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編程軟體 » 編譯文件為什麼要分段

編譯文件為什麼要分段

發布時間: 2024-01-28 20:50:57

1. 關於編程的問題 高分

是這樣的,一個編譯好的可用的可執行程序,是分段的(.data段 .bss 段 .text段詳細點就網路下),而這個可執行程序在被生成之前需要先將源文件(.c 文件)編譯成 .o(二進制文件),而這個時候就開始了分段(上面所說的 .data段 .bss 段,.test 段),而你這種情況的出現可能是編譯時的編譯選項(例如著名的編譯工具 gcc, gcc -c 1.c -o 1.o ,這里的 -c 就是編譯選項)配置成了 -ffunction-sections -fdata-sections 造成的,這個會把每個文件的函數部分和非局部變數單獨放到一個段里,經過鏈接(這個過程可暫不用了解)最後相同的段組合起來就成了最後的可執行文件。你現在這種情況應該是這種情況造成的。這個可以通過修改編譯選項或鏈接腳本解決。

以上你的代碼並沒有明顯的問題,只是頭文件包含的這個文件我不太懂,可能是跑在特定平台上的,這不是重點,如果頭文件不正確會報出函數未聲明的警告,這不是導致這個情況發生的原因

解決辦法:

1、最粗暴方法:換個編譯器,windows 常用的編譯器有 cl(也就是vc 6.0 什麼的,大學時用的),Linux 操作系統(Ubuntu,Red hat,Centos ...)常用的 c 編譯器就是 gcc c++ 編譯器是 g++
2、修改鏈接腳本,因為看你的代碼應該是跑在某個平台上的,而一般這種情況下會有自己的鏈接腳本,你可以在 .data 段中添加這樣一句:*(.data*) 解決當前的 .data.align4 段無處可放的問題

再有問題再回復

2. 內存管理

在一段時間內,程序的執行僅限於某個部分,相應地,它所訪問存儲空間也局限於某個區域。

局部性原理的 分類

將編譯後的目標模塊裝配成一個可執行程序。

可執行程序以 二進制可執行文件 的形式存儲在磁碟上。

鏈接程序的 任務

程序的鏈接,可劃分為:

重定位 :將邏輯地址(相對地址)轉換為物理地址(絕對地址)的過程。

物理地址 = 邏輯地址 + 程序在內存中的起始地址

程序的裝入,可劃分為:

任何時刻主存儲器 最多隻有一個作業

每個分區 大小固定不變 :分區大小相等、分區大小不等。

每個分區可以且 僅可以裝入一個作業

使用 下限寄存器 上限寄存器 來保存當前作業的起始位置和結束位置。

使用 固定分區說明表 區分各分區的狀態。

分區 大小不是預先固定的 ,而是按作業(進程)的實際需求來劃分的。

分區 個數也不是預先固定的 ,而是由裝入的作業數決定的。

使用 空閑分區表 說明空閑分區的位置。

使用 空閑分區鏈 說明空閑分區的位置。

首次適應演算法 過程

外部碎片:空閑內存 沒有在 分配的 進程 中。

內部碎片:空閑內存 分配的 進程 中。

上次找到的 空閑分區的 下一個 空閑分區開始查找。

優點:空閑區分布均勻、查找開銷較小。

缺點:缺乏大空閑區。

最佳適應演算法的 過程

優點:提高內存利用率。

注意點:每次在進行空閑區的修改前,需要先進行 分區大小遞增 的排序。

:將一個 進程 邏輯地址空間 分成若干個 大小相等

頁框 :將 物理內存空間 分成與頁大小相同的若干個 存儲塊

分頁存儲 :將進程的若干 分別裝入多個 可以不相鄰 頁框 中。

頁內碎片 :進程 最後一頁 一般裝不滿一個頁框,形成 頁內碎片

頁表 :記錄描述頁的各種數據,實現從 頁號 頁框號 的映射。

注意: 頁內偏移量 的單位是 位元組

分頁地址變換指是: 邏輯地址 通過 地址變換機構 變換為 物理地址

分頁地址變換的 過程

操作系統在修改或裝入頁表寄存器的值時,使用的是 特權級 指令。

頁大小:512B ~ 4KB,目前的計算機系統中,大多選擇 4KB 大小的頁。

頁大小的 選擇因素

快表也稱為「轉換後援緩沖」,是為了提高CPU訪問速度而採用的專用緩存,用來存放 最近被訪問過的頁表項

英文縮寫:TLB。

組成: 鍵和值

在TLB中找到某一個頁號對應的頁表項的百分比稱為 TLB命中率

在TLB中找到所需要的頁表項時:

有效訪問時間 = 一次訪問TLB 的時間 + 一次訪問內存 的時間(訪問內存讀寫數據或指令)

不能 在TLB中找到所需要的頁表項時:

有效訪問時間 = 一次訪問TLB 的時間 + 兩次訪問內存 的時間(一次訪問內存頁表,一次訪問內存讀寫數據或指令)

將頁表再分頁,形成兩級或多級頁表,將頁表離散地存放在物理內存中。

在進程切換時,要運行的進程的頁目錄表歧視地址被寫入 頁表寄存器

在二級分頁系統中,為頁表再建立一個頁目錄表的目的是為了能在地址映射時得到頁表在物理內存中的地址,在頁目錄表的表項中存放了每一個 頁表 在物理內存中所在的 頁框號

虛擬存儲器 :是指具有 請求調入功能 置換功能 ,能 從邏輯上對內存容量進行擴充 的一種存儲系統。

請求調入 :就是說,先將進程一部分裝入內存,其餘的部分什麼時候需要,什麼時候請求系統裝入。

置換 :如果請求調入時,沒有足夠的內存,則由操作系統選擇一部分內存中的進程內容移到外存,以騰出空間把當前需要裝入的內存調入。

為了實現請求分頁,需要:

保證進程正常運行的所需要的最小頁框數。

最小頁框數與進程的大小沒有關系,它與計算機的 硬體結構 有關,取決於 指令的格式、功能和定址方式

內存不夠時,從進程本身選擇淘汰頁,還是從系統中所有進程中選擇?:

採用什麼樣的演算法為不同進程分配頁框?:

常用的兩種 置換策略 局部置換 全局置換

從分配給進程的頁框數量上看,常使用的兩種 分配策略 固定分配 可變分配

用新調入的頁替換 最長時間沒有訪問 的頁面。

找到 未來最晚被訪問 的那個頁換出。

,P為缺頁率。

有效訪問時間與缺頁率成 正比 ,缺頁率越高,有效訪問時間越長,訪問效率越低。

工作集 :某段時間間隔里,進程實際要訪問的頁的集合。

引入工作集的 目的 :降低缺頁率,提高訪問內存效率。

抖動 :運行進程的大部分時間都用於頁的換入換出,幾乎不能完成任何有效果工作的狀態。

抖動的 產生原因

抖動的 預防方法

在分段存儲管理的系統中,程序使用 二維 的邏輯地址,一個數用來表示 ,另一個數用來表示 段內偏移量

引入分段的 目的

引入分段的 優點

進程的地址空間被劃分成 若干個段

每個段定義了一組邏輯信息,每個段的大小由相應的邏輯信息組的長度確定, 段的大小不一樣 ,每個段的邏輯地址從0開始,採用一段 連續的地址空間

系統為每個段分配一個 連續的物理內存區域 ,各個 不同的段可以離散 地放入物理內存不同的區域。

系統為 每個進程建立一張段表 ,段表的每一個表項記錄的信息包括: 段號、段長和該段的基址 ,段表存放在內存中。

分段的 邏輯地址結構

段表是由操作系統維護的用於支持分段存儲管理 地址映射 的數據結構。

每個進程有一個段表,段表由段表項構成。每個段表項包括: 段號、段長(段的大小)和該段的基址(段的起始地址)

若已知邏輯單元的地址為 S:D (段號:段內偏移量),求相應物理地址的步驟如下:

相同點 :分頁和分段都屬於 離散 分配方式,都要通過數據結構與硬體的配合來實現 邏輯地址到物理地址 的映射。

不同點

將用戶進程的邏輯空間 先劃分為若干個段 每個段再劃分成若干個頁

進程以頁為單位在物理內存中 離散 存放,每個段中被離散存放的頁具有 邏輯相關性

為了實現地址映射,操作系統為 每個進程建立一個段表 ,再為 每個段建立一個頁表

進程段表的段表項組成:

滿足以下條件的兩個塊稱為 夥伴

3. 8086/8088系統中,存儲器為什麼要分段,一個段的最大和最小各為多少位元組

8086/8088系統中,存儲器分段的主要目的是便於存儲器的管理,使得可以用16位寄存器來定址20位的內存空間。一個段最大為64KB,最小為16B。

存儲器一般用來保存程序的中間結果,為隨後的指令快速提供操作數,從而避免把中間結果存入內存,再讀取內存的操作。

由於存儲器的個數和容量都有限,不可能把所有中間結果都存儲在存儲器中,所以,要對存儲器進行適當的調度。根據指令的要求,管理安排適當的寄存器,避免操作數過多的傳送操作。

8086/8088CPU可直接定址1MB的存儲器空間,直接定址需要20位地址碼,而所有內部寄存器都是16位的,只能直接定址6KB,因此採用分段技術來解決。將1MB的存儲空間分成若干邏輯段,每段最長64KB,最短16B。這些邏輯段在整個存儲空間中可浮動。

(3)編譯文件為什麼要分段擴展閱讀:

8086/8088CPU內部設置了4個16位段寄存器,它們分別是代碼段寄存器CS、數據段寄存器DS、堆棧段寄存器SS、附加段寄存器ES、由它們給出相應邏輯段的首地址,稱為「段基址」。段基址與段內偏移地址組合形成20位物理地址,段內偏移地址可以存放在寄存器中,也可以存放在存儲器中。

程序較小時,代碼段、數據段、堆棧段可放在一個段內,即包含在64KB之內,而當程序或數據量較大時,超過了64KB,那麼可以定義多個代碼段或數據段、堆棧段、附加段。

4. 操作系統頁式存儲管理的問題

存儲管理的基本原理內存管理方法
內存管理主要包括內存分配和回收、地址變換、內存擴充、內存共享和保護等功能。
下面主要介紹連續分配存儲管理、覆蓋與交換技術以及頁式與段式存儲管理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1. 連續分配存儲管理方式
連續分配是指為一個用戶程序分配連續的內存空間。連續分配有單一連續存儲管理和分區式儲管理兩種方式。
(1)單一連續存儲管理
在這種管理方式中,內存被分為兩個區域:系統區和用戶區。應用程序裝入到用戶區,可使用用戶區全部空間。其特點是,最簡單,適用於單用戶、單任務的操作系統。CP/M和DOS 2.0以下就是採用此種方式。這種方式的最大優點就是易於管理。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和不足之處,例如對要求內存空間少的程序,造成內存浪費;程序全部裝入,使得很少使用的程序部分也佔用—定數量的內存。
(2)分區式存儲管理
為了支持多道程序系統和分時系統,支持多個程序並發執行,引入了分區式存儲管理。分區式存儲管理是把內存分為一些大小相等或不等的分區,操作系統佔用其中一個分區,其餘的分區由應用程序使用,每個應用程序佔用一個或幾個分區。分區式存儲管理雖然可以支持並發,但難以進行內存分區的共享。
分區式存儲管理引人了兩個新的問題:內碎片和外碎片。前者是佔用分區內未被利用的空間,後者是佔用分區之間難以利用的空閑分區(通常是小空閑分區)。為實現分區式存儲管理,操作系統應維護的數據結構為分區表或分區鏈表。表中各表項一般包括每個分區的起始地址、大小及狀態(是否已分配)。
分區式存儲管理常採用的一項技術就是內存緊縮(compaction):將各個佔用分區向內存一端移動,然後將各個空閑分區合並成為一個空閑分區。這種技術在提供了某種程度上的靈活性的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弊端,例如:對佔用分區進行內存數據搬移佔用CPU~t寸間;如果對佔用分區中的程序進行「浮動」,則其重定位需要硬體支持。
1)固定分區(nxedpartitioning)。
固定式分區的特點是把內存劃分為若干個固定大小的連續分區。分區大小可以相等:這種作法只適合於多個相同程序的並發執行(處理多個類型相同的對象)。分區大小也可以不等:有多個小分區、適量的中等分區以及少量的大分區。根據程序的大小,分配當前空閑的、適當大小的分區。這種技術的優點在於,易於實現,開銷小。缺點主要有兩個:內碎片造成浪費;分區總數固定,限制了並發執行的程序數目。
2)動態分區(dynamic partitioning)。
動態分區的特點是動態創建分區:在裝入程序時按其初始要求分配,或在其執行過程中通過系統調用進行分配或改變分區大小。與固定分區相比較其優點是:沒有內碎片。但它卻引入了另一種碎片——外碎片。動態分區的分區分配就是尋找某個空閑分區,其大小需大於或等於程序的要求。若是大於要求,則將該分區分割成兩個分區,其中一個分區為要求的大小並標記為「佔用」,而另一個分區為餘下部分並標記為「空閑」。分區分配的先後次序通常是從內存低端到高端。動態分區的分區釋放過程中有一個要注意的問題是,將相鄰的空閑分區合並成一個大的空閑分區。
下面列出了幾種常用的分區分配演算法:
首先適配法(nrst-fit):按分區在內存的先後次序從頭查找,找到符合要求的第一個分區進行分配。該演算法的分配和釋放的時間性能較好,較大的空閑分區可以被保留在內存高端。但隨著低端分區不斷劃分會產生較多小分區,每次分配時查找時間開銷便會增大。
下次適配法(next-fit):按分區在內存的先後次序,從上次分配的分區起查找(到最後{區時再從頭開始},找到符合要求的第一個分區進行分配。該演算法的分配和釋放的時間性能較好,使空閑分區分布得更均勻,但較大空閑分區不易保留。
最佳適配法(best-fit):按分區在內存的先後次序從頭查找,找到其大小與要求相差最小的空閑分區進行分配。從個別來看,外碎片較小;但從整體來看,會形成較多外碎片優點是較大的空閑分區可以被保留。
最壞適配法(worst- fit):按分區在內存的先後次序從頭查找,找到最大的空閑分區進行分配。基本不留下小空閑分區,不易形成外碎片。但由於較大的空閑分區不被保留,當對內存需求較大的進程需要運行時,其要求不易被滿足。
2.覆蓋和交換技術
引入覆蓋(overlay)技術的目標是在較小的可用內存中運行較大的程序。這種技術常用於多道程序系統之中,與分區式存儲管理配合使用。覆蓋技術的原理很簡單,一個程序的幾個代碼段或數據段,按照時間先後來佔用公共的內存空間。將程序必要部分(常用功能)的代碼和數據常駐內存;可選部分(不常用功能)平時存放在外存(覆蓋文件)中,在需要時才裝入內存。不存在調用關系的模塊不必同時裝入到內存,從而可以相互覆蓋。覆蓋技術的缺點是編程時必須劃分程序模塊和確定程序模塊之間的覆蓋關系,增加編程復雜度;從外存裝入覆蓋文件,以時間延長換取空間節省。覆蓋的實現方式有兩種:以函數庫方式實現或操作系統支持。
交換(swapping)技術在多個程序並發執行時,可以將暫時不能執行的程序送到外存中,從而獲得空閑內存空間來裝入新程序,或讀人保存在外存中而處於就緒狀態的程序。交換單位為整個進程的地址空間。交換技術常用於多道程序系統或小型分時系統中,與分區式存儲管理配合使用又稱作「對換」或「滾進/滾出」(roll-in/roll-out)。其優點之一是增加並發運行的程序數目,並給用戶提供適當的響應時間;與覆蓋技術相比交換技術另一個顯著的優點是不影響程序結構。交換技術本身也存在著不足,例如:對換人和換出的控制增加處理器開銷;程序整個地址空間都進行對換,沒有考慮執行過程中地址訪問的統計特性。
3.頁式和段式存儲管理
在前面的幾種存儲管理方法中,為進程分配的空間是連續的,使用的地址都是物理地址。如果允許將一個進程分散到許多不連續的空間,就可以避免內存緊縮,減少碎片。基於這一思想,通過引入進程的邏輯地址,把進程地址空間與實際存儲空間分離,增加存儲管理的靈活性。地址空間和存儲空間兩個基本概念的定義如下:
地址空間:將源程序經過編譯後得到的目標程序,存在於它所限定的地址范圍內,這個范圍稱為地址空間。地址空間是邏輯地址的集合。
存儲空間:指主存中一系列存儲信息的物理單元的集合,這些單元的編號稱為物理地址存儲空間是物理地址的集合。
根據分配時所採用的基本單位不同,可將離散分配的管理方式分為以下三種
段式存儲管理和段頁式存儲管理。其中段頁式存儲管理是前兩種結合的產物。
(1)頁式存儲管理
1)基本原理。將程序的邏輯地址空間劃分為固定大小的頁(page),而物理內存劃分為同樣大小的頁框(pageframe)。程序載入時,可將任意一頁放人內存中任意一個頁框,這些頁框不必連續,從而實現了離散分配。該方法需要CPU的硬體支持,來實現邏輯地址和物理地址之間的映射。在頁式存儲管理方式中地址結構由兩部構成,前一部分是頁號,後一部分為頁內地址,如圖4-2所示。
這種管理方式的優點是,沒有外碎片,每個內碎片不超過頁大比前面所討論的幾種管理方式的最大進步是,一個程序不必連續存放。這樣就便於改變程序佔用空間的大小(主要指隨著程序運行,動態生成的數據增多,所要求的地址空間相應增長)。缺點是仍舊要求程序全部裝入內存,沒有足夠的內存,程序就不能執行。
2)頁式管理的數據結構。在頁式系統中進程建立時,操作系統為進程中所有的頁分配頁框。當進程撤銷時收回所有分配給它的頁框。在程序的運行期間,如果允許進程動態地申請空間,操作系統還要為進程申請的空間分配物理頁框。操作系統為了完成這些功能,必須記錄系統內存中
實際的頁框使用情況。操作系統還要在進程切換時,正確地切換兩個不同的進程地址空間到物理內存空間的映射。這就要求操作系統要記錄每個進程頁表的相關信息。為了完成上述的功能,—個頁式系統中,一般要採用如下的數據結構。
進程頁表:完成邏輯頁號(本進程的地址空間)到物理頁面號(實際內存空間)的映射。
每個進程有一個頁表,描述該進程佔用的物理頁面及邏輯排列順序。
物理頁面表:整個系統有一個物理頁面表,描述物理內存空間的分配使用狀況,其數據結構可採用位示圖和空閑頁鏈表。
請求表:整個系統有一個請求表,描述系統內各個進程頁表的位置和大小,用於地址轉換也可以結合到各進程的PCB(進程式控制制塊)里。
3)頁式管理地址變換
在頁式系統中,指令所給出的地址分為兩部分:邏輯頁號和頁內地址。CPU中的內存管理單元(MMU)按邏輯頁號通過查進程頁表得到物理頁框號,將物理頁框號與頁內地址相加形成物理地址(見圖4-3)。上述過程通常由處理器的硬體直接完成,不需要軟體參與。通常,操作系統只需在進程切換時,把進程頁表的首地址裝入處理器特定的寄存器中即可。一般來說,頁表存儲在主存之中。這樣處理器每訪問一個在內存中的操作數,就要訪問兩次內存。第一次用來查找頁表將操作數的邏輯地址變換為物理地址;第二次完成真正的讀寫操作。這樣做時間上耗費嚴重。為縮短查找時間,可以將頁表從內存裝入CPU內部的關聯存儲器(例如,快表)中,實現按內容查找。此時的地址變換過程是:在CPU給出有效地址後,由地址變換機構自動將頁號送人快表,並將此頁號與快表中的所有頁號進行比較,而且這種比較是同時進行的。若其中有與此相匹配的頁號,表示要訪問的頁的頁表項在快表中。於是可直接讀出該頁所對應的物理頁號,這樣就無需訪問內存中的頁表。由於關聯存儲器的訪問速度比內存的訪問速度快得多。
(2)段式存儲管理
1)基本原理。
在段式存儲管理中,將程序的地址空間劃分為若干個段(segment),這樣每個進程有一個二維的地址空間。在前面所介紹的動態分區分配方式中,系統為整個進程分配一個連續的內存空間。而在段式存儲管理系統中,則為每個段分配一個連續的分區,而進程中的各個段可以不連續地存放在內存的不同分區中。程序載入時,操作系統為所有段分配其所需內存,這些段不必連續,物理內存的管理採用動態分區的管理方法。在為某個段分配物理內存時,可以採用首先適配法、下次適配法、最佳適配法等方法。在回收某個段所佔用的空間時,要注意將收回的空間與其相鄰的空間合並。段式存儲管理也需要硬體支持,實現邏輯地址到物理地址的映射。程序通過分段劃分為多個模塊,如代碼段、數據段、共享段。這樣做的優點是:可以分別編寫和編譯源程序的一個文件,並且可以針對不同類型的段採取不同的保護,也可以按段為單位來進行共享。總的來說,段式存儲管理的優點是:沒有內碎片,外碎片可以通過內存緊縮來消除;便於實現內存共享。缺點與頁式存儲管理的缺點相同,進程必須全部裝入內存。
2)段式管理的數據結構。
為了實現段式管理,操作系統需要如下的數據結構來實現進程的地址空間到物理內存空間的映射,並跟蹤物理內存的使用情況,以便在裝入新的段的時候,合理地分配內存空間。
·進程段表:描述組成進程地址空間的各段,可以是指向系統段表中表項的索引。每段有段基址(baseaddress)。
·系統段表:系統所有佔用段。
·空閑段表:內存中所有空閑段,可以結合到系統段表中。
3)段式管理的地址變換。
在段式管理系統中,整個進程的地址空間是二維的,即其邏輯地址由段號和段內地址兩部分組成。為了完成進程邏輯地址到物理地址的映射,處理器會查找內存中的段表,由段號得到段的首地址,加上段內地址,得到實際的物理地址(見圖4—4)。這個過程也是由處理器的硬體直接完成的,操作系統只需在進程切換時,將進程段表的首地址裝入處理器的特定寄存器當中。這個寄存器一般被稱作段表地址寄存器。
4.頁式和段式系統的區別
頁式和段式系統有許多相似之處。比如,兩者都採用離散分配方式,且都通過地址映射機構來實現地址變換。但概念上兩者也有很多區別,主要表現在:
·頁是信息的物理單位,分頁是為了實現離散分配方式,以減少內存的外零頭,提高內存的利用率。或者說,分頁僅僅是由於系統管理的需要,而不是用戶的需要。段是信息的邏輯單位,它含有一組其意義相對完整的信息。分段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滿足用戶的需要。
·頁的大小固定且由系統決定,把邏輯地址劃分為頁號和頁內地址兩部分,是由機器硬體實現的。段的長度不固定,且決定於用戶所編寫的程序,通常由編譯系統在對源程序進行編譯時根據信息的性質來劃分。
·頁式系統地址空間是一維的,即單一的線性地址空間,程序員只需利用一個標識符,即可表示一個地址。分段的作業地址空間是二維的,程序員在標識一個地址時,既需給出段名,又需給出段內地址。


原理作業10. 頁式存儲管理和段式存儲管理的工作原理特點、特點
及優劣。

答:頁式管理的基本思想是:為了更好地利用分區存儲管理中
所產生的"零頭"問題,允許把一個作業存放在不連續的內存塊中,
又可以連續運行,它允許只調入用戶作業中常用部分,不常用部分
不長期駐留內存,有效提高了內存的利用率。

頁式存儲管理的工作原理:
A、劃分實頁:將物理內存劃分成位置固定、大小相同的"塊"(實頁
面)。
B、劃分虛頁:將用戶邏輯地址空間也分成同樣大小的頁面,成為虛
擬空間的虛頁面。
C、建立頁表:有時稱為頁面表或頁面映射表(PMT)。每個作業一
張,按虛頁號進行登記,其基本的內容有特徵位(表示該頁是否
在內存、實頁號以及對應外存的地址。
D、地址變換:將虛頁面的邏輯地址轉化為實頁面的物理地址,在程
序執行時改變為物理地址,屬於作業的動態重定位,一般由地址
轉換機構(硬體)完成。

特點:
允許一個作業存放在不連續的內存塊中而又能保證作業連續得以運行
,既不需要移動內存中的信息,又可較好地解決零頭。

優點:
a、不要求作業存放在連續的內存塊中,有效地解決零頭。
b、允許用戶作業不是一次集中裝入內存而是根據需要調入,作業中
不常用部分不長期駐留內存,而本次運行的不用部分根本就不裝
入內存。
c、提供了虛存,使用戶作業地址空間不再受內存可用空間大小的限
制。

缺點:
a、頁式管理在內存的共享和保護方面還欠完善。
b、頁面大小相同,位置不能動態增加。
c、往往需要多次缺頁中斷才能把所需的信息完整地調入內存。

段式存儲管理的基本思想是:把程序按內容或過程(函數)關系
分成段,每段有自己的名字。一個用戶作業或進程所包含的段對應於
一個二維線性虛擬空間,也就是一個二維虛擬存儲器。段式管理程序
以段為單位分配內存,然後通過地址映射機構把段式虛擬存儲地址轉
化為內存中的實際地址。和頁式管理一樣,段式管理也採用只把那些
經常訪問的段駐留內存,而把那些在將來一段時間內不被訪問的段放
在外存,待需要時自動調入內存的方法實現二維虛擬存儲器。按照作
業的邏輯單位--段,來分配內存,適合程序的邏輯結構,方便用戶設
計程序。

段式存儲管理的工作原理:
A、採用二維地址空間,如段號(S)、頁號(P)和頁內單元號(D);
B、系統建兩張表格每一作業一張段表,每一段建立一張頁表,段表
指出該段的頁表在內存中的位置;
C、地址變換機構類似頁式機制,只是前面增加一項段號。

特點:
a、每一段分成若干頁,再按頁式管理,頁間不要求連續;
b、用分段方法分配管理作業,用分頁方法分配管理內存;

優點:
便於段的共享和保護、段的動態增長以及動態連接。

缺點:
為了消除零頭和允許段的動態增長,需要花費CPU的大量時間在內存
中移動作業的分段,而且段的大小也給外存管理帶來困難。

5. 編譯程序為什麼有分前端和後端

隨著大家對瀏覽器頁面的視覺和交互要求越來越高,「套模板」的方式漸漸無法滿足要求,這個所謂的表示層慢慢地遷移到瀏覽器當中去了,一大批像Angular, ReactJS之類的框架崛起,前後端分離。

後端的工程師只負責提供介面和數據,專注於業務邏輯的實現,前端取到數據後在瀏覽器中展示,各司其職,這種分工能夠更好地節省時間,使產品的質量更好。

(5)編譯文件為什麼要分段擴展閱讀:

GCC編譯的前端將不同的高級編程語言經過詞法分析、語法分析轉化為與前端語言無關的統一的中間表示。有了與前端無關的中間表示,GCC的前端將不同的高級編程語言轉換成這種中間表示,這就是GCC處理器支持多種編程語言的根本原因。

前端編譯的主要作用,是將編寫的 .java 文件 編譯成 .class 文件,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位元組碼文件;位元組碼 文件,裡麵包含了我們編寫的 .java 代碼中的運行邏輯,參數 以及 這些參數在內存中的分配。

6. 編譯為什麼要分階段

編譯過程分為分析和綜合兩個部分,並進一步劃分為詞法分析、語法分析、 語義分析、 代碼優化、存儲分配和代碼生成等六個相繼的邏輯步驟。

這六個步驟只表示編譯程序各部分之間的邏輯聯系,而不是時間關系。編譯過程既可以按照這六個邏輯步驟順序地執行,也可以按照平行互鎖方式去執行。在確定編譯程序的具體結構時,常常分若干遍實現。對於源程序或中間語言程序,從頭到尾掃視一次並實現所規定的工作稱作一遍。

編譯程序

也稱為編譯器,是指把用高級程序設計語言書寫的源程序,翻譯成等價的機器語言格式目標程序的翻譯程序。編譯程序屬於採用生成性實現途徑實現的翻譯程序。它以高級程序設計語言書寫的源程序作為輸入,而以匯編語言或機器語言表示的目標程序作為輸出。編譯出的目標程序通常還要經歷運行階段,以便在運行程序的支持下運行,加工初始數據,算出所需的計算結果。

熱點內容
db2plsql 發布:2025-01-22 08:19:10 瀏覽:778
豬豬俠腳本沒反應 發布:2025-01-22 08:08:37 瀏覽:811
賽博朋克跟永劫無間哪個配置高 發布:2025-01-22 08:07:07 瀏覽:534
請盡快上傳 發布:2025-01-22 08:06:22 瀏覽:188
河北編程培訓 發布:2025-01-22 08:01:42 瀏覽:591
a星演算法視頻 發布:2025-01-22 07:55:01 瀏覽:878
快手安卓怎麼直播 發布:2025-01-22 07:54:58 瀏覽:937
買伺服器搭建vpn 發布:2025-01-22 07:53:21 瀏覽:808
路由器忘記密碼如何解 發布:2025-01-22 07:38:47 瀏覽:154
5分鍾視頻編譯 發布:2025-01-22 07:36:33 瀏覽: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