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芯多單元伺服器是什麼
㈠ 解釋下龍芯
關於CPU和晶元,我們標準的操作系統,大約有350個C函數,這種操作系統叫標準的操作系統,IEEE
POSIX這就是標准操作系統的規范,但是事實上,美國很多軍方的CPU和工控,飛機製造和武器工業控制領域很多晶元是不支持這個標準的,比如軍隊的OpenRISC派系的晶元,只能支持大約100~150個標准C函數,當然了,剩下的200多個函數可以使用這個100多個函數來用軟體來實現,但是,這些用軟體實現的庫和函數,運行速度相當的慢。
實際上mips就是當年早期OpenRISC商業化的產物,但是Mips走的更遠,主要解決大規模並行的浮點數運算問題。mips是支持linux操作系統的,但是這個CPU只能順利的運行大約150個標準的操作系統的C函數。
現在C++標准庫STL一共又20個大類,超過了1000個函數或者模板實現,而boost庫(STL的升級版)有超過2000個復雜函數或者模板實現,這些函數如果在intel或者AMD的晶元上執行得到的結果,跟在arm上執行得到的結果很多都是不同的,尤其是執行效率問題,很多在arm上慢的要死,比java還要慢(現在安卓機主要使用java開發應用軟體,編譯器是使用J2SDK修改的編譯器)。蘋果公司在這方面有比較深入的研究。這個不細談。
如果這個C++函數在mips晶元上執行,這裡面有一多半是根本無法執行的,也就是說,會崩潰和異常退出。並且,J2SDK也是無法在mips上順利的執行的,相當的垃圾的一個晶元。
這就是為啥在美國9年代末期,mips被市場淘汰的根本原因。
㈡ 龍芯3B的性能
龍芯3B1000
龍芯3B1000是首款國產商用8核處理器。龍芯3B1000採用65nm CMOS LP/GP工藝製造,包含5.826億個晶體管,核心面積299.8平方毫米,最高頻率1.05GHz,單/雙精度浮點峰值性能256/128GFlops,功耗40W。龍芯3B主要用於高性能計算機、高性能伺服器、數字信號處理等領域 。
基於「龍芯3B」的高性能計算機KD-90
2012年12月29日,我國首台採用自主設計的「龍芯3B」八核處理器的萬億次高性能計算機「KD-90」,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與深圳大學聯合研製成功,日前在合肥通過專家組鑒定。
據悉,高性能計算機KD-90採用單一機箱,集成了10顆八核龍芯3B處理器,理論峰值計算能力達到每秒1萬億次。系統硬體由1個前置伺服器、5個計算節點、2個千兆乙太網交換機以及監控單元組成。其中,前置伺服器和計算節點均採用了我國自主設計的龍芯3B八核處理器,主要互連部件採用了自主研發的超多埠千兆乙太網交換晶元。系統軟體以開源軟體為主,其中包括針對龍芯3B處理器結構專門優化的數學函數庫,以及自主研發的圖形化系統監控管理軟體,具有兼容性強、易維護、易升級、易使用等特點。
KD-90的研製依託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高性能多核CPU研發與應用」項目的支持,由中科院院士、中國科技大學教授陳國良為負責人的科研團隊,歷時近一年攻關成功。與基上一代「龍芯」處理器的國產高性能計算機KD-60相比,KD-90系統實現了「三低一高」的特性:成本低於20萬元,功耗低於900W,體積降低至0.12平方米,性能高達每秒1萬億次。
以中科院院士陸汝鈐為組長的專家組鑒定後認為,KD-90是我國高性能計算機國產化的又一次重要突破,在編程模型和互聯網路等關鍵技術上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適用於高性能計算教學、大規模科學與工程計算,以及軍事科學、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建設等領域,應用前景廣闊。
龍芯3B 1500
龍芯3B1500是國產商用28納米8核處理器,最高主頻可達1.5GHz,支持向量運算加速,最高峰值計算能力達到192GFLOPS,具有很高的性能功耗比。龍芯3B1500主要用於高端桌面計算機、高性能計算機、高性能伺服器、數字信號處理等領域。
㈢ 關於龍芯的有關資料
圖片:
http://www.thethirdmedia.com/article/picview55919c7p1.html (龍芯CPU圖片第1張_龍芯處理器: 中...)
龍芯一號CPU IP核是兼顧通用及嵌入式CPU特點的32位處理器內核,採用類MIPS III指令集,具有七級流水線、32位整數單元和64位浮點單元。龍芯一號CPU IP核具有高度靈活的可配置性,方便集成的各種標准介面。圖1顯示了龍芯一號CPU IP核可配置結構,其中虛線部分表示用戶可根據自己的需求進行選擇配置,從而定製出最適合用戶應用的處理器結構。主要的可配置模塊包括:浮點部件、多媒體部件、內存管理、Cache、協處理器介面。浮點部件完全兼容MIPS的浮點指令集合,浮點部件及其相關的系統軟體完全符合ANSI/IEEE 754-1985二進制浮點運算標准。浮點部件主要包括浮點ALU部件和浮點乘法/除法部件,用戶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應用選擇是否添加。媒體部件復用了MIPS浮點指令的Format域,並復用了浮點寄存器堆,媒體指令集基本對應了Intel SSE媒體指令集合的各種操作。
內存管理部件有三種工作模式,標准模式、直接映射模式和無映射模式。在標准模式下,TLB分為ITLB和DTLB兩部分,每部分均由48項頁表項組成,同時支持mapped和unmapped的從虛擬地址到物理地址的變換方式;TLB也可只進行直接映射,不使用CAM和RAM,以減小面積;而無映射模式下甚至可以去掉TLB,採用直連SRAM的形式實現訪存。龍芯一號CPU IP核的Cache分為指令Cache和數據Cache,兩部分獨立配置,以4K為一路,可配置為4路、2路和0路。用戶可根據應用需要,確定所需Cache的大小,甚至不使用Cache。協處理器介面為外部協處理器提供了一個高效率的介面。龍芯一號CPU IP核提供了兩套可配置的處理器匯流排介面:AMBA介面和哈佛結構SRAM介面。
龍芯二號
- 採用先進的四發射超標量超流水結構,片內一級指令和數據高速緩存各64KB,片外二級高速緩存最多可達8MB。
- 龍芯2號最高頻率為500MHz,功耗為3-5瓦,遠遠低於國外同類晶元,其SPEC CPU2000測試程序的實測性能是1.3GHz的威盛處理器的2-3倍,已達到Pentium III水平
㈣ 龍芯是什麼或者有沒有龍芯
由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自主研發、被國人寄予厚望的國產首款64位高性能通用CPU——「龍芯2號」問世。採用0.18微米製程工藝製造的「龍芯2號」,最高時鍾頻率為500MHz,實測性能是1.3GHz的威盛處理器的2~3倍,這已經基本和英特爾奔騰3處理器處於同一水平。
和22個月前發布的「龍芯1號」相比,定位在Linux桌面網路終端、低端伺服器、網路防火牆、路由器交換機、多媒體網路終端、無盤工作站等應用的「龍芯2號」,性能提高幅度也達到了10倍。科技部、信產部和中科院計算所還將與早先成立的龍芯產業聯盟、龍芯開放實驗室一起,逐步圍繞「龍芯2號」大力打造更為成熟和更具操作性的產業鏈:中科院計算所和江蘇夢蘭集團合作建立的「中科夢蘭」龍芯產業化基地正式揭牌;海爾與江蘇夢蘭將聯手生產、研發、銷售基於「龍芯2號」的系列稅控收款機、POS機以及電腦;信產部還將針對微軟的WinCE嵌入式操作系統開展向「龍芯2號」平台的移植工作。
據海外媒體報道,英特爾微處理器技術實驗室主管Shekhar Borkar周二表示,雖然中國設計的「龍芯2號」處理器短期內無法與英特爾展開競爭,但該產品所使用的技術卻表明,中國的CPU設計能力已取得長足進步。
在日前於台北舉行的英特爾開發者論壇大會(IDF)期間,博卡在一次新聞發布會上作出了上述表示。他表示,已經面世的「龍芯2號」表明,中國已在晶元設計能力上取得了快速發展。「龍芯2號」為64位處理器,主頻為500MHz,開發團隊為中科院計算所。與32位、266MHz的「龍芯1號」相比,「龍芯2號」採用的技術更為先進。
博卡表示,對於中國在晶元設計能力所取得的成就,英特爾並不視之為競爭,而認為這是中國CPU技術取得進展的信號。博卡說:「英特爾對『龍芯2號』的發展持歡迎態度,這樣有利於培育中國晶元市場的生態系統。」
據悉「龍芯2號」採用了不同於x86的指令集,並能與基於MIPS架構開發的軟體及部件協同工作。英特爾產品則主要兼容支持x86架構的軟體或部件,如Windows操作系統等。一直以來,英特爾並不支持CPU製造領域的後來者。多年前,雖然德州儀器、IBM及其它知名半導體公司都曾試圖進入該市場,但無不鎩羽而歸。在全球PC處理器市場上,目前還在與英特爾、AMD兩巨頭相抗爭的PC機處理器廠家只剩下威盛。
「龍芯2號」開發者稱,「龍芯2號」將避免與英特爾、AMD發生正面交戰,而會借機進軍機頂盒等設備市場。除此之外,「龍芯2號」還可應用於使用Linux操作系統的低成本PC。
龍芯二號的性能相當於英特爾P3,全面超過威盛。」樊建平透露,龍芯二號採用0.18微米的工藝,實現主頻500MHz、SPECCPU2000測試分值超過300的64位通用處理器晶元,是2002年9月28日發布的「龍芯一號」實測性能的10到15倍。此外,據媒體報道,根據中科院計算所的測試,龍芯二號的樣機能夠運行完整的64位中文Linux操作系統,全功能的Mozilla瀏覽器、多媒體播放器和OpenOffice辦公套件,具備了桌面PC的基本功能。龍芯二號是我國自主研製的可用於桌面和筆記本電腦的通用處理器。
「龍芯二號最急需的是政策支持,不僅僅是資金支持,更多的是政府的采購支持。目前龍芯二號已經有用於稅控機、機頂盒等幾十種解決方案。」樊建平認為,中國信息產業最大的軟肋在於信息技術轉化成具體的應用方面,因此,政府應大力支持本國信息產業,並加大扶持企業自主知識產權的政策力度。
㈤ 龍芯是什麼東西 CPU
龍芯CPU不同於我們常用的CPU,它屬於RISC處理器。
而常見的Inter和AMD的屬於CISC處理器。
但IBM的POWER GX處理器就是RISC。
所以原先的蘋果機上無法運行windows。
同樣的龍芯上也無法運行windows。
具體的兩種處理器的區別如下:
復雜指令集CPU內部為將較復雜的指令解碼,也就是指令較長,分成幾個微指令去執行,正是如此開發程序比較容易(指令多的緣故),但是由於指令復雜,執行工作效率較差,處理數據速度較慢,PC 中 Pentium的結構都為CISC CPU。
RISC是精簡指令集CPU,指令位數較短,內部還有快速處理指令的電路,使得指令的解碼與數據的處理較快,所以執行效率比CISC高,不過,必須經過編譯程序的處理,才能發揮它的效率,我所知道的IBM的 Power PC為RISC CPU的結構,CISCO 的CPU也是RISC的結構。
咱們經常見到的PC中的CPU,Pentium-Pro(P6)、Pentium-II,Cyrix的M1、M2、AMD的K5、K6實際上是改進了的CISC,也可以說是結合了CISC和RISC的部分優點。
RISC與CISC的主要特徵對比
比較內容 CISC RISC
指令系統 復雜,龐大 簡單,精簡
指令數目 一般大於200 一般小於100
指令格式 一般大於4 一般小於4
定址方式 一般大於4 一般小於4
指令字長 不固定 等長
可訪存指令 不加限制 只有LOAD/STORE指令
各種指令使用頻率 相差很大 相差不大
各種指令執行時間 相差很大 絕大多數在一個周期內完成
優化編譯實現 很難 較容易
程序源代碼長度 較短 較長
控制器實現方式 絕大多數為微程序控制 絕大多數為硬布線控制
軟體系統開發時間 較短 較長
所以兩種處理器的架構不同無法直接相比,
但現在的龍芯的處理水平已經可以和初期P4相比了。
因為上面無法運行windows且速度上無法與主流處理器相比,所以市場上沒有針對個人用戶出售龍芯的。
龍芯
龍芯(英語:GODSON)是中國科學院自主開發的通用CPU,採用簡單指令集,類似於MIPS指令集。第一型的速度是266MHz,最早在2002年開始使用,龍芯2號第二型為500MHz,第三型的目標在1GHz。
關連
「龍芯2號」處理器,也稱「Godson-2」處理器、「狗剩2號」處理器、「毛澤東110」處理器、「MZD110」處理器,其中「MZD」是取自「毛澤東」以英文發音時的三個開頭字母。
大記事
「十五」期間,國家863計劃提出了自主研發CPU的戰略思路。
2001年3月起,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正式啟動處理器設計項目。
2001年3月,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開始研製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性能通用CPU晶元,被命名為「龍芯」。項目領導是中科院計算所所長李國傑,具體技術主管是研究院胡偉武。
2001年10月 龍芯的FPGA驗證成功,通過中國科學院主持的「龍芯(Godson)CPU設計與驗證系統」項目評審。
2002年6月 「龍芯1號」CPU研製成功。
2002年7月 「龍芯1號」CPU小批量投片成功。
2002年9月28日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和北京神州龍芯集成電路設計有限公司聯合發布新聞,宣布「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我國第一款高性能通用CPU—「龍芯1號」研製成功。從此,中國信息產業「無芯」時代宣告結束。
2002年8月6日 由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和江蘇綜藝集團等合資組建的「 北京神州龍芯集成電路設計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2005年2月18日,龍芯2號處理器正式面世,鑒定委員會認為,這款晶元的總體性能已經達到2000年左右的國際先進水平,相當於中檔的「奔騰三」處理器。
2006年9月13日,「64位龍芯2號增強型處理器晶元設計」(簡稱龍芯2E)通過科技部驗收,該處理器最高主頻達到1.0GHz,實測性能超過1.5GHz奔騰IV處理器的水平。同日,其成果「龍芯2號增強型處理器」通過了科技成果鑒定。
㈥ 龍芯電腦的基本信息
龍芯1號(英文名稱Godson-1)於2002年研發完成,是一顆32位元的處理器,內頻(也稱:主頻)是 266 MHz。
2005年,龍芯在微軟授權和幫助下,完成了BSP支持包的設計,並通過了微軟的NSTL內部測試,從而成為第一款事實上全面支持WindowsCE系統的國產通用處理器。在此後龍芯曾經試圖委託微軟公司作NSTL測試,但是遭到MIPS以侵犯知識產權為由的干預而取消。
2006年3月,龍芯通過購買意法半導體授權MIPS64架構獲得MIPS指令的使用權,暫時通過購買技術脫離知識產權的法律糾紛。 龍芯2號(英文名稱Godson-2)於2003年正式完成並發布。
龍芯2號是64位元處理器,內頻為300MHz至500MHz,500MHz版約與1GHz版的IntelPentium III、Pentium 4擁有相近的效能水平。此處所指的效能以SPEC CPU2000(整數運算效能)的測試項為主要依據。由於架構設計問題,在浮點性能上,龍芯的效能遠遠落後於同頻pentium處理器。。
龍芯2號最初的版本是用0.13微米的製程技術。事實上龍芯2號當稱為一個系列,過程中經過數次步階進化,已知的有2、2A、2B、2C、2E、2F等型號。
2006年6月,龍芯2E繼成功在法國流片成功後,全世界排名第五位的集成電路生產商--意法半導體公司與中科院計算所簽訂技術許可協議,購買龍芯2E的生產和全球銷售權。
2006年9月13日,中國科學家宣布研製成功通用中央處理器晶元龍芯2E。它是一款採用64位元MIPSⅢ指令集的RISC處理器,擴展了多條多媒體指令,採用90納米的CMOS工藝,晶體管數目是4700萬個,晶元面積是6.8mm×5.2mm。最高主頻達到1.0GHz,一般頻率是800MHz,功耗大約是5-7瓦。實際運行頻率定於660MHz。規格方面,龍芯2E處理器有128KB一級緩存、512KB二級緩存。性能方面,它的單精度浮點運算速度是每秒80億次,雙精度浮點運算速度是每秒40億次。龍芯2E在1.0GHz主頻下,SPEC CPU2000的得分為500分,綜合性能達到Pentium III和Pentium 4的水平。
2007年12月,研製成功集成了336顆64位龍芯2F處理器的國產首台萬億次高性能計算機KD-50-I,其理論峰值計算能力達到1.008萬億次。項目由中科大教授陳國良院士主持。該計算機成本控制在80萬人民幣以下 。 龍芯3在2009年亮相。第一顆多核心的龍芯處理器。處理器採用65nm製程。
龍芯3A的工作頻率為900MHz~1GHz,頻率為1GHz時雙精度浮點運算速度峰值達到每秒160億次,單精度浮點運算速度峰值每秒320億次。龍芯3A採用意法半導體公司(STMicro)65納米CMOS工藝生產,晶體管數目達4.25億個,晶元採用BGA封裝,引腳的數目為1121個,功耗小於15瓦。
龍芯3A集成了四個64位超標量處理器核、4MB的二級緩存、兩個DDR2/3內存控制器、兩個高性能HyperTransport控制器、一個PCI/PCIX控制器以及LPC、SPI、UART、GPIO等低速I/O控制器。龍芯3A的指令系統與MIPS64兼容並通過指令擴展支持X86二進制翻譯。
龍芯3號在包括伺服器、高性能計算機、低能耗數據中心、個人高性能計算機、高端桌面應用、高吞吐計算應用、工業控制、數字信號處理、高端嵌入式應用等產品中具有廣闊的市場應用前景。
龍芯3A等不支持windows操作系統。
㈦ 龍芯處理器採用了什麼 基礎架構
龍芯CPU不同於我們常用的CPU,它屬於RISC處理器。 而常見的Inter和AMD的屬於CISC處理器。 但IBM的POWER GX處理器就是RISC。 所以原先的蘋果機上無法運行windows。 同樣的龍芯上也無法運行windows。 具體的兩種處理器的區別如下: 復雜指令集CPU內部為將較復雜的指令解碼,也就是指令較長,分成幾個微指令去執行,正是如此開發程序比較容易(指令多的緣故),但是由於指令復雜,執行工作效率較差,處理數據速度較慢,PC 中 Pentium的結構都為CISC CPU。 RISC是精簡指令集CPU,指令位數較短,內部還有快速處理指令的電路,使得指令的解碼與數據的處理較快,所以執行效率比CISC高,不過,必須經過編譯程序的處理,才能發揮它的效率,我所知道的IBM的 Power PC為RISC CPU的結構,CISCO 的CPU也是RISC的結構。 咱們經常見到的PC中的CPU,Pentium-Pro(P6)、Pentium-II,Cyrix的M1、M2、AMD的K5、K6實際上是改進了的CISC,也可以說是結合了CISC和RISC的部分優點。 RISC與CISC的主要特徵對比 比較內容 CISC RISC 指令系統 復雜,龐大 簡單,精簡 指令數目 一般大於200 一般小於100 指令格式 一般大於4 一般小於4 定址方式 一般大於4 一般小於4 指令字長 不固定 等長 可訪存指令 不加限制 只有LOAD/STORE指令 各種指令使用頻率 相差很大 相差不大 各種指令執行時間 相差很大 絕大多數在一個周期內完成 優化編譯實現 很難 較容易 程序源代碼長度 較短 較長 控制器實現方式 絕大多數為微程序控制 絕大多數為硬布線控制 軟體系統開發時間 較短 較長 所以兩種處理器的架構不同無法直接相比, 但現在的龍芯的處理水平已經可以和初期P4相比了。 因為上面無法運行windows且速度上無法與主流處理器相比,所以市場上沒有針對個人用戶出售龍芯的。 龍芯 龍芯(英語:GODSON)是中國科學院自主開發的通用CPU,採用簡單指令集,類似於MIPS指令集。第一型的速度是266MHz,最早在2002年開始使用,龍芯2號第二型為500MHz,第三型的目標在1GHz。 關連 「龍芯2號」處理器,也稱「Godson-2」處理器、「狗剩2號」處理器、「毛澤東110」處理器、「MZD110」處理器,其中「MZD」是取自「毛澤東」以英文發音時的三個開頭字母。 大記事 「十五」期間,國家863計劃提出了自主研發CPU的戰略思路。 2001年3月起,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正式啟動處理器設計項目。 2001年3月,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開始研製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性能通用CPU晶元,被命名為「龍芯」。項目領導是中科院計算所所長李國傑,具體技術主管是研究院胡偉武。 2001年10月 龍芯的FPGA驗證成功,通過中國科學院主持的「龍芯(Godson)CPU設計與驗證系統」項目評審。 2002年6月 「龍芯1號」CPU研製成功。 2002年7月 「龍芯1號」CPU小批量投片成功。 2002年9月28日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和北京神州龍芯集成電路設計有限公司發布新聞,宣布「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我國第一款高性能通用CPU—「龍芯1號」研製成功。從此,中國信息產業「無芯」時代宣告結束。 2002年8月6日 由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和江蘇綜藝集團等合資組建的「 北京神州龍芯集成電路設計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2005年2月18日,龍芯2號處理器正式面世,鑒定委員會認為,這款晶元的總體性能已經達到2000年左右的國際先進水平,相當於中檔的「奔騰三」處理器。 2006年9月13日,「64位龍芯2號增強型處理器晶元設計」(簡稱龍芯2E)通過科技部驗收,該處理器最高主頻達到1.0GHz,實測性能超過1.5GHz奔騰IV處理器的水平。同日,其成果「龍芯2號增強型處理器」通過了科技成果鑒定。
㈧ 龍芯3B的介紹
龍芯3B是首款國產商用8核處理器,主頻達到1GHz,支持向量運算加速,峰值計算能力達到128GFLOPS,具有很高的性能功耗比。龍芯3B主要用於高性能計算機、高性能伺服器、數字信號處理等領域。
㈨ 龍芯是什麼
龍芯CPU不同於我們常用的CPU,它屬於RISC處理器。
而常見的Inter和AMD的屬於CISC處理器。
但IBM的POWER GX處理器就是RISC。
所以原先的蘋果機上無法運行windows。
同樣的龍芯上也無法運行windows。
具體的兩種處理器的區別如下:
復雜指令集CPU內部為將較復雜的指令解碼,也就是指令較長,分成幾個微指令去執行,正是如此開發程序比較容易(指令多的緣故),但是由於指令復雜,執行工作效率較差,處理數據速度較慢,PC 中 Pentium的結構都為CISC CPU。
RISC是精簡指令集CPU,指令位數較短,內部還有快速處理指令的電路,使得指令的解碼與數據的處理較快,所以執行效率比CISC高,不過,必須經過編譯程序的處理,才能發揮它的效率,我所知道的IBM的 Power PC為RISC CPU的結構,CISCO 的CPU也是RISC的結構。
咱們經常見到的PC中的CPU,Pentium-Pro(P6)、Pentium-II,Cyrix的M1、M2、AMD的K5、K6實際上是改進了的CISC,也可以說是結合了CISC和RISC的部分優點。
RISC與CISC的主要特徵對比
比較內容 CISC RISC
指令系統 復雜,龐大 簡單,精簡
指令數目 一般大於200 一般小於100
指令格式 一般大於4 一般小於4
定址方式 一般大於4 一般小於4
指令字長 不固定 等長
可訪存指令 不加限制 只有LOAD/STORE指令
各種指令使用頻率 相差很大 相差不大
各種指令執行時間 相差很大 絕大多數在一個周期內完成
優化編譯實現 很難 較容易
程序源代碼長度 較短 較長
控制器實現方式 絕大多數為微程序控制 絕大多數為硬布線控制
軟體系統開發時間 較短 較長
所以兩種處理器的架構不同無法直接相比,
但現在的龍芯的處理水平已經可以和初期P4相比了。
因為上面無法運行windows且速度上無法與主流處理器相比,所以市場上沒有針對個人用戶出售龍芯的。
龍芯
龍芯(英語:GODSON)是中國科學院自主開發的通用CPU,採用簡單指令集,類似於MIPS指令集。第一型的速度是266MHz,最早在2002年開始使用,龍芯2號第二型為500MHz,第三型的目標在1GHz。
關連
「龍芯2號」處理器,也稱「Godson-2」處理器、「狗剩2號」處理器、「毛澤東110」處理器、「MZD110」處理器,其中「MZD」是取自「毛澤東」以英文發音時的三個開頭字母。
大記事
「十五」期間,國家863計劃提出了自主研發CPU的戰略思路。
2001年3月起,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正式啟動處理器設計項目。
2001年3月,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開始研製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性能通用CPU晶元,被命名為「龍芯」。項目領導是中科院計算所所長李國傑,具體技術主管是研究院胡偉武。
2001年10月 龍芯的FPGA驗證成功,通過中國科學院主持的「龍芯(Godson)CPU設計與驗證系統」項目評審。
2002年6月 「龍芯1號」CPU研製成功。
2002年7月 「龍芯1號」CPU小批量投片成功。
2002年9月28日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和北京神州龍芯集成電路設計有限公司聯合發布新聞,宣布「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我國第一款高性能通用CPU—「龍芯1號」研製成功。從此,中國信息產業「無芯」時代宣告結束。
2002年8月6日 由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和江蘇綜藝集團等合資組建的「 北京神州龍芯集成電路設計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2005年2月18日,龍芯2號處理器正式面世,鑒定委員會認為,這款晶元的總體性能已經達到2000年左右的國際先進水平,相當於中檔的「奔騰三」處理器。
2006年9月13日,「64位龍芯2號增強型處理器晶元設計」(簡稱龍芯2E)通過科技部驗收,該處理器最高主頻達到1.0GHz,實測性能超過1.5GHz奔騰IV處理器的水平。同日,其成果「龍芯2號增強型處理器」通過了科技成果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