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操作系統 » dekker演算法

dekker演算法

發布時間: 2022-06-09 15:01:47

⑴ 緊急求助專業英語翻譯 急 急 急 救命啊 !!!

參考:1.頓河、射頻老,覺頁湯匙,wainwright,乙j.、貝克、悅、mattick,郭真(1991)'抵下來的PCR技術規避期間雜散啟動基因擴增.核質.酸決.19,4008年.2.hecker,張昆和Roux先生,劍虹(1996年)和低退火溫度高特異性和產量均增加運輸署和SDPCR技術.生物技術20,478-485.3.Roux先生、張昆(1994)用錯引模板雙雙在運輸署PCR技術.生物技術16,812-814.4.knoth、悅、roberds,第poteet、丙、tamkun,米高(1998)墮落肌苷含稀有基因擴增引專用聚合酶鏈反應.核質.酸決.16,10932.5.與Patil,隨機dekker和、e.e.(1990)大腸桿菌基因的PCR擴增引物混合使用含有deoxyinosine在曖昧立場墮落氨基酸密碼.核質.酸決.18,3080年.6.batzer、甲米,為Carltonj.e.、deininger,剛好用聚合酶鏈反應(1991)evolutionaty加強與肌苷的核苷酸3'總站.核酸決.19,5081年.7.Roux先生、張昆(1995)PCR技術在優化和故障排除.PCR技術方法.類比.4,s185-s194.8.彼得米g.,inostroza,j.、財政部長、米e.、水星、澳、adomon,甲、reinberg、丁、tjian,鋼筋結構和功能特性(1991)一般人轉錄因子iie.354自然、愛.9.knittel、湯匙、Picard號、四(1993)與簡並引PCR方法未能遏制deoxyinosineDNA聚合酶與-18.PCR技術方法.類比.2,346-347.10.rychlik、布和斯潘塞、特約j.(1998)一種計算機程序選擇最佳寡過濾雜交體外擴增DNA的測序和.核質.酸決.17,8543年至8551年.11.rychlik、布(1994)新演算法確定PCR和測序引效率.j.研究所段;6,78.12.四'aquila,鋼筋湯匙德爾l.j.,viteler,j.甲、干擾素、葉基、gorczyca年03月、柏、尹祚(1991)最大化的靈敏度和特異性PCR法預加熱.核質.酸決.19,3749年.13.erlich、老甲、Gelfand-Dickey系列、丁、sninsky,葉基最新進展(1991)聚合酶鏈反應.科學252、1643至1651年.14.貝爾demarini、甲丁、丁(1991)聚合酶鏈反應過度皈依自行車產品抽樣長度更高分子量的碎片.核質.酸決.19,5079年.

⑵ 微軟亞洲研究院的管理團隊

院長 洪小文博士
洪小文博士現任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負責研究院在互聯網搜索、數據挖掘、語音技術,及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系統、無線與網路、平台器件以及媒體通信等領域的研究管理工作。洪博士同時還負責搜索技術中心(STC)及MSN/Live在中國搜索產品的開發。
來到中國之前,洪博士曾擔任微軟公司自然互動服務部門的架構師,在架構和技術層面上對微軟語音伺服器、自然用戶界面平台和微軟支持平台等諸多獲獎產品的開發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洪博士1995年加入微軟總部任高級研究員。此前,洪博士曾任蘋果公司的Apple-ISS研究中心的技術總監,帶領其團隊研發出蘋果中文聽寫機產品並獲得多項工業界大獎。
洪小文博士是美國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院士(IEEEFellow)和《Communication of the ACM》期刊的編委,在多種國際著名學術刊物及大會上發表過100多篇的學術論文。洪博士畢業於台灣大學,獲得電機工程學士學位,之後繼續深造於卡內基梅隆大學,並先後獲得計算機科學碩士及博士學位。
常務副院長 馬維英博士
作為微軟亞洲研究院的常務副院長,馬維英博士負責帶領研究團隊從事互聯網搜索和數據挖掘、自然語言計算以及人機交互等領域的研究工作。過去幾年裡,馬維英博士的研究團隊已經有大量的核心技術轉化進微軟搜索和在線服務產品中。他的團隊還在國際重要學術會議和期刊上發表了許多高水平論文,包括國際信息檢索大會(SIGIR)、國際互聯網大會(WWW)和國際多媒體大會(ACM Multimedia)等。在馬博士的帶領下,他的團隊在互聯網搜索和數據挖掘以及多媒體信息檢索等研究領域的突出成就得到國際學術界的廣泛認可。
在2001年加入微軟亞洲研究院之前,馬維英博士從1997年開始一直在美國加州的惠普實驗室工作,從事多媒體自適應傳輸和移動網際網路的分布式多媒體服務系統的研究。從1994年到1997年攻讀博士學位期間,馬維英博士參與了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的Alexandria數字圖書館(Alexandria Digital Library)項目,在此過程中,他開發的互聯網圖像檢索系統Netra被其他研究人員廣泛引用,並且被認為是最具代表性的圖像檢索系統之一。
馬維英博士是ACM信息系統學刊(TOIS)和ACM/Springer多媒體系統學報的編委。同時,他是第17屆國際互聯網大會(WWW)的程序委員會聯合主席,2007環太平洋多媒體大會(PCM)的程序委員會主席,2008亞洲信息檢索研討會(AIRS)聯合主席。馬維英博士曾經擔任過2005國際多媒體建模大會 (MMM) 、2005國際圖像和視頻檢索大會 (CIVR) 的聯合主席。另外,他還參與組織其他許多國際重要會議並擔任程序委員會成員,比如ACM Multimedia, SIGIR, CIKM, KDD, 和WWW等學術大會。迄今為止,馬維英博士已經在互聯網搜索、信息檢索、基於內容的圖像檢索、數據挖掘、自適應內容傳輸和移動訪問等領域發表了250餘篇論文。
馬維英博士於1990年本科畢業於台灣清華大學電氣工程系,之後於1994年和1997年分別獲得美國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UCSB)電氣和計算機工程系碩士和博士學位。
常務副院長 郭百寧博士
郭百寧博士現為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主要從事網路圖形學技術、基於網路應用的虛擬環境技術、幾何模型、基於圖像的模型和繪制、紋理合成、真實感圖形圖像技術等領域的研究。
郭百寧博士是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師協會視覺及計算機圖形學會刊的副主編。他曾經擔任過國際程序委員會的委員,參加過多屆國際圖形學大會,包括美國計算機學會舉辦的國際計算機圖形學大會(ACM SIGGRAPH),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師協會舉辦的國際計算機可視化大會(IEEE Visualization),歐洲計算機繪制技術大會(Eurographics Symposium on Rendering),亞太計算機圖形學大會(Pacific Graphics),美國計算機學會舉辦的虛擬現實軟體與技術大會(ACM Symposium on Virtual Reality Software and Technology),美國計算機學會舉辦的固體與物理建模大會(ACM Symposium on Solid and Physical Modeling)。郭博士在國際著名雜志和學術會議上發表了七十多篇學術論文並擁有四十多項技術專利。
郭百寧博士於1999年加盟微軟中國研究院(亞洲研究院前身)。此前他是美國英特爾公司矽谷總部研究院的資深研究員,負責下一代圖形系統的研究。郭百寧博士在美國康乃爾大學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在北京大學獲得學士學位。
常務副院長 趙峰博士
趙峰博士,微軟亞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主要負責機算機系統、無線與網路、硬體計算、軟體分析等領域的研究工作。
在加入微軟亞洲研究院之前,趙博士是微軟總部雷德蒙研究院的首席研究員,負責網路嵌入式計算組。他領導開發了微軟研究院感測器塵粒、微型網路服務、SenseWeb和SensorMap、數據中心基因組、焦耳計量器以及GAMPS數據壓縮。 藉助多項趙博士研發的技術,如今的微軟數據中心被譽為全球儀表化與監控最為密集的雲計算基礎架構。
趙博士是美國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院士(IEEE Fellow),《美國計算機學會感測網路匯刊》(ACM Transactions on Sensor Networks)的創刊總編輯,並且撰寫或合作撰寫了超過100篇技術論文和書籍,其中包括摩根考夫曼出版的《無線感測器網路:信息處理方法》(與Leo Guibas合著)。趙博士獲得過許多獎項,其中包括美國斯隆研究獎(Sloan Research Fellow),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青年研究獎(US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SF)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 )與美國海軍研究局青年研究獎(Office of Naval Research (ONR)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他的研究曾被BBC國際頻道,商業周刊及科技評論等著名新聞媒體報道。
趙博士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並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 獲得電機工程與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在加入微軟之前趙博士曾在位於矽谷的施樂帕洛阿爾托研究中心(Xerox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擔任首席科學家工作,領導該中心的感測器網路研究,並任教於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和斯坦福大學。
技術戰略總監 張益肇博士
張益肇博士於1999年7月加盟微軟亞洲研究院,從事語音方面的研究工作。 現任微軟亞洲研究院資深技術戰略總監,負責研究項目溝通,知識產權資產管理,新的研究課題管理。履任微軟亞洲研究院新職位之前,張博士任微軟亞洲工程院副院長,是2003年工程院的創建者之一。在工程院,他帶領團隊開發Windows Mobile和Windows的產品,並建立起一支多學科技術產品孵化的團隊。在加入工程院之前,張博士曾擔任研究院語音組主任研究員和高校關系總監,他的團隊成功的把漢語普通話語音識別引擎轉化到了中文版Office和Windows中。
他曾是Nuance Communications公司研究部的創始人之一,該公司是電信領域自然語言界面研究的先驅。在Nuance工作期間,他曾從事自信度分析,聲學建模,語音檢測等領域的研究工作。他領導研究人員開發了 Nuance產品的日文版本,這是世界上第一個開放式日語語音識別系統。他還曾在麻省理工的林肯實驗室開發出了新的語音識別演算法,在東芝 ULSI 研究中心發明了一種新的電路優化技術,在通用電氣公司的研發中心開展了模式識別方面的研究。
張博士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獲電氣工程和計算機科學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他在國際著名的雜志和學術會議上發表了多篇關於語音技術和機器學習方面的論文,是多項專利的擁有者。
副院長 李世鵬博士
李世鵬博士於1999年5月加入微軟亞洲研究院,現任副院長、首席研究員及多媒體計算組主任研究員。李博士同時負責協調微軟亞洲研究院多媒體領域的研究工作。他的研究興趣為信號與圖像處理、媒體內容分析、圖像與視頻編碼、高清電視技術、多媒體在無線與網路上的通信與在線播放技術、可伸縮媒體編碼技術、應用層網路技術、數字版權管理、無線通信與網路、P2P網路技術、新媒體格式及系統、多媒體廣告技術、數字醫療及用戶意向挖掘等等。
從1996年10月至1999年5月,李博士在美國Sarnoff公司(前身為David Sarnoff研究中心及RCA實驗室)多媒體技術實驗室任研究員。李博士致力於廣泛的多媒體領域的研究工作。他對MPEG-4和H.264國際標准里圖像和視頻編碼技術作出重大貢獻。1998年他發明和研製了世界上第一個高質量低成本的高清電視解碼器。早在2000年他就在微軟亞洲研究院發起了P2P傳輸流媒體的研究工作。他帶領他的團隊在2001年率先成功地研發了橫跨太平洋的基於可伸縮視頻編碼的流媒體系統原型。他是可伸縮編碼的倡導者並對H.264/AVC國際標准里的可伸縮擴展標準的制定起了巨大的推進作用。他於2006年首先提出5「D」的多媒體2.0概念,對新一代互聯網多媒體的研究和發展指出了方向。他在圖象/視頻處理、壓縮和通信、數字電視、多媒體及無線通信領域寫作和合著超過200多篇國際學術論文,還擁有60多項被批準的和90多項正在被批準的相關美國專利。他合著了Marcel Dekker出版的專著《多媒體系統、標准和網路》(2000)、Wiley & Sons出版的《Wiley通信大網路全書》(2003)、Academic Press出版的《IP與無線網路中的多媒體》(2005)中的有關多媒體編碼的章節。他合編了SPIE出版的《視覺通信及圖像處理專刊》(2005)以及Springer出版的《計算機科學講座:多媒體信息處理進展》(2008)。
李博士是IEEE電路和系統協會視頻信號處理和通信委員會秘書長、多媒體系統與應用委員會會員,IEEE通信協會多媒體通信委員會委員,IEEE信號處理協會多媒體信號處理委員會歷任委員。他現任《IEEE視頻技術的電路與系統》期刊及《視頻通信和圖像表達》期刊的副主編。他擔任過IEEE PCM2000特殊程序主席、IEEE PCM2001會務主席、VCIP2005程序主席、Packet Video 2006大會主席、ICME 2006領域主席、IEEE ISM 2006宣傳主席、IEEE PSIVT 2006主題主席、IEEE SiPS 2007評獎主席、IEEE ICME 2007特殊程序主席、PCM 2008的程序主席、及ISCAS 2009領域主席。他還擔任著VCIP 2010和CIVR 2010的大會主席。李博士同時還在幾十個國際多媒體大會上擔任過技術委員會委員。
李博士是山東大學、四川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南開大學和天津大學的客座教授,同時也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的兼職博導。
李博士於1988和1991分別獲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無線電系學士和碩士學位。他於1996年獲得美國賓州Lehigh大學的電機系博士學位。他曾於1991至1992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無線電系任助教。
李博士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歷史上至今唯一的一個兩次(1987、1991)郭沫若獎學金的獲得者。他也是第一個同年獲得兩次Sarnoff成就獎的研究員 (1997)。李博士曾獲得VCIP 2007最佳論文獎、MMSP 2008最佳論文獎(海報)、以及《IEEE視頻技術的電路與系統》期刊(2009)最佳論文獎。他指導的學生獲得了VCIP 2005最佳學生論文獎。在微軟亞洲研究院的十年中,李博士培養了三位MIT TR35獎(世界上35歲以下的最有潛力的35位創新者)的獲得者。
副院長 張崢博士
張崢博士於2002年加入微軟亞洲研究院多媒體組,任項目負責人。張崢博士是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兼首席研究員,負責系統和網路研究領域(含系統研究組和無線和網路研究組)。張崢博士曾任多個國際會議技術委員會委員,包括IPTPS, ICDCS, WWW, USENIX MobiSys,USENIX ATC等。
張崢博士1984年就讀於復旦大學電子工程系;1987年作為復旦大學首批本科跳級的13名學生之一進入研究生課程;1990年赴美國德州大學達拉斯分校留學;1992年獲碩士學位後,於1993年春轉至伊利諾思香檳分校求學(UIUC),並於1996年秋獲得博士學位。 此後,張崢博士一直在惠普中央實驗室工作,其研究領域涉及高性能超級計算機系統結構和大規模分布式系統, 有多項成果在國際相關會議發表,取得專利,並成功轉移到產品中。
張崢博士也是網路雜志《新語絲》和 《 國風》的創辦人之一,以「竹人」為筆名主持編輯《海外留學生年度詩選》首二卷,並曾在 《國風》主持 《藝廊》及 《半瓶詩鋪》專欄。
副院長 宋羅蘭
宋羅蘭於1994年加入美國微軟任系統工程師,之後前往東京負責微軟在中國、日本、韓國、台灣、香港等國家及地區的商業應用系統開發,包括銷售、市場、客戶支持、人事以及行政。她成功管理過多個關鍵項目並積累了豐富的技術管理經驗。她建立了一個全新的亞洲區IT團隊:從招聘人才,制定戰略計劃,到管理幾百萬美金的運作資金。因為出色的工作,宋羅蘭被提升為高級地區IT經理,負責亞洲12個子公司的業務。
1999年宋羅蘭回到美國總部擔任高級項目經理,負責系統設計、開發、測試以及公司網站的後台主要系統運作支持。其後,她作為高級商務經理,開發全球技術社區,並與亞洲、歐洲、非洲、以及拉美的團隊一起將「MVP」(最有價值的專家)推廣到全球,使之成為全球技術社區最成功的項目之一。
經過19年的海外生活,宋羅蘭於2004年8月回到北京出任微軟亞洲研究院高校關系部總監,負責整個亞洲地區的高校關系。她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新的工作中,並希望她的熱情與經驗能夠幫助年輕一代挖掘並能完全發揮他們的潛質。

⑶ 企業采購策略現狀分析

幫你找到一篇關於采購現狀的分析及對策的銜接,希望對你有用
http://www.texindex.com.cn/Articles/2007-11-26/118949.html
應鏈庫存成本研究的現狀及其發展趨勢
在過去的二三十年中,國外學者對供應鏈成本問題給予了特別的關注。最近一次調查的結果顯示,供應鏈成本在企業的運行費用中佔有很高的比重,在某些行業,該比例甚至高達75%以上。但是通過有效的管理,供應鏈成本完全有可能降低到現有成本的35%左右。實際上,在管理最好的供應鏈中,其成本競爭優勢平均比一般競爭對手高45%;從供應鏈成本占銷售收入的百分比來看,平均高出3到7個百分點。

供應鏈成本主要包括財務成本、信息系統建立和運行成本、制訂計劃的成本、庫存成本、物料購置成本和訂貨管理成本。其中,庫存成本是供應鏈成本的最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一般占總成本的30%以上。成本競爭是現代競爭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研究供應鏈庫存成本控制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的目的就是回顧有關供應鏈庫存成本控制的研究成果,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和發展趨勢。

1、 供應鏈庫存成本研究的現狀

一般認為,最早開始研究多級庫存的的學者是Clark和Scarf(1960)。他們分析了一個不考慮批量的N一級流水系統,並證明,對於考慮貼現罰金和存儲成本的N級流水系統,其最優庫存控制政策是所謂的最大訂貨水平政策。此後,諸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對供應鏈庫存問題進行了研究。綜合以往的研究成果,大致可以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1、生產/庫存系統;2、庫存/配送系統;3、生產-庫存-配送系統;4、庫存分配。

1.1生產/庫存系統

生產/庫存網路連接著供應鏈中的生產設備和製品,該網路可以用多級庫存問題來描述。此類多階段庫存系統的研究大多是將其看作為企業內部的協調問題。早期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於目標的優化。如在假設需求恆定的情況下,Crowston等人用動態規劃的方法對裝配型生產/庫存問題進行了研究;Schwartz和Schrage則採用了一種邊界條件法。在假設需求隨時間變化的情況下,Afentakis和Gavish(1986),採用的則是拉格朗日邊界條件放鬆法。

長期以來,此類多級庫存問題的優化演算法一直是人們研究的重點。Graves,Blackburn&Millen,Veral&Laforge,Bookbinder&Koch,Roundy等人探索了相關需求環境下產品的批量演算法及其應用。

上述文獻主要集中於企業內部的生產/庫存網路的優化。Cottril證明,當庫存跨越企業邊界時,該網路存在著更大的機會損失。Johnson認為,這是由於企業內部緊張的生產計劃造成的。近來,對不同企業的生產/庫存協調問題的研究也越來越多。

Lagodimos&Anderson研究了MRP下安全庫存的最優定閃問題。結果表明:對於流水型網路,最優政策是將所有安全庫存置於最終存貨點,該結果與需求的隨機性、不確定性和採用的服務判別標准無關;對於擴散型網路,最優政策與安全庫存的總量、需求變化、提前期、配額政策和採用的服務指標存在著緊密的關系。

Zijm和Houtum分析了隨機需求下的多級生產/庫存系統,給出了鏈成本函數的結構,並將得到的最優初始庫存政策與MRP系統做了成本有效性的比較。此外,作者還得到一個有趣的結果:如果在隨即提前期下的多級訂制生產系統中設安全提前期,則可得與多級庫存系統類似的分解結構。

Chen和Zheng著重探索了隨機需求下,多級流水生產系統中的鏈庫存政策。他們提出了可用於計算系統穩態鏈庫存水平的遞歸程序,並給出了補充和啟動成本的精確公式。研究結果既可以用於需求服從聯泊松分布時的連續檢查系統。

此外,Zipkin對FCFS(Frist-Come-Frist-Served)和LQ(Longest-Queue)兩種政策下多種產品的生產/庫存系統的績效進行了分析;多極生產/庫存系統中的庫存成本對各種政策參數的敏感程序受到了Classman&Tayur的關注;O-danaka等人運用仿生學原理,討論了基於JIT模式的多級生產/庫存系統,Graman和Rogers將交貨延遲方差引入了重新訂貨的優化模式中,以加強庫存控制;Classman&Liu研究了高服務水平下多級生產/庫存系統的稀缺事件模擬問題。

1.2庫存/配送系統

相對生產/庫存系統而言,學者們對配送網路中的庫存決策研究更加深入,也更加廣泛。大部分文獻的研究對象是優化決策結構,其基本假設是需求已知,且是穩定的,目標是最小化訂貨成本和存儲成本。配送網路庫存決策問題一般可表述是一個帶有能力約束的復雜數學規劃問題,以前的研究工作主要是針對其中的某一部分尋求解決的方法。例如,有些學者研究了一種產品、一個配送中心、多名顧客的情況;有些學者則在相同的條件下,探討了多種產品的問題。除此之外,該領域內其它方面的問題也受到了廣泛的關注。例如物流的影響;價格折扣,滿足率的優化演算法;中間商庫存系統;損失銷售的影響;替代商品;小訂貨批量的影響。

在眾多的庫存/配送問題的研究中,一個倉庫、多家零售商的情況受到了特別關注。 Axaster和Zhang分析了聯合補充政策對多級庫存控制的影響。他們假設倉庫採用常規的點庫存批量訂貨政策,同質的零售商採用聯合補充政策,即當所有零售商庫存狀態小於某一聯合訂貨點時,庫存狀態最小的零售商發出訂貨通知。結果表明,該政策的成本較高,因而只能應用於某種特殊的情況。

Dekker等人討論了"數量分割准則"對庫存成本的影響。所謂"數量分割准則"是指大量訂貨由倉庫來滿足,銷量訂貨則由最近的零售商來滿足,"數量分割"的目的上確定訂貨量是大還是小。分析結果表明,該准則可導致存儲成本的大幅降低。

在需求過程服從不同的聯合泊松分布情況下,Axaster等人提出了一種估計優化演算法。該方法用等價泊松需求來替代實際需求,但均值與標准偏差的比值與實際分布保持一致,最後再將求得的解轉換到原來的問題中。 對於分散化的多級庫存問題中,Anderson等人提供了一個系統的協調程序,該程序把零售商感知到的隨機提前期用正確的平均值來替代,倉庫決策對零售商的影響用邊際成本增量相對於期望提前期的變化來表示,有關零售商成本的信息被作為倉庫的短期成本。結果表明,基於該信息的協調程序可用來尋找近似最優解。

Chew&Johnson設計了一個估計方法,用於預測補充政策下一個倉庫/多個同質零售商系統的服務水平。顧客訂貨的間隔時間假設服從獨立、一致的Erlang分布,零售商的服務水平是兩類事件的凹組合:一種是零售商訂貨時,倉庫有存貨;另一種是倉庫缺貨。研究結果表明:當倉庫的訂貨數量增加時,該模型比其它探索式模式要好。

1.3、生產-庫存-配送系統

生產-庫存-配送系統是上述兩種系統的綜合,相對生產/庫存系統和庫存/配送系統而言,生產-庫存-配送系統要復雜得多,因而研究文獻也相對較少。

Williams介紹了七種探索型方法,用以計劃裝配型供應鏈的生產/配送操作,目標是確定成本最低的生產方式和/或產品配送計劃,以滿足用戶對最終產品的需求。其中,總成本包括平均存儲成本和固定成本(訂貨成本、啟動成本)。 此後,Williams又運用動態規劃的演算法確定供應鏈內每個節點的生產/配送批量。作者假設生產過程是一個裝配過程,目標是每個周期的平均成本最小。其中,平均成本是網路中每個節點上的加工成本和存儲成本的函數。

Cohen&Lee為供應鏈的每個節點建立了物料需求政策模型。他們共建立四個子模型,每個模型的目標都是成本最小化:

(1)、物料控制子模型:已知提前期、滿足率、物料清單、成本信息和生產需求,確定物料訂購數量、再訂貨區間以及估計供應鏈中所有節點的響應時間;
(2)、生產控制子模型:已知物料響應時間,確定生產批量和每種產品的提前期;
(3)、產成品庫存子模型;已知成本信息、滿足率目標、生產提前期和需求信息,確定經濟訂貨批量和每種產品的數量;
(4)、配送:已知運輸時間要求、需求信息、成本信息、網路信息和目標滿足率,確定每個配送中心的庫存訂貨政策。

此外,Lee&Billington結合Hewlett-Packard公司的例子,分析了分散化供應鏈的物料管理及其成本優化;Van Houtum等人探討了隨機多級系統的物料協調問題。

1. 4庫存分配問題

庫存分配是配送系統中引人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由於一個配送中心通常要向多個零售商配送商品,因而如何在各個零售商之間、配送中心與零售商之間分配庫存是值得探討的一個問題。

Eppen&Schrage引入了所謂的"公平份額分配"准則。該分配政策保證了最終庫存(零售商庫存)具有相同的卸貨概率。此後,Federgruen和Zipkin又對該模型進行了拓展。Federgruen對以往的研究成果做了綜述,指出其共同特點是確定分配政策的目標是使存儲成本和缺貨成本最小。Federgruen指出,只要存儲成本和缺貨罰金是一致的,就會產生相同的缺貨概率。

De Kok在考慮目標滿足率的條件下,將Eppen&Schrage的研究推廣到一般情況,使其能夠計算倉庫不保持存貨的二級系統的最大訂貨水平;在此基礎,De Kok等人又分析了允許倉庫持有庫存的情況,並引入了GAS配比的概念。Verrijdt和De Kok指出,如果只允許最終庫存點持有存貨,De Kok等人的研究成果可以推廣到任意擴散型的N級系統。此外,Van derHeijden提出了CAS配比政策的一般形式-配比政策,綜合上述研究成果,提出了配送系統中所有節點均允許持庫存的分配政策。Graves運用虛擬分配的概念,分析了中央倉庫和零售商安全庫存的關系。

2、 當前研究的特點及存在的不足

綜合上述分析可以發現,當前對供應鏈存成本控制的研究存在著如下的特點和不足:

2.1 隨著人們對供應鏈認識的提高,對供應鏈庫存成本的研究逐步由簡單向復雜、由分散化供應鏈向集成化供應鏈發展,越來越重視供應鏈成員企業的協調與合作。但這部分研究還處於起步階段,只是對各個階段,只是對各個階段的庫存成本進行了優化,並未給出整條供應鏈的最優庫存成本。

2.2 未能充分考慮到信息對供應鏈庫存、訂貨政策、庫存政策、顧客需求等均成為公共信息,由此確定的供應鏈最優庫存成本低得多。隨著網際網路飛速發展和電子數據交換的引入,信息共享將逐步變為實現。因而,將信息融入庫存成本建模勢在必行。

2.3 模型對現實做了過多的抽象,忽視不確定性對庫存成本的影響。供應鏈的不確定性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供應商、製造商和顧客需求。只有盡可能周全地考慮各種不確定性的影響,建立的模型才能達到現實庫存成本的最優。

2.4 對顧客服務水平的定義不充分。幾乎所有的庫存成本模型得都以"顧客訂貨的平均滿足率"作為衡量顧客戶服務質量的標准,而訂貨的響應時間、平均缺貨次數和缺貨時間等更重要的標准卻被忽略了。此外,建模時有少有學者考慮到供應鏈的柔性問題。

2.5 未能將JIT、供應鏈延遲等技術有效地融合到供應鏈庫存成本控制模型中。 流程重構過程,實施得好,它本身就可帶來一系列利益。

⑷ 氣煙囪識別分析技術在天然氣水合物研究中的應用

沙志彬梁金強王力峰匡增桂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 廣州 510760)

基金項目:國土資源部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項目(編號:200811014)、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課題(編號:2009AA09A202)和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973)計劃(編號:2009CB219502-1)資助。

第一作者簡介:沙志彬(1972.4—),男,教授級高工,主要從事石油地質和天然氣水合物的研究。

摘要天然氣水合物是一種新型能源,形成水合物的天然氣主要是來自於下部生烴源岩,當天然氣在向上溢出的過程中遇到溫度、壓力和地層物性合適的區域便形成了天然氣水合物礦藏。但天然氣又是靠什麼路徑運移到儲層的呢?經過研究,認定研究區的天然氣主要是利用氣煙囪進行運移的。而氣煙囪識別分析技術就是利用研究區三維地震信息,通過對地震剖面的分析以及神經網路的運算,對天然氣運移形式進行描述,直觀地展示天然氣運移通道及賦存情況,通過垂向上和平面上的氣煙囪效應來預測水合物的發育帶,並將形成水合物富集所需要的天然氣源岩進行初步評估。然後在平面上展示出天然氣運移分布范圍和天然氣水合物礦藏的成藏范圍,從而為進一步研究水合物的形成、存儲提供依據,並可為水合物勘探中的井位部署提供參考。

關鍵詞氣煙囪 天然氣水合物研究 應用

1氣煙囪的概念

在石油地質學中,「氣煙囪」(Gas Chim ney)是一個嶄新的概念,「氣煙囪」一經形成,就可作為後期油氣或熱流體不可忽視的通道,揭示油氣的發育地點及運移到一個儲層,以及如何從儲層溢出,產生淺層油氣。可見「氣煙囪」對油氣運移與聚集會產生重要影響,是大中型油氣田存在的重要標志之一[1~2]

從地質成因角度來說,氣煙囪是由活動熱流體作用形成的一種特殊的伴生構造,這種伴生構造曾經是熱流體(氣、液)的泄壓通道,不僅形似煙囪,且具煙囪效應。其靜態形狀上似裂隙、裂縫,而在動態變化上表現為增壓破裂—泄壓閉合—增壓破裂這種旋迴性「幕式」張合特徵[2]。從地震表現角度來說,氣煙囪則可定義為在品質非常好的常規地震剖面上,某些部位反射波突然出現雜亂反射、振幅大幅度減弱(偶爾為強振幅)的這種柱狀、橢圓狀或錐形體地震模糊帶,並且核部低速,據此可識別氣體滲漏的位置和展布情況[3]

地震剖面上所揭示的氣煙囪是流體垂向活動的直接證據。在地震剖面上造成反射模糊帶,甚至空白區,其原因是氣層低速異常和反射屏蔽的影響,使反射波信噪比大幅度降低。對於地震剖面上弱振幅、低連續性的特徵,其原因可能為天然氣從儲層沿著構造薄弱帶向上運移,當運移比較劇烈時可能破壞地層原始沉積層理,同時地層中含有天然氣會大量吸收地震能量[4]

2氣煙囪與天然氣水合物成藏的關系

天然氣水合物是一種新型能源,其成藏條件比較特殊,主要形成於300m深的海底以下100~400m之間的地層中,是以層狀、塊狀、團狀等形式富集,主要是充填在海底沉積物的空隙和裂縫中,形成水合物的天然氣主要是來自於下部源岩生烴後運移到合適的地層富集成藏的[5~6]。但天然氣又是靠什麼路徑運移到儲層的呢?經過對地震剖面的分析以及神經網路的運算,認定研究區的天然氣主要是利用氣煙囪進行運移的(圖1)。當天然氣在向上溢出的過程中遇到溫度、壓力和地層物性合適的區域便形成了天然氣水合物礦藏[7~8]。因此,可以利用氣煙囪識別技術預測天然氣水合物分布范圍[9]。同時,氣煙囪在形成過程中攜帶大量富含甲烷氣的流體向上運移到天然氣水合物穩定帶,形成之後仍可作為後期活動的油氣向上運移的特殊通道[10]。此外,運用地震識別出的似海底反射(BSR)來識別氣煙囪構造,通過速度、泥岩含量、流體勢等屬性參數及鑽井資料,還可以判斷該煙囪構造的類型[11~12]

圖1 烴類的運移、聚集特徵示意圖Fig.1 Illu st ration of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 ulation

至於水合物形成的地質模式,目前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是原先的因溫度或 孔隙壓力變化而轉變為水合物;另外一種是微生物成因氣或熱成因氣從下部運移至水合物穩定帶而形成水合物。前一種情況下,水合物形成的重要原因不是外來物質的供給,而是原先天然氣藏系統內的變化,水合物呈分散狀存在於岩石中或者與已存在的氣藏共生[3]。而後一種情況,由於天然氣豐度不斷增加,當天然氣在向上溢出的過程中遇到溫度、壓力和地層物性合適的區域便導致水合物生成、積聚。當沉積層中的水合物充填程度越來越高時,沉積層變得不透水不透氣,並在水合物穩定帶之下形成常規氣藏[4]

深部形成的烴類氣體一旦形成,就出現在運移和聚集的動態過程中。在粘土、粉砂質粘土等低滲透性沉積物中,一般發生垂直向上的運移;在高滲透性的砂質沉積物,或者裂隙發育的岩層中,深部來源的烴類氣體大多沿地層上傾方向運移[2~3]。在深部構造發育的區塊,對於熱解氣以及深部運移氣體形成的水合物而言,有利於氣體進入水合物穩定域的運移通道是控制水合物形成和分布的關鍵因素[13~14]

因此,認為氣煙囪與天然氣水合物成藏的關系體現如下:

1)氣煙囪以流體運移為主要特徵;

2)氣煙囪是天然氣垂向運移的有效途徑;

3)氣煙囪構造為天然氣聚集形成水合物提供有利圈閉條件[15~16]

3氣煙囪識別分析技術的研發及應用

3.1地質模擬與工作流程

在氣煙囪體中地震響應的垂直擾動得到加強,這些擾動常常與油氣的垂直運移通道有關,通過對世界范圍內許多處理的地震氣煙囪的推斷已經證明氣煙囪在油源評價、運移、儲存、(斷層)封堵性以及溢出點都非常有用[2、4],其成因機理模型如圖2、圖3和圖4。從以上三個圖中可以看出,圖2氣煙囪發育較弱,油氣藏以油層為主,含氣較少,且斷層跟油氣藏沒有直接連通,油氣封蓋條件較好,因此油氣逸散量較小,在油氣藏上覆地層氣煙囪效應較弱,所以該類油氣藏總體保存條件較好;圖3氣煙囪發育明顯,油氣藏富集,封蓋條件較好,但下部氣層較厚,含氣層具有較大的流體壓力,因此上部蓋層的封蓋壓力不足以完全對氣層形成封蓋,因此具有較明顯的氣煙囪效應,所以該類油氣藏總體保存條件一般;圖4氣煙囪發育明顯,由於有斷層跟上、下部油氣層直接連通,且斷層封堵性較差,油氣儲存條件被破壞,造成油氣大量逸散,因此具有明顯的氣煙囪效應,所以該類油氣藏總體保存條件較差。

在技術上對氣煙囪體的預測研究主要是所謂的「地震氣煙囪處理技術」,即運用多層非線性神經網路技術對未知地震區塊進行預測。為實現地震資料自動化的地質解釋,其中心環節是通常所說的模式識別,即建立地震資料氣煙囪特徵參數(如相似性)與氣煙囪地質目標之間的關系[3]

圖2 地質發育配置關系較好Fig.2 Good geological arrangement

圖3 地質發育配置關系一般Fig.3 Ordinary geological arrangement

圖4 地質發育配置關系較差Fig.4 Bad geological arrangement

為了實現氣煙囪體的計算,採用荷蘭DGB地球科技公司與挪威國家石油公司共同開發的地震屬性處理與模式識別軟體Opend-Tect。O pend-Tect在強化細微的地震特徵信息的基礎上,分析這些反映不同地質沉積信息的空間分布,把多種地震數據體的信息綜合到一起以得到目標體的最佳圖像。並且O pend-Tect用神經網路、數學邏輯運算對多個屬性體處理,得到直接反映地下地質特徵的新屬性。O pend-Tect的核心步驟是傾角控制(Steer-ing),它在其所有的運算和處理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後續神經網路運算的前提和基礎。以下就是我們應用O pend-Tect計算氣煙囪體的工作流程(圖5)。

圖5 預測氣煙囪體技術流程圖Fig.5 Flow chart of gas chimney predication

3.2氣煙囪體計算的數據准備

為了更准確地識別氣煙囪體,我們需要對原始的地震數據做中值傾角濾波,以減少處理時產生的隨機擾動,使預測出的結果更加真實可靠。

O pend-Tect核心技術之一是在提取屬性和對數據濾波時考慮了所探測的地質體的方向及空間展布。當地質體的方向已知時,方向性原理容易被應用,例如在地震氣煙囪或直接碳烴檢測中,很多目標體無固定方向,但是它在各個方向傾斜。在這種情況下,在一定范圍的傾斜時窗中提取屬性比在固定時窗中更有利。因此,需要知道局部傾角及每個樣點處的方位角。

O pend-Tect提供了3種計算傾角及方位的方法,計算結果被稱為「定向體」,也就是每一個樣點處都帶有傾角和方位角信息的數據體。用傾角定向對地震數據做傾角定向濾波,改善同相軸的橫向連續性,減少隨機擾動。該濾波的主要特點是無濾波尾巴。

中值傾角濾波是一個數據驅動工具並產生一個整理過的數據體。在該數據體中,連續相位被加強並且隨機分布的噪音被壓制。濾波增加了地震數據輸出的可解釋性,提高了水平層自動追蹤的可執行性。濾波基本上搜集了我們定義圓域內的所有屬性並在中心用振幅中值替換了原有值,搜索區域遵循控制體內的傾角而定(圖6)。

圖6 中值傾角濾波原理Fig.6 Median dip filtration principle

綜合控制體的濾波工作流程如下:

1)定義搜索半徑;

2)從開始位置提取首個振幅;

3)沿著傾角和方位角通向下一道;

4)在該點提取內插值振幅;

5)在搜索半徑內對所有道重復第3、4步操作;

6)用所有提取振幅的中值來替換起始位置振幅;

7)對體內所有樣本重復操作第2~6步。

4道半徑的濾波輸入包含57個點。注意該圓不是平坦的也不是水平的,但是從一道到另一道是符合地震相位的。

中值應該定義成一系列中心點位置相關的值。因此,如果從最小到最大列出N個振幅,就可以取(N+1)/2處的位置值作為中值,這里的N是一個奇數。要理解一個中值濾波的效果,可假設已經用了3個點的中值濾波來過慮一個地震相位。濾波過程由下面給出:

……0,0,1,0,0,1,1,3,0,1,1……

3點中值過濾響應由下面給出:

……0,0,0,0,0,1,1,1,1,1,1,1,1……

要檢查這個,取3個相鄰輸入號碼,排列並輸出中間的值,然後改變輸入組的一個位置並重復的練習。

請注意:

1)短於半個濾波的相位被清除(例如左側1右側0);

2)噪音也被清除(值3);

3)邊界保留(主要的0帶和主要的1帶的間隙完全同一個位置,就是說無濾波導入)。

3.3提取樣本位置

圖形窗口中提取煙囪體和非煙囪體。我們建議開始時做一些不同時間的相似性切片,這樣可以在不同的時間尺度上初步判斷氣煙囪體的分布和走向特徵。

在一個可能的煙囪體位置上顯示一個或者是更多的屬性來檢查煙囪體單屬性下如何顯現,通過不同的屬性對比來突出氣煙囪體,以利於後續的拾取訓練點。

做完這些工作以後,我們已經准備好拾取煙囪體和非煙囪體了。要求第一步產生兩種不同的拾取組:一個是煙囪體,一個是非煙囪體,使用子目錄中右擊上欄菜單來實現,鍵入想創建的拾取組的名字,例如「煙囪體……是」並開始提取。在子目錄中點擊數據元素來移動元素到另一個位置並重復處理,重復這個練習直到取出了所需的所有樣本點。

現在拾取非煙囪體點,並分別保存到不同的拾取組團(圖7)。拾取樣本位置是這個處理的關鍵步驟。應該取向於創建最有代表性的為煙囪體或非煙囪體拾取組。如果數據中有多個煙囪體,不要僅取於一個,試著在盡可能寬范圍的時間域內把這些都拾取。

圖7 神經網路訓練組(綠色點表示氣煙囪,藍點表示非氣煙囪)Fig.7 Neural network training(green dot:gas chimney,blue dot:not gas chimney)

3.4神經網路及其演算法

1)人工神經網路是模擬生物神經信息處理方法的新型計算機系統,它可以模擬人腦的一些基本特徵(如自適應性,自組織性和容錯性),是一個並行、分布處理結構,它由處理單元及其稱為聯接的無向信號通道互連而成。人工神經網路力圖模仿生物神經系統,通過接受外部輸入的刺激,不斷獲得並積累知識,進而具有一定的判斷預測能力。

2)BP神經網路演算法

BP網路演算法的思想是把一組樣本的I/O問題變為一個非線性優化問題,使用了優化中最普通的梯度下降法,用迭代運算求解權對應於學習記憶問題,加入隱含層節點使優化問題的可調參數增加,從而可得到更精確的解。BP網路模型設計的最大特點是網路權值是通過使用網路模型輸出值與已知的樣本值之間的誤差平方和達到期望值而不斷調整出來的,並且確定BP神經網路評價模型時涉及隱含層節點數、轉移函數、學習參數和網路模型的最後選定等問題。

3.5神經網路訓練

首先在O pend-Tect裡面創建一個新的神經網路,並選擇想使用的屬性(通常是全部)和包含了煙囪體和非煙囪體的拾取組團,一般說來不是所有位置都用來訓練網路,但是一定比例的(10,10,20)樣本是用來避免過度適配網路,神經網路將在我們聲明的位置提取屬性,它將隨機分配數據到訓練和測試組,並且啟動訓練狀態。訓練執行情況在訓練期間被追蹤(圖8),並用兩種指數來表示。RMS錯誤值曲線表示訓練組和測試組的總的錯誤,分別從1(最大錯誤)到0(最小錯誤)兩個曲線在訓練間都應走低,當測試曲線再次走高表示網路過度適配。訓練應在這發生之前適可而止。典型的一個RMS值在0.8范圍內被認為是合理,0.8~0.6是好,0.6~0.4是很好,低於0.4為極好。

圖8 神經網路訓練監管窗口Fig.8 Monitoring window for Neural network training

最後將發現網路節點會在訓練中變色。顏色暗示了在分類裡面每個節點(每個輸入屬性)的重要程度,顏色從紅(最重要)經黃到白(最不重要)過度訓練。當一個網路從訓練組中識別單個樣本時會發生過度適配(overfitting)網路會在訓練組中表現得更優,但是會在測試組中表現變差。當在訓練組上的表現達到最大(最小錯誤)最優化結果的網路訓練會停止,停止的點可以從神經網路訓練窗口中的執行圖表裡查看。滿意後,接下來把訓練的網路推廣到整個數據體。這個在「產生體」模塊中操作完成。如果不想處理整個數據體,也可以限制輸出范圍來產生一個小數據體。為加快速度,可以在聯機處理模式下在多台機器上運行工作,O pend-Tect會在聲明的機器上分配數據並在處理結束時合成輸出結果。

3.6氣煙囪技術在研究區的應用

通過研究區的氣煙囪處理效果分析來看,研究區的氣煙囪較為發育,作為一種油氣運移的通道控制著整個研究區天然氣水合物的分布和儲量。從研究區LineA線的氣煙囪效果圖可以看出(圖9),煙囪現象主要是發育在BSR下部,發育BSR的背斜處的下部存在明顯的氣煙囪現象,為天然氣水合物的成藏提供足夠的氣源,證明此處的儲層主要是利用氣煙囪這種運移方式富集天然氣的;從圖中還可以看出氣煙囪在1650ms以下的地層中發育,從側面說明在神狐區域源岩生成的天然氣被很好地保存在地層中,並在有利位置成藏。對比分析沿BSR±50ms時窗提取氣煙囪平面效果圖來看(圖10),氣煙囪在BSR以下發育充分,而在BSR以上則沒有明顯的顯示,說明研究區的氣體是沿著下部源岩向上運移的,煙囪效應是由下部到上部是逐漸減少的。由此可以初步認為,流體在運移過程中在有利區域發生富集,也就是在BSR附近存在並富集。

圖9 Line A線氣煙囪顯示Fig.9 Display of gas chimney in Line A

圖10 沿BSR±50ms時窗提取氣煙囪平面效果圖Fig.10 P lane slices at BSR±50ms derived from gas chimney identification technique

氣煙囪在形成過程中攜帶大量富含天然氣的流體向上運移到天然氣水合物穩定帶,其形成之後仍可作為後期活動的油氣向上運移的特殊通道。通過平面和剖面結合分析,可以對天然氣運移分布范圍進行檢測,對水合物的成藏范圍進行圈定。

4認識與討論

利用DG B公司Opend-Tect軟體氣煙囪技術,通過對地震剖面的分析以及神經網路的運算,對天然氣運移形式進行預測,直觀地展示天然氣運移通道及賦存情況,通過垂向上和平面上的氣煙囪效應來預測水合物的發育帶,並將形成水合物富集所需要的天然氣源岩進行初步預測。然後在平面上展示出天然氣運移分布范圍和天然氣水合物礦藏的成藏范圍,從而為進一步研究天然氣水合物的形成、存儲提供依據,並為天然氣水合物勘探中的井位部署提供參考。因此,氣煙囪識別分析技術可以應用於天然氣水合物礦藏的勘探與評價當中。總結本文得出以下幾點認識與討論:

1)研究區的氣煙囪較為發育,作為一種油氣運移的通道控制著整個研究區天然氣水合物的分布和儲量;

2)氣煙囪現象主要是發育在BSR下部,氣煙囪體為天然氣水合物的成藏提供足夠的氣源,同時天然氣被很好地保存在地層中,並在有利位置成藏;

3)氣煙囪在BSR以下發育充分,而在BSR 以上則沒有明顯的顯示,說明煙囪效應是由下部到上部是逐漸減少的,認為流體在運移過程中在有利區域發生富集,也就是在BSR附近存在並富集。

4)通過平面和剖面結合分析,可以對天然氣運移分布范圍進行檢測,對天然氣水合物的成藏范圍進行圈定,為井位部署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張為民,李繼亮,鍾嘉猷等.氣煙囪的行程機理及其與油氣的關系探討.地質科學,2000,35(4):449~455

[2]張樹林,田世澄,朱芳冰.鶯歌海盆地底辟構造的成因及石油地質意義.中國海上油氣,1996,10(1):1~6

[3]Marcello Simoncelli,HUANG Zu-xi,柴達木盆地應用疊前偏移技術消除「氣煙囪」效應.石油勘探與開發,2003,30(2):115~118

[4]解習農,劉曉峰,趙士寶等.異常壓力環境下流體活動及其油氣運移主通道分析.地球科學,2004,29(5):589~595

[5]張光學,黃永樣,陳邦彥等.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地震學[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3

[6]馬在田,耿建華,董良國等.海洋天然氣水合物的地震識別方法研究.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2002,1:1~8

[7]梁全勝,劉震,王德傑等.「氣煙囪「與油氣勘探.新疆石油地質,2006,27(3):288~290

[8]劉殊,范菊芬,曲國勝等.氣煙囪效應——礁灘相岩性氣藏的典型地震響應特徵.天然氣工業,2006,26(11):52~56

[9]EckerC,Dvorkin J,NurA M.Estimatingthe amount of gas hydrate and free gasfrom marine seismic data[J].Geophys.ics,2000,65,565~573

[10]Wood WT,Stofa P L,Shipley TH.Quantitative detection of methane hydrate through high-resolution seismic velocity analysis[J].J.Geophys.Res.,1994,99,9681~9695

[11]Sloan E D.Clathrate Hydrates of Natural Gas.Marcel Dekker,New York,1990

[12]Miller JJ,MyungW L,vonHueneR.An analysis of a reflectionfromthe base of a gas hydrate zone of Peru[J].Am.Assoc.Pet.Geol.Bull.,1991,75,910~924

[13]Hyndman R D,Foucher J P,Yamano M,et al.Deep sea bottom-simulating-reflector:calibration ofthe base of the hydrate stability field as used for heat flow estimates.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1992,109,289~301

[14]Hyndman R D,Davis E E.Amechanism for the formation of methane hydrate and seafloor bottom-simulating reflectors by vertical fluid expulsion.J.Geophys.Res.,B,Solid Earth and Planets,1992,97(5):7025~7041

[15]梁全勝,劉震,常邁等.柴達木盆地三湖地區第四系氣藏形成與「煙囪效應」.新疆石油地質,2006,27(2):156~159

[16]王秀娟,吳時國,董冬冬等.瓊東南盆地氣煙囪構造特點及其與天然氣水合物的關系.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2008,28(3):103~108

Application of Gas Chim ney Identification Technique to Study of the Gas Hydrates

Sha Zhibin,Liang Jinqiang,Wang Lifeng,Kuang Zenggui(Guangzhou Marine Geological Survey,Guangzhou,510760)

Abstract:Gas hydrates are expected to be a new type of energy source in the future.The forming gases coming from the source rocks underneath can be converted to gas hydrates along the ascending paths where the environment parameters,such as temperature,pressure and geological properties,favor the form ation of gas hydrates.So what about the ascending paths?We believed that gas chimney contributes to the cause of ascending mostly.Byseismic profiles analysis and neural network calculation,gas chim ney identification technique makes use of 3-D seismic inform ation data and attribute to describe the gases migrating m odel,display the ascending paths,predict gas hydrates accum ulation and preliminarily evaluate source rocks shown in the 3-D space.The processed results can also be dem onstrated on the base map to mark out gases scope and gas hydrates scope respectively for the evidence of gas hydrates formation and accumulation,and further more provide the meaningful references to borehole dispositions of gas hydrates field exploration.

Key words:Gas chim ney;Gas hydrates;Study;Application

⑸ 吳微的論文論著

1. 吳微,解非線性分枝問題的擴展方程方法,
科學出版社, 北京, 1993.
2.R. Li, Z. Chen and W. Wu, Generalized Difference Methods for
Differential Equations,
(美國)Marcel Dekker Inc., New York, 2000.
3.吳微, 神經網路計算,
高等教育出版社, 北京, 2003.(「十五」規劃國家級教材) 1. 吳微,李榮華, 解一維二階橢圓和拋物型微分方程的廣義差分法,
數學年刊, 5A(1984)303-312.
2. 吳微, 系數與時間相關的二階雙曲方程的半離散有限元逼近,
吉大自然科學學報報, 1(1985)35-42.
3. 吳微, 與時間相關的二階雙曲方程的全離散有限元逼近,
吉大自然科學學報, 2(1985)46-54.
4. 吳微, 與時間相關的非自共軛拋物方程的全離散有限元逼近,
高校計算數學, 2(1985)113-120.
5. 倪平,吳微,廣義 Galerkin 方法的超收斂估計,
高校計算數學學報, 2(1986)154-158.
6. 吳微, 解雙調和方程的混合廣義差分法,
吉大自然科學學報, 3 (1986)14-22.
7. 吳微, The Calahan method for parabolic equations with time-
dependent coefficients,
計算數學(英文版), 5(1987)10-20.
8. 包剛,吳微, 二階雙曲方程廣義差分法的誤差估計,
吉大自然科學學報, 2(1987)33-42.
9. 吳微, 非線性拋物方程廣義差分法的誤差估計,
計算數學(中文版), 2(1987)119-132.
10.吳微, 非線性轉折點計算中的矩陣分裂技巧,
高校計算數學學報, 4 (1990)355-369.
11.P.J. Aston, A. Spence and W. WU, Bifurcation to rotating waves in
equations with O(2)-symmetry,
SIAM J. Apll. Math., 52(1992)792-809. (SCI)
12.P.J. Aston, A.Spence and W.Wu,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bifurcation from travelling waves to molated travelling waves,
Inter. Ser. Numer. Math., 104(1992)35-47.
13.Wei WU, Nondegeneracy of Hopf points emanating from a Z_2 symmetry-
breaking Takens-Bogdanov point,
Appl. Math. Lett., 6(1993)9-12. (SCI)
14.吳微,吳柏生,李榮華, Singular points near a double foldpoint in
Z_2-symmetric nonlinear equations,
高校計算數學學報(英文版), 2(1993)101-115.
15.A. Spence, W. Wu, D. Roose and B. De Dier, Bifurcation analysis of
double Takens- Bogdanov points of nonlinear equations with $Z_2$-
symmetry,
Inter. J. Bifurcation and Chaos, 3(1993)1141-1153.
16.蘇毅,吳微, 從雙重摺疊點分枝出的 Hopf 點的非退化性和穩定性,
吉大自然科學學報, 3(1993)1-8.
17.吳微, Galerkin methods for elliptic and parabolic convection-
diffusion problems,
東北數學, 9(4)(1993)525-538.
18.吳微, A Petrov-Galerkin method based on symmetrization for
convection-defusion problems,
東北數學, 10(1)(1994)59-70.
19.W. Wu and A. Spence, A pitchfork/fold interaction in nonlinear
equations with Z2-symmetry,
東北數學, 10(2)(1994)174-180.
20.W. Wu, Y. Zou and M. Huang, Heteroclinic cycles emanating from
local bifurcations,
manuscripta mathematika, 85(1994)381-392.(SCI)
21.W. Wu, P.J. Aston and A. Spence,
Rotating waves from Hopf bifurcations in equations with O(2)-
symmetry,
SIAM J. Sci. Comput., 15(3)(1994)495-510.(SCI)
22.W. Wu, A. Spence and K.A. Cliffe,
Steady-state/Hopf interaction at a symmetry-breaking Takens-
Bogdanove point,
IMA J. Numer. Anal., 14(1994)137-160.(SCI)
23.吳微, Stability of travelling waves,
數學研究與評論, 14(3)(1994)1-7.
24.蘇毅,吳微, Singular points near an X0-breaking double singular fold
point in Z2-symmetric nonlinear equations,
東北數學, 10(3)(1994) 385-395.
25.W. Wu and Y. Su, Stability of periodic solutions generated by Hopf
points emanating from a Z_2-symmetry-breaking Takens-Bogdanov
point,
東北數學, 11(2)(1995)157-168.
26.吳微, Period-doubling bifurcation of travelling waves,
非線性動力學學報, 2(增刊)(1995)48-52.
27. 吳微,Bifurcation from steady-state to global dynamics,
Bull. Allahabad Math. Soc., 10/11(1995/96)85-94.
28.鄒永魁,吳微,Petrov-Galerkin method with linear trial and
quadratic test spaces for parabolic convection-diffusion problems,
東北數學, 12(2)(1996)207-216.
29.W.Wu,On nondegeneracy of Hopf bifurcation points emanating from
TB point.
Nonlinear Analysis T.M.A., 26(6)(1996) 1161-1168.(SCI)
30.P.J. Aston, A. Spence and W. Wu, Hopf bifurcation near a double
singular point,
J. Computational and Applied Mathemetics, 80(1997)277-297.(SCI)
31.W. Wu and F.Y. Meng,Mode interaction at a triple zero point of
O(2)-symmetric nonlinear systems with two parameters,
東北數學, 16(1)(2000)10-20.
32. 吳微,趙衛海,廣義逆矩陣及其在神經網路計算中的應用,
大連理工大學學報,40(S1)(2000)9-11。
33. 吳微,陳維強,劉波,用BP神經網路預測股票市場漲跌,
大連理工大學學報,41(1)(2001)9-15。
34. 李正學,吳微,張宏偉,Convergence of on-line gradient methods for
two-layer feedforward neural networks,
數學研究與評論, 21(2)(2001)219-228。
35.孔俊,吳微,趙衛海,識別數學符號的神經網路方法,
吉大自然科學學報, 3(2001)11-16.
36. 吳微,陳維強,用於股市預測的BP演算法的一些改進,
大連理工大學學報,41(5)(2001)518-522。
37. 孔俊,吳微,Online gradient methods with a punishing term for
nureul networks,
東北數學, 17(3)(2001)371-378.
38. Wei Wu and Yi Su, Hopf bifurcation near a singular point with Z2-
symmetry and X0-breaking,
J. Computational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144(1-2)(2002)335-347.
(SCI)
39. Wei Wu and Yuesheng Xu, Deterministic convergence of an online
gradient method for neural networks,
J. Computational and Applied Mathematics,144(1-2)(2002)335-347
(SCI)
40. Wei Wu, Guori Feng and Xin Li, Training multiple perceptrons via
minimization of sum of ridge functions,
Advances in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17(2002)331-347.
(SCI)
41.Zhengxue Li, Wei Wu and Weidong Gao, Predictions of stock market
by BP neural networks with technical indexes as input,
J. Mathematical Research and Exposition, 23(2003)83-97.
42.郭立賓,吳微,二維圖像中交叉點的神經網路識別,
大連理工大學學報,43(2003)548-550。
43.Wei Wu and Zhiqiong Shao, Convergence of online gradient methods
for continuous perceptrons with linearly separable training
patterns,
Applied Mathematics Letters, 16(2003)999-1002.(SCI)
44.Zhengxue Li, Wei Wu and Yuelong Tian, Convergence of an online
gradient method for feedforward neural networks with stochastic
inputs,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163(1)(2004)
165-176.(SCI)
45.張玉林,吳微,用BP神經網路捕捉股市黑馬初探,
運籌與管理,13(2)(12004)123-130.
46. Lijun Liu and Wei Wu, Finite convergence of MR1 neural networks
for linearly separable training patterns,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3147(2004)282-295. (SCI)
47. Wei Wu et al., Recent developments in on convergence of online
gradient methods for neural network training,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3147(2004)235-238. (SCI)
48. Liqing Zhang and Wei Wu, Online gradient methods with a penalty
term for neural networks with large training set,
J. of Nonlinear Dynamic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1(2004)53-58.
49. Hongmei Shao, Wei Wu and Feng Li, Convergence of online gradient
method with a penalty term for feedforward neural networks with
stochastic inputs, Numerical Mathematics, A journal Chinese
Universities, 14(2004)87-96.
50. Wu, W., Feng, G., Li, Z. and Xu, Y., Deterministic Convergence of
an Online Gradient Method for BP Neural Networks,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6(2005)533- 540. (SCI)
51. Zhengxue Li, Wei Wu, Guorui Feng and Huifang Lu, Convergence of an
Online Gradient Method for BP Neural Networks with Stochastic
Inputs,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3610(2005)720-729.
Ei Compedex (05439427415), SCI (BDA22)
52. Yang, J; Wu, W; Shao, ZQ, A new training algorithm for a fuzzy
perceptron and its convergence,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3496(2005) 609-614, Ei Compendex (05399382279), SCI (BCN38)
53. 曲笛,吳微,邵紅梅,帶動量項的線性輸出BP網路收斂性, 高校計算數學學
報,27(2005)增刊,368—372.
54. Naimin Zhang; Wei Wu; Gaofeng Zheng, Convergence of gradient
method with momentum for two-Layer feedforward neural networks,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vol.17, no.2, 2006, 522-
525, Ei Compendex (06129763934), SCI (026SD)
55. Wei Wu, Feng Li, Jun Kong, Lichang Hou, and Bingi Zhu,A Bottom-
Up OCR System for Mathematical Formulas Recognition,D.-S. Huang,
K. Li, and G.W. Irwin (Eds.): ICIC 2006,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4113(2006)274–279, Ei Compendex(064210172616),SCI
56. 吳微,侯利昌, 基於LL(1)文法的印刷體數學公式結構分析方法, 大連理
工大學學報,46(2006)454-459
57. SHAO Zhiqiong, WU Wei, YANG Jie, Finite convergence of On-line BP
neural networks with linearly separable training patterns, 數學研究
與評論,26(2006)451-456
58. Wei Wu, Hongmei Shao, and Zhengxue Li,Convergence of Batch BP
Algorithm with Penalty for FNN Training, I. King et al. (Eds.):
ICONIP 2006, Part I,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4232, 562–
569, 2006. SCI (BFG80)
59. Lichang Hou, Wei Wu, Bingi Zhu, Feng Li, A Segmentation Method
for Merged Characters Using Self-Organizing Map Neural Networks,
Journal of Information and Computational Science, 3:2(2006)219-
226. EI Compendex
61. Hongmei Shao, Wei Wu, Lijun Liu, Convergence and Monotonicity of
an Online Gradient Method with Penalty for Neural Networks, WSEAS
TRANSACTIONS on MATHEMATICS,6:3(2007)469-476. EI Compendex
62. 陳兵,吳微,基於SOFM和最短路徑法的粘連字元分割,儀器儀表學報, 2006
年第6期增刊,2090-2106
63. Lijun Liu and Wei Wu,Dynamical System for Computing Largest
Generalized Eigenvalue,J. Wang et al. (Eds.): ISNN 2006,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3971, 399-404, 2006. SCI
64. Huifang Lu, Wei Wu, Chao Zhang, Yanxiong, Convergence of Gradient
Descent Algorithm for Pi-Sigma Neural Networks, Journal of
information and Computational Science, 3:3(2006)503-509. EI
Compendex
三. 國際會議論文集
1. Wei Wu, E. Suli and K.W. Morton,
Optimal order estimates for linear Galerkin methods for convection-
diffusion problems,
MAFLAP 87, London,Academic Press, 1988.
2. A. Spence, P.J. Aston and W. Wu,
Bifurcation and stability analysis in nonlinear equations using
symmetry-breaking in extended systems,
Numerical Analysis, Dundee, 89, eds. D.F Griffiths at. al.,
Longman, 1990, 243-256.
3. W. Wu,K.A. Cliffe and A. Spence,
Steady-state/steady-state mode interaction in nonlinear equations
with Z2-symmetry,
Continuation and Bifurcation: Numerical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 eds. D. Roose, De D. Dier and A. Spence, Leuvon,
Belgium, 89.Kluwer Academic Press, 1990, Series C: Mathematical
and Physical Science, Vol. 313., 89-104.
4. Wei Wu and A. Spence,
Hopf points emanating from a double singular fold point,
工程與科學中的非線性問題國際會議文集, 肖竹鐵,胡向忱主編, 科學出版
社, 北京,1992, 267-269.
5. Wei Wu,
Mode interaction at a triple zero point of O(2)-symmetric
nonlinear systems with two parameters,
World Congress of Nonlinear Analysts'92, Florida, ed. V.
Lakshmikantham, Walter de ruyter, Berlin, New York, 1996,2011-2022.
6. Wei Wu, Heteroclinic and Hopf points bifurcating from local
singular points,
Bifurcation Theory and Its Numerical Analysis, eds. Z. Chen, S.
Chow, K. LI, Xi』an, China, 1998, Springer, 194-202.
7.Wei Wu,Convergence of an online gradient method,
Abstracts of short communications and poster sessions,
InternationalCongress of Mathematicians, Beijing, 2002, Higher
Ecation Press, p353.
8.Wei Wu and Yuesheng Xu, Convergence of online gradient method for
neural networks, in Numeriacal Liner Algebra and Optimization,
edited by Ya-xiang Yuan, (Proceedings of 200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umerical Optimization and Numerical Algebra,
Dunhuang, China, ) Science Press, Beijing/New York, 2003, 52-67,
(Invited lecture)
9.Hongmei Shao, Wei Wu, Feng Li and Gaofeng Zheng, Convergence of
gradient algorithm for feedforward neural network training, The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mputing and
Information (ISC&I 2004), Edited by Renhong Wang and Xiaonan Luo,
CIC Media Ltd., 2004, pp. 627-631
10. Wei Wu, Hongmei Shao and Di Qu, Strong convergence for gradient
methods for BP networks training, Proceedings of 200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ural Networks & Brains (ICNN&B』05),
Edited by Mingsheng Zhao and Zhong Shi, Beijing, China, 2005,
IEEE Press. pp. 332-334.
11. 李峰, 吳微, 版面分析中基於可並行化局部操作序列的局部極大成分標記,
第六屆全球智能控制與自動化大會 (WCICA』06), 大連, 中國, 2006, IEEE
Press. pp. 10512-10516. (ISBN:1-4244-0331-6) EI
12. HONGMEI SHAO, WEI WU,LIJUN LIU,Convergence of an Online Gradient
Algorithm with Penalty for Two-layer Neural Networks,Proceedings
of the 10th WSEA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LIED MATHEMATICS,
Dallas, Texas, USA, November 1-3, 2006. Edited by G. R.
Dattatreya, WSEAS, (ISSN: 1790-5117, ISBN: 960-8457-55-6)
13. Wei Wu, Liqing Zhang and Naimin Zhang, Online gradient method with
a penalty term for BP neural networks, in Proceedings of the
Seventh China-Japan Seminar on Numerical Mathematics, Zhangjiajie,
2005, Edited by Zhong-Ci Shi and Hisashi Okamoto, pp.179-192,
Science Press, Beijing, 2006. 1.李正學,吳微, 引入技術指標的BP網路在滬市綜合指數漲跌預測中的應用,
CCAST-WL Workshops Series, Beijing, Aug. 2001, Vol. 142, 161-176.
2.吳微,陳維強,劉播,用BP神經網路預測股票市場漲跌,
CCAST-WL Workshops Series, Beijing, Aug. 2000, Vol. 127, 1-22.
3.吳微, Generalized Difference Methods for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cientific Computing and
Applications, Hongkong, 2003, 國際會議特邀報告.
4.吳微,Monotone and deterministic convergence of online gradient
methods for feedforward neural networks,
第二屆中韓數值分析及其應用研討會,北京,2003, 國際會議特邀報告.
5.吳微,Deterministic convergenceof an online gradient method for BP
neural networks,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mputing Science,
Guangzhou, 2002, 國際會議特邀報告.
6.吳微,Some recent developments on convergence online gradient
methods for neural networks,
第七屆中日計算數學研討會,張家界,2004, 國際會議特邀報告.

⑹ 相干體技術在天然氣水合物解釋中的應用及研究

沙志彬1,2張光學2張明2梁金強2

(1.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武漢 430074 2.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 廣州 510760)

基金項目: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課題(編號:2005AA611050)資助。

第一作者簡介:沙志彬(1972.4—),男,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石油地質和天然氣水合物的研究。

摘要 在天然氣水合物的地震資料解釋過程中,常規(疊加和偏移)地震剖面上難以識別天然氣水合物賦存區域。通過近年的實踐,認為相干體數據及切片能夠較好地揭示天然氣水合物的地球物理異常特徵,從而給識別天然氣水合物和劃分其賦存區域提供有力的證據,增加了一種可用於天然氣水合物的檢測技術。

關鍵詞 天然氣水合物 相干體 應用 研究

1 前言

相干體處理解釋技術在油氣勘探與開發項目的研究中已經得到廣泛的應用,為解決復雜地區地質情況和日益增多的地震數據量等問題起到了重要作用[1]。它不僅提高了地震資料解釋的效率和精度,使三維地震資料得到充分應用,同時能夠很好地突出數據的不連續性,快速准確的識別斷層、特殊岩性體及地層沉積特徵,直接對目標體和沉積層進行直觀和精細的描述。相干體處理解釋技術已經成為三維地震資料解釋中不可缺少的技術方法[2]

2 相乾性的基本原理

由震源激發產生的地震子波,在向下傳播的過程中,遇到波阻抗分界面,發生反射和透射,形成地震波。地震波到達測線接收點,視速度不變,或者只沿測線方向有緩慢變化。而測線布置的觀測點相距不遠,滿足空間采樣定理,因此同一個相位在相鄰地震道上的到達時間也是相近的,每一道記錄下來的振動圖是相近的,並且會一個個套在一起,形成一條平滑的有一定長度的同相軸,這個特點叫做相乾性。相干技術就是從相鄰地震道相互之間的相乾性出發,給出一定量描述。對於三維地震數據體,通過對主測線和聯絡測線方向計算某一時間域內波的相似性,可獲得三維地震相干體,因此相干體是指三維數據相乾性的一種三維數據體[3]

當地下目的層存在斷層和地層不連續性變化時,在局部一些地震道上會表現出與相鄰地震道不同的反射特徵,因而導致道與道之間相關性方面的極不連續性,即斷層所產生的地震錯動,會在相應道的相關曲線中出現極高的不相關特性[4](圖1)。利用這一原理,通過對三維數據體的不連續性進行分析,便可識別構造和斷層的分布,使解釋人員在解釋之前就能獲得研究區概略的構造幾何形態及斷層分布情況。充分利用三維地震數據體原已存在的空間分布信息,能夠減少復雜情況人為因素造成的誤差及由此而產生的多解性。

圖1 斷層引起的波形變化示意圖

Fig.1 Sketch map of wavelet movement by the fault

3 相乾性的計算方法

自相乾性的概念及應用方法提出以來相干演算法本身在不斷發展。大致分為三種類型:第一代演算法C1,即歸一化互相關,採用三道相干處理,對於高品質的資料具有很好的檢測效果,解析度也最高;第二代演算法C2,即任意多道相似性演算法,採用多道相干處理,其分析結果解析度稍低,但抗噪能力較強;第三代演算法C3,亦稱作特徵構造,它把多道地震數據組成協方差矩陣,應用多道特徵分解技術求得多道數據之間的相關性[5~7]

目前常用軟體中相乾性演算法是能量歸一化後的互相關計算,屬於第一代演算法C1。

首先定義縱測線上t時刻、道位置在(xi+yi)和(」i+l,yi)與地震道u之間延遲為l的互相關系數

南海地質研究.2007

式中2ω為相關時窗的時間長度。

再定義橫測線上t時刻、道位置在(xi,yi)和(xi+l,yi)與數據道延遲為m的互相關系數為

南海地質研究.2007

把上面縱測線(l延遲)和橫測線(m延遲)的相關系數組合起來就得到相關系數ρxy的三維估計:

南海地質研究.2007

式中:masρx(t,l,xi,yi)和maxρy(t,m,xi,yi)分別表示時移為l和m時,ρx和ρy為最大值。對於高質量的地震數據,時移l和m可分別近似計算出每道在」和y方向上的視時間傾角。第一代演算法是先計算主測線、聯絡測線方向的相關系數,最後合成主聯方向相關系數。其優點是計算量小,易於實現。缺點是受資料限制較大,時窗大,抗噪性差。

第二代演算法,即C2演算法,可對任意道數進行相似分析,估計其相乾性。先定義一個以τ時刻為中心的j道橢圓或矩形分析時窗,在時窗內取j道相鄰地震數據u,如果分析點坐標軸為(」,y)則定義相似系數為δ(τ,p,q):

南海地質研究.2007

式中:p和q分別表示」,y方向上的視傾角,上標H表示希爾伯特變換或地震道u的正交分量。若時窗取[-K,K],則平均相似系數為

南海地質研究.2007

式中:Δt為采樣時間間隔。第二代演算法對任意多道地震數據計算相干,基於水平切片或層位上一定時窗內計算。其優點是對地震資料的質量限制不嚴,抗噪性強。利用可變時窗,即用一個適當大小的分析窗口,能夠較好地解決提高解析度和提高信噪比之間的矛盾。因此,該演算法具有較好的適用性和解析度,而且具有相當快的計算速度,缺點是不能正確反映地層傾角變化。

第三代演算法,即C3相干演算法是用基於相似的相干演算法對任意多道地震數據進行相干計算。該方法是藉助協方差矩陣C來實現的。設λj(j=1,2,L,J)是協方差矩陣C的第j個特徵值,其中λ1是其最大的特徵值。C3相干演算法的計算公式為

南海地質研究.2007

第三代演算法以多道或多個子體為對象進行道比較和相似性計算,同時進行基於層位的傾角和方位角估計,從常規數據的縱測線地震顯示上估計真傾角最大值來定義離散視傾角范圍。通常當地層具有走向和傾向多邊特徵時,如鹽底辟、前積三角洲,火山岩地層等,計算出獨立的相干數據體、傾角數據體、方位角數據體,利用HLS(色調、光亮度、飽和度)彩色模型顯示相干、傾角、方位角多個地震屬性[6]

4 相干體參數的選擇

圖2 相幹道數示意圖

Fig.2 Sketch map of the number of coherent channel

相干模式的選擇有兩個問題要解決,一是選取多少道參與相干計算最為合適,一是相干時窗大小的選擇。針對第一個問題,選用不同的數據做了相關試驗,分析認為:選取的道數多少應與地質異常體的大小有密切關系。如果選取道數太多,就無法發現小的地質異常體,且定位不準確;如果選取的道數太少,受地震數據體雜訊的影響就很大,以至於影響正常解釋工作。一般的,相幹道數選擇包括線性3道、正交3道、正交5道、正交9道(圖2)。通過試算可知,參與計算的道數越多,平均效應越大,對斷層的解析度反而會降低;相反,相幹道數少,就會提高斷層、特別是對小斷層的解析度。因而在計算地震相干數據體時應根據不同研究目標來選擇計算的道數[1~3]

相干時窗的大小由解釋員根據地震反射波的視周期T而定,通常取T/2~3T/2。當計算的相干時窗小於T/2時,由於相干時窗小、視野窄,看不到一個完整的波峰或波谷,據此計算出的不相干數據帶反映雜訊的幾率比反映小斷層的幾率大;當計算的相干時窗大於3T/2時,由於相干時窗大,可以看到多個地震反射同相軸,據此計算出的不相干數據帶反映同相軸連續的幾率比反映斷層的幾率大[3,4]。可見相干時窗取得太大與太小都會降低對斷層的分辨能力。通過多次對比試驗,認為採用線性3道、時窗32ms計算得到的地震相干數據體有利於開展天然氣水合物的解釋工作[6,7]

5 相干演算法的試驗與結論

2005和2006年我局先後在南海北部陸坡區神狐海域研究區進行准三維採集,地震數據質量較以前有較大提高,定位精確,具有較高的信噪比和解析度。結合該研究區的構造背景,分別應用三代相干演算法對神狐研究區地震數據進行相干計算,結果見圖3。圖3a,圖3b,圖3c分別是用C1,C2,C3三代演算法計算出的相干體水平切片,白色代表相乾性高,黑色代表相乾性低。水平切片上黑色窄帶反映相乾性很低的斷層。從圖3a,圖3b,圖3c三幅圖中都可以看出本區域斷層比較發育,斷層走向以東西向為主。比較三幅圖,圖3a中,不僅上部和下部的大斷層清晰可見,中部還可以分辨出南北方向的細小斷層,而在圖3b和圖3c中此處的細小斷層均不可識別。因此,對於該研究區的地震資料,採用第一代相干演算法計算得到的相干數據體解析度較高[6,7]

通過試驗分析得出如下結論:相干演算法的選擇綜合考慮參與計算的研究區地震資料的質量及研究區內的構造特徵。若研究區地震數據信噪比較高,應用第一代相干演算法得到的相干數據體解析度最高,利於識別小斷層;若地震資料信噪比稍低則應用第二代演算法可得到解析度較高相干數據體;對於構造變化復雜、地層傾角較大的研究區要選用第三代演算法才能正確反映地層傾角的變化[3,4]

6 天然氣水合物的相乾性分析

通過對三維數據體的各種邏輯關系和物理屬性的分析研究,認為地震三維數據體的不相關性主要反應斷層及岩性變化;相關性主要反映岩性的均一性和地層的連續性。據此進行相干體解釋時,高連續性數據對應均一岩性體和連續的地層;中等連續性數據對應層序特徵;窄條帶低連續對應斷層、岩性的變化或特殊岩性的邊界;寬條帶低連續對應數據質量不好或無反射層位[3]

由於特殊地質體和周圍地層的地震反射有著不同的相乾性,所以特殊岩性體在相干切片上能清楚地反映出來。應用相干數據可以確定某些岩性異常體的邊界,為這些異常體的圈定提供輔助手段。目前,三維相干技術的發展比較成熟,一些學者[3,4]利用相干技術,預測了火成岩、碳酸鹽岩等特殊岩性體的分布范圍,實現特殊岩性體的准確成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現在還很少應用相乾性分析天然氣水合物這種特殊岩性體[3~5]

圖3 三代相干演算法效果比較圖

Fig.3 The map of the effect of three kinds of coherent calculation methods

在充分研究前人工作的基礎上,依據天然氣水合物的地球物理特徵,對疊前偏移數據體進行相干處理,得到相干體數據,分析總結水合物在相干數據體上的響應[1~3]。研究發現:排除構造因素,通過用其他地震檢測手段識別出的含水合物的地層在相干體上表現出很高的相乾性,與周圍地層相乾性差異明顯;同樣,含水合物地層在相干體切片上表現出高相乾性的屬性特徵。分析認為這種現象可能是因為地層填充水合物導致地層岩性相對均一,相鄰地震道反射相似性高[8~10]

以神狐海域研究區為例,250線地震剖面上(圖4(a)),可以看到同一沉積地層(A區域和B區域)同相軸連續性好,兩者之間沒有明顯的差異;在相干剖面上(圖4(b))卻表現出相乾性差異,沒有水合物充填區域為中相乾性(B區域),而有水合物充填區域為強相乾性(A區域)。因此,利用相干體技術可以圈定天然氣水合物的分布范圍[6,7]

圖4 神狐海域研究區250線地震剖面(a)與相干剖面(b)

Fig.4 The Seismic and coherent profi1e of Line 250 in the study of Shenhu offshore

此外,對神狐海域研究區的整個相干數據體進行分析,自海底以下間隔固定時窗(時窗小於識別礦體厚度)分別對兩個BSR區域提取相干切片。分析發現在東南BSR區塊的2000ms相干體切片上(圖5(a)),230-320線,400-600道範圍內,有一亮白色團塊(在相干體切片中白色代表高相乾性,黑色代表低相乾性);在相同區域,2050ms和2100ms相干切片上仍可以清楚地分辨出兩塊高相乾性團塊(圖5(b),5(c))。通過與BSR分布圖對比發現,該區域與BSR的分布范圍基本吻合,處於BSR上的空白帶內,由此推測高相乾性可能是含天然氣水合物所致;同樣,在西北BSR區塊的1700ms到1900ms相干體切片上亦表現出高相乾性。因此,可以利用相干體技術推測水合物在此區域是否賦存,並且可以大致圈定水合物的分布范圍[6,7]

在相干體數據的應用中,相乾性是對地震道進行去同存異,突出斷層、特殊岩性體等地質現象,而影響地震道相乾性因素復雜,地震道間相似程度往往受多種因素影響。因此,在水合物礦體的預測中,必須綜合利用相干體與其他分析檢測技術(AVO反演、波阻抗反演、瞬時屬性剖面、能量半衰時剖面等),去偽存真,共同確定水合物礦體的展布[11~15]

圖5 神狐海域研究區東南BSR區塊相干體切片

Fig.5 The slice of coherent profile of southeastern BSR area in the study of Shenhu offshore

7 認識與討論

總結本文得出以下幾點認識與討論:

1)本文嘗試運用相干體技術來識別天然氣水合物的地球物理特徵,形成了一項可用於天然氣水合物的檢測技術;

2)實踐證明可以利用相干體技術推測水合物在此區域是否賦存,並且可以大致圈定水合物的分布范圍;

3)針對天然氣水合物進行的相干體研究尚處於初級階段,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及完善;

4)相乾性數據受多種因素影響,在天然氣水合物礦體的預測中,必須聯合利用其他分析檢測技術(AVO反演、波阻抗反演、瞬時屬性剖面、能量半衰時剖面等),去偽存真,才能綜合確定水合物礦體的展布。

參考文獻

[1]何漢漪著.海上高解析度地震技術及其應用.地質出版社,2001,7,27~44

[2]李正文,趙志超.地震勘探資料解釋[M].北京:地質出版社,1988

[3]王玉學,韓大匡,劉文嶺等.相干體技術在火山岩預測中的應用,石油物探[J].2006,45(2):192~196

[4]王永剛,劉禮農.利用相干數據體檢測斷層與特殊岩性體,石油大學學報[J].2000,24(1):69~72

[5]俞益新.碳酸鹽岩岩溶型儲層綜合預測概述,中國西部油氣地質[J].2006,2(2):189~193

[6]張光學,耿建華,劉學偉等.「天然氣水合物探測技術」之子課題「天然氣水合物地震識別技術」,「十五」863,2005

[7]張明,張光學,雷新華等.南海北部海域天然氣水合物首鑽目標優選關鍵技術報告,「十五」快速863,2006

[8]宋海斌,張嶺,江為為等.海洋天然氣水合物的地球物理研究(Ⅲ):似海底反射[J].地球物理學進展,2003,18(2),182~187

[9]沙志彬,楊木壯,梁金強等.BSR的反射波特徵及其對天然氣水合物識別的應用[J].南海地質研究(15),北京:地質出版社,2004,55~61

[10]張光學,黃永樣,陳邦彥等.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地震學[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3

[11]Ecker C,Dvorkin J,Nur A M.Estimating the amount of gas hydrate and free gas from marine seismic data[J].Geophysics,2000,65,565~573

[12]Miller J J,Myung W L,von Huene R.An analysis of a reflection from the base of a gas hydrate zone of peru[J].Am.Assoc.pet.Geo1.Bull.1991,75,910~924

[13]Wood W T,Stoffa P L,Shipley T H.Quantitative detection of methane hydrate through high-resolution seismic ve1ocity analysis[J].J.Geophys.Res.1994,99,9681~9695

[14]Sloan E D.Clathrate Hydrates of Natural Gas.Marcel Dekker,New York,1990

[15]Katzman R,Holbrook W S.Paull C K.Combined vertical-incidence and Wide-angle seismic study of gas hydrate zone,Blake Ridge[J].J.Geophy.Res.1994,99:17975~17995

Recognizing GaS HydrateS SeiSmic Character by Application and Study of the Body of Coherent Data

Sha Zhibin1,2Zhang GuangXue2Zhang Min2Liang Jinqiang2

(1.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Wuhan,430074;2.Guangzhou Marine Geological Survey,Guangzhou,510760)

Abstract:During interpretation of the profile of natural gas hydrates,it』s very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 zone of gas hydrates from the profile of stack and migration.Through our practice in these several years,We think that the body of coherent data and the slice of them in Which abnormal physical geography character of gas hydrates can be shown preferably.So that We can use this kind of data to judge seismic character of gas hydrates,and the area of them that exist.By this means we can recognize gas hydrates.

Key Words:Gas hydrates The body of coherent data Application and study

⑺ 操作系統:精髓與設計原理(斯托林斯著),與湯子瀛的計算機操作系統的內容有何不同

湯子贏的這本操作系統是計算機專業的經典著作,隨著版本的不斷增加,也添加了很多內容,但是總覺得雜七雜八的加了很多,操作系統本身的內容卻沒有增加太多,很多內容都可以看出是從W. Stallings書中演變的,國內編書就這樣了。W. Stallings的書內容豐富,講解的也很全面,其中互斥的軟體解決方法中的Dekker演算法,盡管書中已經放到了附錄中,每次我上課時要講這個例子,學生反映超好。此外讀者-寫者中的寫者優先演算法也堪稱經典。該書的內容覆蓋了考研的知識點,說不定還能帶給你驚喜!

⑻ 進程間和線程間的協作區別在哪為什麼需要內核實現通信與同步

進程間和線程間的協作區別:
進程互斥、同步的概念

進程互斥、同步的概念是並發進程下存在的概念,有了並發進程,就產生了資源的競爭與協作,從而就要通過進程的互斥、同步、通信來解決資源的競爭與協作問題。
下面是根據《操作系統教程》3.1.4 中的介紹,整理的進程互斥、同步的概念。
在多道程序設計系統中,同一時刻可能有許多進程,這些進程之間存在兩種基本關系:競爭關系和協作關系。
進程的互斥、同步、通信都是基於這兩種基本關系而存在的,為了解決進程間競爭關系(間接制約關系)而引入進程互斥;為了解決進程間鬆散的協作關系( 直接制約關系)而引入進程同步;為了解決進程間緊密的協作關系而引入進程通信。
第一種是競爭關系
系統中的多個進程之間彼此無關,它們並不知道其他進程的存在,並且也不受其他進程執行的影響。例如,批處理系統中建立的多個用戶進程, 分時系統中建立的多個終端進程。由於這些進程共用了一套計算機系統資源,因而, 必然要出現多個進程競爭資源的問題。當多個進程競爭共享硬設備、存儲器、處理器 和文件等資源時,操作系統必須協調好進程對資源的爭用。
資源競爭出現了兩個控制問題:一個是死鎖 (deadlock )問題,一組進程如果都獲得了部分資源,還想要得到其他進程所佔有的資源,最終所有的進程將陷入死鎖。另一個是飢餓(starvation )問題,這是指這樣一種情況:一個進程由於其他進程總是優先於它而被無限期拖延。
操作系統需要保證諸進程能互斥地訪問臨界資源,既要解決飢餓問題,又要解決死鎖問題。
進程的互斥(mutual exclusion )是解決進程間競爭關系( 間接制約關系) 的手段。 進程互斥指若干個進程要使用同一共享資源時,任何時刻最多允許一個進程去使用,其他要使用該資源的進程必須等待,直到佔有資源的進程釋放該資源。
第二種是協作關系
某些進程為完成同一任務需要分工協作,由於合作的每一個進程都是獨立地以不可預知的速度推進,這就需要相互協作的進程在某些協調點上協 調各自的工作。當合作進程中的一個到達協調點後,在尚未得到其夥伴進程發來的消息或信號之前應阻塞自己,直到其他合作進程發來協調信號或消息後方被喚醒並繼續執行。這種協作進程之間相互等待對方消息或信號的協調關系稱為進程同步。
進程間的協作可以是雙方不知道對方名字的間接協作,例如,通過共享訪問一個緩沖區進行鬆散式協作;也可以是雙方知道對方名字,直接通過通信機制進行緊密協作。允許進程協同工作有利於共享信息、有利於加快計算速度、有利於實現模塊化程序設計。
進程的同步(Synchronization)是解決進程間協作關系( 直接制約關系) 的手段。進程同步指兩個以上進程基於某個條件來協調它們的活動。一個進程的執行依賴於另一
個協作進程的消息或信號,當一個進程沒有得到來自於另一個進程的消息或信號時則需等待,直到消息或信號到達才被喚醒。
不難看出,進程互斥關系是一種特殊的進程同步關系,即逐次使用互斥共享資源,也是對進程使用資源次序上的一種協調。
進程通信的概念
下面是根據《操作系統教程》3.5 中的介紹,整理的進程通信的概念。
並發進程之間的交互必須滿足兩個基本要求:同步和通信。
進程競爭資源時要實施互斥,互斥是一種特殊的同步,實質上需要解決好進程同步問題,進程同步是一種進程通信,通過修改信號量,進程之間可建立起聯系,相互協調運行和協同工作。但是信號量與PV操作只能傳遞信號,沒有傳遞數據的能力。有些情況下進程之間交換的信息量雖很少,例如,僅僅交換某個狀態信息,但很多情況下進程之間需要交換大批數據,例如,傳送一批信息或整個文件,這可以通過一種新的通信機制來完成,進程之間互相交換信息的工作稱之為進程通信IPC (InterProcess Communication)(主要是指大量數據的交換)。進程間通信的方式很多,包括:
信號(signal )通信機制;
信號量及其原語操作(PV、讀寫鎖、管程)控制的共享存儲區(shared memory )通信機制;
管道(pipeline)提供的共享文件(shared file)通信機制;
信箱和發信/ 收信原語的消息傳遞(message passing )通信機制。
其中前兩種通信方式由於交換的信息量少且效率低下,故稱為低級通信機制,相應地可把發信號/ 收信號及PV之類操作稱為低級通信原語,僅適用於集中式操作系統。消息傳遞機制屬於高級通信機制,共享文件通信機制是消息傳遞機制的變種,這兩種通信機制,既適用於集中式操作系統,又適用於分布式操作系統。
進程同步的方法
前面提到,進程互斥關系是一種特殊的進程同步關系,下面給出常見的進程同步的方法,實際上也可用於進程的互斥(個人理解)。
在何炎祥的《計算機操作系統》 3.2 節,將進程同步的機制與解決進程互斥方法看做是一樣的,的明確指出互斥的軟體解決方法為Dekker演算法與Peterson演算法,互斥的硬體解決方法為中斷方法、以及使用機器指令的方法,後面又給出了信號量、管程、消息傳遞三種方法。
實際應用中,不同的系統有不同的進程同步方法,CSDN帖子http://bbs.csdn.net/topics/80156687中有一些討論,Linux 與Windows的主要同步、通信機制如下:
Linux 下:
Linux 下常見的進程同步方法有:SysVIPC 的 sem(信號量)、file locking / record locking(通過 fcntl 設定的文件鎖、記錄鎖)、futex(基於共享內存的快速用戶態互斥鎖)。針對線程(pthread)的還有 pthread_mutex 和 pthread_cond(條件變數)。

Linux 下常見的進程通信的方法有 :pipe(管道),FIFO(命名管道),socket(套接字),SysVIPC 的 shm(共享內存)、msg queue(消息隊列),mmap(文件映射)。以前還有 STREAM,不過現在比較少見了(好像)。
Windows下:
在Windwos中,進程同步主要有以下幾種:互斥量、信號量、事件、可等計時器等幾種技術。
在Windows下,進程通信主要有以下幾種:內存映射、管道、消息等,但是內存映射是最基礎的,因為,其他的進程通信手段在內部都是考內存映射來完成的。
線程的同步/通信與進程的同步/通信有區別嗎?
對於該問題,教材上沒有明確的回答,教材上給出的一般是進程而非線程的同步、通信方式。但網路上很多說法將兩者混為一談。根據教材,以及網上的說法,個人的理解為:
同步機制:
信號量、管程、互斥是進程的同步機制,而信號量、互斥也可用於線程的同步,但管程只在進程同步中被用到;
線程的同步除了信號量、互斥外,還有臨界區、事件,沒有看到教材上將這兩種方式作為進程的同步方式;
通信機制:
管道、FIFO、消息隊列、信號量、共享內存是進程的同步機制,教材上沒有線程的通信機制這樣的說法,但可以肯定這幾種方法是進程的通信方式,且其中的信號量既可用於進程的同步,又可用於進程的通信,在網路上還有說可以用於線程同步的。
管道與管程是不同的,管程是進程同步的方式,而管道則是進程通信的方式。
進程的同步/通信
下面是常見的線程之間的同步方式的詳細介紹。
(註:下面轉自網路,下面的同步、通信方式對於進程與線程分的不是很清楚,關於進程還是線程的解釋見上面——線程的同步/通信與進程的同步/通信有區別嗎?)
一、進程/線程間同步機制。
臨界區、互斥區、事件、信號量四種方式
臨界區(Critical Section)、互斥量(Mutex)、信號量(Semaphore)、事件(Event)的區別
1、臨界區:通過對多線程的串列化來訪問公共資源或一段代碼,速度快,適合控制數據訪問。
在任意時刻只允許一個線程對共享資源進行訪問,如果有多個線程試圖訪問公共資源,那麼在有一個線程進入後,其他試圖訪問公共資源的線程將被掛起,並一直等到進入臨界區的線程離開,臨界區在被釋放後,其他線程才可以搶占。
2、互斥量:採用互斥對象機制。
只有擁有互斥對象的線程才有訪問公共資源的許可權,因為互斥對象只有一個,所以能保證公共資源不會同時被多個線程訪問。互斥不僅能實現同一應用程序的公共資源安全共享,還能實現不同應用程序的公共資源安全共享 .互斥量比臨界區復雜。因為使用互斥不僅僅能夠在同一應用程序不同線程中實現資源的安全共享,而且可以在不同應用程序的線程之間實現對資源的安全共享。
3、信號量:它允許多個線程在同一時刻訪問同一資源,但是需要限制在同一時刻訪問此資源的最大線程數目 .
信號量對象對線程的同步方式與前面幾種方法不同,信號允許多個線程同時使用共享資源,這與操作系統中的PV操作相同。它指出了同時訪問共享資源的線程最大數目。它允許多個線程在同一時刻訪問同一資源,但是需要限制在同一時刻訪問此資源的最大線程數目。
PV操作及信號量的概念都是由荷蘭科學家E.W.Dijkstra提出的。信號量S是一個整數,S大於等於零時代表可供並發進程使用的資源實體數,但S小於零時則表示正在等待使用共享資源的進程數。
P操作申請資源:
(1)S減1;
(2)若S減1後仍大於等於零,則進程繼續執行;
(3)若S減1後小於零,則該進程被阻塞後進入與該信號相對應的隊列中,然後轉入進程調度。

V操作 釋放資源:
(1)S加1;
(2)若相加結果大於零,則進程繼續執行;
(3)若相加結果小於等於零,則從該信號的等待隊列中喚醒一個等待進程,然後再返回原進程繼續執行或轉入進程調度。
4、事 件: 通過通知操作的方式來保持線程的同步,還可以方便實現對多個線程的優先順序比較的操作 .
總結:
1. 互斥量與臨界區的作用非常相似,但互斥量是可以命名的,也就是說它可以跨越進程使用。所以創建互斥量需要的資源更多,所以如果只為了在進程內部是用的話使用臨界區會帶來速度上的優勢並能夠減少資源佔用量。因為互斥量是跨進程的互斥量一旦被創建,就可以通過名字打開它。
2. 互斥量(Mutex),信號燈(Semaphore),事件(Event)都可以被跨越進程使用來進行同步數據操作,而其他的對象與數據同步操作無關,但對於進程和線程來講,如果進程和線程在運行狀態則為無信號狀態,在退出後為有信號狀態。所以可以使用WaitForSingleObject來等待進程和線程退出。
3. 通過互斥量可以指定資源被獨占的方式使用,但如果有下面一種情況通過互斥量就無法處理,比如現在一位用戶購買了一份三個並發訪問許可的資料庫系統,可以根據用戶購買的訪問許可數量來決定有多少個線程/進程能同時進行資料庫操作,這時候如果利用互斥量就沒有辦法完成這個要求,信號燈對象可以說是一種資源計數器。
二、進程間通信方式
由於比較容易混淆,我們把進程間通信方法也列在這里做比較。
進程通信也就是所謂的IPC問題,主要是指進程間交換數據的方式。進程通信包括高級通信與低級通信,其中進程同步與互斥屬於低級通信,主要用於插U農地控制信號;高級通信包括三種:共享存儲系統(有的地方稱作共享內存區)、消息傳遞系統(有的地方稱作消息隊列)、管道。
信號量是進程同步與互斥的常用方法,也可以作為低級的進程通信方法,用於傳遞控制信號。
簡而言之,進程間通信方式主要包括管道、FIFO、消息隊列、信號量、共享內存。
1.管道,還有命名管道和非命名管道(即匿名管道)之分,非命名管道(即匿名管道)只能用於父子進程通訊,命名管道可用於非父子進程,命名管道就是FIFO,管道是先進先出的通訊方式
2.消息隊列,是用於兩個進程之間的通訊,首先在一個進程中創建一個消息隊列,然後再往消息隊列中寫數據,而另一個進程則從那個消息隊列中取數據。需要注意的是,消息隊列是用創建文件的方式建立的,如果一個進程向某個消息隊列中寫入了數據之後,另一個進程並沒有取出數據,即使向消息隊列中寫數據的進程已經結束,保存在消息隊列中的數據並沒有消失,也就是說下次再從這個消息隊列讀數據的時候,就是上次的數據!!!!
3.信號量,它與WINDOWS下的信號量是一樣的,所以就不用多說了
4.共享內存,類似於WINDOWS下的DLL中的共享變數,但LINUX下的共享內存區不需要像DLL這樣的東西,只要首先創建一個共享內存區,其它進程按照一定的步驟就能訪問到這個共享內存區中的數據,當然可讀可寫
以上幾種方式的比較:
1.管道:速度慢,容量有限,只有父子進程能通訊
2.FIFO:任何進程間都能通訊,但速度慢
3.消息隊列:容量受到系統限制,且要注意第一次讀的時候,要考慮上一次沒有讀完數據的問題
4.信號量:不能傳遞復雜消息,只能用來同步
5.共享內存區:能夠很容易控制容量,速度快,但要保持同步,比如一個進程在寫的時候,另一個進程要注意讀寫的問題,相當於線程中的線程安全,當然,共享內存區同樣可以用作線程間通訊,不過沒這個必要,線程間本來就已經共享了同一進程內的一塊內存
本質上,信號量是一個計數器,它用來記錄對某個資源(如共享內存)的存取狀況。一般說來,為了獲得共享資源,進程需要執行下列操作:
(1)測試控制該資源的信號量;
(2)若此信號量的值為正,則允許進行使用該資源,進程將進號量減1;
(3)若此信號量為0,則該資源目前不可用,進程進入睡眠狀態,直至信號量值大於0,進程被喚醒,轉入步驟(1);
(4)當進程不再使用一個信號量控制的資源時,信號量值加1,如果此時有進程正在睡眠等待此信號量,則喚醒此進程。
套接字通信並不為Linux所專有,在所有提供了TCP/IP協議棧的操作系統中幾乎都提供了socket,而所有這樣操作系統,對套接字的編程方法幾乎是完全一樣的
三、進程/線程同步機制與進程間通信機制比較
很明顯2者有類似,但是差別很大
同步主要是臨界區、互斥、信號量、事件
進程間通信是管道、內存共享、消息隊列、信號量、socket
共通之處是,信號量和消息(事件)
小結:
進程互斥、同步與通信的關系:進程競爭資源時要實施互斥,互斥是一種特殊的同步,實質上需要解決好進程同步問題,進程同步是一種進程通信,由此看來,進程互斥、同步都可以看做進程的通信;
信號量是進程同步與互斥的常用方法,也可以作為低級的進程通信方法,用於傳遞控制信號;
管道與管程是不同的,管程是進程同步的方式,而管道則是進程通信的方式;

⑼ 操作系統中實現互斥操作可以有幾種方法

在進程與線程中存在大量的並發問題,進程並發的基礎是實現互斥的能力,也就是說當系統將這種能力賦予某個進程或者線程的時候,在其運行期間就可以排除其他的進程或者線程,常見的實現互斥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1、軟體方法:Dekker演算法、Peterson演算法

2、硬體演算法:藉助操作系統的原語

3、信號量的方法:整型信號量也記錄型信號量

4、管程方法:一個管程一次只能被一個進程訪問

5、進程通信:共享存儲器系統、管道通信系統和消息傳遞通信三種

⑽ 計算機三級嵌入式有哪些題型

題型:選擇題,填空題,簡答題,名詞解釋題。
考試內容
一、嵌入式系統開發的基礎知識
1、嵌入式系統的特點、分類、發展與應用。
2、嵌入式系統的組成與微電子技術(集成電路、SoC、IP 核等技術的作用和發展)。
3、數字媒體基礎(文本、圖像和音頻/視頻等數字媒體的表示與處理)。
4、 網路通信技術(數字通信與計算機網,TCP / IP 協議,互聯網接入技術等)。

二、嵌入式處理器
1、嵌入式處理器的結構、特點與分類(不同類型的典型嵌入式處理器及其特點,嵌入式處理器分類等)。
2、ARM 處理器內核的體系結構(工作狀態,工作模式,寄存器組織,異常,數據類型與存儲格式等)。
3、典型 ARM 處理器內核(ARM9,Cortex-A,Cortex-M,Cortex-R 等的技術特點與應用領域)。

熱點內容
華為ftp在哪 發布:2024-11-01 22:36:33 瀏覽:288
java數組包含字元串 發布:2024-11-01 22:31:15 瀏覽:791
伺服器和家用電腦質量 發布:2024-11-01 22:28:29 瀏覽:488
sqlserver默認實例 發布:2024-11-01 22:23:42 瀏覽:959
sort排序java 發布:2024-11-01 22:23:26 瀏覽:47
解壓後的apk無法安裝 發布:2024-11-01 22:22:10 瀏覽:666
公司的pop伺服器地址 發布:2024-11-01 22:22:07 瀏覽:119
朵唯m30手機配置是真的嗎如何 發布:2024-11-01 22:16:56 瀏覽:681
夢幻西遊怎麼清理緩存 發布:2024-11-01 22:15:52 瀏覽:345
如何配置fcm 發布:2024-11-01 22:08:15 瀏覽: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