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華編譯社飄
㈠ 什麼文學作品適合高中生看
適合高中生看的書有很多啊,其實我認為現在除了一些理論性太強的書,像是:
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其實這個我推薦看一下,真的很有意思,如果看不懂愛因斯坦的原著,你可以看《圖說相對論》:科普、內容淺顯易懂)、
馬克思的《資本論》(這方面我是真的無能了,嘆)etc.
之外所有的書都可以看。
高中嘛!為大腦充能的好時間~!
我把我現在有的書單給你發上來,你可以借鑒一下,歡迎向我要txt和rar~~~
【世界經典名著】
【英國】
《呼嘯山莊》……………………………………………艾米莉・勃朗特
《大衛・科波菲爾》……………………………………查爾斯・狄更斯
《雙城記》………………………………………………查爾斯・狄更斯
《霧都孤兒》……………………………………………查爾斯・狄更斯
《魯濱孫漂流記》…………………………………………丹尼爾・笛福
《傲慢與偏見》………………………………………………簡・奧斯汀
《理智與情感》………………………...………………………簡・奧斯汀
《德伯家的苔絲》…………………………………………托馬斯・哈代
《簡・愛》………………………………………………夏洛蒂・勃朗特
【法國】
《邦斯舅舅》……………………………………………………巴爾扎克
《貝姨》…………………………………………………………巴爾扎克
《高老頭》………………………………………………………巴爾扎克
《幻滅》…………………………………………………………巴爾扎克
《交際花盛衰記》………………………………………………巴爾扎克
《歐葉妮・格朗台》……………………………………………巴爾扎克
《幽谷百合》……………………………………………………巴爾扎克
《基督山伯爵》……………………………………………………大仲馬
《包法利夫人》……………………………………………………福樓拜
《約翰・克里斯朵夫》………………………………………羅曼・羅蘭
《追憶似水年華》……………………………………馬塞爾・普魯斯特
《漂亮朋友》………………………………………………………莫泊桑
《紅與黑》…………………………………………………………司湯達
《局外人》…………………………………………………阿爾貝・加繆
【俄國 蘇聯】
《母親》……………………………………………………………高爾基
《童年》……………………………………………………………高爾基
《在人間》…………………………………………………………高爾基
《我的大學》………………………………………………………高爾基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奧斯特洛夫斯基
《日瓦戈醫生》……………………………………………帕斯捷爾納克
《罪與罰》………………………………………………陀思妥耶夫斯基
【美國】
《老人與海》………………………………………………………海明威
《馬丁・伊登》………………………………………………傑克・倫敦
《麥田裡的守望者》………………………………………………塞林格
《第二十二條軍規》………………………………………約瑟夫・海勒
《北回歸線》…………………………………………………亨利・米勒
《南回歸線》…………………………………………………亨利・米勒
《最後的莫希幹人》…………………………詹姆斯・費尼莫爾・庫柏
【其他國家】
《伊利亞特》…………………………………………………[希臘]荷馬
《十日談》………………………………………………[義大利]卜伽丘
《唐吉訶德》……………………………[西班牙]塞萬提斯・薩維德拉
《百年孤獨》……………………………[哥倫比亞]加西亞・馬爾克斯
《牛虻》…………………………………………………[愛爾蘭]伏尼契
《變形記》……………………………………[奧地利]弗蘭茨・卡夫卡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捷克]米蘭・昆德拉
1.威尼斯商人
2.簡・愛(上)
3.簡・愛(下)
4.唐璜(上)
5.唐璜(中)
6.唐璜(下)
7.呼嘯山莊(上)
8.呼嘯山莊(下)
9.魯濱孫飄流記(上)
10.魯濱孫飄流記(下)
11.傲慢與偏見(上)
12.傲慢與偏見(下)
13.雙城記(上)
14.雙城記(下)
15.政府論(上)
16.政府論(下)
17.新工具
18.烏托邦
19.戀愛中的女人(上)
20.戀愛中的女人(中)
21.戀愛中的女人(下)
22.赫克爾貝里・芬歷險記
23.老人與海
24.飄(1)
25.飄(2)
26.飄(3)
27.飄(4)
28.嘉莉妹妹(上)
29.嘉莉妹妹(下)
30.幻滅(上)
31.幻滅(中)
32.幻滅(下)
33.歐葉妮・格朗台
34.邦斯舅舅(上)
35.邦斯舅舅(下)
36.漂亮朋友(上)
37.漂亮朋友(下)
38.娜娜(上)
39.娜娜(下)
40.包法利夫人(上)
41.包法利夫人(下)
42.基督山伯爵(1)
43.基督山伯爵(2)
44.基督山伯爵(3)
45.基督山伯爵(4)
46.茶花女(上)
47.茶花女(下)
48.巴黎聖母院(上)
49.巴黎聖母院(中)
50.巴黎聖母院(下)
51.拿破崙法典
52.人是機器
53.社會契約論
54.格蘭特船長的兒女(上)
55.格蘭特船長的兒女(下)
56.懺悔錄
57.浮士德(上)
58.浮士德(下)
59.少年維特的煩惱
60.戰爭論(上)
61.戰爭論(中)
62.戰爭論(下)
63.希臘神話故事
64.父與子(上)
65.父與子(下)
66.罪與罰(上)
67.罪與罰(中)
68.罪與罰(下)
69.安娜・卡列寧娜(上)
70.安娜・卡列寧娜(中)
71.安娜・卡列寧娜(下)
72.復活(上)
73.復活(中)
74.復活(下)
75.上尉的女兒(上)
76.上尉的女兒(下)
77.死魂靈(上)
78.死魂靈(下)
79.童年
80.我的大學
81.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上)
82.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下)
B3.伊索寓言
84.理想國
85.政治學
86.安徒生童話(1)
87.安徒生童話(2)
88.安徒生童話(3)
89.安徒生童話(4)
90.牛虹(上)
91.牛虹(下)
92.唐吉河德(上)
93.唐吉河德(中)
94.唐吉河德(下)
95.世界人權宣言
96.婦女宣言
97.漢穆拉比王法典
98.性愛與文明
99.論神
100.太陽城
《茶花女》、
《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
《少年維特的煩惱》、
《夜色溫柔》、
《白鯨》、
《惡之花》、
《城堡·變形記》、
《黑暗的心·吉姆爺》、
《兒子與情人》、
《一個青年藝術家的畫像》。
【現代】
《肖申克的救贖》、
《歷史學家》、
《法蘭西組曲》、
《達·芬奇密碼》、
《第十三個故事》、
《南方的寡婦》、
《布魯克林的荒唐事》、
《奧爾特校園手記》、
《自殺俱樂部》、
《你好,憂愁》、
《午後四點》、
《直覺》、
《救救我!》。
{{{{阿加莎·克里斯蒂}}}}
《東方快車謀殺案》、
《尼羅河上的慘案》、
《陽光下的罪惡》、
《死亡約會》、
《ABC謀殺案》、
《雲中命案》、
《空谷幽魂》、
《鴿群中的貓》、
《古墓之謎》、
《斯泰爾斯庄園奇案》、
《底牌》、
《葬禮之後》、
《無人生還》、
《沉默的證人》、
《犯罪團伙》、
《高爾夫球場命案》、
《死人的殿堂》、
《暗藏殺機》、
《藍色列車之謎》、
《聖誕奇案》。
【中國】
{{{{中國當代名家系列}}}}:
林徽因經典作品
徐志摩散文全編
戴望舒經典詩集
紀伯倫經典散文詩
李叔同經典作品
/////余秋雨\\\\\
余秋雨作品
▪文化苦旅
▪山居筆記
▪霜冷長河
▪千年一嘆
▪行者無疆
▪晨雨初聽
▪借我一生
▪尋覓中華
/////周國平\\\\\
《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
《尼采與形而上學》,
散文集
《守望的距離》、
《各自的朝聖路》、
《安靜》、
《善良豐富高貴》、
《何來何往》,
紀實作品
《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
《歲月與性情》、
《偶爾遠行》、
《寶貝,寶貝》,
隨感集
《人與永恆》、
《風中的紙屑》、
《碎句與短章》。
/////林語堂\\\\\
小說《瞬息京華》(Moment in Peking),又名《京華煙雲》,郁飛譯,1991年,湖南文學藝術出版社
《風聲鶴唳》A Leaf in the Storm
《賴柏英》
《朱門》The Vermillion Gate (1953)
《啼笑皆非》Between Tears and Laughter,1947年(5版),商務印書館
《唐人街家庭》
《逃向自由城》
《紅牡丹》
散文和雜文文集《人生的盛宴》
《吾國與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又名《中國人》
《剪拂集》,1928年,[上海北新書局]
《歐風美語》,1933年
《大荒集》,1934年,[上海生活書店]
《我的話》(第1卷,又名《行素集》),1934年
《我的話》(第2卷,又名《拙荊集》),1936年
《生活的藝術》"The Importance of Living",1937年
《孔子的智慧》"The Wisdom of Confucius",1938年
《新生的中國》,1939年,林氏出版社《俚語集》,1940年,上海朔風書店
《錦秀集》,1941年,上海朔風書店
《中國聖人》,1941年,上海朔風書店
《語堂文存》,1941年,林氏出版社
《諷頌集》蔣旗譯,1941年,國華編譯社
《撥荊集》,1941年,香港光華出版社
《愛與刺》,1941年,明日出版社
《有不為齋文集》,1941年,人文書店
《雅人雅事》,1941年,上海一流書店
《第一流》,1941年,上海地球出版社
《文人畫像》,1947年,上海金屋書店
《無所不談》(1一2集,1969年,文星書局);(1~3合集,1974年,開明出版社),又名《無所不讀》
《道家是個幽默派》 出自《道家二十講》作者梁啟超 出版日期:2008 之第五講
/////林清玄\\\\\
散文集:
《蓮花開落》
《冷月鍾笛》等;
《溫一壺月光下酒》
《白雪少年》
《鴛鴦香爐》
《迷路的雲》
《金色印象》
《玫瑰海洋》
10本「菩提系列」:
《紫色菩提》、《鳳眼菩提》、《星月菩提》、《如意菩提》、《拈花菩提》、《清涼菩提》、《寶瓶菩提》、《紅塵菩提》、《隨喜菩提》、《有情菩提》
《玄想》、《清歡》、《林泉》
最新作品《心的菩提》《情的菩提》。《玄想》、《清歡》、《林泉》、《馬尾》、《林寺》
【【【【【【重點說明!!我強烈不推薦現代言情、都市等小說(郭敬明、韓寒等),我認為文學就應該是更有哲學意味的、能引起人深刻思考的東西才對】】】】】】
/////魯迅\\\\\
魯迅 - 魯迅作品
魯迅作品
短篇名章
《而已集》文選
《魯迅傳略》
《偽自由書》文選
《野草》
《朝花夕拾》
《吶喊》文集
《二心集》文選
《阿Q正傳》
《白光》
《端午節》
《風波》
《故鄉》
《孔乙己》
《狂人日記》
《明天》
《社戲》
《頭發的故事》
《兔和貓》
《一件小事》
《鴨的喜劇》
《葯》
《彷徨》文集
《祝福》
《兄弟》
《在酒樓上》
《傷逝》
《離婚》
《孤獨者》
《高老夫子》
《示眾》
《長明燈》
《肥皂》
《幸福的家庭》
《墳》文集
《題記》
《我之節烈觀》
《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
《娜拉走後怎樣》
《未有天才之前》
《論雷峰塔的倒掉》
《再論雷峰塔的倒掉》
《說胡須》
《論照相之類》
《看鏡有感》
《燈下漫筆》
《春末閑談》
《論「*的!」》
《雜憶》
《從胡須說到牙齒》
《寡婦主義》
《堅壁清野主義》
《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
《寫在『墳』後面》
/////巴金\\\\\
愛情三部曲《霧》、《雨》、《電》,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抗戰三部曲《火》、《寒夜》、《憩園》,
散文《隨感錄》等。
【魔王孤本】(這些是魔王最喜歡看的書籍,全年齡版,無限制)
(書目順序按照適合年齡由小到大來排,但其實什麼年齡階段都可以看)
《愛麗絲漫遊仙境》
《木偶奇遇記》
《格林童話》
《安徒生童話》
《一千零一夜》
《伊索寓言》
《天方夜譚》
《王爾德童話》
《安房直子童話》
《豪夫童話》
《霍桑童話》
《列那狐的故事》
《會飛的教室》
《水孩子》
《狼孩毛克利》
【超級推薦!!!!《綠野仙蹤》系列(共十四本)】
《小飛俠》
《黑貓警長》
《野獸國》
《吹小號的天鵝》
《精靈鼠小弟》
《夏洛的網》
《寂寞嗎?雪人》
《快樂王子》
《蜜蜂公主》
《青鳥》
《小老鼠皮克歷險記》
《尼爾斯騎鵝旅行記》、
《吹牛大王歷險記》
《格列佛游記》
《西遊記》
《聊齋志異》
《淘氣包艾米爾》
《長襪子皮皮》
《小淘氣尼古拉》
《夢想成為男孩的橡樹》
《楊紅櫻系列》
《隱形人》
《小公主》
《小王子》
《小婦人》
《綠山牆的安妮》
《湯姆索亞歷險記》
《神秘花園》
《愛的教育》
《童年 在人間 我的大學》
《少年維特的煩惱》
《魯濱遜漂流記》
《海底兩萬里》
《八十天環游地球》
《冰心系列》
《我的野生動物朋友》
《與狗狗的十個約定》
《巨人傳》
《金銀島》
《變形記》
《希臘神話故事》
《北歐神話故事》
《埃及神話故事》←如果是給孩子看的話一定要買刪節版!
《中國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
《聖經》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老人與海》
《蘇菲的世界》
《簡·愛》
《魯濱遜漂流記》
《名人傳》
《昆蟲記》
《追風箏的人》
《大象的眼淚》
《我是貓》
《爸爸,我們去哪兒?》
《茶花女》
《霧都孤兒》
《巴黎聖母院》
《動物庄園》
《好兵帥克歷險記》
《堂吉訶德》
《星塵》
《失物之書》
《哈利波特》←建議中英都看
《墨水系列》(墨水心、墨水血、墨水死)
《莎士比亞系列》
《福爾摩斯探案全集》
《阿加莎·克里斯蒂系列》
《丹·布朗系列》(達芬奇密碼、天使與魔鬼、數字城堡etc)
《斯蒂芬·金系列》(杜馬島、黑暗之塔etc)
《千禧年系列》(龍紋身的女孩兒etc)
《紅樓夢》
《暮光之城》
《風之影》
《麥田裡的守望著》
《百年孤獨》
《白城惡魔》
《太宰治作品系列》(人間失格、快跑!美樂斯)
《肖申克的救贖》
《魯迅作品集》
《巴金作品集》
《城南舊事》
《駱駝祥子》
《傅雷家書》
《三十六計》
《史記》
《資治通鑒》
《道德經》
實在是太多了,至少也得有好幾千本,
等我以後有空了繼續。
㈡ 求小說名 男主為報復家而拍片子,女主為母親病錢,倆人在日本拍片相識,女主身上有胎記 晉江的文
《亂世佳人》
基本信息
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1939)
原著:《飄》(瑪格麗特·米切爾著)
電影:《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
導演:維克多·弗萊明
主演:費雯麗、克拉克·蓋博、李斯利·霍華德、 奧莉薇·黛·哈佛蘭
類型:劇情 愛情 戰爭
上映:1939年01月15日
地區:美國
時長:238 分鍾
顏色:彩色
對白:英語
出品:米高梅公司
劇情簡介
《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是好萊塢影史上最值得驕傲的一部曠世巨片,影片放映時間長達4小時,觀者如潮。其魅力貫穿整個20世紀,因此有好萊塢「第一巨片」之稱。影片當年耗資400多萬美元,歷時三年半完成,其間數換導演,銀幕上出現了60多位主要演員和9000多名配角演員。在1939年的第12屆奧斯卡獎中一舉奪得八項金像獎,轟動美國影壇。這部耗資巨大,場景豪華,戰爭場面宏大逼真的歷史巨片,以它令人稱道的藝術成就成為美國電影史上一部經典作品,令人百看不厭。
1861年南北戰爭爆發的前夕,塔拉庄園的千金小姐斯佳麗愛上了另一庄園主的兒子阿希禮,但阿希禮卻選擇了查爾斯的表妹——溫柔善良的玫蘭妮為終身伴侶。斯佳麗出於妒恨,搶先嫁給了玫蘭妮的哥哥查爾斯。不久,美國南北戰爭爆發了。阿希禮和查爾斯作為徵兵上了前線。查爾斯很快就在戰爭中死去了。斯佳麗成了寡婦, 但她內心卻一直熱戀著阿希禮。
一天,在一次舉行義賣的舞會上,斯佳麗和風度翩翩的商人瑞特相識。瑞特開始追求斯佳麗,但遭到她的拒絕。斯佳麗一心只想著去追求阿希禮,結果也遭到拒絕。
在戰爭中,美國南方軍遭到失敗,亞特蘭大城裡擠滿了傷兵。斯佳麗和妹妹玫蘭妮自願加入護士行列照顧傷兵。目睹戰亂帶來的慘狀,任性的斯佳麗成熟了不少。這時,從前線傳來消息,北方軍快打過來了,不少人家驚惶地開始逃離家園,而斯佳麗的母親和兩個妹妹也患病了,斯佳麗十分想要回去塔拉庄園,回到敬愛的母親身邊。不巧玫蘭妮要生孩子了,斯佳麗只好留下來照顧她。
在北方軍大軍壓境之日,斯佳麗哀求瑞特幫忙護送她和剛生下孩子的玫蘭妮回塔拉庄園。瑞特告訴斯佳麗他不能目睹南方軍潰敗而不去助一臂之力,他要參加南方軍作戰,他留下一把手槍並和斯佳麗擁吻告別。斯佳麗只好獨自勇敢地駕駛馬車回到塔拉庄園,這時家裡已被北方軍士兵搶先洗動一空,母親已在她回到家的前一天病逝,而父親因為受到太大打擊而精神錯亂。
不久,戰爭結束了。生活依然困苦。北方來的統治者要庄園主繳納重稅,斯佳麗在絕望中去亞特蘭大城找瑞特借錢,但得知他已被關進監獄。歸來的途中,斯佳麗遇上了本來要迎娶她妹妹的暴發戶弗蘭克,為了要重振破產的家業,她騙取弗蘭克和自己結了婚。
斯佳麗在弗蘭克經營的木材廠非法僱用囚犯,並和北方來的商人大做生意。此時,瑞特因用錢賄賂而恢復了自由。兩人偶然碰面,再次展開愛恨交織的關系。
弗蘭克和阿希禮因加入了反政府的秘密組織,在一次集會時遭北方軍包圍,弗蘭克中彈死亡,阿希禮負傷逃亡,在瑞特的幫助下回到玫蘭妮身邊。斯佳麗再次成為寡婦。此時,瑞特前來向她求婚,她終於與一直愛她的搞私運軍火和糧食致富的瑞特結了婚。婚後,夫妻二人住在亞特蘭大的豪華大宅。一年後,女兒邦妮出生,瑞特把全部感情投注到邦妮身上。斯佳麗偶然翻閱阿希禮的照片被瑞特發現,終於導致了二人感情的破裂。其後,在阿希禮的生日會前夕,斯佳麗與阿希禮相見時熱情的擁抱引起旁人非議,但玫蘭妮不相信他們之間有曖昧關系。瑞特可不這樣想。
當斯佳麗告訴瑞特她已經再次懷孕時,瑞特懷疑地問那是誰的孩子?斯佳麗在羞怒之下欲打瑞特,卻不慎滾下樓梯引起流產。瑞特感到內疚,決心同斯佳麗言歸於好,不料就在他倆談話時,小女兒邦妮意外墜馬摔死了。與此同時不幸的事也在另一個家庭里發生,玫蘭妮終因操勞過度卧病不起。臨終前,她把自己的丈夫阿希禮和兒子託付給斯佳麗,但要求她保守這個秘密,斯佳麗不顧一切撲向艾希利的懷中,緊緊擁抱住他,站在一旁的瑞特無法再忍受下去,而轉身離去。面對傷心欲絕毫無反應的阿希禮,斯佳麗終於明白,她愛的阿希禮其實是不存在的,她真正需要的是瑞特。
當斯佳麗趕回家裡告訴瑞特,她是真正愛他的時候,瑞特已不再相信她。他決心離開斯佳麗,返回老家去尋找美好的事物,被遺棄的斯佳麗站在濃霧迷漫的院中,想起了父親曾經對她說過的一句話:「世界上唯有土地與明天同在。」她決定守在她的土地上重新創造新的生活,她期盼著美好的明天的到來。
本片在第十二屆奧斯卡金像獎中榮獲八項大獎:最佳影片獎、最佳藝術指導獎、最佳編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攝影獎、最佳女主角獎、最佳女配角獎和最佳剪輯獎。
斯佳麗
一個貓一樣的女人。有著貓一樣的目光,貓一樣的微笑,貓一樣的步伐和貓一樣的敏捷。那麼,這個貓一樣的女人提供給我們是怎樣的一些對待生活、對待愛情、對待困難和挫折的態度和經驗呢?
第一她在困難的時候敢於承擔責任,雖然也有動搖,但最後仍然承擔責任,比如她救了玫蘭妮,她重振塔拉庄園,後來長期扶助阿希禮一家等等。
第二她敢於去愛、無怨無悔,她的整個青春都在愛著阿希禮,沒有回報但她仍沒有放棄努力,直到能力的極限為止。
第三知錯能改,當她最後明白她之前所為是錯誤時,她馬上向瑞特道歉,請求原諒。
總的來說,斯佳麗堪稱巾幗不讓須眉的奇女子,人中龍鳳,難怪瑞特這樣的牛人也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每次看《亂世佳人》,每次都有不同的收獲。年輕時看,討厭虛榮愛出風頭的斯佳麗,喜歡純潔善良的玫蘭妮,不喜歡油腔滑調的瑞特巴特勒,喜歡溫文爾雅的阿希禮,喜歡南方如畫的景緻和田園牧歌式的生活,不喜歡北方的浮華和放盪。後來看了多次之後,不由得對斯佳麗敬佩起來,原本是一個弱女子,任性而年青,第一次結婚是一時的沖動報復,嫁給了不愛的男孩,讓自己成為了年輕的寡婦。第二次結婚是為了一家人的生存,搶走了妹妹的心上人,肯尼迪。肯尼迪雖然是一個半老頭子,卻不是斯佳麗的對手,面對她的冷酷和無情,他束手無策。最終為了斯佳麗差點遭受的侮辱去報復窮白人而被人擊斃,不幸枉死,卻從未享受過斯佳麗的一點愛。於是斯佳麗再次成為寡婦,而且還是個有錢的寡婦。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為了答應過阿希禮照顧玫蘭妮的一句承諾,在北軍就要攻佔亞特蘭大的時候,斯佳麗又果斷地替玫蘭妮接生,並找到瑞特沖破重重阻礙和關卡,回到了鄉下老家--塔拉庄園。在又飢又餓之時,她又遭受了母親病亡、父親痴呆、家裡被劫,一窮二白的多重打擊,她不屈不撓,帶頭種田幹活,喝令妹妹下床摘棉花,並照顧玫蘭妮和小波,支撐一家人的生計,那時她頂多也不過是個二十來歲的小姑娘,本應是個在母親懷里撒嬌的小姑娘。可是面對如此巨大的困難,她沒有選擇逃避,而是勇敢挑起家裡的重擔,以常人難以企及的毅力抗爭命運,每每看到斯佳麗舉著蘿卜向天盟誓,決不願讓家人再受苦挨餓時,我總是覺得拍片導演對光線和背景的運用是那麼巧妙和藝術, 它那麼生動地刻劃了思嘉渴望安定、渴望生存、渴望富裕的強烈而真實的內心情感。我覺得那時的她,已完成了最艱難的嬗變,由一隻醜陋的毛毛蟲破繭而出變成了美麗的蝶,自由而高貴,那時的思嘉就像一個女神---渴望富有、並為此能不擇手段的慾望女神。
剛強、堅韌
無論是面對戰爭的廢墟和硝煙、母親和父親的去世、生活的貧窮艱難還是女兒的夭折,在和她承受同樣的痛苦和艱難的人們當中,她都是最剛強、最堅韌的一個和最先從痛苦和艱難中走出來的一個。當斯佳麗面對著已是滿目傷痕泰勒庄園時,她的堅韌和剛強令她這個家中的長女擔起家長的重擔。在影片的末尾,她還堅定地告訴我們:Tomorrow is another day。
虛榮
這應該是一個貶義詞了,可是,斯佳麗的虛榮心似乎格外的可愛,在她的身上,虛榮似乎也變成了褒義詞。有位名模曾說:「女孩子總是要有一點虛榮心的,無論這虛榮心表現在什麼方面。」當斯佳麗扯下母親唯一的遺物——窗簾,無論如何也要用它做一件漂亮的衣服,還將它披在身上憧憬著新衣服的樣子時,她的虛榮心使她成了一個看起來不孝的女兒,但她的這種做法(也就是她的虛榮心)是當時拯救全家的唯一出路。由虛榮心而使全家人都有了生存下去的希望,這樣的虛榮心也不應該算是值得摒棄的。
貪婪
這總應該是個貶義詞了。但是,斯佳麗的貪婪不僅是有情可原的,在某種程度上來講還是難能可貴的。戰後的泰勒庄園在北方軍的控制之下,母親的去世和父親的崩潰使斯佳麗——家中的長女擔起了「家長」的重擔。斯佳麗一家人過著艱辛的生活。戰爭使她貧窮,貧窮繼之以飢餓。然而最可怕的是無錢交稅險些失去生活來源的土地,為了借錢交稅,斯佳麗勾引了妹妹的情人,繼而當起了一家小店的老闆娘。在經歷這一切後,她明白了她所處的是一個什麼樣的社會以及在這個社會中錢的重要性。所以,當她擁有了當前她所需要的錢之後,她自然會想擁有更多的錢。在她追求「更多的錢」的過程中,她表現出了一個早期資本主義的資本家所必須具有的優秀品質——貪婪。
殘忍與自私
這兩個詞無論用在什麼人身上似乎都應該是表貶義的詞語,特別是以溫和、善良為美德的女性。但是,斯佳麗的殘忍與自私在某種適度上卻是值得褒揚的。首先,在社會轉型的時期,人的觀念需要從傳統的觀念轉變成為新型的、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觀念。不能在第一時間內轉變觀念的人就失去了領導時代的主動權。斯佳麗就是一個在第一時間內轉變觀念,接受了新的社會和社會制度、新的價值觀念、新的生活方式,並且成為了一個小資本家的女人,在這一點,她是非常了不起的。而且,在剛剛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時,自私和殘忍對於一個資本家來說是生存和發展的關鍵。在資本主義社會,對世界的博愛已經是阻礙資本的自身生存和發展的一個因素,此時,自私與殘忍就成了強者的優點。
美麗
斯佳麗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對待愛情的態度。她美麗,但她只是適當地運用她的美麗來得到她所喜愛的東西,從來不用自己的美貌來玩弄愛情,無論是自己的還是他人的愛情。斯佳麗是美麗的,但美麗不是擁有愛情的必備條件——你可以沒有斯佳麗那樣美麗動人,但你也有權利去追求屬於自己的愛情。
綜上所述,我們得出了這樣的一個結論:
斯佳麗,貓一樣的女人,剛強的、堅韌的、虛榮的、貪婪的、殘忍的、自私的女人,女人的典範。
瑞特
我必須承認,對我來說,《亂世佳人》的吸引力之所以這么大,和克拉克蓋博主演的瑞特巴特勒絕對有關系。
當然,斯佳麗眯著那雙像貓那樣的綠眼,迷人而妖媚,同樣也讓人傾倒。她是個讓女人都能為之神魂顛倒的女人,她自私、冷酷、無情、聰明、不擇手段、堅強,卻不乏善良、美麗、脆弱;她是一個高不可攀的女神,讓許多女人都夢想著能像她那樣,集財富、美貌、能幹、堅強於一身,讓瑞特那樣的男人能夠為她而傾倒。至少我曾經就那樣想過。但我認為,瑞特給我們這些女性觀眾帶來的卻更多是對愛情和婚姻的甜美幻想,他是那麼瀟灑倜儻,那麼玩世不恭,那麼自信過人,富有並充滿了成熟男人的魅力,該是多少女性心目中的偶像啊。
在這里,簡單回閃思嘉和瑞特相遇、相識、相愛的幾個片段,就能讓人對瑞特愛我所愛,堅持自兒,富有個性的男性魅力印象深刻:
片段一:瑞特第一次見到斯佳麗是在十二像樹園的燒烤會上。斯佳麗向所有的男士賣弄風情,卻發現瑞特正注意她,斯佳麗向身邊的女伴抱怨說:「他看我的樣子,就像我沒穿衣服」可見瑞特給人的感覺不是溫文爾雅,富有紳士風度,對世事的有種別人所不具備的強大洞察力和影響力,表明了他與一般的南方男人不同點:現實、大膽而富有進攻性,當他躲在書房裡偷聽斯佳麗大膽地向阿希禮表露愛慕,但因遭到婉拒,她氣急敗壞地搧了阿希禮一個耳光,並砸碎了一個小花瓶時,他吹了一個口哨,於是他被斯佳麗指責為不是一個紳士,而他同時也反唇相譏斯佳麗不是一個真正的淑女,讓斯佳麗氣極。倆人第一次相見就是一次愛情的交鋒。
片段二:斯佳麗因查爾斯病亡到亞特蘭大散心,正在服喪的她,十分渴望能再度飛旋於舞池中,表現了她在內心裡對無拘無束、自由生活的嚮往和憧憬。是瑞特看出了她的心思,並出重金替她撬開了那個壓抑而沉悶的社會道德囚籠,使她走上了和別的南方女人最不相同的命運之路。這正是斯佳麗反叛舊的社會道德標准邁出的關鍵性一步,而這一步,如果沒有瑞特暗中巧妙的支持和安排,斯佳麗是決不會踏出的。如果沒了這關鍵一步,那麼日後那個能幹、要強、並獨當一面的亂世佳人---斯佳麗就決不會存在了!
片段三:瑞特為了幫助斯佳麗重返故里,拚死弄了一匹身負重傷的老馬,並幫助她把玫蘭妮抱到馬車上,同時一路歷經辛苦,並在即將要到達的時候,瑞特看到許多南方兵前仆後繼,視死如歸,深感震撼,並決定上戰場,為保衛家園盡一份力。這時可以看出,為了心愛的女人,他能出生入死; 同樣,面臨家園被毀之境,他也是一個熱血之人,導演在這里才向我們描繪了一個深藏在平日玩世不恭外表下,也具有一顆為榮譽甘灑熱血之心的典型南方男性的形象。在這里我們看到,雖然瑞特平日里非常精明、現實,但他骨子裡其實還是一個南方人。
片段四:瑞特在經歷了喪女之痛和斯佳麗在精神上的背叛後,面對玫蘭妮的之死,對一切都灰心失望至極,回家收拾行李,返回自己的故鄉,查爾斯頓。當愚蠢的斯佳麗最後發現自己已深愛瑞特時,才發現已最終失去了自己最心愛的人。瑞特最後走得十分乾脆,讓斯佳麗深感懊悔。直到這里,我們才聽到那顆曾經為愛而柔軟的心破碎的聲音,同時也因為破碎而對斯佳麗變得「冷酷無情」,這里的瑞特才讓我們感覺到,這個男人敢愛敢恨,處理事情十分乾脆利落,極富男性魅力。
再說說阿希禮和美蘭妮,他們是相似的,具備南方的一切美德,有知識,有文化,有思想,有修養。
美蘭妮基本上是完美的,她善良,仁慈又不乏勇氣,斯佳麗摘棉花時,她想幫忙,斯佳麗殺人時她也幫忙,除了瑞特,她是斯佳麗的另一個支持者。我想電影編劇一定喜歡美蘭妮,他把她更神化了,連捐出結婚戒指這件事都把帶頭者從斯佳麗改成了美蘭妮。我做過小范圍的調查,先看書的基本都喜歡斯佳麗,而先看電影的則喜歡美蘭妮。我覺得美蘭妮太好了,好得不真實,而斯佳麗是有血有肉的,是真實的,有缺點也有優點。
阿希禮是真實的,他是個活在過去的人,時世變遷,他不想面對,他是缺乏勇氣的。他不愛斯佳麗,又不說不愛她。斯佳麗走投無路找他時他只給了她庄園的紅土,後來知道斯佳麗賣了自己,他說他該去搶劫,他也只是說說吧,估計不會去的,這一點,他確實不如拖這軍刀想幫斯佳麗對付逃兵的美蘭妮。
亂世佳人里的人物都是完美的,如果沒有美蘭妮的淑女風范,怎能體現出斯佳麗的桀驁不遜。沒有阿希禮的懦弱,怎能體現出瑞德的風范呢。
斯佳麗的奶媽.瑪格麗特
溫暖,可靠,安全。象母親一樣時刻保護她的孩子斯佳麗。
理智,聰明,現實而且冷靜,帶一些黑人的狡猾。她懂斯斯佳麗,支持她,愛她,雖然沒有多說什麼,但是她一直是斯佳麗的靠山,堅強有力。
忠誠,固執,可愛。對自己的寶貝,那是不顧一切的去保護;雖然只是一個家奴,但她有自己所要維護的處事原則。
黑人奶媽的形象刻畫的非常成功。 由此扮演黑媽的演員哈蒂·麥克丹尼爾(Hattie McDaniel)戰勝了奧麗維亞(美蘭妮)獲得了第十二屆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據說是歷史上第一個獲得奧斯卡獎的黑人。哈蒂將其特有的幽默感注入奶媽瑪格麗特一形象中,台詞念得完美無缺,與斯佳麗的扮演者費雯麗配合默契,猶如綠葉扶紅花,結果兩人雙雙獲獎。由於奶媽一角的成功,哈蒂後來幾乎壟斷了銀幕上所有的黑人保姆角色,在許多影片里可以看到她那肥胖、溫順、饒舌的形象。
經典片段
瑞特離開斯佳麗後,斯佳麗最後坐在樓梯的台階上說——「After all, tomorrow is another day。」
斯佳麗在回到被毀的家園後,在山頭上說----「上帝為我作證,上帝為我作證,北佬休想將我整垮.等熬過了這一關,我決不再忍飢挨餓,也決不再讓我的親人忍飢挨餓了,哪怕讓我去偷,去搶,去殺人.請上帝為我作證,我無論如何都不再忍飢挨餓了!」
影片評價
有人說這部電影最經典的場面是斯佳麗在戰爭後回到被毀的家園,在園中手握紅土發誓,無論去偷去搶都不會讓家人挨餓那段,因為那時她的眼神和表情真的特別震撼人。這樣說我也不反對,因為這實在是一部太經典的片子,經典的場面太多,各人有各人的偏愛。我倒是情願選擇這個:以後,明天就是新的一天了。什麼是愛?什麼是恨?愛和恨可以象兩條永不相交的平行線,愛和恨也可能只需要一縷陽光就可以消融。珍惜擁有的人是幸福的,因為我們總是並不確切知道我們需要的到底是什麼。太多的人只有在失去的時候,才知道去珍惜。泰戈爾有一句詩我特別喜歡:如果錯過太陽時你流淚了,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歷盡滄桑,你要學會忽略過去。因為——tomorrow is another day。
「不要不辭而別,我的愛人。
我看望了一夜,現在我臉上睡意重重。
只恐我在睡中把你丟失了。
不要不辭而別,我的愛人。
我驚起伸出雙手去摸觸你,我問自己說:
「這是一個夢么?"
但願我能用我的心系住你的雙足,緊抱在胸前!
不要不辭而別,我的愛人。」
——泰戈爾《園丁集》
經典台詞
美國電影學院每年都會為一些特別的電影項目評出前100名。05年取得經典台詞榜第一的電影《亂世佳人》是克拉克·蓋博在1939年出演的的一句台詞。那是瑞特對斯佳麗說的一句話:「坦白說,親愛的,我一點也不在乎。」「蓋博的這句台詞被人們在不同的場合引用,」鮑博說。「無論男女,當他們陷入一種並沒有完全投入的戀愛關系時,想要控制局面,就會用到這句話。」
絕版的傅東華先生的譯序
前年我將《吉訶德先生傳》續譯完書之後,便頗倦於譯事,以為這種工作究屬太機械,於人於己都沒有多大好處,不如趁我這無幾的余年,多做一點不為他人作嫁的筆墨,或許可以比較心安理得。所以當時我曾對朋友們宣說:《吉訶德先生傳》是我最後一部譯稿了。
今年夏初,由本書拍攝成的電影《亂世佳人》(前曾譯作《隨風而去》)在上海上映四十餘日,上海的居民大起其哄,開了外國影片映演以來未有的紀錄,同時本書的翻印本也成了轟動一時的讀物,甚至有人採用它做英文教科書了,我卻還象一個初到上海的鄉下人,全不曉得這回事。當電影開映的前幾日,有些朋友慫恿我譯這本書,意思甚是殷切,彷彿這書的翻譯非我莫屬似的。那時我厭倦譯書工作的心理並未改變;又以為一部時髦書未必一定就是一部好書,所以遲疑不決,停頓了近一月。直至書的內容涉獵過了,電影也領教過了,才覺得它雖不能和古代名家的傑作等量齊觀,卻也斷不是那種低級趣味的時髦小說可比——它的風行不是沒有理由的,它確實還值得一譯。同時那位慫恿我譯的朋友又告訴我,這書日本已經有兩個譯本,都銷得很好。於是我就發了一股傻勁,把事情決定下來—— 他們有,我們怎麼能沒有?
但是這么一部百餘萬言的巨著,碰在這么一個紙昂墨貴的時期,即使我自己不怕精力的中折,又哪有不怕資本虧折的出版家呢?真是事有湊巧,那時節國華編譯社剛剛組織起來,聽到我有意思要譯這部書,立即派代表跟我接洽。我們彼此至誠相見,三言兩語就把事情商妥了。於是我從六月二十五日動起筆來,現在邀天之倖,總算可以如期出版上冊了,下冊的時間比較從容,而且已經駕輕就熟,大約可以不成問題的。
以上就是我翻譯這書的緣起。讀者諸君如果讀了之後覺得還不大失望,那我可以代替諸君謝謝那幾位慫恿我譯的朋友,以及國華編譯社的諸君,因為沒有他們的慫恿和幫忙,這一個譯本是無從產生的。
照理,譯者已將一部譯本奉獻在讀者面前,他的任務就已算盡了,無須再說什麼了。但是為對讀者諸君特別表示殷勤起見,有幾句話似乎不能不說一說。
從前我們的詩人李義山指出「殺風景」的事情一共十二件,如「花間喝道」、「月下把火」之類(見(《雜纂》)。我現在要給他補上一件,就是「給藝術品戴帽子」。譬如我們從前的老先生們不許年青人看《紅樓夢》、((水滸》.(雖然他們自己都是看過的,並且也喜歡看的,不然的話,他們怎麼知道應該不許人看呢),說它們是一「誨淫誨盜之書」,便是「給藝術品戴帽子」的一種方式。現在這種方式的帽子已經沒有人戴了,但是紅紅綠綠的新式帽子仍舊是層出不窮。雖則凡是好的藝術品總一定是真金不怕火,絕決不是一頂帽子所掩沒得了的;但是,譬如是一塊純凈無瑕的白璧,憑空給它塗上了一筆顏色,那也不是大殺風景嗎? 凡是真正的藝術品,它的結構必定都是極復雜極精微的,盡可由鑒賞者自己去見仁見智,但決不容人一眼看穿。單以好的小說而論,你若要從人物方面去看它,你總可以看出裡面有一些是你在哪裡見過的,有一些是你的朋友,甚至有一些就是你自已。但是實際上,那些人物決不會和你所見過的人或是你的朋友或是你自己完全一樣。你在那些人物身上見出來的你見過的
人或是你的朋友或是你自己,都不過是那些人物的—部分,決不是那些人物的全體。因若不然,那部小說就沒有具備創造性,因而也不能成其偉大了。就如本書的女主人公郝思嘉,你有時覺得她很面熟,有時又覺得她很陌生,有時你很能諒解她,有時卻要覺得莫名其妙,然而你始終都會覺得她十分真實,始終都會覺得作者的寫法無懈可擊。這一點就是一個人物描寫成功的要素,而唯其具有這一種要素,這一個人物就不容你給它戴帽子了
再從小說的情節方面看,那就比較容易引起歪曲的解釋。歪曲解釋的一個極普通的方式,就是從情節里去斷章取義,不加分析地抽取教訓,或抽取批判的標准。即如現在這本書,我已經聽見有人給它加上「和平主義」四字的考語了。究竟這一個帽子是榮是辱,當然要看那給與者的心理為轉移,客觀上是無從論定的。但是我極不願意給這本書戴上這樣一個帽子,更不願意讀這書的人先有這一句考語橫梗在胸中。因為本書的作者不過要借一段真實的史跡來烘托幾個特殊的人物,來刻畫一番普遍的人情,此外並無任何的主義,也根本不想宣傳什麼,鼓吹什麼,我們何苦要這樣誣陷她呢?何況她這書里所描寫的是美國的南北戰爭,和我們現在時隔八十年,地隔數萬里,又跟我們自己的事情有什麼相干呢?所以我對於這種斷章取義的考語家,唯有名之日「殺風景」而已。
關於這書的譯法,我得向讀者諸君請求一點自由權。因為譯這樣的書,與譯C1assics究竟兩樣,如果一定要字真旬確地譯,恐怕讀起來反要沉悶。即如人名地名,我現在都把它們中國化了,無非要替讀者省一點氣力。對話方面也力求譯得象中國話,有許多幽默的、尖刻的、下流的成語,都用我們自己的成語代替進去,以期閱讀時可獲如聞其聲的效果。還有一些冗長的描寫和心理的分析,覺得它跟情節的發展沒有多大關系,並且要使讀者厭倦的,那我就老實不客氣地將它整段刪節了。但是這樣的地方並不多。總之,我的目的是在求忠實於全書的趣味精神,不在求忠實於一枝一節。倘使批評家們要替我吹毛求疵,說我某字某旬譯錯了,那我預先在這里心領謹謝。
最後關於本書的譯名,也得稍稍解釋一下。原名「Gone With The Wind」取義見於本書的第二十四章,原意是說本書主人公的故鄉已經「隨風飄去」了。上海電影院起初譯為「隨風而去」,與原名固然切合,但有些不象書名;後來改為「亂世佳人」,那是只好讓電影去專用的。現在改為 「飄」,「飄」的本義為「回風」,就是「暴風」,原名Wind本屬廣義,這里分明是指暴風而說的;「飄」又有「飄揚」、「飄逝」之義,又把Gone的意味也包含在內了。所以我覺得有這一個宇已經足夠表達原名的蘊義 。
傅東華
一九四零年九月十五日
㈢ 小說<飄>拍的電影
《亂世佳人》
基本信息
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1939)
原著:《飄》(瑪格麗特·米切爾著)
電影:《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
導演:維克多·弗萊明
主演:費雯麗、克拉克·蓋博、李斯利·霍華德、 奧莉薇·黛·哈佛蘭
類型:劇情 愛情 戰爭
上映:1939年01月15日
地區:美國
時長:238 分鍾
顏色:彩色
對白:英語
出品:米高梅公司
劇情簡介
《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是好萊塢影史上最值得驕傲的一部曠世巨片,影片放映時間長達4小時,觀者如潮。其魅力貫穿整個20世紀,因此有好萊塢「第一巨片」之稱。影片當年耗資400多萬美元,歷時三年半完成,其間數換導演,銀幕上出現了60多位主要演員和9000多名配角演員。在1939年的第12屆奧斯卡獎中一舉奪得八項金像獎,轟動美國影壇。這部耗資巨大,場景豪華,戰爭場面宏大逼真的歷史巨片,以它令人稱道的藝術成就成為美國電影史上一部經典作品,令人百看不厭。
1861年南北戰爭爆發的前夕,塔拉庄園的千金小姐斯佳麗愛上了另一庄園主的兒子阿希禮,但阿希禮卻選擇了查爾斯的表妹——溫柔善良的玫蘭妮為終身伴侶。斯佳麗出於妒恨,搶先嫁給了玫蘭妮的哥哥查爾斯。不久,美國南北戰爭爆發了。阿希禮和查爾斯作為徵兵上了前線。查爾斯很快就在戰爭中死去了。斯佳麗成了寡婦, 但她內心卻一直熱戀著阿希禮。
一天,在一次舉行義賣的舞會上,斯佳麗和風度翩翩的商人瑞特相識。瑞特開始追求斯佳麗,但遭到她的拒絕。斯佳麗一心只想著去追求阿希禮,結果也遭到拒絕。
在戰爭中,美國南方軍遭到失敗,亞特蘭大城裡擠滿了傷兵。斯佳麗和妹妹玫蘭妮自願加入護士行列照顧傷兵。目睹戰亂帶來的慘狀,任性的斯佳麗成熟了不少。這時,從前線傳來消息,北方軍快打過來了,不少人家驚惶地開始逃離家園,而斯佳麗的母親和兩個妹妹也患病了,斯佳麗十分想要回去塔拉庄園,回到敬愛的母親身邊。不巧玫蘭妮要生孩子了,斯佳麗只好留下來照顧她。
在北方軍大軍壓境之日,斯佳麗哀求瑞特幫忙護送她和剛生下孩子的玫蘭妮回塔拉庄園。瑞特告訴斯佳麗他不能目睹南方軍潰敗而不去助一臂之力,他要參加南方軍作戰,他留下一把手槍並和斯佳麗擁吻告別。斯佳麗只好獨自勇敢地駕駛馬車回到塔拉庄園,這時家裡已被北方軍士兵搶先洗動一空,母親已在她回到家的前一天病逝,而父親因為受到太大打擊而精神錯亂。
不久,戰爭結束了。生活依然困苦。北方來的統治者要庄園主繳納重稅,斯佳麗在絕望中去亞特蘭大城找瑞特借錢,但得知他已被關進監獄。歸來的途中,斯佳麗遇上了本來要迎娶她妹妹的暴發戶弗蘭克,為了要重振破產的家業,她騙取弗蘭克和自己結了婚。
斯佳麗在弗蘭克經營的木材廠非法僱用囚犯,並和北方來的商人大做生意。此時,瑞特因用錢賄賂而恢復了自由。兩人偶然碰面,再次展開愛恨交織的關系。
弗蘭克和阿希禮因加入了反政府的秘密組織,在一次集會時遭北方軍包圍,弗蘭克中彈死亡,阿希禮負傷逃亡,在瑞特的幫助下回到玫蘭妮身邊。斯佳麗再次成為寡婦。此時,瑞特前來向她求婚,她終於與一直愛她的搞私運軍火和糧食致富的瑞特結了婚。婚後,夫妻二人住在亞特蘭大的豪華大宅。一年後,女兒邦妮出生,瑞特把全部感情投注到邦妮身上。斯佳麗偶然翻閱阿希禮的照片被瑞特發現,終於導致了二人感情的破裂。其後,在阿希禮的生日會前夕,斯佳麗與阿希禮相見時熱情的擁抱引起旁人非議,但玫蘭妮不相信他們之間有曖昧關系。瑞特可不這樣想。
當斯佳麗告訴瑞特她已經再次懷孕時,瑞特懷疑地問那是誰的孩子?斯佳麗在羞怒之下欲打瑞特,卻不慎滾下樓梯引起流產。瑞特感到內疚,決心同斯佳麗言歸於好,不料就在他倆談話時,小女兒邦妮意外墜馬摔死了。與此同時不幸的事也在另一個家庭里發生,玫蘭妮終因操勞過度卧病不起。臨終前,她把自己的丈夫阿希禮和兒子託付給斯佳麗,但要求她保守這個秘密,斯佳麗不顧一切撲向艾希利的懷中,緊緊擁抱住他,站在一旁的瑞特無法再忍受下去,而轉身離去。面對傷心欲絕毫無反應的阿希禮,斯佳麗終於明白,她愛的阿希禮其實是不存在的,她真正需要的是瑞特。
當斯佳麗趕回家裡告訴瑞特,她是真正愛他的時候,瑞特已不再相信她。他決心離開斯佳麗,返回老家去尋找美好的事物,被遺棄的斯佳麗站在濃霧迷漫的院中,想起了父親曾經對她說過的一句話:「世界上唯有土地與明天同在。」她決定守在她的土地上重新創造新的生活,她期盼著美好的明天的到來。
本片在第十二屆奧斯卡金像獎中榮獲八項大獎:最佳影片獎、最佳藝術指導獎、最佳編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攝影獎、最佳女主角獎、最佳女配角獎和最佳剪輯獎。
斯佳麗
一個貓一樣的女人。有著貓一樣的目光,貓一樣的微笑,貓一樣的步伐和貓一樣的敏捷。那麼,這個貓一樣的女人提供給我們是怎樣的一些對待生活、對待愛情、對待困難和挫折的態度和經驗呢?
第一她在困難的時候敢於承擔責任,雖然也有動搖,但最後仍然承擔責任,比如她救了玫蘭妮,她重振塔拉庄園,後來長期扶助阿希禮一家等等。
第二她敢於去愛、無怨無悔,她的整個青春都在愛著阿希禮,沒有回報但她仍沒有放棄努力,直到能力的極限為止。
第三知錯能改,當她最後明白她之前所為是錯誤時,她馬上向瑞特道歉,請求原諒。
總的來說,斯佳麗堪稱巾幗不讓須眉的奇女子,人中龍鳳,難怪瑞特這樣的牛人也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每次看《亂世佳人》,每次都有不同的收獲。年輕時看,討厭虛榮愛出風頭的斯佳麗,喜歡純潔善良的玫蘭妮,不喜歡油腔滑調的瑞特巴特勒,喜歡溫文爾雅的阿希禮,喜歡南方如畫的景緻和田園牧歌式的生活,不喜歡北方的浮華和放盪。後來看了多次之後,不由得對斯佳麗敬佩起來,原本是一個弱女子,任性而年青,第一次結婚是一時的沖動報復,嫁給了不愛的男孩,讓自己成為了年輕的寡婦。第二次結婚是為了一家人的生存,搶走了妹妹的心上人,肯尼迪。肯尼迪雖然是一個半老頭子,卻不是斯佳麗的對手,面對她的冷酷和無情,他束手無策。最終為了斯佳麗差點遭受的侮辱去報復窮白人而被人擊斃,不幸枉死,卻從未享受過斯佳麗的一點愛。於是斯佳麗再次成為寡婦,而且還是個有錢的寡婦。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為了答應過阿希禮照顧玫蘭妮的一句承諾,在北軍就要攻佔亞特蘭大的時候,斯佳麗又果斷地替玫蘭妮接生,並找到瑞特沖破重重阻礙和關卡,回到了鄉下老家--塔拉庄園。在又飢又餓之時,她又遭受了母親病亡、父親痴呆、家裡被劫,一窮二白的多重打擊,她不屈不撓,帶頭種田幹活,喝令妹妹下床摘棉花,並照顧玫蘭妮和小波,支撐一家人的生計,那時她頂多也不過是個二十來歲的小姑娘,本應是個在母親懷里撒嬌的小姑娘。可是面對如此巨大的困難,她沒有選擇逃避,而是勇敢挑起家裡的重擔,以常人難以企及的毅力抗爭命運,每每看到斯佳麗舉著蘿卜向天盟誓,決不願讓家人再受苦挨餓時,我總是覺得拍片導演對光線和背景的運用是那麼巧妙和藝術, 它那麼生動地刻劃了思嘉渴望安定、渴望生存、渴望富裕的強烈而真實的內心情感。我覺得那時的她,已完成了最艱難的嬗變,由一隻醜陋的毛毛蟲破繭而出變成了美麗的蝶,自由而高貴,那時的思嘉就像一個女神---渴望富有、並為此能不擇手段的慾望女神。
剛強、堅韌
無論是面對戰爭的廢墟和硝煙、母親和父親的去世、生活的貧窮艱難還是女兒的夭折,在和她承受同樣的痛苦和艱難的人們當中,她都是最剛強、最堅韌的一個和最先從痛苦和艱難中走出來的一個。當斯佳麗面對著已是滿目傷痕泰勒庄園時,她的堅韌和剛強令她這個家中的長女擔起家長的重擔。在影片的末尾,她還堅定地告訴我們:Tomorrow is another day。
虛榮
這應該是一個貶義詞了,可是,斯佳麗的虛榮心似乎格外的可愛,在她的身上,虛榮似乎也變成了褒義詞。有位名模曾說:「女孩子總是要有一點虛榮心的,無論這虛榮心表現在什麼方面。」當斯佳麗扯下母親唯一的遺物——窗簾,無論如何也要用它做一件漂亮的衣服,還將它披在身上憧憬著新衣服的樣子時,她的虛榮心使她成了一個看起來不孝的女兒,但她的這種做法(也就是她的虛榮心)是當時拯救全家的唯一出路。由虛榮心而使全家人都有了生存下去的希望,這樣的虛榮心也不應該算是值得摒棄的。
貪婪
這總應該是個貶義詞了。但是,斯佳麗的貪婪不僅是有情可原的,在某種程度上來講還是難能可貴的。戰後的泰勒庄園在北方軍的控制之下,母親的去世和父親的崩潰使斯佳麗——家中的長女擔起了「家長」的重擔。斯佳麗一家人過著艱辛的生活。戰爭使她貧窮,貧窮繼之以飢餓。然而最可怕的是無錢交稅險些失去生活來源的土地,為了借錢交稅,斯佳麗勾引了妹妹的情人,繼而當起了一家小店的老闆娘。在經歷這一切後,她明白了她所處的是一個什麼樣的社會以及在這個社會中錢的重要性。所以,當她擁有了當前她所需要的錢之後,她自然會想擁有更多的錢。在她追求「更多的錢」的過程中,她表現出了一個早期資本主義的資本家所必須具有的優秀品質——貪婪。
殘忍與自私
這兩個詞無論用在什麼人身上似乎都應該是表貶義的詞語,特別是以溫和、善良為美德的女性。但是,斯佳麗的殘忍與自私在某種適度上卻是值得褒揚的。首先,在社會轉型的時期,人的觀念需要從傳統的觀念轉變成為新型的、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觀念。不能在第一時間內轉變觀念的人就失去了領導時代的主動權。斯佳麗就是一個在第一時間內轉變觀念,接受了新的社會和社會制度、新的價值觀念、新的生活方式,並且成為了一個小資本家的女人,在這一點,她是非常了不起的。而且,在剛剛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時,自私和殘忍對於一個資本家來說是生存和發展的關鍵。在資本主義社會,對世界的博愛已經是阻礙資本的自身生存和發展的一個因素,此時,自私與殘忍就成了強者的優點。
美麗
斯佳麗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對待愛情的態度。她美麗,但她只是適當地運用她的美麗來得到她所喜愛的東西,從來不用自己的美貌來玩弄愛情,無論是自己的還是他人的愛情。斯佳麗是美麗的,但美麗不是擁有愛情的必備條件——你可以沒有斯佳麗那樣美麗動人,但你也有權利去追求屬於自己的愛情。
綜上所述,我們得出了這樣的一個結論:
斯佳麗,貓一樣的女人,剛強的、堅韌的、虛榮的、貪婪的、殘忍的、自私的女人,女人的典範。
瑞特
我必須承認,對我來說,《亂世佳人》的吸引力之所以這么大,和克拉克蓋博主演的瑞特巴特勒絕對有關系。
當然,斯佳麗眯著那雙像貓那樣的綠眼,迷人而妖媚,同樣也讓人傾倒。她是個讓女人都能為之神魂顛倒的女人,她自私、冷酷、無情、聰明、不擇手段、堅強,卻不乏善良、美麗、脆弱;她是一個高不可攀的女神,讓許多女人都夢想著能像她那樣,集財富、美貌、能幹、堅強於一身,讓瑞特那樣的男人能夠為她而傾倒。至少我曾經就那樣想過。但我認為,瑞特給我們這些女性觀眾帶來的卻更多是對愛情和婚姻的甜美幻想,他是那麼瀟灑倜儻,那麼玩世不恭,那麼自信過人,富有並充滿了成熟男人的魅力,該是多少女性心目中的偶像啊。
在這里,簡單回閃思嘉和瑞特相遇、相識、相愛的幾個片段,就能讓人對瑞特愛我所愛,堅持自兒,富有個性的男性魅力印象深刻:
片段一:瑞特第一次見到斯佳麗是在十二像樹園的燒烤會上。斯佳麗向所有的男士賣弄風情,卻發現瑞特正注意她,斯佳麗向身邊的女伴抱怨說:「他看我的樣子,就像我沒穿衣服」可見瑞特給人的感覺不是溫文爾雅,富有紳士風度,對世事的有種別人所不具備的強大洞察力和影響力,表明了他與一般的南方男人不同點:現實、大膽而富有進攻性,當他躲在書房裡偷聽斯佳麗大膽地向阿希禮表露愛慕,但因遭到婉拒,她氣急敗壞地搧了阿希禮一個耳光,並砸碎了一個小花瓶時,他吹了一個口哨,於是他被斯佳麗指責為不是一個紳士,而他同時也反唇相譏斯佳麗不是一個真正的淑女,讓斯佳麗氣極。倆人第一次相見就是一次愛情的交鋒。
片段二:斯佳麗因查爾斯病亡到亞特蘭大散心,正在服喪的她,十分渴望能再度飛旋於舞池中,表現了她在內心裡對無拘無束、自由生活的嚮往和憧憬。是瑞特看出了她的心思,並出重金替她撬開了那個壓抑而沉悶的社會道德囚籠,使她走上了和別的南方女人最不相同的命運之路。這正是斯佳麗反叛舊的社會道德標准邁出的關鍵性一步,而這一步,如果沒有瑞特暗中巧妙的支持和安排,斯佳麗是決不會踏出的。如果沒了這關鍵一步,那麼日後那個能幹、要強、並獨當一面的亂世佳人---斯佳麗就決不會存在了!
片段三:瑞特為了幫助斯佳麗重返故里,拚死弄了一匹身負重傷的老馬,並幫助她把玫蘭妮抱到馬車上,同時一路歷經辛苦,並在即將要到達的時候,瑞特看到許多南方兵前仆後繼,視死如歸,深感震撼,並決定上戰場,為保衛家園盡一份力。這時可以看出,為了心愛的女人,他能出生入死; 同樣,面臨家園被毀之境,他也是一個熱血之人,導演在這里才向我們描繪了一個深藏在平日玩世不恭外表下,也具有一顆為榮譽甘灑熱血之心的典型南方男性的形象。在這里我們看到,雖然瑞特平日里非常精明、現實,但他骨子裡其實還是一個南方人。
片段四:瑞特在經歷了喪女之痛和斯佳麗在精神上的背叛後,面對玫蘭妮的之死,對一切都灰心失望至極,回家收拾行李,返回自己的故鄉,查爾斯頓。當愚蠢的斯佳麗最後發現自己已深愛瑞特時,才發現已最終失去了自己最心愛的人。瑞特最後走得十分乾脆,讓斯佳麗深感懊悔。直到這里,我們才聽到那顆曾經為愛而柔軟的心破碎的聲音,同時也因為破碎而對斯佳麗變得「冷酷無情」,這里的瑞特才讓我們感覺到,這個男人敢愛敢恨,處理事情十分乾脆利落,極富男性魅力。
再說說阿希禮和美蘭妮,他們是相似的,具備南方的一切美德,有知識,有文化,有思想,有修養。
美蘭妮基本上是完美的,她善良,仁慈又不乏勇氣,斯佳麗摘棉花時,她想幫忙,斯佳麗殺人時她也幫忙,除了瑞特,她是斯佳麗的另一個支持者。我想電影編劇一定喜歡美蘭妮,他把她更神化了,連捐出結婚戒指這件事都把帶頭者從斯佳麗改成了美蘭妮。我做過小范圍的調查,先看書的基本都喜歡斯佳麗,而先看電影的則喜歡美蘭妮。我覺得美蘭妮太好了,好得不真實,而斯佳麗是有血有肉的,是真實的,有缺點也有優點。
阿希禮是真實的,他是個活在過去的人,時世變遷,他不想面對,他是缺乏勇氣的。他不愛斯佳麗,又不說不愛她。斯佳麗走投無路找他時他只給了她庄園的紅土,後來知道斯佳麗賣了自己,他說他該去搶劫,他也只是說說吧,估計不會去的,這一點,他確實不如拖這軍刀想幫斯佳麗對付逃兵的美蘭妮。
亂世佳人里的人物都是完美的,如果沒有美蘭妮的淑女風范,怎能體現出斯佳麗的桀驁不遜。沒有阿希禮的懦弱,怎能體現出瑞德的風范呢。
斯佳麗的奶媽.瑪格麗特
溫暖,可靠,安全。象母親一樣時刻保護她的孩子斯佳麗。
理智,聰明,現實而且冷靜,帶一些黑人的狡猾。她懂斯斯佳麗,支持她,愛她,雖然沒有多說什麼,但是她一直是斯佳麗的靠山,堅強有力。
忠誠,固執,可愛。對自己的寶貝,那是不顧一切的去保護;雖然只是一個家奴,但她有自己所要維護的處事原則。
黑人奶媽的形象刻畫的非常成功。 由此扮演黑媽的演員哈蒂·麥克丹尼爾(Hattie McDaniel)戰勝了奧麗維亞(美蘭妮)獲得了第十二屆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據說是歷史上第一個獲得奧斯卡獎的黑人。哈蒂將其特有的幽默感注入奶媽瑪格麗特一形象中,台詞念得完美無缺,與斯佳麗的扮演者費雯麗配合默契,猶如綠葉扶紅花,結果兩人雙雙獲獎。由於奶媽一角的成功,哈蒂後來幾乎壟斷了銀幕上所有的黑人保姆角色,在許多影片里可以看到她那肥胖、溫順、饒舌的形象。
經典片段
瑞特離開斯佳麗後,斯佳麗最後坐在樓梯的台階上說——「After all, tomorrow is another day。」
斯佳麗在回到被毀的家園後,在山頭上說----「上帝為我作證,上帝為我作證,北佬休想將我整垮.等熬過了這一關,我決不再忍飢挨餓,也決不再讓我的親人忍飢挨餓了,哪怕讓我去偷,去搶,去殺人.請上帝為我作證,我無論如何都不再忍飢挨餓了!」
影片評價
有人說這部電影最經典的場面是斯佳麗在戰爭後回到被毀的家園,在園中手握紅土發誓,無論去偷去搶都不會讓家人挨餓那段,因為那時她的眼神和表情真的特別震撼人。這樣說我也不反對,因為這實在是一部太經典的片子,經典的場面太多,各人有各人的偏愛。我倒是情願選擇這個:以後,明天就是新的一天了。什麼是愛?什麼是恨?愛和恨可以象兩條永不相交的平行線,愛和恨也可能只需要一縷陽光就可以消融。珍惜擁有的人是幸福的,因為我們總是並不確切知道我們需要的到底是什麼。太多的人只有在失去的時候,才知道去珍惜。泰戈爾有一句詩我特別喜歡:如果錯過太陽時你流淚了,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歷盡滄桑,你要學會忽略過去。因為——tomorrow is another day。
「不要不辭而別,我的愛人。
我看望了一夜,現在我臉上睡意重重。
只恐我在睡中把你丟失了。
不要不辭而別,我的愛人。
我驚起伸出雙手去摸觸你,我問自己說:
「這是一個夢么?"
但願我能用我的心系住你的雙足,緊抱在胸前!
不要不辭而別,我的愛人。」
——泰戈爾《園丁集》
經典台詞
美國電影學院每年都會為一些特別的電影項目評出前100名。05年取得經典台詞榜第一的電影《亂世佳人》是克拉克·蓋博在1939年出演的的一句台詞。那是瑞特對斯佳麗說的一句話:「坦白說,親愛的,我一點也不在乎。」「蓋博的這句台詞被人們在不同的場合引用,」鮑博說。「無論男女,當他們陷入一種並沒有完全投入的戀愛關系時,想要控制局面,就會用到這句話。」
【小說譯序】
絕版的傅東華先生的譯序
前年我將《吉訶德先生傳》續譯完書之後,便頗倦於譯事,以為這種工作究屬太機械,於人於己都沒有多大好處,不如趁我這無幾的余年,多做一點不為他人作嫁的筆墨,或許可以比較心安理得。所以當時我曾對朋友們宣說:《吉訶德先生傳》是我最後一部譯稿了。
今年夏初,由本書拍攝成的電影《亂世佳人》(前曾譯作《隨風而去》)在上海上映四十餘日,上海的居民大起其哄,開了外國影片映演以來未有的紀錄,同時本書的翻印本也成了轟動一時的讀物,甚至有人採用它做英文教科書了,我卻還象一個初到上海的鄉下人,全不曉得這回事。當電影開映的前幾日,有些朋友慫恿我譯這本書,意思甚是殷切,彷彿這書的翻譯非我莫屬似的。那時我厭倦譯書工作的心理並未改變;又以為一部時髦書未必一定就是一部好書,所以遲疑不決,停頓了近一月。直至書的內容涉獵過了,電影也領教過了,才覺得它雖不能和古代名家的傑作等量齊觀,卻也斷不是那種低級趣味的時髦小說可比——它的風行不是沒有理由的,它確實還值得一譯。同時那位慫恿我譯的朋友又告訴我,這書日本已經有兩個譯本,都銷得很好。於是我就發了一股傻勁,把事情決定下來—— 他們有,我們怎麼能沒有?
但是這么一部百餘萬言的巨著,碰在這么一個紙昂墨貴的時期,即使我自己不怕精力的中折,又哪有不怕資本虧折的出版家呢?真是事有湊巧,那時節國華編譯社剛剛組織起來,聽到我有意思要譯這部書,立即派代表跟我接洽。我們彼此至誠相見,三言兩語就把事情商妥了。於是我從六月二十五日動起筆來,現在邀天之倖,總算可以如期出版上冊了,下冊的時間比較從容,而且已經駕輕就熟,大約可以不成問題的。
以上就是我翻譯這書的緣起。讀者諸君如果讀了之後覺得還不大失望,那我可以代替諸君謝謝那幾位慫恿我譯的朋友,以及國華編譯社的諸君,因為沒有他們的慫恿和幫忙,這一個譯本是無從產生的。
照理,譯者已將一部譯本奉獻在讀者面前,他的任務就已算盡了,無須再說什麼了。但是為對讀者諸君特別表示殷勤起見,有幾句話似乎不能不說一說。
從前我們的詩人李義山指出「殺風景」的事情一共十二件,如「花間喝道」、「月下把火」之類(見(《雜纂》)。我現在要給他補上一件,就是「給藝術品戴帽子」。譬如我們從前的老先生們不許年青人看《紅樓夢》、((水滸》.(雖然他們自己都是看過的,並且也喜歡看的,不然的話,他們怎麼知道應該不許人看呢),說它們是一「誨淫誨盜之書」,便是「給藝術品戴帽子」的一種方式。現在這種方式的帽子已經沒有人戴了,但是紅紅綠綠的新式帽子仍舊是層出不窮。雖則凡是好的藝術品總一定是真金不怕火,絕決不是一頂帽子所掩沒得了的;但是,譬如是一塊純凈無瑕的白璧,憑空給它塗上了一筆顏色,那也不是大殺風景嗎? 凡是真正的藝術品,它的結構必定都是極復雜極精微的,盡可由鑒賞者自己去見仁見智,但決不容人一眼看穿。單以好的小說而論,你若要從人物方面去看它,你總可以看出裡面有一些是你在哪裡見過的,有一些是你的朋友,甚至有一些就是你自已。但是實際上,那些人物決不會和你所見過的人或是你的朋友或是你自己完全一樣。你在那些人物身上見出來的你見過的
人或是你的朋友或是你自己,都不過是那些人物的—部分,決不是那些人物的全體。因若不然,那部小說就沒有具備創造性,因而也不能成其偉大了。就如本書的女主人公郝思嘉,你有時覺得她很面熟,有時又覺得她很陌生,有時你很能諒解她,有時卻要覺得莫名其妙,然而你始終都會覺得她十分真實,始終都會覺得作者的寫法無懈可擊。這一點就是一個人物描寫成功的要素,而唯其具有這一種要素,這一個人物就不容你給它戴帽子了
再從小說的情節方面看,那就比較容易引起歪曲的解釋。歪曲解釋的一個極普通的方式,就是從情節里去斷章取義,不加分析地抽取教訓,或抽取批判的標准。即如現在這本書,我已經聽見有人給它加上「和平主義」四字的考語了。究竟這一個帽子是榮是辱,當然要看那給與者的心理為轉移,客觀上是無從論定的。但是我極不願意給這本書戴上這樣一個帽子,更不願意讀這書的人先有這一句考語橫梗在胸中。因為本書的作者不過要借一段真實的史跡來烘托幾個特殊的人物,來刻畫一番普遍的人情,此外並無任何的主義,也根本不想宣傳什麼,鼓吹什麼,我們何苦要這樣誣陷她呢?何況她這書里所描寫的是美國的南北戰爭,和我們現在時隔八十年,地隔數萬里,又跟我們自己的事情有什麼相干呢?所以我對於這種斷章取義的考語家,唯有名之日「殺風景」而已。
關於這書的譯法,我得向讀者諸君請求一點自由權。因為譯這樣的書,與譯C1assics究竟兩樣,如果一定要字真旬確地譯,恐怕讀起來反要沉悶。即如人名地名,我現在都把它們中國化了,無非要替讀者省一點氣力。對話方面也力求譯得象中國話,有許多幽默的、尖刻的、下流的成語,都用我們自己的成語代替進去,以期閱讀時可獲如聞其聲的效果。還有一些冗長的描寫和心理的分析,覺得它跟情節的發展沒有多大關系,並且要使讀者厭倦的,那我就老實不客氣地將它整段刪節了。但是這樣的地方並不多。總之,我的目的是在求忠實於全書的趣味精神,不在求忠實於一枝一節。倘使批評家們要替我吹毛求疵,說我某字某旬譯錯了,那我預先在這里心領謹謝。
最後關於本書的譯名,也得稍稍解釋一下。原名「Gone With The Wind」取義見於本書的第二十四章,原意是說本書主人公的故鄉已經「隨風飄去」了。上海電影院起初譯為「隨風而去」,與原名固然切合,但有些不象書名;後來改為「亂世佳人」,那是只好讓電影去專用的。現在改為 「飄」,「飄」的本義為「回風」,就是「暴風」,原名Wind本屬廣義,這里分明是指暴風而說的;「飄」又有「飄揚」、「飄逝」之義,又把Gone的意味也包含在內了。所以我覺得有這一個宇已經足夠表達原名的蘊義 。
傅東華
一九四零年九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