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伺服器cpu性能
❶ linux下怎麼查看伺服器性能
1.1 cpu性能查看
1、查看物理cpu個數:
cat /proc/cpuinfo |grep "physical id"|sort|uniq|wc -l
2、查看每個物理cpu中的core個數:
cat /proc/cpuinfo |grep "cpu cores"|wc -l
3、邏輯cpu的個數:
cat /proc/cpuinfo |grep "processor"|wc -l
物理cpu個數*核數=邏輯cpu個數(不支持超線程技術的情況下)
1.2 內存查看
1.3 硬碟查看
1、查看硬碟及分區信息:
fdisk -l
2、查看文件系統的磁碟空間佔用情況:
df -h
3、查看硬碟的I/O性能(每隔一秒顯示一次,顯示5次):
iostat -x 1 5
iostat是含在套裝systat中的,可以用yum -y install systat來安裝。
常關注的參數:
如%util接近100%,說明產生的I/O請求太多,I/O系統已經滿負荷,該磁碟可能存在瓶頸。如idle小於70%,I/O的壓力就比較大了,說明讀取進程中有較多的wait。
4、查看linux系統中某目錄的大小:
-sh /root
如發現某個分區空間接近用完,可以進入該分區的掛載點,用以下命令找出佔用空間最多的文件或目錄,然後按照從大到小的順序,找出系統中佔用最多空間的前10個文件或目錄:
-cksh *|sort -rn|head -n 10
以上命令的詳細介紹可如下查詢:
❷ 看CPU性能好不好主要看什麼參數
電腦的速度快不快主要看3個方面
1
CPU
主要看
外頻
2級緩存大小
2
看內存大小
3
看顯卡
顯存大小
CPU
再好
也要看主板能不能跟上
如果主板一般
你裝在好的CPU
也只能是浪費
❸ 在linux 下怎麼查看伺服器的cpu和內存的硬體信息
以Linux centos 7伺服器為例,查看伺服器的cpu和內存的硬體信息方法如下:
1、滑鼠右鍵點擊桌面,選擇「打開終端」,如下圖所示。
❹ 怎麼查看伺服器CPU型號
1、在伺服器桌面上找到此電腦或者我的電腦圖標,有的操作系統也叫計算機。單擊滑鼠右鍵選擇屬性。
❺ 如何檢查linux伺服器cpu,內存性能
1.查看系統負載
(1)uptime
這個命令可以快速查看機器的負載情況。
在Linux系統中,這些數據表示等待CPU資源的進程和阻塞在不可中斷IO進程(進程狀態為D)的數量。
命令的輸出,load average表示1分鍾、5分鍾、15分鍾的平均負載情況。
通過這三個數據,可以了解伺服器負載是在趨於緊張還是趨於緩解。
如果1分鍾平均負載很高,而15分鍾平均負載很低,說明伺服器正在命令高負載情況,需要進一步排查CPU資源都消耗在了哪裡。
反之,如果15分鍾平均負載很高,1分鍾平均負載較低,則有可能是CPU資源緊張時刻已經過去。
(2)W
Show who is logged on and what they are doing.
可查詢登錄當前系統的用戶信息,以及這些用戶目前正在做什麼操作
其中的load average後面的三個數字則顯示了系統最近1分鍾、5分鍾、15分鍾的系統平均負載情況
注意:
load average這個輸出值,這三個值的大小一般不能大於系統邏輯CPU的個數。
如果輸出中系統有4個邏輯CPU,如果load average的三個值長期大於4時,說明CPU很繁忙,負載很高,可能會影響系統性能,
但是偶爾大於4時,倒不用擔心,一般不會影響系統性能。相反,如果load average的輸出值小於CPU的個數,則表示CPU還有空閑
2.dmesg | tail
該命令會輸出系統日誌的最後10行。
這些日誌可以幫助排查性能問題.
3.vmstat
vmstat Virtual Meomory Statistics(虛擬內存統計),用來獲得有關進程、虛存、頁面交換空間及 CPU活動的信息。這些信息反映了系統的負載情況。
後面跟的參數1,表示每秒輸出一次統計信息,表頭提示了每一列的含義
(1)監控進程procs:
r:等待在CPU資源的進程數。
這個數據比平均負載更加能夠體現CPU負載情況,數據中不包含等待IO的進程。如果這個數值大於機器CPU核數,那麼機器的CPU資源已經飽和(出現了CPU瓶頸)。
b:在等待io的進程數 。
(2)監控內存memoy:
swpd:現時可用的交換內存(單位KB)
free:系統可用內存數(以千位元組為單位)
buff: 緩沖去中的內存數(單位:KB)。
cache:被用來做為高速緩存的內存數(單位:KB)。
(3)監控swap交換頁面
si: 從磁碟交換到內存的交換頁數量,單位:KB/秒。
so: 從內存交換到磁碟的交換頁數量,單位:KB/秒。
如果這個數據不為0,說明系統已經在使用交換區(swap),機器物理內存已經不足。
(4)監控 io塊設備
bi: 發送到塊設備的塊數,單位:塊/秒。
bo: 從塊設備接收到的塊數,單位:塊/秒。
(5)監控system系統
in: 每秒的中斷數,包括時鍾中斷。
cs: 每秒的環境(上下文)轉換次數。
(6)監控cpu中央處理器:
us:用戶進程使用的時間 。以百分比表示。
sy:系統進程使用的時間。 以百分比表示。
id:中央處理器的空閑時間 。以百分比表示。
us, sy, id, wa, st:這些都代表了CPU時間的消耗,它們分別表示用戶時間(user)、系統(內核)時間(sys)、空閑時間(idle)、IO等待時間(wait)和被偷走的時間(stolen,一般被其他虛擬機消耗)。
這些CPU時間,可以讓我們很快了解CPU是否出於繁忙狀態。
註:
如果IO等待時間很長,那麼系統的瓶頸可能在磁碟IO。
如果用戶時間和系統時間相加非常大,CPU出於忙於執行指令。
如果有大量CPU時間消耗在用戶態,也就是用戶應用程序消耗了CPU時間。這不一定是性能問題,需要結合r隊列,一起分析。
4.mpstat -P ALL 1
該命令可以顯示每個CPU的佔用情況,如果有一個CPU佔用率特別高,那麼有可能是一個單線程應用程序引起的。
MultiProcessor Statistics的縮寫,是實時系統監控工具
其報告與CPU的一些統計信息,這些信息存放在/proc/stat文件中。在多CPUs系統里,其不但能查看所有CPU的平均狀況信息,而且能夠查看特定CPU的信息。
格式:mpstat [-P {|ALL}] [internal [count]]
-P {|ALL} 表示監控哪個CPU, cpu在[0,cpu個數-1]中取值
internal 相鄰的兩次采樣的間隔時間
count 采樣的次數,count只能和delay一起使用
all : 指所有CPU
%usr : 顯示在用戶級別(例如應用程序)執行時CPU利用率的百分比
%nice :顯示在擁有nice優先順序的用戶級別執行時CPU利用率的百分比
%sys : 現實在系統級別(例如內核)執行時CPU利用率的百分比
%iowait : 顯示在系統有未完成的磁碟I/O請求期間CPU空閑時間的百分比
%irq : 顯示CPU服務硬體中斷所花費時間的百分比
%soft : 顯示CPU服務軟體中斷所花費時間的百分比
%steal : 顯示虛擬機管理器在服務另一個虛擬處理器時虛擬CPU處在非自願等待下花費時間的百分比
%guest : 顯示運行虛擬處理器時CPU花費時間的百分比
%idle : 顯示CPU空閑和系統沒有未完成的磁碟I/O請求情況下的時間百分比
系統有兩個CPU。如果使用參數 -P 然後緊跟CPU編號得到指定CPU的利用率。
( Ubuntu安裝: apt-get install sysstat)
5.pidstat 1
pidstat命令輸出進程的CPU佔用率,該命令會持續輸出,並且不會覆蓋之前的數據,可以方便觀察系統動態
6.iostat -xz 1
iostat命令主要用於查看機器磁碟IO情況
r/s, w/s, rkB/s, wkB/s:分別表示每秒讀寫次數和每秒讀寫數據量(千位元組)。讀寫量過大,可能會引起性能問題。
await:IO操作的平均等待時間,單位是毫秒。這是應用程序在和磁碟交互時,需要消耗的時間,包括IO等待和實際操作的耗時。如果這個數值過大,可能是硬體設備遇到了瓶頸或者出現故障。
avgqu-sz:向設備發出的請求平均數量。如果這個數值大於1,可能是硬體設備已經飽和(部分前端硬體設備支持並行寫入)。
%util:設備利用率。這個數值表示設備的繁忙程度,經驗值是如果超過60,可能會影響IO性能(可以參照IO操作平均等待時間)。如果到達100%,說明硬體設備已經飽和。
註:如果顯示的是邏輯設備的數據,那麼設備利用率不代表後端實際的硬體設備已經飽和。值得注意的是,即使IO性能不理想,也不一定意味這應用程序性能會不好,可以利用諸如預讀取、寫緩存等策略提升應用性能
7.free -m
free命令可以查看系統內存的使用情況,-m參數表示按照兆位元組展示。
最後兩列分別表示用於IO緩存的內存數,和用於文件系統頁緩存的內存數。
註:
第二行-/+ buffers/cache,看上去緩存佔用了大量內存空間。這是Linux系統的內存使用策略,盡可能的利用內存,如果應用程序需要內存,這部分內存會立即被回收並分配給應用程序。
如果可用內存非常少,系統可能會動用交換區(如果配置了的話),這樣會增加IO開銷(可以在iostat命令中提現),降低系統性能。
8.sar -n DEV 1
sar命令在這里可以查看網路設備的吞吐率。
在排查性能問題時,可以通過網路設備的吞吐量,判斷網路設備是否已經飽和。
9.sar -n TCP,ETCP 1
sar命令在這里用於查看TCP連接狀態,其中包括:
active/s:每秒本地發起的TCP連接數,既通過connect調用創建的TCP連接;
passive/s:每秒遠程發起的TCP連接數,即通過accept調用創建的TCP連接;
retrans/s:每秒TCP重傳數量;
TCP連接數可以用來判斷性能問題是否由於建立了過多的連接,進一步可以判斷是主動發起的連接,還是被動接受的連接。TCP重傳可能是因為網路環境惡劣,或者伺服器壓力過大導致丟包。
10.top
top命令包含了前面好幾個命令的檢查的內容。比如系統負載情況(uptime)、系統內存使用情況(free)、系統CPU使用情況(vmstat)等。
因此通過這個命令,可以相對全面的查看系統負載的來源。同時,top命令支持排序,可以按照不同的列排序,方便查找出諸如內存佔用最多的進程、CPU佔用率最高的進程等。
但是,top命令相對於前面一些命令,輸出是一個瞬間值,如果不持續盯著,可能會錯過一些線索。這時可能需要暫停top命令刷新,來記錄和比對數據。
❻ 如何監測windows伺服器的性能
Windows伺服器中自帶的性能監控工具叫做Performance Monitor,
在開始-運行中輸入『perfmon』,然後回車即可運行。Performance
Monitor本身也是一個進程,運行起來也要佔用一定的系統資源。所以你看到的資源的使用量應該比實際的要稍微高一點。這個工具在幫助管理員判斷系統性能瓶頸時非常有用。舉個列子來說,今天有個用戶抱怨說他們項目組的伺服器(這是一台虛擬機)運行起來非常慢,但也不知道具體問題出在什麼地方。任務管理器里顯示CPU和內存的使用量都不算高,但伺服器的相應就是非常慢。打開Performance
Monitor,讓其運行一段時間後(因為參考平均值會比較准確),發現average disk
queue的值比較高,這就說明物理伺服器的硬碟負荷太重,I/O操作的速度跟不上系統的要求。關掉虛擬機,將其轉移到另一台硬碟負載比較小的主機上,再打開虛擬機。問題就解決了!
這里我簡單列舉幾個常用參數的參考值,需要更多的信息你可以google一把。
CPU:
% Processor Time:表示CPU的使用率,如果值大於80表示CPU的處理調度能力偏低。
硬碟:
% Disk Time:表示硬碟的I/O操作的頻率(繁忙時間),如果值大於80表示硬碟I/O調度能力偏低。
Average Disk Queue
Length:表示硬碟I/O操作等待隊列的長度,如果值大於2表示硬碟I/O調度能力偏低。
內存
Pages/Sec:表示系統對虛擬內存每秒鍾的訪問次數,如果值大於20表示有內存方面的問題。(有可能是物理內存偏低,也有可能是虛擬內存沒有配置正確。一般情況下虛擬內存應為物理內存的1.5-2倍)
Committed Bytes and Available Bytes:Committed
Bytes表示虛擬內存的大小,Available Bytes表示剩餘可用內存的大小。正常情況下,Available
Bytes減少,pages(頁面數)應該增加,提供頁面交換。如果Available
Bytes的值很小表示物理內存偏低。當關閉一些應用以後,Committed Bytes應該減少,Available
Bytes應該增加。因為關閉的進程釋放了之前佔用的內存資源。如果相應的值沒有發生變化,那麼該進程就可能造成了內存泄漏。
Cache Bytes:表示系統緩存的大小。如果值大於4M表示物理內存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