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時代
① 編譯器龍書虎書鯨書基本抽象概念
在編譯原理的世界裡,三本堪稱經典的著作猶如璀璨明珠:龍書(Aho, Sethi, Ullman合著的《編譯原理技術和工具》)、虎書(Appel和Palsberg合作的《現代編譯器實現:C語言版》),以及被稱為「鯨書」的神秘巨著(未提及具體書名)。龍書是編譯器領域的基石,涵蓋了詞法分析、語法分析等核心內容,雖早期版本存在一些過時技術,但後期修訂版不斷擴展新知識。虎書則緊跟時代步伐,融合了數據流分析等現代元素,特別適合教學,不僅有C語言版本,還有Java和ML版本,詳細內容可通過參考鏈接獲取。
深入研究現代商業編譯器的關鍵問題,學生們通過學習基礎概念,為後續深入探索奠定基礎。推薦必讀的《現代編譯原理:C語言描述》由Steven S. Muchnick撰寫,是虎書的升級版。而「鯨書」則為進階學習者量身打造,探討高級編譯器設計與實現,涵蓋了抽象層次的深入轉換,如從高級語言到機器代碼的優化過程,分為基礎抽象、數據模型、編程語言語義和演算法效率等幾個核心領域。
基礎抽象如同Java介面,它不僅包含操作的名稱,還承載了預期的功能含義。這些抽象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常見的操作,如字典和堆棧,提供多種實現;另一類是廣泛應用於組件化的概念,如樹和圖。在計算思維中,抽象是靈魂,如圖抽象中的「查找相鄰節點」,它在圖靈完備的語言中嵌入,類似於面向對象的類方法,但底層實現則更為具體,涉及有限自動機、解析器等與機器模型緊密相連的技術。聲明性抽象,如正則表達式和關系代數,強調的是表達和描述而非實現,對優化性能有高要求;而計算抽象,如通用編程語言和理論模型,如RAM和並行計算模型,盡管可能非圖靈完備,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舉例來說,當需要在聲明階段將標識符插入符號表S時,編譯器會根據標識符類型進行檢索。字典語言雖然不具備圖靈機的復雜性,但它關注的是進程的表示,而非演算法設計。字典操作的時間復雜性與集合大小相關,鏈表實現可能導致O(n)時間,而搜索樹如AVL或紅黑樹則可達到O(log n)。
哈希抽象的核心是全集、哈希函數和哈希桶,操作基於計算哈希值。盡管哈希操作存在最壞情況性能問題,但通常假設平均性能。哈希桶存儲結構可根據集合規模採用鏈表或優化存儲,如調整磁碟塊大小以適應主存容量。
從詞法分析到後端優化,現代編譯器分為前後端任務。前端涉及詞法分析、句法分析、語義分析和中間代碼生成,而共享符號表則用於收集源代碼信息。如Lex,通過正則表達式實現標記簡化,早期的磁帶檢索技術效率較低,但Aho-Corasick演算法通過一次遍歷查找多個關鍵字,提高了效率。句法分析器生成器基於正則表達式,產生確定性有限自動機,確保語法的有效性。
2.1.1 Lex的升級:Aho-Corasick演算法通過集成多個正則表達式集合,顯著提升了關鍵字檢索的效率。
2.1.2 Lex設計關注交互復雜性,區分標識符與控制流關鍵字,避免混淆。
2.1.3 懶惰評估的DFA(確定性有限自動機)技術,優化了正則表達式到DFA的轉換,為grep等工具的性能提升做出了貢獻。
繼續深入,語法分析構建了語言的結構,如表達式樹。上下文無關文法(CFG)描述編程語言的句法規則,LR(k)分析法通過一次左到右掃描,處理復雜語法結構。
編譯器研究涉及眾多抽象層次,從關系模型在編程語言中的應用,到SQL的抽象和優化,再到分布式計算和量子計算的前沿探索。隨著技術的演進,我們期待在編譯器領域的知識體系中,不斷發掘新的抽象理論,推動計算機科學的邊界不斷拓寬。
參考資料:[1] [2] [3]
② 計算機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各階段的主要特徵是什麼
一共有四個發展階段:
第一代計算機特徵是採用電子管作為主要元器件
第二代計算機 特徵是採用晶體管作為主要器件
第三代計算機 特徵是半導體中小規模集成電路
第四代計算機 特徵是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
電子管(第一階段)-晶體管(第二階段)--中小規模集成電路(第三階段)--大規模及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第四階段)--智能(第五階段)
(2)編譯時代擴展閱讀:
計算機(computer)俗稱電腦,是現代一種用於高速計算的電子計算機器,可以進行數值計算,又可以進行邏輯計算,還具有存儲記憶功能。是能夠按照程序運行,自動、高速處理海量數據的現代化智能電子設備。
由硬體系統和軟體系統所組成,沒有安裝任何軟體的計算機稱為裸機。可分為超級計算機、工業控制計算機、網路計算機、個人計算機、嵌入式計算機五類,較先進的計算機有生物計算機、光子計算機、量子計算機等。
人和計算機交流信息使用的語言稱為計算機語言或稱程序設計語言。計算機語言通常分為機器語言、匯編語言和高級語言三類。如果要在計算機上運行高級語言程序就必須配備程序語言翻譯程序(下簡稱翻譯程序)。翻譯程序本身是一組程序,不同的高級語言都有相應的翻譯程序。翻譯的方法有兩種:
一種稱為「解釋」。早期的BASIC源程序的執行都採用這種方式。它調用機器配備的BASIC「解釋程序」,在運行BASIC源程序時,逐條把BASIC的源程序語句進行解釋和執行,它不保留目標程序代碼,即不產生可執行文件。這種方式速度較慢,每次運行都要經過「解釋」,邊解釋邊執行。
另一種稱為「編譯」,它調用相應語言的編譯程序,把源程序變成目標程序(以.OBJ為擴展名),然後再用連接程序,把目標程序與庫文件相連接形成可執行文件。盡管編譯的過程復雜一些,但它形成的可執行文件(以.exe為擴展名)可以反復執行,速度較快。運行程序時只要鍵入可執行程序的文件名,再按Enter鍵即可。
對源程序進行解釋和編譯任務的程序,分別叫作編譯程序和解釋程序。如FORTRAN、COBOL、PASCAL和C等高級語言,使用時需有相應的編譯程序;BASIC、LISP等高級語言,使用時需用相應的解釋程序。
③ 計算機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哪幾個時代(年份)所用的電子器件分別是什麼
1、第1代:電子管數字機(1946—1958年),硬體方面,邏輯元件採用的是真空電子管,主存儲器採用汞延遲線、陰極射線示波管靜電存儲器、磁鼓、磁芯;外存儲器採用的是磁帶。軟體方面採用的是機器語言、匯編語言。應用領域以軍事和科學計算為主。
缺點是體積大、功耗高、可靠性差。速度慢(一般為每秒數千次至數萬次)、價格昂貴,但為以後的計算機發展奠定了基礎。
2、第2代:晶體管數字機(1958—1964年),軟體方面的操作系統、高級語言及其編譯程序應用領域以科學計算和事務處理為主,並開始進入工業控制領域。特點是體積縮小、能耗降低、可靠性提高、運算速度提高、性能比第1代計算機有很大的提高。
3、第3代:集成電路數字機(1964—1970年),硬體方面,邏輯元件採用中、小規模集成電路,主存儲器仍採用磁芯。軟體方面出現了分時操作系統以及結構化、規模化程序設計方法。特點是速度更快,而且可靠性有了顯著提高,價格進一步下降,產品走向了通用化、系列化和標准化等
4、第4代:大規模集成電路機(1970年至今),硬體方面,邏輯元件採用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LSI和VLSI)。軟體方面出現了資料庫管理系統、網路管理系統和面向對象語言等。1971年世界上第一台微處理器在美國矽谷誕生,開創了微型計算機的新時代。
(3)編譯時代擴展閱讀:
由於集成技術的發展,半導體晶元的集成度更高,每塊晶元可容納數萬乃至數百萬個晶體管,並且可以把運算器和控制器都集中在一個晶元上、從而出現了微處理器,並且可以用微處理器和大規模、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組裝成微型計算機,就是常說的微電腦或PC機。
微型計算機體積小,價格便宜,使用方便,但它的功能和運算速度已經達到甚至超過了過去的大型計算機。另一方面,利用大規模、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製造的各種邏輯晶元,已經製成了體積並不很大,但運算速度可達一億甚至幾十億次的巨型計算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