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編譯器不是必須包含的
A. 用交叉編譯器(已經更改為arm-linux-gcc) 編譯內核;但是提示gcc沒有找到
提示 gcc:not command;就表示是gcc命令沒找到,這個和你的arm-linux-gcc沒關系,因為如果arm-linux-gcc找不到的話,會提示arm-linux-gcc找不到的,所以你就只能猜是不是host邊的gcc沒找到,然後在你的主機端安裝gcc開發包就可以了。
嵌入式一種重要的能力就是debug,自己鍛煉下吧,以後這種簡單的問題就能搞定了。
B. arm-linux-gcc交叉編譯器的製作,以及版本選擇問題。
,需要必須有足夠動經驗來支持。
另外,用 RH9 的都是高手,我想你的知識不需要來提問了吧?
1、在 PC 上編譯 arm 的程序當然需要較差編譯器,這個需要自己安裝,或者著現成的交叉編譯器環境,一般是一個特殊參數編譯出來的 gcc + binutils + glibc + linux-header。這個每個人動環境不同,一般都需要自己編譯一個,當然沒有特殊需求,也可以找現成的。不過很難找,因為這套環境還要和你動系統搭配,不然環境不匹配,連這個環境都不能運行,那就更談不上編譯東西了。
有關自己編譯搭建交叉編譯環境,可以看看一個特殊的 Linux 發行版 LFS 的分支: CLFS 。
2、移植分很多意思,移植有可能就意味著這套源代碼不能在目標系統上面編譯,需要你根據相應的知識去修改源代碼來讓這套代碼適應目標編譯器的要求,比如源代碼有 SSE4 的優化,這套程序在非 SSE4 CPU 上無法編譯運行,但目標機器連 SSE1 都不支持。那麼就需要移植。
或者移植僅僅是根據新的環境進行編譯,不需要進行源代碼修改,只需要進行一下編譯就能運行的程序,也可以稱為移植,就是從一個環境、架構 -》另一個環境、架構。都可以稱為移植,但真正的移植意味著修改程序源代碼來適應新環境。你說的這種移植是最簡單的移植。
3、決定目標硬體環境 -》搭建目標編譯器 -》製作目標環境(內核,基礎軟體庫)-》進行應用移植(移植需要的軟體、主應用程序)-》搭建系統文件系統 -》導入目標系統-》啟動目標系統&應用。說起來很簡單,因為這是完全沒有問題的條件下。
至於超級終端。那是用來控制目標系統的。目標系統有可能不能插鍵盤滑鼠顯示器,這就需要一個遠程網路鏈接來進行控制。以及通過遠程鏈接來發送數據。這都需要終端的支持。
虛擬機下面進行開發,不能發揮你的計算機的性能。而且因為隔著 VMware 的軟體模擬層,可能還不會很方便的讓你鏈接目標設備。
至於用 socket ,我還沒見到你的目標需要這個東西,因為所有的東西都是現成的源代碼。不需要你從 0 開始寫,當然你想自己寫一個系統內核,或者伺服器程序,或者全套的系統+應用,我絕對不攔你,但希望你寫完這套東西,能把源代碼發布出來。
ads 可以認為是一個支持環境,他本身不是一個系統的開發 SDK 。
-------------------------------------
ads 沒用過,印象里他還有模擬器,調試器什麼的程序。功能上要比 Linux 開發環境,WinCE 環境下面的東西更多更偏向於硬體方面,畢竟 ads 是 arm 出品的,不太可能偏向於軟體部分設計。Linux 和 WinCE 都是系統而不是硬體工具。
你可以認為交叉編譯器是一個應用程序,一個輸出器。把源代碼輸出為 arm 的代碼,這個應用程序的輸出,是靠他自己的環境,而不是當前系統的環境的。
當前系統的各個軟體的版本,不能影響交叉編譯器輸出的環境(理論上,現實有的時候總是從別的地方給你打擊……),交叉編譯器一般至少有 gcc 、binutils 、glibc 庫、linux kernel 頭文件。
在軟體需求上。
頭文件誰都不依賴,glibc 只需要內核頭文件,其他程序全都依賴於 glibc 。也就是所有程序都不依賴內核,僅僅是依賴於內核頭文件。
gcc 和 binutils 是把程序源代碼根據上面各個環節的需提供的功能來輸出為上面環節裡面的二進製程序。依賴你當前環境的,只有 gcc 和 binutils 兩個程序的執行、控制環節。只有他們兩個依賴的,而不是你的交叉編譯後的程序。
至於編譯器版本的選擇,新版本功能更好,舊版本兼容更好。
這個要看你的實際需要了。應用程序源代碼也調編譯器的,同時也依賴於軟體庫的功能。
arm 開發建議穩定、兼容優先。當然也可以嘗試最新的編譯環境,來獲取更好的優化(前提是還有什麼代碼優化的話)。
另外,團IDC網上有許多產品團購,便宜有口碑
C. 交叉編譯器的原理
編譯是從源代碼(通常為高級語言)到能直接被計算機或虛擬機執行的目標代碼(通常為低階語言或機器語言)的翻譯過程。然而,也存在從低階語言到高階語言的編譯器,這類編譯器中用來從由高階語言生成的低階語言代碼重新生成高階語言代碼的又被叫做反編譯器。也有從一種高階語言生成另一種高階語言的編譯器,或者生成一種需要進一步處理的的中間代碼的編譯器(又叫級聯)。
典型的編譯器輸出是由包含入口點的名字和地址, 以及外部調用(到不在這個目標文件中的函數調用)的機器代碼所組成的目標文件。一組目標文件,不必是同一編譯器產生,但使用的編譯器必需採用同樣的輸出格式,可以鏈接在一起並生成可以由用戶直接執行的可執行程序。
D. 開發工具,模擬器,燒錄器,編譯器,交叉編譯器到底是什麼關系
房東太多的此長啊,不拉。
開發工具,模擬器,燃燒器,編譯器:開發工具模擬器,燃燒器和編譯器。模擬器只能燒一些簡單的IC,少數還行。燃燒器的程序員更強大的通配符量單一類型的刻錄機其實很簡單,就是你編譯程序寫入片內Flash內的介質燃燒器改造,我從事燒傷,我為自己代言
E. 交叉編譯器工作原理
編譯器的核心原理是將源代碼,通常源自高級編程語言,轉換成計算機或虛擬機可以直接執行的低級代碼,即目標代碼。然而,這種轉換過程並非單向,也有反向的編譯器,它們能將低級語言代碼重新轉換回高級語言代碼,這種逆向的編譯器被稱為反編譯器。此外,編譯器還可以在不同層次間工作,將一種高級語言代碼轉換成另一種高級語言,或者生成中間代碼,這種過程被稱為級聯編譯。
標準的編譯器輸出包括一個包含入口點名稱和地址的機器代碼部分,以及對外部函數調用的處理,這些函數調用指向編譯目標文件以外的函數。一組目標文件,即使它們來自不同的編譯器,只要它們的輸出格式一致,就可以鏈接在一起,形成一個最終的可執行程序,可以直接供用戶運行。
(5)交叉編譯器不是必須包含的擴展閱讀
編譯器就是將「高級語言」翻譯為「機器語言(低級語言)」的程序。一個現代編譯器的主要工作流程:源代碼 (source code) → 預處理器 (preprocessor) → 編譯器 (compiler) → 匯編程序 (assembler) → 目標代碼 (object code) → 鏈接器 (Linker) → 可執行程序 (executables)
F. LINUX交叉編譯工具鏈和GCC是什麼關系啊
編譯工具鏈一般最簡化的為 binutils + gcc + glibc + kernel-header 組合的環境。
GCC 就是編譯器,他的輸出每次安裝只能有針對一個架構的指令輸出。如果要多個架構輸出,那就要裝多個 GCC ,所以編譯工具鏈裡面會有一個 GCC 。
交叉編譯就是跨架構編譯,編譯出來的程序不能在本機執行(當然有例外情況)。所以這個時候就需要交叉編譯工具鏈。
工具鏈光有 GCC 是不行的,還需要一個 binutils 的二進制連接器,以及一個最基本的目標架構的 C 庫,C 庫還需要一個目標架構的內核源代碼才能完全工作(當然不是必須的,但編譯有的時候需要)
又因為 GCC 、binutils 不能實現單軟體同時多架構輸出,所以需要單獨另裝,又加上 C 庫和內核頭文件需要目標架構的東西而不能用本機本地架構的數據。
所以一個交叉編譯工具鏈就是針對目標架構准備的單獨安裝單獨使用的 binutils + gcc + glibc + kernel-header 的集合了。
PS:這個 kernel-header 並不一定就是 Linux ,他還可以是別的系統核心開發庫,比如 FreeBSD 。
G. 交叉編譯幾種常見的報錯
交叉編譯器是一種可以在平台A上為另一種平台B編譯程序的編譯器。其中,運行交叉編譯器的平台A稱為宿主機,交叉編譯生成的目標文件的運行平台B稱為目標機。交叉編譯器的編譯過程稱為交叉編譯。
一個完整的arm-linux交叉編譯器包括arm-linux-gcc、glibc、binutils等組件。其中,arm-linux-gcc是為ARM平台編譯C程序的編譯器;glibc是嵌入式C程序所需的基本函數庫;binutils包含一組二進制工具。所以交叉編譯器又稱為交叉編譯工具鏈。
由於交叉編譯器中每個組件都有各自的版本,所以可以使用不同版本的組件來製作交叉編譯器。但是,組件之間會因版本不匹配的問題二產生錯誤。為了避免這種麻煩,建議直接使用製作好的arm-linux交叉編譯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