方案來解決問題。演算法設計比對現有的方案進行改良要難得多,因為演算法設計的可選擇空間太,過多的自由反而成了一種約束。 This book is designed to make you a better algorithm designer. The techniques presented in Part I of this book provide the basic ideas underlying all combinatorial algorithms. The problem catalog of Part II will help you with modeling your application and point you in the right direction of an algorithm or implementation. However, being a successful algorithm designer requires more than book knowledge; it requires a certain attitude, the right problem-solving approach. It is difficult to teach this mindset in a book; yet getting it is essential to become a successful designer. 本書的設計目標是讓你成為一個更好的演算法設計者。本書第一部分展示有關組合演算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思想;第二部分的問題清單幫助你為你的問題建模,並且為你指明實現正確演算法的方向。盡管如此,要成為一個成功的演算法設計者光有書本知識是不夠的,面對問題的態度(attitude)和選擇正確的方法更重要。書本容易傳授知識,很難傳授人的心態(mindset)和思考方式;而這種心態和思考卻是成為成功的演算法設計者的根本條件。 The key to algorithm design (or any other problem-solving task) is to proceed by asking yourself a sequence of questions to guide your thought process. What if we do this? What if we do that? Should you get stuck on the problem, the best thing to do is move onto the next question. In any group brainstorming session, the most useful person in the room is the one who keeps asking, ``Why can't we do it this way?'' not the person who later tells them why. Because eventually she will stumble on an approach that can't be shot down. 演算法設計(或其它問題解決任務)的關鍵是一系列持續的自我反問,這些反問引導我們思維的前進。「如果這樣做會怎樣?」,「如果那樣做又會怎樣?」……如果 你被一個問題掐住了,最好的辦法就是先擱一下,換一個問題換一個前進的方向試試。在每組頭腦風暴會議中,最有價值的人是不斷提出為什麼的人,不是爾後解說為什麼的人。因為我們常常被一些習以為常的東西所拌倒,掉進自己設置的陷阱。 kemin:如果問題解決是一種思考過程,那麼思考的形式(過程的嚴謹性、細致性和正確性)很重要,而思考的內容也不容忽視。因為引導我們思考前進的方式 除反問本身外,反問的內容也很重。就比如參加頭腦風暴的材料一樣。人大腦的思維功能是硬編碼的,人與人之間沒有思維規律——質的區別,只是思維的清晰度和 靈敏度——量的差別。人與人之間智力的差別更多體現在思維內容的量上,體現在對外部世界的事實掌握的廣度和深度上。 Towards this end, we provide below a sequence of questions to guide your search for the right algorithm for your problem. To use it effectively, you must not only ask the questions, but answer them. The key is working through the answers carefully, by writing them down in a log. The correct answer to, ``Can I do it this way?'' is never ``no,'' but ``no, because ....'' By clearly articulating(明確有力地表達) your reasoning as to why something doesn't work, you can check if it really holds up or whether you have just glossed(掩蓋) over a possibility that you didn't want to think hard enough about. You will be surprised how often the reason you can't find a convincing(使人信服的) explanation for something is because your conclusion is wrong. 在末尾我們提供一個反問問題的列表,你不但要反問自己這些問題,更重要是仔細回答這些問題,最好把答案寫下來。回答諸如問題「我可以使用這種方式嗎?」的 不是一個「不能」就完了,而是「不能,因為……」。通過仔細明確的回答「為什麼不能」時,你會發現到底是「真的不能「,還是只是你自己不願意去深入思考掩 蓋了」能「。如果你不曾訓練出嚴謹的思考方式,當你這樣做時你會驚訝的發現,為了說明某些東西但卻找不到一個令人信服的解釋的原因常常是因為你的結論本身 是錯的。 An important distinction to keep aware of ring any design process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trategy and tactics(戰略). Strategy represents the quest for the big picture, the framework around which we construct our path to the goal. Tactics are used to win the minor battles we must fight along the way. In problem solving, it is important to check repeatedly whether you are thinking on the right level. If you do not have a global strategy of how you are going to attack your problem, it is pointless to worry about the tactics. 在設計過程中特別重要區分策略和戰略的概念。策略是對全局的一個探索,一個構築通向目標路徑的指導框架。戰略則是用來解決通向大目標過程的較小的問題。如果你對關於如何對付所面臨的問題沒有一個全局的策略,那關心戰略是不得要領的,予事無補的。在解題領域,不斷修正思維的層次(thinking on the right level)是很重要戰略。(--萊布尼茲曾經將人的解題思考過程比喻成晃篩子,把腦袋裡面的東西都給抖落出來,然後正在搜索的注意力會抓住一切細微的、與問題有關的東西。事實上,要做到能夠令注意力抓住這些有關的東西,就必須時刻將問題放在注意力層面,否則即使關鍵的東西抖落出來了也可能沒注意到。) An example of a strategic question is, ``How best can I model my application as a graph algorithm problem?'' A tactical question might be, ``Should I use an adjacency鄰接 list or adjacency matrix data structure to represent my graph?'' Of course, such tactical decisions are critical to the ultimate quality of the solution, but they can be properly evaluated only in light of a successful strategy. 一個策略問題的例子是:「我如何才能更好地把我的問題建模成圖問題?」。而一個戰略問題可能是這樣:「我是用鄰接列表還是鄰接矩陣來實現我的圖結構?」。當然,這種戰略選擇是對解決方案的最終質量起著重要作用;不過戰略價值的體現還是基於正確的策略的選擇。 When faced with a design problem, too many people freeze up in their thinking. After reading or hearing the problem, they sit down and realize that they don't know what to do next. They stare(凝視) into space, then panic(驚惶), and finally end up settling(沉澱; 決定) for the first thing that comes to mind. Avoid this fate(天數; 運氣; 命運 ). Follow the sequence of questions provided below and in most of the catalog problem sections. We'll tell you what to do next! 初學者在面對問題時常常表現出思維凝滯、手足無措和盲目解題。參考以下的反問問題列表和本書的問題清單,我們告訴你應該怎麼做。 Obviously, the more experience you have with algorithm design techniques such as dynamic programming, graph algorithms, intractability, and data structures, the more successful you will be at working through the list of questions. Part I of this book has been designed to strengthen this technical background. However, it pays to work through these questions regardless of how strong your technical skills are. The earliest and most important questions on the list focus on obtaining a detailed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blem and do not require specific expertise. 當然本反問問題列表對讀者有背景要求,要求讀者對演算法設計技術(動態規劃、圖演算法、難解性和數據結構)的熟悉程度。本書第一部分的目標就是對這些技術背景進行強化。不過,不管你的技術背景怎樣,通讀這些問題對你解題還是很有裨益的。
Ⅶ 自主學習演算法和機器學習的區別
自主學習演算法和機器學習的區別?
一、指代不同
1、機器學習演算法:是一門多領域交叉學科,涉及概率論、統計學、逼近論、凸分析、演算法復雜度理論等多門學科。
2、深度學習:是機器學習(ML, Machine Learning)領域中一個新的研究方向,它被引入機器學習使其更接近於最初的目標人工智慧。
二、學習過程不同
1、機器學習演算法:學習系統的基本結構。環境向系統的學習部分提供某些信息,學習部分利用這些信息修改知識庫,以增進系統執行部分完成任務的效能,執行部分根據知識庫完成任務,同時把獲得的信息反饋給學習部分。
2、深度學習:通過設計建立適量的神經元計算節點和多層運算層次結構,選擇合適的輸人層和輸出層,通過網路的學習和調優,建立起從輸入到輸出的函數關系,雖然不能100%找到輸入與輸出的函數關系,但是可以盡可能的逼近現實的關聯關系。三、應用不同
1、機器學習演算法::數據挖掘、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生物特徵識別、搜索引擎、醫學診斷、DNA序列測序、語音和手寫識別、戰略游戲和機器人運用。
2、深度學習: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等其他領域。
Ⅷ Prim演算法c語言表示,求源程序。。。。。。。。。
我原來自己寫的模板
//樸素prim演算法
//復雜度 O(n^2)
//flag[SIZE] 頂點標記
//mindis[SIZE] 當前最短距離
//dis[SIZE][SIZE] 任意兩點間距離 鄰接矩陣表示
int prim()
{
memset(flag,false,sizeof(bool)*(n+1));
flag[0] = true;
for(int i=1;i<n;i++)
mindis[i] = dis[0][i];
int ans = 0;
for(int i=1;i<n;i++)
{
int min = 10000;
int pos;
for(int j=1;j<n;j++)
{
if(!flag[j] && min > mindis[j])
{
min = mindis[j];
pos = j;
}
}
ans+=min;
flag[pos] = true;
for(int j=1;j<n;j++)
{
if(!flag[j] && mindis[j] > dis[pos][j])
mindis[j] = dis[pos][j];
}
}
return ans;
}
Ⅸ 學習人工智慧AI需要哪些知識
需要數學基礎: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論數理統計和隨機過程,離散數學,數值分析。數學基礎知識蘊含著處理智能問題的基本思想與方法,也是理解復雜演算法的必備要素。今天的種種人工智慧技術歸根到底都建立在數學模型之上,要了解人工智慧,首先要掌握必備的數學基礎知識。線性代數將研究對象形式化,概率論描述統計規律。
需要演算法的積累:人工神經網路,支持向量機,遺傳演算法等等演算法;當然還有各個領域需要的演算法,比如要讓機器人自己在位置環境導航和建圖就需要研究SLAM;總之演算法很多需要時間的積累。
需要掌握至少一門編程語言,比如C語言,MATLAB之類。畢竟演算法的實現還是要編程的;如果深入到硬體的話,一些電類基礎課必不可少。
拓展資料: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縮寫為AI。它是研究、開發用於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
人工智慧是計算機科學的一個分支,它企圖了解智能的實質,並生產出一種新的能以人類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應的智能機器,該領域的研究包括機器人、語言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專家系統等。
人工智慧從誕生以來,理論和技術日益成熟,應用領域也不斷擴大,可以設想,未來人工智慧帶來的科技產品,將會是人類智慧的「容器」。人工智慧可以對人的意識、思維的信息過程的模擬。人工智慧不是人的智能,但能像人那樣思考、也可能超過人的智能。
人工智慧是一門極富挑戰性的科學,從事這項工作的人必須懂得計算機知識,心理學和哲學。人工智慧是包括十分廣泛的科學,它由不同的領域組成,如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等等,總的說來,人工智慧研究的一個主要目標是使機器能夠勝任一些通常需要人類智能才能完成的復雜工作。但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人對這種「復雜工作」的理解是不同的。2017年12月,人工智慧入選「2017年度中國媒體十大流行語」。
參考資料:網路—人工智慧:計算機科學的一個分支
Ⅹ 1 人工智慧的研究領域具體包含哪些是機器人和演算法嗎還有沒有其他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英文縮寫為AI。它是研究、開發用於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 人工智慧是計算機科學的一個分支,它企圖了解智能的實質,並生產出一種新的能以人類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應的智能機器,該領域的研究包括機器人、語言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專家系統等。「人工智慧」一詞最初是在1956 年Dartmouth學會上提出的。從那以後,研究者們發展了眾多理論和原理,人工智慧的概念也隨之擴展。人工智慧是一門極富挑戰性的科學,從事這項工作的人必須懂得計算機知識,心理學和哲學。人工智慧是包括十分廣泛的科學,它由不同的領域組成,如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等等,總的說來,人工智慧研究的一個主要目標是使機器能夠勝任一些通常需要人類智能才能完成的復雜工作。但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人對這種「復雜工作」的理解是不同的。例如繁重的科學和工程計算本來是要人腦來承擔的,現在計算機不但能完成這種計算, 而且能夠比人腦做得更快、更准確,因之當代人已不再把這種計算看作是「需要人類智能才能完成的復雜任務」, 可見復雜工作的定義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而變化的, 人工智慧這門科學的具體目標也自然隨著時代的變化而發展。它一方面不斷獲得新的進展,一方面又轉向更有意義、更加困難的目標。目前能夠用來研究人工智慧的主要物質手段以及能夠實現人工智慧技術的機器就是計算機, 人工智慧的發展歷史是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發展史聯系在一起的。除了計算機科學以外, 人工智慧還涉及資訊理論、控制論、自動化、仿生學、生物學、心理學、數理邏輯、語言學、醫學和哲學等多門學科。人工智慧學科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知識表示、自動推理和搜索方法、機器學習和知識獲取、知識處理系統、自然語言理解、計算機視覺、智能機器人、自動程序設計等方面。
[編輯本段]【人工和智能】
人工智慧的定義可以分為兩部分,即「人工」和「智能」。「人工」比較好理解,爭議性也不大。有時我們會要考慮什麼是人力所能及製造的,或著人自身的智能程度有沒有高到可以創造人工智慧的地步,等等。但總的來說,「人工系統」就是通常意義下的人工系統。
關於什麼是「智能」,就問題多多了。這涉及到其它諸如意識(consciousness)、自我(self)、思維(mind)(包括無意識的思維(unconscious_mind)等等問題。人唯一了解的智能是人本身的智能,這是普遍認同的觀點。但是我們對我們自身智能的理解都非常有限,對構成人的智能的必要元素也了解有限,所以就很難定義什麼是「人工」製造的「智能」了。因此人工智慧的研究往往涉及對人的智能本身的研究。其它關於動物或其它人造系統的智能也普遍被認為是人工智慧相關的研究課題。
人工智慧目前在計算機領域內,得到了愈加廣泛的重視。並在機器人,經濟政治決策,控制系統,模擬系統中得到應用。
[編輯本段]【人工智慧的定義】
著名的美國斯坦福大學人工智慧研究中心尼爾遜教授對人工智慧下了這樣一個定義:「人工智慧是關於知識的學科――怎樣表示知識以及怎樣獲得知識並使用知識的科學。」而另一個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溫斯頓教授認為:「人工智慧就是研究如何使計算機去做過去只有人才能做的智能工作。」這些說法反映了人工智慧學科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內容。即人工智慧是研究人類智能活動的規律,構造具有一定智能的人工系統,研究如何讓計算機去完成以往需要人的智力才能勝任的工作,也就是研究如何應用計算機的軟硬體來模擬人類某些智能行為的基本理論、方法和技術。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是計算機學科的一個分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被稱為世界三大尖端技術之一(空間技術、能源技術、人工智慧)。也被認為是二十一世紀(基因工程、納米科學、人工智慧)三大尖端技術之一。這是因為近三十年來它獲得了迅速的發展,在很多學科領域都獲得了廣泛應用,並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人工智慧已逐步成為一個獨立的分支,無論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已自成一個系統。
人工智慧是研究使計算機來模擬人的某些思維過程和智能行為(如學習、推理、思考、規劃等)的學科,主要包括計算機實現智能的原理、製造類似於人腦智能的計算機,使計算機能實現更高層次的應用。人工智慧將涉及到計算機科學、心理學、哲學和語言學等學科。可以說幾乎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所有學科,其范圍已遠遠超出了計算機科學的范疇,人工智慧與思維科學的關系是實踐和理論的關系,人工智慧是處於思維科學的技術應用層次,是它的一個應用分支。從思維觀點看,人工智慧不僅限於邏輯思維,要考慮形象思維、靈感思維才能促進人工智慧的突破性的發展,數學常被認為是多種學科的基礎科學,數學也進入語言、思維領域,人工智慧學科也必須借用數學工具,數學不僅在標准邏輯、模糊數學等范圍發揮作用,數學進入人工智慧學科,它們將互相促進而更快地發展。
[編輯本段]【實際應用】
機器視覺:指紋識別,人臉識別,視網膜識別,虹膜識別,掌紋識別,專家系統,智能搜索,定理證明,博弈,自動程序設計,還有航天應用等。
[編輯本段]【學科範疇】
人工智慧是一門邊沿學科,屬於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交叉。
[編輯本段]【涉及學科】
哲學和認知科學,數學,神經生理學,心理學,計算機科學,資訊理論,控制論,不定性論,仿生學,
[編輯本段]【研究范疇】
自然語言處理,知識表現,智能搜索,推理,規劃,機器學習,知識獲取,組合調度問題,感知問題,模式識別,邏輯程序設計,軟計算,不精確和不確定的管理,人工生命,神經網路,復雜系統,遺傳演算法
[編輯本段]【應用領域】
智能控制,機器人學,語言和圖像理解,遺傳編程
[編輯本段]【意識和人工智慧的區別】
人工智慧就其本質而言,是對人的思維的信息過程的模擬。
對於人的思維模擬可以從兩條道路進行,一是結構模擬,仿照人腦的結構機制,製造出「類人腦」的機器;二是功能模擬,暫時撇開人腦的內部結構,而從其功能過程進行模擬。現代電子計算機的產生便是對人腦思維功能的模擬,是對人腦思維的信息過程的模擬。
人工智慧不是人的智能,更不會超過人的智能。
「機器思維」同人類思維的本質區別:
1.人工智慧純系無意識的機械的物理的過程,人類智能主要是生理和心理的過程。
2.人工智慧沒有社會性。
3.人工智慧沒有人類的意識所特有的能動的創造能力。
4.兩者總是人腦的思維在前,電腦的功能在後。
[編輯本段]【強人工智慧和弱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的一個比較流行的定義,也是該領域較早的定義,是由約翰·麥卡錫(John McCarthy|)在1956年的達特矛斯會議(Dartmouth Conference)上提出的:人工智慧就是要讓機器的行為看起來就象是人所表現出的智能行為一樣。但是這個定義似乎忽略了強人工智慧的可能性(見下)。另一個定義指人工智慧是人造機器所表現出來的智能性。總體來講,目前對人工智慧的定義大多可劃分為四類,即機器「像人一樣思考」、「像人一樣行動」、「理性地思考」和「理性地行動」。這里「行動」應廣義地理解為採取行動,或制定行動的決策,而不是肢體動作。
強人工智慧
強人工智慧觀點認為有可能製造出真正能推理(Reasoning)和解決問題(Problem_solving)的智能機器,並且,這樣的機器能將被認為是有知覺的,有自我意識的。強人工智慧可以有兩類:
類人的人工智慧,即機器的思考和推理就像人的思維一樣。
非類人的人工智慧,即機器產生了和人完全不一樣的知覺和意識,使用和人完全不一樣的推理方式。
弱人工智慧
弱人工智慧觀點認為不可能製造出能真正地推理(Reasoning)和解決問題(Problem_solving)的智能機器,這些機器只不過看起來像是智能的,但是並不真正擁有智能,也不會有自主意識。
主流科研集中在弱人工智慧上,並且一般認為這一研究領域已經取得可觀的成就。強人工智慧的研究則出於停滯不前的狀態下。
對強人工智慧的哲學爭論
「強人工智慧」一詞最初是約翰·羅傑斯·希爾勒針對計算機和其它信息處理機器創造的,其定義為:
「強人工智慧觀點認為計算機不僅是用來研究人的思維的一種工具;相反,只要運行適當的程序,計算機本身就是有思維的。」(J Searle in Minds Brains and Programs. The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vol. 3, 1980)這是指使計算機從事智能的活動。在這里智能的涵義是多義的、不確定的,象下面所提到的就是其中的例子。利用計算機解決問題時,必須知道明確的程序。可是,人即使在不清楚程序時,根據發現(heu- ristic)法而設法巧妙地解決了問題的情況是不少的。如識別書寫的文字、圖形、聲音等,所謂認識模型就是一例。再有,能力因學習而得到的提高和歸納推理、依據類推而進行的推理等,也是其例。此外,解決的程序雖然是清楚的,但是實行起來需要很長時間,對於這樣的問題,人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找出相當好的解決方法,如競技的比賽等就是其例。還有,計算機在沒有給予充分的合乎邏輯的正確信息時,就不能理解它的意義,而人在僅是被給予不充分、不正確的信息的情況下,根據適當的補充信息,也能抓住它的意義。自然語言就是例子。用計算機處理自然語言,稱為自然語言處理。
關於強人工智慧的爭論不同於更廣義的一元論和二元論(alism)的爭論。其爭論要點是:如果一台機器的唯一工作原理就是對編碼數據進行轉換,那麼這台機器是不是有思維的?希爾勒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他舉了個中文房間的例子來說明,如果機器僅僅是對數據進行轉換,而數據本身是對某些事情的一種編碼表現,那麼在不理解這一編碼和這實際事情之間的對應關系的前提下,機器不可能對其處理的數據有任何理解。基於這一論點,希爾勒認為即使有機器通過了圖靈測試,也不一定說明機器就真的像人一樣有思維和意識。
也有哲學家持不同的觀點。Daniel C. Dennett 在其著作 Consciousness Explained 里認為,人也不過是一台有靈魂的機器而已,為什麼我們認為人可以有智能而普通機器就不能呢?他認為像上述的數據轉換機器是有可能有思維和意識的。
有的哲學家認為如果弱人工智慧是可實現的,那麼強人工智慧也是可實現的。比如Simon Blackburn在其哲學入門教材 Think 里說道,一個人的看起來是「智能」的行動並不能真正說明這個人就真的是智能的。我永遠不可能知道另一個人是否真的像我一樣是智能的,還是說她/他僅僅是看起來是智能的。基於這個論點,既然弱人工智慧認為可以令機器看起來像是智能的,那就不能完全否定這機器是真的有智能的。Blackburn 認為這是一個主觀認定的問題。
需要要指出的是,弱人工智慧並非和強人工智慧完全對立,也就是說,即使強人工智慧是可能的,弱人工智慧仍然是有意義的。至少,今日的計算機能做的事,像算術運算等,在百多年前是被認為很需要智能的。
[編輯本段]【人工智慧簡史】
人工智慧的傳說可以追溯到古埃及,但隨著1941年以來電子計算機的發展,技術已最終可以創造出機器智能,「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一詞最初是在1956年Dartmouth學會上提出的,從那以後,研究者們發展了眾多理論和原理,人工智慧的概念也隨之擴展,在它還不長的歷史中,人工智慧的發展比預想的要慢,但一直在前進,從40年前出現到現在,已經出現了許多AI程序,並且它們也影響到了其它 技術的發展。
計算機時代
1941年的一項發明使信息存儲和處理的各個方面都發生了革命.這項同時在美國和德國出現的 發明就是電子計算機.第一台計算機要佔用幾間裝空調的大房間,對程序員來說是場惡夢:僅僅為運行一 個程序就要設置成千的線路.1949年改進後的能存儲程序的計算機使得輸入程序變得簡單些,而且計算機 理論的發展產生了計算機科學,並最終促使了人工智慧的出現.計算機這個用電子方式處理數據的發明, 為人工智慧的可能實現提供了一種媒介.
AI的開端
雖然計算機為AI提供了必要的技術基礎,但直到50年代早期人們才注意到人類智能與機器之間 的聯系. Norbert Wiener是最早研究反饋理論的美國人之一.最熟悉的反饋控制的例子是自動調溫器.它 將收集到的房間溫度與希望的溫度比較,並做出反應將加熱器開大或關小,從而控制環境溫度.這項對反饋 迴路的研究重要性在於: Wiener從理論上指出,所有的智能活動都是反饋機制的結果.而反饋機制是有可 能用機器模擬的.這項發現對早期AI的發展影響很大.
1955年末,Newell和Simon做了一個名為"邏輯專家"(Logic Theorist)的程序.這個程序被許多人 認為是第一個AI程序.它將每個問題都表示成一個樹形模型,然後選擇最可能得到正確結論的那一枝來求解 問題."邏輯專家"對公眾和AI研究領域產生的影響使它成為AI發展中一個重要的里程碑.1956年,被認為是 人工智慧之父的John McCarthy組織了一次學會,將許多對機器智能感興趣的專家學者聚集在一起進行了一 個月的討論.他請他們到 Vermont參加 " Dartmouth人工智慧夏季研究會".從那時起,這個領域被命名為 "人工智慧".雖然 Dartmouth學會不是非常成功,但它確實集中了AI的創立者們,並為以後的AI研究奠定了基礎.
Dartmouth會議後的7年中,AI研究開始快速發展.雖然這個領域還沒明確定義,會議中的一些思想 已被重新考慮和使用了. Carnegie Mellon大學和MIT開始組建AI研究中心.研究面臨新的挑戰: 下一步需 要建立能夠更有效解決問題的系統,例如在"邏輯專家"中減少搜索;還有就是建立可以自我學習的系統.
1957年一個新程序,"通用解題機"(GPS)的第一個版本進行了測試.這個程序是由製作"邏輯專家" 的同一個組開發的.GPS擴展了Wiener的反饋原理,可以解決很多常識問題.兩年以後,IBM成立了一個AI研 究組.Herbert Gelerneter花3年時間製作了一個解幾何定理的程序.
當越來越多的程序涌現時,McCarthy正忙於一個AI史上的突破.1958年McCarthy宣布了他的新成 果: LISP語言. LISP到今天還在用."LISP"的意思是"表處理"(LISt Processing),它很快就為大多數AI開發者採納.
1963年MIT從美國政府得到一筆220萬美元的資助,用於研究機器輔助識別.這筆資助來自國防部 高級研究計劃署(ARPA),已保證美國在技術進步上領先於蘇聯.這個計劃吸引了來自全世界的計算機科學家, 加快了AI研究的發展步伐.
大量的程序
以後幾年出現了大量程序.其中一個著名的叫"SHRDLU"."SHRDLU"是"微型世界"項目的一部分,包括 在微型世界(例如只有有限數量的幾何形體)中的研究與編程.在MIT由Marvin Minsky領導的研究人員發現, 面對小規模的對象,計算機程序可以解決空間和邏輯問題.其它如在60年代末出現的"STUDENT"可以解決代數 問題,"SIR"可以理解簡單的英語句子.這些程序的結果對處理語言理解和邏輯有所幫助.
70年代另一個進展是專家系統.專家系統可以預測在一定條件下某種解的概率.由於當時計算機已 有巨大容量,專家系統有可能從數據中得出規律.專家系統的市場應用很廣.十年間,專家系統被用於股市預 測,幫助醫生診斷疾病,以及指示礦工確定礦藏位置等.這一切都因為專家系統存儲規律和信息的能力而成為可能.
70年代許多新方法被用於AI開發,著名的如Minsky的構造理論.另外David Marr提出了機器視覺方 面的新理論,例如,如何通過一副圖像的陰影,形狀,顏色,邊界和紋理等基本信息辨別圖像.通過分析這些信 息,可以推斷出圖像可能是什麼.同時期另一項成果是PROLOGE語言,於1972年提出. 80年代期間,AI前進更為迅速,並更多地進入商業領域.1986年,美國AI相關軟硬體銷售高達4.25億 美元.專家系統因其效用尤受需求.象數字電氣公司這樣的公司用XCON專家系統為VAX大型機編程.杜邦,通用 汽車公司和波音公司也大量依賴專家系統.為滿足計算機專家的需要,一些生產專家系統輔助製作軟體的公 司,如Teknowledge和Intellicorp成立了。為了查找和改正現有專家系統中的錯誤,又有另外一些專家系統被設計出來.
從實驗室到日常生活
人們開始感受到計算機和人工智慧技術的影響.計算機技術不再只屬於實驗室中的一小群研究人員. 個人電腦和眾多技術雜志使計算機技術展現在人們面前.有了象美國人工智慧協會這樣的基金會.因為AI開發 的需要,還出現了一陣研究人員進入私人公司的熱潮。150多所像DEC(它雇了700多員工從事AI研究)這樣的公司共花了10億美元在內部的AI開發組上.
其它一些AI領域也在80年代進入市場.其中一項就是機器視覺. Minsky和Marr的成果現在用到了生產線上的相機和計算機中,進行質量控制.盡管還很簡陋,這些系統已能夠通過黑白區別分辨出物件形狀的不同.到1985年美國有一百多個公司生產機器視覺系統,銷售額共達8千萬美元.
但80年代對AI工業來說也不全是好年景.86-87年對AI系統的需求下降,業界損失了近5億美元.象 Teknowledge和Intellicorp兩家共損失超過6百萬美元,大約占利潤的三分之一巨大的損失迫使許多研究領 導者削減經費.另一個另人失望的是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署支持的所謂"智能卡車".這個項目目的是研製一種能完成許多戰地任務的機器人。由於項目缺陷和成功無望,Pentagon停止了項目的經費.
盡管經歷了這些受挫的事件,AI仍在慢慢恢復發展.新的技術在日本被開發出來,如在美國首創的模糊邏輯,它可以從不確定的條件作出決策;還有神經網路,被視為實現人工智慧的可能途徑.總之,80年代AI被引入了市場,並顯示出實用價值.可以確信,它將是通向21世紀之匙. 人工智慧技術接受檢驗 在"沙漠風暴"行動中軍方的智能設備經受了戰爭的檢驗.人工智慧技術被用於導彈系統和預警顯示以 及其它先進武器.AI技術也進入了家庭.智能電腦的增加吸引了公眾興趣;一些面向蘋果機和IBM兼容機的應用 軟體例如語音和文字識別已可買到;使用模糊邏輯,AI技術簡化了攝像設備.對人工智慧相關技術更大的需求促 使新的進步不斷出現.人工智慧已經並且將繼續不可避免地改變我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