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編譯實際值的方法
Ⅰ 編程學什麼好
操作系統、資料庫、設計模式、軟體工程、數據結構與演算法
編程是編定程序的中文簡稱,就是讓計算機代碼解決某個問題,對某個計算體系規定一定的運算方式,使計算體系按照該計算方式運行,並最終得到相應結果的過程。
為了使計算機能夠理解人的意圖,人類就必須將需解決的問題的思路、方法和手段通過計算機能夠理解的形式告訴計算機,使得計算機能夠根據人的指令一步一步去工作,完成某種特定的任務。
這種人和計算體系之間交流的過程就是編程。
編程:設計具備邏輯流動作用的一種「可控體系」
Ⅱ 學習編程需要什麼基礎
學習編程其實不需要什麼基礎,只要可以正常操作電腦就可以學習編程,但是如果想往高深的技術研究就需要學習很多東西,時代咋子進步很多東西都有千絲萬縷,所以很多編程需要都是相通的。
3、知識經濟時代給我們帶來了無限的機遇。要真正掌握計算機技術並在信息技術行業有所作為,具備一定的編程能力是一個基本條件和要求。
4、為基礎編程打下堅實的基礎,應總結如下幾個方面,數學基礎從計算機發展和應用的歷史來看,計算機的數學模型和體系結構是由數學家提出的,最早的計算機也是為數值計算而設計的。 因此要學好計算機必須有一定的數學基礎初學者應該有高中水平。
Ⅲ 如何學習c語言
學習方法是:
1、課前預習,課後復習,認真做課堂、課後的作業,理解理論知識。
2、記住語法規則。
3、加強邏輯思維。
4、多動手,通過練習上機了解它的運行過程。
5、實踐—>理論—>再實踐,剛開始學習C語言時,按示例練習,並推動理論的學習,然後再自己多思考,多上機實踐。
拓展資料
C語言是一門通用計算機編程語言,廣泛應用於底層開發。C語言的設計目標是提供一種能以簡易的方式編譯、處理低級存儲器、產生少量的機器碼以及不需要任何運行環境支持便能運行的編程語言。
盡管C語言提供了許多低級處理的功能,但仍然保持著良好跨平台的特性,以一個標准規格寫出的C語言程序可在許多電腦平台上進行編譯,甚至包含一些嵌入式處理器(單片機或稱MCU)以及超級電腦等作業平台。
Ⅳ 初學電腦編程需要什麼
初學電腦編程需要學習英語,選擇一門編程語言,要有數學基礎,具體介紹如下:
1、英語基礎
計算機英語與傳統的英語知識不同,需要了解的大部分是計算機的專業單詞或者詞彙,普遍較為簡單。但是在高級編程中,會出現比較生澀的詞彙,對於想要參與計算機語言設計以及在職業發展上有更多追求的同學可以自學一下大學英語。
2、選擇一門編程語言
選擇一門編程語言。雖然目前編程語言有600種左右,但是比較流行的編程語言只有幾十種,所以盡量選擇流行程度比較高的編程語言來入門編程。對於沒有明確編程場景的初學者來說,盡量選擇全場景編程語言,比如Java、Python、C#等就是不錯的選擇
3、數學基礎
當然擁有初中階段的數學基礎也可以成為一名合格的程序員,這也是目前很多計算機編程培訓學校招收初中畢業學生的原因。但想要成為一名優秀的程序員,最少要高中及以上的數學基礎,而且要懂得如何舉一反三,靈活運用。
4、了解計算機操作系統原理
所有的開發或者說軟體應用都是在特定的操作系統上進行的,所以計算機操作系統原理可以說是基礎中的基礎是必須要了解的。
5、數據結構和演算法
這門課程能夠決定一個人程序設計水平的高低,是學習過程中需要重點掌握的。C和C++都是可以選擇的,前期可以先學C,再學C++會相對簡單一些。
在學習編程語言的過程中,也需要同時學習計算機網路、資料庫等相關知識,在當前的雲計算和大數據時代背景下,還需要掌握如何通過雲計算(PaaS)來輔助開發,以及如何利用大數據平台的各種資源。
Ⅳ 如何學習C語言
如果剛開始接觸c語言,聽不懂也正常,不要有畏懼的心理,有些小夥伴可能看到部分同學什麼都會,自己就很氣餒,因為這部分同學很可能接觸編程比較早,即使小孩學走路也有一個過程,剛開始有走路慾望->學會站立,腿部有力量->嘗試走路,不斷練習->學會走路。所以不要慌。
學C語言與走路一樣,剛開始一定要有學習的慾望,然後,再制定計劃,不斷練習,量變會引起質變,堅持下去就發現原來這么簡單。
歡迎關注公眾號:c語言與cpp編程,關注後,回復「加群『』進微信學習交流群
1、學習資料
書本推薦:《cprimerplus》難得的好書。老譚的書可看可不看,但是這本藍皮的cprimerplus是我案頭必備的參考書,後面還有完整的c99標准庫,所以適合當個參考書。注意區分一下《c++primer》和《cprimerplus》
如果覺得這幾本書還是有點難,那就先看《C語言程序設計》
有了經驗後要去看看,例子很經典。後來進階可以看看三劍客《c和指針》《c陷阱與缺陷》《c專家編程》
剛學C語言的話可以結合看下C語言編程經典100例;
編譯器:VS,DevC++,VC++,CodeBlocks,C-Free,TurboC。關於它們的特點網上介紹很多了,就不贅述了。講真,入門和基礎階段你用哪個無所謂,還是選自己喜歡的,不過對於初學者我們推薦DevC++。可能現在大學課堂用的還是VC++,剛入門自己習慣就行。
視頻推薦:有同學曾經說過,視頻這么好,上課就不用聽講了,這個是完全錯誤的,視頻是課堂補充,上課還是一定要好好聽講的,視頻可以查缺補漏,系統的學習一下。
上面提到的一些資料整理好了,可以下載:
鏈接:
提取碼:1234
學習方法:
1、過:學習一門新的語言,第一步就是把它所涉及的基礎知識大體過一點,不求深解,只求了解——第一遍:無需了解太過深入的理論,大體知道這門語言是什麼樣的,主要面向哪些場合,一些基本的語法格式是什麼樣的就可以了。
2、抄代碼:剛開始寫代碼,沒有多少人一上來就能立刻自己寫一個很完善很強大的代碼,甚至連基本的語法都會寫錯,這時候抄代碼就很關鍵了,從書上抄,從例子里抄,邊抄邊想,邊想邊回憶語法。
3、模仿改:自己會抄寫一些簡單的代碼,熟悉了一遍此語言的簡單語法後,但還不太清楚怎樣下手寫一個完整的代碼模塊,所以這一步要仿寫了,仿照給出的代碼寫一個屬於自己的代碼
4、勤調試:沒有人能一下子寫出完全正確的代碼,自己試著寫一些代碼,通過不斷調試來驗證自己的一些想法,繼續思考,再次驗證,來回折騰。熟悉一些基本的調試工具以及調試方法。
5、看n遍:出錯或遇到問題時,將代碼從頭看到尾,看了一遍又一遍,直到快全部記住時,總能找出問題原因,相信方法總會比問題多
6、練重復2-5步三遍以上,不解釋。
7、創新拿出一個完全沒有寫過的代碼,根據要求,一步步的寫出來。如果寫不出來,或者中間一堆錯誤,請參考第六步。
8、悟:主動找到寫代碼的感覺和成就感,並保持下去,世界上最難的語言就掌握了,將成為你軟體生涯永遠的工具。
Ⅵ c語言入門教學
樓主,你可以去編程入門網,那裡有挺多知識點的,很多語言都有,很適合初學者,你也可以去CSDN,那裡有很多源代碼提供下載,也有論壇,呵呵,你也不要忽視網路貼吧,知道,貼吧是學習很多課本沒有東西的地方,知道,你需要看解決答案,這樣很有收獲,你也可以去中國編程網,不過,我覺得一樓也是有道理的,看看書掌握知識點,網上我覺得主要還是提高的地方哦……呵呵……關於怎麼學,我是這么過來的,每看一節書,做一節課後習題,其實初學主要還是學習語法和演算法(解決問題的方法),多上機自己寫程序,寫不出來看答案的演算法,自己再寫一邊,關鍵這個階段還是積累為主,基本知識學好了,可以學深入編程,不過你需要有熟悉的語法,可以寫一些小程序:學生成績管理系統等等,就過關了,然後可以學習鏈表,圖像編程,等等高級編程……呵呵……努力一定有回報的……加油吧…
Ⅶ 誰能告訴我如何用計算機編程的語言比如1和0表示出1到10的數字
本文字數:4894 字
閱讀本文大概需要:13 分鍾
寫在之前
我們都知道,對於同一個問題來說,可以有多種解決問題的演算法。盡管演算法不是唯一的,但是對於問題本身來說相對好的演算法還是存在的,這里可能有人會問區分好壞的標準是什麼?這個要從「時效」和「存儲」兩方面來看。
人總是貪婪的,在做一件事的時候,我們總是期望著可以付出最少的時間、精力或者金錢來獲得最大的回報,這個類比到演算法上也同樣適用,那就是花最少的時間和最少的存儲做成最棒的解決辦法,所以好的演算法應該具備時效高和存儲低的特點。這里的「時效」是指時間效率,也就是演算法的執行時間,對於同一個問題的多種不同解決演算法,執行時間越短的演算法效率越高,越長的效率越低;「存儲」是指演算法在執行的時候需要的存儲空間,主要是指演算法程序運行的時候所佔用的內存空間。
時間復雜度
首先我們先來說時間效率的這個問題,這里的時間效率就是指的演算法的執行時間,時間的快慢本來就是一個相對的概念,那麼到了演算法上,我們該用怎樣的度量指標去度量一個演算法的時間效率(執行時間)呢?
剛開始我們想出了一種事後統計方法,我稱它為「馬後炮式」,顧名思義,就是對於要解決的某個問題,費盡心思想了 n 種解法,提前寫好演算法程序,然後攢了一堆數據,讓它們分別在電腦上跑,跑完瞭然後比較程序的運行時間,根據這個來判斷演算法時效的高低。這種的判斷技術計算的是我們日常所用的時間,但這並不是一個對我們來說有用的度量指標,因為它還依賴於運行的機器、所用的編程語言、編譯器等等等等。相反,我們需要的是一個不依賴於所用機器或者編程語言的度量指標,這種度量指標可以幫助我們判斷演算法的優劣,並且可以用來比較演算法的具體實現。
我們的科學家前輩們發現當我們試圖去用執行時間作為獨立於具體程序或計算機的度量指標去描述一個演算法的時候,確定這個演算法所需要的步驟數目非常重要。如果我們把演算法程序中的每一步看作是一個基本的計量單位,那麼一個演算法的執行時間就可以看作是解決一個問題所需要的總步驟數。但是由於演算法的執行過程又各不相同,所以這個每一步,即這個基本的計量單位怎麼去選擇又是一個令人頭禿的問題。
下面我們來看一個簡單的求和的函數:
defget_sum(n): sum = 0for i in range(1,n+1): sum += i return sumprint(get_sum(10))
我們仔細去分析一下上述代碼,其實可以發現統計執行求和的賦值語句的次數可能是一個好的基本計數單位,在上面 get_sum 函數中,賦值語句的數量是 1 (sum = 0)加上 n (執行 sum += i 的次數)。
我們一般用一個叫 T 的函數來表示賦值語句的總數量,比如上面的例子可以表示成 T(n) = n + 1。這里的 n 一般指的是「數據的規模大小」,所以前面的等式可以理解為「解決一個規模大小為 n,對應 n+1 步操作步數的問題,所需的時間為 T(n)」。
對於 n 來說,它可以取 10,100,1000 或者其它更大的數,我們都知道求解大規模的問題所需的時間比求解小規模要多一些,那麼我們接下來的目標就很明確了,那就是「尋找程序的運行時間是如何隨著問題規模的變化而變化」。
我們的科學家前輩們又對這種分析方法進行了更為深遠的思考,他們發現有限的操作次數對於 T(n) 的影響,並不如某些占據主要地位的操作部分重要,換句話說就是「當數據的規模越來越大時,T(n) 函數中的某一部分掩蓋了其它部分對函數的影響」。最終,這個起主導作用的部分用來對函數進行比較,所以接下來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大 O閃亮登場的時間了。
大 O 表示法
「數量級」函數用來描述當規模 n 增加時,T(n) 函數中增長最快的部分,這個數量級函數我們一般用「大 O」表示,記做 O(f(n))。它提供了計算過程中實際步數的近似值,函數 f(n) 是原始函數 T(n) 中主導部分的簡化表示。
在上面的求和函數的那個例子中,T(n) = n + 1,當 n 增大時,常數 1 對於最後的結果來說越來不越沒存在感,如果我們需要 T(n) 的近似值的話,我們要做的就是把 1 給忽略掉,直接認為 T(n) 的運行時間就是 O(n)。這里你一定要搞明白,這里不是說 1 對 T(n) 不重要,而是當 n 增到很大時,丟掉 1 所得到的近似值同樣很精確。
再舉個例子,比如有一個演算法的 T(n) = 2n^2+ 2n + 1000,當 n 為 10 或者 20 的時候,常數 1000 看起來對 T(n) 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但是當 n 為 1000 或者 10000 或者更大呢?n^2 起到了主要的作用。實際上,當 n 非常大時,後面兩項對於最終的結果來說已經是無足輕重了。與上面求和函數的例子很相似,當 n 越來越大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忽略其它項,只關注用 2n^2 來代表 T(n) 的近似值。同樣的是,系數 2 的作用也會隨著 n 的增大,作用變得越來越小,從而也可以忽略。我們這時候就會說 T(n) 的數量級 f(n) = n^2,即 O(n^2)。
最好情況、最壞情況和平均情況
盡管前面的兩個例子中沒有體現,但是我們還是應該注意到有時候演算法的運行時間還取決於「具體數據」而不僅僅是「問題的規模大小」。對於這樣的演算法,我們把它們的執行情況分為「最優情況」、「最壞情況」和「平均情況」。
某個特定的數據集能讓演算法的執行情況極好,這就是最「最好情況」,而另一個不同的數據會讓演算法的執行情況變得極差,這就是「最壞情況」。不過在大多數情況下,演算法的執行情況都介於這兩種極端情況之間,也就是「平均情況」。因此一定要理解好不同情況之間的差別,不要被極端情況給帶了節奏。
對於「最優情況」,沒有什麼大的價值,因為它沒有提供什麼有用信息,反應的只是最樂觀最理想的情況,沒有參考價值。「平均情況」是對演算法的一個全面評價,因為它完整全面的反映了這個演算法的性質,但從另一方面來說,這種衡量並沒有什麼保證,並不是每個運算都能在這種情況內完成。而對於「最壞情況」,它提供了一種保證,這個保證運行時間將不會再壞了,**所以一般我們所算的時間復雜度是最壞情況下的時間復雜度**,這和我們平時做事要考慮到最壞的情況是一個道理。
在我們之後的演算法學習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數量級函數,下面我給大家列舉幾種常見的數量級函數:
為了確定這些函數哪些在 T(n) 中佔主導地位,就要在 n 增大時對它們進行比較,請看下圖(圖片來自於 Google 圖片):
在上圖中,我們可以看到當 n 很小時,函數之間不易區分,很難說誰處於主導地位,但是當 n 增大時,我們就能看到很明顯的區別,誰是老大一目瞭然:
O(1) < O(logn) < O(n) < O(nlogn) < O(n^2) < O(n^3) < O(2^n)
我們下面就來分析幾個上述所說的「數量級函數」:
1.常數函數
n = 100 # 1 次sum = (1 + n) *n / 2 # 1 次print(sum) # 1 次
上述演算法程序的 f(n) = 3,可能有人看到這會說那麼時間復雜度就是 O(f(n)) = O(3),其實這個是錯的,這個函數的時間復雜度其實是 O(1)。這個對於初學者來說是很難理解的一種結果,其實你可以把 sum = (1 + n) * n / 2 多復制幾次再來看:
a = 100 # 1 次sum = (1 + n) * n / 2 # 1 次sum = (1 + n) * n / 2 # 1 次sum = (1 + n) * n / 2 # 1 次sum = (1 + n) * n / 2 # 1 次sum = (1 + n) * n / 2 # 1 次sum = (1 + n) * n / 2 # 1 次print(sum) # 1 次
上述演算法的 f(n) = 8,事實上你可以發現無論 n 為多少,上述兩段代碼就是 運行 3 次和運行 8 次的區別。這種與數據的規模大小 n 無關,執行時間恆定的演算法我們就叫它具有 O(1) 的時間復雜度。不管這個常數是多少,我們都記作是 O(1),而不是 O(3) 或者是 O(8)。
2.對數函數
cnt = 1while cnt < n: cnt *= 2 # O(1)
上面的演算法程序的時間復雜度就是 O(logn),這個是怎麼算出來的呢?其實很簡單:上述的代碼可以解釋成 cnt 乘以多少個 2 以後才能大於等於 n,我們假設個數是 x,也就是求 2^x = n,即 x = log2n,所以這個循環的時間復雜度就是 O(logn)。
最後呢,我們來看看下面的這個例子,藉助這段代碼來詳細的說一下我們如何對其時間復雜度進行詳細的分析:
a = 1b = 2c = 3for i inrange(n):for j inrange(n): x = i * i y = j * j z = i * jfor k inrange(n): u = a * k + b v = c * cd = 4
上面的代碼沒有任何意義,甚至不是一個可運行的代碼,我只是用來說明你在以後如何對代碼進行執行分析,關於代碼本身可不可以運行,就不需要你在這關心了。
上面的代碼其實我們要分的話可以分成 4 部分:第 1 部分是 a,b,c 這 3 個賦值語句,執行次數也就是 3 次;第二部分是 3n^2,因為是循環結構,裡面有 x,y,z 這 3 個賦值語句,每個語句執行了 n^2 次;第 3 部分是 2n,因為裡面是 2 個賦值語句,每條語句被執行了 n 次;最後第 4 部分是常數 1,只有 d 這么 1 條賦值語句。所以我們得到的 T(n
) = 3+3n^2 +2n+1 = 3n^2+2n+4,看到指數項,我們自然的發現是 n^2 做主導,當 n 增大時,後面兩項可以忽略掉,所以這個代碼片段的數量級就是 O(n^2)。
空間復雜度
類比於時間復雜度的討論,一個演算法的空間復雜度是指該演算法所耗費的存儲空間,計算公式計作:S(n) = O(f(n))。其中 n 也為數據的規模,f(n) 在這里指的是 n 所佔存儲空間的函數。
一般情況下,我們的程序在機器上運行時,刨去需要存儲程序本身的輸入數據等之外,還需要存儲對數據操作的「存儲單元」。如果輸入數據所佔空間和演算法無關,只取決於問題本身,那麼只需要分析演算法在實現過程中所佔的「輔助單元」即可。如果所需的輔助單元是個常數,那麼空間復雜度就是 O(1)。
空間復雜度其實在這里更多的是說一下這個概念,因為當今硬體的存儲量級比較大,一般不會為了稍微減少一點兒空間復雜度而大動干戈,更多的是去想怎麼優化演算法的時間復雜度。所以我們在日常寫代碼的時候就衍生出了用「空間換時間」的做法,並且成為常態。比如我們在求解斐波那契數列數列的時候我們可以直接用公式去遞歸求,用哪個求哪個,同樣也可以先把很多結果都算出來保存起來,然後用到哪個直接調用,這就是典型的用空間換時間的做法,但是你說這兩種具體哪個好,偉大的馬克思告訴我們「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寫在之後
如果上面的文章你仔細看了的話,你會發現我不是直接上來就告訴你怎麼去求時間復雜度,而是從問題的產生,到思考解決的辦法,到「馬後炮」,再到 T(n),最後到 O(n)一步一步來的。這樣做的原因呢有兩個:一是為了讓你了解大 O 到底是怎麼來的,有時候搞明白了由來,對於你接下來的學習和理解有很大的幫助;二是為了讓這個文章看起來不是那麼枯燥,我覺得很多時候上來扔給你一堆概念術語,很容易就讓人在剛看到它的時候就打起了退堂鼓,循序漸進的來,慢慢引導著更容易接受一些。
很多人從大學到工作,代碼寫了不少依然不會估算時間復雜度,我感覺倒不是學不會,而是內心沒有重視起來。你可能覺得計算機的更新換代很快,CPU 處理速度的能力越來越棒,沒必要在一些小的方面斤斤計較,其實我覺得你是 too young too naive。我們隨便來算一個簡單的例子:有兩台電腦,你的電腦的運算速度是我的電腦的 100 倍,同樣一道問題,明明稍微想一想用 O(n) 可以做出來,你偏偏要懶,直接暴力 O(n^2),那麼當 n 的數據稍微增大一些,比如上萬上十萬,到底誰的運算速度快還用我再告訴你嗎?
所以今後在寫演算法的時候,請好好學會用時間復雜度估算一下自己的代碼,然後想想有沒有更有效率的方法去改進它,你只要這樣做了,相信慢慢的你的代碼會寫的越來越好,頭會越來越禿。(逃
最後說一點的是,估算演算法的復雜度這件事你不要指望一下子看了一篇文章就想弄懂,這個還是要有意識的多練,比如看到一個程序的時候有意識的估算一下它的復雜度,准備動手寫代碼的時候也想想有沒有更好的優化方法,有意識的練習慢慢就會來了感覺。這篇文章我就用了幾個小例子,大概的估算方式就是這樣。之後我還會繼續寫一些關於「數據結構與演算法」相關的文章和一些具體的實戰題目,都會帶大家繼續分析它們的時間復雜度,敬請期待。
Ⅷ 深入學習C語言的具體步驟
1、入門後多看代碼
在有一定基礎以後一定要多看別人的代碼。 注意代碼中的演算法和數據結構。 畢竟學C之後的關口就是演算法和數據結構。提到數據結構,指針是其中重要的一環,絕大多數的數據結構是建立在指針之上的,如鏈表、隊列、樹、圖等等,所以只有學好指針才能真正學好C。別的方面也要關注一下,諸如變數的命名、庫函數的用法等等。有些庫函數是經常用到的。對於這些函數的用法就要牢牢記住。
2、要自己動手
編程序是個實乾的活,光說不練不行。剛開始學的時候可以多練習書上的習題。 對於自己不明白的地方,自己編個小程序實驗一下是最好的方法,能給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 自己動手的過程中要不斷糾正自己不好的編程習慣和認識錯誤。有一定的基礎以後可以嘗試編一點小游戲,照著編作為練習。基礎很扎實的時候,可以編一些關於數據結構方面的東西。之後.....學匯編、硬體知識。
3、選擇一個好的編譯器
GCC或者VS都是一個號的選擇
4、關於養成良好的編程習慣
Ⅸ C語言編譯原理
編譯共分為四個階段:預處理階段、編譯階段、匯編階段、鏈接階段。
1、預處理階段:
主要工作是將頭文件插入到所寫的代碼中,生成擴展名為「.i」的文件替換原來的擴展名為「.c」的文件,但是原來的文件仍然保留,只是執行過程中的實際文件發生了改變。(這里所說的替換並不是指原來的文件被刪除)
2、匯編階段:
插入匯編語言程序,將代碼翻譯成匯編語言。編譯器首先要檢查代碼的規范性、是否有語法錯誤等,以確定代碼的實際要做的工作,在檢查無誤後,編譯器把代碼翻譯成匯編語言,同時將擴展名為「.i」的文件翻譯成擴展名為「.s」的文件。
3、編譯階段:
將匯編語言翻譯成機器語言指令,並將指令打包封存成可重定位目標程序的格式,將擴展名為「.s」的文件翻譯成擴展名為「.o」的二進制文件。
4、鏈接階段:
在示例代碼中,改代碼文件調用了標准庫中printf函數。而printf函數的實際存儲位置是一個單獨編譯的目標文件(編譯的結果也是擴展名為「.o」的文件),所以此時主函數調用的時候,需要將該文件(即printf函數所在的編譯文件)與hello world文件整合到一起,此時鏈接器就可以大顯神通了,將兩個文件合並後生成一個可執行目標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