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繩編程吧
A. 我現在很苦惱!
韓學者稱韓國人發明漢字提出為漢字申遺(圖)
近年來,韓國開展了一連串爭奪中華文化的舉措:向聯合國申報「活字印刷術」是韓國發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不明就裡,竟同意了;搶注江陵端午祭為韓國文化遺產,也成功了;論證孔子是韓國人,美女西施,神醫李時珍也早被劃入「韓國籍」;把中醫說成是韓國發明的,連同《本草綱目》、人參、針灸一起收入囊中;急匆匆向聯合國提交漢服申遺書;指稱漢字是由韓國人發明的;准備在2008年前完成了「整體風水地理」項目的准備工作。
中國網友因此深受刺激,也促進了對傳承推廣中華文化的反思,思考如何用現代化的手段展開保衛戰,在構建文化自信的同時,也要摒棄文化優越論,警惕文化沙文主義,保持批判性的思考,形成知性的力量,令中華文化永葆生命力。
今日起,本報將陸續推出「中韓文化之爭」系列報道,歡迎關注。
從「端午祭」申遺到將中醫改為韓醫申遺,從號稱「漢字是古代韓國人發明的」到漢字申遺,韓國人的「胃口」越來越大,中國的網民不願意了,他們說漢字是中國的,不是韓國的,表示要維護漢字的「所有權」。「漢字對韓國人確實是遺產,因為他們不用了。但是漢字還在中國生機勃勃地活著,進化著,沒死申什麼遺!中國給漢字申遺?除非中國文化滅亡了!」面對挑戰,網友們拿出了自己的理由,更有了應對的策略,把刺激化為機遇。
爭議 韓國學者提出漢字「申遺」
今年10月「國際漢字研討會」在北京召開之後,韓國《朝鮮日報》刊載消息稱,為預防東亞國家因使用不同形狀的漢字產生溝通混亂,由韓國領頭,中、日、韓三國和中國台灣地區的學者製作5000-6000個以繁體字為基礎的常用標准漢字。這一消息隨即被與會的中方代表否認,提出「簡體字」是中國的法定文字,不會輕易改變。中韓漢字「繁簡之爭」方興未艾,又有網民熱炒韓國學者提出的漢字「申遺」說。
漢字「申遺」其實在韓國已經熱了一年多,去年10月10日的韓國《朝鮮日報》報道,韓國首爾大學歷史教授朴正秀說,經過他十年研究和考證,認為是朝鮮民族最先發明了漢字,後來朝鮮人移居中原,把漢字帶到了中國,才形成了現在的漢文化。他將建議韓國政府理直氣壯地恢復漢字,並向聯合國申請漢字為世界文化遺產。
一篇發表在一個漢語研究的英文網站(www.chinalanguage.com)上的文章能代表不少持這個意見的韓國人的想法。這篇文章稱「東夷人是韓國人,是大汶口文化的創造者。被稱為『漢字』的文字有可能是高麗人發明的」。
熱評 漢字生機勃勃不用「申遺」
這一系列消息隨即引起中國網友強烈反彈,加之韓國此前大動作為端午申遺,一系列「爭端」,引發中韓傳統文化之爭網路論戰。
當回顧在chinalanguage 網站上的關於漢字起源的爭論時,網友們驚異地發現這竟然是發生在2002年的事情。而經過搜索後,大家又發現「韓國人發明了漢字」這個話題早已在google論壇等國際論壇上炒得沸沸揚揚,代表性觀點就是:「商以前,韓國人住在山東。後來韓國人入主中原成立了商朝,並發明了一種文字(即漢字),但這種文字不能和所有部落語言相適應。只有華夏部落忍受下來並發展了和其相適應的語言,而周朝打敗了商朝,韓國人退出中原後,就拋棄了漢字重新使用以前的韓語。」
「這是對中國文化的剽竊。」一位留學韓國的網友「我的中國心」表示了憤慨之情,他說:「有個韓國名校博士和我討論,信誓旦旦地說甲骨文是從朝鮮半島傳到中原的。要知道韓國直到15世紀才有自己的文字,韓國建國後為了『去漢化』才禁止使用漢字的,韓國學者『參考』的史書幾乎都是用漢字寫成的中國史書,它們以前還根本沒有文字記錄的歷史呢。」
面對韓國學者一套又一套的「論據」,中國不少民眾置之一笑:「任何人都知道中國有著世界最長的連續不斷的歷史,中國文明影響了許多東南亞和東亞的國家,比如日韓。」「當中國人有了那些發明時,還沒有一個明顯的關於韓國人和日本人的區分,他們還沒有自己的民族,怎麼可能發明漢字?」有網友指出,韓國學者的邏輯起點就有問題,他說:「韓國人發明了漢字為什麼自己不用,無償送給中國人而自己又另外弄了一套?」
也有天涯網友對韓國漢字申遺作了譏諷式的解讀:「漢字對韓國人確實是遺產,因為他們不用了。但是漢字還在中國生機勃勃地活著,進化著,沒死申什麼遺!中國給漢字申遺?除非中國文化滅亡了!」對於韓國的一系列文化「發現」,網友STKAV稱:「恭喜韓國人又發現了漢字是他們創造的,說不定明天他們又會發現了什麼。太陽?月亮?」然後他的結論是:「韓國牛肉為啥貴——牛都吹到天上了。」
應對 有心有力保漢字「所有權」
如何保護好漢字,不讓漢字成為別人的遺產?網友各出妙招,歸納起來是「有力」與「有心」。
「有力」是指過去漢字文化圈使用漢字是因為中國經濟強盛、文化先進,因而有網友提出,新世紀推廣漢字同樣需要先國富民強,隨著中國的經濟發展、日益強盛,從前的漢字圈國家開始有了重新恢復使用漢字的需求與熱情,這是值得肯定的事。
除了經濟強盛,推廣漢字還有「心」。古老的漢字是使用人數最多的文字,21世紀以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漢語熱和孔子學院使漢字又一次的大步走向全球。
還要尊重漢字的發展規律,建國後推行繁體字的簡化,無疑是考慮到繁體的漢字難寫難認,為讓更多的人易於學習和掌握漢字,並由此深入了解和領會中華文化,確有簡化的必要。但凡事物都有兩面性,簡化過度的「第三套簡體字方案」後來便被廢止了。
講到漢字,離不開書法。在廣東,書法一直是小學生的必修課程之一,近年來省教育廳也多次要求加強中小學書法教育。而浙江近日也將書法教育列入中小學選修課程。
訪談 漢字表達如此接近生活
每天都在使用漢字的中國人,似乎不太注意這一古老語言背後的文化淵源。當我們聽瑞典人林西莉女士(Cecilia Lindqvist)講漢字的故事時,才發現自己正跟著一位外國向導一起瀏覽著中國的文化史。
林西莉女士(Cecilia Lindqvist),瑞典漢學家,曾任瑞中協會主席。其代表作品《漢字王國》是她對漢字數十餘年研究的結晶,以圖文並茂的形式介紹了漢字的淵源,是西方人學習漢語的入門書籍。
記者(以下簡稱「記」):你為什麼要在《漢字王國》這本書講述漢字的故事呢?
林西莉(以下簡稱「林」):是因為漢字的結構和它最初的形態吸引了我,而且我發現,即使一些受過很高教育的中國人對自己的語言的根也知之甚少。人們在小學、中學和大學機械地進行著漢字教學和學習,卻很少加以解釋。
記:你這種對漢字的解讀方法有什麼好處呢?
林:這樣能夠對這些漢字的理解會具體深入,比如,講述這些文字的自然場景——鄉野、山河、動物與植物時,效果就特別好。當我致力於對漢字的象形起源做一簡明、通俗的論述時,就發現原來與漢字表達的生活是如此地接近、有趣。
記:在這個過程中,你還發現了什麼?
林:我發現中國文化有驚人的連續性,直到今天人們在廣告、民間藝術和日常生活中,還能看到一些畫面,與三千多年以前文字創造者們經歷的完全相同,令人有一種跨越時空的愉悅感。
記:你花了八年的時間從事這本書的寫作,而且採用了輕松自如的表達方式,作為一個外國人和中國通,你覺得你這項工作的意義是什麼呢?林:中國文化是人類共有的,每個人都有權根據自己的文化傳統對它進行研究、解釋和欣賞,而不管他的民族歸屬。只有這樣才能使它更豐富多彩,更宜於傳播和被人接受。
記:能舉些有趣的例子嗎?
林:就以「人」為例吧,「人」字在甲骨文中是人的剖面的形象。她直立著,手下垂或者輕輕地舉到前面。兩個人,一個跟著一個,組成「從」字。兩個人站在一排,便成了「比」字。相反,若是兩個人背靠背,則是「北」字,這與中國民居和其他場所都是坐北朝南有關。而「人」和「言」組成了「信」字,可謂「言而有信」。
新聞鏈接
中國使用漢字逾三千年
相傳漢字的創始,有所謂的「結繩」、「書契」、「八卦」、「河圖」、「洛書」、「甲子」、「圖畫」、「倉頡造字」等說法。《辭海》記載:「倉頡,也作蒼頡。舊傳為黃帝的史官,漢字的造字者。」
按我國古文字學家的意見,甲骨文是我國「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而又比較完備的文字」。它已經比較復雜,已發現多達3000個以上字匯。
世界在變,漢字也在變。從甲骨文發展到今天的漢字,已經有3000多年的歷史,文字的發展經過了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幾個階段。
歷史上,朝鮮民族吸收了大量漢語,公元3世紀的三國時代左右,漢字傳入朝鮮半島,此後一千多年,漢字一直是朝鮮半島唯一的書寫文字。到了1443年,世宗發明了「訓民正音」(韓文字母),韓語才改用字母和漢字夾雜標記的方式。
所以,漢字並非韓國固有文字。
希望各位網友都來轉帖救救我們中華民族的珍貴遺產。現在韓劇韓...許多年親人在在沉迷這些東西,真是悲哀.
http://news.qq.com/a/20071212/000276.htm
B. 最早結繩記事的是什麼人
原答案:應該是印加!
注:3樓,印加和瑪雅當然有區別,就象朝鮮和蒙古的區別,他們是美洲黃種人,怎麼變成"歐洲那塊"!?!?!?
回小師妹:那我只能說很遺憾了,中國版的四大文明古國算有文明的時候都有文字了,至於你的歐洲,最早有文明的是克里特島,米諾斯文明,它是海島文明,不是農耕文明,所以受古埃及和古巴比倫影響很深,一開始就應該有文字!
而印加文明開始於7000年前,不是你說的幾百年!影視紀實作品中印加人記事的繩很獨特,所以我的印象很深!!
至於瑪雅,<<全球通史>>說的很明確,"....有文字..."
8月12日:大家互相學習,這是我的博客:
http://hi..com/d8day
有問題可以互相交流!!
8月16日:從文明的角度說,HAYMA網友的論斷:"我們只能推測,千百萬年,在亞洲、非洲或者南美洲的某地,有一個人利用藤條或樹枝或野草之類物品,結了第一個繩結。在後來的幾百萬年時間里我們的祖先就用這種繩結來聯接和捆綁東西。 "
是不正確的,因為這種零散的,偶然的,小范圍的,可能性並不能納入考慮范圍!
這又從側面證明,印加是最早的!
比如,假設中國比印加早很多年,就出現了結繩記事現象,但中國很快就有了文字,並憑借其巨大的優越性,迅速取代小規模(某幾個族群或部落)的結繩記事法,
所以,不能因此,而論斷:中華文明是最早有結繩記事法的文明!
C. 結繩記事、有聲語言、圖畫文字
呵呵我今年剛考上漢語言文字的研究生,這個問題也是當初復習過的~~專業課本就有的!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先明確一個問題:語言和文字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系統!簡單地說,語言是音義結合的符號系統,沒有形的。文字是寫出來的字。它們是相對獨立的。結繩和圖畫屬於文字的起源,在文字體系的范疇之內;而有聲語言的表述很不規范,既是語言的話就是語言體系。但若這樣不在統一的體系裡就沒有可比性了。但我推測LZ的本意或許並非如此,可能所謂有聲語言是指獨立的文字體系吧?我們為了嚴謹起見,不妨做兩種情況討論,LZ取符合自己本意的一種便是:
一、有聲語言即語言。語言有兩個要素缺一不可——音義。所以啦,沒有無聲音的語言,你可不要以為我們的先人使用結繩記事的時候是用手語交流的哦呵呵~~所以有聲語言是一種很不規范的說法。語言是先於文字而產生的,有的語言至今都沒有它的文字系統!
綜上,有聲語言的產生早於結繩和圖畫,並始終與後兩者同時存在;而結繩又早於圖畫。
二、有聲語言即獨立的文字體系。
1、在文字產生以前,人類使用兩種方法幫助記憶:一、實物記事,二、圖畫記事。兩者是先一後二的時間順序。而結繩記事只是實物記事的一種!
2、文字起源於記事的圖畫,從記事的圖畫發展成為獨立的文字體系,必須具備如下三個條件:(1)把整幅圖畫簡化或拆散成單個圖形,一個圖形相當於語言里的一個語素或詞。(2)這種圖形可以重復使用而表達的意義不變。(3)把這些圖形作線性的排序,依序讀出,順序不同則意義不同。具備這三種條件後才有了獨立的文字系統。
綜上,依次為:結繩記事,圖畫記事,有聲語言。
終於寫完啦!又做了一道論述題,呵呵~~希望能對LZ有用吧!
D. 結繩記的東西算貴嗎
算,他說貴是因為手工費和他家繩子開過光什麼的。但是手工費b站和優酷等好多地方都有各種繩結的製作方法。他家繩子看起來精緻就因為搭配得當,完全可以自己學會繩結然後設計搭配。至於開光問題,他說開過光的繩子隨身帶保佑你什麼的,但是一沒有開光證,二沒有提醒開光之物的注意事項。只說隨身佩戴。
親測買了三到四根,金線會掉色,繩子會松。質量真的很一般。要自己編的話,台灣莉斯牌玉線股線等都是質量很好的。繩結這個東西很簡單的,如果真的喜歡,自己親手設計一款獨一無二的再自己編好帶上,不是更有意義?
不要相信他們說帶一輩子像新的。[微笑]
E. 哪裡可以看結繩中文編程視頻教程求分享
鏈接: https://pan..com/s/1KdW7Jk5KFK2feVWtNSrbrw
F. 怎麼用手機編程
iapp,AIDE,fusion APP,結繩(中文編程)這些軟體都可以,軟體商店有。這是我用iapp編程時的截圖,其實很簡單。但是要找好師傅。
G. 結繩記事是誰發明的
無從可考,傳說公元3000年前伏羲氏「教民結網,從事漁獵畜牧,致嫁娶,以麗皮為禮,創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此可見結繩記事比伏羲氏還早,准確說某一人發明結繩記事那是不科學的,但傳說中如女媧煉石補天、燧人氏發明鑽木取火、神農氏發明種植、倉吉造字等等,這都是美好的傳說。這是中華文化得以流傳的主要原因。
H. 結繩記事是是怎麼記事的
結繩記事是文字發明前,人們所使用的一種記事方法。即在一條繩子上打結,用以記事。
例如:奇普(Quipu或khipu)是古代印加人的一種結繩記事的方法,用來計數或者記錄歷史。它是由許多顏色的繩結編成的。這種結繩記事方法已經失傳,目前還沒有人能夠了解其全部含義。
結繩記事(計數):原始社會創始的以繩結形式反映客觀經濟活動及其數量關系的記錄方式。結繩記事(計數)是被原始先民廣泛使用的記錄方式之一。文獻記載:「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易·系辭下》)。
雖然目前末發現原始先民遺留下的結繩實物,但原始社會繪畫遺存中的網紋圖、陶器上的繩紋和陶制網墜等實物均提示出先民結網是當時漁獵的主要條件,因此,結繩記事(計數)作為當時的記錄方式具有客觀基礎的。
其結繩方法,據古書記載為:「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 之多少,隨物眾寡」(《易九家言》),即根據事件的性質、規模或所涉數量的不同結系出不同的繩結。民族學資料表明,近現代有些少數民族仍在採用結繩的方式來記錄客觀活動。
到了今日,已沒有人再用這種方法來記事,然而,對於古代人來說,這些大大小小的結則是他們用來回憶過去的唯一線索。
席慕蓉有首以此為題的詩:
《結繩記事》
有些心情,一如那遠古的初民
繩結一個又一個的好好系起
這樣就可以
獨自在暗夜的洞穴里
反復觸摸回溯
那些對我曾經非常重要的線索
落日之前才忽然發現
我與初民之間的相同
清晨時為你打上的那一個結
到了此刻仍然
溫柔地橫梗在
因為生活而逐漸粗糙了的心中
其實結繩記事就有點像現在的會計做賬,根據以濟業務的不同,分別記各種各樣的賬目(管理費用、製造費用、財務費用等),根據金額的大小,也做種種不同的賬本,便於結算。只是我們現在有據可依,先人的結繩記事到現在人們還未發現他們是怎麼知道記錄的是哪件事,也就是無據可依,只是單純的回憶,在這上面,先人也沒給我們留點證據。
給我分吧,簡單明了!
I. 《你的名字》立花瀧手腕的結繩怎麼編
你的名字這部電影裡面立花瀧的手腕上的結繩,你可以找一些編程的技巧,以及你自己加入些自己的元素當中,然後去邊上一款屬於你自己的邊上。
J. 火災逃生的結繩方法有哪些
八種常用消防繩結,用於火災時逃生時急用。
有備無患,一起來學習下這些救命結吧!
系法1:
遇火災時窗戶可能成為了重要的逃生口,這時繩索、床單可能成為我們的「救命稻草」,這招教你如何系好這根「救命稻草」。
系法2:
如何固定繩索或床單?這種繩索系法「雙八字結」。
在做好第一個八字結後,不要拉緊,繞過固定物後,按第一個八字結的軌跡再打個八字結,拉緊繩索即可。
優點:繩索摩擦力大,固定繩索更牢靠。也可用於拼接繩索或床單哦!
系法3:
火災中從高處逃生,逃生繩索不夠長怎麼辦?此系法叫「接繩結」,可以將不同粗細、不同材質的繩索進行拼接。比如床單和繩索拼接。
系法4:
如何幫助小孩或老人從高處逃生?這種「法式稱人結」在逃生時只需將雙腿分別騎坐在繩環內即可,簡易、快捷。
Ps:注意調節好繩圈大小便於雙腿穿入,最後可再打一個平結固定。如果你現在有空,不妨學著試試,以備不時之需。
系法5:
從窗口逃生自救,繩索、床單不夠長怎麼辦?拼接簡單易學,只需在打第二個結時將繩索反著打即可,快速、結實可靠,學名「雙平結」。
Ps:若要保險點的話,在繩頭再打個結即可。
系法6:
結中之王「稱人結」,又名單套結,此結很緊,並且繩套的大小不容易發生變化,可以將繩圈套在老人或小孩腰間將其送到安全點。
Ps:在拉緊它之前,你可以根據使用人的身材調整繩圈大小。
系法7:
逃生繩索不夠長可以用此結–「接繩結」,可以將不同粗細、不同材質的繩索進行拼接,簡單易學,大家轉起來,以備不時之需。
系法8:
「錨結」,此結主要是用於固定逃生繩之用,操作簡單易學,大家不妨動手學起來。
超簡單求生技能,快分享給家人和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