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編譯器工作
㈠ C語言編譯器是用來做什麼的
編譯器,是將便於人編寫,閱讀,維護的高階計算機語言翻譯為計算機能解讀、運行的低階機器語言的程序。編譯器將原始程序(Source program)作為輸入,翻譯產生使用目標語言(Target language)的等價程序。源代碼一般為高階語言 (High-level language), 如 Pascal、C++、Java 等,而目標語言則是匯編語言或目標機器的目標代碼(Object code),有時也稱作機器代碼(Machine code)。
一個現代編譯器的主要工作流程如下:
源代碼 (source code) → 預處理器 (preprocessor) → 編譯器 (compiler) → 匯編程序 (assembler) → 目標代碼 (object code) → 連接器 (Linker) → 可執行程序 (executables)
㈡ 編譯器能夠完成的工作是
1. 詞法分析詞法分析器根據詞法規則識別出源程序中的各個記號(token),每個記號代表一類單詞(lexeme)。源程序中常見的記號可以歸為幾大類:關鍵字、標識符、字面量和特殊符號。詞法分析器的輸入是源程序,輸出是識別的記號流。詞法分析器的任務是把源文件的字元流轉換成記號流。本質上它查看連續的字元然後把它們識別為「單詞」。
2. 語法分析語法分析器根據語法規則識別出記號流中的結構(短語、句子),並構造一棵能夠正確反映該結構的語法樹。
3. 語義分析語義分析器根據語義規則對語法樹中的語法單元進行靜態語義檢查,如果類型檢查和轉換等,其目的在於保證語法正確的結構在語義上也是合法的。
4. 中間代碼生成中間代碼生成器根據語義分析器的輸出生成中間代碼。中間代碼可以有若干種形式,它們的共同特徵是與具體機器無關。最常用的一種中間代碼是三地址碼,它的一種實現方式是四元式。三地址碼的優點是便於閱讀、便於優化。
5. 中間代碼優化
優化是編譯器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由於編譯器將源程序翻譯成中間代碼的工作是機械的、按固定模式進行的,因此,生成的中間代碼往往在時間和空間上有很大浪費。當需要生成高效目標代碼時,就必須進行優化。
6. 目標代碼生成
目標代碼生成是編譯器的最後一個階段。在生成目標代碼時要考慮以下幾個問題:計算機的系統結構、指令系統、寄存器的分配以及內存的組織等。編譯器生成的目標程序代碼可以有多種形式:匯編語言、可重定位二進制代碼、內存形式。
7 符號表管理
符號表的作用是記錄源程序中符號的必要信息,並加以合理組織,從而在編譯器的各個階段能對它們進行快速、准確的查找和操作。符號表中的某些內容甚至要保留到程序的運行階段。
8 出錯處理用戶編寫的源程序中往往會有一些錯誤,可分為靜態錯誤和動態錯誤兩類。所謂動態錯誤,是指源程序中的邏輯錯誤,它們發生在程序運行的時候,也被稱作動態語義錯誤,如變數取值為零時作為除數,數組元素引用時下標出界等。靜態錯誤又可分為語法錯誤和靜態語義錯誤。語法錯誤是指有關語言結構上的錯誤,如單詞拼寫錯、表達式中缺少操作數、begin和end不匹配等。靜態語義錯誤是指分析源程序時可以發現的語言意義上的錯誤,如加法的兩個操作數中一個是整型變數名,而另一個是數組名等。
㈢ 編譯器有什麼用
簡單講,編譯器就是將「一種語言(通常為高級語言)」翻譯為「另一種語言(通常為低級語言)」的程序。一個現代編譯器的主要工作流程:源代碼 (source code) → 預處理器 (preprocessor) → 編譯器 (compiler) → 目標代碼 (object code) → 鏈接器(Linker) → 可執行程序 (executables)
高級計算機語言便於人編寫,閱讀交流,維護。機器語言是計算機能直接解讀、運行的。編譯器將匯編或高級計算機語言源程序(Source program)作為輸入,翻譯成目標語言(Target language)機器代碼的等價程序。源代碼一般為高級語言 (High-level language), 如Pascal、C、C++、Java、漢語編程等或匯編語言,而目標則是機器語言的目標代碼(Object code),有時也稱作機器代碼(Machine code)。
對於C#、VB等高級語言而言,此時編譯器完成的功能是把源碼(SourceCode)編譯成通用中間語言(MSIL/CIL)的位元組碼(ByteCode)。最後運行的時候通過通用語言運行庫的轉換,編程最終可以被CPU直接計算的機器碼(NativeCode)。
㈣ 編譯器是什麼
簡單講,編譯器就是將「一種語言(通常為高級語言)」翻譯為「另一種語言(通常為低級語言)」的程序。一個現代編譯器的主要工作流程:源代碼 (source code) → 預處理器 (preprocessor) → 編譯器 (compiler) → 目標代碼 (object code) → 鏈接器 (Linker) → 可執行程序 (executables)
高級計算機語言便於人編寫,閱讀交流,維護。機器語言是計算機能直接解讀、運行的。編譯器將匯編或高級計算機語言源程序(Source program)作為輸入,翻譯成目標語言(Target language)機器代碼的等價程序。源代碼一般為高級語言 (High-level language), 如Pascal、C、C++、Java、漢語編程等或匯編語言,而目標則是機器語言的目標代碼(Object code),有時也稱作機器代碼(Machine code)。
對於C#、VB等高級語言而言,此時編譯器完成的功能是把源碼(SourceCode)編譯成通用中間語言(MSIL/CIL)的位元組碼(ByteCode)。最後運行的時候通過通用語言運行庫的轉換,編程最終可以被CPU直接計算的機器碼(NativeCode)。
編譯是從源代碼(通常為高級語言)到能直接被計算機或虛擬機執行的目標代碼(通常為低級語言或機器語言)的翻譯過程。然而,也存在從低級語言到高級語言的編譯器,這類編譯器中用來從由高級語言生成的低級語言代碼重新生成高級語言代碼的又被叫做反編譯器。也有從一種高級語言生成另一種高級語言的編譯器,或者生成一種需要進一步處理的的中間代碼的編譯器(又叫級聯)。
典型的編譯器輸出是由包含入口點的名字和地址, 以及外部調用(到不在這個目標文件中的函數調用)的機器代碼所組成的目標文件。一組目標文件,不必是同一編譯器產生,但使用的編譯器必需採用同樣的輸出格式,可以鏈接在一起並生成可以由用戶直接執行的EXE,
所以我們電腦上的文件都是經過編譯後的文件。
㈤ 璁$畻鏈虹▼搴忕殑瑙i噴鍜岀紪璇戞柟寮
璁$畻鏈虹▼搴忔槸濡備綍榪愪綔鐨勫憿錛熻В閲婃柟寮忓拰緙栬瘧鏂瑰紡澶т笉鍚岋紒鏈鏂囧皢娣卞叆鎺㈣ㄨ$畻鏈虹▼搴忕殑瑙i噴鍜岀紪璇戞柟寮忥紝甯鍔╄昏呮洿濂藉湴浜嗚В榪欎袱縐嶆柟寮忕殑鏍規湰鍖哄埆銆
🔍瑙i噴鏂瑰紡
瑙i噴鏂瑰紡鏄閫愬彞鎵鎻忋侀愬彞緲昏瘧錛岀劧鍚庨愬彞鎵ц屻傝繖鎰忓懗鐫錛屽綋婧愮▼搴忓嚭鐜板驚鐜鏃訛紝瑙i噴紼嬪簭浼氶噸澶嶇炕璇戝拰鎵ц岃繖涓緇勮鍙ワ紝鏁堢巼澶уぇ闄嶄綆銆
🚀緙栬瘧鏂瑰紡
緙栬瘧鏂瑰紡鍒欐槸鍏堝皢婧愮▼搴忕炕璇戞垚鐩鏍囪璦紼嬪簭錛岀劧鍚庡啀榪愯屻傝繖涓嶄粎澶уぇ鎻愰珮浜嗘墽琛岄熷害錛岃繕閬垮厤浜嗛噸澶嶇炕璇戝拰鎵ц岀殑嫻璐廣
🎯鏍規湰鍖哄埆
鍒ゆ柇鏄瑙i噴鍣ㄨ繕鏄緙栬瘧鍣錛屽叧閿鐪嬫槸鍚︽湁鐙絝嬬殑鐩鏍囩▼搴忕敓鎴愩傜紪璇戝櫒浼氱敓鎴愮嫭絝嬬殑鐩鏍囩▼搴忥紝鑰岃В閲婂櫒鍒欎笉浼氥傝繖灝辨槸瑙i噴鍜岀紪璇戞柟寮忕殑鏍規湰鍖哄埆錛
㈥ C語言工作原理
作為一種編程語言,本身是談不上工作原理的,實際上C語言所有的語法,正是C語言編譯器的工作原理或者工作機制的具體實現。要細致的討論起來是不可能,但是作為C語言程序員,必須了解這個大致的流程。一個程序,從C語言源碼,到系統可執行的文件,一般經歷四個過程。
1、預處理階斷,這個階斷是文本處理階斷,有預處理器來完成,會將源碼中的帶"#"開頭的預處理命令進行相應的處理,在Linux上C語言的預處理器程序是cp命令。
2、編譯階斷,這個階斷是有C語言編譯階斷,在Linux上C語言的編譯器是cc命令,它將C語言源碼轉換成匯編指令。
3、匯編階斷,這個階斷是匯編編譯階斷,在Linux上C語言的匯編器是as命令,這個階斷會將匯編指令編譯成二進制機器碼。
4、鏈接階斷,這個階斷是會將匯編階斷生成的機器碼目標文件,裝載成一個系統可執行的文件,在Linux平台以ELF格式進行組裝,在Windows平台上以PE格式進行組裝。在Linux平台上的鏈接器命令為ld,在windows平台上的鏈接器命令為lin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