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操作系統 » 風險評估演算法

風險評估演算法

發布時間: 2022-06-11 13:07:32

『壹』 動態風險評估有哪些演算法

動態風險是無法計算的。
1、動態風險是指直接由社會經濟結構變化引起的風險,主要由社會經濟、政治、技術和組織的變化引起。如通貨膨脹、匯率風險、罷工、暴亂、消費者偏好變化、國家政策變化等都是動態風險。動態風險大致可分為三類:管理風險、政治風險和創新風險。
拓展資料:
1、動態風險大致分為三類:管理風險、政治風險和創新風險。通貨膨脹、匯率風險、罷工、暴亂、消費者偏好變化、國家政策變化等都是動態風險。與動態風險相反的是靜態風險。靜態風險是指在正常的社會、政治和經濟環境下,由於自然力的異常變化或人類行為的錯誤而造成損失的風險。例如,洪水、乾旱、地震、瘟疫、雷電等自然原因的風險;由於某些人的疏忽或故意行為而發生的火災、爆炸、員工受傷、破產和其他風險;火災、破壞、欺詐等由不道德、非法和紀律處分造成的風險。
2、靜態風險和動態風險之間的區別:造成的損失不同。動態風險對某些個人可能有損失,但對其他個人可能有收益,從整個社會的角度來看,不一定會受到損害;靜態風險是個人和社會的純粹損失。例如,通貨膨脹可能給債權人帶來損失,但對債務人有利。影響范圍不同。靜態風險的影響范圍有限,通常隻影響部分財產或個人,而動態風險的影響范圍更大,甚至影響整個社會。
3、動態風險通常是可以避免的風險。此外,由於動態風險的不可計量性和不可保性,可能的損失不能直接計入成本。此外,這一風險本身也意味著可能帶來的好處,而且沒有理由增加進入成本。通貨膨脹通常被定義為:在信用貨幣體系下,貨幣貶值以及流通貨幣數量超過經濟的實際需要而導致的價格水平的全面持續上升,用一種更常見的語言來說,即:在一段時間內的一段給定時間內,某一特定經濟體的價格水平通常持續上升,導致貨幣購買力持續下降。

『貳』 風險評價4種方法

在風險評估過程中,可以採用多種操作方法,包括基於知識(Knowledge-based)的分析方法、基於模型(Model-based)的分析方法、定性(Qualitative)分析和定量(Quantitative)分析,無論何種方法,共同的目標都是找出組織信息資產面臨的風險及其影響,以及目前安全水平與組織安全需求之間的差距。一、基於知識的分析方法在基線風險評估時,組織可以採用基於知識的分析方法來找出目前的安全狀況和基線安全標准之間的差距。基於知識的分析方法又稱作經驗方法,它牽涉到對來自類似組織(包括規模、商務目標和市場等)的「最佳慣例」的重用,適合一般性的信息安全社團。採用基於知識的分析方法,組織不需要付出很多精力、時間和資源,只要通過多種途徑採集相關信息,識別組織的風險所在和當前的安全措施,與特定的標准或最佳慣例進行比較,從中找出不符合的地方,並按照標准或最佳慣例的推薦選擇安全措施,最終達到消減和控制風險的目的。基於知識的分析方法,最重要的還在於評估信息的採集,信息源包括:1.會議討論;2.對當前的信息安全策略和相關文檔進行復查;3.製作問卷,進行調查;4.對相關人員進行訪談;5.進行實地考察。為了簡化評估工作,組織可以採用一些輔助性的自動化工具,這些工具可以幫助組織擬訂符合特定標准要求的問卷,然後對解答結果進行綜合分析,在與特定標准比較之後給出最終的推薦報告。市場上可選的此類工具有多種,Cobra 就是典型的一種。二、基於模型的分析方法2001 年1 月,由希臘、德國、英國、挪威等國的多家商業公司和研究機構共同組織開發了一個名為CORAS 的項目,即Platform for Risk Analysis of Security Critical Systems。該項目的目的是開發一個基於面向對象建模特別是UML 技術的風險評估框架,它的評估對象是對安全要求很高的一般性的系統,特別是IT 系統的安全。CORAS 考慮到技術、人員以及所有與組織安全相關的方面,通過CORAS 風險評估,組織可以定義、獲取並維護IT 系統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抗抵賴性、可追溯性、真實性和可靠性。與傳統的定性和定量分析類似,CORAS 風險評估沿用了識別風險、分析風險、評價並處理風險這樣的過程,但其度量風險的方法則完全不同,所有的分析過程都是基於面向對象的模型來進行的。CORAS 的優點在於:提高了對安全相關特性描述的精確性,改善了分析結果的質量;圖形化的建模機制便於溝通,減少了理解上的偏差;加強了不同評估方法互操作的效率;等等。三、定量分析進行詳細風險分析時,除了可以使用基於知識的評估方法外,最傳統的還是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方法。定量分析方法的思想很明確:對構成風險的各個要素和潛在損失的水平賦予數值或貨幣金額,當度量風險的所有要素(資產價值、威脅頻率、弱點利用程度、安全措施的效率和成本等)都被賦值,風險評估的整個過程和結果就都可以被量化了。簡單說,定量分析就是試圖從數字上對安全風險進行分析評估的一種方法。定量風險分析中有幾個重要的概念:暴露因子(Exposure Factor,EF)—— 特定威脅對特定資產造成損失的百分比,或者說損失的程度。單一損失期望(Single Loss Expectancy,SLE)—— 或者稱作SOC(Single OccuranceCosts),即特定威脅可能造成的潛在損失總量。年度發生率(Annualized Rate of Occurrence,ARO)—— 即威脅在一年內估計會發生的頻率。年度損失期望(Annualized Loss Expectancy,ALE)—— 或者稱作EAC(EstimatedAnnual Cost),表示特定資產在一年內遭受損失的預期值。考察定量分析的過程,從中就能看到這幾個概念之間的關系:(1) 首先,識別資產並為資產賦值;(2) 通過威脅和弱點評估,評價特定威脅作用於特定資產所造成的影響,即EF(取值在0%~100%之間);(3) 計算特定威脅發生的頻率,即ARO;(4) 計算資產的SLE:SLE = Asset Value × EF(5) 計算資產的ALE:ALE = SLE × ARO這里舉個例子:假定某公司投資500,000 美元建了一個網路運營中心,其最大的威脅是火災,一旦火災發生,網路運營中心的估計損失程度是45%。根據消防部門推斷,該網路運營中心所在的地區每5 年會發生一次火災,於是我們得出了ARO 為0.20 的結果。基於以上數據,該公司網路運營中心的ALE 將是45,000 美元。我們可以看到,對定量分析來說,有兩個指標是最為關鍵的,一個是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可以用ARO 表示),另一個就是威脅事件可能引起的損失(用EF 來表示)。理論上講,通過定量分析可以對安全風險進行准確的分級,但這有個前提,那就是可供參考的數據指標是准確的,可事實上,在信息系統日益復雜多變的今天,定量分析所依據的數據的可靠性是很難保證的,再加上數據統計缺乏長期性,計算過程又極易出錯,這就給分析的細化帶來了很大困難,所以,目前的信息安全風險分析,採用定量分析或者純定量分析方法的已經比較少了。四、定性分析定性分析方法是目前採用最為廣泛的一種方法,它帶有很強的主觀性,往往需要憑借分析者的經驗和直覺,或者業界的標准和慣例,為風險管理諸要素(資產價值,威脅的可能性,弱點被利用的容易度,現有控制措施的效力等)的大小或高低程度定性分級,例如「高」、「中」、「低」三級。定性分析的操作方法可以多種多樣,包括小組討論(例如Delphi 方法)、檢查列表(Checklist)、問卷(Questionnaire)、人員訪談(Interview)、調查(Survey)等。定性分析操作起來相對容易,但也可能因為操作者經驗和直覺的偏差而使分析結果失准。與定量分析相比較,定性分析的准確性稍好但精確性不夠,定量分析則相反;定性分析沒有定量分析那樣繁多的計算負擔,但卻要求分析者具備一定的經驗和能力;定量分析依賴大量的統計數據,而定性分析沒有這方面的要求;定性分析較為主觀,定量分析基於客觀;此外,定量分析的結果很直觀,容易理解,而定性分析的結果則很難有統一的解釋。組織可以根據具體的情況來選擇定性或定量的分析方法。

『叄』 投資項目風險評價方法

1.可靠性風險評價法是風險定量評價方法的一種,它以過去損失資料為依據,運用數學方法建立數學模型來進行評價。其評價的基本步驟是:先計算風險率,然後把風險率與安全指標相比較,若風險率大於安全指標,則表明企業或項目處於風險狀態,需要採取控制措施;若風險率小於安全指標,則認為企業或項目較安全,沒有必要或暫時沒有必要採取控制措施。風險率是衡量風險大小的尺度,計算公式如下:
風險率=風險發生的頻率×一次風險事故的平均損失
安全指標被認為是能滿足安全需要的最低風險率,安全指標通常由國家或政府部門制定。
2.層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簡稱AHP),是美國數學家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一種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結合的評價方法,在經濟學和管理學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層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是把復雜問題分解為若干層次,在最低層次通過兩兩對比得出各種因素的權重,通過由低到高的層層分析計算,最後計算出各方案對總目標的權數,為決策者提供決策依據。
層次分析法的基本假設是層次問存在遞階結構,從商到低或從低到高遞進。當復雜系統中某一層次直接或問接地影響其他層次,同時又直接或問接受其他層次影響時,就不屬於層次分析范圍,而應該使用網路模型來描述。
層次分析法在風險評價中應用的基本步驟如下:
① 根據評價目標和評價准則,建立遞階層次結構模型;
② 構造比較判斷矩陣;
③ 確定項目風險要素的相對重要度,並進行一致性檢驗;
④ 計算項目風險的綜合重要度;
⑤ 根據評價准則和綜合重要度進行決策。
3.因子分析法
因子分析的概念起源於20世紀初Karl Pearson和Charles Spearmen等人關於智力測驗的統計分析。近年來,隨著現代高速電子計算機的出現,人們將因子分析的理論成功地應用於心理學、醫學、氣象、經濟學等領域,使得因子分析的理論和方法更加豐富。
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根據相關性大小把變數分組,使得同組內的變數之間相關性較高,而不同組的變數相關性較低。每組變數代表一個基本結構,這個基本結構稱為公共因子。因子分析是將具有錯綜復雜關系的變數歸類為數量較少的幾個因子,以再現原始變數與因子之間的相互關系,同時根據不同因子,還可以對變數進行分類。它也是屬於多元分析中處理降維的一種統計方法。

『肆』 風險評估 如何進行風險評估 風險評估方法有哪些

風險評估包含風險辯識(辯識風險的數量、種類)、風險分析(分析風險的概率、條件)、風險評價(評價風險的影響、價值)三個步驟。
風險評估應由企業組織有關職能部門和業務單位實施,也可以聘請相關的專業中介機構協助實施。
進行風險評估應該將定性和定量的方法相結合。定量的方法有最大可能損失法、概率值、期望值、VaR值法,評估多項風險時,可以採用繪制風險坐標圖的方法,對各項風險進行比較。
風險的評估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要定期或不定期地進行重新評估。

『伍』 風險評估的方法有哪些

介紹一下風險評估的五種方法,這些方法各有所長、各有所重,針對不同的風險識別對象,可靈活運用,或專取一種,或幾種組合,主要應考慮其有效性和員工的接受性,最終的目的是准確地識別出所有可能的有價值的風險,為後續的風險評估和風險控制提供可靠的依據。

1 現場觀察法:通過對工作環境的現場觀察,以查找現場隱患的方式發現存在的危險源,適應范圍較廣。

優點:現場觀察法適用各場所及作業環節;缺點:①從事現場觀察的人員,要求具有安全技術知識和掌握了完善的職業健康安全法規、標准;②不適應於大面積的觀察。

2 安全檢查表法SCL:它是由一些對工藝過程、機械設備和作業情況熟悉並富有安全技術、安全管理經驗的人員,根據有關規范、標准、工藝、制度等事先對分析對象進行詳盡分析和充分討論,列出檢查項目和檢查要點等內容並編製成表。分析者依據現場觀察、閱讀系統文件、與操作人員交談、以及個人的理解,通過回答安全檢查表所列的問題,發現系統設計和操作等各個方面與標准、規定不符的地方,記下差異。

優點:安全檢查表是定性分析的結果,是建立在原有的安全檢查基礎之上,簡單易學,容易掌握,尤其適用於崗位員工進行危害因素辨識,對其起到很好的提示作用,便於全面辨識危害因素。缺點:檢查表約束限制了人們主管能動性的發揮,對不在檢查表中反映的問題,可能會被忽視,因此,採用該方法可能會漏掉以往未曾出現過的一些新的危害。

應用范圍:安全檢查表一般適用於比較成熟(或傳統)的行業,領域的危害因素辨識,且需要事先編制檢查表,以對照進行辨識。安全檢查表法尤其適用於一線崗位員工進行危害因素辨識,如,作業活動開始前,或對設備設施的檢查等等。只能對已經有的或傳統的業務對象、活動進行檢查,對新業務活動、新行業領域的危害因素辨識不適用此法。

危害因素辨識所使用的檢查表與安全檢查時所使用的檢查表並不完全一致,它們大致相同,但又各有側重,因此,不應直接使用安全檢查表所用的檢查表進行危害因素辨識,應在其基礎上進行修改、補充,最好是重新編制。

3 預先危險性分析法PHA:預先危險性分析又稱初步危險性分析,是在進行某項工程活動(包括設計、施工、生產、維修等)之前,對系統存在的各種危險因素(類別、分布)、出現條件和事故可能造成的後果進行宏觀、概略分析的系統安全分析方法。

優點:在最初構思產品設計時,即可指出存在的主要危險,從一開始便可採取措施排除、降低和控制它們,避免由於考慮不周造成損失。在進行龐大、復雜系統危害因素辨識,可以首先通過預先危險性分析,分析判斷系統主要危險所在,從而有針對性地對主要風險進行深入分析。缺點:易受分析人員主觀因素影響。另外,預先危險性分析一般都是概略性分析,只能提供初步信息,且精準程度不高,復雜或高風險系統需在此基礎上,藉助其他方法再做進一步分析。PHA只能提供初步信息,不夠全面,也無法提供有關風險及其最佳風險預防措施方面的詳細信息。

應用范圍:預先危險性分析一般用於項目評價的初期,通過預先危險性分析過濾一些風險性低的環節、區域,同時,也為在其它風險性高的環節、區域,進一步採用其它方法進行深入的危害因素辨識創造了條件。適用於固有系統中採取新的方法,接觸新的物料、設備的危險性評價。當只希望進行粗略的危險和潛在事故情況分析時,也可以用PHA對已建成的裝置進行分析。

4 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工作危害分析(JHA)又稱工作安全分析(JSA)是目前歐美企業在安全管理中使用最普遍的一種作業。安全分析與控制的管理工具,是為了識別和控制操作危害的預防性工作流程。通過對工作過程的逐步分析,找出其多餘的、有危險的工作步驟和工作設備/設施,制定控制和改進措施,以達到控制風險、減少和杜絕事故的目標。

優點:該方法簡單明了,通俗易懂,尤其是目前已開發JSA/JHA方法標准,可操作性強,便於實施。使作業人員更加清楚地認識到作業過程的風險,使預防措施更有針對性、可操作性。缺點:該方法在危害因素辨識方面並無太多優勢,它並不是推薦用於危害因素辨識的專門方法,但由於其簡單明了、可操作,一般用於非常規作業活動的風險管理。

應用范圍:工作危害分析一般應用於一些作業活動,如對新的作業、非常規(臨時)的風險管理(當然,包括危害因素辨識),或者在評估現有的作業,改變現有的作業時,開展工作危害分析。工作危害分析不適用於對連續性工藝流程以及設備、設施等方面的危害因素辨識。

5 故障類型及影響分析法FMEA:故障類型和影響分析就是在產品設計過程中,通過對產品各組成單元潛在的各種故障類型及其對產品功能的影響進行分析。並把每一個故障按它的嚴重程度予以分類,提出可以採取的預防、改進措施,以提高是將工作系統分別分割為子系統、設備或原件,逐個分析各自可能發生的故障類型及產生的影響,以便採取相應的防治措施,提高系統的安全性。

優點:系統化表述工具;創造了詳細的可審核的危害因素辨識過程;適用性較廣,廣泛適用於人力、設備和系統失效模式,以及軟硬體等。

缺點:該方法只考慮了單個的失效情況,而無法把這些失效情況綜合在一起去考慮;該方法需要依靠哪些對該系統、裝置有著透徹了解的專業人士的參與;另外,該方法耗時費力,花費較高。

應用范圍:故障類型及影響分析廣泛應用於製造行業產品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尤其適用於產品或工藝設計階段的危害因素辨識。如果說要做好作業活動的危害因素辨識需要細化活動步驟,那麼,設備、裝置的危害因素辨識就要細化其功能單元,在此基礎上,才能做好設備、裝置的危害因素辨識,FMEA方法就是範例。

『陸』 風險評估的常用方法

一、風險因素分析法
風險因素分析法是指對可能導致風險發生的因素進行評價分析,從而確定風險發生概率大小的風險評估方法。其一般思路是:調查風險源→識別風險轉化條件→確定轉化條件是否具備→估計風險發生的後果→風險評價。
二、模糊綜合評價法
三、內部控制評價法
內部控制評價法是指通過對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結構的評價而確定審計風險的一種方法。由於內部控制結構與控制風險直接相關,因而這種方法主要在控制風險的評估中使用。注冊會計師對於企業內部控制所做出的研究和評價可分為三個步驟:
四、分析性復核法
分析性復核法是注冊會計師對被審計單位主要比率或趨勢進行分析,包括調查異常變動以及這些重要比率或趨勢與預期數額和相關信息的差異,以推測會計報表是否存在重要錯報或漏報可能性。常用的方法有比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趨勢分析法三種。
五、定性風險評價法
定性風險評價法是指那些通過觀察、調查與分析,並藉助注冊會計師的經驗、專業標准和判斷等能對審計風險進行定性評估的方法。它具有便捷、有效的優點,適合評估各種審計風險。主要方法有:觀察法、調查了解法、邏輯分析法、類似估計法。
六、風險率風險評價法
風險率風險評價法是定量風險評價法中的一種。它的基本思路是:先計算出風險率,然後把風險率與風險安全指標相比較,若風險率大於風險安全指標,則系統處於風險狀態,兩數據相差越大,風險越大。
風險率等於風險發生的頻率乘以風險發生的平均損失,風險損失包括無形損失,無形損失可以按一定標准折換或按金額進行計算。風險安全指標則是在大量經驗積累及統計運算的基礎上,考慮到當時的科學技術水平、社會經濟情況、法律因素以及人們的心理因素等確定的普遍能夠接受的最低風險率。風險率風險評價法可在會計師事務所以及注冊會計師行業風險管理中使用。 風險評估項目建議書 任務名稱 建議單位及地址 聯系人及
聯系方式 建議評估模式* 非應急評估( ) 應急評估 ( ) 風險來源和性質 風險名稱 進入食物鏈方式 污染的食物種類 在食物中的含量 風險涉及范圍 相關檢驗數據和結論 已經發生的健康影響 國內外已有的管理措施 其他有關信息和資料 (包括信息來源、獲得時間、核實情況) *建議採用應急評估應當提供背景情況和理由。
建議單位:(簽章) 日期:

『柒』 安全風險評價方法

安全風險評價是利用系統工程方法對擬建或已有工程、系統可能存在的危險性機器可能產生的後果進行綜合評價和預測,並根據可能導致的事故的風險的大小,提出相應的安全對策措施,以達到工程、系統安全的過程。安全風險評價的目的是應用安全系統工程原理和方法,對工程、系統中存在的危險、有害因素進行查找、識別和分析,判斷工程、系統發生事故和急性職業危害的可能性及其嚴重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對策措施,指導危險源監控和事故預防,以達到最低事故率、最小損失和最優的安全投資效益;為工程、系統制定防範措施和管理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CO2地質儲存項目作為一項環保型工程,在上述CO2地質儲存環境影響研究基礎上,借鑒國際風險評價經驗,以及我國核廢料、一般工業固體廢棄物填埋等類似工程項目風險評價工作方法,可以將我國CO2地質儲存安全風險評價的程序分為風險識別、風險估計和風險控制三部分。

(一)風險識別

風險識別是從能引起CO2地質儲存安全風險的各種事件開始到失事的各種後果,逐一地鑒別每一個事件。起始事件可分為工程外部的和內部(本身)的。外部事件包括地震、活動斷裂、構造成因地裂縫、蓋層擴散裂隙和地震引起的斷層和裂縫等地質因素,以及灌注場地周邊廢棄的深部鑽井等;內部事件包括工程灌注項目實施本身造成的CO2泄漏。

風險識別包括生產設施、物質風險以及風險類別識別。CO2地質儲存工程安全風險主要包括CO2泄漏、地面形變、誘發地震三個方面的風險;風險危害包括健康、安全、環境三個方面的危害。

(二)風險評估

1.評價指標體系

在CO,地質儲存安全風險識別基礎上,綜合可能的CO2泄漏、地面形變與誘發地震三個風險事件,構建出層次分析(AHP)基礎上的安全風險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1-16所示。

表11-16 CO2地質儲存泄漏安全風險層次分析指標體系

2.風險評估方法

(1)風險事件概率計算

充分結合示範工程場地地質選址調查、工程灌注、監測與數值模擬等資料與數據,依據表11-17定性描述和事件發生概率的轉換關系,對各項風險因子可能發生的概率進行定性描述。

(2)風險因子危害程度等級劃分

評價集是對評判對象可能作出的各種評價結果組成的集合。在此對CO2地質儲存示範工程項目風險事件危害程度分為「小」、「較小」、「中等」、「較大」、「大」5級,各等級依次賦分1、3、5、7、9。

表11-17 定性描述和事件發生概率的轉換關系

(3)風險評估

在CO2地質儲存示範工程風險因子權重計算基礎上,結合表11-17所示各風險因子概率與危害等級賦值,依據風險計算公式(11-15)開展安全風險進行計算。

(4)風險分析

在CO2地質儲存各類風險事件產生的環境、健康和安全危害不確定的基礎上,可以採用公式開展安全風險定性評價,從而能夠分析可能產生的安全風險與最大安全風險,為風險規避和應急措施制定提供基礎。

(三)風險標准

雖然CO2地質儲存的目的是將CO2永久儲存於地下,但是復雜的地質結構及工程因素不保證CO2絲毫不泄漏。一般認為,CO2地質儲存可允許的年泄漏速率控制在注入總量的0.01%~0.001%(Bow den,2005;Shuler,2005),該標准主要是考慮CO2地質儲存對處置溫室氣體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貢獻度。Walton(2005)使用基於概率論的數學模型對CO2運移和對生物圈可能的泄漏進行了模擬和估算。Walton研究表明,5000年以後,少於總儲存量的1%的CO2發生泄漏的概率是95%。Zhou利用一個確定性的模型進行模擬,發現在5000年以內不會有CO2發生泄漏;然而使用概率論CO2運移的模型對廢棄井進行模擬,表明平均會有總量的0.001%發生泄漏,最大量為0.14%(IPCC,2005)。

IEA Weyburn CO2監測和儲存項目第一期結論表明:CO2超臨界流體在地下儲存庫中沿孔隙自然擴散而無泄漏通道時,儲存庫能夠儲存CO2至少5000年;如果是廢棄井等的泄漏,預測5000年少量的泄漏,最大泄漏量的平均值是4×10-4kg/d,模擬得出的95%的情況下泄漏量小於1.6×10-3kg/d。

即使CO2泄漏速率在可接受的范圍內,但CO2的泄漏量或泄漏濃度不能到達人類及動物健康、農業、水資源等可接受的標准。Rice(2003)認為,在CO2濃度≤1%范圍內不會對健康的人類個體造成影響,但可能會對嬰幼兒、人群造成健康影響;加拿大衛生部建議室內CO2濃度應該≤0.35%。

『捌』 安全風險識別和評估的方法有哪些

常用的幾種方法:

1.工作危害分析法(JHA)

工作危害分析法是一種定性的風險分析辨識方法,它是基於作業活動的一種風險辨識技術,用來進行人的不安全行為、物的不安全狀態、環境的不安全因素以及管理缺陷等的有效識別。

2. 安全檢查表分析法(SCL)

安全檢查表法是一種定性的風險分析辨識方法,它是將一系列項目列出檢查表進行分析,以確定系統、場所的狀態是否符合安全要求,通過檢查發現系統中存在的風險,提出改進措施的一種方法。

3. 風險矩陣分析法(LS)

風險矩陣分析法是一種半定量的風險評價方法,它在進行風險評價時,將風險事件的後果嚴重程度相對的定性分為若干級,將風險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也相對定性分為若干級,然後以嚴重性為表列,以可能性為錶行,製成表,在行列的交點上給出定性的加權指數。

4.作業條件危險性分析法(LEC)

作業條件危險性分析法是一種半定量的風險評價方法,它用與系統風險有關的三種因素指標值的乘積來評價操作人員傷亡風險大小。三種因素分別是:L(事故發生的可能性)、E(人員暴露於危險環境中的頻繁程度)和C(一旦發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後果)。

5.風險程度分析法(MES)

風險程度分析法是是一種半定量的風險評價方法,它是對作業條件危險性分析法(LEC)的改進。

風險評估在一個企業中,誘發安全事故的因素很多,「安全風險評估」能為全面有效落實安全管理工作提供基礎資料.並評估出不同環境或不同時期的安全危險性的重點,加強安全管理,採取宣傳教育、行政、技術及監督等措施和手段,推動各階層員工做好每項安全工作。

使企業每位員工都能真正重視安全工作,讓其了解及掌握基本安全知識,這樣,絕大多數安全事故均是可以避的。這也是安全風險評估的價值所在。

『玖』 什麼是風險評估 風險評估常用方法

風險評估的定義及常用方法如下:

一、風險評估:

風險評估(Risk Assessment) 是指,在風險事件發生之前或之後(但還沒有結束),該事件給人們的生活、生命、財產等各個方面造成的影響和損失的可能性進行量化評估的工作。即,風險評估就是量化測評某一事件或事物帶來的影響或損失的可能程度。

二、常用方法:

1、風險因素分析法

其一般思路是:調查風險源→識別風險轉化條件→確定轉化條件是否具備→估計風險發生的後果→風險評價。

2、模糊綜合評價法

3、內部控制評價法

內部控制評價法是指通過對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結構的評價而確定審計風險的一種方法。

4、分析性復核法

分析性復核法是注冊會計師對被審計單位主要比率或趨勢進行分析,包括調查異常變動以及這些重要比率或趨勢與預期數額和相關信息的差異,以推測會計報表是否存在重要錯報或漏報可能性。

5、定性風險評價法

定性風險評價法是指那些通過觀察、調查與分析,並藉助注冊會計師的經驗、專業標准和判斷等能對審計風險進行定性評估的方法。

6、風險率風險評價法

風險率風險評價法是定量風險評價法中的一種。

三、任務:

1、確定風險評估的主要任務;

2、識別評估對象面臨的各種風險;

3、評估風險概率和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4、確定組織承受風險的能力;

5、確定風險消減和控制的優先等級;

6、推薦風險消減對策。

熱點內容
db2新建資料庫 發布:2024-09-08 08:10:19 瀏覽:170
頻率計源碼 發布:2024-09-08 07:40:26 瀏覽:778
奧迪a6哪個配置帶後排加熱 發布:2024-09-08 07:06:32 瀏覽:100
linux修改apache埠 發布:2024-09-08 07:05:49 瀏覽:208
有多少個不同的密碼子 發布:2024-09-08 07:00:46 瀏覽:566
linux搭建mysql伺服器配置 發布:2024-09-08 06:50:02 瀏覽:995
加上www不能訪問 發布:2024-09-08 06:39:52 瀏覽:811
銀行支付密碼器怎麼用 發布:2024-09-08 06:39:52 瀏覽:513
蘋果手機清理瀏覽器緩存怎麼清理緩存 發布:2024-09-08 06:31:32 瀏覽:554
雲伺服器的優點與缺點 發布:2024-09-08 06:30:34 瀏覽: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