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鏡我的世界伺服器總部
『壹』 黑鏡的劇情簡介
《黑鏡/黑鏡子》是一部3集的迷你劇,由英國電視4台(Channel 4)電視劇公司
Zeppotron製片人查理·布魯克(Charlie Brooker)一手打造。提及這部電視劇的主題與結構時,該片製片人說:「《黑鏡》每集都是一個獨立的故事,不同的演員、不同的故事背景、甚至是不同的現實社會,但都圍繞我們當今的生活展開——如果我們夠傻的話,我們的未來就是這樣。」英國劇評將這部電視劇比作部《陰陽魔界》(The Twilight Zone)和《驚奇軼事》(Tales of the Unexpected)的融合,聚焦我們對當今社會的不安全感,以尖銳、懸疑、諷刺的故事形態娓娓道來。如果我們的世界變成這樣會如何?如果說科技是毒品,它的確也會讓人上癮,那麼它帶來的副作用是什麼?《黑鏡子》正是把鏡頭聚焦在歡樂和不安之間的區域。
在過去10年間,在我們有機會和時間思考和質問之前,科技就已經改變了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們膜拜谷歌和蘋果,Facebook比我們的父母更了解我們自己。我們能夠訪問全球所有的資訊,但我們腦子里卻裝不下超過150字的Twitter。在接受英國《衛報》專訪時,布魯克向《衛報》透露,「黑鏡」的靈感來源於人人都有的「黑鏡子」——每個家庭、每張桌子、每個手掌之間都有一個屏幕、一個監視器、一部智能手機,一面反映時下現實的黑鏡子。
『貳』 美劇《黑鏡》中有什麼讓人細思極恐的彩蛋嗎
盤點:美劇《黑鏡》中的彩蛋,你發現了幾個?仔細看下的話,就會發現這本雜志的右下角有個關於Granular小廣告,而第三季最後一集里,當初開發那些人工智慧蜜蜂的就是這家公司!
再仔細看下的話,會發現這本雜志最上方還有個廣告,寫的是一個把懷舊變成游戲的內置軟體,看到第三季第4季的時候,就知道是那個把人的思維上傳到雲端,活在某個年代的軟體了!
你還知道《黑鏡》這部美劇中有什麼隱藏的彩蛋嗎?
關注一個再走~
『叄』 有點游戲味道的《黑鏡》,業內首創互動式觀影,卻是懸疑片嗎
一部有點游戲味道的懸疑電影《黑鏡:潘達斯奈基》,如果當成一部電影的話,簡直一片混亂,爛如泥淖;但如果玩過類型游戲的話,會覺得還是有點游戲的味道。可以說是業內首創互動式觀影,為全球網路視頻點播平台開創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觀影模式,同一個故事,五種截然不同的故事發展與結局,觀影不再是觀影者被動的接受信息,而是雙方你來我往游戲般的體驗!
原創聲明:本文由得心電影編輯得心原創,感謝分享,文章未經允許嚴禁轉載抄襲,發現必究!在合適的時間,看一部合適的電影,你會收獲很多;人生太短,等不及茶涼,若是常駐,得心願奉上一篇最真實精彩的影評陪你走完這一場!
這一部在令人失望的第四季後重回了《黑鏡》的巔峰:當你花了若干小時(這個時間實在無法確定)沉迷在這樣一個詭譎,奇異的故事裡時,不管世界之外是不是真有一個Matrix,你實實在在被你面前這塊黑鏡奪去若干小時的生命了。雖然題材並不新穎,但作為網劇開創了互動式劇集的先河,打破了第四面牆,還有游戲和劇集的界限。值得一提的是這部劇並沒有一個恆定的世界觀,每個人的身份、每種行為會隨著你的選擇而改變。
『肆』 《黑鏡》第一季第二集想表達什麼
《黑鏡》第一季第二集想表達的意思是大學畢業進入社會只是通過一個架空的未來世界,把社會分工高度功能化,把在各個領域搬磚簡化為蹬車提供能源。里程數就是貨幣,也就是我們搬磚掙的錢。整個樓里一起蹬車的夥伴們就是社會上最多的工薪階層、白領、工程師等等。
掃地的胖子們就是更下等的階級的人男主隔壁的噴子就是現實中的噴子,看不起階級比自己低的人,每天又在意淫著比自己階級高的生活。參加選秀的都是削尖了頭往上一個階層擠的,他們拚死拼活攢錢為了能夠以此為跳板進入上流。選秀的評委就是這個社會中的大頭不只是指某個人,更指的是各方面的勢力。
黑鏡劇情
劇中的一些鏡頭和道具運用也是相當值得玩味的。第一集中首相出現的鏡頭畫面基本都是光線偏暗的,而首相基本是處於背光的狀態,營造了一種冷峻,沉重的效果,與全片狂歡鬧劇似的基調形成鮮明的對比,也反襯出首相的可悲。
第二集中企鵝折紙和企鵝雕塑的對應,青蘋果和果汁的對應,碎玻璃前後功能的變換都是隱喻。還有,三集的故事都是運用章節的方式展開的,每章之間有明顯的分界,如同我們在讀小說一般。這或許是為了使三集在形式上更像是同一部劇集吧,畢竟三集的具體內容都大不相同,這樣起承轉合相似的架構使得三集更具有整一性。
『伍』 《黑鏡》第三季第一集為什麼會讓人感到深深的恐懼
網上評論都在批判社交網路的虛偽,高喊科技帶來的冷漠,其實虛偽冷漠的是人本身,沒了朋友圈,愛慕虛榮的人繼續愛慕虛榮,下層社會繼續和上層社會保持著鴻溝,自古如此。現在人用美圖秀秀修片發朋友圈,以前人喊著名的畫家畫肖像;現在人用吃的美食、住的社區、異域的旅行展示逼格,以前人用華麗的衣服、昂貴的首飾、紳士化的口音來分階層。b站、a站評論都一刷水站在道德制高點批判女主虛偽,可是這些鍵盤俠面對同事、面對領導、面對不熟的親戚又有幾個人不帶上面具?其實某種意義上這個故事一點也不新穎,一點也不未來,大家的看看幾百年前的莫泊桑寫的的《項鏈》,完全是一樣的故事。
其實吧《黑鏡》從來不是反思的科技,而是人性本來的惡,為什麼叫黑鏡?什麼是黑鏡?當手機、電視、電腦屏幕黑掉後你看到的是啥?——我們自己的倒影!
我們再反過來思考,作為一個社會人,放縱自己不在乎別人的評價就是正確的做法嗎?人的本性是社會性還是動物性?如果想做就做就做的漂亮,那川普是不是世界上的道德楷模?那我想在堵車時候佔用應急車道?如果我作為服務員想罵顧客就罵顧客?我沒錢想搶銀行就搶銀行?回到本集中說的,這集認為社會對咒罵、臟話採取零容忍是人性的壓抑,最後的男女對罵是人性的徹底釋放,那第六集中的那些網路噴子在網上表露自己的負面的情緒,是不是可以說他們也是人性的釋放?為什麼現實社會要裝的友好就是虛偽,網路上直白的表露就成了該死?
同時我們恐懼著萬事被打分的社會,卻無時不刻在心裡給人打分,無時不刻關注著別人的評論,我們吃個飯要先看看大眾點評別人的評價,網上買個東西看看有沒有差評,甚至去電影院看個電影看個電視都要在豆瓣、imdb上看看評分。這些評分真讓社會窒息了嗎?用了大眾點評,雖然可能錯過一些小眾的美食,最起碼你可以少被天價蝦天價魚坑;同樣看豆瓣也許你會漏過一些和你口味但被低估的影片,最起碼能讓你剩下被《富春山居圖》電影辣眼睛的痛苦。
『陸』 《黑鏡》這部劇講了什麼
當然對於涉世未深的小屁孩建議在老司機的陪同下觀看,我保證你看完後會思考人生。我這人一般只說實話,從不玩虛的。
這部英國電視劇從首相強奸一頭豬開始,到鍵盤俠用指尖殺人結束。目前一共出了13集,每集都是獨立故事,人物,場景包括劇情。當然你也可以不按套路來,隨意點開任何一集,這完全沒問題,就跟看一部電影一樣一樣的。
這些故事大部分描述的是未來世界,諷刺的則是即將邁向未來的當今社會。娛樂,新聞媒體,社交,家庭倫理,犯罪懲罰等等。每一個故事都有刺痛人的點,而每一個故事都有可能成為現實,甚至已經成為現實?!至於劇情,請自行搜索,我又不欠你的,難不成你還想讓我把鏈接也給你貼上來?洗洗睡吧,騷年。
『柒』 黑鏡想說什麼:第一季第一集 – 《黑鏡》影評
網路,現代世界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他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使溝通更方便。
同時他也團結了一個群體:普通群眾。
黑鏡第一季第一集講述了在一個十分摳腳的設定下的故事(一個藝術家竟然能偷襲兩個皇家護衛,無能的資本主義還抓不住他!)
總統被脅迫與豬發生關系,是什麼導致了這樣的結果?我一開始認為導演在用黑色幽默諷刺英國的君主立憲制,一個花瓶竟然能讓為國家盡心盡力的總統做出如此有辱國門的事情,這豈不是國家制度的悲哀?後來我發現原因並不在此,因為絕大多數群眾並不認為總統應該為此事負責,即便蘇珊娜公主被撕票,那這筆賬也要算在綁匪的頭上,與總統毫無關系。
那究竟是什麼直接導致了這場鬧劇呢?我認為是網路。
首先,蘇珊娜公主的威望正是在社交網路上建立起來的,她以一個宣傳環保的正能量女神的形象出現在大眾視野中。人們因此對她的好感也勝於總統。可是公主和總統誰更重要,一看便知。
其次,綁架危機的轉折點,男優的被曝光也是基於社交網路。凡是一點點刺激,都能在網路上引起軒然大波,這就是網路的力量。綁匪也因此能第一時間獲取最新動態,而不用雇個卧底。話說政府的人當時沒能攔住那個拍照的人,也真的是導演發威啊。這直接導致綁匪用一根斷指引導群眾將矛頭指向總統。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網路將群眾聯系在一起,並且不暴露群眾的身份,這使得網民們極易被煽動,小美女的幾聲痛苦尖叫,綁匪提出的一個小條件,就讓網民們失去理智聖母心大發,讓總統去和豬發生關系。這其中肯定也大有看熱鬧不嫌事大的吃瓜群眾,反正在網路上你也不知道我是誰,就算知道了,法不責眾,你難不成還要把全國一半的人口都處死嗎?也可能有幾個始終保持理性的智者,但此事無濟於事,期限越來越近了,群眾的聖母心已經形成了一場海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今天這個重口妹直播你是逃不掉的!
於是,本世紀最偉大的行為藝術就在兩個白痴皇家護衛和一幫窩囊廢軍情六處特工的幫助下完成了,犀利地諷刺了所有人。但人們壓根不在乎。
又不是只有我一個人是這樣。
所以,究其根源,網路只是最大推手,真正的原因,還是人性。這也是黑鏡所要表達的。
『捌』 如何評價《黑鏡》(Black Mirror)第四季第二集 「ArkAngel」
很多人認為這集劇情俗套,教育子女問題也好,家庭關系也好都覺得是老生常談了,毫無新意,但這只是一種逃避問題的態度。
當遇到我們無法處理的問題的時候,本能的反應就是迴避或者是暫時放置,那麼這些問題被放置了無數年,形成了參差不齊的教育觀念和模式,從而形成了形形色色的個體人,在人格上也就形成各種各樣的缺失。
劇中給我了我們一個答案:無論出於什麼目的,過度的限制顯然是不好的,並且往往會起到適得其反的作用。我現在沒有自己的孩子,但我身邊有小孩子,偶爾也面臨一些教育問題。我發現雖然我們生在不同的年代,但成長過程中面臨的一些煩惱、困惑、小心思都差不多。
也就是說在ta身上我能看到我曾經在這些問題上的自己,所以本著處理問題的目的,我會理性的去與ta一起分析問題所在,並將ta向正確的方向引導,所以對待ta就像對待一盆植物而不是我創作的藝術品。教育,大抵都希望是這番景象吧?
理論上,我們都有一個嚮往的方向,我也能理解父母的這種心理,無論是出於保護還是出於愛,遇到了實際尖銳的問題,家長除了盲從、經驗差不多就沒有別的辦法了。其實還有一個辦法:學習。這個學習不是你有了孩子看多少教育書籍,不是懷孕聽了多少音樂,陶冶多少情操。
而是眼下,每時每刻,通過學習豐富自己,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從前缺失的部分,通過學習彌補回來,只有你知道的更多,才能給予孩子更多,因為你的世界決定了你孩子的起跑線。
影片批判的不是高科技工具帶來的的侵犯隱私或者過度保護雲雲。影片批判的實際上是一種絕對錯誤的教育方式。
『玖』 從英劇變成美劇,對《黑鏡》第四季你有什麼想說的
你越覺得當初《黑鏡》出來的時候有多驚艷,越覺得如今剛剛出來的《黑鏡》第四季有多平庸。
如今,這部神劇已經走到了6年,但當你去看第一季、第二季和聖誕特別篇,依然覺得很厲害。
6年來,當Netflix買走讓它從英劇成了美劇,當它從每季3集擴充到每集6集,當它從電視劇變成了網劇,每一個改變在粉絲眼裡都是它走下坡路的理由。
因為你們太喜歡它了。
與其這樣,我們還是看看《黑鏡》真正厲害之處在哪:
《黑鏡》已經走在了好萊塢乃至全世界影視行業對科幻理解的前面。
阿瑟·克拉克曾經說過一句話:
任何一種技術如果足夠先進,那麼它看起來就與魔法無異。
人性很復雜,在公共領域出現的表演只是表面,更多是人性深處的慾望、黑暗、糾結以及各種癖好,但現代文明社會的法律一直在探討自由與平等的邊界,也一直鼓勵保護個人隱私,所以,人將用什麼工具來滿足自己?只要買得起,我就可以用。
《人類簡史》中有一段這樣的總結:
在人類發展過程中,曾經有無數的思想或者主義用來進行統治,成為一個群體共有的故事,但從來沒有像消費主義一樣能夠讓人類深陷其中,成為一種深度認同的並為之奮斗終生的生存理念。
《黑鏡》第一季中《一千五百萬點》講了一個未來社會的生活狀態,你蹬車子就可以賺取點數來消費,到最後發現你理想中的女孩掙夠了點數,只是要做艷星給別人消費。據說人工智慧會替代人類大多數的工種,所以人類接下來就只能這樣彼此消費了吧。
《黑鏡》與一般科幻電影的區別是:後者一直給你一個足夠超現實的設定,去消費戲劇化的故事和奇觀;而《黑鏡》給你的是,當未來來臨,階級的鴻溝和貧富的差距依然存在,人性本身的弱點和黑暗面依然存在,一種科技如果足夠先進,那TA帶來的首先是對以上問題的放大,或者扭曲。
很多人覺得《黑鏡》第三季水準就下降了很多,我並不覺得,反而覺得剛被Netflix收購的時候,這一季保持了一貫的犀利。比如《戰火英雄》。
一個戰士要消滅蟑螂,後來發現所謂蟑螂是所謂的低*人口——深受貧窮、疾病困擾,而怎麼讓戰士下得去手?通過類似AR的技術,你看到的這些低*人口就像一個怪獸。
聯想到今年冬天帝都清理低*人口的新聞,你還覺得《黑鏡》是離我們社會很遠的科幻嗎?
什麼是歧視?
不管階級還是種族,只要讓你所見所想與灌輸給你的觀念一致,AR是很好的手段,虛實結合,貧民是蟑螂、蝗蟲、老鼠、螞蟻甚至更不能容忍之物,那麼驅除消滅之,天經地義。
我們ZF只缺給我們植入晶元了,否則驅逐他們會迎來普遍贊同。
恐懼吧!這是黑鏡的偉大之處,人性卑劣的根源,差異的鴻溝,正在科技革命帶來的社會權力和財富急劇分配下演繹得跌宕起伏觸目驚心。
那麼,如何看待《黑鏡》曾經的偉大,和如今的沉淪?
因為《黑鏡》也無法跳脫自己做過深刻剖析的社會,也跳不出這個窠臼。任何媒體產品都會被你的受眾改變,都無法改變「引領-適應-迎合」的規律——這個主題在第二季的《沃爾多一刻》兩集中都有探討。你面對的不是自己,而是市場,而是受眾,再深刻的主題探討,都比不上市場對於獵奇的強大需求。
第四季的第三集和第四集備受詬病,前者《鱷魚皮》是十分套路化的一旦犯罪就無法停止的犯罪故事,後者懸念和驚悚氣氛極好,但對於背後成因揭示極為有限,本來這一集稍微走得深入一點是可以成為驚喜的。
但即便評價還不錯的《弔死DJ》,也只是一個反轉告訴你,你看過的都是兩個人虛擬人格在虛擬空間的測試,那這個技術還挺好的,但這一集對於這個技術並沒有態度,也沒有探討。而《卡李斯特號》也僅僅在於故事獵奇,對於意識上傳的展現有bug不說,更多是講了一個透明人猥瑣男自作自受的故事……最後的《黑色博物館》也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