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腳本伯恩txt百度雲
① 如何改變你的人生腳本
如何改變你的人生腳本?
Original 李智聰 李智聰 Today
時間過得很快,每天學一節課,看似很慢,但每天都學,時間似乎過得也快。現在已經完成了第四周的學習了,也是完整學習了「命運」主題這一章節。
第四周,講到的是「人生腳本」。關於人生腳本,先來說說腳本,最早我是在游戲中接觸到腳本,那什麼是游戲腳本呢?是幫助通關,提前設定好的,只要打開游戲那一關,它就自動幫我打。當然,這也算一種作弊,所以最好不要學。
那麼什麼是人生腳本,意思也是一樣,就是按照相同的方式去做一件事。每件事情不一樣,但處理事情的方式卻類似,就好像游戲提前設定好一樣。
關於人生腳本在這里不討論好壞,因為每個人都不一樣,要是喜歡自己的處理方式,那當然好了,生活也比較幸福快樂;但是要是不喜歡,那麼可能就沒有那麼好過了。特別是,在受到創傷的時候,而自動學到的方法,每一次經歷,就是揭開一次傷疤。
為了可以讓治癒這些傷口,所以,寫這篇文章,來教你,如何改變你的人生腳本?
我們的人生有很多種方式去看待和衡量。比如:地位高低、名譽大大或小、物質豐不豐富、社交處理得好不好等等,但你有沒有試過,從自己處理事情的角度;從自己與他人,自己與世界的互動中,看待生活、人生呢?
比如,在一段的關系中,你試過觀察,自己在一段關系的開始、發展、高潮、結束,到最後尾聲,這些過程中,你的變化,你每個小階段的行為表現都是怎樣的。
又或者說,每次有人對你發火,你的反應又是怎樣的呢?每次遇到困難(比如說,學習退步、沒有朋友支持、領導難為自己),你又是怎樣反應的呢?
我們處理一件事,對待一個陌生人,在其中的每一次互動,都反映著我們的人生腳本。
之前聽說一句話說:30歲死,100歲埋。今天或許有個新的解釋,就是在30歲到100歲之中的70年,都是在用一樣的方式,生活著,不管是處理事情,還是對待關系。30歲的時候是如何處理和對待的,到100歲還是那樣。30歲的時候,接到老闆的任務就是積極對待,到100歲的時候,不小心傷到了,也是積極對待。當然,也可能是消極對待。
每個人看待和處理事情的方式不一樣,我不會做道德判斷,而是以中立的態度去分析一下,主要是幫助那些「以消極的方式處理問題的人」。
有時候,看到家人脾氣上來,自己也按耐不住,脾氣也上來了,然後兩人就吵起來了,在我看來,以生氣、發怒去壓抑對方的怒火,一旦影響到生活,那麼我覺得就是不好的。
在這里我希望做到的,就是幫助你走出那個重復的人生腳本,不要每次看到別人生氣,自己脾氣也上來;不要老闆一給有挑戰的任務,然後就嘆氣;不要每次效果沒達到,就陷入深深的自我懷疑。
我希望,也相信你可以開始的新的人生。
要是開始的新的人生,新的生活,那麼有兩個概念,要知道一下。
一切都是自傳
強迫性重復
第一個,一切都是自傳。這句話的意思是,每個人講的故事,都是在說她自己。甚至說,我們每一處的表達,都是在說自己,比如,在課程的留言,要是說到的是故事或者情感,最本源就是來自自己。
課程還有個比方,日本小說家村上春樹,他最受歡迎的小說《挪威的森林》,就是取材於他自己的真實人生,小說女主角綠子的個性,和他的夫人陽子是一樣的。
從這句話,就引出了人生腳本這個概念,為什麼呢?
人生腳本是著名心理學家埃里克 · 伯恩提出的,伯恩認為,每個人都在童年時代形成了一個「人生腳本」,就是一個人的人生劇本一樣,會有開始、展開、高潮、結束和尾聲。當然,要注意的是,我們的人生腳本是可以改變的,所以不管童年的形成的腳本怎樣,都不用擔心。與其說童年形成,不如說是過去形成的,我們每個時期遇到一些事情,都會影響著我們。
我們有著怎樣的人生腳本,其實就是有著怎樣的自傳,當我們的人生腳本是怎樣的,那麼表達出來的東西,間接放映著我們的人生腳本。
比如,課程里說到,某個讓你印象深刻的電影或者其他作品,那麼說,你在這個電影或者其他作品,看到了你自己的影子。
第二個,強迫性重復。
重復,我相信大家都懂,就是把相同事情用相同的方式再做一遍。那麼什麼是強迫性重復呢?
強迫性重復這個概念,是佛洛伊德提出,意思是,人們會主動地追求重復一些情景,不斷去體驗其中的一些意義。同樣的,腦神經科學也告訴我們,我們每重復一次,腦中的神經迴路就會加強一次,這樣就會很容易活在自己追求的強迫性重復里。
佛洛伊德發現,孩子會把他最喜歡的玩具從小床里扔出去,再哭鬧著把玩具要回來,不斷地重復這個過程。
弗洛伊德認為,在這個過程里,孩子是把玩具當成了媽媽的替代品,他們不斷扔掉這個玩具再重新得到,其實是在不斷地重復體驗媽媽時不時會離開自己所帶來的創傷。
那麼做有什麼意義呢?
最主要就是讓我們可以在這個強迫性重復的過程中,獲得一種新的可能性,去愈療我們最初的痛。正如老師說的:輪回,是為了治癒。當然,前提是我們可以覺知到這份強迫性重復。
就比如,要是那媽媽知道孩子為什麼會重復丟玩具,就會懂得去安慰孩子,讓孩子停止重復丟玩具,也就是說,改變孩子的腳本,當然這只是一個小小的例子。
在成人的世界也可以,第一周我們說到的自我實現的預言,留意我們常說的話,其實這些話,不就是一種重復嗎?要是積極的預言,那挺好的,正所謂,學會了幸福,就會重復幸福。
在我們的行為上也一樣,課程說到一位堅強的女士,她一直以來都很堅強,是位成功的企業家,幾乎不言退,像有著三頭六臂一樣,做著很多事情,同時也非常理性。總的來說,就是有事自己可以做好,不靠別人。這個行為,經過咨詢之後,就發現,其實是因為小時候一次經歷,令她不再依靠任何人,所以一直以來都在重復這種強悍,不願意藉助他人的力量。
這是在處理事情上的強迫性重復。其實,我留意我自己也有的,我發現我很多關系,就有一種強迫性重復,那就是不願意為一些自己覺得沒有價值的人付出。我認真思考了一下,這還真的是我們某個人生腳本,以相同的方式去處理。不過,後來也懂得了,其實就是我太精明了,不太願意花時間某些人上,現在我也開始知道,幫助一下別人,收益最多的還是自己。
知道強迫性重復之後,就可以試著開始覺知自己的人生,看看自己的一些行為,或者一些關系,是不是存在著某些重復的行為在。這就是人生腳本的一個表現——重復。
要是不知道如何覺知,文章後面會談到方法的。
知道這兩個概念後,就真的去改變,去做了。課程給了三個方法,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人生腳本,也是了解我們的自傳。只有覺察到自己是用生氣來應付生氣的,那麼才有可能開始改變。
第一個方法,設想你的墓誌銘。
這是最簡單的一個方法,就是想想你去世後,要在你的墓碑上刻下最簡練的話,來概括你的人生。那麼,你希望自己的墓碑上出現什麼字呢?
這是美國心理學家歐文·亞隆發展出來的一個治療技術,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自傳」的方法。
可以概括我們的人生,很多時候是深刻的東西,是可以貫穿自己的一生的。
第二個方法,人生你記憶中最早、最深的事件或細節。
老師在咨詢中常用的技術:
首先,我會詢問來訪者,他記憶中最早的那件事,或者細節。
其次,我會再問來訪者,他童年記憶中印象最深刻的三件事,或者細節。
這兩個問題,可以讓我們記憶最早的事,或者記憶最深的事,都是我們的生命隱喻。有時候,這個生命隱喻也可能會在夢了表現,那就是說你最深刻的夢,或者一直都在做的夢。
第三,完整地觀察一段關系或者事業,回想它的開始、發展、高潮、結束和尾聲,以及你在其中的感受和心念。
老師說最佳的觀察對象,是一段重要的關系,特別是戀愛關系,或者一段重要的事業。
為什麼要觀察呢?
因為我們的記憶會遺忘掉理性的事實性信息,也可能會遺忘其中的感受,在回想我們最早、最深的記憶,是有挑戰的,所以是難以清晰的去了解自己的生命隱喻。
就可以藉助現在一些行為,進而了解我們的生命隱喻,我們的人生腳本,然後慢慢的改變,變得越來越好。
當我們知道自己的人生人生隱喻後,怎麼才可以讀懂呢?老師有五個要點,讓我們讀懂自己的人生隱喻。
1.「具體化」回顧。簡單說,就是細節。目的是喚醒當時的種種心理變化
2.探究感受。這里就可以運用到佛學的「四念住」,讓自己結構化的觀察自己的心理活動。
四念住,是佛法修行中的一種覺知法門,它有四部分: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和法念住。
老師把這四念住心理學化,讓我們更好的理解。分別是:精細地覺知自己的身、念和心的變化,以中正的、不帶評判的態度,只是如是、如實地觀察。
在觀察心理活動的時候,用」四念柱「的方法,更結構化的觀察自己的心理活動,可以問自己三個問題:
我的身體感受是怎樣的?這可以更具體化,譬如我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分別是怎樣的,還有我的內臟感覺等等各種身體感受。
我的情緒情感是怎樣的?我有什麼樣的喜、怒、哀、樂、悲、恐、驚,我有什麼樣的愛恨情仇,等等。
我的思維是怎樣的?也就是,我在想些什麼,特別要注意,我有一些關鍵性的想法出現嗎?
3.不帶評判地去覺知。在觀察的時候,保持「法念住」,就是中正、不帶評判的去覺知,這份觀察里出現怎樣的東西,就是怎樣的東西,不修改,如實如是。
當然,這個是要我們自己去練習的,不是一下子就會好,是要慢慢來的——這也是第四點。
4.慢慢來。要是在回想的時候,自己出現不適,就可以先停下來,因為改變是慢慢來的,不用著急。
5.找專業的陪伴.
這就是五點,讓你破解自己的"人命隱喻",開始新的人生腳本。
希望這些方法,可以讓你開始對自己的人生有些覺知,有些感覺,想著開始改變了。
蘇格拉底說過,未經省察的人生不值得過。從人生腳本的角度去看,就是說,要是沒有覺知自己生命中的強迫性重復,不知道自己一直都是用一樣的方式生活,那樣的人生有什麼值得呢?
結合之前說的自我實現的預言、權威期待、內在比賽,其實都是在某種意義上,是在重復,所以要我們開始覺知,開始慢慢改變。
② 人生腳本
微課《人生腳本釋義》人生腳本就是人生的藍圖。人生腳本(Life Script)由美國心理學家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 1910.05.10-1970.07.15)提出,他也是溝通分析理論(Transactional Analysis,縮寫為TA理論)的創始人。這個理論也是後現代心理學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理論,將人生做了一個系統的梳理。
Eric Berne
人生腳本當然不是真的腳本,而是人在各種體驗中所得到的感受。這種感受是否經過自己的處理,還是一團亂麻?這兩者是截然不同的。那些所有曾今對自己說過的話,發過的誓,暗自的決定,都是人生腳本的一部分。這些都是無意識的,然後冥冥中人生就會按照這個腳本開始上演。人如果抱有某種想法或者信念,他真的就會無意識地去配合行動,最後讓那個信念變成真實的情況,變成現實。心理學上稱為「自我實踐的預言」,這個預言是自己在童年早期為自己預言好的,沒有人強迫,是自己順著這個預言慢慢實踐出來的。EB提出,人生腳本在我們7歲以前就開始撰寫,由此應驗了中國的古話「3歲看大、7歲看老」,雖然東西方文化和哲學基礎完全不一樣,但卻都各自契合了起來。人生腳本內容的來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父母的訓誡和周圍人的評價;2.學校的教育、老師和同學的評價。角色一旦被「定義」了,就會不由自主地去配合。因為以一己之力去對抗這個貼在身上的標簽和角色是件非常辛苦且孤獨的戰斗。腳本就如同角色。幼年時期寫下的腳本效力比較強。因為幼年時是無意識地接收外界的信息,並沒有能力經過自己意識層面的篩選,因此無法通過意識來逃離。如果生活與腳本不同,人就會不自知地去調整自己的生活來配合腳本。人生腳本就是如此的強而有力。
信 —— 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
聽到這里,似乎對陸老師曾經說的話又多了一層理解與體會。因為這句話,生活只要抱有希望就一定會有希望!只要期盼並堅信幸福,就一定能獲得幸福!
從某種角度上說,每個人在幼年時期就決定了自己要如何生、如何死。無論走到哪裡都會按照這個腳本忠實地賣力演出。我們都是無意識演出的演員,很多時候我們無意識做的事情都在受到人生腳本的驅使,然而我們自己是不自知的。腳本的內容大概包括五個內容:1.父母的指令;2.指令下的人格發展;3.童年時期重要的決定;4.以某種特定的方法成功或者失敗;5.對過去的事情堅信不疑的這種確信的態度。作為人生腳本中唯一的主角,我們通過「禁止命令」這四個字來執行完成每一幕的劇情。這些禁止命令有語言的,也有非語言的。也就是別人對我們說的「你不能……」;「你不可以……」;以及別人從語氣、表情、動作、神態和身體姿勢中表達出來的對我們的否定,而且非語言的禁止比語言上的禁止效力更高。氣氛上的「禁止令」往往更為可怕,在語言背後的潛台詞往往對孩子傷害更大。一句冷冷的「不知道」帶給孩子的是「不要靠近我,不要來煩我」、「不可以撒嬌,不能給爸爸媽媽帶去麻煩」等成見。孩子會通過限制自己的想法和行為來獲得雙親更多的愛和關注,這就是孩子生存的本能。而幼年時期形成的成見往往不會自動消失,反而會在不自知的情況下影響孩子整個人生。讓腳本預言成真的,就是這些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形成的禁止令。十三個禁止令:1.不可以做……這個禁止令容易發生在父母管教嚴格、過度保護或者過分注重細節的家庭中。這種過分的行為規范會讓孩子形成「我還是什麼都不做比較好」的想法。有這種禁止令的人會一直扮演乖小孩的角色,長大後會欠缺積極性和主動性,更願意順從別人的意見。習慣順從別人的意見,不會自己主動思考。2.不可以做自己很多時候涉及到一個性別認同。「其實我們本來是想要個女孩的」、「女兒就是賠錢貨」、「要是生的是個男孩該多好」等等,父母或所處文化對孩子在性別上的「否定」或者所謂「遺憾」,其實是對孩子性別甚至人格的否定。禁止令也就隨之產生。這種禁止令會讓孩子異性朋友很多,同性朋友卻很少。對性別、性格等自己與生俱來無法改變的特質,如果有不能接納的地方,那很有可能會受這個禁止令的影響,變得沒有女人味或者男人樣。這個禁止令會讓自己對自己的性別或者自我很沒有自信,因為個人的東西都被父母或者所處的文化給否定掉了。連父母都不喜歡的,你自己如何會喜歡,又怎麼能相信別人會喜歡呢。所以這種人很容易受到外在評價、常識以及社會氛圍所左右。明明能做但卻不知道為什麼不願意去做,就是禁止令在起作用。3.不可以孩子氣家裡的哥哥姐姐經常會被要求讓著家裡的弟弟妹妹,於是便會產生禁止令。當成年後,聚餐聚會時忙著照顧大家,自己卻不值得享受或者沒有辦法讓自己享受。很可能就是受到這個禁止令的束縛。有這個禁止令的人,早早地被催促著長大,明明還是孩子卻不能自由自在地生活,不能夠表現出童真爛漫,性格上容易太過認真甚至是有些頂真,有時明明是別人的事,卻非得自己做,好像自己不做不行,就是責任感過剩,有可能會變成累贅。這個累贅就是禁止令帶來的。4.不可以長大和上一條情形相反。這種禁止令容易出現在被過度保護、被過度寵溺的孩子身上。這個禁止令會讓人覺得「我還是永遠當個孩子吧,什麼都不做,什麼都不會錯,反正有別人幫我」。很多時候戀母情形說的就是這種情況。長大成人之後可能依然無法擺脫這種「不可以長大」的禁止令,變成一個巨嬰。替孩子相親、決定結婚對象等,就是父母在用行動告訴孩子「你不可以長大」。至於父母不讓孩子長大的原因,則是多種多樣。對於祖輩來說,孩子不長大,比較好掌控,比較容易從孩子身上獲取價值感。對於父母來說,孩子不長大可能有不同的意義。比如說父母可以享受「自己永遠是正確的」這個感受,孩子長大了就會與父母爭論,孩子小就能完全掌控他。其實不是孩子不願意長大,而是父母不願意放手。因為放手之後將面臨太多的不確定,放手就意味著一個新的挑戰,於是就把這個挑戰扼殺在搖籃里,何樂而不為呢?如果父母對自己有足夠的自信,對養育孩子的方法有足夠的自信,那麼這條禁止令可能就不會輕易地加在孩子身上。這與孩子沒有關系,這只與父母如何看待自己有關。突然想到了男明星朱雨辰,他的媽媽就是這樣一位事無巨細事事躬親的母親。真的是太可怕也太可悲了。5.不可以有情感。很多軍人、警察或家裡有人位居高官的不苟言笑、很嚴肅的家庭中會出現這條禁止令。遇到傷痛被逼著只能忍住,不能表達。久而久之可能會變成一個很堅強的孩子,但內心的心酸和苦楚只有自己知道,無法坦率地表達自己的追求和情感,就是受到這條禁止令的影響。這條禁止令會讓人壓抑自己的情感,對很多事情裝作漠不關心,裝作毫不感動,沒有辦法痛哭流涕,也很難做到勃然大怒。聲音沒有抑揚頓挫,表情比較匱乏,這就是禁止令在影響你。為什麼家裡會不允許有情感?可能是因為家裡認為情感是種累贅,完成任務是不需要情感的。講究紀律和效率、嚴肅謹慎的氛圍會把人的情感壓抑下去。回到家後由於沒法調整自己的狀態,從而讓家裡也處於這樣的氛圍中,對於孩子來說,家長的一點點威嚴就可能形成非常大的禁止令。當孩子在家長這里受到一兩次挫折,當孩子發現自己開心的狀態卻不能被父母接受,會被認為是輕佻、隨意、孩子氣,那麼孩子便會根據父母的想法來改變自己的性格。另外可能是家裡不允許有負面情緒出現。家長無法再承載孩子的負面情緒,或者也無法處理這些負面情緒,從而這些負面情緒就像家中的大象,大家都看到卻又都裝作看不到,成為了家裡的累贅。陸老師說:很多來心理咨詢的人都是受了這條禁止令的影響。人生在世苦多樂少,很多事都會牽扯我們的情緒,如果有排泄的渠道和出口那還好,但如果渠道和出口都被堵上了,久而久之連感受情緒和表達情緒的能力都退化了、消失了,那麼面對你的可能會是一個非常壓抑的環境,壓抑到讓自己出現各種病症,壓抑到出現神經症,讓自己出現各種心理問題。因此強烈建議家長進行反思,千萬不要給孩子加上這種禁止令。否則孩子看起來滿足了你的內心需要,但是他自己的內心將變得一片荒蕪。你把他最後的出口都給堵上了,你把他享受人生的機會都給抹殺了,你把他能夠表達情緒的通道全部堵死了,所以不要做這樣的事。這是很危險的。要讓孩子多表達自己的情緒,情商不是通過壓抑來完成的,而永遠是通過培養和提點來完成的。6.不可以思考「不要和我頂嘴!」、「你閉嘴!聽我說!」……在父母歇斯底里怒罵下成長的孩子,非常容易有這種禁止令。這種禁止令久而久之會讓人放棄思考,甚至無法進行較為精密的邏輯思考,沒有辦法進行冷靜的判斷,很多盲目迷信,相信卜卦算命、星象命運包括星座等等的,很可能就是受到「不要思考」這條禁止令的支配。父母為什麼不允許孩子思考?因為思考會帶來碰撞。父母為了當下的安穩和求全,不想發生沖突,趁自己還有權力的時候,便運用權力去恐嚇孩子,不允許孩子多想。孩子想事情確實不會非常完善,會比較幼稚,甚至會問東問西地有些煩人,但無論如何我們不能剝奪別人思考的權利。不應該因為孩子打擾到你、與你觀點不一致了,你就打壓孩子思考的能力。在家裡能否允許幾種不同觀點同時並存呢?還是潛意識里你只認為自己才是唯一正確的?抑或是你認為家裡一言堂沒有問題?這種想法不能說是錯,但也絕對稱不上正確。因為你在否定孩子的同時,把他思考的能力和機會一並否定掉了。孩子不是玩具,更不是家長用來比較的工具。孩子是會成長的,他現在不如你不代表以後不如你,現在沒經驗不代表以後也沒經驗。現在的觀點不妥不代表以後的觀點一直都不妥。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但是很容易我們就把孩子思考的機會堵住了,因為此時此刻孩子確實不如你。比較心強、勝負心強得失心強的父母,很容易不自覺地去打壓孩子的能力。以後孩子不出息、不願意思考,不怪別人,就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一個會鼓勵孩子,一個家裡有多元化價值觀的,一個允許孩子懟自己的家長,才是新時代的好家長。因為你在認可孩子價值的同時也在培養孩子的能力,對錯沒有那麼重要,孩子以後終將離開你,你也終將離開孩子,你的離開是永久的離開,孩子一個人面對世界的時候,能力是否夠強就是現在你所決定的。多給他一點機會就是多給他一條生路。
智慧的代價是矛盾。
第一流的智慧是能夠讓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同時並存。
7.不可以靠近「別煩我,我忙著呢」說這樣話的父母會讓孩子覺得很難親近。你被迫與雙親保持距離,這種禁止令會讓你亦步亦趨,不敢接近。這個禁止令會讓人逃避和父母說話,有心事自然也不會說給他們聽,長大後也很難和別人訴說心中的想法,即使工作上有煩惱,也很難和主管或同事討論。很多時候就是一個人埋頭苦幹,遇到討厭的事情就抱著「忍忍就行了」的想法。這種人非常容易壓抑,因為你無法和別人靠近的時候,你就堵住了和別人溝通的渠道。這個禁止令會成為其他禁止令的基礎,對其他禁止令帶來「增幅」的作用,因為當你和別人溝通少了,你的內心會越來越壓抑,內心中的其他模式就會被放大。8.不可以成功做得好的時候沒有得到贊美,失敗的時候反而能得到安慰和鼓勵,這樣的經驗不斷重復很容易就形成「不可以成功」的禁止令。東方是儒家文化,我們不崇尚成功文化,我們提倡勝不驕敗不餒,於是就很容易受到「不可以成功」禁止令的影響。因為成功了不能開心,勝利了卻得不到一句好話或者一個公平的評價。相反,失敗了之後會得到鼓勵與安慰,這就是種強化,久而久之形成固化「我還是失敗比較好」。有的父母對於孩子的成功比較冷漠,甚至覺得孩子成功後的喜悅是不能接受的,反而在孩子失敗之後才會給予鼓勵,對於孩子來說當然是失敗比較好。還有的家長會說孩子總是在關鍵時候差口氣,一旦被孩子知道,這個標簽就很難被去掉,於是孩子便會無意識的配合家長的話,成為「關鍵時候差口氣」的孩子,認定自己就是無法成功的人。莫名其妙把事情做砸的人,很可能身上就有這種「不可以成功」的禁止令。9.不可以有慾望小時候因為生病家庭經濟比較困難,或者父母含辛茹苦的,就比較容易形成這種禁止令。這些都不是語言上表達的,這些都是在實際生活中能感受到的。你會覺得自己的慾望就是別人的負擔,你提出要求就是給別人增加負擔,內心深處可能就會覺得自己是個累贅。無法坦率地說出自己要什麼,不僅如此,還會把機會拱手讓人,或者自己破壞屬於自己的幸福。人家升職,自己覺得薪水低點就低點吧,自己省吃儉用供養家人,別人借錢也無法拒絕。這種禁止令會讓你無法活出自我,因為自我是以自己的慾望滿足為代價的。如果你的慾望都沒有辦法得到滿足,包括性、食慾、成就欲等等,你覺得當你沒有存在感的時候,是個累贅的時候,你怎麼配擁有這些東西呢?不配,餓不死就行,好的都是該給別人的。內心還在期望,如果給了別人,別人能對我好一點,如果我表達了自己的慾望,得到了自己的東西,別人可能就不會對我好了,甚至會攻擊我、嫌棄我。我寧可什麼都不要,請大家對我好一點。經常這種人就是討好型的人格,他無法拒絕別人的要求,內心深處覺得自己不配擁有幸福,沒有自己滿足自己的能力。這種情形會讓我們的自我發展嚴重受挫,讓我們變得極其壓抑,並且這種禁止令會直接傳導給孩子。因為有這條禁止令的人,潛意識里瘋狂地表達我想要,但卻壓抑自己不可以表達自己想要,當你付出所有的東西之後沒有得到你想要的,魔鬼就會出來,性格中的另外一面就會迸發出來,這是非常可怕的。討好型人格的人是在背後索取,而不是在表面就直接溝通,他想要的東西要是拿不到,要小心。當你有這種表達的時候,你的孩子可能會非常受傷,原因就是當你的孩子接收到你這部分潛在需求的時候會無法承受。他會想媽媽為什麼會這么變態呢,明明對我很好卻背地裡對我不滿意呢,因為作為孩子沒有對媽媽感恩,媽媽想要的沒有得到。媽媽對孩子好是因為那些暗地裡的需要,這是一種黑暗中的交易。而孩子察覺不到這點。孩子認為父母對自己好是天生的,於是你在暗地裡對孩子不斷的索取,孩子會覺得越來越累,同時又沒有能力來讀取你行為背後的信息,問題就產生了。孩子也會形成這種討好型人格。這種討好是背地裡的討好,因為他覺得他怎麼做都不能滿足你,因為你的需求根本沒有擺在明面上。你潛在的需求就像吸血鬼一樣不斷地在暗地裡吸取孩子身上的能量,讓孩子變得十分虛弱。就像一場合謀,每個人都在參與,但每個人都無能為力。這也是另外一種三角關系,這就是這條禁止令的作用。10.不可以健康當孩子在生病的時候能夠隨心所欲地吃點心、喝果汁等等,生病的時候才能獲取父母更多的愛和關注,生病時才能讓父母更多地照顧你,或者你看到父母只照顧那些體弱多病的兄弟姐妹,禁止令就產生了。這種禁止令會讓人通過生病或受傷來博取同情,通過一些突兀的行為或者奇怪的發言去引人注目。身上一堆健康問題也不願意改變生活習慣,可能會不斷地暴飲暴食等等。就是因為雖然身體不健康了,但獲得了更多的關注。聽到現在大家有沒有發現,所有的禁止令都只有一個作用,「獲取父母更多的關注」。還是那句話:如果不能獲取父母的關注,對孩子來說就是死路一條。這是深植在基因里的一種恐懼,在現代,他身體餓不死,但心理上已經餓死了。一個獲得不了父母關注的孩子是沒有存在感的,是沒有存在的價值的,他會從根本上否認自己,會盡一切可能去追尋讓父母關注自己、喜歡自己、在乎自己的證據。當他拿不到這個證據的時候,他的心理會走向陰暗面,或者另外一面,至少他一定不可能會成長為一個健康陽光的孩子。為了能讓父母關心自己、關愛自己、關照自己,孩子能夠付出多大的代價啊?一切代價!他們甚至可以付出生命的代價和健康的代價。因為健康和內心的感受相比根本不值一提。健康這種東西是個概率性的東西,但是內心的感受卻是一種絕望。超媽應該要有能力來了解孩子真實的處境,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去幫助他權衡利弊,然後明白什麼才是一個母親該做的。11.不可以重要當考試獲得好成績,開心地告訴爸媽的時候,父母冷淡的回應會讓孩子因為沒有受到認可而倍受打擊。久而久之會讓孩子認為自己不能變成重要的人,因為1變成重要的人也沒人在乎,2變成重要的人,也許甚至會被人攻擊。有這個禁止令的人經常會費心讓自己不要太醒目,也很討厭去背負責任。這種人有著樸素的打扮,話很少說話聲音也很小。就是這個禁止令在起作用。還有些人,當下屬或者隊員的時候很優秀,一旦成為領導就完全無法發揮實力,因為內心中他不允許自己變得傑出,不允許自己變得優秀。就是這個禁止令。當有機會升遷的時候,由於這條禁止令會主動停下腳步,不使出全力還不知道是為什麼。費解的原因是因為你不知道禁止令已經根植在了你的內心。12.不可以有歸屬感父母幫孩子選擇朋友,或者幫孩子答辯,這種例子屢見不鮮。父母說的時候可能是說者無心,但聽者有意。孩子和同代人的接觸會因為你這種言行而越來越少。這種禁止令的人永遠都是單槍匹馬在做事,很難融入團隊和職場。就算參與集體活動,也會不知不覺變成單獨行動,或者經常拒絕邀約,就是這條禁止令在作用。你沒有辦法在團隊中找到自己的歸屬感。因為你的決定一直都是父母幫你做的。你的朋友是別人幫你挑的。久而久之會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和資格來挑選你想要的東西,所以不如就算了吧。13.不可以存在。這是最為痛苦的一條禁止令。當你在幼年遭受虐待的時候,或者聽到父母說「要不是你我早就離婚了」,你會被父母視為不幸的原因,你就是敗家子、就是父母的累贅,就因為你的出生,家庭才會這樣、父母才會這樣,所有的不幸福,原因都是你。這種禁止令是非常可怕的。它能直接摧毀一個孩子的信心,內心直接變成一片荒蕪。這個禁止令出來,會讓孩子對一切失去信心,對自己失去信心,世上一切都是慘淡無光的。因為否定了自己的存在,這個人就會破罐破摔,他不會愛惜自己的身體和生命,經常酗、葯物成癮、吸Du等等,因為破罐子的命運只有破摔。既然你讓我變得不幸,老子就不幸給你看,這種自證預言就這樣自己身上得到了循環。不僅我不幸,我還要讓身邊人都不幸。你們不是恨我嗎?行!那我作賤自己給你們看!這些都是潛意識的運動,因為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遭遇找到理由。找到了理由你得去證明這個理由。以上13條禁止令用一句話總結。童年時期得到的禁止令就會形成人生定位,這是我們的認知、判斷的基礎,也決定了我們會如何看待這個世界。
③ 什麼是決定你一生命運的關鍵因素
什麼是決定你一生命運的關鍵因素?
20220119
在你看來,什麼是決定你一生命運的最關鍵因素呢?
有人認為,一個人與天俱來的天賦最重要,如果沒有與天俱來的天賦,怎麼會有像牛頓,愛因斯坦,哥白尼,伽利略這樣像神一樣的牛人呢?怎麼會有像釋迦牟尼,耶穌,穆罕默德,老子,孔子,孟子這樣的大神呢?像我們這些凡人,無論如何努力,都不可能成為如此的牛人的。
有人認為,人生的志向目標很重要。王陽明說: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漂盪奔逸,終亦何所底乎?王陽明認為,人生只一事,那就是立志。沒有志向的人,內心沒有對善惡的鑒定判別。對善惡沒有判別,就會沒有方向。這就如同一匹無銜的馬,一葉無舵的舟,不但危險,而且等於白來世上一回。人生是否有意義,關鍵就在於你是否存了善念。要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
有人認為,人的思維模式和態度是決定一個人一生命運的最關鍵因素。稻盛和夫認為,人一生的命運取決於你的能力,你的努力程度和你的思維模式。其中,思維模式是決定你命運最關鍵的因素。科普作家水木然認為: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別就是認知的差別,對世界萬事萬物不同的認知水平,決定我們每個人的心態和思維模式,每個人的言談舉止往往是你的態度和思維模式的外在表現。不同的態度和思維模式決定你的每一次選擇,而你人生中無數的選擇就決定你一生的命運。
有人認為,你的內心決定你一生的命運。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馬斯洛有一句名言:Your attitude will change following
the altering of your heart; then your
habit will be varied; followed by the
transformation of your own characterwhich will eventually make a
difference to your life.
老何的理解為:
你的內心決定你的態度;
你的態度決定你的習慣;
你的習慣決定你的性格;
你的性格決定你一生的命運!
再深一層思考下去,究竟是什麼決定我們的內心呢?
最近,老何有緣學習了一篇關於艾瑞克·伯恩《人生腳本》的讀書筆記(見附文),很認同艾瑞克.伯恩所說的「人生腳本就是潛意識對一生的計劃」的觀點,覺得該觀點與佛學的阿賴耶識或業力非常相近,我們內心深處的各種心念,我們的各種行為習慣,都會形成我們的意識記憶和潛意識或阿賴耶識,並可能成為你的生命預言和命運。
然而,再深入思考下去,究竟是什麼因素決定我們每個人的潛意識或阿賴耶識呢?
古人雲:「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貴人十養生。」
我們每個人的出身家庭,與天俱來的遺傳基因和天賦,成長的環境,從小孩成長過程的所有經歷、所有行為、所有的心念,都會在我們大腦的深層邊緣系統形成記憶和潛意識,這種我們平時意識不到的個人潛意識和集體潛意識,無時無刻地不在影響和決定我們的內心和心態,也無時無刻地不在影響和決定我們的習慣和性格,更是無時無刻地不在影響和決定我們每個人一生的選擇和命運。
「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決定你的一生命運的關鍵因素
中國古人曾有言:「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貴人十養生。」
一個人的命數,以及他的運氣,就是他此生的基礎;而他所處的環境,個人所擁有的德行,將決定了他的未來。
有了上述這四點之後,人們還得發奮去讀書,提高個人的修養。那他絕對不同凡響。
一個人的名氣,以及他的相貌,這是他混江湖的名片;而他所做的事兒,所遇到的貴人,統統都是來助他一臂之力的。
有了中間這四點之後,人們還需要好好地保養自己的身體,爭取活得長久一些。如此,他才有出頭的機會。
也就是說,命運、時機、環境、品德、讀書、名氣、長相、態度、貴人以及身體,這十個重要的因素影響了人們一輩子。
我們不妨想想,從古至今的名人以及大人物,哪個人不具備上述的這些條件呢?一般來說,只要做到了十點中的五六點,那這個人將成就大業。
王侯將相和平民百姓差在哪裡呢?只差在條件。前者有著無數優勢的條件,而後者啥都遇不到。如此,人生的差距就會特別大。
我們不妨看看楚漢爭霸時的項羽和劉邦,為何劉邦能戰勝項羽呢?
項羽個人的性格不好,不是當君主的料,那他的命運就被「性格」影響了。一旦性格有問題,那他就會親手毀掉自己的優勢。
劉邦呢?性格特別好,懂得與人打交道,懂得如何操控人心,是當君主的料。因此,他的「性格」就能讓他收獲優勢,有時機、有地盤、有名氣、有貴人、有態度以及有格局,那他不就能成就帝業了嗎?
別把人生這個問題想得太復雜,他之所以能成功,而她之所以不成功,不就出在以上這十個問題上嗎?
哪怕到了現代,那些互聯網帝國的大佬不也是集齊了諸多優勢,最後站穩腳跟,成就卓越的嗎?
有些人碰到了時機,直接站在風口浪尖上,而且他個人能力不錯,有貴人投資扶持,那他不就能「飛」起來了嗎?
相反,有些人雖然碰到了時機,可能力不夠,也沒有別人的扶持,更受到了風險的影響,那他不就被人吞並了嗎?
從古至今,所有的發展和失敗都無法逃出這十點。所以說,好好地提高個人的優勢,才能厚積薄發,一鳴驚人。
附:艾瑞克.伯恩:你的潛意識正在成為你的生命預言和命運,你卻一無所知
本書是溝通分析創始人伯恩最重要的著作,講述人如何在年幼的時候「規劃」了自己的人生腳本,又如何踐行「失敗者」的角色。伯恩與其他精神分析流派的不同主張是,心理治療不應該僅僅是使人好受一點或是更適應一點,而是要徹底改變原有的腳本命運,活出真正成功和幸福的人生。
在本書中,艾瑞克·伯恩說,無論你做什麼事情,都取決於你的「腳本」。你現在如何回應他人取決於你小時候做出了關於自己、關於他人以及關於世界的怎樣的情感決定。
腳本是關於你打算如何度過一生的計劃。你制訂這個計劃時還只是個小孩子,它基於你當時對世界的了解。早年決定由你做出,在人生的後續階段,你也可以根據需要改變這些決定,即改變你的腳本。
腳本是了解人類命運的重要概念。腳本可以解釋為什麼一個人終其一生都在努力,卻仍舊無法感到滿足;也可以解釋另一個人為什麼在人生中只是做了點小事,卻感到相當歡喜。或者,為什麼一個人很會與人打交道,而另一個人卻備感孤獨;為什麼一個人在年老時適應良好,而另一個人卻感到想跳下橋頭,終結生命。
腳本的內涵相當深厚。本書是一本經典著作,因為腳本這個概念第一次在心理學及溝通分析領域被提出。
【作者簡介】
艾瑞克·伯恩(EricBerne),美國心理學家,早年學習精神分析,20世紀50年代創立溝通分析流派(TransactionalAnalysis,簡稱TA)。其溝通分析法在此後的幾十年中,在心理治療、教育、管理以及各個與人際關系密切相關的工作領域里,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人生腳本》讀書筆記:探索「命運」的心理學
為什麼我的感情總是遭遇挫折?
為什麼我的事業怎麼努力還是不能成功?
為什麼我的婚姻一直不幸福?
為什麼我總是不知道自己要什麼?
為什麼我總是抑鬱、焦慮、恐懼……
為什麼我的人際關系總是這么……
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
——其實,你的「命運」,早已註定!
你人生的腳本,生命的過程甚至結局,已經被一個7歲的孩子寫下來!
他/她從一出生就開始寫,在3歲的時候,就已經寫好劇情的大綱。
7歲時,他/她已經完成了你一生故事的主要細節,包括你的愛情、事業、婚姻、情緒狀況、人際關系……
那個孩子就是你自己!
這個故事就是你的人生腳本。
人生腳本是潛意識對一生的計劃。
現在,你已經長大成人,故事是怎麼開始的都已不記得了。
到目前為止,你可能還不知道整篇故事都是自己寫下來的。
可是多年來你卻很自然地把這個故事活出來,
並且被潛意識帶領著,總是陷入相同的困境,甚至走向預定的結局!
「人生腳本」是人際溝通分析學(TransactionalAnalysis,簡稱TA)的核心理論之一。其創始人、美國家喻戶曉的心理學大師艾瑞克·伯恩把「人生腳本」定義為:人生腳本是童年時針對一生的計劃,被父母親所強化,從生活的經驗得到證明,經過選擇而達到高潮。
《人生腳本——徹底改變命運的溝通心理學》伯恩最重要的著作,講述人如何在年幼的時候「規劃」了自己的人生腳本,又如何踐行「失敗者」的角色。
伯恩與其他精神分析流派的不同主張是,心理治療不應該僅僅是使人好受一點或是更適應一點,而是要徹底改變原有的腳本命運,活出真正成功和幸福的人生。他不僅幫助人們認識到自己的失敗腳本,也幫助人們改寫腳本,不再受其無形的約束。伯恩的寫作風格和他的治療一樣,風趣幽默、又極犀利,使人慾罷不能。
你新認識了某個人。你說「你好」。對方也說「你好」。接下來你會說什麼?你又會做什麼?你會匆匆離去嗎?你會主動交流嗎?還只是等著?還是什麼?
好吧,在本書中,艾瑞克·伯恩說,無論你接下來做了什麼,都取決於你的「腳本」。你現在如何回應他人取決於你小時候做出了關於自己、關於他人以及關於世界的怎樣的情感決定。
腳本是關於你打算如何度過一生的計劃。你制訂這個計劃時還只是個小孩子,它基於你當時對世界的了解。早年決定由你做出,在人生的後續階段,你也可以根據需要改變這些決定,即改變你的腳本。
腳本是了解人類命運的重要概念。
腳本可以解釋為什麼一個人終其一生都在努力,卻仍舊無法感到滿足;
也可以解釋另一個人為什麼在人生中只是做了點小事,卻感到相當歡喜;
或者,為什麼一個人很會與人打交道,而另一個人卻備感孤獨;
為什麼一個人在年老時適應良好,而另一個人卻感到想跳下橋頭,終結生命……
——腳本的內涵相當深厚。
《人生腳本》是一本經典著作,因為腳本這個概念第一次在心理學及溝通分析領域被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