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編程軟體 » linux初始化腳本

linux初始化腳本

發布時間: 2023-09-22 18:59:12

linux裡面rcs是什麼東西

1. RCS (Revision Control System),版本控制系統
類似 clearcase,svn,git等工具亂宏瞎。
具體說明網上都可以搜到的。

2. /etc/init.d/rcS 腳本,linux系統中以最高優先順序第一個被執行的啟動腳本。

以上兩種,不知道你指絕芹的是哪一種。嘩空

Ⅱ linux文件系統怎樣初始化步驟

System V init啟動過程
概括地講,Linux/Unix系統一般有兩種不同的初始化啟動方式.
1) BSD system init
2) System V init
大多數發行套件的Linux使用了與System V init相仿的init也就是Sys V init,它比傳統的BSD system init更容易且更加靈活。
System V init的主要思想是定義了不同的"運行級別(runlevel)"。通過配置文件/etc/inittab定義了系統引導時的運行級別, 進入或者切換到一個運行級別時做什麼。每個運行級別對應於一個子目錄/etc/rc.d/rcX.d。
每個rcX.d目錄中都是一些以S或K開頭的文件鏈接。這些鏈接指向的腳本都 可以接收start和stop參數,S開頭的鏈接會傳入start參數,一般是開啟一項服務,K會傳入stop參數,一般是停止某服務。
以下是一個大致的System V init過程:
(1)init 過程執行的第一個腳本是 /etc/rc.d/rc.sysinit,它主要做在各個運行級別中進行初始化工作,包括: 啟動交換分區;檢查磁碟;設置主機名;檢查並掛載文件系統;載入並初始化硬體模塊.
(2)執行預設的運行級別模式。 這一步的內容主要在/etc/inittab中體現, inittab文件會告訴init進程要進入什麼運行級別,以及在哪裡可以找到該運行級別的配置文件.
(3)執行/etc/rc.d/rc.local腳本文件。 這也是init過程中執行的最後一個腳本文件,所以用戶可以在這個文件中添加一些需要在登錄之前執行的命令.
(4)執行/bin/login程序
注意:
System V init只是一種模式,每個系統初始化都有差異,但大體上不會相差太多。如busybox執行的第一個啟動腳本就是/etc/init.d/rcS,而且不可以改變,與上面講的不同。
LFS文件系統初始化示例
inittab文件
由下內容可以看出,最先執行的是/etc/rc.d/init.d/rc文件,給這個文件傳入的參數是一個數字,rc會由傳入的數字合成rcX.d目錄的路徑,然後執行其中的所有腳本鏈接。當然這只是一部分功能。
# Begin /etc/inittab
id:3:initdefault:
<em><strong>si::sysinit:/etc/rc.d/init.d/rc sysinit</strong></em> #可以設定初始化腳本
l0:0:wait:/etc/rc.d/init.d/rc 0
l1:S1:wait:/etc/rc.d/init.d/rc 1
l2:2:wait:/etc/rc.d/init.d/rc 2
...
ca:12345:ctrlaltdel:/sbin/shutdown -t1 -a -r now
su:S016:once:/sbin/sulogin
1:2345:respawn:/sbin/agetty tty1 9600
2:2345:respawn:/sbin/agetty tty2 9600
...
# End /etc/inittab

etc目錄結構
只是一部分,有刪減。
.
├── fstab
├── <em>inittab</em>
├── inputrc
├── profile
├── rc.d
│ ├── init.d
│ │ ├── checkfs
│ │ ├── cleanfs
...
│ │ ├── moles
│ │ ├── mountfs
│ │ ├── mountkernfs
│ │ ├── network
│ │ ├── rc #when boot, run.
│ │ ├── reboot
...
│ ├── rc0.d
│ │ ├── K80network -> ../init.d/network
│ │ ├── K90sysklogd -> ../init.d/sysklogd
│ │ ├── S60sendsignals -> ../init.d/sendsignals
│ │ ├── S70mountfs -> ../init.d/mountfs
│ │ ├── S80swap -> ../init.d/swap
│ │ ├── S90localnet -> ../init.d/localnet
│ │ └── S99halt -> ../init.d/halt
│ ├── rc1.d
│ │ ├── K80network -> ../init.d/network
│ │ └── K90sysklogd -> ../init.d/sysklogd
│ ├── rc2.d
│ │ ├── K80network -> ../init.d/network
│ │ └── K90sysklogd -> ../init.d/sysklogd
│ ├── rc3.d
│ │ ├── S10sysklogd -> ../init.d/sysklogd
│ │ └── S20network -> ../init.d/network
│ ├── rc4.d
│ │ ├── S10sysklogd -> ../init.d/sysklogd
│ │ └── S20network -> ../init.d/network
│ ├── rc5.d
│ │ ├── S10sysklogd -> ../init.d/sysklogd
│ │ └── S20network -> ../init.d/network
│ ├── rc6.d
│ │ ├── K80network -> ../init.d/network
│ │ ├── K90sysklogd -> ../init.d/sysklogd
│ │ ├── S60sendsignals -> ../init.d/sendsignals
│ │ ├── S70mountfs -> ../init.d/mountfs
│ │ ├── S80swap -> ../init.d/swap
│ │ ├── S90localnet -> ../init.d/localnet
│ │ └── S99reboot -> ../init.d/reboot
│ └── rcsysinit.d
│ ├── S00mountkernfs -> ../init.d/mountkernfs
│ ├── S02consolelog -> ../init.d/consolelog
│ ├── S05moles -> ../init.d/moles
...
├── udev
│ ├── rules.d
│ │ └── 55-lfs.rules
│ └── udev.conf
└── vimrc

network腳本
#!/bin/sh

. /etc/sysconfig/rc
. ${rc_functions}
. /etc/sysconfig/network

case "${1}" in
start)
# Start all network interfaces
for file in ${network_devices}/ifconfig.*
do
interface=${file##*/ifconfig.}

# skip if $file is * (because nothing was found)
if [ "${interface}" = "*" ]
then
continue
fi

IN_BOOT=1 ${network_devices}/ifup ${interface}
done
;;

stop)
# Reverse list
FILES=""
for file in ${network_devices}/ifconfig.*
do
FILES="${file} ${FILES}"
done

# Stop all network interfaces
for file in ${FILES}
do
interface=${file##*/ifconfig.}

# skip if $file is * (because nothing was found)
if [ "${interface}" = "*" ]
then
continue
fi

IN_BOOT=1 ${network_devices}/ifdown ${interface}
done
;;

restart)
${0} stop
sleep 1
${0} start
;;

*)
echo "Usage: ${0} {start|stop|restart}"
exit 1
;;
esac

# End /etc/rc.d/init.d/network



Ⅲ SELinux開啟狀態,Redis無法自動啟動.請問如何解決

1.在linux系統下可以通過初始化腳本啟動Redis,使得Redis能隨系統自動運行
①:在Redis源代碼目錄中的utils文件夾中有個redis_init_script的初始化腳本,復制到/etc/init.d目錄中,
文件改名為redis_埠號,然後修改第6行的 REDISPORT 為同樣的埠號
②:建立需要的文件夾/etc/redis存放redis的配置文件/var/redis/埠號 存放Redis的持久化文件
③:修改配置文件將配置文件模板復制到/etc/redis目錄中以埠號命名(如 6379.conf) 然後對部分參數編輯
daemonize yes 使Redis以守護進程模式運行
pidfile /var/run/redis_埠號.pid 設置Redis的pid文件位置
port 埠號 設置Redis監聽的埠號
dir /var/redis/埠號 設置持久化文件存放位置
④:使用 /etc/init.d/redis_埠號 start 啟動 Redis
⑤:設置Redis隨系統自動啟動 sudo update-rc.d redis_埠號 defaults

Ⅳ linux開機啟動會依次載入哪些腳本

1、相關基礎知識點
1)redhat的啟動方式和執行次序是:
載入內核
執行init程序
/etc/rc.d/rc.sysinit # 由init執行的第一個腳本
/etc/rc.d/rc $RUNLEVEL # $RUNLEVEL為預設的運行模式
/etc/rc.d/rc.local #相應級別服務啟動之後、在執行該文件(其實也可以把需要執行的命令寫到該文件中)
/sbin/mingetty # 等待用戶登錄

在Redhat中,/etc/rc.d/rc.sysinit主要做在各個運行模式中相同的初始化工作,包括:
調入keymap以及系統字體
啟動swapping
設置主機名
設置NIS域名
檢查(fsck)並mount文件系統
打開quota
裝載音效卡模塊
設置系統時鍾

等等。
/etc/rc.d/rc則根據其參數指定的運行模式(運行級別,你在inittab文件中可以設置)來執行相應目錄下的腳本。凡是以Kxx開頭的,都以stop為參數來調用;凡是以Sxx開頭的,都以start為參數來調用。調用的順序按xx從小到大來執行。(其中xx是數字、表示的是啟動順序)例如,假設預設的運行模式是3,/etc/rc.d/rc就會按上述方式調用 /etc/rc.d/rc3.d/下的腳本。

值得一提的是,Redhat中的運行模式2、3、5都把/etc/rc.d/rc.local做為初始化腳本中的最後一個,所以用戶可以自己在這個文件中添加一些需要在其他初始化工作之後,登錄之前執行的命令。
init在等待/etc/rc.d/rc執行完畢之後(因為在/etc/inittab中/etc/rc.d/rc的
action是wait),將在指定的各個虛擬終端上運行/sbin/mingetty,等待用戶的登錄。

至此,LINUX的啟動結束。
2、init運行級別及指令

一、什麼是INIT:
init是Linux系統操作中不可缺少的程序之一。
所謂的init進程,它是一個由內核啟動的用戶級進程。
內核自行啟動(已經被載入內存,開始運行,並已初始化所有的設備驅動程序和數據結構等)之後,就通過啟動一個用戶級程序init的方式,完成引導進程。所以,init始終是第一個進程(其進程編號始終為1)。
內核會在過去曾使用過init的幾個地方查找它,它的正確位置(對Linux系統來說)是/sbin/init。如果內核找不到init,它就會試著運行/bin/sh,如果運行失敗,系統的啟動也會失敗。
二、運行級別
那麼,到底什麼是運行級呢?
簡單的說,運行級就是操作系統當前正在運行的功能級別。這個級別從1到6 ,具有不同的功能。
不同的運行級定義如下
# 0 - 停機(千萬不能把initdefault 設置為0 )
# 1 - 單用戶模式 # s init s = init 1
# 2 - 多用戶,沒有 NFS
# 3 - 完全多用戶模式(標準的運行級)
# 4 - 沒有用到
# 5 - X11 多用戶圖形模式(xwindow)
# 6 - 重新啟動 (千萬不要把initdefault 設置為6 )
這些級別在/etc/inittab 文件里指定。這個文件是init 程序尋找的主要文件,最先運行的服務是放在/etc/rc.d 目錄下的文件。在大多數的Linux 發行版本中,啟動腳本都是位於 /etc/rc.d/init.d中的。這些腳本被用ln 命令連接到 /etc/rc.d/rcn.d 目錄。(這里的n 就是運行級0-6)
3):chkconfig 命令(redhat 操作系統下)

不像DOS 或者 Windows,Linux 可以有多種運行級。常見的就是多用戶的2,3,4,5 ,很多人知道 5 是運行 X-Windows 的級別,而 0 就
是關機了。運行級的改變可以通過 init 命令來切換。例如,假設你要維護系統進入單用戶狀態,那麼,可以使用 init 1 來切換。在 Linux 的運行級的切換過程中,系統會自動尋找對應運行級的目錄/etc/rc[0-6].d下的K 和 S 開頭的文件,按後面的數字順序,執行這
些腳本。對這些腳本的維護,是很繁瑣的一件事情,Linux 提供了chkconfig 命令用來更新和查詢不同運行級上的系統服務。

語法為:
chkconfig --list [name]
chkconfig --add name
chkconfig --del name
chkconfig [--level levels] name
chkconfig [--level levels] name
chkconfig 有五項功能:添加服務,刪除服務,列表服務,改變啟動信息以及檢查特定服務的啟動狀態。
chkconfig 沒有參數運行時,顯示用法。如果加上服務名,那麼就檢查這個服務是否在當前運行級啟動。如果是,返回 true,否則返回false。 --level 選項可以指定要查看的運行級而不一定是當前運行級。

如果在服務名後面指定了on,off 或者 reset,那麼 chkconfig 會改變指定服務的啟動信息。on 和 off 分別指服務在改變運行級時的啟動和停止。reset 指初始化服務信息,無論有問題的初始化腳本指定了什麼。

對於 on 和 off 開關,系統默認只對運行級 3,4, 5有效,但是 reset 可以對所有運行級有效。指定 --level 選項時,可以選擇特定的運行級。

需要說明的是,對於每個運行級,只能有一個啟動腳本或者停止腳本。當切換運行級時,init 不會重新啟動已經啟動的服務,也不會再次去停止已經停止的服務。

選項介紹:
--level levels

指定運行級,由數字 0 到 7 構成的字元串,如:
--level 35 表示指定運行級3 和5。

要在運行級別3、4、5中停運 nfs 服務,使用下面的命令:chkconfig --level 345 nfs off
--add name

這個選項增加一項新的服務,chkconfig 確保每個運行級有一項啟動(S) 或者 殺死(K) 入口。如有缺少,則會從預設的init 腳本自動
建立。
--del name

用來刪除服務,並把相關符號連接從 /etc/rc[0-6].d 刪除。
--list name

列表,如果指定了name 那麼只是顯示指定的服務名,否則,列出全部服務在不同運行級的狀態。

運行級文件

每個被chkconfig 管理的服務需要在對應的init.d 下的腳本加上兩行或者更多行的注釋。

第一行告訴 chkconfig 預設啟動的運行級以及啟動和停止的優先順序。如果某服務預設不在任何運行級啟動,那麼使用 - 代替運行級。

第二行對服務進行描述,可以用 跨行注釋。

例如,random.init 包含三行:
# chkconfig: 2345 20 80
# description: Saves and restores system entropy pool for
# higher quality random number generation.

表明 random 腳本應該在運行級 2, 3, 4, 5 啟動,啟動優先權為20,停止優先權為 80。

好了,介紹就到這里了,去看看自己目錄下的/etc/rc.d/init.d 下的腳本吧。

設置自啟動服務:chkconfig --level 345 nfs on
2. 實例介紹:
1、在linux下安裝了apache 服務(通過下載二進制文件經濟編譯安裝、而非rpm包)、apache 服務啟動命令: /server/apache/bin/apachectl start 。讓apache服務運行在運行級別3下面。
命令如下:
1)touch /etc/rc.d/init.d/apache
vi /etc/rc.d/init.d/apache
chown -R root /etc/rc.d/init.d/apache
chmod 700 /etc/rc.d/init.d/apache
ln -s /etc/rc.d/init.d/apache /etc/rc.d/rc3.d/S60apache #S 是start的簡寫、代表啟動、K是kill的簡寫、代表關閉。60數字
代表啟動的順序。(對於iptv系統而言、許多服務都是建立在資料庫啟動的前提下才能夠正常啟動的、可以通過該數字就行調整腳本的啟動順序))
apache的內容:
#!/bin/bash
#Start httpd service
/server/apache/bin/apachectl start

至此 apache服務就可以在運行級別3下 隨機自動啟動了。(可以結合chkconfig 對啟動服務進行相應的調整)。
由於相關變數定義不同, 所以以下啟動順序僅供參考
在Redhat Redflag centos fc linux系統裡面腳本的啟動
先後:
第一步:通過/boot/vm進行啟動 vmlinuz
第二步:init /etc/inittab
第三步:啟動相應的腳本,並且打開終端
rc.sysinit
rc.d(裡面的腳本)
rc.local
第四步:啟動login登錄界面 login
第五步:在用戶登錄的時候執行sh腳本的順序:每次登錄的時候都會完全執行的
/etc/profile.d/file
/etc/profile
/etc/bashrc
/root/.bashrc
/root/.bash_profile
編者註:
Ntsysv命令也可以實現根據不同運行級別啟動不同的服務,但是一定要注意,使用ntsysv命令,默認採用圖形的方式管理服務的啟動,但是在這種情況下設置的服務,只對當前的運行級別有效果!因此,建議最好還是使用 chkconfig 來進行服務的管理。

Ⅳ LINUX快速入門第八章:Shell基礎

我們平時所說的 Shell 可以理解為 Linux 系統提供給用戶的使用界面。Shell 為用戶提供了輸入命令和參數並可得到命令執行結果的環境。當一個用戶登錄 Linux 之後,系統初始化程序 init 就根據 /etc/passwd 文件中的設定,為每個用戶運行一個被稱為 Shell(外殼)的程序。

確切地說,Shell 是一個命令行解釋器,它為用戶提供了一個向 Linux 內核發送請求以便運行程序的界面系統級程序,用戶可以用 Shell 來啟動、掛起、停止甚至編寫一些程序。

Shell 處在內核與外層應用程序之間,起著協調用戶與系統的一致性、在用戶與系統之間進行交互的作用。圖 1 是 Linux 系統層次結構圖,Shell 接收用戶輸入的命令,並把用戶的命令從類似 abed 的 ASCII 碼解釋為類似 0101 的機器語言,然後把命令提交到系統內核處理;當內核處理完畢之後,把處理結果再通過 Shell 返回給用戶。

換句話說:

Shell 是一個用 C 語言編寫的程序,它是用戶使用 Linux 的橋梁。Shell 既是一種命令語言,又是一種程序設計語言。

Shell 是指一種應用程序,這個應用程序提供了一個界面,用戶通過這個界面訪問操作系統內核的服務。

Ken Thompson 的 sh 是第一種 Unix Shell,Windows Explorer 是一個典型的圖形界面 Shell。

Shell 與其他 Linux 命令一樣,都是實用程序,但它們之間還是有區別的。一旦用戶注冊到系統後,Shell 就被系統裝入內存並一直運行到用戶退出系統為止;而一般命令僅當被調用時,才由系統裝入內存執行。

與一般命令相比,Shell 除了是一個命令行解釋器,同時還是一門功能強大的編程語言,易編寫,易調試,靈活性較強。作為一種命令級語言,Shell 是解釋性的,組合功能很強,與操作系統有密切的關系,可以在 Shell 腳本中直接使用系統命令。大多數 Linux 系統的啟動相關文件(一般在 /etc/rc.d 目錄下)都是使用 Shell 腳本編寫的。

同傳統的編程語言一樣,Shell 提供了很多特性,這些特性可以使 Shell 腳本編程更為有用,如數據變數、參數傳遞、判斷、流程式控制制、數據輸入和輸出、子程序及中斷處理等。

說了這么多,其實我們在 Linux 中操作的命令行界面就是 Linux 的 Shell,也就是 Bash,但是我們的圖形界面是 Shell 嗎?其實從廣義講,圖形界面當然也是 Shell,因為它同樣用來接收用戶的操作,並傳遞到內核進行處理。不過,這里的 Shell 主要指的是 Bash。

Shell 腳本

Shell 腳本(shell script),是一種為 shell 編寫的腳本程序。

業界所說的 shell 通常都是指 shell 腳本,但讀者朋友要知道,shell 和 shell script 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由於習慣的原因,簡潔起見,本文出現的 "shell編程" 都是指 shell 腳本編程,不是指開發 shell 自身。

Shell的分類

目前 Shell 的版本有很多種,如 Bourne Shell、C Shell、Bash、ksh、tcsh 等,它們各有特點,下面簡要介紹一下。

最重要的 Shell 是 Bourne Shell,這個命名是為了紀念此 Shell 的發明者 Steven Bourne。從 1979 年起,UNIX 就開始使用 Boume Shell。Bourne Shell 的主文件名為 sh,開發人員便以 sh 作為 Bourne Shell 的主要識別名稱。

雖然 Linux 與 UNIX 一樣,可以支持多種 Shell,但 Boume Shell 的重要地位至今仍然沒有改變,許多 UNIX 系統中仍然使用 sh 作為重要的管理工具。它的工作從開機到關機,幾乎無所不包。在 Linux 中,用戶 Shell 主要是 Bash,但在啟動腳本、編輯等很多工作中仍然使用 Bourne Shell。

C Shell 是廣為流行的 Shell 變種。C Shell 主要在 BSD 版的 UNIX 系統中使用,發明者是柏克萊大學的 Bill Joy。C Shell 因為其語法和 C 語言類似而得名,這也使得 UNIX 的系統工程師在學習 C Shell 時感到相當方便。

Bourne Shell 和 C Shell 形成了 Shell 的兩大主流派別,後來的變種大都吸取這兩種 Shell 的特點,如 Korn、 tcsh 及 Bash。

Bash Shell 是 GNU 計劃的重要工具之一,也是 GNU 系統中標準的 Shell。Bash 與 sh 兼容,所以許多早期開發出來的 Bourne Shell 程序都可以繼續在 Bash 中運行。現在使用的 Linux 就使用 Bash 作為用戶的基本 Shell。

Bash 於 1988 年發布,並在 1995-1996年推出Bash 2.0。在這之前,廣為使用的版本是1.14,Bash 2.0增加了許多新的功能,以及具備更好的兼容性。表 2 中詳細列出了各版本的具體情況。

注意,Shell 的兩種主要語法類型有 Bourne 和 C,這兩種語法彼此不兼容。Boume 家族主要包括 sh、ksh、Bash、psh、zsh;C 家族主要包括 csh、tcsh(Bash 和 zsh 在不同程序上支持 csh 的語法)。

本章講述的腳本編程就是在 Bash 環境中進行的。不過,在 Linux 中除了可以支持 Bash,還可以支持很多其他的 Shell。我們可以通過 /etc/shells 文件來査詢 Linux 支持的 Shell。命令如下:

在 Linux 中,這些 Shell 是可以任意切換的,命令如下:

用戶信息文件 /etc/passwd 的最後一列就是這個用戶的登錄 Shell。命令如下:

大家可以看到,root 用戶和其他可以登錄系統的普通用戶的登錄 Shell 都是 /bin/bash,也就是 Linux 的標准 Shell,所以這些用戶登錄之後可以執行許可權允許范圍內的所有命令。不過,所有的系統用戶(偽用戶)因為登錄 Shell 是 /sbin/ndogin,所以不能登錄系統。

筆記:

sh/bash/csh/Tcsh/ksh/pdksh等shell的區別

Ⅵ Linux系統啟動及定製過程

CentOS的啟動流程總體順序如下:

POST --> Boot Sequence --> bootloader(MBR) --> Kernel --> 載入rootfs --> switchroot --> /sbin /init --> (配置文件:/etc/inittab, /etc/init/*.conf) --> 根據init配置文件設置默認運行級別 --> 運行系統初始化腳本/etc/rc.d/rc.sysinit,完成系統初始化 --> 開啟或關閉用戶選定的對應運行級別下所對應的服務 --> 啟動終端,列印登錄提示符。

註:前面加粗部分代表內核空間的系統啟動流程,後面未加粗部分代表用戶空間的系統啟動流程。

第一步:硬體啟動過程

POST加電自檢

主要實現的功能是檢測各個外圍硬體設備是否存在而且能夠正常運行起來,實現這一自檢功能的是固化在主板上的ROM(主要代表為CMOS)晶元上的BIOS(Basic Input/Output System)程序;例如BIOS會檢測CPU、Memory以及I/O設備是否能夠正常運行,如果是個人計算機的話可能還會檢測一下顯示器。只要一通電,CPU就會自動去載入ROM晶元上的BIOS程序,是這樣來實現的。而檢測完成之後就進行硬體設備的初始化。

選擇啟動設備以載入MBR

主要實現的功能是選擇要啟動的硬體設備,選擇了之後就可以讀取這個設備上位於MBR里頭的bootloader了。這一步的實現是這樣的:根據BIOS中對啟動順序的設定,BIOS自己會依次掃描各個引導設備,然後第一個被掃描到具有引導程序(bootloader)的設備就被作為要啟動的引導設備。

MBR(Main Boot Record),是硬碟的0柱面,0磁軌、1扇區(第一個扇區),稱為主引導扇區,也稱為主引導記錄。它由三部分組 成:主引導程序(BootLoader)、硬碟分區表DPT(Disk Partition table)和硬碟有效標志(55AA)。
註:硬碟默認一個扇區大小為512位元組。
第一部分,主引導程序(BootLoader)佔446個位元組,負責從活動分區中裝載,並運行系統引導程序。
第二部分,硬碟分區表DPT佔64個位元組,有4個分區表項,每個分區表項佔16個位元組,硬碟中分區有多少以及每一個分區的大小都記 錄在其中。
第三部分,硬碟有效標志,佔2個位元組,固定為55AA。如果這個標志位0xAA55,就認為這個是MB

第二步:GRUB引導階段

不同的系統有不同的主引導程序(BootLoader)。Windows使用的是NTLDR(NT Loader,Windows NT系列操作系統)、Bootmgr(Boot Manager,Windows Vista,7,8,10),Linux一般使用的是grub(也叫grub legacy)和grub2。GRUB程序載入執行並引導kernel(內核)程序,其中有三個階段,Grub引導階段的文件都在/boot/grub/目錄下。

stage1: 這一階段執行的就是系統安裝時預先寫入到MBR的Bootloader程序,即是存放在MBR的前446位元組里的程序。它的任務僅是讀取(載入)硬碟的0柱面,0磁軌,2扇區的內容(/boot/grub/stage1)並執行。

stage1.5: 這一階段是Stage1階段和Stage2階段的橋梁,功能是載入stage2所在分區的文件系統驅動,讓stage1中的bootloader能識別stage2所在分區的文件系統,此後grub程序便有能力去訪問/boot/grub/stage2。

stage2: 這一階段讀取並解析grub的配置文件/boot/grub/grub.cnf,根據配置文件載入內核鏡像到內存中,通過initrd程序建立虛擬根文件系統,最後調用(轉交)內核。

第三步:內部引導階段

載入內核,核心開始解壓,啟動一些最核心的程序。為了讓內核足夠的輕小,硬體驅動並沒放在內核文件裡面。系統僅探測可識別到的所有硬體設備,載入硬體驅動程序,即載入真正的根文件系統所在設備的驅動程序(有可能會藉助於ramdisk載入驅動),以只讀方式掛載根文件系統,運行用戶空間的第一個應用程序:/sbin/init。

第四步:init初始化階段(系統初始化階段)

雖然CentOS 5、CentOS 6以及CentOS 7的/etc/init配置文件內容各不相同,但總體的啟動流程相同:/sbin/init --> 根據/etc/inittab配置文件設置默認運行級別 --> 運行系統初始化腳本/etc/rc.d/rc.sysinit,完成系統初始化 --> 關閉或啟動用戶選定的默認運行級別所對應的服務 。

對於CentOS 5來說,初始化程序init是SysV init,其配置文件為:/etc/inittab; 對於CentOS 6來說,初始化程序init是upstart,其配置文件為:/etc/inittab, /etc/init/ .conf,也就是upstart將配置文件拆分成多個,在/etc/init/目錄下以conf結尾的都是upstart風格的配置文件,而/etc/inittab僅用於設置默認運行級別; 對於CentOS 7來說,初始化程序init是systemd,其配置文件:/usr/lib/system/systemd/, /etc/systemd/system/

具體執行過程:/sbin/init程序會讀取/etc/inittab文件確認運行級別,然後執行/etc/rc.d/rc腳本,根據確認的運行級別啟動對應/etc/rc.d/rc#.d/目錄下的服務(#為0~6),與此同時執行系統初始化腳本/etc/rc.sysinit(軟鏈接,指向/etc/rc.d/rc.sysinit),還會載入/etc/rc.local(軟鏈接,指向/etc/rc.d/rc.local文件)用戶自定義服務(腳本)。

CentOS7中初始化進程變為了systemd,systemd即為system daemon,是Linux下的一種init軟體,開發目標是提供更優秀的框架以表示系統服務間的依賴關系,並依此實現系統初始化時服務的並行啟動,同時達到降低Shell系統開銷的效果,最終代替現在常用的System V與BSD風格的init程序。與多數發行版使用的System V風格的init相比,systemd採用了以下的新技術:A.採用Socket激活式與匯流排激活式服務,以提高相互依賴的各服務的並行運行性能;B.用Cgroup代替PID來追蹤進程,即使是兩次fork之後生成的守護進程也不會脫離systemd的控制。

第五步:啟動終端

根據前面獲取的運行級別來啟動終端,mingetty程序是用於啟動終端的,它會調用登錄程序login,這樣就能顯示出登錄提示符了,類似mingetty這種用於打開終端的程序還有getty等。而如果默認運行級別為5,則會打開圖形界面。

第一步:硬體啟動過程

這一步和CentOS6差不多,詳細請看1.1內容。

第二步:GRUB引導階段

從這一步開始,CentOS6和CentOS7的啟動流程區別開始展現出來了。CentOS7的主引導程序使用的是grub2,執行過程是先載入boot.img、core.img兩個鏡像,再載入MOD模塊文件,把grub2程序載入執行,接著解析配置文件/boot/grub/grub.cfg,根據配置文件載入內核鏡像到內存,之後構建虛擬根文件系統,最後轉到內核。

CentOS7中使用命令進行配置,而不直接去修改配置文件了。grub.cfg配置文件開頭注釋部分說明了由/etc/grub.d/目錄下文件和/etc/default/grub文件組成。改好配置後都需要使用命令grub2-mkconfig -o /boot/grub2/grub.cfg,將配置文件重新生成。

第三步:內部引導階段

這一步與CentOS6也差不多,載入驅動,切換到真正的根文件系統,唯一不同的是執行的初始化程序變成了/usr/lib/systemd/systemd。

第四步:init初始化階段(系統初始化階段)

CentOS7中我們的初始化進程變為了systemd。執行默認target配置文件/etc/systemd/system/default.target(這是一個軟鏈接,與默認運行級別有關)。然後執行sysinit.target來初始化系統和basic.target來准備操作系統。接著啟動multi-user.target下的本機與伺服器服務,並檢查/etc/rc.d/rc.local文件是否有用戶自定義腳本需要啟動。最後執行multi-user下的getty.target及登錄服務,檢查default.target是否有其他的服務需要啟動。

注意:/etc/systemd/system/default.target指向了/lib/systemd/system/目錄下的graphical.target或multiuser.target。而graphical.target依賴multiuser.target,multiuser.target依賴basic.target,basic.target依賴sysinit.target,所以倒過來執行。

unit對象:unit表示不同類型的systemd對象,通過配置文件進行標識和配置;文件中主要包含了系統服務、監聽socket、保存的系統快照以及其他與init相關的信息。(也就是CentOS6中的伺服器啟動腳本)

第五步:啟動終端

systemd執行sysinit.target
systemd啟動multi-user.target下的本機與伺服器服務
systemd執行multi-user.target下面的/etc/rc.d/rc.local
Systemd執行multi-user.target下的getty.target及登錄服務
getty.target是啟動終端的systemd對象。如果到此步驟,系統沒有指定啟動圖形桌面,到此就可以結束了,如果需要啟動圖形界面,要在此基礎上啟動桌面程序。

從 CentOS 7 版本之後,系統開始用 systemd 實現init進程,系統啟動和伺服器守護進程管理器功能,負責在系統啟動或運行時,激活系統資源,伺服器進程和其它進程。

unit表示不同類型的systemd對象,通過配置文件進行標識和配置;文件中主要包含了系統服務、監聽socket、保存的系統快照以及其它與init相關的信息。

3.2 system unit文件格式

/usr/lib/systemd/system:發行版打包者使用,每個服務最主要的啟動腳本設置,類似於之前的/etc/init.d/

/etc/systemd/system:系統管理員和用戶使用,管理員建立的執行腳本,類似於/etc/rcN.d/Sxx的功能,比上面目錄優先運行

/lib/systemd/system::ubutun的對應目錄

/run/systemd/system:系統執行過程中所產生的服務腳本,比上面目錄優先運行

unit 格式說明:

service unit file文件通常由三部分組成:

Unit段的常用選項:

Service段的常用選項:

Install段的常用選項:

注意:對於新創建的unit文件,或者修改了的unit文件,要通知systemd重載此配置文件,而後可以選擇重啟。

首先在啟動界面按e編輯啟動參數,

將ro參數更改為rw init=/sysroot/bin/sh,按ctr + x啟動系統

按下圖執行命令更改root密碼

Ⅶ 請問linux的init進程的初始化腳本文件rcs,導致一個死循環程序被啟動,無法使用命令行的問題如何解決

先開機單用戶啟動,看是不是可以直接刪除這個腳本
如果單用戶執行還是會運行
那隻有光碟rescue模式掛載硬碟,直接刪腳本

Ⅷ linux開機啟動會依次載入哪些腳本

1、相關基礎知識點x0dx0a 1)redhat的啟動方式和執行次序是: x0dx0a載入內核 x0dx0a執行init程序 x0dx0a /etc/rc.d/rc.sysinit # 由init執行的第一個腳本 x0dx0a /etc/rc.d/rc $RUNLEVEL # $RUNLEVEL為預設的運行模式 x0dx0a /etc/rc.d/rc.local #相應級別服務啟動之後、在執行該文件(其實也可以把需要執行的命令寫到該文件中)x0dx0a /sbin/mingetty # 等待用戶登錄 x0dx0ax0dx0a在Redhat中,/etc/rc.d/rc.sysinit主要做在各個運行模式中相同的初始化工作,包括: x0dx0a調入keymap以及系統字體 x0dx0a啟動swapping x0dx0a設置主機名 x0dx0a設置NIS域名 x0dx0a檢查(fsck)並mount文件系統 x0dx0a打開quota x0dx0a裝載音效卡模塊 x0dx0a設置系統時鍾 x0dx0ax0dx0a等等。 x0dx0a /etc/rc.d/rc則根據其參數指定的運行模式(運行級別,你在inittab文件中可以設置)來執行相應目錄下的腳本。凡是以Kxx開頭的,都以stop為參數來調用;凡是以Sxx開頭的,都以start為參數來調用。調用的順序按xx從小到大來執行。(其中xx是數字、表示的是啟動順序)例如,假設預設的運行模式是3,/etc/rc.d/rc就會按上述方式調用 /etc/rc.d/rc3.d/下的腳本。 x0dx0ax0dx0a值得一提的是,Redhat中的運行模式2、3、5都把/etc/rc.d/rc.local做為初始化腳本中的最後一個,所以用戶可以自己在這個文件中添加一些需要在其他初始化工作之後,登錄之前執行的命令。 x0dx0a init在等待/etc/rc.d/rc執行完畢之後(因為在/etc/inittab中/etc/rc.d/rc的 x0dx0a action是wait),將在指定的各個虛擬終端上運行/sbin/mingetty,等待用戶的登錄。 x0dx0ax0dx0a至此,LINUX的啟動結束。x0dx0a 2、init運行級別及指令x0dx0ax0dx0a一、什麼是INIT: x0dx0ainit是Linux系統操作中不可缺少的程序之一。 x0dx0a所謂的init進程,它是一個由內核啟動的用戶級進程。 x0dx0a內核自行啟動(已經被載入內存,開始運行,並已初始化所有的設備驅動程序和數據結構等)之後,就通過啟動一個用戶級程序init的方式,完成引導進程。所以,init始終是第一個進程(其進程編號始終為1)。 x0dx0a內核會在過去曾使用過init的幾個地方查找它,它的正確位置(對Linux系統來說)是/sbin/init。如果內核找不到init,它就會試著運行/bin/sh,如果運行失敗,系統的啟動也會失敗。x0dx0a二、運行級別 x0dx0a那麼,到底什麼是運行級呢? x0dx0a簡單的說,運行級就是操作系統當前正在運行的功能級別。這個級別從1到6 ,具有不同的功能。 x0dx0a不同的運行級定義如下 x0dx0a# 0 - 停機(千萬不能把initdefault 設置為0 ) x0dx0a# 1 - 單用戶模式 # s init s = init 1x0dx0a# 2 - 多用戶,沒有 NFS x0dx0a# 3 - 完全多用戶模式(標準的運行級) x0dx0a# 4 - 沒有用到 x0dx0a# 5 - X11 多用戶圖形模式(xwindow) x0dx0a# 6 - 重新啟動 (千萬不要把initdefault 設置為6 ) x0dx0a這些級別在/etc/inittab 文件里指定。這個文件是init 程序尋找的主要文件,最先運行的服務是放在/etc/rc.d 目錄下的文件。在大多數的Linux 發行版本中,啟動腳本都是位於 /etc/rc.d/init.d中的。這些腳本被用ln 命令連接到 /etc/rc.d/rcn.d 目錄。(這里的n 就是運行級0-6) x0dx0a 3):chkconfig 命令(redhat 操作系統下)x0dx0ax0dx0a不像DOS 或者 Windows,Linux 可以有多種運行級。常見的就是多用戶的2,3,4,5 ,很多人知道 5 是運行 X-Windows 的級別,而 0 就x0dx0a是關機了。運行級的改變可以通過 init 命令來切換。例如,假設你要維護系統進入單用戶狀態,那麼,可以使用 init 1 來切換。在 Linux 的運行級的切換過程中,系統會自動尋找對應運行級的目錄/etc/rc[0-6].d下的K 和 S 開頭的文件,按後面的數字順序,執行這x0dx0a些腳本。對這些腳本的維護,是很繁瑣的一件事情,Linux 提供了chkconfig 命令用來更新和查詢不同運行級上的系統服務。 x0dx0ax0dx0a語法為: x0dx0a chkconfig --list [name] x0dx0a chkconfig --add name x0dx0a chkconfig --del name x0dx0a chkconfig [--level levels] name x0dx0a chkconfig [--level levels] name x0dx0a chkconfig 有五項功能:添加服務,刪除服務,列表服務,改變啟動信息以及檢查特定服務的啟動狀態。 x0dx0a chkconfig 沒有參數運行時,顯示用法。如果加上服務名,那麼就檢查這個服務是否在當前運行級啟動。如果是,返回 true,否則返回false。 --level 選項可以指定要查看的運行級而不一定是當前運行級。 x0dx0ax0dx0a如果在服務名後面指定了on,off 或者 reset,那麼 chkconfig 會改變指定服務的啟動信息。on 和 off 分別指服務在改變運行級時的啟動和停止。reset 指初始化服務信息,無論有問題的初始化腳本指定了什麼。 x0dx0ax0dx0a對於 on 和 off 開關,系統默認只對運行級 3,4, 5有效,但是 reset 可以對所有運行級有效。指定 --level 選項時,可以選擇特定的運行級。 x0dx0a x0dx0a需要說明的是,對於每個運行級,只能有一個啟動腳本或者停止腳本。當切換運行級時,init 不會重新啟動已經啟動的服務,也不會再次去停止已經停止的服務。 x0dx0ax0dx0a選項介紹: x0dx0a --level levels x0dx0ax0dx0a指定運行級,由數字 0 到 7 構成的字元串,如: x0dx0a --level 35 表示指定運行級3 和5。 x0dx0ax0dx0a要在運行級別3、4、5中停運 nfs 服務,使用下面的命令:chkconfig --level 345 nfs off x0dx0a --add name x0dx0ax0dx0a這個選項增加一項新的服務,chkconfig 確保每個運行級有一項啟動(S) 或者 殺死(K) 入口。如有缺少,則會從預設的init 腳本自動x0dx0a建立。 x0dx0a --del name x0dx0ax0dx0a用來刪除服務,並把相關符號連接從 /etc/rc[0-6].d 刪除。 x0dx0a --list name x0dx0ax0dx0a列表,如果指定了name 那麼只是顯示指定的服務名,否則,列出全部服務在不同運行級的狀態。 x0dx0ax0dx0a運行級文件 x0dx0ax0dx0a每個被chkconfig 管理的服務需要在對應的init.d 下的腳本加上兩行或者更多行的注釋。 x0dx0ax0dx0a第一行告訴 chkconfig 預設啟動的運行級以及啟動和停止的優先順序。如果某服務預設不在任何運行級啟動,那麼使用 - 代替運行級。 x0dx0ax0dx0a第二行對服務進行描述,可以用 跨行注釋。 x0dx0ax0dx0a例如,random.init 包含三行: x0dx0a # chkconfig: 2345 20 80 x0dx0a # description: Saves and restores system entropy pool for x0dx0a # higher quality random number generation. x0dx0ax0dx0a表明 random 腳本應該在運行級 2, 3, 4, 5 啟動,啟動優先權為20,停止優先權為 80。 x0dx0ax0dx0a好了,介紹就到這里了,去看看自己目錄下的/etc/rc.d/init.d 下的腳本吧。 x0dx0ax0dx0a設置自啟動服務:chkconfig --level 345 nfs on x0dx0a2. 實例介紹:x0dx0a 1、在linux下安裝了apache 服務(通過下載二進制文件經濟編譯安裝、而非rpm包)、apache 服務啟動命令: /server/apache/bin/apachectl start 。讓apache服務運行在運行級別3下面。x0dx0a命令如下: x0dx0a 1)touch /etc/rc.d/init.d/apachex0dx0a vi /etc/rc.d/init.d/apachex0dx0a chown -R root /etc/rc.d/init.d/apachex0dx0a chmod 700 /etc/rc.d/init.d/apachex0dx0a ln -s /etc/rc.d/init.d/apache /etc/rc.d/rc3.d/S60apache #S 是start的簡寫、代表啟動、K是kill的簡寫、代表關閉。60數字x0dx0a代表啟動的順序。(對於iptv系統而言、許多服務都是建立在資料庫啟動的前提下才能夠正常啟動的、可以通過該數字就行調整腳本的啟動順序)) x0dx0a apache的內容:x0dx0a #!/bin/bashx0dx0a #Start httpd servicex0dx0a /server/apache/bin/apachectl startx0dx0ax0dx0a至此 apache服務就可以在運行級別3下 隨機自動啟動了。(可以結合chkconfig 對啟動服務進行相應的調整)。x0dx0a由於相關變數定義不同, 所以以下啟動順序僅供參考x0dx0a在Redhat Redflag centos fc linux系統裡面腳本的啟動x0dx0a先後:x0dx0a第一步:通過/boot/vm進行啟動 vmlinuzx0dx0a第二步:init /etc/inittabx0dx0a第三步:啟動相應的腳本,並且打開終端x0dx0arc.sysinitx0dx0arc.d(裡面的腳本)x0dx0arc.localx0dx0a第四步:啟動login登錄界面 loginx0dx0a第五步:在用戶登錄的時候執行sh腳本的順序:每次登錄的時候都會完全執行的x0dx0a/etc/profile.d/filex0dx0a/etc/profilex0dx0a/etc/bashrcx0dx0a/root/.bashrcx0dx0a/root/.bash_profilex0dx0a編者註:x0dx0aNtsysv命令也可以實現根據不同運行級別啟動不同的服務,但是一定要注意,使用ntsysv命令,默認採用圖形的方式管理服務的啟動,但是在這種情況下設置的服務,只對當前的運行級別有效果!因此,建議最好還是使用 chkconfig 來進行服務的管理。

熱點內容
怎麼登陸appleid密碼忘了怎麼辦啊 發布:2024-11-19 00:29:54 瀏覽:655
極地大亂斗掛機腳本 發布:2024-11-19 00:29:01 瀏覽:419
iphone怎麼新建文件夾 發布:2024-11-19 00:24:37 瀏覽:912
免費代理伺服器ip和埠怎麼用 發布:2024-11-19 00:20:10 瀏覽:878
c語言帶參數的宏 發布:2024-11-19 00:07:31 瀏覽:946
15人團隊解壓拓展有什麼作用 發布:2024-11-18 23:46:34 瀏覽:307
百米2什麼配置 發布:2024-11-18 23:37:55 瀏覽:650
mp3存儲 發布:2024-11-18 23:20:08 瀏覽:865
自考專升本密碼多少位 發布:2024-11-18 23:16:45 瀏覽:269
資料庫底庫 發布:2024-11-18 23:15:08 瀏覽: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