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中轉伺服器訪問nas
㈠ 如何用現有系統創建NAS伺服器
•CentOS5.4操作系統
•技嘉MAA78GM-US2H主板
•一個AMDPhenomIIX4920處理器
•8GB內存(DDR2-800)
•Linux2.6.30內核(只有reiser4補丁)
•操作系統和啟動盤在一個IBMDTLA-307020硬碟上(在UltraATA/100介面上的20GB硬碟)
•/home在一個希捷ST1360827AS硬碟上
•有兩個硬碟用於測試。它們是希捷ST3500641AS-RK硬碟,每個硬碟有16MB緩存。它們分別是/dev/sdb和/dev/sdc。
對於這個文件系統,僅使用了第一個希捷硬碟/dev/sdb。這個硬碟在這個案例中是ext4。第二個硬碟/dev/sdc用於這個文件系統的日誌部分。這個硬碟分區為正確的尺寸並且只有那個分區用作日誌(/dev/sdc1)。
利用現有的伺服器創建一個NAS設備的第一步就是設置和啟動NFS。我假設你已經在你的系統中安裝了NFS,包括NFS伺服器組件。檢查NFS 是否已經安裝在這台伺服器上的一種方法是檢查是否存在「/etc/exports」文件(這個文件也許沒有任何內容,但是,這個文件應該存在)。此外,在 CentOS或者RHEL平台上,你還可以通過查看「/usr/sbin/rpc.nfsd」這個文件檢查這個NFS伺服器是否安裝了。
[laytonjb@test64 ]$ ls -s /usr/sbin/rpc.nfsd
20 /usr/sbin/rpc.nfsd
對於基於rpm(每分鍾轉速)的系統,你還可以試試下面的方法:
[laytonjb@home8]{$selection}nbsp;rpm-qa|grep-infs system-config-nfs-1.2.8-1 nfs-utils-1.0.6-46
(這是一個老式的CentOS 4.1系統,因此許多數字與比較新的東西是不匹配的)。在這點上,讓我們假設NFS的伺服器組件已經安裝了。
一般來說,我下一步是啟動這台伺服器上的NFS。檢查NFS是否運行的一個簡便的方法是使用這個命令「rpcinfo -p」,這個命令報告這個系統上的RPC(遠程程序調用)信息。如果NFS伺服器還沒有啟動,你將看到類似於如下的信息:
[root@test64]#/usr/sbin/rpcinfo-p programversprotoport 1000002tcp111portmapper 1000002udp111portmapper 1000241udp774status 1000241tcp777status
在這個輸出中最重要的事情是這個「portmapper」(埠映射程序)正在運行,它是NFS的一個重要部分。如果你在這個列表中沒有看到「portmapper」,請閱讀如何讓它運行的說明書。
要啟動NFS伺服器,或者NFS的伺服器部分,在某種程度上取決於你的操作系統發布版。在這個測試的CentOS系統上,這是通過執行下列指令完成的。
[root@test64]#/etc/init.d/nfsstart
然後,我們再一次運行「rpcinfo -p」,看看NFS是否啟動。
[root@test64]#/usr/sbin/rpcinfo-p programversprotoport 1000002tcp111portmapper 1000002udp111portmapper 1000241udp774status 1000241tcp777status 1000111udp645rquotad 1000112udp645rquotad 1000111tcp648rquotad 1000112tcp648rquotad 1000032udp2049nfs 1000033udp2049nfs 1000034udp2049nfs 1000211udp42049nlockmgr 1000213udp42049nlockmgr 1000214udp42049nlockmgr 1000211tcp54256nlockmgr 1000213tcp54256nlockmgr 1000214tcp54256nlockmgr 1000032tcp2049nfs 1000033tcp2049nfs 1000034tcp2049nfs 1000051udp669mountd 1000051tcp672mountd 1000052udp669mountd 1000052tcp672mountd 1000053udp669mountd 1000053tcp672mountd
注意,你看到NFS列表,看到NFS v2、NFS v3和NFS v4啟動了(看第二欄)。還要注意,用於NFS的UDP和TCP協議也列出了。
NFS運行需要一些守護程序。「/etc/init.d/nfs」腳本為我們啟動一切程序。但是,一般來說,我們需要的守護程序是:
rpc.nfsd (伺服器)
rpc.lockd (對於伺服器和客戶機都是常見的)
rpc.statd (對於伺服器和客戶機都是常見的)
rpc.mountd (對於伺服器和客戶機都是常見的)
rpc.rquotad (伺服器)
輸出數據
下一步是告訴NFS伺服器什麼目錄能夠與其它系統(客戶機)共享。在NFS的詞彙中,這叫作「輸出」目錄,具體的目錄叫作「輸出」。現在,NFS啟動了,讓我們設置它以便把目錄輸出到伺服器。
要做這個事情,我們通過定義要輸出的目錄來編輯這個「/etc/exports」文件及其屬性。「/etc/exports 」文件中的典型的輸入內容如下:
directory machine1(option11,option12) machine2(option21,option22)
在這里:
•目錄(directory)是你要輸出到客戶機的伺服器目錄。它可以是一個目錄或者一個整個的硬碟。然而,它必須用一個文件系統進行格式化。「/etc/exports」文件中的每一行都是一個單獨的目錄。
•machine1、machine2是你希望與其共享數據的客戶機的名字。例如,它們的列表可以使用client1或者client2等系統的名字(要保證客戶機在/etc/hosts目錄中列出或者通過NIS列出),或者使用IP地址列出,如192.168.1.8。你還可以使用通配符 「*」來代表任何客戶機。這里強烈建議你列出的每一個客戶機都能幫助保證沒有任何「流氓」客戶機能夠安裝到輸出的目錄中。維護這個客戶機列表是很痛苦的,特別是這個列表很長的話。這點安全性對於不太高級額的攻擊是有幫助的。另一方面,如果你是在一個厚厚的防火牆後面,並且相信這個防火牆的能力以及沒有人會故意地或者意外地引起故障,那麼,你就可以把這些機器的名稱列為「*」,這個意思是所有的客戶機(高性能計算集群經常這樣做,因為這個集群在一個專用網路中。這個網路通常在一個厚厚的防火牆後面)。
•(option11, options12, …) 是用於輸出到這個目錄的選擇列表。有許多可以使用的選擇。這超出了本文介紹的范圍。然而,有些更重要的選擇是:
* 「ro」代表只讀。因此,這個伺服器可以輸出只讀的目錄。這樣,客戶機就不能向它們寫入內容。
* 「rw」代表讀寫。這意味著客戶機能夠對那個輸出的目錄做讀寫操作。
* 「no_root_squash」意思是在客戶機上的用戶的「root」將擁有與在伺服器上的用戶「root」相同的訪問這些文件的級別。再說一次,圍繞這個事情有許多安全問題,建議你在客戶機上不要使用「no_root_squash」。
* 「sync」告訴NFS等待,一直到這個數據在返回之前發送到存儲設備。另一個選擇是「async」,它允許NFS伺服器在數據發送到這就和個設備之前返回到客戶機應用程序(也就是說,它可能在緩存的某個地方)。建議你使用「sync」選擇,以保證這個數據寫道永久性的存儲設備中。然而,這種選擇有性能方面的影響,使用「sync」選擇的安裝的NFS文件系統比使用「async」選擇的系統慢。
你把目錄輸出到客戶機有許多方法。這完全取決於你要完成什麼任務和你如何完成這個任務。例如,你可以輸出包含應用程序的伺服器上的一個目錄。客戶機只需要下面顯示的「/etc/exports」目錄中的一行內容。
/opt 192.168.1.8(ro)
在這個例子中,伺服器正在向一個IP地址為192.168.1.8的客戶機輸出(共享)包含一些應用程序的/opt目錄。這個客戶機能夠以只讀的方式(不允許寫盤)安裝這個目錄。這是在一台伺服器上安裝應用程序並且與其它客戶機共享這些應用程序的一種常見的方式。
NFS應用最多的是用於根目錄。把用戶的根目錄放在一台伺服器上,然後再把它安裝在客戶機上,是很容易的和常見的。在「/etc/exports」目錄中輸入的內容看起來也許像如下的樣子:
㈡ 自己家裡搭建NAS伺服器有什麼好方案
僅供參考:
折騰方法1:(NAS單系統方法)
1. 舊優盤一個;
2. 35元的pci-e usb3.0拓展卡一塊(千兆網環境可忽略本條);
3. 5分鍾時間(裝系統到重啟進入DSM5.0完成);
——P.S:此方法可選n54l低配版以降低成本,4G內存對DSM來說實在是太浪費了。
折騰方法2: (Windows+DSM雙系統,DSM作為主要存儲、共享系統)
1. Windows8.1或Windows Server系統;
2. 系統自帶Hyper-V中掛載實體硬碟,使用Nanoboot的iso文件引導DSM即可(無需優盤)。可設置Hyper-V隨系統啟動;
3. 除win系統盤外,其他磁碟由DSM系統管理,兩者間數據共享可採用win下掛載網路磁碟方式進行。
推薦原因:
a. 一台機器同時運行了Win和DSM系統,優勢互補;
b. win安裝完成後即可遠程管理,無需顯示器、鍵鼠;
c. 可通過強制開啟迅雷高速通道的方式達成下載部分被屏蔽資源;
d. 想嘗試實體DSM的時候插個優盤重啟即可,由於Hyper-V中掛載的是實體硬碟可以完美切換。
折騰方法3: (FreeNAS系統,通過Jail插件跑Windows虛擬機)
1. FreeNAS系統;
2. 安裝Jail插件走起VirtualBox;
3. VirtualBox下安裝Windows虛擬機。
推薦原因:
a. 免費系統,不存在盜版問題;
b. FreeNAS安裝快捷、體積小巧,可安裝於優盤之中,如出狀況輕松重裝,不影響虛擬系統;
c. 通過DDNS可以很方便的進行遠程管理;
d. VirtualBox下可以安裝調試各種虛擬機,如Windows、Linux等等。
㈢ 如何在伺服器上實現nas
存放不同的數據
由於NAS網關加入了對iSCSI協議的支持,許多企業紛紛選擇它來完成文件級別或數據塊級別的傳輸服務;另外,它還能夠動態地為後端存儲陣列上的數據重新進行分類,優化了新舊數據的性能。實現對異構系統的支持,已經成為NAS網關供應商們的發展方向,隨著它們的產品獲得越來越多的磁碟陣列製造商的認證測試,用戶再也不用局限於一家廠商生產的磁碟陣列產品了。而且,越來越多的供應商現在也陸續增加了對多層存儲及各類策略管理工具的支持功能,使得不同存儲層之間的數據遷移過程變得更加透明化。鑒於市面上的NAS網關產品的品牌和型號挺多挺雜的,建議用戶們在選購時,評估產品性能一定要分清主次,務必包含以下關鍵配置和性能:
用於連接伺服器的乙太網埠
支持NFS協議和CIFS協議
支持多層存儲
可依照用戶制定的策略來管理數據
具備諸如快照復制、建立鏡像之類的高級存儲管理功能
除此之外,結合企業未來的發展需求,可將下列性能指標也列入評估范圍內:
支持iSCSI技術
可將NAS網關與外部存儲陣列連接在一起的光纖埠
可支持不同品牌的磁碟陣列
可動態地配置和擴展卷和文件共享的資源
對後端磁碟陣列上的數據重新進行分類
與遠程站點共享文件
支持全局命名空間
㈣ 如何搭建nas私有雲服務
遠程訪問NAS搭建私有雲的方案有很多,如果希望兼顧訪問速度、金錢及搭建操作成本,可以考慮下蒲公英異地組網,沒有公網IP,不用設置或替換現有路由器就可以搞定~
具體過程可以參考下方:
以蒲公英X1搭配軟體客戶端為例:
首先,將蒲公英路由器接入同一區域網,完成上網設置。
隨後,進入雲管理,即可添加組網成員,並開啟旁路模式。
Step1.添加組網成員
Step2.開啟旁路設置
此時,遠程PC、手機只需登錄軟體客戶端,通過NAS的區域網IP就能訪問到其中的共享文件~
如果組網成員之間處於P2P模式連接,傳輸文件取決於雙方帶寬,就完全不會有任何限速!
㈤ 自己家裡搭建NAS伺服器有什麼好方案
你可以搭建一個Linux ftp 伺服器。
這是最簡單的了。
你只需要一台能夠運行 centos 即可!
只需要通過命令: yum install vsftpd
就可以安裝 FTP 服務了
簡單設置就可以讓整個區域網都可以共享文件!
Linux 亦有更佳的 NAS 選擇:
比如:CryptoNAS
㈥ 如何搭建一個中轉伺服器
可以使用iptables或者nginx進行連接搭建。
Linux下埠轉發一般都使用iptables來實現,使用iptables可以很容易將TCP和UDP埠從防火牆轉發到內部主機上。但是如果需要將流量從專用地址轉發到不在您當前網路上的機器上,可嘗試另一個應用層埠轉發程序Rinetd。Rinetd短小、高效,配置起來比iptables也簡單很多。
如果你要配http、https轉發,要配ssl證書,那nginx大概是最合適的了。不過要注意nginx本身有一些限制,比方說一次上傳的數據大小。之前我沒注意這點,在主站配了又配,最後發現中轉的伺服器沒配置,秀逗了。另外新版的nginx不僅可以轉發http,也支持tcp流轉發了。
數據中轉站中安裝有數據中轉應用伺服器,由計劃任務或者其他喚醒程序啟動。
運行時注意的三步如下:
1、開啟源伺服器網路連接,連接源伺服器,約定下次通訊的方式(可選),獲取數據。
2、關閉與源伺服器網路的連接,開啟目標伺服器網路連接,向目標伺服器寫入數據。
3、關閉與目標伺服器網路的連接,進入緘默模式,等待下一次被喚醒。
㈦ 校園內網如何搭建nas
校園內網搭建nas方法及要求如下:
首先你要確認你們學校的供電情況,晚上會斷電那種的學校,每天NAS都會斷電一次對硬碟可是個不小的體驗。
如果能24小時供電,那麼恭喜,可以往下看了。
首先一般來說在學校放NAS實在是不明智的選擇,如果一定要,那麼首先你需要一個路由器,不需要太高端的,普通的就行,但是要看學校是否開啟了除了PPPoE認證以外的認證(比如銳捷等IEEE 802.1X認證),如果開了,就需要找能用撥號器的路由器了,這里不展開。
假定你前面都搞定了,就只需要將路由器連上網,配置好用戶名密碼,然後將NAS的網口和路由器的LAN口連接起來,開機。
在同一個路由器下的電腦就可以訪問到NAS了,在系統設置裡面有內網穿透功能。
假定你用的是群暉,那麼就打開ConnectID功能,配置好你想要的ConnectID。
OK,只要路由器開著,網沒斷,你就可以通過ConnectID訪問NAS了。
但是學校一般沒有公網IP,就算有也不可能每個宿舍一個公網IP,而且運營商還屏蔽了SAMBA的埠,所以基本不太可能用SAMBA的方式來訪問了。
就用WEB頁面也相關APP試用一下吧。
NAS簡介
NAS(Network Attached Storage:網路附屬存儲)按字面簡單說就是連接在網路上,具備資料存儲功能的裝置,因此也稱為「網路存儲器」。它是一種專用數據存儲伺服器。
它以數據為中心,將存儲設備與伺服器徹底分離,集中管理數據,從而釋放帶寬、提高性能、降低總擁有成本、保護投資。其成本遠遠低於使用伺服器存儲,而效率卻遠遠高於後者。目前國際著名的NAS企業有Netapp、EMC、OUO等。
NAS解決方案通常配置為作為文件服務的設備,由工作站或伺服器通過網路協議(如TCP/IP)和應用程序(如網路文件系統NFS或者通用Internet文件系統CIFS)來進行文件訪問。大多數NAS連接在工作站客戶機和NAS文件共享設備之間進行。這些連接依賴於企業的網路基礎設施來正常運行。
為了提高系統性能和不間斷的用戶訪問,NAS採用了專業化的操作系統用於網路文件的訪問,這些操作系統既支持標準的文件訪問,也支持相應的網路協議,因此NAS技術能夠滿足特定的用戶需求。
例如當某些企業需要應付快速數據增長的問題,或者是解決相互獨立的工作環境所帶來的系統限制時,可以採用新一代NAS技術,利用集中化的網路文件訪問機制和共享來解決這些問題,從而達到減少系統管理成本,提高數據備份和恢復功能的目的。
㈧ 電腦安裝什麼可以連接上nas伺服器
打開Finder>【前往】>【連接伺服器】,輸入NAS的內網IP或是你自定義的NAS名稱,然後輸入NAS賬戶名和密碼。
NAS伺服器(Network Attached Storage:網路附屬存儲)是一種將分布、獨立的數據整合為大型、集中化管理的數據中心,以便於對不同主機和應用伺服器進行訪問的技術。N按字面簡單說就是連接在網路上, 具備資料存儲功能的裝置,因此也稱為「網路存儲器」。
它是一種專用數據存儲伺服器。它以數據為中心,將存儲設備與伺服器徹底分離,集中管理數據戚鬧,從而仿敬釋放帶寬、提高性能、降低總擁有成本、保護投資。其成本遠遠低於使用伺服器存儲,而效率卻遠遠高備仔慎於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