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司馬編程
① 讀《三國故事》有感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讀《三國故事》有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三國故事》有感 篇1
讀了《三國故事》這本書,裡面許多的英雄人物、歷史事件和典故讓人意味深長。不愧能成為家喻戶曉的古典名著,讓人受益終生。
剛開始讀的時候,我還覺得這本書刻畫的人物形象特徵生動有趣。劉備,從一開始的桃園三結義這個故事中就讓我對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非常重情重義,因為自身實力有限,在諸侯混戰過程中屢屢遭受失敗。但是因為他始終堅持以德服人的行為准則,受到眾多人的尊敬。最後他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建立了蜀漢政權。而後又因為關羽被東吳所害,劉備不聽群臣勸阻,執意發動對吳國的戰爭,結果兵敗夷陵,最終抱憾病逝於白帝城。
做人以德為念,重情重義,的確值得頌揚,但同時也要明白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道理。
我不由得想到了我二年級的時候,一天晚上,宿舍的舍友滿頭大汗地跑回來,急急忙忙地說隔壁宿舍有人搶了他的東西,叫我們都去幫他一起拿回來,其他幾個舍友聽了也趕快爬起來跟著他往外沖出去了。就這樣,我們一群人浩浩浩盪盪地來到了那位搶東西的同學宿舍,當時,也許見我們人多,三言兩語的他就把東西還回來了,我們一群人凱旋而歸。
正當我們打鬧談論間,班主任老師就來到了宿舍,旁邊還站著那個帶著哭腔的同學。經過一番義正辭嚴的匯報,我們被批評教育了一番,還寫了檢討,匯報給了家長……在我們看來是義舉的行為,實則是給其他同學帶來了心理傷害,也造成了不良的影響,遇到事物應當第一時間向老師匯報溝通協調解決。這也讓我們更明白了同學之間應當團結友愛。
讀完了這本書以後,受益良多。尤其讓我明白應該寬以待人,與人為善,嚴於律已,戒驕戒躁,真誠交友。
讀《三國故事》有感 篇2
今年寒假,我讀了林漢達先生寫的美繪本圖書—中國歷史故事集之《三國故事》。
在《三國故事》這本書里按歷史進程共選取了26個相對獨立的故事,如轅門射戟,三顧茅廬,火燒赤壁,七擒孟獲,三國歸晉……書中通過通俗易懂的文字和精美的圖畫描繪了許多三國時著名的人物和歷史事件。其中,我最崇敬諸葛孔明了,因為他有深謀遠慮、堅守信念、嚴於律己等優點,值得我們大家學習。
首先,深謀遠慮表現在孔明在隆中閉門苦讀十年,為了劉備的霸業,他單身過江,聯吳抗魏,實現了以弱勝強。七擒孟獲時以攻心為上攻城為下的策略使蜀國南部有了長久的安寧。其次,堅守信念表現在孔明始終以先主託孤為重,先後六齣岐山,最終因過於勞累病故五丈原。另外,嚴於律己表現在孔明帶兵軍紀嚴明,對自己也不例外。如馬謖失街亭後,並沒有把所有責任推給馬謖,而是主動以用人不當為由,自降三級。
《三國故事》讓我了解了歷史,更了解了孔明的高貴品質,從現在起,我也想像孔明一樣在學習生活中嚴於律己,堅守信念。
讀《三國故事》有感 篇3
《三國演義》是我和爸爸最喜歡讀的書,從小爸爸就常常給我三國的歷史故事,由於爸爸以為三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除年齡戰國時期外最值得大書特書的一段歷史。當我讀到關羽之死的時候,不禁眼裡含滿了淚水,英雄末路時令人不勝感概。
關羽一生忠義、義薄哉軌,人稱關公,溫酒斬華雄一戰成名,白馬坡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義無反顧他是立下赫赫軍功的蓋世英雄。但是英雄也不是完人,英雄也有失誤,而且是足以致命的失誤。「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關羽父子同死,結果使得劉備從四川起兵東征為他報仇,卻又被陸遜火燒連營,兵敗夷陵,國力損失過半。諸葛亮隆中對為劉備設計的戰略是,雄據荊、益二州,外連東吳,內修政治,然後兩道北伐,同一中原,恢復漢室。最後由於關羽的「大意」,隆中對的戰略完全被破壞,兩道北伐成了六齣祁山,劉備大業終於無法完成。
關羽之死,自大之禍。他固然勇冠三軍,但卻過於自負,甚至關羽最望不起的人是孫權,他把自己比為虎,比喻孫權作犬。結果卻被孫權的大將呂蒙、陸遜出奇兵打敗。驕兵必敗,這是中國傳統的聰明。軍事戰役如斯,我們在學習中也是如斯,尤其是我在編程的學習過程中,望到好似簡朴的標題題目,我就不自覺地說「垃圾」,結果卻由於一些小小的「大意」,程序調試卻花費了大把大把的時間。
牢記驕兵必敗的道理,耐勞學習,謙虛謹嚴,不驕不躁,這是讀關羽大意失荊州留給我的啟示。
讀《三國故事》有感 篇4
今天,我成功地讀完了《三國演義》這一篇名著,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在三國中,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
如果說魏國在三國里智謀最強,一點也不為過。曹操的用兵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兩個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太過陰險。再說蜀國,首當其沖的必定是卧龍:諸葛亮。他那過人的機智,嫻熟的兵陣,無不讓後人嘆為觀止。還有像龐統、姜維、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認為都不如孔明。吳,一個占據三江六郡的國度,能算得上是有謀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時期的周瑜就熟讀兵書,精通布陣。
這些人物和國家我們不難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關系著成功。在現實生活中,如果一個人把現實生活中最為寶貴的.誠信也丟掉了,那這個人還有什麼呢?讓我們打開誠信的大門,用我們永久的身份證去面對人生吧!
讀《三國故事》有感 篇5
《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名著中的一部歷史小說。作者元末明初的羅貫中在書中著重地描寫了歷時約半個世紀的魏、蜀、吳三國的興衰過程。
這本書用淺近的語言把百餘年間發生的錯綜復雜的事件敘述得有條不紊。它塑造了一個個形形色色的人物,栩栩如生,個性鮮明,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最佩服的是諸葛亮。他神機妙算、足智多謀,知天時、曉地利,知人知面更知心。「舌戰群儒」、「草船借箭」、「三氣周瑜」、「大擺空城計」等膾炙人口的故事,就足以體現孔明當屬智慧的化身。有一副對聯是這樣概括諸葛亮一生功績的——收二川,排八陣,六齣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 收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里,變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我覺得十分恰當。
武將中,我最欣賞的是關羽。他驍勇善戰,立下無數戰功:水淹七軍、千里走單騎、單刀赴會……與劉備、張飛桃園結義後,一直跟隨玄德,忠心不二。可惜這樣的大英雄最後因大意而失了荊州,敗走麥城時不幸遇難了。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三國演義》中的故事與人物深深吸引著我,其中的文化與智慧更是引領著我一遍又一遍地去感受……
讀《三國故事》有感 篇6
這個暑假我閱讀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使我受益匪淺。《三國演義》刻劃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其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
此書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它在我心中是一個個傳奇的故事,桃園三結義,三顧茅廬,赤壁之戰……我還明白了俗語「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肚子在唱空城計。」……的含義。這本書讓我了解了古人的足智多謀,比如說:諸葛亮三氣周瑜、諸葛亮建七星壇引東風等,還讓我知道了古代軍士的英勇善戰,比如說:趙雲殺進幾十萬人的,如同入無人之地;關羽過五關斬六將。
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諸葛亮了,無論在中國歷史上,還是在民間,諸葛亮向來是位大紅大紫的風雲人物。在諸葛亮身上,除了忠、孝、義集於一身外,最大特點主要表現在一個「謀」字上面。諸葛亮的智謀,超群出眾,足智多謀,神機妙算,上知天文、下曉地理,而且還精通陰陽之道,能呼風喚雨、感知天地萬物,運籌帷幄,用兵入神,百戰百勝,決勝於千里之外。觀其諸葛亮的一生,為了劉氏父子的江山社稷,可謂嘔心瀝血,忠貞不二,鞠躬盡粹、死而後以,直到臨死之時,還念念不忘劉家的江山社稷大業。算得上模範軍師、模範丞相、優秀相父與師爺!
總而言之,《三國演義》是我心中永遠的經典!
讀《三國故事》有感 篇7
今年暑假,我看完了《三國演義》這本書,聯系了史實《三國志》,我寫下了這篇讀後感。
《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用了小說的手法,記錄了從漢末到晉初這幾十年的歷史。這期間,先是出現了許多的勢力,後來只剩下蜀、魏、吳三足鼎立,最後由司馬家族一統天下作為結尾。但這其中,作者總是有意神化蜀國,到後來,似乎劉備是正義勢力,而其他兩國都變成了反派角色了。
其實,沒有真正的對與錯。劉備、曹操、孫權其實都一樣。因為他們都是為了一統天下。所以,看問題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也不一樣。換種說法,如果三個人互相為敵,那麼每個人都會看到其他兩個人不順眼。而作者就是站在蜀國的立場上的。就說說咱們耳熟能詳的諸葛亮吧。頭戴綸巾,身披鶴氅,羽扇綸巾明明是周瑜的衣服,羅貫中搬到了諸葛亮身上。火燒赤壁,周瑜好不容易等到了東風,卻變成諸葛亮借來的了。草船借箭明明是孫權乾的,卻又用來體現諸葛亮的「聰明才智」。周瑜之死與諸葛亮無關,把周瑜寫成心胸狹窄,讓他太委屈了。歷史上,諸葛亮是常敗將軍,而周瑜才是百戰百勝,而作者看待事物,就是從蜀國百姓們的角度來看的。
我們看事物,也要從多個方面來看。雖然說每個方面可能都沒錯,但是我們一定要用最冷靜的頭腦,最公平地看待事物。作文
讀《三國故事》有感 篇8
在那戰火紛飛的公元3世紀,天下大亂,各地諸侯紛紛起兵,各佔一方。這,就是三國,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年代。
我今天要介紹的這本書,就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我敬佩書中那些可歌可泣的人物:劉玄德(劉備)、張翼德(張飛)、關雲長(關公)、趙子龍(趙雲)等。
看完這本書,我想到了桃園三結義的劉、關、張三人。劉備,字玄德,是三國時期蜀漢的開國皇帝。他結交了被人們稱為「武聖」的關羽和愛結交天下豪傑的張飛。我還記得,他們走進桃園,備下青牛、白馬等祭禮,三人一起焚香跪拜,立下了誓言:「今劉備、關羽、張飛在此結拜為異性兄弟,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百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後土,實鑒此心。背義忘恩,天下共戮!」是啊,他們有難同擋,有福同享,真是好兄弟啊!
我還想到了給關羽刮骨療毒的華佗。關羽在樊城之戰中,左臂中了毒箭,骨頭發青。他四處尋找醫生,最後,華佗來了。他看看關羽傷勢,嚇了一跳:如果再不治,幾天後這只手就廢了!華佗於是問關羽:「我需要把你的皮肉割開,刮骨頭上的毒。你能忍住嗎?」「我視死如歸,當然不怕。」關羽說。就這樣,關羽喝了幾杯酒,邊與馬良下棋,邊伸臂讓華佗醫治。華佗取出尖刀,讓助手捧盆在下邊接血。華佗割開皮肉,就「嚓嚓嚓」地颳起來。關羽邊喝酒吃肉,邊談笑下棋,全無痛苦。刮骨聲仍在沙沙作響。眾人屏住聲息,沒有一絲動靜。華佗鄭重地縫完最後一針,閉上雙目靜默了許久,彷彿剛從空前的激動中解脫出來,同時也佩服關羽的堅韌。
英雄就是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的人。
讀《三國故事》有感 篇9
我看過許多的名著,但我最喜愛的是《三國演義》,書中人物眾多,有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勇猛直率的張飛,忠心護主的趙雲等,但我最喜歡的人物是關羽,他武藝高強,重情重義,是一個忠義智勇兼備的人,他的許多故事讓我欽佩不已。
關羽身高九尺,棗紅臉色,相貌堂堂,威風凜凜。他與劉備、張飛兄弟桃園三結義;他不貪曹操給他的重賞,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終使三兄弟重聚;他秉燭達旦,好讀左氏春秋,能誦如流;他為醫箭傷刮骨療毒時,一麵食肉飲酒,一面與馬良下棋,神態自若,似乎沒有疼痛的感覺。如此英雄氣概,更讓我深深地著迷。
讀了《三國演義》一書,使我受益匪淺,書中精彩的故事不但增長了我的知識,更重要的教會了我如何讓做人做事。關羽的那種義字當頭,不俱萬難的氣概讓我敬佩。但他剛愎自用,結果落得了敗走麥城的結局讓人扼腕嘆息。我們應該學習關羽的大無畏的精神,全心全意幫助別人,保家衛國,無私奉獻,也要看到關羽的不足之處 ,吸取大意失荊州的教訓,做一個全面發展的好孩子。
讀《三國故事》有感 篇10
在三國風雲人物中,我最喜歡典韋,他是曹操手下的一員猛將。
典韋從軍的一天,營地的大旗竿被大風颳倒了,一幫人誰也扶不起來,這時,典韋卻用一隻手就扶起來了,迎風而立,任由狂風怎麼刮,旗竿卻紋絲不動。
都軍校尉夏侯惇聽說了這事,就把他要了過去,讓他做前敵司馬。他勇猛過人,每次上陣殺敵數量都是最多的。
後來夏侯惇向曹操推薦了這個難得的人才,編入了曹操的衛隊,不久升為帳前都尉,也就是警衛隊隊長。自此,他就多次為曹操效力。
有一年,曹操出征荊州,來到宛城,宛城侯張綉投降。十幾天後,張綉謀反,奇襲曹操軍營。典韋知道後,手持雙戟,沖上前去,以一當十,敵軍攻不上來,使曹操得以逃生。可叛軍從別的營門殺了進來,越來越多。典韋的部下只剩十餘人,他也身受重傷,兵器都殺得卷刃了,終因傷重不支,怒目大罵敵兵而死。
曹操聽說典韋和他的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一起戰死沙場,他不哭其子,獨哭典韋。足可見他對典韋的疼愛之心。
我覺得,典韋的一生沖鋒陷陣、勇猛殺敵,真是一員當之無愧的猛將。他的不畏生死、永不言退的精神多麼令人敬佩啊!
② 司馬懿是哪國人
三國時期魏國
司馬懿 字仲達,公元179年-251年,72歲,(河內溫縣孝敬里(河南溫縣招賢鎮),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權臣。多次率軍對抗諸葛亮,以其功著,封宣王。其孫司馬炎稱帝後,追尊為晉宣帝。
司馬懿其先出自帝高陽之子重黎,為夏官祝融,歷唐、虞、夏、商,世序其職。周朝,以夏官為司馬。其後程柏休父,周宣王時,以世官克平徐方,錫以官族,因而為氏。楚漢間,司馬仰為趙將,與諸侯伐秦。秦亡,立為殷王,都河內。漢以其地為郡,子孫遂以為家。自仰八世,至東漢安帝時,生征西將司軍鈞,字叔平。司軍鈞生豫章太守司軍量,字公度。司軍生潁川太守司軍俊,字元異。司軍俊生京兆尹司軍防,字建公。司馬防就是司馬懿的父親(上述內容均取自《晉書·宣帝紀》)。晉武帝司馬炎在他的一個詔書稱:「本諸生家,傳禮來久」(《晉書·禮志》)。
司馬懿為司馬防次子,史書稱他「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晉書·宣帝紀》)。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司馬懿生在亂世中,「常慨然有憂天下心」(《晉書·宣帝紀》)。
南陽太守楊俊素以知人善任著稱,司馬懿二十歲前,楊俊曾見過他,說他絕非尋常之之;尚書崔琰與司馬懿的兄長司馬朗交好,曾對司馬朗說:「君弟聰亮明允,剛斷英特,非子所及也」(《晉書·宣帝紀》)。
建安六年(201年),郡中推舉他為上計椽。時曹操正任司空,聽到他的名聲後,派人召他到府中任職。司馬懿見漢朝國運已微,不想在曹操手下,便借口自己有風痹病,身體不能起居。曹操不信,派人夜間去刺探消息,司馬懿躺在那裡,一動不動,像真染上風痹一般。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為丞相以後,始用強制手段辟司馬懿為文學掾。曹操對使者說,「若復盤桓,便收之」(《晉書·宣帝紀》)。司馬懿懼之,只得就職。曹操讓他與太子往來游處,歷任黃門侍郎、議郎、丞相東曹屬、丞相主薄等職。司馬懿在曹操手下任職,小心謹慎,勤勤懇懇,「至於芻牧之間,悉皆臨履」。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討張魯,司馬懿隨軍。他對曹操說:「劉備以詐力虜劉璋,蜀人未附而遠爭江陵,此機不可失也。今若曜威漢中,益州震動,進兵臨之,勢必瓦解。因此之勢,易為功力。聖人不能違時,亦不失時矣。」曹操說:「人苦無足,既得隴右,復欲得蜀」(《晉書·宣帝紀》)!沒有採納他的建議。
建安二十四年(219),當孫權向曹操上表稱臣、慫恿曹操自立為帝。曹操說:「此兒欲踞吾著爐炭上邪!」司馬懿說:「漢運垂終,殿下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之。權之稱臣,天人之意也。虞、夏、殷、周不以謙讓者,畏天知命也」(《晉書·宣帝紀》)。當時曹操手下的門閥官僚擁漢者尚多,為曹操所深忌,而荀彧、崔琰等著名人物都因對曹氏代漢有異議而不得善終。大概司馬懿在這個關鍵問題上早就表示支持曹操,因此曹操才對他由猜忌逐漸轉為信任。
曹操進封魏王後,升任司馬懿為太子中庶子,佐助曹丕。時司馬懿「每與大謀,輒有奇策」(《晉書·宣帝紀》),為曹丕所信任和重用,所以關系一直很好。司馬懿還與陳群、吳質、朱鑠並稱四友。
此後,司馬懿更是常謀國事,多出奇策。不久,司馬懿轉為丞相軍司馬。他指出荊州刺史胡修粗暴,南鄉(治南鄉,今河南淅川東南)太守傅方驕奢,都不應駐守邊防,曹操未予重視。
同年六月,劉備繼取漢中後,派孟達、劉封攻佔漢中郡東部的房陵、上庸等地,勢力有所擴展。七月,孫權欲攻合肥,魏軍大部調動淮南防備吳軍。鎮守荊州的蜀前將軍關羽,乘此機會,留南郡(治江陵,今湖北江陵)太守糜芳守江陵,將軍傅士仁守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自率主力北攻荊襄(魏荊州治新野,今河南新野;襄陽郡治襄陽,今湖北襄樊)。圍魏將曹仁,水淹於樊七軍,斬龐德。時樊城守軍僅數千人,城牆因水淹多處崩塌,曹仁曾考慮放棄樊城,被輔助曹仁的汝南太守滿寵所勸止。曹仁決心奮勇抵禦。胡、傅二人果然乘機降蜀。此時,陸渾(今河南嵩縣東北)人孫狼等,亦殺官起兵,響應關羽。關羽聲勢一時「威震華夏」(《三國志·蜀書·關羽傳》)。
當時都城在許昌,距樊城很近,曹操感到威脅,為避關羽鋒芒,一度准備遷都河北。司馬懿和曹椽蔣濟及時勸阻:「禁等為水所沒,非戰守之所失,於國家大計未有所損,而便遷都,既示敵以弱,又淮沔之人大不安矣。孫權、劉備,外親內疏,羽之得意,權所不願也。可喻權所,令掎其後,則樊圍自解」(《晉書·宣帝紀》)。曹操從其計,孫權果然派呂蒙襲取江陵,關羽被其俘殺。
此戰的勝利,曹操利用孫、劉爭奪荊州的矛盾,充分運用外交謀略,坐收漁利,不僅挫敗關羽的強大攻勢,解除了樊城之圍,而且也使諸葛亮原定的一路向宛洛、一路出秦川的兩面鉗擊中原的計劃無法實現。更重要的是破壞孫、劉聯盟,改變了當時的戰略格局,掌握了主動權。
徐晃擊退關羽後,曹操嫌惡荊州及附近百姓,想把他們都遷走。司馬懿認為:「荊楚輕脫,易動難安。關羽新破,諸為惡者藏竄觀望。今徙其善者,既傷其意,將令去者不敢復還」(《晉書·宣帝紀》)。曹操從之,沒有移民。藏竄逃亡者果然都復出歸化。
延康元年(220年),曹操去世,朝野危懼,司馬懿管理喪葬諸事,內外肅然。
同年,曹丕即魏王位,司馬懿受封河津亭侯,轉丞相長史。
時孫權率軍向西。朝臣認為樊城、襄陽缺乏糧,不能抵禦吳軍,請召守將曹仁回駐宛城。司馬懿則認為不該放棄二城:「孫權新破關羽,此其欲自結之時也,必不敢為患。襄陽水陸之沖,禦寇要害,不可棄也」。曹丕未依其言,命曹仁放火燒毀二城。後來孫權果然沒有入侵。曹丕悔之不及。
同年,曹丕登皇帝位,史稱魏文帝。由於司馬懿為曹丕「篡漢」出了大力,所以登基後,曹丕任命司馬懿為尚書,不久轉督軍、御史中丞,封安國鄉侯。
黃初二年(221年),免去督軍官職,升任侍中、尚書右僕射。
黃初三年(222年),和黃初五年(224年),曹丕兩次伐吳,都以司馬懿鎮守許昌,並改封司馬懿為向鄉侯。黃初六年(225年)春二月,轉任撫軍大將軍、假節,領兵五千,加給事中、錄尚書事。司馬懿辭讓,曹丕說:「吾於庶事,以夜繼晝,無須臾寧息。此非以為榮,乃分憂耳」(《晉書·宣帝紀》)。
同年,曹丕又大興水軍攻吳,仍命司馬懿留守,「內鎮百姓,外供軍資」(《晉書·宣帝紀》)。臨行,下詔書給司馬懿說:「吾深以後事為念,故以委卿。曹參雖有戰功,而蕭何為重。使吾無西顧之憂,不亦可乎」(《晉書·宣帝紀》)!後曹丕由廣陵回師洛陽,又下詔對司馬懿說:「吾東,撫軍當總西事;吾西,撫軍當總東事」(《晉書·宣帝紀》)。於是司馬懿留鎮許昌。
黃初七年(226年)五月,曹丕去世。臨終時,令司馬懿與中軍大將軍曹真、鎮軍大將軍陳群、征東大將軍曹休為輔政大臣。曹丕對太子說:「有間此三公者,慎勿疑之」(《晉書·宣帝紀》)。明帝即位,改封司馬懿為舞陽侯。
孫權得知魏文帝去世後,於八月出兵攻魏。命吳左將軍諸葛瑾部兵分兩路進攻襄陽(今湖北襄樊),親自率軍進攻江夏郡(治安陸,今湖北雲夢西南)。孫權一路為魏軍所敗,遂撤兵而走。而諸葛瑾則被司馬懿擊敗,並斬殺吳將張霸,斬首千餘級。十二月,升任驃騎將軍。
太和元年(227年)六月,明帝命司馬懿駐扎宛城,加督荊、豫二州諸軍事。
當初蜀將孟達降魏時,魏朝待其甚厚,司馬懿認為他言行傾巧,不可信任。但皇帝不聽,任命孟達領新城太守,封侯,假節。魏文帝死後,孟達失寵,蜀丞相諸葛亮即暗中與之通信,圖謀叛魏。諸葛亮恐他言行反覆無常,想促他速叛,知魏興太守申儀和他有矛盾,便派郭模到申儀處詐降,有意泄露其事。孟達聞此泄露,准備馬上起兵。
申儀將此事密告司馬懿後,司馬懿怕他突然發難,給他去信,詳為慰解,信中說:「將軍昔棄劉備,託身國家,國家委將軍以疆埸之任,任將軍以圖蜀之事,可謂心貫白日。蜀人愚智,莫不切齒於將軍。諸葛亮欲相破,惟苦無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豈輕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晉書·宣帝紀》)。
孟達得信大喜,猶豫不決。司馬懿則暗中率軍進討,諸將見孟達與吳蜀交接,勸司馬懿先觀而後動。司馬懿說:「達無信義,此其相疑之時也,當及其未定促決之」(《晉書·宣帝紀》)。司馬懿親自率軍日夜兼程前去討伐孟達,八天後抵達新城城下。吳、蜀派出援兵解救孟達,被司馬懿部攔阻於西城的安橋、木蘭塞等地。此前,諸葛亮曾告誡孟達加緊防範,不要上當,孟達寫信給諸葛亮,認為:「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聞吾舉事,當表上天子,比相反覆,一月間也,則吾城已固,諸軍足辦。則吾所在深險,司馬公必不自來;諸將來,吾無患矣」(《晉書·宣帝紀》)。等到兵臨城下,孟達又寫信給諸葛亮,驚嘆:「吾舉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晉書·宣帝紀》)!
上庸城三面環水,孟達在城外樹立木柵,加固城防。司馬懿揮師渡水,毀其木柵,直逼城下。太和二年(228年)正月,司馬懿兵分八路攻城,攻十六天,孟達的外甥鄧賢、部將李輔開城投降。魏軍入城,擒斬孟達,傳首京師,俘獲萬餘人。司馬懿回軍,仍駐宛城,獎勸農桑,禁止浮費。南方吏民心悅誠服。
前初,申儀久在魏興郡,專威弄權,擅自借皇帝名義刻制印信,私相授予。孟達被殺之後,申儀自生疑慮。當時各郡郡守見司馬懿克敵制勝,紛紛奉禮祝賀。司馬懿聽之任之,並讓人向申儀暗示。申儀只好前來祝賀。司馬儀乘機將他收捕,送往京師。
司馬懿又將孟達余眾七千餘家遷往幽州。不久蜀將姚靜、鄭他等率其部屬七千餘人來降。
當時邊郡新附,戶口不實。朝廷想加以核實,請司馬懿進京,征詢他的意見。司馬懿認為:「賊以密網束下,故下棄之。宜弘以大綱,則自然安樂」(《晉書·宣帝紀》)。明帝又部他吳蜀都該討伐,應該先從何處著手?司馬懿回答說:「吳以中國不習水戰,故敢散居東關。凡攻敵,必扼其喉而摏其心。夏口、東關,賊之心喉。若為陸軍以向皖城,引權東下,為水戰軍向夏口,乘其虛而擊之,此神兵從天而墜,破之必矣」(《晉書·宣帝紀》)。明帝同意他的看法,命他仍舊駐扎宛城。
太和二年(228年)五月,吳鄱陽太守周魴派人送親筆信給曹休,謊稱受到吳王責難,打算棄吳降魏,請求派兵接應。曹休未辨真偽,即率步、騎兵10萬人,去皖城(今安徽潛山)接應。明帝也(治晉陽,今太原西南)命司馬懿率軍向江陵(今湖北江陵),與曹休相策應。八月,曹休為吳軍大敗,殘部幸得賈逵接應,方得生還。
太和三年(227年),蜀丞相諸葛亮第三次出兵攻魏,並占據武都、陰平二郡。太和四年(230年),魏明帝決定興師伐蜀。升司馬懿任大將軍、加大都督、假黃鉞,與大司馬曹真一起伐蜀。
八月,魏明帝命曹真率主力由長安入子午谷,左將軍張郃出斜谷,司馬懿自荊州溯漢水出西城(今陝西安康西北),將兵分三路會攻漢中。司馬懿從西城開拓道路,水陸並進,沿著沔水逆流而上,直達朐腮,攻克新豐縣,駐軍丹口,後遇雨班師。
太和五年(231年),二月,蜀漢丞相諸葛亮率軍第四齣進攻魏,包圍祁山(今甘肅東南部山地)賈嗣、魏平部,並以木牛流馬運輸糧草。明帝對司馬懿說:「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晉書·宣帝紀》),派他西駐長安,都督左將軍張郃、雍州刺史郭淮等防禦蜀軍。司馬懿留部將費曜、戴陵率4000人守邽(今甘肅天水),自率主力西救祁山。張郃勸司馬懿分兵駐扎雍、郿兩地,以作大軍後鎮。司馬懿不同意,他說:「料前軍獨能當之者,將軍言是也。若不能當,而分為前後,此楚之三軍所以為黥布禽也。」於是挺進喻麋。
諸葛亮聞魏大軍將至,亦分兵一部繼攻祁山,自率主力迎擊司馬懿。郭淮及費曜等部襲擊蜀軍,被諸葛亮擊破。便親率蜀軍乘勢搶先收割熟麥,獲得軍糧。
至此,史書上對今後的作戰卻有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記載。
《晉書·宣帝紀》記載如下:……亮聞大軍且至,乃自帥眾將芟上邽之麥。諸將皆懼,帝曰:「吾倍道疲勞,此曉兵者之所貪也。亮不敢據渭水,此易與耳。」進次漢陽,與亮相遇,帝列陣以待之。使將牛金輕騎餌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鹵城(今甘肅天水南),據南北二山,斷水為重圍。帝攻拔其圍,亮宵遁。追擊,破之,俘斬萬計。
《資治通鑒·卷第七十二》記載如下:……郭淮、費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麥,與懿遇於上邽之東。懿斂軍依險,兵不得交,亮引還。懿等尋亮後至於鹵城。張郃曰:「彼遠來逆我,請戰不得,謂我利不在戰,欲以長計制之也。且祁山知大軍已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為奇兵,示出其後,不宜進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孤軍食少,亦行去矣。」懿不從,故尋亮。既至,又登山掘營,不肯戰。賈詡、魏平數請戰,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懿病之。諸將咸請戰。夏,五月,辛已,懿乃使張郃攻無當監何平於南圍,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吳班逆戰,魏兵大敗,漢人獲甲著三千,懿還保營。六月,亮以糧盡退軍,司馬懿遣張郃追之。郃進至木門(今甘肅天水西南),與亮戰,蜀人乘高布伏,弓弩亂發,飛矢中郃右膝而卒。
可以看出,前者說司馬懿大勝,後者則說司馬懿大敗。而《三國志》中諸葛亮、張郃、郭淮等人的傳記中,對此都一帶而過。而且前者對司馬懿讓張郃去追擊蜀之避而不談。相對而言,還是後者可信度高些。現在的軍事工具書也都以後者記載為准。
蜀軍退軍後,軍師杜襲、督軍薛悌都估計諸葛亮明年麥熟時還會入侵,建議趁冬天調運糧草,解決隴右糧少問題。司馬懿認為:「亮再出祁山,一攻陳倉,挫衄而反。縱其後出,不復攻城,當求野戰,必在隴東,不在西也。亮每以糧少為恨,歸必積谷,以吾料之,非三稔不能動矣」(《晉書·宣帝紀》)。
青龍二年(234年)二月,蜀丞相諸葛亮率軍10萬出斜谷攻魏,四月,諸葛亮至郿縣(今陝西眉縣北),進駐渭水之南。魏大將軍司馬懿率軍渡渭水,背水築壘阻擊。諸將想在渭北與諸葛亮隔水相持,司馬懿說:「百姓積聚皆在渭南,此必爭之地也」(《晉書·宣帝紀》)。遂渡渭背水扎營。司馬懿分析形勢後,對諸將說:「亮若勇者,當出武功依山而東,若西上五丈原(今陝西眉縣西南),則諸軍無事矣」(《晉書·宣帝紀》)。
諸葛亮果然上五丈原。魏諸將皆喜,唯獨雍州刺史郭淮深以為憂,他說:「亮必爭北原,宜先據之」(《資治通鑒·卷第七十二》),諸將多不以為然。郭淮說:「若亮跨渭登原,連兵北山,隔絕隴道,搖盪民、夷,此非國之利也」(《三國志·魏書·郭淮傳》)。司馬懿這才意識到北原的重要性,命郭淮等率兵移屯北原。塹壘尚未成,蜀軍果至,攻而未克,兩軍遂成對峙狀態。
五月,吳軍10萬三路攻魏,以配合蜀軍作戰。魏明帝派秦郎率2萬人援司馬懿,自率主力反攻吳軍。七月,吳軍撤走。
諸葛亮東進的道路受阻於司馬懿,從渭水前進,又有郭淮阻擋,乃移軍攻取散關,隴城等地,然後回師進攻司馬懿。
八月,司馬懿遵照明帝「堅壁拒守,以逸待勞」的指示,與諸葛亮相持百餘日。諸葛亮數次挑戰,司馬懿均堅壁不出,欲待蜀軍糧盡,相機反攻。諸葛亮便派人給司馬懿送來「巾幗婦人之飾」(《晉書·宣帝紀》)羞辱之,欲激司馬懿出戰,司馬懿仍不出戰。為平息部屬不滿情緒,故意裝怒,上表請戰。明帝不許,並派骨鯁之臣辛毗杖節來做司馬懿的軍師,以節制他的行動。後諸葛亮一來挑戰,司馬懿就要帶兵出擊,辛毗杖節立於軍門,司馬懿便不出兵。
辛毗到時,蜀將姜維就對諸葛亮說:「辛毗杖節而至,賊不復出矣。」諸葛亮則說:「彼本無戰心,所以固請者,以示武於其眾耳。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豈千里而請戰邪」(《晉書·宣帝紀》)!諸葛亮遂分兵屯田,做長久屯駐之准備。
司馬懿的弟弟司馬孚來信問前線軍情,司馬懿回信說:「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晉書·宣帝紀》)。
不久,諸葛亮遣使求戰,司馬懿不談軍事,問使者:「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幾米?」使者說:「三四升。」然後對問政事,使者說:「二十罰已上皆自省覽。」經過一番不經意的詢問,司馬懿對人說:「諸葛孔明其能久乎」(《晉書·宣帝紀》)!果然,諸葛亮於當月病故於五丈原軍中。
蜀將秘不發喪,整軍後退。當地百姓見蜀軍撤走,向司馬懿報告,司馬懿出兵追擊。蜀將楊儀返旗鳴鼓,做出回擊的樣子,司馬懿以為中計,急忙收軍退回。第二天,司馬懿到諸葛亮營壘巡視,「觀其遺事,獲其圖書、糧谷甚眾」(《晉書·宣帝紀》)。司馬懿據此斷定諸葛亮已死,並贊諸葛亮「天下奇才也」(《晉書·宣帝紀》)。
辛毗認為諸葛亮死否尚不可知,司馬懿說:「軍家所重,軍書密計、兵馬糧谷,今皆棄之,豈有人捐其五藏而可以生乎?宜急追之」(《晉書·宣帝紀》)。於是,率兵急追。關中地多蒺藜,司馬懿派三千士兵腳穿軟材料做成的平底木屐,在大軍前行走,蒺藜都刺在木屐上,然後大軍馬步並進。一直追到赤岸,這才得到諸葛亮的確切死訊。當時人有諺語說:「死諸葛走生仲達」,司馬懿笑著說:「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晉書·宣帝紀》)。
歷時七年的諸葛亮攻魏之戰至此結束。諸葛亮不顧戰略上的失策,以一州之地強攻中原之魏,縱使竭忠盡智,終因實力懸殊而難以實現其戰略目的。而魏國則在司馬懿等人的人正確指揮下,以優勢兵力採取防禦戰略,最終不戰不退蜀軍,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蜀將楊儀、魏延在撤軍後爭權,楊儀殺死魏延。司馬懿想乘機攻蜀,明帝沒批准,作罷。
青龍三年(235年),司馬懿升任太尉。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時,公孫度據有遼東。這個割據勢力對曹魏政權虛與委蛇,時叛時降,保持著半獨立的地位。公孫淵繼為遼東太守後,對魏更加不遜。景初元年(237年),原魏遼東太守公孫淵背叛魏國,自立為燕王,置列百官,定都襄平(今遼寧遼陽)。
景初二年(238年)正月,魏明帝召司馬懿回京,命他率兵討伐。明帝說:「此不足以勞君,事欲必克,故以相煩耳。君度其行何計?」司馬懿說:「棄城預走,上計也。據遼水以距大軍,次計也。坐守襄平,此成擒耳。」明帝又問:「其計將安出?」司馬懿回答:「惟明者能深度彼己,豫有所棄,此非其所及也。今懸軍遠征,將謂不能持久,必先距遼水而後守,此中下計也。」明帝問:「往還幾時?」司馬懿說:「往百日,還百日,攻百日,以六十日為休息,一年足矣」(《晉書·宣帝紀》)。
當時朝廷大修宮室,加上軍用物資,以至百姓飢弊。司馬懿出征前,勸阻明帝說:「昔周公營洛邑,蕭何造未央,今宮室未備,臣之責也。然自河以北,百姓困窮,外內有役,勢不並興,宜假絕內務,以救時急」(《晉書·宣帝紀》)。
正月,司馬懿率牛金、胡遵等步騎四萬,從京師出發,經孤竹,越碣石,六月,進至遼水。公孫淵果然急令大將軍卑衍、楊祚等人率步騎數萬,依遼水圍塹20餘里,堅壁高壘,阻擊魏軍。
司馬懿採用聲東擊西之計,先在南線多張旗幟,佯攻圍塹,吸引敵軍主力,而以主力隱蔽渡過遼水,逼進敵營。接著,不攻敵營,卻揮師直取公孫淵根據地襄平(遼東郡治所,今遼寧遼陽)。部將不解其意,說:「不攻賊而作圍,非所以示眾也。」司馬懿解釋說:「賊堅營高壘,欲以老吾兵也。攻之,正入其計,此王邑所以恥過昆陽也。古人曰,敵雖高壘,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賊大眾在此,則巢窟虛矣。我直指襄平,則人懷內懼,懼而求戰,破之必矣」(《晉書·宣帝紀》)。遂迫使敵軍放棄圍塹回軍救援襄平。司馬懿督軍回首山(今遼寧遼陽西南),迎戰敵援軍,並對諸將說:「所以不攻其營,正欲致此,不可失也」(《晉書·宣帝紀》)。魏軍迎擊,三戰皆捷,遂乘勝進圍襄平。
當初公孫淵聞魏軍來攻,求救於孫權,孫權也出兵為其聲援,並給公孫淵寫信:「司馬公善用兵,變化若神,所向無前,深為弟憂之」(《晉書·宣帝紀》)。
適逢連降大雨,遼水暴漲,平地數尺,魏軍恐懼,諸將思欲遷營。司馬懿下令有敢言遷營者斬,都督令史張靜違令被斬,軍心始安。公孫淵軍乘雨出城,打柴牧馬,安然自若。魏將領請求出擊,司馬懿不予採納。司馬陳圭曰問司馬懿:「昔攻上庸,八部並進,晝夜不息,故能一旬之半,拔堅城,斬孟達。今者遠來而更安緩,愚竊惑焉。」司馬懿說:「帝曰:「孟達眾少而食支一年,吾將士四倍於達而糧不淹月,以一月圖一年,安可不速?以四擊一,正令半解,猶當為之。是以不計死傷,與糧競也。今賊眾我寡,賊飢我飽,水雨乃爾,功力不設,雖當促之,亦何所為。自發京師,不憂賊攻,但恐賊走。今賊糧垂盡,而圍落未合,掠其牛馬,抄其樵採,此故驅之走也。夫兵者詭道,善因事變。賊憑眾恃雨,故雖飢困,未肯束手,當示無能以安之。取小利以驚之,非計也」(《晉書·宣帝紀》)。
接著,司馬懿還將計就計,故意示弱。朝廷聽說雨大敵強,不少人請求召還司馬懿。明帝卻說:「司馬公臨危制變,計日擒之矣」(《晉書·宣帝紀》)。
月余,雨停,水漸退去。魏軍完成對襄平的包圍,起土山、挖地道、造樓車、鉤梯等攻城器具,晝夜強攻。城內糧盡,死者甚多,其將楊祚等降。時偶有流星自城西南向東北劃過,墜落在梁水附近,城中愈發震恐。公孫淵也很驚懼,八月,派他相國王建、御史大夫柳甫請求解圍,然後面縛(兩手反綁於背而面朝前)歸降。司馬懿斬殺使者,發布檄文嚴責:「昔楚鄭列國,而鄭伯猶肉袒牽羊而迎之。孤為王人,位則上公,而建等欲孤解圍退舍,豈楚鄭之謂邪!二人老耄,必傳言失旨,已相為斬之。若意有未已,可更遣年少有明決者來」(《晉書·宣帝紀》)。公孫淵又派侍中衛演來請求定日期送人質。司馬懿對衛演說:「軍事大耍有五,能戰當戰,不能戰當守,不能守當走,餘二事惟有降與死耳。汝不肯面縛,此為決就死也,不須送任」(《晉書·宣帝紀》)。
公孫淵欲從城南突圍,司馬懿縱兵擊破其軍,公孫淵戰死在梁水(今太子河)邊上星落之地。入城後,司馬懿屠戮十五歲以上男子七千多人,收集屍體,築造京觀。京觀是古代戰爭中勝者為了炫耀武功,收集敵人屍體,封土而成的高冢。把公孫淵所任公卿以下一律斬首,殺死將軍畢盛等二千多人。收戶四萬,口三十餘萬。
當時司馬懿軍中有的士兵衣單寒冷,向他乞要襦衣,司馬懿不給。有人說:「幸多故襦,可以賜之。」司馬懿說:「襦者官物,人臣無私施也」(《晉書·宣帝紀》)。於是上奏朝廷,把一千多名六十歲以上的士兵解除兵役,遣送回鄉。然後,在原定一年的期限內,勝利班師。
明帝派使者到薊去犒勞部隊,增司馬懿食昆陽縣,前後共二縣。
本來朝廷讓他便道往鎮關中。但當到達白屋時,有詔書召他火速回京,三日之間,詔書五至。明帝手書說:「間側息望到,到便直排閣入,視吾面」
③ 地兒怎麼造句
1、 其實我這么辛苦地胖起來,就是為在你心裡能多佔點地兒。
2、 你這個智商余額明顯不足,找個地兒充值去吧!
3、 犀利哥遇見鳳姐,無奈的說,怎麼地兒?看不起我?說實話吧,看到你我也很無奈,我感覺比去上墳都糾結,就這樣湊合著過吧。
4、 六一到,拋煩惱,歡天喜地兒童跳,兒童節,心兒笑,回憶過往也瘋鬧,六一兒童節,祝你像兒童一樣天真,像兒童一樣無慮,像兒童一樣是一朵花!
5、 黎巴嫩連搞個軍隊管住自己家那塊巴掌地兒都沒搞成。打倒薩達姆以後,伊拉克到是有好些黨湊在一起真的搞了選舉,但是這家裡頭盡是些腐敗、暴亂,還有那些教派在斗來斗去。
6、 今晚,我們將找個地兒拋錨停航而我們的團隊也將好好睡一覺.
7、 去年夏天,我只要一完成每天的工作,就習慣去一個空地兒多的樹林散步。在那裡,我經常遇見一位老農夫,跟他聊聊他的活計和這片樹林。
8、 吃完午飯,稍微收拾完,我讓安遠在角落裡找了個地兒打打盹,歇會兒。
9、 各地兒童畫人特點既具有相似性,又具有各自的特點,而且表現出不同的年齡特點。
10、 為了多佔地兒,他將雙手揣進兜兒里,這樣他的兩只胳膊肘兒就會牢牢地嵌在人家的肋部。
11、 你知道你什麼地兒最迷人嗎?就是明明壞透了還裝好人時那最不要臉的樣子。饒雪漫
12、 他聽到我們被叫回家了,可是從他躲的地兒根本看不到我們往哪兒走了。
13、 我有個地兒待挺好,看那些找不著個舒服地兒的人慌的,就怕站錯了隊,撈不到好處,不停的換隊,加塞,把別人從隊伍里擠出去……我就覺得悲劇這隊挺好,起碼不用演高興,沒有比演高興、演正確更累的了。廖一梅
14、 你倒是回不回家,回倒也罷了,若是不回,趕明兒你家房子讓人給弄塌了,你便是想回也沒地兒去了。
15、 沿著波光粼粼的泰晤士河南岸,越過滑鐵盧橋,他們就到了倫敦社交界,霍爾或者馬里波恩的工作地兒了。
16、 沿著波光粼粼的泰晤士河南岸,越過滑鐵盧橋,他們就到了倫敦社交界,霍爾或許馬里波恩的工作地兒了。
17、 一個人那叫快活,兩個人就叫生活,三個人在一起最給力叫你死我活。怎麼地兒,不服是不?難道你還有第四種?忘了,還有那個世界(陰間)的朋友。
18、 【午睡那些事兒】凌晨2-4點以及下午1-3點是人類的兩個睏倦高峰,表現為活動減少、反應遲鈍、記憶力下降,甚至有些心情低落;有研究表明,只要睡眠開始,即使數分鍾後就喚醒,記憶力也能得到恢復。趁中午的時間,找個安靜、舒適的地兒,調暗燈光小睡一會兒吧!
19、 立秋節氣到,收獲的季節隨即到:收到簡訊笑一笑,接著就是愜意繞,還有快樂緊跟跑,鈔票多的沒地兒招,工作順利節節高,家庭美滿幸福澆,出入都有貴人保,健康長壽向你招!
20、 夫妻兩人睡覺,老婆霸佔了大半個床。老公郁悶道:「你那麼小人,怎麼占那麼大地兒!」老婆回道:「那當然,我得翻身,還得伸懶腰呢!」。
21、 目的了解福建省北部地區政和縣兒童牙弓寬度,為研究當地兒童牙弓寬度生長發育的規律和特點提供依據。
22、 某種程度上,正是出於對班加西的恐懼,卡扎菲才會誣稱摩薩德授意保加利亞護士在當地兒童間傳播艾滋病毒。卡扎菲一貫善於將一位敵人的怒火轉移到另一位敵人身上,而使自己脫身其外。
23、 現代醫學知識直接作用於生活方式,你會知當你做什麼會有什麼後果。政治經濟學令你知道人的基本權利以及人們是如何付出與收益的,這可以令你清楚地權衡得失,甚至會會計學可令你去判斷某些商品與服務是租是買。會編程是因為目前在全球,很多年薪十萬美元以上的臨時工作都要會編程,你可干兩年就換地兒。石康
24、 一般茶舍從外面看就是這樣了,這些房子甚至沒有任何一處標識可以證明這里是可以吃飯的地兒。
25、 結果不論是「四苗」基礎免疫、加強免疫還是乙肝疫苗全程免疫,該區外來兒童疫苗接種率、及時率都遠遠低於本地兒童。
26、 不得不說,康巴才這一手夠毒辣,沒過多少時間,藍氏姐妹就被圍在離船不遠的地兒,無論如何都不能沖出去。
27、 那天季老六瞅著楚戈扎了個籬笆,過著屋來還給幫著搭了個頂兒,好著遮雨避日頭,完著楚戈砍了兩根竹竿子擱著底下,到著夜裡給家雞兒個歇腳的地兒。
28、 可是如今,司馬瑋竟然主動要求進京,簡直是天上掉餡兒餅、煮熟的鴨子自己往嘴裡鑽,這樣的便宜事兒,恐怕以後都沒地兒找,楊駿立刻批准了司馬瑋的請求。
29、 樓上已經座無虛席了,看來這的生意真的很好,這時一個網管模樣的人走了過去客氣地說著:「沒地兒了啊,哥幾個。
30、 獨眼漢子無名火氣,罵罵咧咧的說道:「媽的,哪裡蹦出來的黑盲人,跑這里來管大爺的事,你也不睜開那雙瞎眼看看這是什麼地兒」。
31、 如果是在現實中,對於都市中的紅男綠女來說,這個點兒,夜生活才剛剛開始,可在這兒,連蟲鳴都聽不到的荒涼地兒,這個時間點可不是……
32、 從H省開往拜克縣的火車上,用比肩疊踵來形容一點都不過,那是人擠人,人踩人,就連座位底下的空地兒都躺著人。
33、 據外電報道,10名企圖將33名海地兒童帶往多美尼加的美國傳教士4日在海地被控犯有誘拐罪。
34、 這地兒應該是河北中部平原的一個小旮旯,離村不遠就有一條大河,似乎是叫瀦龍河,這個名字讓他奇怪了老半天。
35、 羨慕嫉妒不如落到實處,可惜偌大個極樂天寧城,竟然沒追歡買笑的地兒。
36、 少給我甩你們這地兒的片兒湯話,直接說重點。
37、 聊以自娛嘛,所以本書不是找罵的,如果您心情不好想罵人,就換個地兒;如果您心情好想誇人,那就來吧!!!
38、 老北京的買賣地兒都標榜自己言無二價,童叟無欺。
39、 有人想到動情處,便悄然掩聲抽泣!有人想到情傷時,便想離此尋地兒宣洩一番!但卻不敢。
40、 前邊有一寸是暄騰的,後邊也有半寸地兒發空。
41、 這也就是老孫頭素日里兩手使慣了刨子、錛子之類地家什,手上的老皮比之老母豬皮也有的一拼,這才沒有見多少血,否則這張老臉可就真是沒地兒去擱了。
42、 找了個僻靜的地兒慢悠悠的打了一套拳,然後又練習了一下身法。
43、 六一游樂滿地兒童免費,主題樂園。
44、 我買的是散裝白酒,我平時也喜歡喝酒,以前都是一次買50斤,送來時是酒桶裝著,但我家小,酒桶太佔地兒,洗衣機壞了,就倒裡面了。
45、 岳飛說;這個地兒原來是被劉豫,偽齊占著,偽齊在這個地兒折騰了八年,折騰得民困國窮,「東西四千里,兵禍之餘,白骨未殮,幾無人跡」。
46、 是呀,他們本就是有意找岔,說你們在這地兒再住下去,就真住得根深葉茂了,所以這一回,他們是鐵了心了。
47、 一般人都是私密場合才能放開手腳撒瘋,這個妹子卻獨挑人多的地兒,你要是碰見會不會腳的似個神經病?放開,角色。
48、 在這個窮鄉僻壤的鄉下地兒,也不知道是誰,給這條並不寬的崎嶇小路起了這么一個文縐縐的名字。
49、 天鵝湖距離我的生活圈比較近,而且這里風景很優美,陽光,微風,樹林,湖水,小道,很有詩意的發呆地兒。
50、 假哭兩聲,她還認為張伯會在哪個地兒偷瞄她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