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編程軟體 » 製作交叉編譯器

製作交叉編譯器

發布時間: 2024-09-08 21:15:07

① 如何製作arm-linux-gcc編譯工具

一、下載源文件
源代碼文件及其版本:
binutils-2.19.tar.bz2, gcc-core-4.4.4.tar.bz2 gcc-g++-4.4.4.tar.bz2 Glibc-2.7.tar.bz2 Glibc-ports-2.7.tar.bz2 Gmp-4.2.tar.bz2 mpfr-2.4.0.tar.bz2mpc-1.0.1.tar.gz Linux-2.6.25.tar.bz2 (由於我在編譯出錯的過程中,根據出錯的信息修改了相關的C代碼,故而沒有下載相應的補丁)
一般一個完整的交叉編譯器涉及到多個軟體,主要包括bilinguals、cc、glibc等。其中,binutils主要生成一些輔助工具;gcc是用來生成交叉編譯器,主要生成arm-linux-gcc交叉編譯工具,而glibc主要提供用戶程序所需要的一些基本函數庫。

二、建立工作目錄
編譯所用主機型號 fc14.i686,虛擬機選的是VM7.0,Linux發行版選的是Fedora9,
第一次編譯時用的是root用戶(第二次用一般用戶yyz), 所有的工作目錄都在/home/yyz/cross下面建立完成,首先在/home/yyz目錄下建立cross目錄,然後進入工作目錄,查看當前目錄。命令如下:

創建工具鏈文件夾
[root@localhost cross]# mkdir embedded-toolchains
下面在此文件夾下建立如下幾個目錄:
setup-dir:存放下載的壓縮包;
src-dir:存放binutils、gcc、glibc解壓之後的源文件;
Kernel:存放內核文件,對內核的配置和編譯工作也在此完成;
build-dir :編譯src-dir下面的源文件,這是GNU推薦的源文件目錄與編譯目錄分離的做法;
tool-chain:交叉編譯工具鏈的安裝位;
program:存放編寫程序;
doc:說明文檔和腳本文件;
下面建立目錄,並拷貝源文件。
[root@localhost cross] #cd embedded- toolchains
[root@localhost embedded- toolchains] #mkdir setup-dir src-dir kernel build-dir tool-chain program doc
[root@localhost embedded- toolchains] #ls
build-dir doc kernel program setup-dir src-dir tool-chain
[root@localhost embedded- toolchains] #cd setup-dir
拷貝源文件:
這里我們採用直接拷貝源文件的方法,首先應該修改setup-dir的許可權
[root@localhost embedded- toolchains] #chmod 777 setup-dir
然後直接拷貝/home/yyz目錄下的源文件到setup-dir目錄中,如下圖:

建立編譯目錄:
[root@localhost setup-dir] #cd ../build-dir
[root@localhost build -dir] #mkdir build-binutils build-gcc build-glibc
三、輸出環境變數
輸出如下的環境變數方便我們編譯。
為簡化操作過程。下面就建立shell命令腳本environment-variables:
[root@localhost build -dir] #cd ../doc
[root@localhost doc] #mkdir scripts
[root@localhost doc] #cd scripts
用編輯器vi編輯環境變數腳本envionment-variables:[root@localhost scripts]
#vi envionment-variables
export PRJROOT=/home/yyz/cross/embedded-toolchains
export TARGET=arm-linux
export PREFIX=$PRJROOT/tool-chain
export TARGET_PREFIX=$PREFIX/$TARGET
export PATH=$PREFIX/bin:$PATH
截圖如下:
執行如下語句使環境變數生效:
[root@localhost scripts]# source ./environment-variables
四、建立二進制工具(binutils)
下面將分步介紹安裝binutils-2.19.1的過程。
[root@localhost script] # cd $PRJROOT/src-dir
[root@localhost src-dir] # tar jxvf ../setup-dir/binutils-2.19.1.tar.bz2
[root@localhost src-dir] # cd $PRJROOT/build-dir/build-binutils
創建Makefile:
[root@localhost build-binutils] #../../src-dir/binutils-2.19.1/configure --target=$TARGET --prefix=$PREFIX
在build-binutils目錄下面生成Makefile文件,然後執行make,make install,此過程比較緩慢,大約需要一個15分鍾左右。完成後可以在$PREFIX/bin下面看到我們的新的binutil。
輸入如下命令
[root@localhost build-binutils]#ls $PREFIX/bin

② 如何利用Eclipse C/C++搭建嵌入式ARM開發環境

由於覺得在Linux下不方便編寫代碼,所以准備在windows上搭建開發環境,其實在Linux上也搭建好了,但是使用起來不是很人性化,尤其是文件比較多的時候就很麻煩。下面就選擇在windows上用Eclipse做開發。【後來發現還是需要在Linux下編程,因為Windows下沒法包含Linux下的一些頭文件,所以下面也介紹Linux環境下的Eclipse搭建】。

Windows下的Eclipse環境搭建:

1. 下載並安裝Eclipse C/C++

2. 下載交叉編譯器,之前在Linux都用的arm-linux-gcc,後來使用TI的ti-sdk-am335x-evm-08開發包,裡面安裝的編譯器是arm-none-linux-gnueabi-gcc,都是能用的,所以我也選擇了arm-none-linux-gnueabi-gcc作為交叉編譯器,下載windows平台的編譯器,然後安裝。

下載地址:http://www.veryarm.com/arm-none-linux-gnueabi-gcc

3. 開啟Eclipse的ssh遠程登錄功能,我分別開啟了Beaglebone Black和Linux的ssh terminal,操作起來很是方便。

4. 新建C項目工程「hello」,編寫簡單的hello代碼,注意選擇交叉編譯選項,交叉編譯器前綴「arm-none-linux-gnueabi-」交叉編譯器路徑選擇arm-none-linux-gnueabi-gcc安裝的路徑「…Linuxin」,在此文件夾下有arm-none-linux-gnueabi-gcc.exe、arm-none-linux-gnueabi-gdb.exe等,還有cs-make.exe,這里需要把「cs-make.exe」改成「make.exe」,因為Eclipse不認cs-make.exe編譯的時候會報錯的。

圖文安裝參考:http://www.linuxidc.com/Linux/2016-03/129577.htm

5. 調試(構建Ctrl+B)的時候會自動生成makefile,生成編譯結果,放到ARM嵌入式平台運行就可以了,成功執行並輸出「hello」。

Linux下的Eclipse環境搭建:

官網下載http://www.eclipse.org/downloads/

發下是收費的

sudo apt-get install eclipse直接就安裝了

然後sudo eclipse –s啟動後發現「窗口->打開視圖」裡面沒有ssh遠程登錄的選項,網路一下發現它是Eclipse的插件,查詢下這個軟體:sudo apt-cache search Remote System Explorer,發現一個eclipse-rse,就是它了,然後直接安裝:sudo apt-get install eclipse-rse

重啟eclipse

新建工程時發現沒有C/C++工程,只有Java工程,再次搜索sudo apt-cache search eclipse C/C++

發現其中一條:

eclipse-cdt - C/C++ Development Tools for Eclipse

繼續安裝:

sudo apt-get install eclipse-cdt

再次重啟eclipse,就有了C/C++項目,高興ing。

新建C工程,添加編譯器:

arm-none-linux-gnueabi-

/opt/toolschain/4.4.3/bin

編寫hello程序,編譯OK,在BBB上執行,成功!

③ Ubuntu 嵌入式交叉編譯環境搭建

在一種計算機環境中運行的編譯程序,能編譯出在另外一種環境下運行的代碼,我們就稱這種編譯器支持交叉編譯,這個編譯過程就叫交叉編譯。簡單地說,就是在一個平台上生成另一個平台上的可執行代碼,而這種工具就是交叉編譯器(cross compiler)。

安裝前的絮叨,首先簡單介紹一下,所謂的搭建交叉編譯環境,即安裝、配置交銀叢知叉編譯工具鏈。在該環境下編譯出嵌入式Linux系統所需的操作系統、應用程序等,然後再上傳到目標機上。 交叉編譯工具鏈是為了編譯、鏈接、處理和調試跨平台體系結構的程序代碼。對於交叉開發的工具鏈來說,在文件名稱上加了一個前綴,用來區別本地的工具鏈。例如,arm-linux-表示是對arm的交叉編譯工具鏈;arm-linux-gcc表示是使用gcc的編譯器。除了體系結構相關的編譯選項以外,其使用方法與Linux主機上的gcc相同,所以Linux編程技術對於嵌入式同樣適用。不過,並不是任何一個版本拿來都能用,各種軟體包往往存在版本匹配問題。例如,編譯內核時需要使用arm-linux-gcc-4.3.3版本的交叉編譯工具鏈,而使用arm-linux-gcc-3.4.1的交叉編譯工具鏈,則會導致編譯失敗。 那麼gcc和arm-linux-gcc的區別是什麼呢?區別就是gcc是linux下的C語言編譯器,編譯出來的程序在本地執行,而arm-linux-gcc用來在linux下跨平台的C語言編譯器,編譯出來的程序在目標機(如ARM平台)上執行,嵌入式開發應使用嵌入式交叉編譯工具鏈。

將壓縮包arm-linux-gcc-4.4.3.tar.gz存放在一個目錄下,這個目錄就是你等會解壓縮的目錄,以後這個目錄就不能隨便刪掉了,我的存放路徑是 /home/song/software,如下圖,記住這個路徑,等會還會用到。

使用tar命令:tar zxvf arm-gcc-4.4.3.tar.gz將software文件夾下的arm-linux-gcc-4.4.3.tar.gz解壓縮安裝到當前目錄下如下圖

通過下圖可以看鋒消到解壓成功了,並且解壓後的文件存放在了/home/song/software/opt/FriendlyARM/toolschain/4.4.3文件夾下,如下圖所示,這個存放路徑可得記住,如下圖

接下來配置系統環境變數,把交叉編譯工具鏈的路徑添加到環境變數PATH中去,這樣就可以在任何目錄下使用這些工具。記下上一步中的安裝路徑,使用命令:vim /etc/profile 編輯profile文件,添加環境變數。

在profile中最後一行添加:export PATH=$PATH:/home/song/software/opt/FriendlyARM/toolschain/4.4.3/bin這個路徑就是那個bin目錄所在的路徑,可能你的不一樣,按照你實際的目錄填就可以了,如下圖32行, 編寫完退出並保存

使用命令:source /etc/profile 使環境變數生效

在終端上輸入命令arm-linux再按Tab鍵,可以看到下圖,說明環境變數設置成功了

使用命令:arm-linux-gcc -v 會出現下面的錯誤提示:/home/song/software/opt/FriendlyARM/toolschain/4.4.3/bin/arm-linux-gcc: 15: exec: /home/song/software/opt/FriendlyARM/toolschain/4.4.3/bin/.arm-none-linux-gnueabi-gcc: not found

意思是出現這種問題的原因是由於Ubuntu12.04用的是64位的,解決方法就是使用命令:sudo apt-get install ia32-libs 裝一些32位的庫。

待安裝完32位的庫之後,再使鄭鎮用命令:arm-linux-gcc -v,這一次就成功了,如下圖

驗證,編譯一個hello.c文件

使用命令:arm-linux-gcc hello.c -o hello 看是否編譯成功 可見成功生成了二進制文件。

總結:其實在安裝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錯誤,一般就是庫文件安裝不完整,大家可以把錯誤信息直接復制,到網上搜索一下,一般都能解決,這里希望大家在學習Linux時多一點耐心。

④ 交叉編譯器的舉例

交叉編譯
1、在Windows PC上,利用ADS(ARM開發環境),使用armcc編譯器,則可編譯出針對ARM CPU的可執行代碼。
2、在Linux PC上,利用arm-linux-gcc編譯器,可編譯出針對Linux ARM平台的可執行代碼。
3、在Windows PC上,利用cygwin環境,運行arm-elf-gcc編譯器,可編譯出針對ARM CPU的可執行代碼。
4、在Windows系統上,利用Keil Uvison工具,開發出運行在89C51單片機上的程序。
5、在Windows系統上,利用CodeWarrior IDE工具,開發出運行在Freescale XS128單片機上的程序。

⑤ 如何使用CMake進行交叉編譯

cmake交叉編譯配置

很多時候,我們在開發的時候是面對嵌入式平台,因此由於資源的限制需要用到相關的交叉編譯。即在你host宿主機上要生成target目標機的程序。裡面牽扯到相關頭文件的切換和編譯器的選擇以及環境變數的改變等,我今天僅僅簡單介紹下相關CMake在面對交叉編譯的時候,需要做的一些准備工作。

CMake給交叉編譯預留了一個很好的變數CMAKE_TOOLCHAIN_FILE,它定義了一個文件的路徑,這個文件即toolChain,裡面set了一系列你需要改變的變數和屬性,包括C_COMPILER,CXX_COMPILER,如果用Qt的話需要更改QT_QMAKE_EXECUTABLE以及如果用BOOST的話需要更改的BOOST_ROOT(具體查看相關Findxxx.cmake裡面指定的路徑)。CMake為了不讓用戶每次交叉編譯都要重新輸入這些命令,因此它帶來toolChain機制,簡而言之就是一個cmake腳本,內嵌了你需要改變以及需要set的所有交叉環境的設置。

toolChain腳本中設置的幾個重要變數

1.CMAKE_SYSTEM_NAME:

即你目標機target所在的操作系統名稱,比如ARM或者Linux你就需要寫"Linux",如果Windows平台你就寫"Windows",如果你的嵌入式平台沒有相關OS你即需要寫成"Generic",只有當CMAKE_SYSTEM_NAME這個變數被設置了,CMake才認為此時正在交叉編譯,它會額外設置一個變數CMAKE_CROSSCOMPILING為TRUE.

2. CMAKE_C_COMPILER:

顧名思義,即C語言編譯器,這里可以將變數設置成完整路徑或者文件名,設置成完整路徑有一個好處就是CMake會去這個路徑下去尋找編譯相關的其他工具比如linker,binutils等,如果你寫的文件名帶有arm-elf等等前綴,CMake會識別到並且去尋找相關的交叉編譯器。

3. CMAKE_CXX_COMPILER:

同上,此時代表的是C++編譯器。

4. CMAKE_FIND_ROOT_PATH:

指定了一個或者多個優先於其他搜索路徑的搜索路徑。比如你設置了/opt/arm/,所有的Find_xxx.cmake都會優先根據這個路徑下的/usr/lib,/lib等進行查找,然後才會去你自己的/usr/lib和/lib進行查找,如果你有一些庫是不被包含在/opt/arm裡面的,你也可以顯示指定多個值給CMAKE_FIND_ROOT_PATH,比如

set(CMAKE_FIND_ROOT_PATH /opt/arm /opt/inst)

該變數能夠有效地重新定位在給定位置下進行搜索的根路徑。該變數默認為空。當使用交叉編譯時,該變數十分有用:用該變數指向目標環境的根目錄,然後CMake將會在那裡查找。

5. CMAKE_FIND_ROOT_PATH_MODE_PROGRAM:

對FIND_PROGRAM()起作用,有三種取值,NEVER,ONLY,BOTH,第一個表示不在你CMAKE_FIND_ROOT_PATH下進行查找,第二個表示只在這個路徑下查找,第三個表示先查找這個路徑,再查找全局路徑,對於這個變數來說,一般都是調用宿主機的程序,所以一般都設置成NEVER

6. CMAKE_FIND_ROOT_PATH_MODE_LIBRARY:

對FIND_LIBRARY()起作用,表示在鏈接的時候的庫的相關選項,因此這里需要設置成ONLY來保證我們的庫是在交叉環境中找的.

7. CMAKE_FIND_ROOT_PATH_MODE_INCLUDE:

對FIND_PATH()和FIND_FILE()起作用,一般來說也是ONLY,如果你想改變,一般也是在相關的FIND命令中增加option來改變局部設置,有NO_CMAKE_FIND_ROOT_PATH,ONLY_CMAKE_FIND_ROOT_PATH,BOTH_CMAKE_FIND_ROOT_PATH

8. BOOST_ROOT:

對於需要boost庫的用戶來說,相關的boost庫路徑配置也需要設置,因此這里的路徑即ARM下的boost路徑,裡面有include和lib。

9. QT_QMAKE_EXECUTABLE:

對於Qt用戶來說,需要更改相關的qmake命令切換成嵌入式版本,因此這里需要指定成相應的qmake路徑(指定到qmake本身)

toolChain demo

# this is required
SET(CMAKE_SYSTEM_NAME Linux)

# specify the cross compiler
SET(CMAKE_C_COMPILER /opt/arm/usr/bin/ppc_74xx-gcc)
SET(CMAKE_CXX_COMPILER /opt/arm/usr/bin/ppc_74xx-g++)

# where is the target environment
SET(CMAKE_FIND_ROOT_PATH /opt/arm/ppc_74xx /home/rickk/arm_inst)

# search for programs in the build host directories (not necessary)
SET(CMAKE_FIND_ROOT_PATH_MODE_PROGRAM NEVER)
# for libraries and headers in the target directories
SET(CMAKE_FIND_ROOT_PATH_MODE_LIBRARY ONLY)
SET(CMAKE_FIND_ROOT_PATH_MODE_INCLUDE ONLY)

# configure Boost and Qt
SET(QT_QMAKE_EXECUTABLE /opt/qt-embedded/qmake)
SET(BOOST_ROOT /opt/boost_arm)

這樣就完成了相關toolChain的編寫,之後,你可以靈活的選擇到底採用宿主機版本還是開發機版本,之間的區別僅僅是一條-DCMAKE_TOOLCHAIN_FILE=./toolChain.cmake,更爽的是,如果你有很多程序需要做轉移,但目標平台是同一個,你僅僅需要寫一份toolChain放在一個地方,就可以給所有工程使用。

⑥ arm-linux-gcc交叉編譯器的製作,以及版本選擇問題。

,需要必須有足夠動經驗來支持。
另外,用 RH9 的都是高手,我想你的知識不需要來提問了吧?

1、在 PC 上編譯 arm 的程序當然需要較差編譯器,這個需要自己安裝,或者著現成的交叉編譯器環境,一般是一個特殊參數編譯出來的 gcc + binutils + glibc + linux-header。這個每個人動環境不同,一般都需要自己編譯一個,當然沒有特殊需求,也可以找現成的。不過很難找,因為這套環境還要和你動系統搭配,不然環境不匹配,連這個環境都不能運行,那就更談不上編譯東西了。
有關自己編譯搭建交叉編譯環境,可以看看一個特殊的 Linux 發行版 LFS 的分支: CLFS 。

2、移植分很多意思,移植有可能就意味著這套源代碼不能在目標系統上面編譯,需要你根據相應的知識去修改源代碼來讓這套代碼適應目標編譯器的要求,比如源代碼有 SSE4 的優化,這套程序在非 SSE4 CPU 上無法編譯運行,但目標機器連 SSE1 都不支持。那麼就需要移植。
或者移植僅僅是根據新的環境進行編譯,不需要進行源代碼修改,只需要進行一下編譯就能運行的程序,也可以稱為移植,就是從一個環境、架構 -》另一個環境、架構。都可以稱為移植,但真正的移植意味著修改程序源代碼來適應新環境。你說的這種移植是最簡單的移植。

3、決定目標硬體環境 -》搭建目標編譯器 -》製作目標環境(內核,基礎軟體庫)-》進行應用移植(移植需要的軟體、主應用程序)-》搭建系統文件系統 -》導入目標系統-》啟動目標系統&應用。說起來很簡單,因為這是完全沒有問題的條件下。
至於超級終端。那是用來控制目標系統的。目標系統有可能不能插鍵盤滑鼠顯示器,這就需要一個遠程網路鏈接來進行控制。以及通過遠程鏈接來發送數據。這都需要終端的支持。

虛擬機下面進行開發,不能發揮你的計算機的性能。而且因為隔著 VMware 的軟體模擬層,可能還不會很方便的讓你鏈接目標設備。

至於用 socket ,我還沒見到你的目標需要這個東西,因為所有的東西都是現成的源代碼。不需要你從 0 開始寫,當然你想自己寫一個系統內核,或者伺服器程序,或者全套的系統+應用,我絕對不攔你,但希望你寫完這套東西,能把源代碼發布出來。
ads 可以認為是一個支持環境,他本身不是一個系統的開發 SDK 。
-------------------------------------
ads 沒用過,印象里他還有模擬器,調試器什麼的程序。功能上要比 Linux 開發環境,WinCE 環境下面的東西更多更偏向於硬體方面,畢竟 ads 是 arm 出品的,不太可能偏向於軟體部分設計。Linux 和 WinCE 都是系統而不是硬體工具。

你可以認為交叉編譯器是一個應用程序,一個輸出器。把源代碼輸出為 arm 的代碼,這個應用程序的輸出,是靠他自己的環境,而不是當前系統的環境的。
當前系統的各個軟體的版本,不能影響交叉編譯器輸出的環境(理論上,現實有的時候總是從別的地方給你打擊……),交叉編譯器一般至少有 gcc 、binutils 、glibc 庫、linux kernel 頭文件。

在軟體需求上。
頭文件誰都不依賴,glibc 只需要內核頭文件,其他程序全都依賴於 glibc 。也就是所有程序都不依賴內核,僅僅是依賴於內核頭文件。

gcc 和 binutils 是把程序源代碼根據上面各個環節的需提供的功能來輸出為上面環節裡面的二進製程序。依賴你當前環境的,只有 gcc 和 binutils 兩個程序的執行、控制環節。只有他們兩個依賴的,而不是你的交叉編譯後的程序。

至於編譯器版本的選擇,新版本功能更好,舊版本兼容更好。
這個要看你的實際需要了。應用程序源代碼也調編譯器的,同時也依賴於軟體庫的功能。

arm 開發建議穩定、兼容優先。當然也可以嘗試最新的編譯環境,來獲取更好的優化(前提是還有什麼代碼優化的話)。
另外,團IDC網上有許多產品團購,便宜有口碑

⑦ 交叉編譯器的原理

編譯是從源代碼(通常為高級語言)到能直接被計算機或虛擬機執行的目標代碼(通常為低階語言或機器語言)的翻譯過程。然而,也存在從低階語言到高階語言的編譯器,這類編譯器中用來從由高階語言生成的低階語言代碼重新生成高階語言代碼的又被叫做反編譯器。也有從一種高階語言生成另一種高階語言的編譯器,或者生成一種需要進一步處理的的中間代碼的編譯器(又叫級聯)。
典型的編譯器輸出是由包含入口點的名字和地址, 以及外部調用(到不在這個目標文件中的函數調用)的機器代碼所組成的目標文件。一組目標文件,不必是同一編譯器產生,但使用的編譯器必需採用同樣的輸出格式,可以鏈接在一起並生成可以由用戶直接執行的可執行程序。

⑧ riscv-gnu-toolchain 交叉編譯器如何構建

探索RISC-V架構的GNU工具鏈構建之旅

要構建RISC-V架構的GNU工具鏈,你需要精心配置和安裝一系列關鍵組件。首先,確保你的系統已安裝必要的依賴工具,包括 sudo apt-get install git autoconf automake autotools-dev curl python3 libmpc-dev libmpfr-dev libgmp-dev gawk build-essential bison flex texinfo gperf patchutils bc libexpat-dev libglib2.0-dev ninja-build zlib1g-dev pkg-config libboost-all-dev libtool libssl-dev libpixman-1-dev libpython-dev virtualenv libmount-dev libsdl2-dev

然後,開始下載RISC-V工具鏈的核心組件:

1. 獲取RISC-V編譯器基礎庫

從Gitee克隆riscv-gnu-toolchain的主分支:


git clone https://gitee.com/mirrors/riscv-gnu-toolchain

接著,分別克隆RISC-V的C編譯器(riscv-gcc)配孫、測試框架(riscv-dejagnu)、GNU C庫(riscv-glibc)以及輕量級嵌入式庫(riscv-newlib):


git clone -b riscv-gcc-10.2.0 https://gitee.com/mirrors/riscv-gcc
git clone https://gitee.com/mirrors/riscv-dejagnu
git clone -b riscv-glibc-2.29 https://gitee.com/mirrors/riscv-glibc
git clone https://gitee.com/mirrors/riscv-newlib

2. 調試器的加入

為了調試,還需下載RISC-V版本的GDB:


git clone -b fsf-gdb-10.1-with-sim https://gitee.com/mirrors/riscv-binutils-gdb riscv-gdb

接下來,進入構建過程:

- 配置工具鏈

在終端創建一個名為"build"的目錄,然後切換到該目錄,執行以下配置命令:


cd build
../configure --prefix=/opt/riscv/gcc --enable-multilib --target=riscv64-multlib-elf

這個配置將工具鏈安裝到"/opt/riscv/gcc",需要超級用戶許可權,所以請確保使用sudo。



- 編譯與安裝

使用多線程(-j8)加速編譯過程:


sudo make -j8

編譯完成後,工具鏈將自動安裝到指定目錄,可以通過驗證版本信息來確認安裝是否成功:


cd /opt/riscv/gcc/bin
riscv64-unknown-elf-gcc -v

通過以上步驟,你已成功構建飢賣前了RISC-V架構的GNU工具鏈,現在你可以在RISC-V平台上愉快地進行C語言編譯和調試了。這個工具鏈不僅包含了C編譯器,還涵蓋了測試框架和必要的庫爛清支持,為RISC-V開發者提供了強大的開發環境。
熱點內容
oicq伺服器地址 發布:2025-01-13 17:34:19 瀏覽:928
默認管理密碼是什麼 發布:2025-01-13 17:33:33 瀏覽:443
系列影視廣告文案腳本 發布:2025-01-13 17:31:57 瀏覽:792
防盜器編程 發布:2025-01-13 17:24:39 瀏覽:899
聯通電信伺服器怎麼不卡頓 發布:2025-01-13 17:21:30 瀏覽:821
科沃茲低配可以升級哪些配置 發布:2025-01-13 17:09:26 瀏覽:330
android判斷資料庫是否存在 發布:2025-01-13 17:08:17 瀏覽:334
ie腳本運行錯誤 發布:2025-01-13 17:08:05 瀏覽:623
python中或者怎麼表示 發布:2025-01-13 16:32:33 瀏覽:291
易達加密鎖 發布:2025-01-13 16:27:23 瀏覽: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