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編程的編譯過程
㈠ 編程程序是怎麼實現的
編程的話,我的語言描述就是,
要編一個程序,那麼這個程序有它的基本語言。就像我們學習說話,先學會發音,然後組織語言;
學會了基本的語言後,我們就根據需要來編程,在編程過程當中,我們要考慮各種情況,使程序實現我們需要,如果考慮不周到,就會有漏洞,需要補上。所以在編程當中,用到最多的語言就是(如果,或者)這樣的詞彙。
把各種漏洞都堵上了,電腦執行你的指令,不管你有沒有提到其它方面,所有的程序它都要復核一邊。所以程序不要太龐大,需要簡潔,減少電腦的運行。這個就與你堵漏洞有相反的要求。如果你編寫了一個子程序,程序經常要用到這個,那麼你要考慮怎麼把這個程序精簡到最低程度。
因為電腦只能識別這個語言,所以不能夠在語法上有錯誤,它會理解不了。
說到漏洞,比如說,記事本裡面查找功能,你要找文字(J3),那麼它把(J33),(J32)裡面的也找了,如果你在裡面替換什麼內容的話,就會出現問題。這個問題就是你要考慮的,怎麼把漏洞堵上,不發生這樣的問題。
所以我認為編程就是你對這個程序的理解程度考驗。至於基本語言你學會就好,你要做的就是把你想說的話,翻譯成電腦能夠聽懂的話。要說明,什麼不能夠做,什麼應當做,一一交代清楚,只要說漏了一句,電腦就不按你的思路走了。(電腦不會思考,你要做的就是讓電腦按你的思路走。)
㈡ 數控機床的自動編程是怎麼實現的
原理
自動編程是藉助計算機及其外圍設備裝置自動完成從零件圖構造、零件加工程序編制到控制介質制
作等工作的一種編程方法。它的一般過程:首先將被加工零件的幾何圖形及有關工藝過程用計算機能夠識別的形式輸入計算機,利用計算機內的數控編程系統對輸入信息進行翻譯,形成機內零件的幾何數據與拓撲數據;然後進行工藝處理,確定加工方法、加工路線和工藝參數。
通過數學處理計算刀具的運動軌跡,並將其離散成為一系列的刀位數據;根據某一具體數控系統所要求的指令格式,將生成的刀位數據通過後置處理生成最終加工所需的NC指令集;對NC指令集進行校驗及修改;通過通訊介面將計算機內的NC指令集送入機床的控制系統。整個數控自動編程系統分為前置處理和後置處理兩大模塊。
實現自動編程的CAM軟體常用的有UG,PRO/E,MASTERCAM,Powermill,CAXA製造工程師等,可以實現多軸聯動的自動編程並進行模擬模擬。
(2)自動編程的編譯過程擴展閱讀
我國數控加工及編程技術的研究起步較晚,其研究始於航空工業的PCL數控加工自動編程系統SKC一1。在此基礎上,以後又發展了SKC-2、SKC-3和CAM251數控加工繪圖語言,這些系統沒有圖形功能,並且以2坐標和2.5坐標加工為主。
我國從「七五」開始有計劃有組織地研究和應用CAD/CAM技術,引進成套的CAD/CAM系統,首先應用在大型軍工企業,航天航空領域也開始應用,雖然這些軟體功能很強,但價格昂貴,難以在我國推廣普及。
「八五」又引進了大量的CAD/CAM軟體,如:EUCLID-15、UG、CADDS、I-DEAS等,以這些軟體為基礎,進行了一些二次開發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應用成功,但進展比較緩慢。
我國在引用CAD/CAM系統的同時,也開展了自行研製工作。20世紀80年代以後,首先在航空工業開始集成化的數控編程系統的研究和開發工作,如西北工業大學成功研製成功的能進行曲面的3~5軸加工的PNU/GNC圖形編程系統。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與第二汽車製造廠合作完成的汽車模具、氣道內復雜型腔模具的三軸加工軟體,與331廠合作進行了發動機葉輪的加工;華中理工大學1989年在微機上開發完成的適用於三維NC加工的軟體HZAPT;中京公司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合作研製的唐龍CAD/CAM系統,以北京機床所為核心的JCS機床開發的CKT815車削CAD/CAM一體化系統等。
到了20世紀90年代,響應國家開發自主產權的CAD/CAM的號召,開始了自行研製CAD/CAM軟體的工作,並取得了一些成果,如:
由北京由清華大學和廣東科龍(容聲)集團聯合研製的高華CAD、由北京北航海爾軟體有限公司(原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華正軟體研究所)研製的CAXA電子圖板和CAXAME製造工程師、由浙江大天電子信息工程有限公司開發的基於特徵的參數化造型系統GSCAD98、由廣州紅地技術有限公司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聯合開發的基於STEP標準的CAD/CAM系統金銀花。
由華中理工大學機械學院開發的具有自主版權的基於微機平台的CAD和圖紙管理軟體開目CA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自行研製開發的超人2000CAD/CAM系統等,其中有一些系統已經接近世界水平。雖然我國的數控技術己開展多年,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始終未取得較大的突破。
從總體來看,先進的是點,落後的是面,我國的數控加工及數控編程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約有10一15年的差距,差距主要包涵以下幾個方面:數控技術的硬體基礎落後,CAD/CAM支撐的軟體體系尚未形成,CAD/CAM軟體關鍵技術落後。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自動編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自動編程技術
㈢ [c語言] 運行C程序的步驟
(1)上機輸入和編輯源程序。通過鍵盤向計算機輸入程序,如發現有錯誤,要及時改正。最後將此源程序以文件形式存放在自己指定的文件夾內(如果不特別指定,一般存放在用戶當前目錄下),文件用.c作為後綴,生成源程序文件,如f.c。
(2)對源程序進行編譯,先用C編譯系統提供的「預處理器」(又稱「預處理程序」或「預編譯器」)對程序中的預處理指令進行編譯預處理。例如,對於#include<stdio.h>指令來說,就是將stdio.h頭文件的內容讀進來,取代#include<stdio.h>行。由預處理得到的信息與程序其他部分一起組成一個完整的、可以用來進行正式編譯的源程序,然後由編譯系統對該源程序進行編譯。
編譯的作用首先是對源程序進行檢查,判定它有無語法方面的錯誤,如有,則發出「出錯信息」,告訴編程人員認真檢查改正。修改程序後重新進行編譯,如果還有錯,再發出「出錯信息」。如此反復進行,直到沒有語法錯誤為止。這時,編譯程序自動把源程序轉換為二進制形式的目標程序(在Visual C++中後綴為.obj,如f.obj)。如果不特別指定,此目標程序一般也存放在用戶當前目錄下,此時源文件沒有消失。
在用編譯系統對源程序進行編譯時,自動包括了預編譯和正式編譯兩個階段,一氣呵成。用戶不必分別發出二次指令。
(3)進行連接處理。經過編譯所得到的二進制目標文件(後綴為.obj)還不能供計算機直接執行。前面已說明:一個程序可能包含若干個源程序文件,而編譯是以源程序文件為對象的,一次編譯只能得到與一個源程序文件相對應的目標文件(也稱目標模塊),它只是整個程序的一部分。必須把所有的編譯後得到的目標模塊連接裝配起來,再與函數庫相連接成一個整體,生成一個可供計算機執行的目標程序,稱為可執行程序(executive program),在Visual C++中其後綴為.exe,如f.exe。
即使一個程序只包含一個源程序文件,編譯後得到的目標程序也不能直接運行,也要經過連接階段,因為要與函數庫進行連接,才能生成可執行程序。
以上連接的工作是由一個稱為「連接編輯程序」(linkage editor)的軟體來實現的。
(4)運行可執行程序,得到運行結果。
以上過程如圖1.2所示。其中實線表示操作流程,虛線表示文件的輸入輸出。例如,編輯後得到一個源程序文件f.c,然後在進行編譯時再將源程序文件f.c輸入,經過編譯源程序,找出問題,修改源程序,並重新編譯,直到無錯為止。有時編譯過程未發現錯誤,能生成可執行程序,但是運行的結果不正確。一般情況下,這不是語法方面的錯誤,而可能是程序邏輯方面的錯誤,例如計算公式不正確、賦值不正確等,應當返回檢查源程序,並改正錯誤。
為了編譯、連接和運行C程序,必須要有相應的編譯系統。目前使用的很多C編譯系統都是集成開發環境(IDE)的,把程序的編輯、編譯、連接和運行等操作全部集中在一個界面上進行,功能豐富,使用方便,直觀易用。
㈣ 編譯原理
C語言編譯過程詳解
C語言的編譯鏈接過程是要把我們編寫的一個C程序(源代碼)轉換成可以在硬體上運行的程序(可執行代碼),需要進行編譯和鏈接。編譯就是把文本形式源代碼翻譯為機器語言形式的目標文件的過程。鏈接是把目標文件、操作系統的啟動代碼和用到的庫文件進行組織形成最終生成可執行代碼的過程。過程圖解如下:
從圖上可以看到,整個代碼的編譯過程分為編譯和鏈接兩個過程,編譯對應圖中的大括弧括起的部分,其餘則為鏈接過程。
一、編譯過程
編譯過程又可以分成兩個階段:編譯和匯編。
1、編譯
編譯是讀取源程序(字元流),對之進行詞法和語法的分析,將高級語言指令轉換為功能等效的匯編代碼,源文件的編譯過程包含兩個主要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預處理階段,在正式的編譯階段之前進行。預處理階段將根據已放置在文件中的預處理指令來修改源文件的內容。如#include指令就是一個預處理指令,它把頭文件的內容添加到.cpp文件中。這個在編譯之前修改源文件的方式提供了很大的靈活性,以適應不同的計算機和操作系統環境的限制。一個環境需要的代碼跟另一個環境所需的代碼可能有所不同,因為可用的硬體或操作系統是不同的。在許多情況下,可以把用於不同環境的代碼放在同一個文件中,再在預處理階段修改代碼,使之適應當前的環境。
主要是以下幾方面的處理:
(1)宏定義指令,如 #define a b。
對於這種偽指令,預編譯所要做的是將程序中的所有a用b替換,但作為字元串常量的 a則不被替換。還有 #undef,則將取消對某個宏的定義,使以後該串的出現不再被替換。
(2)條件編譯指令,如#ifdef,#ifndef,#else,#elif,#endif等。
這些偽指令的引入使得程序員可以通過定義不同的宏來決定編譯程序對哪些代碼進行處理。預編譯程序將根據有關的文件,將那些不必要的代碼過濾掉
(3) 頭文件包含指令,如#include "FileName"或者#include <FileName>等。
在頭文件中一般用偽指令#define定義了大量的宏(最常見的是字元常量),同時包含有各種外部符號的聲明。採用頭文件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使某些定義可以供多個不同的C源程序使用。因為在需要用到這些定義的C源程序中,只需加上一條#include語句即可,而不必再在此文件中將這些定義重復一遍。預編譯程序將把頭文件中的定義統統都加入到它所產生的輸出文件中,以供編譯程序對之進行處理。包含到C源程序中的頭文件可以是系統提供的,這些頭文件一般被放在/usr/include目錄下。在程序中#include它們要使用尖括弧(<>)。另外開發人員也可以定義自己的頭文件,這些文件一般與C源程序放在同一目錄下,此時在#include中要用雙引號("")。
(4)特殊符號,預編譯程序可以識別一些特殊的符號。
例如在源程序中出現的LINE標識將被解釋為當前行號(十進制數),FILE則被解釋為當前被編譯的C源程序的名稱。預編譯程序對於在源程序中出現的這些串將用合適的值進行替換。
預編譯程序所完成的基本上是對源程序的「替代」工作。經過此種替代,生成一個沒有宏定義、沒有條件編譯指令、沒有特殊符號的輸出文件。這個文件的含義同沒有經過預處理的源文件是相同的,但內容有所不同。下一步,此輸出文件將作為編譯程序的輸出而被翻譯成為機器指令。
第二個階段編譯、優化階段。經過預編譯得到的輸出文件中,只有常量;如數字、字元串、變數的定義,以及C語言的關鍵字,如main,if,else,for,while,{,}, +,-,*,\等等。
編譯程序所要作得工作就是通過詞法分析和語法分析,在確認所有的指令都符合語法規則之後,將其翻譯成等價的中間代碼表示或匯編代碼。
優化處理是編譯系統中一項比較艱深的技術。它涉及到的問題不僅同編譯技術本身有關,而且同機器的硬體環境也有很大的關系。優化一部分是對中間代碼的優化。這種優化不依賴於具體的計算機。另一種優化則主要針對目標代碼的生成而進行的。
對於前一種優化,主要的工作是刪除公共表達式、循環優化(代碼外提、強度削弱、變換循環控制條件、已知量的合並等)、復寫傳播,以及無用賦值的刪除,等等。
後一種類型的優化同機器的硬體結構密切相關,最主要的是考慮是如何充分利用機器的各個硬體寄存器存放的有關變數的值,以減少對於內存的訪問次數。另外,如何根據機器硬體執行指令的特點(如流水線、RISC、CISC、VLIW等)而對指令進行一些調整使目標代碼比較短,執行的效率比較高,也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
2、匯編
匯編實際上指把匯編語言代碼翻譯成目標機器指令的過程。對於被翻譯系統處理的每一個C語言源程序,都將最終經過這一處理而得到相應的目標文件。目標文件中所存放的也就是與源程序等效的目標的機器語言代碼。目標文件由段組成。通常一個目標文件中至少有兩個段:
代碼段:該段中所包含的主要是程序的指令。該段一般是可讀和可執行的,但一般卻不可寫。
數據段:主要存放程序中要用到的各種全局變數或靜態的數據。一般數據段都是可讀,可寫,可執行的。
UNIX環境下主要有三種類型的目標文件:
(1)可重定位文件
其中包含有適合於其它目標文件鏈接來創建一個可執行的或者共享的目標文件的代碼和數據。
(2)共享的目標文件
這種文件存放了適合於在兩種上下文里鏈接的代碼和數據。
第一種是鏈接程序可把它與其它可重定位文件及共享的目標文件一起處理來創建另一個 目標文件;
第二種是動態鏈接程序將它與另一個可執行文件及其它的共享目標文件結合到一起,創建一個進程映象。
(3)可執行文件
它包含了一個可以被操作系統創建一個進程來執行之的文件。匯編程序生成的實際上是第一種類型的目標文件。對於後兩種還需要其他的一些處理方能得到,這個就是鏈接程序的工作了。
二、鏈接過程
由匯編程序生成的目標文件並不能立即就被執行,其中可能還有許多沒有解決的問題。
例如,某個源文件中的函數可能引用了另一個源文件中定義的某個符號(如變數或者函數調用等);在程序中可能調用了某個庫文件中的函數,等等。所有的這些問題,都需要經鏈接程序的處理方能得以解決。
鏈接程序的主要工作就是將有關的目標文件彼此相連接,也即將在一個文件中引用的符號同該符號在另外一個文件中的定義連接起來,使得所有的這些目標文件成為一個能夠被操作系統裝入執行的統一整體。
根據開發人員指定的同庫函數的鏈接方式的不同,鏈接處理可分為兩種:
(1)靜態鏈接
在這種鏈接方式下,函數的代碼將從其所在地靜態鏈接庫中被拷貝到最終的可執行程序中。這樣該程序在被執行時這些代碼將被裝入到該進程的虛擬地址空間中。靜態鏈接庫實際上是一個目標文件的集合,其中的每個文件含有庫中的一個或者一組相關函數的代碼。
(2) 動態鏈接
在此種方式下,函數的代碼被放到稱作是動態鏈接庫或共享對象的某個目標文件中。鏈接程序此時所作的只是在最終的可執行程序中記錄下共享對象的名字以及其它少量的登記信息。在此可執行文件被執行時,動態鏈接庫的全部內容將被映射到運行時相應進程的虛地址空間。動態鏈接程序將根據可執行程序中記錄的信息找到相應的函數代碼。
對於可執行文件中的函數調用,可分別採用動態鏈接或靜態鏈接的方法。使用動態鏈接能夠使最終的可執行文件比較短小,並且當共享對象被多個進程使用時能節約一些內存,因為在內存中只需要保存一份此共享對象的代碼。但並不是使用動態鏈接就一定比使用靜態鏈接要優越。在某些情況下動態鏈接可能帶來一些性能上損害。
我們在linux使用的gcc編譯器便是把以上的幾個過程進行捆綁,使用戶只使用一次命令就把編譯工作完成,這的確方便了編譯工作,但對於初學者了解編譯過程就很不利了,下圖便是gcc代理的編譯過程:
從上圖可以看到:
預編譯
將.c 文件轉化成 .i文件
使用的gcc命令是:gcc –E
對應於預處理命令cpp
編譯
將.c/.h文件轉換成.s文件
使用的gcc命令是:gcc –S
對應於編譯命令 cc –S
匯編
將.s 文件轉化成 .o文件
使用的gcc 命令是:gcc –c
對應於匯編命令是 as
鏈接
將.o文件轉化成可執行程序
使用的gcc 命令是: gcc
對應於鏈接命令是 ld
總結起來編譯過程就上面的四個過程:預編譯、編譯、匯編、鏈接。了解這四個過程中所做的工作,對我們理解頭文件、庫等的工作過程是有幫助的,而且清楚的了解編譯鏈接過程還對我們在編程時定位錯誤,以及編程時盡量調動編譯器的檢測錯誤會有很大的幫助的。
㈤ 簡單描述編譯的幾個處理步驟
編譯過程分為分析和綜合兩個部分,並進一步劃分為詞法分析、語法分析、語義分析、代碼優化、存儲分配和代碼生成等六個相繼的邏輯步驟。這六個步驟只表示編譯程序各部分之間的邏輯聯系,而不是時間關系。
編譯過程既可以按照這六個邏輯步驟順序地執行,也可以按照平行互鎖方式去執行。在確定編譯程序的具體結構時,常常分若干遍實現。對於源程序或中間語言程序,從頭到尾掃視一次並實現所規定的工作稱作一遍。每一遍可以完成一個或相連幾個邏輯步驟的工作。
(5)自動編程的編譯過程擴展閱讀:
對於c編譯程序來說,其語言的特點如下:
1、c語言是一種結構化語言。它層次清晰,便於按模塊化方式組織程序,易於調試和維護,而且表現能力和處理能力極強。
2、c語言具有豐富的運算符和數據類型,便於實現各類復雜的數據結構。它還可以直接訪問內存的物理地址,進行位(bit)一級的操作。
3、由於c語言實現了對硬體的編程操作,因此集高級語言和低級語言的功能於一體。它既可用於系統軟體的開發,也適合於應用軟體的開發。
4、此外,c語言還具有效率高、可移植性強等特點。因此它廣泛地移植到了各類各型計算機上,從而形成了多種版本。
㈥ 數控線切割機床自動編程的步驟和方法
一、線切割機床手工編程
線切割機床手工編程是指編程員採用各種數學方法,使用一般的計算工具,對編程所需的各坐標點進行處理和計算,根據各關鍵點的坐標值把刀具路徑編製成數控加工程序,並通過鍵盤將程序輸人到線切割機床的數控系統中。由於計算刀具路徑坐標值和輸人程序這兩個步攤較繁瑣,並且需要大量時間檢查程序,當零件的形狀復雜時手工編程難以完成。
線切割機床手工編程適合於幾何形狀不太復雜的零件,程序坐標計算較為簡單,程序段不多,以及程序編制易於實現的加工場合。在數控線切割機床加工中,手工編程由於要愉人很多指令,比較容易出錯,編程的過程比較繁瑣,需要花費不少時間,因此在實際加工的編程中應用很少。
二、線切割機床自動編程
線切割機床自動編程是指利用計算機專用軟體編制數控加工程序的過程。數控線切割機床加工自動編程以計算機繪圖為基礎,編程人員先使用自動編程系統的CAD功能,構建出幾何圖形,其後利用CAM功能,設置好幾何參數,產生出數控程序,再由計算機通過通信電纜將程序傳輸到數控機床上。現在數控線切割機床加工比較常用的自動編程系統有TwinCAD/
WT、CAM、FIKUS,
CAXA、YH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