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ll腳本測試
『壹』 如何寫一個shell腳本實現使用1000個測試數據執行被測程序1000次
假設測試程序a 需要傳入參數 input1 執行是 ./a inout1
那麼這個1000個測試執行可以按如下命令批量執行
lsinput*|xargs-I{}./a{}
如果input目錄下面還有其它input類似的文件比如input_test,inputA之類的需要過濾,
那麼可以過濾一下
lsinput*|grep"input[0-9]{,4}$"|xargs-I{}./a{}
『貳』 shell腳本輸入目錄,檢測非空,進行循環
寫個大概吧
#!/bin/bash
while ;
do
read -p "請輸入你要查詢的目錄,注意需要用絕對路徑" a
if [ -d ${a} ]
then echo 「目錄存在"
num= `ll -a $a | wc -l` %> /dev/仔納陸null
if [ ${num} -eq 0 ]
then echo "目錄為空"
esle read -p "目錄非空,是否清空目錄,清空請按y,不清空按n" b
if [ "茄滑${b}" == "y" ]
then rm -rf ${a}\/*
fi
fi
else echo "目錄念頃不存在"
fi
done
沒測試 可能有點小錯誤 大概是這個樣子的
『叄』 shell 腳本檢測當前腳本已在執行則kill
sh /usr/local/sbin/gdas/start.sh
改為
source /usr/local/sbin/gdas/start.sh
用sh方式去執行就是另開一個shell去跑,相當於是非同步的,不等start.sh執行完就執行下面的判斷了。用source在當前shell執行該腳本,就是阻塞方式,就不存在此問題了。
建議先手動執行腳本,檢驗無誤了再加入crontab
『肆』 編寫一個測試文件類型胡shell腳本命令testfile.sh
shell 判斷語句
流程式控制制 "if" 表達式 如果條件為真則執行then後面的部分: if ....; then
....
elif ....; then
....
else
....
fi
大多數情況下,可以使用測試命令來對條件進行測試。比如可以比較字元串、判斷文件是否存在及是否可讀等等… 通常用" [ ] "來表示條件測試。注意這里的空格很重要。要確保方括弧的空格。
[ -f "somefile" ] :判斷是否是一個文件
[ -x "/bin/ls" ] :判斷/bin/ls是否存在並有可執行許可權
[ -n "$var" ] :判斷$var變數是否有值
[ "$a" = "$b" ] :判斷$a和$b是否相等 -r file用戶可讀為真
-w file用戶可寫為真
-x file用戶可執行為真
-f file文件為正規文件為真
-d file文件為目錄為真
-c file文件為字元特殊文件為真
-b file文件為塊特殊文件為真
-s file文件大小非0時為真
-t file當文件描述符(默認為1)指定的設備為終端時為真
######################################################### 含條件選擇的shell腳本
對於不含變數的任務簡單shell腳本一般能勝任。但在執行一些決策任務時,就需要包含if/then的條件判斷了。shell腳本編程支持此類運算,包括比較運算、判斷文件是否存在等。基本的if條件命令選項有: -eq —比較兩個參數是否相等(例如,if [ 2 –eq 5 ])
-ne —比較兩個參數是否不相等
-lt —參數1是否小於參數2
-le —參數1是否小於等於參數2
-gt —參數1是否大於參數2
-ge —參數1是否大於等於參數2
-f — 檢查某文件是否存在(例如,if [ -f "filename" ])
-d — 檢查目錄是否存在
幾乎所有的判斷都可以用這些比較運算符實現。腳本中常用-f命令選項在執行某一文件之前檢查它是否存在。 ################################################################## 判斷文件是否存在 #!/bin/sh
today=`date -d yesterday +%y%m%d`
file="apache_$today.tar.gz"
cd /home/chenshuo/shell
if [ -f "$file" ];then
echo "OK"
else
echo "error $file" >error.log
mail -s "fail backup from test" [email protected] <error.log
fi
『伍』 軟體測試常用shell腳本
一 循環
#!/bin/bash
mv perf.log perf.log_bak
while (( "1"=="1" ))
do
java -cp 'conf/:apps/*:lib/*' org.bcos.channel.test.db.PerfomanceOk trans 50000 100 >碰畢譽> perf.log
sleep 550
done
二 預期輸入
#!/bin/bash
set -x
set -e
ethconsole ${node_path}/nodedata-1/data/geth.ipc <<EOF
web3.admin.getPeers(console.log);web3.eth.getBlock(2,console.log)
EOF
/usr/bin/expect << EOF
set timeout 500
spawn ./install_node.sh install
expect "gavin:"
send "Aa12345!\r"
expect "Installing eth environment success"
EOF
三 函數調用
running(){
sleep 1
old_count=`grep +++++ ${host_path}/build/nodedir$1/log/info*|wc -l`
sleep 7
new_count=`grep +++++ ${host_path}/build/nodedir$1/log/info*|wc -l`
if((${old_count}<${new_count}))
then
echo "****** success, node$1 is running normally ******"
#return true
else
echo "****** fail,node$1 is not running ******"
#return false
fi
}
running 3
四 curl命令借口測試
curl -X POST --data '{"jsonrpc":"2.0","method":"admin_nodeInfo","params":[],"id":83}' 127.0.0.1:8545
curl -s -l -H "Content-type: application/json" -X POST -d '{"seqNo":"1067","orgNo":"123","chainId":"100120043","chainName":"he43","chainContent":"test43","extId":"ex43"}' http://10.107.105.143:9000/api/chain/new
五 根據日誌統計
grep '2018-09-06 19:1' appmonitor.log|grep New |awk -F 數散'"' '{a+=$8;b+=1} END {print a,b,a/b}' 統計19:10-19:19分,所有上鏈的次數和平均耗笑段時
『陸』 如何使用Bash Shell腳本進行功能測試
在本文中,Angel Rivera 將說明如何運用 Bash shell 腳本通過行命令來執行 Linux 應用程序的功能測試。由於此腳本依賴於命令行的返回碼,因而您不能將這種方法運用於 GUI 應用程序 功能測試是開發周期的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將測試軟體應用程序以確保軟體的函數如預期的那樣,同時能正確處理代碼中錯誤。此項工作通常在單個模塊的單元測試結束之後,在負載/重壓條件下整個產品的系統測試之前進行的。 市場上有許多測試工具提供了有助於功能測試的功能。然而,首先要獲取它們,然後再安裝、配置,這將佔用您寶貴的時間和精力。Bash 可以幫您免去這些煩瑣的事從而可以加快測試的進程。 使用Bash shell 腳本進行功能測試的優點在於: Bash shell 腳本已經在 Linux 系統中安裝和配置好了。不必再花時間准備它。 可以使用由 Linux 提供的文本編輯器如 vi 創建和修改 Bash shell 腳本。不需要再為創建測試程序而獲取專門的工具。 如果已經知道了如何開發 Bourne 或 Korn shell 腳本,那對於如何運用 Bash shell 腳本已經足夠了。對您來說,學習曲線已不存在了。 Bash shell 提供了大量的編程構造用於開發從非常簡單到中等復雜的腳本。 將腳本從 Korn 移植到 Bash 時的建議 如果已有現成的 Korn shell 腳本,而想要將它們移植到 Bash,就需要考慮下列情況: Korn 的 "print" 命令在 Bash 中不能使用;而是改為使用 "echo" 命令。 需要將腳本的第一行: #!/usr/bin/ksh 修改成: #!/bin/bash 創建Bash shell 腳本進行功能測試 這些基本的步驟和建議適用於許多在 Linux 上運行的客戶機/伺服器應用程序。 記錄運行腳本的先決條件和主要步驟 將操作分成若干個邏輯組 基於一般方案制定執行步驟 在每個 shell 腳本中提供注釋和說明 做一個初始備份以創建基準線 檢查輸入參數和環境變數 嘗試提供 "usuage" 反饋 嘗試提供一個「安靜」的運行模式 當出現錯誤時,提供一個函數終止腳本 如可能,提供可以執行單個任務的函數 當顯示正在生成的輸出時,捕獲每個腳本的輸出 在每個腳本內,捕獲每個行命令的返回碼 計算失敗事務的次數 在輸出文件中,突出顯示錯誤消息,以便於標識 如有可能,「實時」生成文件 在執行腳本的過程中提供反饋 提供腳本執行的摘要 提供一個容易解釋的輸出文件 如有可能,提供清除腳本及返回基準線的方法 下面詳細講述了每一條建議以及用於說明問題的腳本。若要下載此腳本,請參閱本文後面的 參考資料部分。 1. 記錄運行腳本的先決條件和主要步驟 記錄,尤其是以有自述標題的單個文件(例如 "README-testing.txt")記錄功能測試的主要想法是很重要的,包括,如先決條件、伺服器和客戶機的設置、腳本遵循的整個(或詳細的)步驟、如何檢查腳本的成功/失敗、如何執行清除和重新啟動測試。 2. 將操作分成若干個邏輯組 如果僅僅執行數量非常少的操作,可以將它們全部放在一個簡單的 shell 腳本中。 但是,如果需要執行一些數量很多的操作,那最好是將它們分成若干個邏輯集合,例如將一些伺服器操作放在一個文件而將客戶機操作放在在另一個文件中。通過這種方法,劃分適當的顆粒度來執行測試和維護測試。 3. 基於一般方案制定執行步驟 一旦決定對操作進行分組,需要根據一般方案考慮執行操作的步驟。此想法是模擬實際生活中最終用戶的情形。作為一個總體原則,只需集中測試 80% 最常調用函數的 20% 用法即可。 例如,假設應用程序要求 3 個測試組以某個特定的順序排列。每個測試組可以放在一個帶有自我描述文件名(如果可能)的文件中,並用號碼來幫助識別每個文件的順序,例如: 1. fvt-setup-1: To perform initial setup. 2. fvt-server-2: To perform server commands. 3. fvt-client-3: To perform client commands. 4. fvt-cleanup: To cleanup the temporary files, in order to prepare for the repetition of the above test cases. 4. 在每個 shell 腳本中提供注釋和說明 在每個 shell 腳本的頭文件中提供相關的注釋和說明是一個良好的編碼習慣。這樣的話,當另一個測試者運行該腳本時,測試者就能清楚地了解每個腳本中測試的范圍、所有先決條件和警告。 下面是一個 Bash 腳本 "test-bucket-1" 的示例 。 #!/bin/bash # # Name: test-bucket-1 # # Purpose: # Performs the test-bucket number 1 for Proct X. # (Actually, this is a sample shell script, # which invokes some system commands # to illustrate how to construct a Bash script) # # Notes: # 1) The environment variable TEST_VAR must be set # (as an example). # 2) To invoke this shell script and redirect standard # output and standard error to a file (such as # test-bucket-1.out) do the following (the -s flag # is "silent mode" to avoid prompts to the user): # # ./test-bucket-1 -s 2>&1 | tee test-bucket-1.out # # Return codes: # 0 = All commands were successful # 1 = At least one command failed, see the output file # and search for the keyword "ERROR". # ######################################################## 5. 做一個初始備份以創建基準線 您可能需要多次執行功能測試。第一次運行它時,也許會找到腳本或進程中的一些錯誤。因而,為了避免因從頭重新創建伺服器環境而浪費大量時間 -- 特別是如果涉及到資料庫 -- 您在測試之前或許想做個備份。 在運行完功能測試之後,就可以從備份中恢復伺服器了,同時也為下一輪測試做好了准備。 6. 檢查輸入參數和環境變數 最好校驗一下輸入參數,並檢查環境變數是否設置正確。如果有問題,顯示問題的原因及其修復方法,然後終止腳本。 當測試者准備運行腳本,而此時如果沒有正確設置腳本所調用的環境變數,但由於發現及時,終止了腳本,那測試者會相當感謝。沒有人喜歡等待腳本執行了很久卻發現沒有正確設置變數。 # -------------------------------------------- # Main routine for performing the test bucket # -------------------------------------------- CALLER=`basename $0` # The Caller name SILENT="no" # User wants prompts let "errorCounter = 0" # ---------------------------------- # Handle keyword parameters (flags). # ---------------------------------- # For more sophisticated usage of getopt in Linux, # see the samples file: /usr/lib/getopt/parse.bash TEMP=`getopt hs $*` if [ $? != 0 ] then echo "$CALLER: Unknown flag(s)" usage fi # Note quotes around `$TEMP': they are essential! eval set -- "$TEMP" while true do case "$1" in -h) usage "HELP"; shift;; # Help requested -s) SILENT="yes"; shift;; # Prompt not needed --) shift ; break ;; *) echo "Internal error!" ; exit 1 ;; esac done # ------------------------------------------------ # The following environment variables must be set # ------------------------------------------------ if [ -z "$TEST_VAR" ] then echo "Environment variable TEST_VAR is not set." usage fi 關於此腳本的說明如下: 使用語句 CALLER=`basename $0` 可以得到正在運行的腳本名稱。這樣的話,無須在腳本中硬編碼腳本名稱。因此當復制腳本時,採用新派生的腳本可以減少工作量。 調用腳本時,語句 TEMP=`getopt hs $*` 用於得到輸入變數(例如 -h 代表幫助,-s 代表安靜模式)。 語句[ -z "$X" ] 和 echo "The environment variable X is not set." 以及 usage 都是用於檢測字元串是否為空 (-z),如果為空,隨後就執行 echo 語句以顯示未設置字元串並調用下面要討論的 "usage" 函數。 若腳本未使用標志,可以使用變數 "$#",它可以返回正在傳遞到腳本的變數數量。 7. 嘗試提供「usage」反饋 腳本中使用 "usage" 語句是個好主意,它用來說明如何使用腳本。 # ---------------------------- # Subroutine to echo the usage # ---------------------------- usage() { echo "USAGE: $CALLER [-h] [-s]" echo "WHERE: -h = help " echo " -s = silent (no prompts)" echo "PREREQUISITES:" echo "* The environment variable TEST_VAR must be set," echo "* such as: " echo " export TEST_VAR=1" echo "$CALLER: exiting now with rc=1." exit 1 } 調用腳本時,使用「-h」標志可以調用 "usage" 語句,如下所示: ./test-bucket-1 -h 8. 嘗試使用「安靜」的運行模式 您或許想讓腳本有兩種運行模式: 在"verbose" 模式(您也許想將此作為預設值)中提示用戶輸入值,或者只需按下 Enter 繼續運行。 在"silent" 模式中將不提示用戶輸入數據。 下列摘錄說明了在安靜模式下運用所調用標志 "-s" 來運行腳本: # ------------------------------------------------- # Everything seems OK, prompt for confirmation # ------------------------------------------------- if [ "$SILENT" = "yes" ] then RESPONSE="y" else echo "The $CALLER will be performed." echo "Do you wish to proceed [y or n]? " read RESPONSE # Wait for response [ -z "$RESPONSE" ] && RESPONSE="n" fi case "$RESPONSE" in [yY]|[yY][eE]|[yY][eE][sS]) ;; *) echo "$CALLER terminated with rc=1." exit 1 ;; esac 9. 當出現錯誤時,提供一個函數終止腳本 遇到嚴重錯誤時,提供一個中心函數以終止運行的腳本不失為一個好主意。此函數還可提供附加的說明,用於指導在此情況下應做些什麼: # ---------------------------------- # Subroutine to terminate abnormally # ---------------------------------- terminate() { echo "The execution of $CALLER was not successful." echo "$CALLER terminated, exiting now with rc=1." dateTest=`date` echo "End of testing at: $dateTest" echo "" exit 1 } 10. 如有可能,提供可以執行簡單任務的函數 例如,不使用許多很長的行命令,如: # -------------------------------------------------- echo "" echo "Creating Access lists..." # -------------------------------------------------- Access -create -component Development -login ted -authority plead -verbose if [ $? -ne 0 ] then echo "ERROR found in Access -create -component Development -login ted -authority plead" let "errorCounter = errorCounter + 1" fi Access -create -component Development -login pat -authority general -verbose if [ $? -ne 0 ] then echo "ERROR found in Access -create -component Development -login pat -authority general" let "errorCounter = errorCounter + 1" fi Access -create -component Development -login jim -authority general -verbose if [ $? -ne 0 ] then echo "ERROR found in Access -create -component Development -login jim -authority general" let "errorCounter = errorCounter + 1" fi ……而是創建一個如下所示的函數,此函數也可以處理返回碼,如果有必要,還可以增加錯誤計數器: CreateAccess() { Access -create -component $1 -login $2 -authority $3 -verbose if [ $? -ne 0 ] then echo "ERROR found in Access -create -component $1 -login $2 -authority $3" let "errorCounter = errorCounter + 1" fi } ……然後,以易讀和易擴展的方式調用此函數: # ------------------------------------------- echo "" echo "Creating Access lists..." # ------------------------------------------- CreateAccess Development ted projectlead CreateAccess Development pat general CreateAccess Development jim general 11. 當顯示正在生成的輸出時,捕獲每個腳本的輸出 如果腳本不能自動地將輸出發送到文件的話,可以利用 Bash shell 的一些函數來捕獲所執行腳本的輸出,如: ./test-bucket-1 -s 2>&1 | tee test-bucket-1.out 讓我們來分析上面的命令: "2>&1" 命令: 使用"2>&1" 將標准錯誤重定向到標准輸出。字元串 "2>&1" 表明任何錯誤都應送到標准輸出,即 UNIX/Linux 下 2 的文件標識代表標准錯誤,而 1 的文件標識代表標准輸出。如果不用此字元串,那麼所捕捉到的僅僅是正確的信息,錯誤信息會被忽略。 管道"|" 和 "tee" 命令: UNIX/Linux 進程和簡單的管道概念很相似。既然這樣,可以做一個管道將期望腳本的輸出作為管道的輸入。下一個要決定的是如何處理管道所輸出的內容。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會將它捕獲到輸出文件中,在此示例中將之稱為 "test-bucket-1.out"。 但是,除了要捕獲到輸出結果外,我們還想監視腳本運行時產生的輸出。為達到此目的,我們連接允許兩件事同時進行的 "tee" (T- 形管道):將輸出結果放在文件中同時將輸出結果顯示在屏幕上。其管道類似於: process --> T ---> output file | V screen 如果 只 想捕獲輸出結果而不想在屏幕上看到輸出結果,那可以忽略多餘的管道: ./test-bucket-1 -s 2>&1 > test-bucket-1.out 假若這樣,相類似的管道如下: process --> output file 12. 在每個腳本內,捕獲每個行命令所返回碼 決定功能測試成功還是失敗的一種方法是計算已失敗行命令的數量,即返回碼不是 0。變數 "$?" 提供最近所調用命令的返回碼;在下面的示例中,它提供了執行 "ls" 命令的返回碼。 # ------------------------------------------- # The commands are called in a subroutine # so that return code can be # checked for possible errors. # ------------------------------------------- ListFile() { echo "ls -al $1" ls -al $1 if [ $? -ne 0 ] then echo "ERROR found in: ls -al $1" let "errorCounter = errorCounter + 1" fi } 13. 記錄失敗事務的次數 在功能測試中決定其成功或失敗的一個方法是計算返回值不是 0 的行命令數量。但是,從我個人的經驗而言,我習慣於在我的 Bash shell 腳本中僅使用字元串而不是整數。在我所參考的手冊中沒有清楚地說明如何使用整數,這就是我為什麼想在此就關於如何使用整數和計算錯誤(行命令失敗)數量的方面多展開講的原因: 首先,需要按如下方式對計數器變數進行初始化: let "errorCounter = 0" 然後,發出行命令並使用 $? 變數捕獲返回碼。如果返回碼不是 0,那麼計數器增加 1(見藍色粗體語句): ListFile() { echo "ls -al $1" ls -al $1 if [ $? -ne 0 ] then echo "ERROR found in: ls -al $1" let "errorCounter = errorCounter + 1" fi } 順便說一下,與其它變數一樣,可以使用 "echo" 顯示整數變數。 14. 在輸出文件中,為了容易標識,突出顯示錯誤消息 當遇到錯誤(或失敗的事務)時,除了錯誤計數器的數量會增加外,最好標識出此處有錯。較理想的做法是,字元串有一個如 ERROR 或與之相似的子串(見藍色粗體的語句),這個子串允許測試者很快地在輸出文件中查找到錯誤。此輸出文件可能很大,而且它對於迅速找到錯誤非常重要。 ListFile() { echo "ls -al $1" ls -al $1 if [ $? -ne 0 ] then echo "ERROR found in: ls -al $1" let "errorCounter = errorCounter + 1" fi } 15. 如有可能,「實時」生成文件 在某些情況下,有必要處理應用程序使用的文件。可以使用現有文件,也可以在腳本中添加語句來創建文件。如果要使用的文件很長,那最好將其作為獨立的實體。如果文件很小而且內容簡單或不相關(重要的一點是文本文件而不考慮它的內容),那就可以決定「實時」創建這些臨時文件。 下面幾行代碼顯示如何「實時」創建臨時文件: cd $HOME/fvt echo "Creating file softtar.c" echo "Subject: This is softtar.c" > softtar.c echo "This is line 2 of the file" >> softtar.c 第一個 echo 語句使用單個的 > 強行創建新文件。第二個 echo 語句使用兩個 >> 將數據附加到現有文件的後面。順便說一下,如果該文件不存在,那麼會創建一個文件。 16. 在執行腳本的過程中提供反饋 最好在腳本中包含 echo 語句以表明它執行的邏輯進展狀況。可以添加一些能迅速表明輸出目的的語句。 如果腳本要花費一些時間執行,那或許應在執行腳本的開始和結束的地方列印時間。這樣可以計算出所花費的時間。 在腳本樣本中,一些提供進展說明的 echo 語句如下所示: # -------------------------------------------- echo "Subject: Proct X, FVT testing" dateTest=`date` echo "Begin testing at: $dateTest" echo "" echo "Testcase: $CALLER" echo "" # -------------------------------------------- # -------------------------------------------- echo "" echo "Listing files..." # -------------------------------------------- # The following file should be listed: ListFile $HOME/.profile ... # -------------------------------------------- echo "" echo "Creating file 1" # -------------------------------------------- 17. 提供腳本執行的摘要 如果正在計算錯誤或失敗事務的次數,那最好表明是否有錯誤。此方法使得測試者在看到輸出文件的最後能迅速地辨認出是否存在錯誤。 在下面的腳本示例中,代碼語句提供了上述腳本的執行摘要: # -------------- # Exit # -------------- if [ $errorCounter -ne 0 ] then echo "" echo "*** $errorCounter ERRORS found ring ***" echo "*** the execution of this test case. ***" terminate else echo "" echo "*** Yeah! No errors were found ring ***" echo "*** the execution of this test case. Yeah! ***" fi echo "" echo "$CALLER complete." echo "" dateTest=`date` echo "End of testing at: $dateTest" echo "" exit 0 # end of file 18. 提供一個容易解釋的輸出文件 在腳本生成的實際輸出中提供一些關鍵信息是非常有用的。那樣,測試者就可以很容易地確定正在查看的文件是否與自己所做的相關以及它是否是當前產生的。附加的時間戳記對於是否是當前狀態是很重要的。摘要報告對於確定是否有錯誤也是很有幫助的;如果有錯誤,那麼測試者就必須搜索指定的關鍵字,例如 ERROR,並確認出個別失敗的事務。 以下是一段輸出文件樣本的片段: Subject: CMVC 2.3.1, FVT testing, Common, Part 1 Begin testing at: Tue Apr 18 12:50:55 EDT 2000 Database: DB2 Family: cmpc3db2 Testcase: fvt-common-1 Creating Users... User pat was created successfully. ... Well done! No errors were found ring the execution of this test case :) fvt-common-1 complete. End of testing at: Tue Apr 18 12:56:33 EDT 2000 當遇到錯誤時輸出文件最後部分的示例如下所示: ERROR found in Report -view DefectView *** 1 ERRORS found ring the execution of this test case. *** The populate action for the CMVC family was not successful. Recreating the family may be necessary before running fvt-client-3 again, that is, you must use 'rmdb', 'rmfamily', 'mkfamily' and 'mkdb -d', then issue: fvt-common-1 and optionally, fvt-server-2. fvt-client-3 terminated, exiting now with rc=1. End of testing at: Wed Jan 24 17:06:06 EST 2001 19. 如有可能,提供清除腳本及返回基準線的方法 測試腳本可以生成臨時文件;假若這樣,最好能讓腳本刪除所有臨時文件。這就會避免由於測試者也許沒有刪除所有臨時文件而引起的錯誤,更糟糕的是將所需要的文件當作臨時文件而刪除了。 運行功能測試的 Bash shell 腳本 本節描述如何運用 Bash shell 腳本進行功能測試。假設您已經執行了在前面部分中所述步驟。 設置必要的環境變數 根據需要在 .profile 中或手工指定下列環境變數。該變數用於說明在腳本中如何處理,所需環境變數的驗證必須在腳本執行前定義。 export TEST_VAR=1 將Bash shell 腳本復制到正確的目錄下 Bash shell 腳本和相關文件需要復制到要進行功能測試的用戶標識的目錄結構下。 登錄進某個帳戶。您應該在主目錄下。假設它是 /home/tester。 為測試案例創建目錄: mkdir fvt 復制Bash shell 腳本和相關文件。獲取壓縮文件(請參閱 參考資料 )並將其放在 $HOME 下。然後將其按下列方式解壓: unzip trfvtbash.zip 為了執行這個文件,更改文件的許可權: chmod u+x * 更改名稱以除去文件的後綴: mv test-bucket-1.bash test-bucket-1 運行腳本 執行下列步驟以運行腳本: 以測試者的用戶標識登錄 更改目錄至所復制腳本的位置: cd $HOME/fvt 從$HOME/fvt 運行腳本: ./test-bucket-1 -s 2>&1 | tee test-bucket-1.out 看一下輸出文件 "test-bucket-1.out" 的尾部並查看摘要報告的結論。 參考資料 您可以參閱本文在 developerWorks 全球站點上的 英文原文. 下載trfvtbash.zip,它包含本文所引用的樣本代碼和工具。該工具在以後有可能會更新。 嘗試用 Info-ZIP 軟體 解開該文件。由於該工具很常用,推薦您最好將解壓和壓縮工具的目錄放至 PATH 中,這樣該機器上的所有用戶都可以使用這個工具。 如何解壓該文件: 為了查看壓縮文件中的內容(實際上並沒有解包和解壓縮該文件),用: unzip -l trfvtbash.zip 命令。(T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