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操作系統 » kmeans演算法缺點

kmeans演算法缺點

發布時間: 2022-06-03 18:36:21

① K-means的存在問題

存在的問題
K-means 演算法的特點——採用兩階段反復循環過程演算法,結束的條件是不再有數據元素被重新分配: 優點:本演算法確定的K 個劃分到達平方誤差最小。當聚類是密集的,且類與類之間區別明顯時,效果較好。對於處理大數據集,這個演算法是相對可伸縮和高效的,計算的復雜度為O(NKt),其中N是數據對象的數目,t是迭代的次數。一般來說,K<<N,t<<N 。

② kmeans演算法名詞解釋

Kmeans是聚類演算法的一種,在工業界應用廣泛,簡單效果好,ps:企業擁有大數據量可以彌補Kmeans演算法過於簡單的性能劣勢。

③ 大數據十大經典演算法之k-means

大數據十大經典演算法之k-means
k均值演算法基本思想:
K均值演算法是基於質心的技術。它以K為輸入參數,把n個對象集合分為k個簇,使得簇內的相似度高,簇間的相似度低。
處理流程:
1、為每個聚類確定一個初始聚類中心,這樣就有k個初始聚類中心;
2、將樣本按照最小距離原則分配到最鄰近聚類
3、使用每個聚類中的樣本均值作為新的聚類中心
4、重復步驟2直到聚類中心不再變化
5、結束,得到K個聚類
劃分聚類方法對數據集進行聚類時的要點:
1、選定某種距離作為數據樣本間的相似性度量,通常選擇歐氏距離。
2、選擇平價聚類性能的准則函數
用誤差平方和准則函數來評價聚類性能。
3、相似度的計算分局一個簇中對象的平均值來進行
K均值演算法的優點:
如果變數很大,K均值比層次聚類的計算速度較快(如果K很小);
與層次聚類相比,K均值可以得到更緊密的簇,尤其是對於球狀簇;
對於大數據集,是可伸縮和高效率的;
演算法嘗試找出使平方誤差函數值最小的k個劃分。當結果簇是密集的,而簇與簇之間區別明顯的時候,效果較好。
K均值演算法缺點:
最後結果受初始值的影響。解決辦法是多次嘗試取不同的初始值。
可能發生距離簇中心m最近的樣本集為空的情況,因此m得不到更新。這是一個必須處理的問題,但我們忽略該問題。
不適合發現非凸面形狀的簇,並對雜訊和離群點數據較敏感,因為少量的這類數據能夠對均值產生較大的影響。
K均值演算法的改進:
樣本預處理。計算樣本對象量量之間的距離,篩掉與其他所有樣本那的距離和最大的m個對象。
初始聚類中心的選擇。選用簇中位置最靠近中心的對象,這樣可以避免孤立點的影響。
K均值演算法的變種:
K眾數(k-modes)演算法,針對分類屬性的度量和更新質心的問題而改進。
EM(期望最大化)演算法
k-prototype演算法
這種演算法不適合處理離散型屬性,但是對於連續型具有較好的聚類效果。
k均值演算法用途:
圖像分割;
衡量足球隊的水平;
下面給出代碼: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vector>
//auther archersc
//JLU
namespace CS_LIB
{
using namespace std;
class Kmean
{
public:
//輸入格式
//數據數量N 維度D
//以下N行,每行D個數據
istream& loadData(istream& in);
//輸出格式
//聚類的數量CN
//中心維度CD
//CN行,每行CD個數據
//數據數量DN
//數據維度DD
//以下DN組,每組的第一行兩個數值DB, DDis
//第二行DD個數值
//DB表示改數據屬於一類,DDis表示距離改類的中心的距離
ostream& saveData(ostream& out);
//設置中心的數量
void setCenterCount(const size_t count);
size_t getCenterCount() const;
//times最大迭代次數, maxE ,E(t)表示第t次迭代後的平方誤差和,當|E(t+1) - E(t)| < maxE時終止
void clustering(size_t times, double maxE);

private:
double calDistance(vector<double>& v1, vector<double>& v2);

private:
vector< vector<double> > m_Data;
vector< vector<double> > m_Center;
vector<double> m_Distance;
vector<size_t> m_DataBelong;
vector<size_t> m_DataBelongCount;
};
}
#include "kmean.h"

#include <ctime>
#include <cmath>
#include <cstdlib>
//auther archersc
//JLU

namespace CS_LIB
{
template<class T>
void swap(T& a, T& b)
{
T c = a;
a = b;
b = c;
}

istream& Kmean::loadData(istream& in)
{
if (!in){
cout << "input error" << endl;
return in;
}
size_t dCount, dDim;
in >> dCount >> dDim;
m_Data.resize(dCount);
m_DataBelong.resize(dCount);
m_Distance.resize(dCount);
for (size_t i = 0; i < dCount; ++i){
m_Data[i].resize(dDim);
for (size_t j = 0; j < dDim; ++j){
in >> m_Data[i][j];
}
}
return in;
}
ostream& Kmean::saveData(ostream& out)
{
if (!out){
cout << "output error" << endl;
return out;
}
out << m_Center.size();
if (m_Center.size() > 0)
out << << m_Center[0].size();
else
out << << 0;
out << endl << endl;
for (size_t i = 0; i < m_Center.size(); ++i){
for (size_t j = 0; j < m_Center[i].size(); ++j){
out << m_Center[i][j] << ;
}
out << endl;
}
out << endl;
out << m_Data.size();
if (m_Data.size() > 0)
out << << m_Data[0].size();
else
out << << 0;
out << endl << endl;
for (size_t i = 0; i < m_Data.size(); ++i){
out << m_DataBelong[i] << << m_Distance[i] << endl;
for (size_t j = 0; j < m_Data[i].size(); ++j){
out << m_Data[i][j] << ;
}
out << endl << endl;
}
return out;
}
void Kmean::setCenterCount(const size_t count)
{
m_Center.resize(count);
m_DataBelongCount.resize(count);
}
size_t Kmean::getCenterCount() const
{
return m_Center.size();
}
void Kmean::clustering(size_t times, double maxE)
{
srand((unsigned int)time(NULL));
//隨機從m_Data中選取m_Center.size()個不同的樣本點作為初始中心。
size_t *pos = new size_t[m_Data.size()];
size_t i, j, t;
for (i = 0; i < m_Data.size(); ++i){
pos[i] = i;
}
for (i = 0; i < (m_Data.size() << 1); ++i){
size_t s1 = rand() % m_Data.size();
size_t s2 = rand() % m_Data.size();
swap(pos[s1], pos[s2]);
}
for (i = 0; i < m_Center.size(); ++i){
m_Center[i].resize(m_Data[pos[i]].size());
for (j = 0; j < m_Data[pos[i]].size(); ++j){
m_Center[i][j] = m_Data[pos[i]][j];
}
}
delete []pos;
double currE, lastE;
for (t = 0; t < times; ++t){
for (i = 0; i < m_Distance.size(); ++i)
m_Distance[i] = LONG_MAX;
for (i = 0; i < m_DataBelongCount.size(); ++i)
m_DataBelongCount[i] = 0;
currE = 0.0;
for (i = 0; i < m_Data.size(); ++i){
for (j = 0; j < m_Center.size(); ++j){
double dis = calDistance(m_Data[i], m_Center[j]);
if (dis < m_Distance[i]){
m_Distance[i] = dis;
m_DataBelong[i] = j;
}
}
currE += m_Distance[i];
m_DataBelongCount[m_DataBelong[i]]++;
}
cout << currE << endl;
if (t == 0 || fabs(currE - lastE) > maxE)
lastE = currE;
else
break;
for (i = 0; i < m_Center.size(); ++i){
for (j = 0; j < m_Center[i].size(); ++j)
m_Center[i][j] = 0.0;

}
for (i = 0; i < m_DataBelong.size(); ++i){
for (j = 0; j < m_Data[i].size(); ++j){
m_Center[m_DataBelong[i]][j] += m_Data[i][j] / m_DataBelongCount[m_DataBelong[i]];
}
}
}
}
double Kmean::calDistance(vector<double>& v1, vector<double>& v2)
{
double result = 0.0;
for (size_t i = 0; i < v1.size(); ++i){
result += (v1[i] - v2[i]) * (v1[i] - v2[i]);
}
return pow(result, 1.0 / v1.size());
//return sqrt(result);
}
}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fstream>
#include "kmean.h"
using namespace std;
using namespace CS_LIB;

int main()
{
ifstream in("in.txt");
ofstream out("out.txt");
Kmean kmean;
kmean.loadData(in);
kmean.setCenterCount(4);
kmean.clustering(1000, 0.000001);
kmean.saveData(out);

return 0;
}

④ K-means的演算法缺點

① 在 K-means 演算法中 K 是事先給定的,這個 K 值的選定是非常難以估計的。很多時候,事先並不知道給定的數據集應該分成多少個類別才最合適。這也是 K-means 演算法的一個不足。有的演算法是通過類的自動合並和分裂,得到較為合理的類型數目 K,例如 ISODATA 演算法。關於 K-means 演算法中聚類數目K 值的確定在文獻中,是根據方差分析理論,應用混合 F統計量來確定最佳分類數,並應用了模糊劃分熵來驗證最佳分類數的正確性。在文獻中,使用了一種結合全協方差矩陣的 RPCL 演算法,並逐步刪除那些只包含少量訓練數據的類。而文獻中使用的是一種稱為次勝者受罰的競爭學習規則,來自動決定類的適當數目。它的思想是:對每個輸入而言,不僅競爭獲勝單元的權值被修正以適應輸入值,而且對次勝單元採用懲罰的方法使之遠離輸入值。
② 在 K-means 演算法中,首先需要根據初始聚類中心來確定一個初始劃分,然後對初始劃分進行優化。這個初始聚類中心的選擇對聚類結果有較大的影響,一旦初始值選擇的不好,可能無法得到有效的聚類結果,這也成為 K-means演算法的一個主要問題。對於該問題的解決,許多演算法採用遺傳演算法(GA),例如文獻 中採用遺傳演算法(GA)進行初始化,以內部聚類准則作為評價指標。
③ 從 K-means 演算法框架可以看出,該演算法需要不斷地進行樣本分類調整,不斷地計算調整後的新的聚類中心,因此當數據量非常大時,演算法的時間開銷是非常大的。所以需要對演算法的時間復雜度進行分析、改進,提高演算法應用范圍。在文獻中從該演算法的時間復雜度進行分析考慮,通過一定的相似性准則來去掉聚類中心的侯選集。而在文獻中,使用的 K-means 演算法是對樣本數據進行聚類,無論是初始點的選擇還是一次迭代完成時對數據的調整,都是建立在隨機選取的樣本數據的基礎之上,這樣可以提高演算法的收斂速度。

⑤ 對比傳統K-Means等聚類演算法,LDA主題模型在文本聚類上有何優缺點

K-means 演算法屬於聚類分析方法中一種基本的且應用最廣泛的劃分演算法,它是一種已知聚類類別數的聚類演算法。指定類別數為K,對樣本集合進行聚類,聚類的結果由K 個聚類中心來表達,基於給定的聚類目標函數(或者說是聚類效果判別准則),演算法採用迭代更新的方法,每一次迭代過程都是向目標函數值減小的方向進行,最終的聚類結果使目標函數值取得極小值,達到較優的聚類效果。使用平均誤差准則函數E作為聚類結果好壞的衡量標准之一,保證了演算法運行結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

⑥ 四種聚類方法之比較

四種聚類方法之比較
介紹了較為常見的k-means、層次聚類、SOM、FCM等四種聚類演算法,闡述了各自的原理和使用步驟,利用國際通用測試數據集IRIS對這些演算法進行了驗證和比較。結果顯示對該測試類型數據,FCM和k-means都具有較高的准確度,層次聚類准確度最差,而SOM則耗時最長。
關鍵詞:聚類演算法;k-means;層次聚類;SOM;FCM
聚類分析是一種重要的人類行為,早在孩提時代,一個人就通過不斷改進下意識中的聚類模式來學會如何區分貓狗、動物植物。目前在許多領域都得到了廣泛的研究和成功的應用,如用於模式識別、數據分析、圖像處理、市場研究、客戶分割、Web文檔分類等[1]。
聚類就是按照某個特定標准(如距離准則)把一個數據集分割成不同的類或簇,使得同一個簇內的數據對象的相似性盡可能大,同時不在同一個簇中的數據對象的差異性也盡可能地大。即聚類後同一類的數據盡可能聚集到一起,不同數據盡量分離。
聚類技術[2]正在蓬勃發展,對此有貢獻的研究領域包括數據挖掘、統計學、機器學習、空間資料庫技術、生物學以及市場營銷等。各種聚類方法也被不斷提出和改進,而不同的方法適合於不同類型的數據,因此對各種聚類方法、聚類效果的比較成為值得研究的課題。
1 聚類演算法的分類
目前,有大量的聚類演算法[3]。而對於具體應用,聚類演算法的選擇取決於數據的類型、聚類的目的。如果聚類分析被用作描述或探查的工具,可以對同樣的數據嘗試多種演算法,以發現數據可能揭示的結果。
主要的聚類演算法可以劃分為如下幾類:劃分方法、層次方法、基於密度的方法、基於網格的方法以及基於模型的方法[4-6]。
每一類中都存在著得到廣泛應用的演算法,例如:劃分方法中的k-means[7]聚類演算法、層次方法中的凝聚型層次聚類演算法[8]、基於模型方法中的神經網路[9]聚類演算法等。
目前,聚類問題的研究不僅僅局限於上述的硬聚類,即每一個數據只能被歸為一類,模糊聚類[10]也是聚類分析中研究較為廣泛的一個分支。模糊聚類通過隸屬函數來確定每個數據隸屬於各個簇的程度,而不是將一個數據對象硬性地歸類到某一簇中。目前已有很多關於模糊聚類的演算法被提出,如著名的FCM演算法等。
本文主要對k-means聚類演算法、凝聚型層次聚類演算法、神經網路聚類演算法之SOM,以及模糊聚類的FCM演算法通過通用測試數據集進行聚類效果的比較和分析。
2 四種常用聚類演算法研究
2.1 k-means聚類演算法
k-means是劃分方法中較經典的聚類演算法之一。由於該演算法的效率高,所以在對大規模數據進行聚類時被廣泛應用。目前,許多演算法均圍繞著該演算法進行擴展和改進。
k-means演算法以k為參數,把n個對象分成k個簇,使簇內具有較高的相似度,而簇間的相似度較低。k-means演算法的處理過程如下:首先,隨機地選擇k個對象,每個對象初始地代表了一個簇的平均值或中心;對剩餘的每個對象,根據其與各簇中心的距離,將它賦給最近的簇;然後重新計算每個簇的平均值。這個過程不斷重復,直到准則函數收斂。通常,採用平方誤差准則,其定義如下:

這里E是資料庫中所有對象的平方誤差的總和,p是空間中的點,mi是簇Ci的平均值[9]。該目標函數使生成的簇盡可能緊湊獨立,使用的距離度量是歐幾里得距離,當然也可以用其他距離度量。k-means聚類演算法的演算法流程如下:
輸入:包含n個對象的資料庫和簇的數目k;
輸出:k個簇,使平方誤差准則最小。
步驟:
(1) 任意選擇k個對象作為初始的簇中心;
(2) repeat;
(3) 根據簇中對象的平均值,將每個對象(重新)賦予最類似的簇;
(4) 更新簇的平均值,即計算每個簇中對象的平均值;
(5) until不再發生變化。
2.2 層次聚類演算法
根據層次分解的順序是自底向上的還是自上向下的,層次聚類演算法分為凝聚的層次聚類演算法和分裂的層次聚類演算法。
凝聚型層次聚類的策略是先將每個對象作為一個簇,然後合並這些原子簇為越來越大的簇,直到所有對象都在一個簇中,或者某個終結條件被滿足。絕大多數層次聚類屬於凝聚型層次聚類,它們只是在簇間相似度的定義上有所不同。四種廣泛採用的簇間距離度量方法如下:

這里給出採用最小距離的凝聚層次聚類演算法流程:
(1) 將每個對象看作一類,計算兩兩之間的最小距離;
(2) 將距離最小的兩個類合並成一個新類;
(3) 重新計算新類與所有類之間的距離;
(4) 重復(2)、(3),直到所有類最後合並成一類。
2.3 SOM聚類演算法
SOM神經網路[11]是由芬蘭神經網路專家Kohonen教授提出的,該演算法假設在輸入對象中存在一些拓撲結構或順序,可以實現從輸入空間(n維)到輸出平面(2維)的降維映射,其映射具有拓撲特徵保持性質,與實際的大腦處理有很強的理論聯系。
SOM網路包含輸入層和輸出層。輸入層對應一個高維的輸入向量,輸出層由一系列組織在2維網格上的有序節點構成,輸入節點與輸出節點通過權重向量連接。學習過程中,找到與之距離最短的輸出層單元,即獲勝單元,對其更新。同時,將鄰近區域的權值更新,使輸出節點保持輸入向量的拓撲特徵。
演算法流程:
(1) 網路初始化,對輸出層每個節點權重賦初值;
(2) 將輸入樣本中隨機選取輸入向量,找到與輸入向量距離最小的權重向量;
(3) 定義獲勝單元,在獲勝單元的鄰近區域調整權重使其向輸入向量靠攏;
(4) 提供新樣本、進行訓練;
(5) 收縮鄰域半徑、減小學習率、重復,直到小於允許值,輸出聚類結果。
2.4 FCM聚類演算法
1965年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扎德教授第一次提出了『集合』的概念。經過十多年的發展,模糊集合理論漸漸被應用到各個實際應用方面。為克服非此即彼的分類缺點,出現了以模糊集合論為數學基礎的聚類分析。用模糊數學的方法進行聚類分析,就是模糊聚類分析[12]。
FCM演算法是一種以隸屬度來確定每個數據點屬於某個聚類程度的演算法。該聚類演算法是傳統硬聚類演算法的一種改進。

演算法流程:
(1) 標准化數據矩陣;
(2) 建立模糊相似矩陣,初始化隸屬矩陣;
(3) 演算法開始迭代,直到目標函數收斂到極小值;
(4) 根據迭代結果,由最後的隸屬矩陣確定數據所屬的類,顯示最後的聚類結果。
3 四種聚類演算法試驗
3.1 試驗數據
實驗中,選取專門用於測試分類、聚類演算法的國際通用的UCI資料庫中的IRIS[13]數據集,IRIS數據集包含150個樣本數據,分別取自三種不同的鶯尾屬植物setosa、versicolor和virginica的花朵樣本,每個數據含有4個屬性,即萼片長度、萼片寬度、花瓣長度,單位為cm。在數據集上執行不同的聚類演算法,可以得到不同精度的聚類結果。
3.2 試驗結果說明
文中基於前面所述各演算法原理及演算法流程,用matlab進行編程運算,得到表1所示聚類結果。

如表1所示,對於四種聚類演算法,按三方面進行比較:(1)聚錯樣本數:總的聚錯的樣本數,即各類中聚錯的樣本數的和;(2)運行時間:即聚類整個過程所耗費的時間,單位為s;(3)平均准確度:設原數據集有k個類,用ci表示第i類,ni為ci中樣本的個數,mi為聚類正確的個數,則mi/ni為第i類中的精度,則平均精度為:

3.3 試驗結果分析
四種聚類演算法中,在運行時間及准確度方面綜合考慮,k-means和FCM相對優於其他。但是,各個演算法還是存在固定缺點:k-means聚類演算法的初始點選擇不穩定,是隨機選取的,這就引起聚類結果的不穩定,本實驗中雖是經過多次實驗取的平均值,但是具體初始點的選擇方法還需進一步研究;層次聚類雖然不需要確定分類數,但是一旦一個分裂或者合並被執行,就不能修正,聚類質量受限制;FCM對初始聚類中心敏感,需要人為確定聚類數,容易陷入局部最優解;SOM與實際大腦處理有很強的理論聯系。但是處理時間較長,需要進一步研究使其適應大型資料庫。
聚類分析因其在許多領域的成功應用而展現出誘人的應用前景,除經典聚類演算法外,各種新的聚類方法正被不斷被提出。

熱點內容
一個文件夾一個窗口 發布:2025-01-09 20:02:08 瀏覽:476
java的indexof 發布:2025-01-09 19:51:14 瀏覽:610
光遇ios國際服怎麼登錄安卓 發布:2025-01-09 19:44:24 瀏覽:778
手機如何破解無線密碼 發布:2025-01-09 19:36:52 瀏覽:49
java貓 發布:2025-01-09 19:35:13 瀏覽:130
linux埠號命令 發布:2025-01-09 19:21:55 瀏覽:530
輸入虛擬手機伺服器地址怎麼填 發布:2025-01-09 18:58:50 瀏覽:349
dede換資料庫 發布:2025-01-09 18:53:23 瀏覽:263
sql2000資料庫置疑修復 發布:2025-01-09 18:35:54 瀏覽:411
塊設備塊緩存 發布:2025-01-09 18:35:46 瀏覽: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