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編程軟體 » 變譯與編譯

變譯與編譯

發布時間: 2024-02-07 04:17:26

Ⅰ 翻譯全譯是什麼

全譯和變譯是翻譯學的一對范疇,所謂全譯是譯者將原語文化信息轉換成譯語文化信息以求得風格極似的思維活動(現在改成「智能活動」和語際活動(現在改成「符際活動」)。這是以前的定義,現在可以將思維活動改成智能活動和符際活動,因為出現了機器翻譯,而思維活動只屬於人類,所以改成智能活動;而現在的翻譯也不單純存在於語言符號之間,音樂領域的音符,標點符號的點符進入雙語互譯時也存在翻譯現象,所以現在新定義將語際活動改成符際活動。而上個回答中提到的節譯,縮譯屬於變譯中的次級范疇。具體可看《科學翻譯學》一書。

Ⅱ 英語翻譯技巧

翻譯類題在初中英語試題中出現的頻率極高,試題形式主要有翻譯填空、翻譯句子、英漢片語互譯、選擇正確譯句等,而中考翻譯類題採用最多的還是「翻譯填空」這種形式。下面就談談翻譯填空題解題技巧。

先說這類題的出題形式吧!這類題一般採用根據給出的漢語句子完成英語句子的形式,一般空出幾個空,空格內有時限填一個詞,有時不限制詞數。要求同學們補全空格從而使所要表達的意思完整。還有一種出題形式是給出漢語句子和幾個英語單詞,要求把這幾個詞按照漢語意思排列正確的順序,有時還需要加上幾個詞。

那麼翻譯填空題常把哪些部分空出來呢?即它常考查哪些內容呢?先看幾道題吧!

1.多喝水,這對你的健康有好處。

Drinkmorewater.It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yourhealth.

2.外面正下著大雨,你最好獃在家裡。

It\'srainingheavilyoutside.You\'d

__________________athome.

3.這個故事和那個故事一樣有趣。

thisstory,is,interesting,thaton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據以上各題不難看出翻譯填空題所考查的主要內容:(1)一些常用片語和短語。如:begoodfor等。(2)一些常用詞語的用法。如:hadbetter後接動詞原形等。(3)一些常用句型、句式。如:as...as等。這類題的解題步驟是什麼呢?

第一步,先讀一下漢語句子,了解這個句子所要表達的意思。

第二步,跳過空格讀一下已給出的那部分英文內容,然後再仔細分析一下要求翻譯的英語。

第三步,觀察一下要求翻譯的漢語,然後聯想一下相關詞彙和句型,再考慮語態、時態、詞形變化、主語與主謂一致等問題。

第四步,試填空格。不要一看空格就填,有的同學一看「照顧」就填lookafter,實際上根據情況還可填takecareof或takegoodcareof。若對第一個空格要填的詞沒有把握時,可試看從下文中得到啟示?

第五步,將已填好的句子再讀一遍,從時態、語態、詞形、數的一致等方面檢查一下,若一切沒問題,該題就OK了。

解題步驟掌握了,做題時還要注意可以縮寫的詞彙。因為這類題的空格是一定的,多填或少填都是不對的,即使意義相符也不合乎答題要求。填空時一定要靈活。

看看上面幾個題的答案吧!第一題考查的是片語begoodfor,應填isgoodfor;第二題考查hadbetter後用動詞原形,填betterstay;第三題答案為:.

要做好這類題,平時應怎樣做呢?

1.熟練掌握常用詞和片語。2.熟練掌握各種句型結構。3.掌握語法知識。4.熟讀課文,因為有些題可能會出自課文原文。5.平時要加強這類題的訓練。

詞類轉換是英漢翻譯很重要的手段之一,運用得當,可使譯文通順流暢,否則譯文可能生硬晦澀。下面將英漢互譯中最常見的詞類轉換現象介紹如下。

1.漢語中的動詞轉換成英語中的名詞

漢語中動詞用的較多,除了動賓結構外,還有連動式、兼語式等兩個動詞以上連用的現象。英語則不然,一句話往往只有一個謂語動詞,但英語中的名詞比漢語中的名詞用的多。基於兩種語言的這一特點,在漢譯英時常把漢語中的動詞轉換為英語中的名詞。如:

你必須好好地照顧病人。.

他善於觀察。Heisagoodobserver.

在上述兩句中,\"照顧\",\"觀察\"都是動詞,但譯成英語,則用的是名詞care和observer。

不過,在翻譯過程中,有時也要把漢語中的名詞轉換成英語的動詞。如:

他的演講給我們的印象很深。Hisspeechimpressesdeeply.

2.漢語中的動詞轉換為英語的形容詞

漢語中一些表示知覺、情感的動詞,往往可以轉譯成英語形容詞,通常用\"be+形容詞......\"的結構來表達。如:

我為他的健康擔憂。Iamworriedabouthishealth.我們對她所做的一切感到滿意。Wearesatisfiedwithwhatshedid.

3.漢語中的動詞轉換成英語的介詞或介詞短語

與漢語相比,英語用介詞較多,而且有一些英語介詞本身是由動詞演變而來,具有動詞的特徵。因此,在漢譯英時,漢語中的動詞常可用英語中的介詞或介詞短語來翻譯。

露西和莉莉上同一個學校。LucyandLilyareinthesameschool.

我反對這項法律。Iamagainstthelaw.

4.漢語中的形容詞轉化為英語中的名詞。如:

你說他傻不傻?Don\'tyouthinkheisanidiot?

他的生日宴會很成功。.

5.英語中的形容詞轉化為漢語中的名詞。如:

.羅賓漢經常劫富濟貧。

6.英語中的副詞轉化為漢語名詞。如:

WhatisthefaretoNanjingandback?去南京一個來回車費是多少?

.她體質差但頭腦健全。

當然,英漢互譯中的詞類轉換遠不止這些,希望同學們在今後翻譯過程中不斷歸納、總結。

Ⅲ 常見的30種翻譯方法

《翻譯方法論》作者是黃忠廉。本書主要內容包括翻譯實踐方法論和翻譯研究方法論。
內容簡介:翻譯方法可分為全譯方法和變譯方法,全譯方法包括對譯、增譯、減譯、轉譯、換譯、分譯、合譯,變譯方法包括摘譯、編譯、譯述、縮譯、綜述、述評、譯評、譯寫、改譯、闡譯、參譯、仿作。翻譯研究方法論包括「三個充分」(觀察充分、描寫充分和解釋充分)的研究要求、「兩個三角」(「表-里-值」小三角和「語-思-文」大三角)的研究思路和「從方法到學科」的研究路徑。
來源於網路。

Ⅳ 解析林語堂忠實原文的翻譯原則

(題外話,
樓主提這個問題,劃歸在英語翻譯欄下,使我有些迷惑。
我覺得這個問題如下劃到於網路知道 > 教育/科學 > 科學技術 > 語言學 ,應更為妥貼。)

說起林語堂的翻譯,不得不提起另一位與他相關的重量級人物:魯迅。

20 世紀初的中國文壇,同時期的兩位大家魯迅和林語堂,卻在翻譯理論和實踐上南轅北轍、相去甚遠。林語堂指責「以佶屈聱牙之文以饗讀者」為不明譯者對讀者的責任,而魯迅也對「每月說出兩本幽默來」覺得十分可笑。那麼為什麼曾有過兩次「相得」,共同經歷過新文化運動,曾在語絲派與現代評論派的辯論中立場相同的兩個人,竟在譯學這一領域針鋒相對呢?他們的不同在何處?應如何看待?其實對翻譯問題的爭論古已有之,在西方,翻譯理論經過了漫長的傳統階段後,學派林立,高潮迭起。尤其是20 世紀70 年代以來,隨著跨學科的蓬勃發展,層出不窮的新觀點、新理論更是從各方面突破重圍,令人耳目一新。德國功能派學者Hans Vermere 為翻譯理論找到了一個第一準則:文本目的。在這一理論下,「翻譯行為所要達到的目的決定整個翻譯行為過程」。[1] 目的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進入90 年代,翻譯更是在各種思潮的推動下出現了文化轉向,像Lefevere和Bassnett 等學者開始「把翻譯放在政治文化的大背景下進行研究,強調歷史意識和文化觀點」。[2] 把翻譯與權力、思想意識、制度等聯系起來,觸動了翻譯的政治經濟基礎。與此同時,譯者的主體地位也隨著作者的死去開始彰顯,克服了其邊緣文化的地位,人們開始更多地關注譯者在創作過程中的抉擇與創作。
總之,這種百家爭鳴的狀況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更廣闊的視野,促使我們從各種角度重新審視翻譯現象。本文從這些新的觀點出發,對魯迅和林語堂的翻譯觀點做出大概考察與比較,並探尋促使他們走上不同道路的目的因素、文化因素及個人因素。

一、魯迅、林語堂翻譯理論與實踐比較
1.文本的選擇。在文本選擇上,魯迅在前期並未超出梁啟超規定的范疇,仍是囿於科學小說、政治小說。從1909 年《域外小說集》開始,魯迅本著用文藝改造社會的希望,拋開一般人所關注的強勢文化,更多地引進弱小國家,像俄國、波蘭、捷克等國家的作品。其後期作品更是通過托洛茨基、普列漢諾夫斯基、盧那察爾斯基等人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翻譯了《毀滅》、《鐵流》、《靜靜的頓河》等革命文學作品。
而在比他略晚一些的林語堂這里,翻譯的樣式卻有一張完全不同的面孔,林語堂致力於打造一個通俗世界。一方面,他將西方的幽默引入中國文化,在他所創辦的《論語》雜志上,薈萃了莎士比亞的《人生七記》、尼採的《市場的蒼蠅》、法國民間故事《尼姑》等許多英、法、美式的諷刺。另一方面,他又將深奧難懂的中國儒道經典文獻,以通俗化、大眾化的策略介紹給了西方。「他從譯文的預期功能出發,將原文結構拋開,採取他認為得體的必要的變通手段」[3] 並加上自己對孔子、老子、莊子的理解,把《論語》、《道德經》譯成了他的《孔子的智慧》、《老子的智慧》。如果說魯迅選擇的是文本的戰斗精神,那麼林語堂選擇的便是文化和審美。
2.關於忠實。1909 年以前,魯迅的翻譯未能擺脫清末民初嚴復、林紓等人的影響,大刀闊斧地對原作進行刪節、改譯、添加。1909 年的《域外小說集·序言》里,魯迅提出了「直譯」的觀點,並在以後的實踐中豐富與發展,形成了其特有的風格。
首先,最突出的就是「寧信而不順」,即使是文學翻譯,也應直譯,要保存原作的風姿。所以魯迅先生是主張異化,反對歸化的。「只求易懂,不如創作」[4] 他的譯本是要讀者費一費心思,用牙來嚼一嚼文字的。另外,不僅在內容上,在形式上原文的特點也要保留,即所謂的語法歐化和用詞歐化。魯迅旨在輸入新的表現法。比如,他自己舉例子:「山背後太陽落下去了」,雖不順,也決不改作「日落西山」,因為原意以山為主,改了就變成太陽為主了。[5]
林語堂在他的《論翻譯》里也提出了「忠、順、美」三條標准。但忠實的程度在他這里卻有不小的靈活性。他提出了忠實四義:(1)忠實不是字字對譯,是句譯,以該句的「總意象」為基準下筆,而非字義。(2)絕對忠實之不可能。(3)忠實不僅求達意,還須傳神,即忠實原文言外之意。(4)忠實非說不通中國話之謂,即講求歸化,按照中國人的行文心理翻譯。這也就是其「順」的含義。此外,林語堂還要追求美,風格與內容的美,要求譯文能引起讀者如臨其境的審美沖動。在這種原則下,林語堂允許了語言的游離。換句話說,林語堂的「忠」在「順」與「美」的調節下,已經柔韌異常,張力很大了。他無論是在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給了譯者很大的自由。而魯迅則要求在兩方面均以「信」為最高准則。二人的觀點針尖對麥芒,截然相反。這點不同在二人的翻譯實踐中也是清晰可見,魯迅的文字確實佶屈聱牙,「六十四根咬筋嚼不動文字」,林語堂順則順矣,卻時常「越位」,游離於原意之外。
3.關於譯者的個性。林語堂的老師克羅齊提出「藝術是表現」,每個人都用自己的方法表述宇宙。而中國的性靈文學倡導者袁中郎推崇「詩者,個人之性情」。這些美學觀點都對林語堂的影響很大。他對藝術個性極其青睞,認為翻譯也是一種藝術,要講求個性美,「譯學無一定之成規,且譯書無所謂絕對最好之譯句」,「妙文妙句天生巧合,亦必由譯者之自出心裁」。[6] 而在魯迅的翻譯論著中,鮮少提及譯者個性,「寧信而不順」其實統治了他翻譯理論的各個方面,譯者主體性基本無從談起。

二、產生不同的因素
1.目的不同。今天,當我們以歷史的眼光重新審視兩位文壇巨擘的翻譯活動時,不難發現,魯迅和林語堂都帶有明確的目的性。按照德國功能派的觀點,翻譯行為所要達到的目的決定整個翻譯行為的過程,即所要的結果決定所用的方法。那麼是什麼樣的目的讓他們旗幟鮮明的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呢?
早在譯《域外小說集》時,魯迅就有一種「茫然的希望,以為文藝是可以轉移性情,改造社會的」[7] 對於深切感受到中國的黑暗,敢於直面現實,直面鮮血的魯迅來說,介紹外國進步文藝為我所用,來救活中國人的痼疾,改造國民性,改造社會,是其翻譯、創作、編輯、出版的初衷和基本思想。他希望可以求新聲於異邦,介紹國外的新思想,以此來挽救民族危亡。為此,他看重弱小國家的東西,因為那裡有與中國相通的東西。為此,他追求直譯,反對歸化,反對照顧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他要強迫中國人張開眼睛看世界。
而林語堂的目的卻不在此,他的目的是文化的介紹,把西方文化介紹給中國人,把中國文化介紹給西方人,而且是介紹給普通大眾。他要把中國人生活的各方面,大至儒道哲學,小至品茶燒飯的生活哲學,帶入西方人的大眾生活里去,為他們所理解、接受,改變他們頭腦中對中國歪曲和變形的認識,使他們對中國的理解不再限於小腳、辮子之類的東西。帶著這樣的目的,他註定是不能把深奧的《論語》和《道德經》一句一句翻譯過來的,因為那很明顯不適合通俗社會的胃口,引不起一般人的興趣,也就達不到譯介的目的。在這種情況下,林語堂獨辟蹊徑,以其特有的中西合璧的文化觀,對原著進行了編譯,進行了再創作。他的譯本,按傳統的以忠實、對等為核心的翻譯觀,是被排除在嚴格意義的翻譯之外的。但林語堂在美國卻取得巨大成功,其作品有的被選為大學教材,有的被政府高層當作了解中國的必讀之物,對文化傳播所起的作用不可估量。
2.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觀點不同。魯迅、林語堂二人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觀點直接影響了他們各自的翻譯理論。在魯迅眼中,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個惡劣不堪的黑色染缸,對於中國人的劣根性,對於中國人思維方式的「模糊性」「無是非觀」,魯迅深惡痛絕。「中國人不敢正視各方面,用瞞和騙,造出奇妙的逃路來,而目以為正路」[8] 其批判的尖銳性在當時可算首屈一指。中國人的「糊塗觀」體現在翻譯上,就是魯迅先生反對的「糊塗譯」。所以他堅持對外國文化進行原質性的追求,而他所用的方式就是直譯。魯迅甚至認為中文文法本身也是有缺陷的,要通過翻譯進行改造,從外國引進新的表現法,這就是他堅持語法歐化的原因。
相反,林語堂雖然受西方思想的熏陶很深,但對中國的儒道文化卻是十分認同的,他曾從名師學過中國文化,對孔、孟和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都有過獨到的研究和譯著,他在氣質上是一個地道的中國人。當然,他與固守封建禮教的辜鴻明等人是不同的,林語堂身上中西合璧的文化觀讓他站在一定高度對這兩種文化都作出了較客觀的評價。正因為如此,在他的譯作里才既具有感性的氣質,在語言思想上有叛逆的氣質,同時又糅合了對新理性的追求。
3.個人因素。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人們開始關注譯者作為翻譯主體在翻譯過程中的選擇和創作。那麼譯者個人的生活經歷、教育背景就對譯文的產生有不可忽視的作用。魯迅出生在一個沒落的封建家庭,小時候在三味書屋裡接受傳統的老式教育。父親常年卧病,家庭一下由小康墜入困境。長大後在南京接受新式教育,留學期間有深感民族危亡,棄醫從文,所以在魯迅身上找到戰斗性,找到對傳統的尖銳批判並不奇怪。
而林語堂的父親卻是一個基督教的牧師,他本人青年時游學歐洲,1923 年回國,1936 年又再次旅美,大半生都在歐風美雨中度過。同時,中國文化對他的影響也是很深刻的,所以,「中西合璧,差異互補」是林語堂一生追求的文化理想,這種理想反映到翻譯上,就成就了他獨特的「文化變異」作品。

三、結語
翻譯是人類最復雜的活動之一,看待翻譯,單一的某種理論或觀點是不夠的。對於魯迅和林語堂在翻譯上的分歧,也不應偏聽一家之言。本文在對二人的理論進行比較後,試尋其不同的原因。但因水平有限,不能盡言,還有待更多人的研究探索。

【參考文獻】
[1] 仲偉合,鍾鈺.德國功能派翻譯理論[J].中國翻譯,1999(5)46-49.
[2] 李文革.西方翻譯理論流派研究[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3] 卞建華.對林語堂「文化變譯」的再思考[J].上海翻譯,2005[4] 魯迅「. 題未定」草[C]//魯迅全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第6卷):350-357.
[5] 魯迅.關於翻譯的通訊[C]//魯迅全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第4 卷):370-386.

熱點內容
hibernate查詢sql語句 發布:2025-01-21 18:48:46 瀏覽:303
微信在安卓手機的哪個文件夾 發布:2025-01-21 18:43:52 瀏覽:51
sql127001 發布:2025-01-21 18:31:50 瀏覽:112
伺服器ip是什麼格式 發布:2025-01-21 18:13:13 瀏覽:706
oa和郵箱的初始密碼在哪裡改 發布:2025-01-21 18:08:46 瀏覽:52
如何去除pdf的加密 發布:2025-01-21 18:08:46 瀏覽:565
雲端的伺服器怎麼設置ip 發布:2025-01-21 17:48:52 瀏覽:186
會議腳本 發布:2025-01-21 17:41:29 瀏覽:23
android的toast 發布:2025-01-21 17:41:28 瀏覽:9
linux默認安裝的mysql 發布:2025-01-21 17:40:08 瀏覽: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