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程序編譯順序
⑴ 編譯過程可分為幾個階段
編譯程序把一個源程序翻譯成目標程序的工作過程分為五個階段:詞法分析;語法分析;中間代碼生成;代碼優化;目標代碼生成。
編譯程序一般分為詞法分析、語法分析、語義分析與中間代碼產生、代碼優化、目標代碼生成程序5個階段:
下面是對編譯過程的五個階段的詳解
對於編譯程序的工作,從輸入源程序開始到輸出目標程序為止的整個過程,是非常復雜的。但就其過程而言,它與人們進行自然語言直接的翻譯有許多相近之處。當我們把一種文字翻譯為另一種文字,例如把一段英文翻譯為中文時,通常需要經以下列幾個步驟:
(1)先要識別出句子中的一個個單詞;
(2)分析句子的語法結構;
(3)根據句子的含義進行初步翻譯;
(4)對譯文進行修飾;
(5)寫出最後的譯文。
類似地,我們可以把編譯程序的工作過程劃分為五個階段:詞法分析、語法分析、語義分析與中間代碼產生、優化和目標代碼生成。
第一階段:詞法分析
詞法分析的任務是:輸入源程序,對構成源程序的字元串進行掃描和分解,識別出一個個的單詞(亦稱單詞符號或簡稱符號),如基本字(begin、end、if、for、while),標識符、常數、運算符和界符(標點符號、左右括弧)。
單詞符號是語言的基本組成成分,是人們理解和編寫程序的基本要素。識別和理解這些要素無疑也是翻譯的基礎。如同將英文翻譯成中文的情形一樣,如果你對英語單詞不理解,那就談不上進行正確的翻譯。在詞法分析階段的工作中所依循的是語言的詞法規則(或稱構詞規則)。描述詞法規則的有效工具是正規式和有效自動機。
第二階段:語法分析
語法分析的任務是:在詞法分析的基礎上,根據語言的語法規則,把單詞符號串分解成各類語法單位(語法范疇),如「短語」、「句子」、「程序段」和「程序」等。通過語法分析,確定整個輸入串是否構成語法上正確的「程序」。語法分析所依循的是語言的語法規則。語法規則通常用上下文無關文法描述。詞法分析是一種線性分析,而語法分析是一種層次結構分析。例如:Z= X + 0168*Y;代表一個「賦值語句」,而其中的代表X + 0168*Y一個「算術表達式」。因而,語法分析的任務就是識別X + 0.618 * Y為算術表達式,同時,十倍上述整個符號串屬於賦值語句這個范疇。
第三階段:語義分析與中間代碼產生
這一階段的任務是:對語法分析所識別出的各類語法范疇,分析其含義,並進行初步翻譯(產生中間代碼)。這一階段通常包含兩個方面的工作。首先,對每種語法范疇進行語義i安插,例如,變數是否定義、類型是否正確等等。如果語義正確,則進行另一方面工作,即進行中間代碼的解釋。
這一階段所依循的是語言的語義規則。通常使用屬性文法描述語義規則。「翻譯」僅僅在這里才開始涉及到。所謂「中間代碼」是一種含義明確、便於處理的記號系統,它通常獨立於具體的硬體。這種記號系統或者與現代計算機的指令形式有某種程度的接近,或者能夠比較容易地把它變換成現代計算機的機器指令。
例如,許多編譯程序採用了一種與「三地址指令」非常近似的「四元式」作為中間代碼。它的意義是:對「左右操作數」進行某種運(由「算符」指明),把運算所得的值作為「結果」保留下來。在採用四元式作為中間代碼的情形下,中間代碼產生的任務就是按語言的語法規則把各類范疇翻譯成四元式序列。
一般而言,中間代碼是一種獨立於具體硬體的記號系統。常用的中間大媽,除了四元式之外,還有三元式、間接三元式、逆波蘭記號和樹形表示等等。
第四階段:代碼優化
優化的任務在於對前段產生的中間代碼進行加工變換,以期在最後階段能產生出更為高效(省時間和空間)的目標代碼。優化的主要方面有:公關子表達式的提取、循環優化、刪除無用代碼等等。有時,為了便於「並行運算」,還可以對代碼進行並行化處理。優化所依循的原則是程序的等價變換規則。
第五階段:目標代碼生成程序
這一階段的任務是:把中間代碼(或經優化處理之後)變換成特定機器上的低級語言代碼。這階段實現了最後的翻譯,它的工作有賴於硬體系統結構和機器指令含義。這階段工作非常復雜,設計到硬體系統功能部件的運用,機器指令的選擇,各種數據類型變數的存儲空間分配,以及寄存器和後援寄存器的調度,等等。
目標代碼的形式可以是絕對指令代碼或可重定位的指令代碼或匯編指令代碼。如目標代碼是絕對指令代碼,則這種目標代碼可立即執行。如果目標代碼是匯編指令代碼,則需匯編器匯編之後才行運行。必須指出,現在多數實用編譯程序所產生的目標代碼都是一種可重定位的指令代碼。這種目標代碼在運行前必須藉助於一個連接裝配程序把各個目標模塊(包括系統提供的庫函數)連接在一起,確定程序變數(或常數)在主存中的位置,裝入內存中指定的起始地址,使之成為一個可以運行的絕對指令代碼程序。
⑵ C語言源程序文件經過編譯連接之後生成一個後綴為_____的文件。
如果只生成一個文件,那麼這個題目答案是B。編譯(compile)後生成目標文件,後綴:.obj。也就是機器碼。
然後鏈接器(Linker) 連接生成可執行文件,後綴:.exe。最後運行命令(go),直接運行.exe文件。
(2)源程序編譯順序擴展閱讀:
簡單講,編譯器就是將「一種語言(通常為高級語言)」翻譯為「另一種語言(通常為低級語言)」的程序。
一個現代編譯器的主要工作流程:源代碼(source code) →預處理器(preprocessor) →編譯器(compiler) →目標代碼(object code) →鏈接器(Linker) → 可執行程序(executables)
高級計算機語言便於人編寫,閱讀交流,維護。機器語言是計算機能直接解讀、運行的。
編譯器將匯編或高級計算機語言源程序(Source program)作為輸入,翻譯成目標語言(Target language)機器代碼的等價程序。
源代碼一般為高級語言 (High-level language), 如Pascal、C、C++、java、漢語編程等或匯編語言。
而目標則是機器語言的目標代碼(Object code),有時也稱作機器代碼(Machine code)。
對於C#、VB等高級語言而言,此時編譯器完成的功能是把源碼(SourceCode)編譯成通用中間語言(MSIL/CIL)的位元組碼(ByteCode)。
最後運行的時候通過通用語言運行庫的轉換,編程最終可以被CPU直接計算的機器碼(NativeCode)。
⑶ 關於java中一次編譯多個源文件時的編譯順序的問題
在java編譯過程中,確實是會自動尋找的.當它先編譯Test的時候,發現需要先編譯TestPackage類,才能完成編譯Test的工作,然後編譯器開始編譯TestPackage.
如果,你的這兩個java文件都沒有打包,並且在同一個目錄下的話,你可以通過直接輸入javac Test.java看到,盡管你沒有發出命令要求編譯TestPackage類,但是由於編譯器檢測到需要有TestPackage類的支持,才能編譯Test,所以這時TestPackage也被編譯了.
現在程序打包了,你先編譯Test的這種情況下,編譯器先找的是包,而你的包org.it315.example是不存在的,所以會出錯
⑷ 涓轟粈涔堢▼搴忚佸厛緙栬瘧錛屾墠鑳借繍琛屽晩錛
褰撶紪鍐欏畬涓涓紼嬪簭鍚庯紝闇瑕侀栧厛榪涜岀紪璇戱紝鐒跺悗鍐嶈繍琛屻
濡備笅鍥炬墍紺猴紝紼嬪簭緙栧啓瀹屾瘯鍚庯紝鐐瑰嚮宸ュ叿鏍忎腑鐨凟xecute,閫夋嫨compile(緙栬瘧錛
濡傛灉娌℃湁閿欒錛屽啀閫夋嫨Execute,閫夋嫨run錛堣繍琛)
鎵╁睍璧勬枡
緙栬瘧灝辨槸鎶婇珮綰ц璦鍙樻垚璁$畻鏈哄彲浠ヨ瘑鍒鐨2榪涘埗璇璦錛岃$畻鏈哄彧璁よ瘑1鍜0錛岀紪璇戠▼搴忔妸浜轟滑鐔熸倝鐨勮璦鎹㈡垚2榪涘埗鐨勩緙栬瘧紼嬪簭鎶婁竴涓婧愮▼搴忕炕璇戞垚鐩鏍囩▼搴忕殑宸ヤ綔榪囩▼鍒嗕負浜斾釜闃舵碉細璇嶆硶鍒嗘瀽錛涜娉曞垎鏋愶紱璇涔夋鏌ュ拰涓闂翠唬鐮佺敓鎴愶紱浠g爜浼樺寲錛涚洰鏍囦唬鐮佺敓鎴愩備富瑕佹槸榪涜岃瘝娉曞垎鏋愬拰璇娉曞垎鏋愶紝鍙堢О涓烘簮紼嬪簭鍒嗘瀽錛屽垎鏋愯繃紼嬩腑鍙戠幇鏈夎娉曢敊璇錛岀粰鍑烘彁紺轟俊鎮銆
緙栬瘧璇璦鏄涓縐嶄互緙栬瘧鍣ㄦ潵瀹炵幇鐨勭紪紼嬭璦銆傚畠涓嶅儚鐩磋瘧璇璦涓鏍鳳紝鐢辮В閲婂櫒灝嗕唬鐮佷竴鍙ヤ竴鍙ヨ繍琛岋紝鑰屾槸浠ョ紪璇戝櫒錛屽厛灝嗕唬鐮佺紪璇戜負鏈哄櫒鐮侊紝鍐嶅姞浠ヨ繍琛屻傜悊璁轟笂錛屼換浣曠紪紼嬭璦閮藉彲浠ユ槸緙栬瘧寮忥紝鎴栫洿璇戝紡鐨勩傚畠浠涔嬮棿鐨勫尯鍒錛屼粎涓庣▼搴忕殑搴旂敤鏈夊叧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