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操作系統 » 開發資料庫流程

開發資料庫流程

發布時間: 2022-05-27 13:56:33

⑴ 開發一個完整的資料庫系統具體的流程是什麼

一:表中應該避免可為空的列; 二:表不應該有重復的值或者列; 三: 表中記錄應該有一個唯一的標識符 在資料庫表設計的時候,資料庫管理員應該養成一個好習慣,用一個ID號來 唯一的標識行記錄,而不要通過名字、編號等欄位來對紀錄進行區分。每個表都應該有一個ID列,任何兩個記錄都不可以共享同一個ID值。另外,這個ID值最 好有資料庫來進行自動管理,而不要把這個任務給前台應用程序。否則的話,很容易產生ID值不統一的情況。 另外,在資料庫設計的時候,最好還能 夠加入行號。如在銷售訂單管理中,ID號是用戶不能夠維護的。但是,行號用戶就可以維護。如在銷售訂單的行中,用戶可以通過調整行號的大小來對訂單行進行 排序。通常情況下,ID列是以1為單位遞進的。但是,行號就要以10為單位累進。如此,正常情況下,行號就以10、20、30依次擴展下去。若此時用戶需 要把行號為30的紀錄調到第一行顯示。此時,用戶在不能夠更改ID列的情況下,可以更改行號來實現。如可以把行號改為1,在排序時就可以按行號來進行排 序。如此的話,原來行號為30的紀錄現在行號變為了1,就可以在第一行中顯示。這是在實際應用程序設計中對ID列的一個有效補充。這個內容在教科書上是沒 有的。需要在實際應用程序設計中,才會掌握到這個技巧。 四:資料庫對象要有統一的前綴名 一個比較復雜的應用系統,其對應的資料庫表往往以千計。若讓資料庫管理員看到對象名就了解這個資料庫對象所起的作用,恐怕會比較困難。而且在資料庫對象引用的時候,資料庫管理員也會為不能迅速找到所需要的資料庫對象而頭疼。 為此,筆者建立,在開發資料庫之前,最好能夠花一定的時間,去制定一個資料庫對象的前綴命名規范。如筆者在資料庫設計時,喜歡跟前台應用程序協商,確定 合理的命名規范。筆者最常用的是根據前台應用程序的模塊來定義後台資料庫對象前綴名。如跟物料管理模塊相關的表可以用M為前綴;而以訂單管理相關的,則可 以利用C作為前綴。具體採用什麼前綴可以以用戶的愛好而定義。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個命名規范應該在資料庫管理員與前台應用程序開發者之間達成共識,並 且嚴格按照這個命名規范來定義對象名。 其次,表、視圖、函數等最好也有統一的前綴。如視圖可以用V為前綴,而函數則可以利用F為前綴。如此資料庫管理員無論是在日常管理還是對象引用的時候,都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對象。 五:盡量只存儲單一實體類型的數據 這里將的實體類型跟數據類型不是一回事,要注意區分。這里講的實體類型 是指所需要描述對象的本身。筆者舉一個例子,估計大家就可以明白其中的內容了。如現在有一個圖書館里系統,有圖書基本信息、作者信息兩個實體對象。若用戶 要把這兩個實體對象信息放在同一張表中也是可以的。如可以把表設計成圖書名字、圖書作者等等。可是如此設計的話,會給後續的維護帶來不少的麻煩。 如當後續有圖書出版時,則需要為每次出版的圖書增加作者信息,這無疑會增加額外的存儲空間,也會增加記錄的長度。而且若作者的情況有所改變,如住址改變 了以後,則還需要去更改每本書的記錄。若這個作者的圖書從資料庫中全部刪除之後,這個作者的信息也就盪然無存了。很明顯,這不符合資料庫設計規范化的需 求。 遇到這種情況時,筆者建議可以把上面這張表分解成三種獨立的表,分別為圖書基本信息表、作者基本信息表、圖書與作者對應表等等。如此設計以後,以上遇到的所有問題就都引刃而解了。

⑵ .資料庫設計分為幾個階段,各階段的任務是什麼

按照規范的設計方法,一個完整的資料庫設計一般分為需求分析、概念結構設計、邏輯結構設計、資料庫物理設計、資料庫的實施、資料庫運行與維護六個階段:

各階段的任務如下:

1、需求分析:分析用戶的需求,包括數據、功能和性能需求;

拓展資料:

資料庫設計(Database Design)是指對於一個給定的應用環境,構造最優的資料庫模式,建立資料庫及其應用系統,使之能夠有效地存儲數據,滿足各種用戶的應用需求(信息要求和處理要求)。在資料庫領域內,常常把使用資料庫的各類系統統稱為資料庫應用系統。

資料庫設計是建立資料庫及其應用系統的技術,是信息系統開發和建設中的核心技術。由於資料庫應用系統的復雜性,為了支持相關程序運行,資料庫設計就變得異常復雜,因此最佳設計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只能是一種"反復探尋,逐步求精"的過程,也就是規劃和結構化資料庫中的數據對象以及這些數據對象之間關系的過程。

⑶ 資料庫應用系統開發要經過那些步驟

資料庫應用系統的開發是一項軟體工程。一般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規劃。
2.需求分析。
3.概念模型設計。
4.
邏輯設計。
5.物理設計。
6.程序編制及調試。
7.運行及維護。
詳細參照:
http://tech.ccidnet.com/art/11217/20070919/1217275_1.html
---
以上,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⑷ 簡述資料庫設計過程

資料庫設計過程分為以下六個階段:

1、需求分析階段

准確理解和分析用戶需求(包括數據和處理),它是整個設計過程的基礎,也是最困難、最耗時的一步。

2、概念結構設計階段

是整個資料庫設計的關鍵,通過對用戶需求的集成、歸納和抽象,形成了一個獨立於特定資料庫管理系統的概念模型。

3、邏輯結構設計階段

將概念結構轉換為DBMS支持的數據模型,對其進行優化。

4、資料庫物理設計階段

為邏輯數據模型選擇最適合應用程序環境的物理結構(包括存儲結構和存取方法)。

5、資料庫實現階段

根據邏輯設計和物理設計的結果,使用資料庫管理系統提供的數據語言、工具和主機語言,建立資料庫,編寫調試應用程序,組織數據倉庫,並進行試運行。

6、資料庫運行維護階段

資料庫應用系統經試運行後可投入正式運行,在資料庫系統運行過程中,需要不斷地對其進行評估、調整和修改。

註:在設計過程中,將資料庫的設計與資料庫中數據處理的設計緊密結合起來,在每個階段同時對這兩個方面的要求進行分析、抽象、設計和實現,相互借鑒和補充,從而完善這兩個方面的設計。

(4)開發資料庫流程擴展閱讀:

資料庫設計技術

1、清晰的用戶需求:作為計算機軟體開發的重要基礎,資料庫設計直接反映了用戶的需求。資料庫必須與用戶緊密溝通,緊密結合用戶需求。在定義了用戶開發需求之後,設計人員還需要反映具體的業務關系和流程。

2、注意數據維護:設計面積過大、數據過於復雜是資料庫設計中常見的問題,設計人員應注意數據維護。

3、增加命名規范化:命名資料庫程序和文件非常重要,不僅要避免重復的名稱,還要確保數據處於平衡狀態。為了降低檢索信息和資源的復雜度和難度,設計人員應了解資料庫程序與文件之間的關系,並靈活使用大小寫字母命名。

4、充分考慮資料庫的優化和效率:考慮到資料庫的優化和效率,設計人員需要對不同表的存儲數據採用不同的設計方法。在設計中,還應該使用最少的表和最弱的關系來實現海量數據的存儲。

5、不斷調整數據之間的關系:不斷調整和簡化數據之間的關系,可以有效減少設計與數據之間的聯系,進而為維護數據之間的平衡和提高數據讀取效率提供保障。

6、合理使用索引:資料庫索引通常分為聚集索引和非聚集索引,這樣可以提高數據搜索的效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資料庫設計

⑸ 數據開發是什麼

和軟體開發類似,兩者都要互相用到,彼此交叉。比如銀行的自動取款機系統,就是資料庫開發的典型例子。你會覺得這個應該是軟體開發的寫代碼啊,但是事實上寫代碼只是取款機系統實現的一步而已。資料庫開發分六步:需求分析、概念結構設計、邏輯結構設計、資料庫的物理設計、資料庫的實施、資料庫的運行和維護。寫代碼只是資料庫實施中的一部分,這樣講應該能明白吧。還有像超市的收銀系統,學校的教務系統都是資料庫的例子,光會寫代碼是編不出來的。我目前已經考了資料庫系統工程師,這學期准備考個軟體設計師。兩者的區別是資料庫的語言主要是SQL,軟體設計師則是寫代碼,C、C++ 、Java等
大數據作為時下火熱的IT行業的詞彙,隨之而來的數據開發、數據倉庫、數據安全、數據分析、數據挖掘等等圍繞大數據的商業價值的利用逐漸成為行業人士爭相追捧的利潤焦點。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大數據開發也應運而生。
大數據開發其實分兩種,第一類是編寫一些Hadoop、Spark的應用程序,第二類是對大數據處理系統本身進行開發。第一類工作感覺更適用於data analyst這種職位吧,而且現在Hive Spark-SQL這種系統也提供SQL的介面。第二類工作的話通常才大公司里才有,一般他們都會搞自己的系統或者再對開源的做些二次開發。這種工作的話對理論和實踐要求的都更深一些,也更有技術含量。

⑹ 資料庫的開發流程是什麼

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建議這位網友去看看有關軟體工程的書籍。當然,看書是一件非常煩悶的事情,在這,盡管試試將我的經驗寫一點吧。
首先,要明確你要做一個什麼系統。想達到什麼目的。想怎樣去使用。有了明確的目標後,便要開始計劃整個資料庫系統該怎樣去做。
第二,是選擇資料庫後台。資料庫是保存數據的工具,可以理解為保存數據的一個大倉庫,它把你所需要的數據全部保存起來。但要怎樣使用這些數據,使之可以根據你的需要顯示出來,那就不是資料庫的責任了,這就需要程序來實現了。不同的資料庫後台各有優點缺點,不可一概而論哪個好哪個差,要看系統實際來斟酌。即是說,確定目標後就需要選擇資料庫。
第三,確定後台資料庫的內容,即確定數據結構。既然整個資料庫等於一個大倉庫,此時就要把倉庫劃分成一個個區域,用於保存不同類別的東西。這就是確定數據表及每個表的欄位及各欄位的數據類型。這是非常巨大的工作,你需要把有可能使用到的內容都設計到你的數據表中,以便以後可以保存及調用數據。還要想到表與表的關系,欄位與欄位的關系。好的數據結構會使到整個程序設計方便、科學、全面。這些內容,必須去查看相關書籍,同時不斷積累經驗,並非三言兩語可以說得清楚了。
第四,選擇合適的前台開發工具。對於後台資料庫的操作,目前常用的前台開發工具基本都可以與之相連並對之操作,但是不同的開發語言有各自的長處。選擇哪一種語言並不太重要,最重要是看你是否願意一心一意鑽研下去。對於初學者,什麼語言都是一樣的,就如小孩子學語言,學中英意日其實都一樣容易,也一樣難。
第五,當清楚資料庫後台和開發前台的特性與功能後,就可以開始規劃系統的流程了。一般可以根據系統功能先將其劃分為幾大功能模塊,然後再細分為各個細功能模塊,然後對於各個功能模塊進行設計。一般流程可以是這樣的:
1、設計流程圖。把整個功能用流程的方式顯示出來,讓自己的思路清楚地記錄在流程圖上,這樣可以輕易地模擬模塊的運算過程,查找出不合理的地方進行修改。
2、編寫程序。確定流程合理無誤後,便可以開發進行程序的編寫。由於現時硬體的強大,對語句的要求已經不再強調。只要可以達到目的,就可以了。
第六,試運行程序。完成一個功能後,可以試運行,輸入數據進行測試,不斷修改,最後達到完全無誤。
第七,測試。完成程序後,就要進行全面的測試。一般來說,自己是找不到自己的錯誤的。明知是錯就不會寫進去,所以我喜歡找別人來為我測試。讓別人去用,而且是讓別人隨便地用,不一定按自己所說的操作方法去用。這樣最容易找到程序中的錯誤。
第八,不斷地修改。不斷修改程序,使其所有的漏洞都改正過來。
第九,編譯。程序確認無誤後,就可以進行編譯。
第十,投入使用。

其實我所寫的並不能回答這個問題,完全解答這個問題,最後還是去學習一下軟體工程。不看書總是不行的。希望可以為你帶來一點點幫助吧。

⑺ 在資料庫應用系統開發過程中,要在什麼階段對系統進行

資料庫應用系統的開發是一項軟體工程。一般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規劃 2.需求分析 3.概念模型設計 4. 邏輯設計5.物理設計 6.程序編制及調試 7.運行及維護。 這些階段的劃分目前尚無統一的標准,各階段間相互聯接,而且常常需要回溯修正。 在資料庫應用系統的開發過程中,每個階段的工作成果就是寫出相應的文檔。每個階段都是在上一階段工作成果的基礎上繼續進行,整個開發工程是有依據、有組織、有計劃、有條不紊地展開工作。
1.規劃規劃的主要任務就是作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在收集整理有關資料的基礎上,要確定將建立的資料庫應用系統與周邊的關系,要對應用系統定位,其規模的大小、所處的地位、應起的作用均須作全面的分析和論證。 明確應用系統的基本功能,劃分資料庫支持的范圍。分析數據來源、數據採集的方式和范圍,研究數據結構的特點,估算數據量的大小,確立數據處理的基本要求和業務的規范標准。 規劃人力資源調配。對參與研製和以後維護系統運作的管理人員、技術人員的技術業務水平提出要求,對最終用戶、操作員的素質作出評估。 擬定設備配置方案。論證計算機、網路和其他設備在時間、空間兩方面的處理能力,要有足夠的內外存容量,系統的響應速度、網路傳輸和輸入輸出能力應滿足應用需求並留有餘量。要選擇合適的os,dbms和其它軟體。設備配置方案要在使用要求、系統性能、購置成本和維護代價各方面綜合權衡。 對系統的開發、運行、維護的成本作出估算。預測系統效益的期望值。 擬定開發進度計劃,還要對現行工作模式如何向新系統過渡作出具體安排。 規劃階段的工作成果是寫出詳盡的可行性分析報告和資料庫應用系統規劃書。內容應包括:系統的定位及其功能、數據資源及數據處理能力、人力資源調配、設備配置方案、開發成本估算、開發進度計劃等。 可行性分析報告和資料庫應用系統規劃書經審定立項後,成為後續開發工作的總綱。 2.需求分析需求分析大致可分成三步來完成。 (1) 需求信息的收集, 需求信息的收集一般以機構設置和業務活動為主幹線,從高層中層到低層逐步展開 (2) 需求信息的分析整理, 對收集到的信息要做分析整理工作。數據流圖(dfd, data flow diagram)是業務流程及業務中數據聯系的形式描述。圖4.1是一個簡單的dfd 示例。 數據字典(dd, data dictionary)詳細描述系統中的全部數據。 數據字典包含以下幾個部分。 數據項:是數據的原子單位。 數據組項:由若干數據項組成。 數據流:表示某一數據加工過程的輸入/輸出數據。 數據存儲:是處理過程中要存取的數據。 數據加工過程 數據加工過程的描述包括:數據加工過程名、說明、輸入、輸出、加工處理工作摘要、加工處理頻度、加工處理的數據量、響應時間要求等。 數據流圖既是需求分析的工具,也是需求分析的成果之一。數據字典是進行數據收集和數據分析的主要成果。 (3) 需求信息的評審. 開發過程中的每一個階段都要經過評審,確認任務是否全部完成,避免或糾正工作中出現的錯誤和疏漏。聘請項目外的專家參與評審,可保證評審的質量和客觀性。 評審可能導致開發過程回溯,甚至會反復多次。但是,一定要使全部的預期目標都達到才能讓需求分析階段的工作暫告一個段落. 需求分析階段的工作成果是寫出一份既切合實際又具有預見的需求說明書,並且附以一整套詳盡的數據流圖和數據字典。 3.概念模型設計概念模型不依賴於具體的計算機系統,他是純粹反映信息需求的概念結構。 建模是在需求分析結果的基礎上展開,常常要對數據進行抽象處理。常用的數據抽象方法是『聚集』和『概括』。 er方法是設計概念模型時常用的方法。用設計好的er圖再附以相應的說明書可作為階段成果 概念模型設計可分三步完成。 (1) 設計局部概念模型 ① 確定局部概念模型的范圍 ② 定義實體 ③ 定義聯系 ④ 確定屬性 ⑤ 逐一畫出所有的局部er圖,並附以相應的說明文件 (2) 設計全局概念模型 建立全局er圖的步驟如下: ① 確定公共實體類型 ② 合並局部er圖 ③ 消除不一致因素 ④ 優化全局er圖 ⑤ 畫出全局er圖,並附以相應的說明文件。 (3) 概念模型的評審 概念模型的評審分兩部分進行 第一部分是用戶評審。 第二部分是開發人員評審。 4.邏輯設計邏輯設計階段的主要目標是把概念模型轉換為具體計算機上dbms所支持的結構數據模型。 邏輯設計的輸入要素包括:概念模式、用戶需求、約束條件、選用的dbms的特性。 邏輯設計的輸出信息包括:dbms可處理的模式和子模式、應用程序設計指南、物理設計指南。 (1) 設計模式與子模式 關系資料庫的模式設計可分四步完成。 ① 建立初始關系模式 ② 規范化處理 ③ 模式評價 ④ 修正模式 經過多次的模式評價和模式修正,確定最終的模式和子模式。 寫出邏輯資料庫結構說明書。 (2) 編寫應用程序設計指南 根據設計好的模式和應用需求,規劃應用程序的架構,設計應用程序的草圖,指定每個應用程序的數據存取功能和數據處理功能梗概,提供程序上的邏輯介面。 編寫出應用程序設計指南。 (3) 編寫物理設計指南。 根據設計好的模式和應用需求,整理出物理設計階段所需的一些重要數據和文檔。例如,資料庫的數據容量、各個關系(文件)的數據容量、應用處理頻率、操作順序、響應速度、各個應用的lra和tv、程序訪問路徑建議,等等。這些數據和要求將直接用於物理資料庫的設計。 編寫出物理設計指南。 5.物理設計物理設計是對給定的邏輯數據模型配置一個最適合應用環境的物理結構。 物理設計的輸入要素包括:模式和子模式、物理設計指南、硬體特性、os和dbms的約束、運行要求等。 物理設計的輸出信息主要是物理資料庫結構說明書。其內容包括物理資料庫結構、存儲記錄格式、存儲記錄位置分配及訪問方法等。 物理設計的步驟如下: (1) 存儲記錄結構 設計綜合分析數據存儲要求和應用需求,設計存儲記錄格式。 (2) 存儲空間分配 存儲空間分配有兩個原則: ①存取頻度高的數據盡量安排在快速、隨機設備上,存取頻度低的數據則安排在速度較慢的設備上。 ②相互依賴性強的數據盡量存儲在同一台設備上,且盡量安排在鄰近的存儲空間上。 從提高系統性能方面考慮,應將設計好的存儲記錄作為一個整體合理地分配物理存儲區域。盡可能充分利用物理順序特點,把不同類型的存儲記錄指派到不同的物理群中。 (3) 訪問方法的設計 一個訪問方法包括存儲結構和檢索機構兩部分。存儲結構限定了訪問存儲記錄時可以使用的訪問路徑;檢索機構定義了每個應用實際使用的訪問路徑。 (4) 物理設計的性能評價 ① 查詢響應時間 從查詢開始到有結果顯示之間所經歷的時間稱為查詢響應時間。查詢響應時間可進一步細分為服務時間、等待時間和延遲時間。 在物理設計過程中,要對系統的性能進行評價。性能評價包括時間、空間、效率、開銷等各個方面。 ⊙ cpu服務時間和i/o服務時間的長短取決於應用程序設計。 ⊙ cpu隊列等待時間和i/o隊列等待時間的長短受計算機系統作業的影響。 ⊙ 設計者可以有限度地控制分布式資料庫系統的通信延遲時間。 ② 存儲空間 存儲空間存放程序和數據。程序包括運行的應用程序、dbms子程序、os子程序等。數據包括用戶工作區、dbms工作區、os工作區、索引緩沖區、數據緩沖區等。 存儲空間分為主存空間和輔存空間。設計者只能有限度地控制主存空間,例如可指定緩沖區的分配等。但設計者能夠有效地控制輔存空間。 ③ 開銷與效率 設計中還要考慮以下各種開銷,開銷增大,系統效率將下降。 ⊙ 事務開銷指從事務開始到事務結束所耗用的時間。更新事務要修改索引、重寫物理塊、進行寫校驗等操作,增加了額外的開銷。更新頻度應列為設計的考慮因素。 ⊙ 報告生成開銷指從數據輸入到有結果輸出這段時間。報告生成佔用cpu及i/o的服務時間較長。設計中要進行篩選,除去不必要的報告生成。 ⊙ 對資料庫的重組也是一項大的開銷。設計中應考慮數據量和處理頻度這兩個因數,做到避免或盡量減少重組資料庫。 在物理設計階段,設計、評價、修改這個過程可能要反復多次,最終得到較為完善的物理資料庫結構說明書。 建立資料庫時,dba依據物理資料庫結構說明書,使用dbms提供的工具可以進行資料庫配置。 在資料庫運行時,dba監察資料庫的各項性能,根據依據物理資料庫結構說明書的准則,及時進行修正和優化操作,保證資料庫系統能夠保持高效率地運行。 6.程序編制及調試在邏輯資料庫結構確定以後,應用程序設計的編制就可以和物理設計並行地展開 程序模塊代碼通常先在模擬的環境下通過初步調試,然後再進行聯合調試。聯合調試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幾點: (1) 建立資料庫結構 根據邏輯設計和物理設計的結果,用dbms提供的數據語言(ddl)編寫出資料庫的源模式,經編譯得到目標模式,執行目標模式即可建立實際的資料庫結構。 (2) 調試運行 資料庫結構建立後,裝入試驗數據,使資料庫進入調試運行階段。運行應用程序,測試 (3) 裝入實際的初始數據 在資料庫正式投入運行之前,還要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1) 制定資料庫重新組織的可行方案。 (2) 制定故障恢復規范 (3) 制定系統的安全規范 7.運行和維護資料庫正式投入運行後,運行維護階段的主要工作是: (1) 維護資料庫的安全性與完整性。 按照制定的安全規范和故障恢復規范,在系統的安全出現問題時,及時調整授權和更改密碼。及時發現系統運行時出現的錯誤,迅速修改,確保系統正常運行。把資料庫的備份和轉儲作為日常的工作,一旦發生故障,立即使用資料庫的最新備份予以恢復。 (2) 監察系統的性能。 運用dbms提供的性能監察與分析工具,不斷地監控著系統的運行情況。當資料庫的存儲空間或響應時間等性能下降時,立即進行分析研究找出原因,並及時採取措施改進。例如,可通修改某些參數、整理碎片、調整存儲結構或重新組織資料庫等方法,使資料庫系統保持高效率地正常運作。 (3) 擴充系統的功能 在維持原有系統功能和性能的基礎上,適應環境和需求的變化,採納用戶的合理意見,對原有系統進行擴充,增加新的功能。

⑻ 設計一個資料庫經過什麼流程,需要用到哪些軟體,需要哪些知識,請大蝦們詳細介紹一下,希望不吝賜教!

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建議這位網友去看看有關軟體工程的書籍。當然,看書是一件非常煩悶的事情,在這,盡管試試將我的經驗寫一點吧。
首先,要明確你要做一個什麼系統。想達到什麼目的。想怎樣去使用。有了明確的目標後,便要開始計劃整個資料庫系統該怎樣去做。
第二,是選擇資料庫後台。資料庫是保存數據的工具,可以理解為保存數據的一個大倉庫,它把你所需要的數據全部保存起來。但要怎樣使用這些數據,使之可以根據你的需要顯示出來,那就不是資料庫的責任了,這就需要程序來實現了。不同的資料庫後台各有優點缺點,不可一概而論哪個好哪個差,要看系統實際來斟酌。即是說,確定目標後就需要選擇資料庫。
第三,確定後台資料庫的內容,即確定數據結構。既然整個資料庫等於一個大倉庫,此時就要把倉庫劃分成一個個區域,用於保存不同類別的東西。這就是確定數據表及每個表的欄位及各欄位的數據類型。這是非常巨大的工作,你需要把有可能使用到的內容都設計到你的數據表中,以便以後可以保存及調用數據。還要想到表與表的關系,欄位與欄位的關系。好的數據結構會使到整個程序設計方便、科學、全面。這些內容,必須去查看相關書籍,同時不斷積累經驗,並非三言兩語可以說得清楚了。
第四,選擇合適的前台開發工具。對於後台資料庫的操作,目前常用的前台開發工具基本都可以與之相連並對之操作,但是不同的開發語言有各自的長處。選擇哪一種語言並不太重要,最重要是看你是否願意一心一意鑽研下去。對於初學者,什麼語言都是一樣的,就如小孩子學語言,學中英意日其實都一樣容易,也一樣難。
第五,當清楚資料庫後台和開發前台的特性與功能後,就可以開始規劃系統的流程了。一般可以根據系統功能先將其劃分為幾大功能模塊,然後再細分為各個細功能模塊,然後對於各個功能模塊進行設計。一般流程可以是這樣的:
1、設計流程圖。把整個功能用流程的方式顯示出來,讓自己的思路清楚地記錄在流程圖上,這樣可以輕易地模擬模塊的運算過程,查找出不合理的地方進行修改。
2、編寫程序。確定流程合理無誤後,便可以開發進行程序的編寫。由於現時硬體的強大,對語句的要求已經不再強調。只要可以達到目的,就可以了。
第六,試運行程序。完成一個功能後,可以試運行,輸入數據進行測試,不斷修改,最後達到完全無誤。
第七,測試。完成程序後,就要進行全面的測試。一般來說,自己是找不到自己的錯誤的。明知是錯就不會寫進去,所以我喜歡找別人來為我測試。讓別人去用,而且是讓別人隨便地用,不一定按自己所說的操作方法去用。這樣最容易找到程序中的錯誤。
第八,不斷地修改。不斷修改程序,使其所有的漏洞都改正過來。
第九,編譯。程序確認無誤後,就可以進行編譯。
第十,投入使用。

其實我所寫的並不能回答這個問題,完全解答這個問題,最後還是去學習一下軟體工程。不看書總是不行的。希望可以為你帶來一點點幫助吧。

⑼ 使用AD0.NET開發資料庫應用程序的開發流程,一般流程主要分為哪幾個步驟

資料庫應用系統的開發是一項軟體工程。一般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規劃
2.需求分析
3.概念模型設計
4. 邏輯設計
5.物理設計
6.程序編制及調試
7.運行及維護。
這些階段的劃分目前尚無統一的標准,各階段間相互聯接,而且常常需要回溯修正。

在資料庫應用系統的開發過程中,每個階段的工作成果就是寫出相應的文檔。每個階段都是在上一階段工作成果的基礎上繼續進行,整個開發工程是有依據、有組織、有計劃、有條不紊地展開工作。
1.規劃

規劃的主要任務就是作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在收集整理有關資料的基礎上,要確定將建立的資料庫應用系統與周邊的關系,要對應用系統定位,其規模的大小、所處的地位、應起的作用均須作全面的分析和論證。

明確應用系統的基本功能,劃分資料庫支持的范圍。分析數據來源、數據採集的方式和范圍,研究數據結構的特點,估算數據量的大小,確立數據處理的基本要求和業務的規范標准。

規劃人力資源調配。對參與研製和以後維護系統運作的管理人員、技術人員的技術業務水平提出要求,對最終用戶、操作員的素質作出評估。

擬 定設備配置方案。論證計算機、網路和其他設備在時間、空間兩方面的處理能力,要有足夠的內外存容量,系統的響應速度、網路傳輸和輸入輸出能力應 滿足應用需求並留有餘量。要選擇合適的OS,DBMS和其它軟體。設備配置方案要在使用要求、系統性能、購置成本和維護代價各方面綜合權衡。

對系統的開發、運行、維護的成本作出估算。預測系統效益的期望值。

擬定開發進度計劃,還要對現行工作模式如何向新系統過渡作出具體安排。

規劃階段的工作成果是寫出詳盡的可行性分析報告和資料庫應用系統規劃書。內容應包括:系統的定位及其功能、數據資源及數據處理能力、人力資源調配、設備配置方案、開發成本估算、開發進度計劃等。

可行性分析報告和資料庫應用系統規劃書經審定立項後,成為後續開發工作的總綱。

2.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大致可分成三步來完成。

(1) 需求信息的收集, 需求信息的收集一般以機構設置和業務活動為主幹線,從高層中層到低層逐步展開

(2) 需求信息的分析整理, 對收集到的信息要做分析整理工作。數據流圖(DFD, data flow diagram)是業務流程及業務中數據聯系的形式描述。圖4.1是一個簡單的DFD 示例。

數據字典(DD, data dictionary)詳細描述系統中的全部數據。

數據字典包含以下幾個部分。

· 數據項:是數據的原子單位。

· 數據組項:由若干數據項組成。

· 數據流:表示某一數據加工過程的輸入/輸出數據。

· 數據存儲:是處理過程中要存取的數據。

· 數據加工過程 數據加工過程的描述包括:數據加工過程名、說明、輸入、輸出、加工處理工作摘要、加工處理頻度、加工處理的數據量、響應時間要求等。

數據流圖既是需求分析的工具,也是需求分析的成果之一。數據字典是進行數據收集和數據分析的主要成果。

(3) 需求信息的評審. 開發過程中的每一個階段都要經過評審,確認任務是否全部完成,避免或糾正工作中出現的錯誤和疏漏。聘請項目外的專家參與評審,可保證評審的質量和客觀性。

評審可能導致開發過程回溯,甚至會反復多次。但是,一定要使全部的預期目標都達到才能讓需求分析階段的工作暫告一個段落.

需求分析階段的工作成果是寫出一份既切合實際又具有預見的需求說明書,並且附以一整套詳盡的數據流圖和數據字典。
3.概念模型設計
概念模型不依賴於具體的計算機系統,他是純粹反映信息需求的概念結構。

建模是在需求分析結果的基礎上展開,常常要對數據進行抽象處理。常用的數據抽象方法是『聚集』和『概括』。

ER方法是設計概念模型時常用的方法。用設計好的ER圖再附以相應的說明書可作為階段成果

概念模型設計可分三步完成。

(1) 設計局部概念模型

① 確定局部概念模型的范圍

② 定義實體

③ 定義聯系

④ 確定屬性

⑤ 逐一畫出所有的局部ER圖,並附以相應的說明文件

(2) 設計全局概念模型

建立全局ER圖的步驟如下:

① 確定公共實體類型

② 合並局部ER圖

③ 消除不一致因素

④ 優化全局ER圖

⑤ 畫出全局ER圖,並附以相應的說明文件。

(3) 概念模型的評審

概念模型的評審分兩部分進行

第一部分是用戶評審。

第二部分是開發人員評審。

4.邏輯設計

邏輯設計階段的主要目標是把概念模型轉換為具體計算機上DBMS所支持的結構數據模型。

邏輯設計的輸入要素包括:概念模式、用戶需求、約束條件、選用的DBMS的特性。

邏輯設計的輸出信息包括:DBMS可處理的模式和子模式、應用程序設計指南、物理設計指南。

(1) 設計模式與子模式

關系資料庫的模式設計可分四步完成。

① 建立初始關系模式

② 規范化處理

③ 模式評價

④ 修正模式

經過多次的模式評價和模式修正,確定最終的模式和子模式。

寫出邏輯資料庫結構說明書。

(2) 編寫應用程序設計指南

根據設計好的模式和應用需求,規劃應用程序的架構,設計應用程序的草圖,指定每個應用程序的數據存取功能和數據處理功能梗概,提供程序上的邏輯介面。

編寫出應用程序設計指南。

(3) 編寫物理設計指南。

根據設計好的模式和應用需求,整理出物理設計階段所需的一些重要數據和文檔。例如,資料庫的數據容量、各個關系(文件)的數據容量、應用處理頻率、操作順序、響應速度、各個應用的LRA和TV、程序訪問路徑建議,等等。這些數據和要求將直接用於物理資料庫的設計。

編寫出物理設計指南。

5.物理設計

物理設計是對給定的邏輯數據模型配置一個最適合應用環境的物理結構。

物理設計的輸入要素包括:模式和子模式、物理設計指南、硬體特性、OS和DBMS的約束、運行要求等。

物理設計的輸出信息主要是物理資料庫結構說明書。其內容包括物理資料庫結構、存儲記錄格式、存儲記錄位置分配及訪問方法等。

物理設計的步驟如下:

(1) 存儲記錄結構

設計綜合分析數據存儲要求和應用需求,設計存儲記錄格式。

(2) 存儲空間分配

存儲空間分配有兩個原則:

①存取頻度高的數據盡量安排在快速、隨機設備上,存取頻度低的數據則安排在速度較慢的設備上。

②相互依賴性強的數據盡量存儲在同一台設備上,且盡量安排在鄰近的存儲空間上。

從提高系統性能方面考慮,應將設計好的存儲記錄作為一個整體合理地分配物理存儲區域。盡可能充分利用物理順序特點,把不同類型的存儲記錄指派到不同的物理群中。

(3) 訪問方法的設計

一個訪問方法包括存儲結構和檢索機構兩部分。存儲結構限定了訪問存儲記錄時可以使用的訪問路徑;檢索機構定義了每個應用實際使用的訪問路徑。

(4) 物理設計的性能評價

① 查詢響應時間

從查詢開始到有結果顯示之間所經歷的時間稱為查詢響應時間。查詢響應時間可進一步細分為服務時間、等待時間和延遲時間。

在物理設計過程中,要對系統的性能進行評價。性能評價包括時間、空間、效率、開銷等各個方面。

⊙ CPU服務時間和I/O服務時間的長短取決於應用程序設計。

⊙ CPU隊列等待時間和I/O隊列等待時間的長短受計算機系統作業的影響。

⊙ 設計者可以有限度地控制分布式資料庫系統的通信延遲時間。

② 存儲空間

存儲空間存放程序和數據。程序包括運行的應用程序、DBMS子程序、OS子程序等。數據包括用戶工作區、DBMS工作區、OS工作區、索引緩沖區、數據緩沖區等。

存儲空間分為主存空間和輔存空間。設計者只能有限度地控制主存空間,例如可指定緩沖區的分配等。但設計者能夠有效地控制輔存空間。

③ 開銷與效率

設計中還要考慮以下各種開銷,開銷增大,系統效率將下降。

⊙ 事務開銷指從事務開始到事務結束所耗用的時間。更新事務要修改索引、重寫物理塊、進行寫校驗等操作,增加了額外的開銷。更新頻度應列為設計的考慮因素。

⊙ 報告生成開銷指從數據輸入到有結果輸出這段時間。報告生成佔用CPU及I/O的服務時間較長。設計中要進行篩選,除去不必要的報告生成。

⊙ 對資料庫的重組也是一項大的開銷。設計中應考慮數據量和處理頻度這兩個因數,做到避免或盡量減少重組資料庫。

在物理設計階段,設計、評價、修改這個過程可能要反復多次,最終得到較為完善的物理資料庫結構說明書。

建立資料庫時,DBA依據物理資料庫結構說明書,使用DBMS提供的工具可以進行資料庫配置。

在資料庫運行時,DBA監察資料庫的各項性能,根據依據物理資料庫結構說明書的准則,及時進行修正和優化操作,保證資料庫系統能夠保持高效率地運行。

6.程序編制及調試

在邏輯資料庫結構確定以後,應用程序設計的編制就可以和物理設計並行地展開

程序模塊代碼通常先在模擬的環境下通過初步調試,然後再進行聯合調試。聯合調試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幾點:

(1) 建立資料庫結構

根據邏輯設計和物理設計的結果,用DBMS提供的數據語言(DDL)編寫出資料庫的源模式,經編譯得到目標模式,執行目標模式即可建立實際的資料庫結構。

(2) 調試運行

資料庫結構建立後,裝入試驗數據,使資料庫進入調試運行階段。運行應用程序,測試

(3) 裝入實際的初始數據

在資料庫正式投入運行之前,還要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1) 制定資料庫重新組織的可行方案。

(2) 制定故障恢復規范

(3) 制定系統的安全規范

7.運行和維護

資料庫正式投入運行後,運行維護階段的主要工作是:

(1) 維護資料庫的安全性與完整性。

按照制定的安全規范和故障恢復規范,在系統的安全出現問題時,及時調整授權和更改密碼。及時發現系統運行時出現的錯誤,迅速修改,確保系統正常運行。把資料庫的備份和轉儲作為日常的工作,一旦發生故障,立即使用資料庫的最新備份予以恢復。

(2) 監察系統的性能。

運 用DBMS提供的性能監察與分析工具,不斷地監控著系統的運行情況。當資料庫的存儲空間或響應時間等性能下降時,立即進行分析研究找出原因,並 及時採取措施改進。例如,可通修改某些參數、整理碎片、調整存儲結構或重新組織資料庫等方法,使資料庫系統保持高效率地正常運作。

(3) 擴充系統的功能

在維持原有系統功能和性能的基礎上,適應環境和需求的變化,採納用戶的合理意見,對原有系統進行擴充,增加新的功能。

⑽ 資料庫設計的基本步驟

資料庫設計的基本步驟如下:

1、安裝並打開MySQL WorkBench軟體以後,在軟體的左側邊欄有三個選項,分別是對應「連接資料庫」、「設計資料庫」、「遷移資料庫」的功能。這類選擇第二項,設計資料庫,點擊右邊的「+」號,創建models。

熱點內容
安卓手機視頻怎麼快進 發布:2025-01-11 23:46:18 瀏覽:353
電腦的項目怎麼連接遠端伺服器 發布:2025-01-11 23:45:25 瀏覽:852
sql語句between 發布:2025-01-11 23:45:14 瀏覽:327
王者安卓轉換蘋果系統會損失什麼 發布:2025-01-11 23:45:13 瀏覽:737
安卓手機漲價怎麼辦 發布:2025-01-11 23:27:17 瀏覽:712
三消游戲伺服器搭建 發布:2025-01-11 23:20:01 瀏覽:246
c語言的函數不可單獨進行編譯 發布:2025-01-11 23:12:33 瀏覽:18
怎麼查信用卡查詢密碼 發布:2025-01-11 23:11:08 瀏覽:572
javaexcel源碼 發布:2025-01-11 23:11:04 瀏覽:557
討論會腳本 發布:2025-01-11 23:09:27 瀏覽: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