伺服器如何優化配件
㈠ 如何使伺服器性能優化
先閱讀apache配置優化建議如下,再對相關參數進行調整,觀察伺服器狀況.
Apache配置優化建議:
進入/usr/local/apache2/conf/extra目錄下
Apache優化,
經過上述操作後,Apache已經能夠正常運行。但是,對於訪問量稍大的站點,Apache的這些默認配置是無法滿足需求的,我們仍需調整Apache的一些參數,使Apache能夠在大訪問量環境下發揮出更好的性能。以下我們對Apache配置文件httpd.conf中對性能影響較大的參數進行一些說明。
(1)Timeout該參數指定Apache在接收請求或發送所請求內容之前的最長等待時間(秒),若超過該時間Apache則放棄處理該請求,並釋放連接。該參數默認值為120,推薦設置為60,對於訪問量較大的網站可以設置為30或15。
(2)KeepAlive該參數控制Apache是否允許在一個連接中有多個請求,默認打開。但對於大多數論壇類型站點來說,通常設置為off以關閉該支持。
(3)MPM-prefork.c在默認情況下Apache使用Prefork(進程)工作模式,可以說這部分的參數設置是對Apache性能影響的核心和關鍵。用戶可以在配置文檔中找到以下配置段:
㈡ 伺服器配置優化
增加帶寬還是伺服器配置能解決訪問明顯變慢的問題
Linux Apache MySQL PHP(LAMP) 環境,支持所有PHP和MYSQL程序,自定義 .伺服器配置,那就是少放點垃圾站,穩定運行,定向好301即可了,其它的都是,訪問慢最好做下測試。。我也是自己運營伺服器了,有時訪問慢跟伺服器有關系,也跟網站自身有關系,最好做下測試
㈢ 如何對伺服器進行配置
硬體
為了能使伺服器更高效地運轉,我們必須確保伺服器各組件的性能合理搭配。例如我們購買了高性能的伺服器,但為了降低成本而使用了兼容 組件,由於兼容組件的質量大大低於原裝配件的質量,這樣就會出現有的配件處於瓶頸狀態,有的配件處於閑置狀態,最後的結果就會導致整 個伺服器系統性能下降。總之,一部高性能的伺服器是整體性能的合理搭配,而任何一個產生系統瓶頸的組件都有可能導致整個系統性能下降 。
1.處理器(CPU)
CPU對於伺服器來說,就像人類的大腦。CPU的類型、主頻和數量決定著伺服器的性能。目前,由於IA架構的伺服器採用開放體系結構,因而受 到了國內外伺服器廠商的青睞,並以較高的性能價格比而得到廣泛的應用。Intel現在生產的CPU中主要分為3類,奔騰4(Pentium 4)系列、至 強(Xeon)系列和安騰2(Itanium 2)系列。其中:Pentium4 主要面向PC,對多處理器支持不夠好,適用於入門級伺服器。 被過濾廣告
Xeon作為伺服器專用CPU,除了擁有超線程技術外,還集成三級高速緩存體系結構,Xeon支持兩個CPU,Xeon MP則支持4以上,適用於工作組和 部門級伺服器。Itanium是與其他CPU完全不同的64位CPU,可用於處理大型資料庫,進行實時安全交易等應用,適用於企業級伺服器。
對於目前規模較小(如10個客戶端)、伺服器預算較低(如15000元以下)的中小型企業來說,選擇CPU應該首先考慮Pentium 4。如果伺服器的 數據處理量較大,可以考慮雙Pentium 4處理器或Xeon系列。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去買日後能升級到雙CPU,但現在標配是單CPU的雙路伺服器 。因為CPU技術更新很快,當需要升級到雙CPU時比較煩瑣,而且同樣費用下能買到性能明顯比原來處理器高出許多的新一代的處理器。除此之 外,CPU的主頻越高,緩存數量越大,則伺服器的運算速度就會越快、性能就會越高,但必需從自身的應用需求出發搭配相關硬體。
2.內存(RAM)
用戶在選購伺服器時往往重視CPU,而忽視內存的大小和性能。伺服器內存比普通PC內存要嚴格得多,它不僅強調速度,還要求糾錯能力和穩定 性。目前伺服器上也有使用SDRAM內存的,但大部分伺服器都使用採用ECC專用內存。內存選擇要根據實際使用情況和伺服器本身所能配置的最 大內存來斟酌,因為伺服器在工作時,會佔用很多內存,所以應配置大一些,當然這也和資金投入有關。特別是對於資料庫服務、Web服務等而 言,內存容量尤其重要。通常,入門級伺服器的內存不應該小於512MB,工作組級的內存不小於1GB,部門級的內存不小於2GB。
3.磁碟陣列(RAID)
提升存儲系統性能的最佳辦法就是採用RAID系統。簡單的說,RAID是一種把多塊獨立的物理硬碟按不同方式組合起來形成一個邏輯硬碟組,從 而提供比單個硬碟更高的存儲性能和提供數據冗餘的技術。而RAID卡就是用來實現RAID功能的板卡,通常是由I/O處理器、SCSI控制器、SCSI連 接器和緩存等一系列組件構成的。RAID卡可以有效地提升存儲系統的數據傳輸速率並降低CPU佔用率。由於價格的限制,SCSI RAID卡在入門級 伺服器中還是很少採用的,但入門級伺服器可採用廉價的IDE RAID卡以實現相似的功能。
4.硬碟(DISK)
硬碟和內存都是以大為美。現在的硬碟從介面上來說,主要可分為IDE硬碟和SCSI硬碟。IDE硬碟即我們日常所用的硬碟,它由於價格便宜而性 能也不差,因此在PC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另一類硬碟就是SCSI硬碟了,由於其性能好,因此在伺服器上普遍均採用此類硬碟產品,但SCSI硬 盤雖好但價格較高,因而較少在低端系統中應用。目前,在小型伺服器中現在普遍採用的是支持S-ATA(串列ATA)技術的IDE硬碟。這種IDE硬 盤與以往普通的支持P-ATA技術的IDE硬碟相比,由於採用了點對點而不是基於匯流排的架構,所以可以為每個連接設備提供全部帶寬,從而提高 了總體性能。但對於一些不能輕易中止的伺服器而言,還應當選用SCSI硬碟以保證伺服器的不停機維護和擴容。
5.主板(MAINBOARD)
在伺服器的主板方面需要注意的是集成的設備和是否有充足的擴展插槽,像顯卡、音效卡、USB介面等是否是集成的,這樣既可以節約開銷,同時 也留下了更多的擴展插槽,散熱空間也相對更大了一些。還要提醒您注意的是,在伺服器廠商的配置資料中所註明的擴展插槽的數量可能包括 出廠時已經使用的插槽,如網卡、顯卡等,所以這樣的話,可供您使用的插槽數量已經打了折扣。同時,不同的主板設計也會對伺服器的整體 性能有所影響。這里還要提到intel,因為它不僅是CPU製造廠商,同時也是重要的主板廠商,Intel主板嚴格遵照規范製作,並對Windows做了 優化,可保證產品的最大兼容性,加上對自己所生產的CPU最為了解,更容易釋放和獲得性能。
軟體
操作系統(OS)
如果把伺服器的硬體配置比作人體的骨骼和肌肉,那麼伺服器所選用的操作系統就是血液和脈絡。目前,伺服器操作系統主要有三大類:第一 類是Microsoft Windows Server系列操作系統,這類產品大家最熟悉,也最容易得到,比較適合中小企業。目前Microsoft的中小企業操作系統 是Small Business Server 2003(以下簡稱SBS)。SBS是一個針對中小企業的「一攬子」方案,其主要特點是容易安裝,容易管理,容易使用 。如:你現在只需要使用一個向導,就可以輕松地為網路、防火牆和電子郵件配置正確的設置。目前SBS有兩個版本:標准版(Standard Edition)和高級版(Premium Edition)。第二類是Linux操作系統,它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因此價格比Windows Server系列操作系統便宜很多 ,但也正是因為它的開放性導致它的維護成本較高,因此中小企業需要慎用,不要只圖一時便宜而陷入後續無底的維護「夢魘」。第三類是 UNIX,代表產品包括HP-UX、IBM AIX等,但這類伺服器主要定位於高端,不適合中小企業。
資料庫軟體(DB)
資料庫軟體是伺服器軟體的另一個重點,它是維護企業核心信息的工具,資料庫軟體選擇得是否合適將直接影響到企業未來的業務整合和信息 化的深入。如果你選用了SBS高級版,那麼資料庫軟體SQL Server 2000就已經包含在其中了。與其他的數據管理平台相比較,SQL Server 2000 與更多的中小企業應用程序兼容,同時各種資料庫分析、監控工具有助於確保正常的業務運營。如果你安裝的是Linux操作系統,那你運行的數 據庫軟體就應該是MySQL了。作為掌管企業核心信息的資料庫,我們不太推薦MySQL。因為MySQL是資料庫領域的「中間派」,它缺乏一個全功能 資料庫的大多數主要特徵,但是又有比類似Xbase資料庫更多的特徵。它象關系資料庫管理系統(RDBMS)那樣需要一個守護程序,但又不能象 它們那樣消費資源。MySQL可以在Linux世界裡找到一個位置,但考慮到中小企業今後的業務擴展,應該選用一個更專業的資料庫軟體。
㈣ 伺服器系統安裝應該做哪些優化
要看你用的什麼系統了
如果是WIN系統,打補丁,裝防火牆,裝殺毒軟體
如果是LINUX系統,什麼都不用做
㈤ 銳起無盤伺服器配置,求優化改善
你真牛逼,1塊硬碟想帶這么多。很卡的很慢的。。如果系統盤加超級緩存還可以帶得動系統,但1塊硬碟也太少了吧,500G的希捷都才200多!!!我現在這個網吧帶20台讀盤也是2塊做RAID。。50台至少也要3塊吧,但我做50台的網吧,就要考慮專業的伺服器配件了。。。你那個客戶機也過時了,玩現在大多的網路游戲應該會卡!!
㈥ 要怎麼優化伺服器
一、磁碟整理
一般來說,剛安裝好 Windows 2000後的十幾天里,你會覺得運作的速度和性能都很令人滿意。不過好景不長,某一天的某個時候,你就會突然發現計算機爬得比蝸牛還慢,在隨便打開個檔案時硬碟卻跑得跟螞蟻走一樣。其實真正的原因在於檔案區段過度分散,這也是謀殺 Windows 2000 性能的頭號兇手。
Windows 2000 跟其它的操作系統一樣,並不會把檔案以連續的形式存在硬碟上,而是散得到處都是,所以如果你的檔案片段非常分散,你的硬碟就得花很多時間才能讀取一個檔案。這個問題和磁碟整理的重要性都常常被忽略,卻常是吞噬Windows 2000 性能的罪魁禍首。所以改善系統性能的首要工作,就是磁碟整理。整理以後最多可以加快一倍的處理速度,不過一般都是加快一半的速度。
Windows NT 沒有磁碟整理工具,但是 2000 就有 Executive Software 提供好用的 Diskeeper 程序。到「開始」工作列,等菜單展開後選取"程序 o 附件 o 系統工具 o 磁碟整理工具"。然後在最上面的控制面版選擇你要檢查的硬碟代號,接著按下「分析」。計算機會檢查磁碟驅動器,告訴你是否需要整理。如果真的需要整理,只要用滑鼠再按一次就可以開始整理工作了。
朋友應該時常整理硬碟,至於整理的頻率就要看伺服器硬碟有多忙。如果你想表排時間定期整理,必須要有 Diskeeper這個程序的完整版才行,不然可以用其它廠牌的磁碟整理工具,譬如 Raxco Software 出品的 PerfectDisk 2000。這個軟體功能非常強大,可以主動整理你的硬碟。
二、優化你的伺服器
作個為區域網的主機,你存儲檔案的伺服器每天都得承受無情的摧殘。訪問者增刪或修改檔案,所存取的資料量少說也有好幾MB,甚至以GB計。如果想知道伺服器每天受了多少委屈,你可以利用 Windows 2000 的「性能」公用程序來檢測檔案伺服器的性能。你可以定期檢視,得出統計圖來找出伺服器工作的流動量消長(「性能」程序的詳細使用方法請參考 Windows 2000 Server Resource Kit)。
Windows 2000 有一項功能可以馬上減輕伺服器的負荷,可是一般人卻沒想到這一點,就是「離線檔案」功能。其實正式的名稱應該是「客戶端快取」,不過這個功能不是用來加速操作系統執行性能的,可是使用者卻可以用來改善網路的速度。我們知道伺服器的CPU 會把某些工作指示快取到內存,以便加速執行性能;Windows 2000 會把資料快取到內存里,以便加速硬碟執行性能。客戶端快取則是以類似的概念把網路資料快取到客戶端的硬碟上,以降低網路流量。雖然這樣並不能真的促進伺服器的性能,但是因為本地端快取的關系,所以網路的使用者可以發覺網路速度變快,也因為整體網路的負荷量減輕,所以伺服器比較能處理其它的工作。
那麼如何使用這個功能呢?
(1) 一個步驟當然是啟動全公司系統的客戶端快取功能。在群組原則中把離線檔案的客戶端快取功能打開。除了開啟這個功能外,還可以把使用者存到網路上的檔案也快取一份到本地端,然後 Windows 2000 會直接使用本地端的這份快取檔案,除非檔案有所更動。
(2) 第二步是啟動每一個共享資料夾的客戶端快取功能。在檔案總管里共享的文件夾上按滑鼠右鍵點選「共享」選項,然後按「快取處理」,之後會有三個選擇:手動快取文件。使用者必須告訴計算機要讓文件在離線以後也可以使用。如果你只想讓 Windows 2000 對使用者在網路上製作的檔案進行快取工作,就要選這個設定。
(3) 自動快取文件。如果共享的數據夾內的數據常常變動,最好就選這個選項。如果使用者開啟這個共享資料夾的文件,Windows 2000 就會自動快取到本地端,這樣一來就算伺服器離線,檔案仍然可以用。不過這個選項對性能沒有助益。
(4) 自動快取程序。這個選項對裡面有隻讀數據的共享數據夾最有用。如果使用者打開這個資料夾的檔案,Windows 2000 會自動快取到本地端,除非伺服器端的檔案版本比較新。這就是你能節省頻寬的地方。
三、增加內存
微軟的 Office 2000 可能是在Windows 2000網路中最常執行的應用程序,可是內存不足也是影響 Office 2000 執行性能的首因之一。但只要有充足的內存,大部分程序的執行性能都會改善。
所以解決方法當然是多買幾條內存。但是到底要多少?首先必須知道 Windows 2000 需要多少內存。微軟的官方說法是 Windows 2000 只需要 64MB 就可以動,不過我建議至少要有 96MB。另外如果要同時跑好幾個 Office 程序,那麼每執行一個 Office 程序就要多加 4MB;Access 和 Outlook 要另計,因為這兩個程序更耗內存,所以要多加 8MB。舉個例子,如果你們公司的使用者要同時執行 Word、Excel 和 Outlook,那麼計算機里至少要有 96MB + 4MB + 4MB + 8MB = 112MB 的內存,所以買的時候要買 128MB。
如果朋友不想花那個錢買內存,這個時候可能就要用優化內存的軟體來協助解決內存不足的問題,不過效果沒那麼顯著。
四、刪除不需要的功能
Windows 2000 因為影響執行能力、消耗存儲器的主要原因就是安裝了太多不必要的功能。例如 Computer Browser 這項功能對於台式計算機其實是不必要的。這個服務的功能在於記錄網路上有哪些計算機,再把這份清單提供給其它計算機。大部分的公司都是讓伺服器執行這項功能,而不是台式計算機。
想知道可以關閉哪些功能,唯一的方法就是直接看功能清單,然後看看關閉這些功能後有什麼影響。在「功能」的控制面板有每項功能的簡短說明做為參考。到「控制面板」選擇"系統管理工具/功能"。Windows 2000 預設開機時啟動某些後台程序的功能,但有很多根本不是每天都要用到的。不過在把某項功能完全停用之前,最好在「啟動類型」那一欄把那項功能改設成「手動」,這樣子真的需要時就可以重新啟動這項服務。
五、加速登錄
你登錄Windows 2000 時,「開始」工作菜單應該只要幾秒鍾就會出現,關機注銷也應該是差不多時間。可是如果你的計算機上有太多使用者的設定文檔,開關機的動作就會像老牛拖破車。這是因為使用者設定文件資料之故。如果你增加自己專屬的使用者文件,開關機時間會更久。
微軟為此開發了很好用的修正程序,叫做:「數據夾重新導向」。資料夾重新導向功能會把文件和設定移出使用者的設定檔,然後集中存放在網路上。這樣一來 Windows 2000 在使用者登錄的時候需要下載的資料量就少了很多,登錄時間自然大幅縮短。
要開啟這個功能必須使用群組原則。選擇"使用者設定 o Windows 設定 o 資料夾重新導向",然後在以下列出的項目上按下滑鼠右鍵,重新導引同名的資料夾:
(1) 用程序資料
(2) 桌面
(3) 我的文檔
(4) 「開始」菜單
資料夾重新導向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簡化文件備份的手續,因為所有文件都放在同一個地方。不過最大的挑戰是在教育使用者把他們的文件都存放在「我的文件夾」里。
不過你得花點時間學習資料夾重新導向功能每個選項的意思,還要看看 resource kit 裡面有哪些執行這個功能的最佳方法。不過一般說來,預設設定提供的就是最好的方法。
六、驅動程序的升級
加強 Windows 2000 執行性能的基本功就是要時時更新。 Windows 2000 內建的驅動程序不一定是最好的,所以你要把各項設備的驅動程序時時更新,或是安裝最新版的 Windows 2000 組件。好好利用 Windows Update這個功能,時時與硬體廠商保持聯系,讓你的驅動程序保持在最新的狀態。
㈦ 如何對伺服器進行性能優化
我對我的windows2000伺服器是如何進行性能優化的
1:我們知道,系統剛裝完之後,會存在很多無用的文件,這些文件都在winnt下面我們就對這些文件進行del,比如*.tmp、*.bak、*.log、*.old、*.txt甚至是作為桌面背景的*.bmp文件,help這個目錄下的,基本上也沒什麼用,反正伺服器上的help我是從來不去看它的!還有winnt\temp文件,是軟體安裝的過程序中,可能生成的臨時文件,如果沒用,就刪掉吧!然後清空回收站吧!
2:啟動和故障恢復選項,右擊我的電腦,選擇屬性\高級\啟動和故障恢復,將選擇操作系統列表前面的勾直接去掉好了,寫入調試信息,選擇無!
3:瀏覽器歷史記錄和緩存,可以通過點擊瀏覽器的「工具/Internet選項/常規/Internet臨時文件/刪除文件
4:(1)運行磁碟查錯的時候,請先把運行的程序關閉,打開「我的電腦」,右擊想要整理的硬碟驅動器,選擇「屬性/工具」,在查錯一欄中點擊「開始檢查」在進行磁碟檢查之前請確認「自動修復文件系統錯誤」和「掃描並試圖恢復壞扇區」這兩項被選中。
(2)碎片整理,請把所有運行的程序關閉,特別是屏幕保護、計劃任務、實時查殺毒軟體等等可能造成磁碟存儲數據變化的程序,然後打開「我的電腦」,右擊想要整理的硬碟驅動器,選擇「屬性/工具」,在「碎片整理」中選擇「開始整理」,你可以點擊「分析」按鈕讓系統分析你的硬碟的基本情況,然後告訴你的硬碟是否需要整理。如果需要整理,那麼你只要點擊「碎片整理」按鈕即可。整理的時間依據你的這個硬碟分區有多少簇來決定――不得不承認這個過程相當乏味、枯燥而且緩慢。所以你可以找具有類似功能的軟體比如諾頓工具箱中就有磁碟整理的組件、另外象Diskeeper、Vopt等等程序整理的效果也不錯(但是同windows自帶的磁碟整理軟體的效果仍然有差距),而且速度快。
5:硬碟驅動器設置,現在的硬碟一般都是支持DMA(Direct Memory Access:直接內存存取)模式,所以確保你的DMA硬碟(不管是DMA33/66/100)只要能正確的在DMA模式下工作,就能保證你的系統工作在比較高的效率之下。啟動DMA模式――點擊「開始/設置/控制面板/系統/硬體/設備管理器」,然後點擊「IDE ATA/ATAPI控制器」,右擊Primary IDE Channel,選擇「屬性/高級設置」在「傳送模式」中選擇DMA(若可用)。依據提示重新啟動計算機,你下次打開這個界面應該能看到「當前傳輸模式」中是DMA了。
6:關閉索引服務,關閉這項功能的方法是,打開我的電腦,右擊相應的硬碟驅動器分區圖標,選擇屬性,去掉「允許索引服務編制該磁碟的索引以便快速搜索文件」選項前的對鉤,點擊「應用」,就會出現是僅僅將屬性應用於這個分區的根目錄還是連同它下面的子文件夾和文件。選擇「將更改應用於<盤符>:\,子文件夾和文件」。然後點擊確定,等待系統自己處理完成就可以了。
7:自動關閉停止響應的程序,對於停止響應的程序,可以通過修改注冊表使得系統不再通知你,而是自動關閉――不再需要用戶的干預,從而提高工作效率。具體方法是,打開注冊表編輯器,找到如下鍵值:
HKEY_CURRENT_USER\Control Panel\Desktop,把AutoEndTasks修改為1。以後如果遇到停止響應的程序,系統就會自動中止它。
8:設置虛擬內存,我們應選擇優化後台服務
9:停止Win2000中不必要的服務,以下是我停掉的服務,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服務名 簡介
COM+ Event System 提供事件的自動發布到訂閱 COM 組件
Computer Browser 維護網路上計算機的最新列表以及提供這個列表
Network Connections 管理「網路和撥號連接」文件夾中對象,在其中您可以查看區域網和遠程連接
Plug and Play 管理設備安裝以及配置,並且通知程序關於設備更改的情況
Protected Storage 提供對敏感數據(如私鑰)的保護性存儲,以便防止未授權的服務,過程或用戶對其的非法訪問(備註:缺少了此項後可能造成在IE中輸入文字後死機)
RusAs Service 在不同賃據下啟動過程服務
Remote Procere Call (RPC) 提供終結點映射程序(endpoint mapper)以及其它 RPC 服務
Security Accounts Manager 存儲本地用戶帳戶的安全信息
Server 提供 RPC 支持、文件、列印以及命名管道共享
Task Scheler允許程序在指定時間運行
Windows Management Instrumentation Driver Extensions 與驅動程序間交換系統管理信息
㈧ 伺服器配置怎麼優化
這個有點難了 1155隻有單路的 你要擴容 需要用 E5 雙路 2個cpu就要5000+了 主板2000 內存2條ECC8G 又是2000 你可以找個供應商置換一下 E3v2拆機賣800元沒問題的 可是7000元真的不夠
㈨ 跪求 伺服器 優化步驟
從伺服器的角度上分析,隨需應變時代的企業數據中心應該是一個可以在相當長的時間段內,提供穩定、先進、易於擴展、可以靈活運用資源、可以通過高效的管理手段提高運轉效率的基礎架構平台。 第一步:伺服器整合 主要有向上整合和向外整合兩種不同的方式,前者比較適合資料庫伺服器應用,後者比較適合前端伺服器應用。 主機和UNIX伺服器整合 利用邏輯分區功能進行物理整合,把多台獨立的物理設備整合到少數有限的大型設備,而且每個分區或虛擬機的資源可以根據業務的需求動態調整。 Intel伺服器整合 刀片技術 -- 對於大量的邊緣前端應用(例如Web伺服器、DNS伺服器、代理伺服器等),用高密度、低成本的刀片伺服器整合。 VMware -- 對於運行在PC伺服器上的大量分散小型資料庫伺服器,通過使用VMware軟體,集中到少數的高端PC伺服器上。 第二步:虛擬化和自動化系統管理 伺服器整合解決了數據中心物理層面的問題,簡化了物理復雜度,提供了良好的數據中心基礎架構。但這只是伺服器優化的第一步,屬於初級階段。在整合成功之後,虛擬化的進程就應該被考慮。主要側重於基於業務需求的伺服器資源全面自主管理和使用,包括: 基於策略的面向應用的性能管理 基於業務需求,自動優化系統資源的部署,保證優先順序最高的業務有足夠好的響應時間。 屏蔽硬體特性的資源快速部署 系統性能下降或新增加業務時,能夠按照事先確定的機制自動的從空閑伺服器資源中找到可用的設備,快速的安裝和配置相應系統。 單點管理異構伺服器平台 提供標準的公用管理介面和單一管理界面,可以控制所有伺服器資源,監控系統的運行。 伺服器優化帶來的好處 伺服器環境的優化對用戶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有效的控制伺服器數量的過渡膨脹,降低總體擁有成本 當今的IT技術已經可以在大機、iSeries UNIX和高端PC伺服器上通過邏輯分區或虛擬機的技術,把多台物理獨立的伺服器整合在一起。過去的多台物理設備可以轉化為同一物理設備上的虛擬伺服器。一些高端的型號往往可以整合數十台獨立的伺服器,而大型機更是可以整合上百個不同的應用。 整合可以按照應用的邏輯關系進行也可以按照安全級別進行。這樣以往需要上百台設備構建的數據中心,可以用少一個數量級的伺服器來實現。同時,每一個分區或虛擬機都擁有自己獨立的網路鏈接、獨立的用戶管理等。目前的技術實現手段也可以充分保證不同分區或虛擬機間的故障隔離。 伺服器數量的大幅度下降,有效的降低了系統管理人員的工作負擔,有效的降低了用戶在機房等方面的投資,改善了用戶的總體擁有成本。 (2)更高的伺服器系統資源利用率,更好的共享資源,按需分配資源 在整合架構中,伺服器運行多種應用,系統資源的平均利用率將得到提高,統計表明,運行單一應用的伺服器平均CPU利用率往往不足30%,而幾乎都採用整合模式運行的大型伺服器的平均CPU利用率可以達到75%以上。不止如此,通過將多種應用整合在同一伺服器的技術,還可以在這些應用之間有效的共享處理資源,更可以使用戶能夠按照業務需求的變化,按需的調整不同虛擬伺服器的資源配置。 (3)更好的伺服器投資保護 與傳統架構相比,整合優化架構大量減少了中低端伺服器的數量。統計數據表明,以UNIX伺服器為例子,高端伺服器在數據中心的使用壽命平均大約可到七年,中端伺服器一般為五年,低端伺服器一般三年左右。更多的高端、更少的低端設備就意味著平均使用年限的增長,意味著伺服器的投資回報率就更高。 (4)更強的管理系統能力、更快的響應速度 以虛擬化為代表的伺服器優化高級階段,有效的降低了異構伺服器環境的復雜度,提供了一站式的伺服器管理能力,徹底的解放了數據中心的系統管理員,使他們從不同廠家復雜的技術細節中走出,可以更加專注於思考如何利用IT技術去滿足企業各業務部門的新需求。同時面向業務應用的性能管理軟體能夠幫助您在第一時間發現系統的性能瓶頸,並在可能的范圍內嘗試自動優化系統,以盡可能保證業務優先順序高的事務可以得到最佳的響應速度。 (5)根據業務需求的變化,快速部署伺服器資源 在虛擬化的伺服器環境中,響應的系統部署軟體可以按照預先定義的方式自動發現空閑伺服器資源,並自動實現應用的部署和配置。與過去純人工的手動方式相比,這將極大的提高IT系統對業務系統新需求的反應速度。
㈩ 伺服器配置升級需要注意什麼
但隨著信息數據的不斷增加,設備持續老化等原因,伺服器問題接踵而至,當伺服器承載量達到一定限度的時候,管理維護人員則應要考慮對伺服器進行升級,以保證伺服器對飛速發展是信息化建設的支持。
在考慮升級過程中,用戶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不要被伺服器銷售人員的花言巧語所蒙蔽,首先要對自己伺服器配置情況進行詳細了解,對企業未來需求進行分析,仔細斟酌,然後制定出最適合伺服器的升級方案,以免在升級過程中造成不必要的浪費。這里給大家提供一些升級需要注意的地方,希望對大家在升級過程中能夠有所幫助。
一、升級方式1、硬體方面升級:伺服器的升級主要圍繞著CPU、內存、存儲系統和網卡這四個方面。
a、CPU:CPU就是中央處理器,英文為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是電腦中的核心配件,只有火柴盒那麼大,幾十張紙那麼厚,但它卻是一台計算機的運算核心和控制核心。電腦中所有操作都由CPU負責讀取指令,對指令解碼並執行指令的核心部件。許多伺服器需要升級的地方,CPU運行太慢、導致應用性能受限。
Xeon至強CPU在升級的過程中,要清楚伺服器採用的架構、CPU的介面及最大能夠支持的CPU數量等問題。目前應用廣泛的PC伺服器有Intel和AMD架構伺服器,以及一些採用台式電腦CPU的低端伺服器。這些伺服器所採用的CPU架構存在著差異,所以在升級CPU的時候需要先清楚企業伺服器採用的是哪一種架構的伺服器,然後再了解伺服器是否還有升級CPU的空間。但是在確定升級CPU之前,必須明確事務處理速度和並發處理性能兩個概念。
另外,如果伺服器訪問的客戶較少,但每位客戶都需要伺服器提供某種對CPU依賴很大的應用服務,那麼,一個高速的單CPU可能是最有用的。但是,如果存在很多個用戶同時對大批量的數據提出訪問請求,那麼在這些訪問均以獨立的進程程或線程模式打開的情況下,即使是速度較低的多CPU系統也許更為管用。
b、內存:內存條是連接CPU 和其他設備的通道,起到緩沖和數據交換作用。伺服器能夠支持的最大內存容量一般都有一個限制,如果打算升級伺服器的內存,那麼需要先了解這台伺服器的相關技術參數,以避免升級時達不到要求。
c、存儲系統:伺服器的存儲系統升級主要是兩個方面,一個是容量的擴充,另一個是組建RAID陣列以期獲得性能的翻倍或數據安全性的翻倍,甚至兩者兼有。
如果打算升級,一定要了解伺服器主板是否達到相關要求。查看其兼容的品牌型號。
d、網卡:網卡對於伺服器來說也是十分重要的一個部件,網卡的吞吐量直接與伺服器的整體性能相關,如果伺服器的瓶頸出在網卡方面,那麼性能再好的CPU,再大的內存,再多的硬碟容量都等於是虛設,所以升級伺服器時還是需要注意網卡是否已經成為瓶頸問題。
二、軟體方面升級: 除了硬體方面提高產品性能之外,軟體方面我們也要進行優化和調試,這樣才可以進一步保證伺服器性能達到最佳狀態。例如:資料庫方面,管理軟體版本方面(ERP、OA等)相關應用方面都要考慮是不是跟我們升級後的伺服器兼容。
三、升級七大注意事項:1、用戶應充分評價自己的需求,尋找合適的技術。既不能盲目聽從銷售人員,也不能只買先進技術的產品,選擇貴的,不如選擇對的,適合我們的就是最好的。
2、用戶要對硬體的兼容性充分了解,使其購買的產品能夠很好的兼容。在升級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很多浪費情況。例如:雖然買的是最先進的CPU,但是自己的伺服器卻並不支持,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費。
3、注意價格陷阱。要充分理解「一分錢一分貨」的道路,在我國,低價銷售經常是廠商扔給客戶的陷阱,而一些用戶又對價格很敏感,所以常常中招。
4、如果用戶升級的原因是資源短缺,如CPU太慢、內存太小導致應用性能受限,建議在原有平台架構的基礎上擴展資源,如選擇更快的CPU,更多的內存,更大的磁碟容量,增加更多的CPU,不要在Unix小型機、PC伺服器、新64位系統、高性能伺服器之間遷移,甚至不要改變CPU種類和操作系統。
5、如果用戶升級的原因是用戶的需求由於原來的架構的原因不能滿足,如PC伺服器的CPU個數、內存大小受限,或4 CPU Unix小型機能帶的存儲受限,建議在同類系統上升級系統能力,如將2路PC伺服器升級到4路或8路,4路Unix系統升級到8路或16路,將SCSI RAID換成FC SAN等。
6、如果用戶升級的原因是用戶的需求由於應用的架構的原因不能滿足,可以考慮改變系統架構;如所有應用運行在一個SMP系統上性能受限,可以採用機群系統分散應用,提高可擴展性;又如資料庫在PC伺服器上受I/O帶寬的影響,無法保證事務處理能力,可以升級到大型SMP Unix系統。
7 、如果用戶升級的原因是出於節省成本的考慮,可以參照下面的近似公式;目前伺服器的價格比例近似於,高檔PC: Xeon伺服器:UNIX伺服器 = 1: 2: 4; 另外,機群系統:大型SMP系統 = 1: 2,用戶可以根據資金情況選擇平台。
剛才在上面已經談到了,硬體升級是其一,軟體優化伺服器同樣也能讓老機器發揮余熱(比如採用虛擬化技術就可以讓我們的伺服器提高使用率)。同時還要注意現在硬體更新速度遠遠高於軟體更新速度,在選購伺服器產品時我們要軟硬兼施,兩手抓都要硬。盡量站在2年後地位置思考問題,做出預估,這樣才可以保證伺服器持續不斷地滿足應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