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bian伺服器搭建
1. Debian/Ubuntu/CentOS 哪個更合適做伺服器
如果是學習或搭建免費的伺服器或工作站,最好是centos,最適合搭建免費的伺服器和
工作站,繼承自RHEL;提供官方的免費更新支持,技術資料全面,系統穩定,更新及時;跟RHEL幾乎沒有區別;也特別適合搭建嵌入式開發環境,環境一旦
搭建好可以一直使用下去,不用擔心系統的穩定性;
如果是想嘗試新技術,可以使用fedora,總是在不斷的實踐最前沿的技術,RHEL的試驗田;
也可以用於搭建嵌入式軟體開發環境,但系統更新支持實踐短;
如
果是用於Android開發的,最好是ubuntu,更新及時,用戶群多,資料豐富,開發活躍;程序及運行庫版本都比較新,功能更新升級快;特別適合嵌入
式移動開發工作;但穩定性不如Centos,常常會因為更新而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如果使用ubuntu,建議使用ubuntu 的LTS版;
如果是國內的政務/辦公等,而且考慮到本土化支持,建議使用紅旗linux或中標麒麟linux,超級穩定,但更新方面可能比較慢,界面很質朴;一切以安全實用為核心;
另外深度linux或StartOS是相對個性的系統可以滿足喜歡嘗鮮的個人用戶;
如果願意付費當然還是RHEL或者紅旗的Asianux server或中標麒麟的server版;
2. Debian7伺服器在搭建Apache2添加域名時出錯
sudo apt-get reinstall apache2.2-bin
apache2 是一個 metapackage,重裝沒有用的。需要重裝具體的軟體包。moles目錄在 apache2.2-bin 裡面。
3. 如何在 Debian / Ubuntu 伺服器上架設 L2TP / IPSec VPN
Ubuntu
/
Debian:自己把點換成
.
1
2
3
wget
mirror.zeddicus點com/auto-l2tp/1.2/ubuntu/l2tp.sh
chmod
+x
l2tp.sh
./l2tp.sh
此時需要輸入IP段與PSK,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希望L2TP的IP段是
10.0.0.0
的話,則在腳本的IP-RANGE中輸入
「10.0.0″。PSK
是
l2tp
client
共同使用的密匙,同樣是必填的。
輸入了IP段和PSK之後,程序會顯示你的VPS當前的IP(IPV4)、L2TP的本地IP、分配給客戶端的IP段以及你所設置的PSK,請確認無誤後,按任意鍵,程序便會開始自動配置。
安裝完畢後會運行
ipsec
verify,前面是OK,最後一個為DISABLED,證明配置成功!用於測試的用戶名與密碼分別是:test
/
test123,記錄於
/etc/ppp/chap-secrets
文件當中。
4. 如何在 Debian / Ubuntu 伺服器上架設PPTP / L2TP / IPSec VPN
你說的是伺服器端 ??? 網上有類似的腳本 下載腳本 更改 許可權 ./****.sh 運行就行了
5. 如何搭建一個linux伺服器
在開發過程中,必然會出現多人同時工作、協著的情況,在嵌入式開發項目中更為平常,這樣可以加快項目周期,為產品上市佔得時間先機。目前,使用Linux作為開發產品的操作系統情況越來越多,使用越來越廣泛。為了交叉編譯,為了最接近開發目標,我們一般都會自己搭建一台Linux開發伺服器。Linux開發伺服器一些常用的功能必須支持,比如Samba、nfs、tftp、httpd等。
首先我們需要選擇合適的Linux操作系統作為伺服器的系統,推薦使用Fedora8、Fedora10等,筆者在長期使用的過程中覺得比較穩定吧!如何安裝該操作系統就不多說了。 裝好系統後,需要增加Linux OS用戶,可以使用命令#adser XXX;增加XXX用戶,
6. 求助,怎樣把debian打造成軟路由+伺服器
軟路由都是集成好的系統。debian雖然也可以實現,但是各個模塊都需要自己測試和集成,等於自己開發一個軟路由,你覺得可能嗎?
當然,如果你只是要簡單的共享上網功能,只要把iptables搞熟悉了就行。
而且,現在那麼多現成的軟路由系統,為什麼不直接用呢,比如:
WFilter上網行為管理系統,和一般的軟路由器相比,有很多優勢:
1. 超級強大的上網行為管理功能,支持網址庫過濾,應用過濾,聊天過濾等。
2. 上網記錄和統計功能:網頁和郵件的內容記錄和審計。各種統計報表。
3. 域賬號集成,可以和微軟AD域集成。
4. 多種擴展插件:區域網掃描,DHCP掃描,私接路由和隨身Wifi掃描等。
5. 當然,軟路由的其他功能都有。
7. 搭建debian+Apache+Mysql+PHP求助
如果是新手,建議用集成的環境WampServer,XAMPP這些都可以
,或者你想自己搭建,遇到的問題,可以直接說出來。
8. 如何在Debian Linux上安裝配置ISC DHCP Server
將DHCP移交給專用伺服器的另一個好處就是可以建立動態域名服務(DDNS),那樣當主機向伺服器請求DHCP地址時,新主機的主機名稱會被添加到DNS系統中。
第一步:安裝及配置ISC DHCP Server
1. 想開始搭建這台多宿主伺服器這個過程,需要使用「apt」實用工具,通過Debian軟體庫來安裝ISC軟體。與所有教程一樣,假設你擁有root或sudo訪問許可權。請對下列幾個命令做適當的改動。
# apt-get install isc-dhcp-server [安裝ISC DHCP Server軟體]
# dpkg --get-selections isc-dhcp-server [證實已成功安裝]
# dpkg -s isc-dhcp-server [以另一種方式證實安裝]
將ISC DHCP Server安裝在Debian中
2. 鑒於伺服器軟體已證實成功安裝,現在就有必要為伺服器配置它需要分發出去的網路信息。管理員最起碼要知道基本DHCP范圍的下列信息:
•網路地址
•子網掩碼
•將被動態分配的地址范圍
讓伺服器動態分配的其他實用信息包括如下:
•默認網關
•DNS伺服器的IP地址
•域名
•主機名稱
•網路廣播地址
這些僅僅是ISC DHCP伺服器所能處理的諸多選項中的幾個而已。想獲得每個選項的詳細描述以及完整列表,安裝程序包之後請輸入下面這個命令:
# man dhcpd.conf
3. 一旦管理員確定了該伺服器要分發出去的所有必要信息,現在就可以配置DHCP伺服器以及必要的池了。不過,在創建任何池或伺服器配置之前,必須配置DHCP服務,以便偵聽伺服器的其中一個介面。
在這一台伺服器上,網卡組已建立起來,DHCP會偵聽被賦予名稱「bond0」的組介面。考慮到伺服器和一切已配置好的環境,務必要進行適當的更改。該文件中的默認值適用於本教程。
配置ISC DHCP網路
這一行將指示DHCP服務在指定的一個介面或多個介面上偵聽DHCP流量。這時候,可以改動主配置文件,以便啟動必要網路上的DHCP池。主配置文件位於/etc/dhcp/dhcpd.conf。首先用文本編輯工具打開該文件:
# nano /etc/dhcp/dhcpd.conf
該文件含有針對DHCP伺服器的選項的配置,以及用戶希望配置的所有池/主機。文件頂部以「ddns-update-style」子句開始;就本教程而言,它仍保持被設成「none」;不過在將來的一篇文章中,將會包括動態DNS, ISC-DHCP-Server將與BIND9整合起來,讓主機名稱轉成IP地址的更新成為可能。
4. 下一節通常介紹管理員配置全局網路設置,比如DNS域名、IP地址的默認租期、子網掩碼及更多選項。想進一步了解所有選項,請務必閱讀dhcpd.conf文件的參考手冊頁。
# man dhcpd.conf
就這次安裝的伺服器而言,有幾個全局網路選項已在配置文件的頂部配置好,那樣它們沒必要實施在創建的每一個池中。
配置ISC DDNS
我們不妨稍微抽點時間解釋其中一些選項。雖然它們在本例中全局配置,但所有選項同樣可以針對每個池來配置。
•option domain-name 「comptech.local」:該DHCP伺服器託管運行的所有主機將是DNS域名「comptech.local」的成員。
•option domain-name-servers 172.27.10.6:DHCP將向經配置以託管的所有網路上的所有主機分發DNS伺服器IP,即172.27.10.6。
•option subnet-mask 255.255.255.0:被分發到每個網路上的子網掩碼將是255.255.255.0 或/24。
•default-lease-time 3600:這是租期將自動有效的時間(以秒為單位)。如果時間超時,主機會重新請求同一租期。如果主機已用完租期,就能及早歸還地址。
•max-lease-time 86400:這是主機保持租期的最長時間(以秒為單位)。
•ping-check true:這是一個額外測試,確保伺服器想要分配出去的地址沒有已被網路上的另一個主機所使用。
•ping-timeout:這是指在假設地址未使用之前,伺服器為響應ping而等待多長時間(以秒為單位)。
•ignore client-updates:眼下這個選項無關緊要,因為DDNS之前已在配置文件中被禁用,但是當DDNS運行時,這個選項將忽視主機在DNS中更新主機名稱的請求。
5. 該文件中的下面一行是權威DHCP伺服器這行。這一行意味著,如果該伺服器將是為該文件中所配置的網路分發地址的伺服器,那麼就取消注釋權威節(authoritative stanza)。
該伺服器將是它所網路的所有網路上的唯一權威,那樣只要去掉關鍵字authoritative(權威)前面的「#」,即可取消注釋全局權威節。
啟用ISC Authoritative
默認情況下,伺服器假設不是網路上的權威。這么做是出於安全。如果有人不明就裡對DHCP伺服器配置不當,或者在不該連接的網路上,這就會引起嚴重的連接問題。這一行還可以針對每個網路來使用。這意味著,如果伺服器不是整個網路的DHCP伺服器,authoritative這一行就可以改而針對每個網路來使用,而不是像上面截圖看到的那樣用在全局配置中。
6. 下一步是配置該伺服器管理的所有DHCP池/網路。為了簡潔起見,本文將只介紹配置的其中一個池。管理員需要收集所有的必要網路信息(即域名、網路地址、多少地址可以分發出去,等等)。
就這個池而言,下列信息從網路管理員處獲得:網路ID為172.27.60.0,子網掩碼為255.255.255.0或/24,子網的默認網關是172.27.60.1,廣播地址為172.27.60.255。
這些信息對於構建dhcpd.conf文件中適當的網路節而言很重要。閑話少說,不妨再次使用文本編輯工具,打開配置文件,然後將新的網路添加到伺服器。這必須藉助root/sudo許可權來完成!
# nano /etc/dhcp/dhcpd.conf
配置DHCP協議和網路
這是為了將IP地址分發給用於搭建VMware虛擬伺服器的網路而建立的示例。第一行表明了網路以及該網路的子網掩碼。然後在括弧裡面是DHCP伺服器應該提供給該網路上主機的所有選項。
第一個節range 172.27.60.50 172.27.60.254;是DHCP伺服器可以分發給該網路上主機的動態分配地址的范圍。請注意頭48個地址並不在池中;需要的話,這些地址可以靜態分配給主機。
第二個節option routers 172.27.60.1;將默認網關地址分發給該網路上的所有主機。
最後一個節option broadcast-address 172.27.60.255;表明該網路的廣播地址。該地址不應該是范圍節的一部分,因為廣播地址無法分配給主機。
一些指針務必總是以分號(;)來結束選項行,始終確保每個創建的網路用花括弧{ }包起來。
7. 如果有更多的網路要建立,繼續以合適的選項來建立,然後保存文本文件。一旦所有配置都完成, ISC-DHCP-Server進程需要重啟,以便讓新的變更生效。這可以用下面這個命令來實現:
# service isc-dhcp-server restart
這會重啟DHCP服務,然後管理員可以通過幾種不同的方式,檢查伺服器是否准備好處理DHCP請求。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只要通過lsof命令,看看伺服器是不是在偵聽埠67:
# lsof -i :67
檢查DHCP偵聽埠
這個輸出結果表明,DHCPD(DHCP Server守護程序)在運行,並偵聽埠67。由於/etc/services文件中埠67的埠號映射,該輸出結果中的埠67實際上被轉換成了「bootps」。
這在大多數系統上很常見。至此,伺服器應該已為網路連接准備好,只要將機器連接到網路,讓它向伺服器請求DHCP地址,即可加以證實。
9. 我想在伺服器上搭建dz論壇,請問選什麼操作系統好,linux、centos、debian、ubuntu、windows server
兄弟,centos、debian、ubuntu都是基於Linux內核的,而且Linux官網似乎沒有鏡像下載,單獨的Linux我目前沒有找到鏡像。個人推薦debian,比較穩定。Ubuntu適合桌面用戶,更新也比較頻繁。個人不是很推薦。centos也行,挺多伺服器都是centOS系統。如果沒有Linux基礎,那就Windows湊合著吧。。。伺服器系統一般不帶桌面,用慣了Windows的桌面系統,用命令行會很不習慣。。。如果有Linux的基礎,還是選Linux,安全,穩定。說了這么多,總的還是要看自己。自己喜歡什麼,適合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10. VMware虛擬機搭建了一個Debian Linux伺服器。 家裡通過TPlink路由器上網。請問
虛擬機設置中網路適配器設置的是什麼連接方式?
看ip地址感覺像NAT,打開虛擬機的虛擬網路編輯器,nat設置,設置下埠映射,再到路由器中設置對應的主機ip和埠的外網映射。
nat模式下需要做兩層埠映射,一層是虛擬機到物理主機的埠映射,一層是物理主機的埠到路由器的埠映射
如果是橋接,則只需要設置虛擬機的對應埠到路由器的埠映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