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操作系統 » 李淳風推演算法

李淳風推演算法

發布時間: 2022-06-14 11:48:48

Ⅰ 李淳風能推算出唐代國運,為什麼卻放任自己墳墓被盜

因為跟他的能力有關,他認為自己泄露太多的天機,在某一天算出了自己將來墓穴被盜的事情。哪怕是這樣,李淳風也沒有絲毫驚慌。只是認為這是自己的「報應」,所以才沒有強固自己的墳墓。據說兩人在死前都為自己挑好了墓址,隔得不遠可以遙遙相望。袁天罡埋葬在觀稼山半中腰,地形風水叫「麒麟奔日」,而李淳風葬在五里台山上,叫「二龍戲珠」。

中國歷史上無論是哪朝哪代,盜墓只要被捉到絕對是重罪。沒人敢去太歲頭上動土,因此袁天罡墓保存完好很正常。但是李淳風就不一樣了,他剛剛到軍營的外面,因為沒有人管的原因,就這樣被盜墓賊給光顧了,甚至還有人看到了一本奇怪的書,後來盜墓賊拿走了它下落不明了。

Ⅱ 李淳風的歷史貢獻

李淳風在數學方面的主要貢獻,是編定和注釋著名的十部算經。這十部算經後被用作唐代國子監算學館的數學教材。《隋書·百官志》記載:「國子寺祭酒,統國子、太學、四門、書(學)、算學,各置博士,助教、學生等員。」這是國家專門數學教育的開始,唐代在隋的基礎上繼續舉辦數學教育,並以算取士。顯慶元年(656)於國子監內設算學館,同時著手選編算學教科書。據《舊唐書》卷七九《李淳風傳》載:「先是,太史監侯王思辯表稱《五曹》、《孫子》十部算經,理多踳駁,淳風復與國子監算學博士梁述、太學助教王真儒等受詔注《五曹》、《孫子》十部算經。書成,高宗令國學行用。」《唐會要》卷一六稱:「顯慶元年十二月十九日,尚書左僕射於志寧奏置,令習李淳風等注釋《五曹》、《孫子》等十部算經,分為二十卷行用。」
十部算經又稱算經十書,是指《周髀算經》、《九章算術》、《海島算經》、《孫子算經》、《夏侯陽算經》、《張丘建算經》、《綴術》、《五曹算經》、《五經算術》、《緝古算術》這十部數學著作。它們是唐代以前的主要數學著作,代表了中國古代數學的光輝成就。 傳本《周髀算經》,有趙爽注、甄鸞注等,當時雖被稱為「算經」,但原文與趙爽、甄鸞的注文都有不盡完美之處。李淳風的工作糾正了這部書存在的缺點,使這部書趨近於完美。李淳風的注釋指出了《周髀》中的三點重要錯誤:
一是《周髀》作者以為南北相去一千里,日中測量八尺高標竿的影子常相差一寸,並以此作為演算法的根據,這是脫離實際的;
二是趙爽用等差級數插值法,來推算二十四氣的表影尺寸,不符合實際測量的結果;
三是甄鸞對趙爽的「勾股圓方圖說」有種種誤解。李淳風對以上錯誤逐條加以校正,並提出了自己的正確見解。
更為重要的是,李淳風在批評《周髀》中的日高公式與「蓋天說」不相符合的同時,重新依斜面大膽地的假設進行修正,從而成功地將不同高度上的重差測望問題轉化為平面上一般的日高公式去處理,並且首次使中算典籍中出現了一般相似形問題,發展了劉徽的重差理論,使得「蓋天說」的數學模型在當時的認識條件下接近「完善」。並在《麟德歷》中重新測定二十四氣日中影長,首次引入二次內插演算法,以計算每日影長。
李淳風注釋《九章算術》 ,是以劉徽的注本為底本的,但李淳風與劉徽作注的背景、環境都不相同。李注的目的是為明算科提供適當的教科書,注釋以初學者為對象,重點在於解說題意與演算法,對於劉徽注文中意義很明確的地方,就不再補注。如盈不足、方程兩章就沒有他的注文。但也有人認為是由於後人抄書殘缺所致,如南宋鮑澣之說:「李淳風之注見於唐志凡九卷,而今之盈不足、方程之篇咸闕淳風注文。意者,此書歲久傳錄,不無錯漏。」李淳風等在注釋《九章算術》少廣章開立圓術時,引用了祖暅提出的球體積的正確計算公式,介紹了球體積公式的理論基礎,即「冪勢既同,則積不容異」,這就是著名的「祖暅原理」。在《綴術》失傳之後,祖沖之父子的這一出色研究成果靠李淳風的徵引,才得以流傳至今。 《海島算經》是劉徽數學研究的獨創成果,但劉徽著作的原文、解題方法和文字非常簡括,頗難理解。李淳風等人的注釋詳細列出了演算步驟,從而給初學者打開了方便之門。
李淳風等對「算經十書」的注釋也有不足之處。如在理解圓周率時,輕視了劉徽割圓術的偉大意義,是不公正的。
十部算經成為唐以後各朝代的數學教科書,對唐朝以後數學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特別是為宋元時期數學的高度發展創造了條件。在十部算經以後,唐朝的《韓延算術》、宋朝賈憲的《黃帝九章演算法細草》、楊輝的《九章算術纂類》、秦九韶的《數書九章》等,都引用了十部算經中的問題,並在十部算經的基礎上發展了新的數學理論和方法。後人對李淳風編定和注釋十部算經的功績,給予很高的評價,如英國的著名學者李約瑟博士就說過:「他大概是整個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數學著作注釋家。」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頒行了傅仁均的《戊寅元歷》。《戊寅元歷》首次採用定朔,是中國歷法史上的一次大改革。在《戊寅元歷》之前,歷法都用平朔,即用日月相合周期的平均數值來定朔望月。《戊寅元歷》首先考慮月行遲疾,用日月相合的真實時刻來定朔日,從而定朔望月,要求做到「月行晦不東見,朔不西眺」。由於《戊寅元歷》的一些計算方法有問題,頒行一年後,對日月食就屢報不準。武德六年,由吏部郎中祖孝孫「略去尤疏闊者」,後又經大理卿崔善為與算歷博士王孝通加以校正。貞觀初年,李淳風上疏論《戊寅元歷》十有八事。唐太宗詔崔善為考核二家得失,結果李淳風的七條意見被採納。李淳風為改進《戊寅元歷》作出貢獻,被授予將仕郎。貞觀十四年(640),李淳風上言:《戊寅元歷》術「減余稍多」,合朔時刻較實際提前了,建議加以改正,這個意見又被採納。貞觀十八年,李淳風又指出:《戊寅元歷》規定月有三大、三小,但按傅仁均的演算法,貞觀十九年九月以後,會出現連續四個大月,認為這是歷法上不應有的現象。於是唐太宗不得不下詔恢復平朔。改用平朔後,《戊寅元歷》的問題更多,改革勢在必行。
李淳風根據他對天文歷法的多年研究和長期觀測,於麟德二年(665)編成新的歷法。經司歷南宮子明、太史令薛頤、國子祭酒孔穎達參議推薦,唐高宗下詔頒行,並命名為《麟德歷》。《麟德歷》的主要貢獻有二:
第一,在中國歷法史上首次廢除章蔀紀元之法,立「總法」1340 作為計算各種周期(如回歸年、朔望月、近點月等)的奇零部分的公共分母。中國古歷的「日」從夜半算起,「月」以朔日為始,而「歲」以冬至為始。古歷把冬至與合朔同在一日的周期叫做「章」,把合朔與冬至交節時刻同在一日之夜半的周期叫做「蔀」。古歷以十「天干」與十二「地支」紀年、
日,如果冬至與合朔同在一日的夜半,紀日干支也復原了,則這個周期叫做「紀」;如果連紀年的干支也復原了,則這個周期叫做「元」。古代制歷都要計算這些周期,但這些周期對歷法計算並非必要,反而成為歷法的累贅,李淳風毅然把它廢除了。《麟德歷》以前的各種歷法都用分母各不相同的分數來表示各種周期的整數以下的奇零部分。這些周期,如期周(回歸年)、月法(朔望月)、月周法(近點月)、交周法(交點月)等,都是歷法計算必須預先測定和推算的重要數據。因為這些周期參差不齊,計算十分繁瑣,比較各種數據也很不方便,李淳風就立「總法」1340 作為各種周期奇零部分的公共分母,這樣,數字計算就比以前的歷法簡便得多。《疇人傳》對此給予了高度評價:「蓋會通其理,固與古不殊,而運算省約,則此為最善,術家遵用,沿及宋元,而三統四分以來,章蔀紀元之法,於是盡廢。斯其立法巧捷,勝於古人之一大端也。」
第二,重新採用定朔。《戊寅元歷》雖首次採用定朔,但由於有關的計算方法未完全解決,又倒退到用平朔。為了使定朔法能站得住腳,《麟德歷》改進了推算定朔的方法。李淳風早年仔細地研究過隋朝劉焯的《皇極歷》,並撰寫皇極歷又一卷。劉焯在北齊張子信關於日行盈縮的觀測結果的基礎上,創造了推算日月五星行度的「招差術」,即二次函數的內插公式。李淳風總結了劉焯的內插公式,用它來推算月行遲疾、日行盈縮的校正數,從而推算定朔時刻的校正數。為了避免歷法上出現連續四個大月的現象,他還創造了「進朔遷就」的方法。《新唐書》卷二六所載的《麟德歷經》說:「定朔日名與次朔同者大,不同者小。」這里日名指紀日干支中的「干」。還規定:「其元日有交、加時應見者,消息前後一兩個月,以定大小,令虧在晦、二,弦、望亦隨消息。」消息是消減與增長的意思。按這一規定,就可以做到「月朔盈朒之極,不過頻三。其或過者,觀定小余近夜半者量之」。這就是說,用改變一月中未滿一日的分數(即小余)的進位方法,來避免歷法上出現連續四個大月或小月。但應指出,這種「進朔」法是為了避免歷書上出現連續四個大月而人為遷就之法,並不是日月運動規律的正確反映。按近代的推算方法,採用定朔就有可能連續出現四個大月。
《麟德歷》為完成中國歷史上採用定朔這一改革作出了重要貢獻。「近代精數者,皆以淳風、一行之法,歷千古而無差,後人更之,要立異耳,無逾其精密也」。此說雖有溢美之辭,但由此可見《麟德歷》對後世歷法的重大影響。它作為唐代優秀歷法之一,行用達六十四年(665 年至728 年)之久。《麟德歷》還曾東傳日本,並於天武天皇五年(667)被採用,改稱為《儀鳳歷》。
《麟德歷》的最大缺點是不考慮歲差。晉代虞喜發現歲差後,祖沖之首先把它用於制歷,大大提高了歷法的精密度。此後,隋朝張胄玄的《大業歷》、劉焯的《皇極歷》、唐初傅仁均《戊寅元歷》都考慮了歲差。但李淳風卻利用《堯典》四仲中星的內在矛盾,根本否認歲差存在。他與數學家王孝通一起責難《戊寅元歷》考慮歲差,致使「歲差之術,由此不行」。後在728 年張遂(一行)在編制《大衍歷》時,才重新考慮歲差。 渾儀是古代觀測天體位置和運動的重要儀器。據考,最遲在公元前360年就已製成「先秦渾儀」。西漢落下閎、耿壽昌與東漢賈逵、張衡都製造過渾儀。前趙光初六年(323),孔挺對渾儀作了重大改革,他創造的渾儀由兩重規環,即李淳風所稱的六合儀與四游儀組成。北魏時,晁崇、斛蘭用鐵鑄造渾儀,其結構與孔挺的大體相同。這些渾儀都是赤道式裝置,僅賈逵的黃道銅儀是在赤道裝置上增設黃道環。 唐太宗貞觀初年,「推驗七曜,並循赤道。今驗冬至極南,夏至極北,而赤道當定於中,全無南北之異,以測七曜,豈得其真?」在歷法計算中,要按黃道度推算日月五星的運行,才能既簡便又精確地算出朔的時刻、回歸年長度等重要數據,於是他在總結歷史經驗和現實問題的基礎上,建議製造按黃道觀測日月五星運行的渾儀。
唐太宗採納了這一建議,下令製造李淳風所設計的渾儀。貞觀七年(633),此儀製成。據《新唐書》卷三一記載,該渾儀是銅制的,基本結構是:「表裡三重,下據准基,狀如十字,末樹鰲足,以張四表。」渾儀的十字形「准基」是一種校正儀器平準的裝置,它是根據後魏晁崇、斛蘭發明的渾儀上的「十字水平」製造的,採用這一裝置可以提高儀器的觀測精度。渾儀三重中的外重叫六合儀,有天經雙規、金渾緯規、金常規,即子午環、地平環、外赤道環,上列二十八宿、十日、十二辰、經緯三百六十五度;內重叫四游儀,「玄樞為軸,以連結玉衡游筒而貫約規矩。又玄極北樹北辰,南矩地軸,傍轉於內。玉衡在玄樞之間而南北游,仰以觀天之辰宿,下以識器之晷度。」可見四游儀包括一個可繞赤極軸旋轉的四游環和一個望筒(即玉衡),望筒能隨四游環東西旋轉,又能南北旋轉,可指向天空任一位置,測定星體的赤道坐標。這兩重的基本結構在孔挺的渾儀上已經有了。李淳風對渾儀的重大改革在於:在外重六合儀與內重四游儀之間,嵌入了新的一重——三辰儀。三辰儀「圓徑八尺,有璿璣規、黃道規、月游規,天宿距度,七曜所行,並備於此,轉於六合之內」。北宋沈括說:「所謂璿璣者,黃赤道屬焉。」可見三辰儀中有黃道環、內赤道環,還有白道規,即表示月球軌道的規環。三辰儀也能旋轉,它是為了實現按黃道觀測「七曜所行」而加上的。
李淳風的渾儀仍然是一個赤道式裝置,它除了可測得去極度、入宿度(即赤經差)、昏旦夜半中星外,還能測得黃經差和月球的經度差等,只是測得的黃道度不準確,所以它只能部分地解決按黃道觀測七曜所行的問題。
李淳風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把渾儀分為六合儀、三辰儀、四游儀三重,其影響相當深遠。唐開元十一年(721),一行與率府兵曹梁令瓚製作了一科黃道渾儀,也是三重之制。雖然一行說李淳風的渾儀「用法頗雜,其術竟寢」,但正如沈括所指出的,梁令瓚他們是「因淳風之法而稍附新意」③。北宋周琮、蘇易簡、於淵製作的「皇祐渾儀」(1050),也基本上是按李淳風的設計製造的。北宋末,蘇頌、韓公廉製作了一架包括渾儀、渾象、報時裝置三大部分的天文儀器(1096),其渾儀部分也與李淳風的渾儀大體相同。李淳風的渾儀雖有其優點,但過於復雜,其規環達十一個之多,這些規環要保證同心十分困難,因而難免產生中心差;規環太多,觀測時常常互相遮蔽視線,很不方便。北宋以後,渾儀就逐步由繁向簡發展了。 《晉書》
貞觀十五年(641),李淳風受詔「預撰《晉書》及《五代史》」,「其天文、律歷、五行志,皆淳風所作也」。《五代史》為梁、陳、周、齊、隋五代的歷史,後來其中的「十志」並入《隋書》,所以《五代史志》就是《隋書》中的「志」。 李淳風撰寫天文、律歷志時,對自魏晉至隋朝這段歷史時期天文、歷法與數學的重要成就,作了較全面的搜集和整理。
《隋書·律歷志上·備數》有雲:「事物糅見,御之以率,則不乖其本,故幽隱之情,精微之變,可得而綜也。」「率」,是中國古算所研究的最基本的數量「關系」,它在算術中有極其廣泛的應用,是中算許多理論的基礎和演算法的源泉。李淳風首次將「率」載入官修正史而賦予其顯赫的地位,足見李淳風對中算理論真諦的深刻認識。對此李淳風進一步闡述如下:「夫所謂率者,有九流焉:一曰方田,以御田疇界域;二曰粟米,以御交質變易;三曰衰分,以御貴賤廩稅;四曰少廣,以御積冪方圓;五曰商功,以御功程積實;六曰均輸,以御遠近勞費;七曰盈朒,以御隱雜互見;八曰方程,以御錯糅正負;九曰勾股,以御高深廣遠。皆乘以散之,除以聚之,齊同以通之,今有以貫之,則算數之方,盡於斯矣。」
《隋書·律歷志上·備數》一節還有如下記述:「古之九數,圓周率三,圓徑率一,其術疏舛。自劉歆、張衡、劉徽、王蕃、皮延宗之徒,各設新率,未臻折衷。宋末,南徐州從事史祖沖之更開密法,以圓徑一億為一丈,圓周盈數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七忽,朒數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六忽,正數在盈朒二限之間。密率,圓徑一百一十三,圓周三百五十五。約率,圓徑七,周二十二。」這是中國現在史書中關於祖沖之圓周率的最早記載。用現代數學語言表達,就是祖沖之求出:3.1415926<π<3.1415927,圓周密率355/113為,約率為22/7。祖沖之的圓周率已准確到小數點下第七位,他的「密率」是分子、分母在1000 以內表示圓周率的最佳近似分數,歐洲人在一千一百多年後才得到這一結果。祖沖之所著的《綴術》早已失傳,他的這一光輝成就因被李淳風編入史書,才得以流傳至今。
在《晉書·律歷志》中,李淳風詳細地記述了劉洪撰的《乾象歷》法。劉洪實測月行遲疾之率,創立了推算定朔、定望的一次函數的內插公式,測出黃白交角為五度多,測定近點月為27.55336 日,與今測值相近,這些都是中國古代天文學的重要成就。劉洪的《乾象歷》是《四分歷》以後歷法改革的關鍵性階段,可是在《晉書》之前撰成的梁朝沈約的《宋書》,卻出於偏見,略而不載,對劉洪的科學成就隻字未提。李淳風則在《晉書·律歷志》中,原原本本地詳細記述了劉洪的科學成就。
在《天文志》中,李淳風創立了一種格式,在這一格式下,包羅了古代天文學的各個方面:說明天文學的重要性和歷代傳統,介紹有關天地結構的理論研究、天文儀器、恆星及其測量、各種天象記事等。在介紹言天各家理論時,簡要說明其理論,多引原話而不轉述,寫出作者簡介及與其爭論者的名字、觀點,使後人對當時探討天地結構的論爭得到清晰的概念。
六世紀中葉,北齊張子信積三十餘年的天文觀測,終於發現了太陽與五星視運動不均勻性現象,李淳風在《隋書·天文志》中記述了這一在中國天文學史上堪稱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發現。在《隋書·律歷志》里,還記載了隋朝劉焯的《皇極歷》法,其中有劉焯創立的二次函數的內插公式,和劉焯最先提出的「黃道歲差」的概念及相當精確的黃道歲差數據。《皇極歷》法包含了劉焯首創的定氣法、定朔法和躔衰(即日行盈縮之差)法,還有以前歷法所沒有的推算日月食位置、食的始終、食分多少及應食不食、不應食而食等方法,推算五星也比以前的歷法精密。《皇極歷》是一部優秀的歷法,「術士咸稱其妙」,對後世歷法有重大影響,可是,由於種種阻撓而未能頒用。李淳風通過比較研究看出《皇極歷》實為隋歷之冠,將其詳細記入《律歷志》,成為中國歷法史上唯一被正史記載而未頒行的歷法。
《隋書·天文志》還記述了前趙孔挺製作的渾儀的結構和用途,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出現的關於渾儀具體結構的確切記載。同一卷里還記述了從漢魏至隋朝的渾儀、渾象、刻漏的發展情況,以及姜岌關於大氣吸收和消光作用與何承天、張胄玄關於蒙氣差的發現。《晉書》、《隋書》天文志對那時期的日月食、流星、隕星、客星(新星)、彗星及其他天象記錄,也「搜羅至富,記載甚詳」。因此,它們被譽為「天文學知識的寶庫」。 《乙巳占》10 卷,是李淳風的一部重要的星占學著作。 星占術,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與天文學共生同在,可謂英華與糟粕混雜,科學與迷信並存。中國古代許多著名的天文學家都涉獵星占。受其父的影響,李淳風「幼纂斯文,頗經研習」。他相信「政教兆於人理,祥變應乎天文」,故於天文、星占情有獨鍾,《乙巳占》即是李淳風「集其所記,以類相聚,編而次之」所成。李淳風於書中「採摭英華,刪除繁偽」,全面總結了唐貞觀以前各派星占學說,經過綜合之後,保留各派較一致的星占術,擯棄相互矛盾部分,建立了一個非常系統的星占體系,對唐代和唐代以後的星占學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不過,清代學者陸心源對《乙巳占》另有獨到的見解:「夫災異占候之說,原不足憑。然《易》言天垂象見吉凶,《周禮》保章氏以日月星辰、五雲十二風。辨吉凶祲祥豐荒,其所由來者久矣。淳風雖以方技名,修德篇屢引經傳,以改過遷善為戒,司天篇深著隋氏之失,淳淳於納諫遠佞,不失為儒者之言,非後世術士所能及也。」
作為一部重要的文化史典籍,《乙巳占》中除去星占方法和應驗情況外,還保留許多科學史料。如天象的記錄,天象的描述,當時分至點的位置,渾儀的部件及結構,歲差的計算值,等等。《乙巳占》卷一以《天象》為第一,列舉八家言天體象者而獨取渾天。在《天數第二》一節中給出了關於天球度數、黃道、赤道位置、地理緯度(北極出地)及其相應的計算公式。李淳風在《麟德歷》中沒有採用歲差,而被後人嘆之為「智者千慮之失」。但在《乙巳占》中李淳風卻明確地論述歲差的存在。如,「淳風按:王蕃所論冬夏二至,春秋二分日度交道所在,並據劉洪乾象所說,今則並差矣!黃道與日相隋而交,據今正(貞)觀三年己丑歲,冬至日在斗十二度,夏至在井十五度,春分在奎七度,秋分日在軫十五度,每六十年余差一度矣。」另有一條:「日行一度,即是日法一千三百四十分、一年行三百六十五度、一千三百四十分度之三百二十八,每歲不周天十三分矣。」
《乙巳占》成於前(約645),《麟德歷》撰於後,李淳風為何在《麟德歷》中否定歲差的存在,是值得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在《乙巳占》中,李淳風對奇異天象的描述很有特色。如按字義猜,今人會把飛星、流星當成同一天象的兩種說法,李淳風則清楚地說明了它們的區別,書中寫道:「有尾跡光為流星,無尾跡者為飛星,至地者為墜星。」《乙巳占》對彗孛也給出了清楚的差別:「長星狀如帚,孛星圓如粉絮,孛,孛然。」
雖說飛流與彗孛各是流星與彗星,但一字之差卻帶出了形態之別,對於了解流、彗星運動方向和物理狀態是很有參考價值的。
除了天文占之外,《乙巳占》中的氣象占和候風法還記下了重要的氣象現象。李淳風在《乙巳占》中比較詳細地介紹了兩種風向器。一種是「於高迥平原,立五丈長竿,以雞羽八兩為葆(羽蓋),屬於竿上,以候風」。另一種是:「可於竿首做盤,盤上作木烏三足,兩足連上,而升立一足(古代神話相傳太陽中有三足烏)系羽下而內轉,風來烏轉,回首向之,烏口銜花,花旋則占之。」這兩種風向器,與漢代史籍中記載的「俔」(在長桿上系以帛條或烏羽而成的簡單示風器)和「相風銅烏」(烏狀銅質的候風儀)非常相似。
《乙巳占》中還保留了重要的歷法數據,已有學者據此考證出李淳風早年撰寫的另一部歷法《乙巳元歷》和《歷象志》。
李淳風對氣象學的貢獻,還表現在他對風的觀測和研究方面。在封建社會初期,對風的觀測已比過去更為詳細了。由風的4 個方位發展到了8 個方位,因之有八風之名。李淳風在觀測研究和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把風向明確定為24 個。他還根據樹木受風影響而帶來的變化和損壞程度,創制了八級風力標准,即:「動葉,鳴條,搖枝,墮葉,折小枝,折大枝,折木飛砂石,拔大樹和根。」
李淳風是世界上第一個給風定級的人。過了一千多年後,英國人蒲福(Francis Beaufort,1774—1857)於1805 年才把風力定為12 級共13 個等別。以後又幾經修改,風力等級自1946 年以來已增加到18 級。 全書已失佚,少量見於道藏諸書。

Ⅲ 神算袁天罡,太史李淳風,兩位通天徹地大人物有多傳奇

《龍嶺迷窟》中,講到了危機四伏陷阱叢生的李淳風墓。其中以周天八卦之術排布的墓穴設置,險象環生,稍不小心走錯一步就是死路一條,使得摸金一行人吃盡苦頭,差點是全軍覆沒。而歷史上的李淳風,是何許人也呢?與他同時期齊名並且共同引注而作《推背圖》的袁天罡,又流傳下來怎麼樣的風雲傳奇故事呢?

李唐皇室,對道教極為尊崇,唐太宗李世民更是尤為重視黃老之學。 而袁天罡和李淳風便是其中為唐太宗所重用的典範。 其二人在奇門之術上有很高造詣,受唐太宗之命,他們編纂《推背圖》,為大唐預測後世之國運,由於其中太過神秘,大多未曾解密而如今流傳於世。

那麼,就讓我們撥開歷史雲霧,走進盛唐時期,這兩位通天徹地大人物的傳奇生平。

李淳風墓

李淳風去世後,唐高宗李治追授其為太史令,所以後世也多稱之為太史李淳風。

袁天罡和李淳風二人,都是以自身學識本領和其本家之學的集大成者,而為唐朝的統治和李唐的執政貢獻自己的畢生精力,他們二人不僅是奇門學說一派的大家,也是為當時的國家社會添磚加瓦的功臣。 也許當時的人們追逐的是功名利祿,但是他們只是以功,以他們的能力,在盡己所能的去鞏固當時的盛唐之況,盛唐時代,有諸如他們這般的臣子,在那個時代,也不得不說是時代和統治者的福音。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每一個時代都有被後世稱為通天徹地的人物,吾輩作為當今後世,應當學習前輩先賢之優秀學識,養自己之能力,成有用之才。

Ⅳ 劉伯溫、諸葛亮、袁天罡、李淳風,誰預測未來更准確

劉伯溫、諸葛亮、袁天罡、李淳風這四個人,都是“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的大牛,四個人都有預測未來的著作流傳下來,諸葛亮的《馬前課》,劉伯溫的《燒餅歌》,袁天罡和李淳風的《推背圖》,要說這四個人誰預測未來更厲害,我覺得袁天罡和李淳風應該更勝一籌。

諸葛亮可以說是智慧的化身,其智近乎妖,無論是行軍打仗還是內政外交,都足智多謀,在劉備三顧茅廬後,兩人相談甚歡,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諸葛亮的一番話讓劉備有了以後的戰略目標,就此促成了三國鼎立的戰略決策。

諸葛亮的《馬前課》是在軍中閑暇時所作,以此示後人趨避之方,共有十四課,講述了從三國時期至“大同”社會的各個歷史時期的卦象。

要說這幾個人的預測都很准,不過說到這幾個誰歷害點,因為袁天罡推了李淳風一把,這兩人才停止繼續推算,說明兩人還有餘力,而諸葛亮和劉伯溫畢竟為政事所煩,對於玄學精力有限,諸葛亮沒能統一天下,劉伯溫沒算到自己會被胡惟庸害死,而袁天罡則算到了自己死亡時間,勉強來比的話,是袁李第一,劉伯溫第二,諸葛亮第三。

Ⅳ 袁天罡最擅長相面,而李淳風卻對推算之術最為精通,這可不是街上算命先生用來騙人的把戲,而是實

此命格之人的命格因為木火偏旺,遇上丙申猴年的金,影響力視乎出生季節而定。因為命格一般屬於身弱,若流年行金運,個人事業運都會比較順遂。

Ⅵ 《畫江湖之不良人》:袁天罡與李淳風,誰才是神運算元

幾千年來,中國曾出現過不少能參透天機的人物,唐朝時期的袁天罡和李淳風,則是其中的佼佼者。千百年來,很多人都曾有這樣的疑問,盡管袁天罡和李淳風都料事如神,據說還是師徒關系,但在究竟他們兩人當中,誰才是真正的大神呢?我們來對比一下。

據了解,自從唐朝之後,袁天罡墓地一直處在軍營所管轄的范圍內,即使給盜墓賊十個膽,他也不敢去軍營盜墓,純粹是找死。而幾百米處的李淳風墓地,則就沒有這么好的運氣了,故很快就被盜墓賊光顧。所以,通過為自己選擇墓地這件事情上,就可以看出袁天罡法力略勝一籌,堪稱神算中的戰斗機。

Ⅶ 李淳風發明了什麼法術

李淳風沒有發明法術,他是世界上第一個給風力定級的人,他還是中國古代的數學家,編定和注釋著名的十部算經。他的名著《乙巳占》,是世界氣象史上最早的專著。他和袁天罡還被傳說為《推背圖》的作者。

李淳風(602-670年),道士,道號黃冠子,岐州雍縣人。唐代天文學家、數學家、易學家,精通天文、歷算、陰陽、道家之說。

隋仁壽二年(壬戌年)(602年),李淳風生於岐州雍,自幼聰慧好學,博覽群書,尤其精通天文、歷法、數學等。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李淳風經推薦成為唐王李世民的記室參軍。



(7)李淳風推演算法擴展閱讀:

李淳風在數學方面的主要貢獻,是編定和注釋著名的十部算經。這十部算經後被用作唐代國子監算學館的數學教材。

李淳風根據他對天文歷法的多年研究和長期觀測,於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年)編成新的歷法。經司歷南宮子明、太史令薛頤、國子祭酒孔穎達參議推薦,唐高宗下詔頒行,並命名為《麟德歷》。

《乙巳占》10卷,是李淳風的一部重要的星占學著作。中國古代許多著名的天文學家都涉獵星占,受其父的影響,李淳風「幼纂斯文,頗經研習」。他相信「政教兆於人理,祥變應乎天文」,故於天文、星占情有獨鍾,《乙巳占》即是李淳風「集其所記,以類相聚,編而次之」所成。

李淳風於書中「採摭英華,刪除繁偽」,全面總結了唐貞觀以前各派星占學說,經過綜合之後,保留各派較一致的星占術,擯棄相互矛盾部分,建立了一個非常系統的星占體系,對唐代和唐代以後的星占學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李淳風(唐代著名天文學家、數學家、道士)

Ⅷ 誰知道袁天罡和李淳風怎麼把中國2000年後的歷史推算出來的啊

後2000年,這個不叫歷史,叫未來。對他們來講就是未來。
其次,他們並沒有把未來推算出來。當然,我沒有看見,我也不知道,至少沒有證據說明他們能推算未來。
你問的問題,我估計是說歷書這個東西,不知對不對。
時間、節氣、各種日期,都是有一定規律的,只要懂得天文歷法,掌握規律,細心推算,其實不難。
這個,如果你有天文台的朋友,問問他們就懂了。

Ⅸ 歷史上的袁天罡和李淳風真的可以推算出百年之後的事嗎

那是不可能的,他們所謂的神跡,不過是後人出於不同目的的牽強附會。

熱點內容
安卓設計app哪個好 發布:2024-11-05 13:18:34 瀏覽:177
資料庫pd 發布:2024-11-05 13:02:45 瀏覽:654
安卓手機什麼情況才要換電池 發布:2024-11-05 13:01:49 瀏覽:710
手機上的賬號密碼自動保存在哪裡 發布:2024-11-05 12:28:52 瀏覽:724
虛擬機的內網伺服器是什麼 發布:2024-11-05 12:23:35 瀏覽:59
安卓怎麼查今天去了哪裡 發布:2024-11-05 12:14:28 瀏覽:710
安卓簡訊app哪個好 發布:2024-11-05 12:11:28 瀏覽:548
正版解壓工具 發布:2024-11-05 12:09:00 瀏覽:138
愛奇藝會員密碼在哪裡設置 發布:2024-11-05 12:08:49 瀏覽:788
mysql打包資料庫 發布:2024-11-05 11:55:29 瀏覽: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