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局歷史沿革
① 歷史事件
明朝時期
徐達攻克大都城
徐達攻克大都城 明洪武元年八月二日(1368),明大 將徐達攻大都,首至齊化門,填壕登城而入;封府庫圖籍,元亡。徐達至通州時,元順帝同後紀、太子、大臣,逃至上 都。洪武二年,常遇春攻上都,順帝再北逃。次年四月,元順帝病死應昌。
靖難之役
靖難之役 明太祖朱元璋分封諸子為王。北方諸王擁兵勢大。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死,長孫朱允炆即位,為惠帝。惠帝用兵部尚書齊泰、太常寺卿黃子澄之策,決定削藩。將五個藩王廢為庶人,並派張昺為北平布政使,謝貴為都指揮使,監視燕王朱棣。燕王於建文元年(1399)以"清君側"為名,號稱"靖難",在北平舉兵南下。建文四年(1402),燕王攻佔南京。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即位,為明成祖,改元永樂。
鄭和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 鄭和,雲南昆陽(今屬晉寧)回族人,明初入宮為太監,後隨朱棣起兵有功,賜姓鄭,任內官監太監,歷事永樂、洪熙、宣德、三朝。永樂三年(1405),鄭和受明成祖派遣,率官兵、水兵、翻譯、工匠、醫生等2780餘人,攜帶金銀、絲綢、瓷器、布匹和銅鐵器等物,從蘇州劉家港(今江蘇太倉瀏河鎮),分乘62艘巨型海船出海,先後抵達占城(今越南南部)、爪哇、蘇門答臘、錫蘭(今斯里蘭卡),1407年回國。此後,又於永樂五年(1407)至宣德七年(1433),前後6次航海出使,歷時28年,經亞非30餘國進行訪問和貿易,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此舉比義大利航海家哥倫布的遠洋航行早87年。
《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 明永樂年間編纂的大型類書。明永樂元年(1403),明成祖棣委派翰林學士解縉主持纂修,太子少師姚廣孝等2000餘人參加編輯,永樂二年(1404)編成,賜名《文獻大成》。後再次擴充增收重修,至永樂六年(1408)輯成22788卷,凡例、目錄60卷,計11095冊,定名《永樂大典》。全書以韻為綱、按字、句、篇名、書名分韻收錄,未刻板付印。嘉靖、隆慶年間,繕寫兩部副本,分藏於南京、皇史宬、文淵閣。南京原本、皇史宬副本明亡時散失。文淵閣副本殘缺2422卷,1900年八國聯軍入京,大部分被掠走。1960年中華書局以歷代徵集的卷冊影印出版。
明成祖遷都北京
明成祖遷都北京 建文四年(1402)六月十七日,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即位。明永樂元年(1403)正月,改北平為北京。明永樂四年(1406)七月,議遷都北京。派大臣宋禮等到四川、湖廣、江西、浙江、山西等地采木備料。次年征調23萬工匠,上百萬民俠及大量兵士營建北京宮殿。到永樂十八年基本竣工。明永樂七年(1409),明成祖在奉天殿接受朝賀。明永樂十五年(1417),北京皇宮建成。明永樂十九年(1421)正月,遷都北京。
於謙保衛北京城
於謙保衛北京城 土木之變明英宗朱祁鎮被俘,朝廷分為兩派,一派主張議和,放棄北京南遷。另一派以於謙為首,主張保衛京城,並提出:"社稷為重,君為輕"的口號,於謙的主張得歷激到英宗弟朱祁鈺的同意。不久,群臣擁護朱祁鈺為帝。於謙任兵部尚書後,積極備戰保衛北京。1449年10月也先部隊挾持英宗,攻打北京。在於謙的指揮下,兵分幾路,把也先部隊擊退。也先敗後,1450年把英鎮爛耐宗送回北京。
奪門之變
奪門之變 在"土木之變"中被俘的英宗朱祁鎮返京 後,景帝朱祁鈺尊他為太上皇。1457年元月景帝朱祁鈺重病,英宗朱祁鎮與徐有貞、曹占祥等在正月十七日凌 晨,調兵幹人,宣布太上皇復位,改元天順。徐有貞受命入閣。朱祁鎮即位後,逮捕於謙、范廣等人,即明史上的奪門 之變。英宗朱祁鎮登位後,以莫須有的罪名將於謙處死。於謙被害後,屍體被市民收殮,由於謙的女婿運回杭州, 葬於西湖邊上的三台山。北京市民在東城裱褙胡同於謙生前任過的地方,建立於忠肅公祠。
土木之變
土木之變 明正統十四年(1499)蒙古瓦刺部首領也先率兵南下攻打山西。宦官王振挾持明英宗率50萬人馬親征,至大同,聞前方失利,倉皇後撤。繞道蔚州(今河北蔚縣),退至土木堡(今河北懷來縣境內),被瓦刺軍追及包圍,明軍潰敗,英宗被俘。史稱土木之變。
劉瑾專權
劉瑾專權 明正德元年(1506)十月,武宗任劉瑾掌司禮監。與另7名得寵宦官,號稱八虎。以丘聚、谷大用分管東廠、西廠。御春劉瑾掌權期間,引焦茅,劉宇等入閣結成閹黨,把持朝政,濫設皇莊達300餘處。正德三年劉瑾又加設內行廠,直接掌管。朝中趨附者多呼其"千歲"。正德五年,宦官張永告發劉瑾謀反,劉被捕"入獄"。炒其家得金銀幾百萬兩,珠玉珍寶無數。被處死。
宮女案
宮女案 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十月,宮女楊金英等人乘世宗在曹紀宮醉睡之機,以黃絨帶勒其頸部,已至氣息奄奄,皇後馳至方被解救。楊金英等人均被處死,史稱"宮女案"。
庚戌之變
庚戌之變 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韃靼軍俺答率軍入古北口,兵臨城下。首輔嚴嵩,不準諸將出戰。韃靼軍在京郊掠奪8日後撤兵。事後,嚴嵩包庇總兵仇鸞,殺兵部尚書以推卸責任。史稱"庚戌之變"。
疏劾魏忠賢
疏劾魏忠賢 明末,宦官魏忠賢得寵,任司禮秉筆太監,自掌東廠,殘害臣民。天啟四年(1624)六月,左副都御史楊漣抗疏劾魏忠賢,列罪狀24"條。南北各省官卿貴族同奏章數十條。國子祭酒蔡毅中領監師生干餘人,請求追究魏忠賢罪。天啟七年崇禎即位,諭告天下以魏忠賢罪,並令錦衣衛逮治。魏畏罪自縊而死。
李自成攻佔北京
李自成攻佔北京 明崇禎十七年(1644)正月,李自成在陝西建立大順政權(年號永昌)。二月進兵山西,三月十六日,包圍北京城。三月十八日,攻彰義門、西直門、平則門、德勝門。傍晚,彰義門攻克。崇幀逼周皇後自殺,又殺擯紀公主等人,在煤山(景山)壽皇亭槐樹下自縊身亡。十九日晨,李自成入北京城。李自成(1606一1645),陝西米脂人,本名鴻基。崇禎二年起義,初為闖王高迎祥部將,後繼為闖王。山海關一戰敗於吳三桂和滿族貴族的聯軍。1645年被害。
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 唐天寶十四年(755)冬,平盧、范陽、河東 三鎮節度使安祿山以誅楊國忠為名,在范陽起兵反唐。次年稱帝,進入長安。其部將史思明占據河北十三郡地。 肅宗至德二年(757),安祿山在洛陽被其子安慶緒所殺。長安、洛陽為唐將郭子儀等收復。乾元二年(759),史思 明殺安慶緒,回范陽自稱燕帝,並再度攻下洛陽。兩年後史思明為其子史朝義所殺。代宗廣德元年(763),史朝義 兵敗自殺,安史之亂平定。唐朝自此衰落。
石敬瑭割燕雲十六州
石敬瑭割燕雲十六州 公元936年,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稱契丹主耶律德光為義父,割讓燕雲十六州給契丹,聯合契丹攻打後唐。契丹出兵大敗太原守將張敬達。同年十一月,石敬瑭稱帝,為大晉皇帝。公元938年,後晉石敬瑭向契丹正式割讓燕雲十六州,即:幽、薊、瀛、莫、涿、檀、順、新、媯、儒、武、雲、應、寰、朔、蔚。耶律德光佔十六州後,建立遼朝。
召公封燕
春秋戰國時期
召公封燕 公元前11世紀,周滅商,建立西周。採用分封制,將子弟、親戚、功臣、貴族分封各地為諸侯。召公爽,姬姓,為周之支族,活動於今陝西岐山西南,因食采於召,故稱召公。周初,召公為周王室太保,位居三公。曾輔佐周王滅紂克商及夷、奄、薄姑等方國的叛亂。
燕王噲讓子之
燕王噲讓子之 燕王噲元年(公元前320),以子之為相。子之權勢漸重,覬覦燕國君主地位。還通過蘇代、鹿一毛游說燕王噲讓位。燕王噲五年(公元前316),燕王噲讓君位於子之。周赧王元年(公元前314),太子平和將軍市被起兵攻子之,齊宣王派兵增援。混亂中,殺太子平和將軍市被,平定了叛亂。齊軍進入燕都,殺燕王哈和子之。公元前312年,趙國派公子職入燕,立以為王,是為燕昭王。
燕昭王修築黃金台
燕昭王修築黃金台 公元前311年,燕昭王即位。在郭隗的協助下,於易水旁修築黃金台,廣招天下人才,樂毅、鄒衍、劇辛等前來投奔。燕昭王採納樂毅論功授爵授祿的政治制度,並改革吏制,設相國和將軍,分掌政治、軍事大權;全國分五郡,郡下設縣;郡守和縣令由燕王任命;制定嚴酷的刑法,燕國日益強盛。
樂毅伐齊
樂毅伐齊 燕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4),拜樂毅為上將軍,聯合秦、楚、韓、趙、魏五國共同伐齊。激戰於濟西,大敗齊軍。樂毅率燕軍乘勝攻克齊72城,直入都城臨淄。並燒齊都宮廟宗室,掠珍寶巨財一空,盡歸燕國。燕昭王封樂毅為昌國君。燕國至此達到鼎盛時期。樂毅墓位於房山區官道鄉富庄村東。整體呈圓形,土寶頂高約10米,佔地面積約2400平方米。墓兩側現存民國4年(1915)碑記一座。碑上刻有館閣體「望諸君墓」4字。
田單破燕
田單破燕 燕昭王死,齊國田單利用燕惠王與樂毅不 和,施反間計,惠王撤換樂毅。田又用重金收買燕將,公元前278年,用"火牛陣"大敗燕軍。將燕軍趕出齊國。公元前279年,田單去莒迎齊襄王主政。
荊軻刺秦王
荊軻刺秦王 燕王喜二十八年(公元前227),秦攻燕,兵臨易水。燕太子丹派荊軻等人以獻督亢之地圖和秦將樊於期首級之名,圖謀刺殺秦王。荊軻至秦獻圖時,圖窮而匕首見,刺秦王不中,被殺。司馬遷曾以"風蕭蕭今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描述這一悲壯之舉。燕王喜二十九年(公元前226),秦王派王翦率軍伐燕,同年十月拔燕都薊城。公元前222年,燕亡。
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 舊稱"同光新政"或"自強新政"。清同治、光緒年間,以恭親王奕欣、文祥、崇厚、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以及後來的張之洞為代表的洋務派舉辦洋務事業的活動。主要是興辦實業和建立新式武器裝備的陸海軍。先後創辦江南製造局、金陵機器局、福建船政局、天津機器局、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上海機器織布局等。1885年建立北洋海軍。在教育上提倡"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先後設立方言學堂、水師學堂、武備學堂等洋務學堂。義和團運動後,洋務派作為一種政治勢力逐漸解體。
首批留學生出國
首批留學生出國 洋務運動開始後,1871年9月曾國藩、李鴻章奏請清廷派留學生出國。1872年8月11日,陳蘭彬、容閎率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批留學生,12歲至14歲的少年30人前往美國,其中有梁敦彥、詹天佑、唐紹儀等人。以後每年30人,共派出4批。
中法戰爭
中法戰爭 1883年12月,法軍不宣而戰,進攻越南北 部和紅河三角洲的中國軍隊。清軍失利。1884年5月清 政府派李鴻章在天津與法國簽訂《中法會議簡明條款》。6 月,法軍進攻諒山。8月,法國艦隊襲擊福建水師,中國損 失戰艦、商船30艘,馬尾造船廠遭破壞,傷亡700餘人。 同時,法軍侵犯台灣基隆。淡水一戰,法軍敗逃海上。1885 年初,法軍攻佔諒山、鎮南關(今友誼關)。3月,幫辦廣西 軍務馮子材率軍民收復鎮南關、諒山,殲敵干余、重傷法軍統帥尼格里。劉永福率黑旗軍取得臨洮勝利。法國茹 費理內閣因此垮台。清政府派英國人與法國在巴黎秘密 言和,訂立《停戰協定》。6月,李鴻章與法國在天津簽訂《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即《中法新約》)。戰事結束。
《中英續訂藏印條約》
《中英續訂藏印條約》 1888年3月20日,英國發動 第一次侵藏戰爭,清政府與英國締結了《中英會議藏印條約》,承認哲孟雄(錫金)歸英國保護。1903年12月lO 日,英國借口通商和邊界問題,發動第二次侵藏戰爭。8月3日攻陷拉薩。1906年4月,中英政府在北京簽訂《中 英續訂藏印條約》,承認中國對西藏的領土主權。
甲午戰爭
甲午戰爭 日本為奪占朝鮮與中國發生的戰爭,因發生在甲午年得名。1894年5月日本出兵朝鮮。7月,日軍偷襲牙山口外豐島的北洋水師,擊沉清租用運兵的英船"高升"號,死700名士兵,俘獲清護航艦一艘,重傷一艘。同時,日軍進攻牙山附近的中國守軍。清政府8月1日下詔宣戰。9月,日軍四路圍攻平壤。守城清軍奮力抗擊。總兵左寶貴陣亡。統帥葉志超棄城逃回國內。日軍繼而進佔九連城、安東(今丹東)。在黃海海面,中日海軍交戰,雙方參戰艦只各12艘。日艦懸掛美國國旗作掩擴,攻擊北洋艦隊。總兵兼旗艦"定遠"號管帶劉步蟾下令還擊,傷日艦多艘。"致遠"號管帶鄧世昌率艦拼撞日艦,被魚雷擊中,250名官兵殉國。"經遠"號管帶林東升中彈陣亡,戰艦被魚雷擊沉。11月,日軍攻陷大連、旅順。1895年1月,日軍派艦船25艘,陸軍2萬人,在山東成山頭登陸,攻佔榮城,水陸夾擊困守威海衛的北洋艦隊。北洋艦隊顧問副管帶英國人馬格祿和美國人浩威及部分將領主張投降。提督丁汝昌服毒自盡。劉步蟾奮勇抵抗,彈盡後炸毀軍艦,自殺殉國。北洋艦隊全部覆滅。1895年4月,清政府派李鴻章赴日,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馬關簽訂了屈辱的《馬關條約》。
《馬關條約》
《馬關條約》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北洋海軍覆沒後, 清廷派李鴻章赴日談判。4月17日李鴻章與日本首相伊滕博文在日木馬關(今下關)春帆樓簽訂了共11款的《馬 關條約》。
主要內容是清政府割讓遼東半島、台灣全島和 澎湖列島給日本;承認日本對朝鮮的控制;賠償日本軍費2億兩庫平銀;允許日本人在中國通商口岸投資設廠,免 征一切雜稅;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日船可駛入以上各口。
公車上書
公車上書 光緒二十一年(1895),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失敗後,4月派李鴻章赴日,與日本首相伊滕博文簽訂《馬關條約》,國內各階層人士反對割地講和。5月2日(四月初八),康有為聯合各省在北京會試的舉人1300多人,於宣武門外達智橋松筠庵舉行會議,由康有為起草萬言書,聯名上書光緒皇帝,力主拒簽中日和約、遷都抗戰和變法圖強3項主張。漢代以公家車馬送應舉之人赴京,後世遂以"公車"為舉人赴京應試的代稱,故史稱此舉為"公車上書"。
強學會
強學會 康有為、梁啟超在北京發起成立的宣傳維新變法的政治團體,又名譯書局。光緒二十一年(1895)八月成立。該會兼具學校和政黨性質,主張變法圖強。得到軍機大臣翁同龢和工部尚書孫家鼐等人支持。有會員數十人,每10日集會一次。8月17日創辦《萬國公報》(3個月後改名為《中外紀聞》),隨《京報》附送達官貴人,在琉璃廠創辦圖書館。在上海設分會,發行《強學報》。1898年1月,慈禧太後以"私立會黨"之名,查禁強學會,封閉所辦圖書館。翁同龢(1830-1904),江蘇常熟人,字叔平。咸豐狀元。光緒帝師傅。支持維新變法。1897年被慈禧太後革職。
百日維新
百日維新 光緒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1898年6月 11日),光緒皇帝採納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的主張,下詔定國是,頒布維新法令,推行新政。主要內容有:經濟方面 提倡實業,設立農工商總局和礦務鐵路總局,興辦農會和商會,修築鐵路,開采礦產;設立全國郵政局,裁撤驛站; 創辦國家銀行,編制國家預算;取消滿人特權,准其自謀生計。軍事方面裁減綠營,精練陸海軍,籌辦兵工廠,培養 海軍人才;文教方面,開辦京師大學堂,各地設立兼學中學西學的學校;設立譯書局、編譯局,獎勵著作,允准自由 開設報館、學會;派人出國留學、游歷。政治方面刪改則例,裁減冗員;撤銷無事可辦的衙門;廣開言論,提倡官兵 上書言事等。至9月21日(八月初六)慈禧發動政變,廢除新政。變法歷時103天,史稱"百日維新"。
戊戌變法
戊戌變法 又稱戊戌維新。由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發起並得到光緒皇帝支持的一次政治運動,因發生在戊戌年(1898),故名。甲午戰爭(1895)中國戰敗後,日本強迫中國簽訂馬關條約。康有為等人發動公車上書,創立強學會,推進維新變法運動。1897年冬,德國強占膠州灣,康有為秦請光緒帝及時變法救亡。1898年1月29日,康有為奉旨上統籌全局折,詳論變法主張。4月12日,康有為在北京粵東會館組織"保國會",以"保國、保種、保教"為宗旨。6月11日,光緒帝接受康、梁等維新派主張,下明定國是詔書,起用維新派人士(如戊戌六君子等),並從6月至9月陸續頒發維新法令,推行新政(見百日維新)。
戊戌政變
戊戌政變 慈禧太後為首的守舊派發動的推翻戊戌新政的宮廷政變。1898年6月11日(光緒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開始推行新政。6 月15日慈禧迫使光緒帝任命榮祿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9月初,榮祿調兵聚集天津、長辛店。9月16日,光緒帝在頤和園召見袁世凱,命其專辦練兵事務,9月18日,譚嗣同夜訪袁世凱,擬靠袁世凱助行新政。袁世凱表面許諾殺榮祿,誅戮後黨。但9月20日,袁世凱向榮祿告密, 榮祿當即赴京部署。夜半,慈禧囚禁光緒帝,矯旨稱皇帝"再三懇請訓政"。從21日起坐殿辦事,重掌政權。同時, 關閉北京各城門,封鎖交通,出動3000軍誓在全城搜捕維新派人士。康有為、梁啟超逃亡海外,譚嗣同等戊戌六 君子被捕遇害。清政府隨即罷免數十名支持維新派的官員,除京師大學堂外,全部新政均被廢除,戊戌變法失敗。 榮祿(1836-1903),滿洲正白旗人,瓜爾佳氏,字仲華。1902年封太子太保、文華殿大學士。
戊戌六君子
戊戌六君子 在戊戊政變中被害的6位維新派志士。譚嗣同、林旭、楊銳、劉光第、楊深秀、康廣仁。譚嗣同(1865-1898),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生於北京。1896年為候補知府。1897年在湖南協助巡撫陳寶箴等辦時務學堂,次年辦《湘報》。1898年9月初任四品卿銜軍機章京,參與戊戌變法。與楊銳、林旭、劉光第一起,稱軍機四卿。9月18日夜訪袁世凱,勸其助行新政。政變後,友人大刀王五願保其出逃,譚以"二百年來未有為民變法流血者,流血請自嗣同始"婉拒。28日於菜市口遇害。著作編入《譚嗣同全集》。林旭(1875-1898),字暾谷,福建 侯官(今閩侯)人。1895年任內閣中書。1898年3月倡立閩學會。9月初授四品卿銜軍機章京。楊銳(1857- 1898),字叔嶠,四川綿竹人。張之洞的弟子。1895年參加強學會,1898年春倡立蜀學會並參加保國會。戊戌變法 中任四品卿銜軍機章京。著有《說經堂詩草》。劉光第(1859-1898),字裴村,四川富順人。1883年任刑部主 事,1898年參加保國會。9月初升任四品卿銜軍機章京。著有《介白堂詩集》、《衷聖齋文集》。楊深秀(1849- 1898),字漪村,山西聞喜人。光緒進士,曾任刑部主事、郎中。1898年3月創立關學會,4月參加保國會。戊戌政變 時慈禧宣布重新訓政,他上流訪問光緒被廢之故並堅請歸政。著《楊漪村侍御奏稿》等。康廣仁(1867-1898),名 有博,號幼博。廣東南海人,康有為胞弟。1897年在澳門辦《知新報》,後在上海辦大同譯書局。1898年在北京參與維新運動。
克林德事件
克林德事件 1900年6月14日,德國駐華公使克林德,下令槍殺義和團團民約20人。20日,克林德乘轎赴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途經東單牌樓時,又開槍尋釁,被清軍虎神營士兵擊斃。1901年,根據《辛丑條約》,清政府派醇親王赴德賠禮道歉,並在東單牌樓建克林德牌坊。1918年11月,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北京人將牌坊拆除,遷至中央公園(今中山公園),改為《公理戰勝》牌坊。1949年後,又改為《保衛和平》牌坊。
義和團運動
義和團運動 義和團前身是義和拳等反清民間秘密組織,最初流行於山東、直隸(河北)等地。以設廠練拳等方式組織民眾,參加者主要是農民、手工業者和平民。1898年改稱義和團,戊戊變法失敗後,清廷改變對義和團的策略,調義和團進京,1900年6月在"扶清滅洋"的口號下,義和團陸續進京,在城內設壇800餘所,圍困攻打東交民巷使館區,並在天津、廊坊和北京抵抗入侵的八國聯軍,由於清政府和八國聯軍的鎮壓而失敗。
八國聯軍
八國聯軍 光緒二十六年(1900),英、德、俄、法、美、日、意、奧8國組織的侵華聯軍。19世紀末,中國北方爆發了義和團運動,義和團提出"扶清滅洋"口號,並陸續入京。1900年5月31日,英、美、日、法、俄、意等國以保護使館為名,派兵300餘名,強行入京。6月10日,西摩爾率軍2000餘人進攻北京,被義和團擊退。6月13日,義和團與教民武裝發生沖突,德國公使克林德等在京殺害義和團民。6月16日,義和團開始攻打西什庫教堂。6月17日,八國聯軍攻陷大沽口炮台,6月19日慈禧在御前會議上決定對各國宣戰,21日下宣戰詔,並派庄親王載勛、協辦大學士剛毅任義和團統帥。7月14日八國聯軍攻佔天津,8月14日進攻北京。8月15日晨,慈禧挾光緒帝西逃。侵略軍入城後,火燒庄王府,屠殺在王府的義和團民約1700餘人,並在北京搶掠3天,後又繼之以私人搶劫。8月27日,清廷派奕劻和李鴻章為全權大臣向八國求和,10月聯軍首領瓦德西到北京,設管理北京委員會,由各國分區佔領北京城並提出議和大綱。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與各國政府訂立《辛丑條約》。
庚子賠款
庚子賠款 清政府根據《辛丑條約》向英、法、美、德、意、日、俄、奧8個列強償付的陪款。這項賠款因系針對1900年(庚子年)的義和團運動而起,通稱庚子賠款,簡稱庚款。美國於1909年將其所得賠款的大部分,改充中國留美學生的費用。英、法等國也相繼仿效。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中國停止對德、奧兩國賠款的支付。蘇聯政府於1920年正式宣布放棄對俄庚子賠款。至1938年止,各帝國主義國家從庚子賠款中實際掠奪白銀65237萬兩,摺合銀元近10億元。
《辛丑條約》
《辛丑條約》 即《辛丑議定書》,或《辛丑各國和約》。八 國聯軍攻佔北京後強迫清政府訂立的喪權辱國條約。光緒二十七年(辛丑年,1901)九月七日,清政府全權代表奕劻、李鴻章與英、美、法、德、日、俄、意、奧、西、荷、比等11國的代表在北京簽訂該約。主要內容有:①中國賠款銀4億5千萬兩,分39年邁清.年息4厘,本利總數在10億兩以上。以海關稅、鹽稅和常關稅作抵押;②在北京東交 民巷劃出一個外國使館區(實際上成為"國中之國");③大沽炮台和大沾至北京沿線的炮台全部拆除;④外國軍隊駐在北京和從北京到山海關沿線的12個重要地區;⑤ 由清政府下令,永遠禁止今國人民成立或參加與諸國為敵的組織,違者處死;⑧懲辦"得罪"帝國主義的官員;⑦改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為外務部,列六部之首。
樓主自己挑吧。
② 賈高建的人物簡介
賈高建,男,1959年5月生,山西臨汾人 ,教授、博士生導師。
曾任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中共中央黨校校委委員、教務部主任等職。
2008年7月9日,中共中央黨校哲學部召開全體會議,宣布中共中央黨校校務委員會決定(中校通[2008]13號):校委委員賈高建同志任哲學教研部主任,免去其教務部主任職務。
2012年4月16日,中共中央黨校官網發布該校部分領導成員調整的消息:中央黨校校務委員會研究決定,賈高建任教育長,中央批准賈高建為副部長級幹部。
2013年1月,中央編譯局主要負責人衣俊卿因為生活作風問題,不適合繼續在現崗位工作,已免去其中央編譯局局長職務,賈高建擔任中央編譯局局長。
中國歷史唯物主義學會副會長。
「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③ 何錫麟的中共中央編譯局原顧問
1915年1月13日,出生於天津市軍糧城,曾先後在南京金陵中學和北平匯文中學讀書。
1933年秋,在北平燕京大學社會學系學習。
1934年春,在蘇州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學習。同年秋,考入北京大學經濟學系。
1935年6月,參與組織成立北平左翼青年大同盟(後改名「北平反帝青年團」)。同年12月,加入北平社聯,任執委。
1936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後歷任北平社聯書記、北平文總執委兼黨團組織部部長、中共北平市委文委會委員、北平學委會幹事會主席。
1937年11月,到長沙臨時大學學習。
1938年3月,到抗大第三期學員班學習。同年5月,調入延安馬列學院編譯部從事馬列經典著作翻譯工作,後兼任延安女子大學教員。
1941年秋,任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世界經濟研究小組組長。
1943年春至1944年1月,在中共中央宣傳部從事黨報社論撰寫、教材編寫及翻譯工作。
1944年2月,任陝甘寧邊區師范學校教導主任。
1944年10月至1945年6月,在中共中央外事組從事翻譯及研究工作。
1945年6月,到中央政治研究室從事研究工作。
1946年1月起,先後任中共東北局社會部調查研究室主任,吉林省永吉地委宣傳部部長,吉林大學教育長兼文法學院院長、教授,汪清吉林省政府工作團團長,軍調第33執行小組支部書記兼翻譯,吉林省民主學院教育長。
1948年3月,任吉林大學教育長。同年6月,任東北大學(曾改為「東北師范大學」)教育長。
1952年11月至1961年10月,任北京師范大學黨委書記、第一副校長。
1961年11月至1964年4月,任南開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
1964年5月,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世界經濟研究所副所長。
1978年,任中央編譯局顧問。
1987年12月離休。
2002年經中央批准享受部長級醫療待遇。
2013年8月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9歲。 2013年8月15日,何錫麟同志遺體告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東禮堂舉行。黨和國家領導同志以不同方式對何錫麟同志逝世表示深痛哀悼,向其家屬表示深切慰問。中央組織部、中央宣傳部、中央黨校、北京師范大學、吉林大學、東北大學等單位,何錫麟同志的學生和生前友好分別致電或致函,對何錫麟同志逝世表示沉痛哀悼並敬獻花圈。
何錫麟同志病逝後,中央宣傳部副部長王曉暉到何錫麟同志家中對其家屬表示慰問。中央編譯局領導賈高建、俞可平、魏海生、王學東、陳和平、楊金海,原局領導宋書聲、韋建樺、顧錦屏等同志以各種方式對何錫麟同志逝世表示沉痛悼念,向何錫麟同志的親屬表示慰問,並參加何錫麟同志遺體送別儀式。
中央編譯局的專家學者和幹部職工,以及何錫麟同志的親友、同事、學生和社會各界人士參加何錫麟同志遺體送別儀式。 何錫麟同志從青年時代起就投身革命。20世紀30年代,受進步思潮的影響,何錫麟主編了進步刊物《喪鍾》,宣傳社會主義思想。1936年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
抗日戰爭時期,何錫麟同志曾在延安從事馬列經典著作翻譯工作。1943年初,到中央宣傳部工作,從事馬列著作、特別是列寧選集的翻譯工作,也為中央領導翻譯其他資料。1944年冬,調入中共中央外事組。在此期間,何錫麟從國外刊物中摘錄資料,譯成中文,編成《供您參考》,送中央主要領導參閱,受到肯定和表揚。延安時期,何錫麟同志主要翻譯的作品有:《馬恩叢書》中的《資本論提綱》和《政治經濟學論叢》,以及《列寧選集》第一、十一、十六、十七等卷,為黨的思想理論事業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解放戰爭時期和新中國成立以後,何錫麟同志服從黨的安排,投身到教育工作中,對用馬列主義指導教育工作進行了艱辛探索和不懈努力。在擔任北京師范大學黨委書記、第一副校長期間,何錫麟大力提倡用馬列主義指導學校的教學和科研,並成立教職工馬列主義業余大學,同時開辦馬列主義、共運史、教育學等研究班為全國各個大學,特別是高等師范院校培養師資力量。何錫麟為全校作了題為《學習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的報告,並邀請黨和國家各條戰線的領導同志以及知名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到學校作報告。在何錫麟的努力下,北京師范大學於1953年9月成立了政治教育系,明確為中學培養政治課教師。這是中國第一個專門培養中學政治課教師的系科,成為現今我國高等師范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系科。何錫麟同志在擔任南開大學黨委副書記兼副校長期間,身體力行,親自給學生授課,特別注意對學生進行黨的三大作風教育。何錫麟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注重發揮專家學者的作用,為南開大學的教師隊伍建設、學科建設和教學工作作出了重要貢獻。何錫麟同志在擔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世界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期間,嚴謹治學,積極推動對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經濟發展動向的研究,為中國國民經濟計劃的制訂提供了寶貴資料。「文化大革命」期間,何錫麟同志受到沖擊,但他始終矢志不渝,堅信黨和人民的事業必將回到馬克思主義的正確道路上來。
何錫麟同志任中共中央編譯局顧問期間,十分關心《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和《列寧全集》的編譯工作,積極建言獻策,參加學術研討會。離休後,仍然時刻關心黨和國家的事業發展。在90多歲高齡時,何錫麟每天都堅持看電視新聞,讀書學習,為編譯局的發展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建議,積極協助編譯局籌辦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展覽,接受采訪並撰寫回憶錄。何錫麟十分關心編譯局青年一代的成長進步,經常給青年同志講黨的歷史和革命傳統,鼓勵青年同志在本職崗位上努力工作。
作為一名具有70多年黨齡的老黨員,何錫麟同志大公無私、清正廉潔、淡泊名利、嚴於律己。近些年來,在歷次為災區和貧困地區捐款捐物活動中,何錫麟都率先垂範,積極響應。在四川汶川地震、青海玉樹地震和甘肅舟曲特大泥石流災害發生後,先後交納特殊黨費和捐款共計28000元。2009年,把自己幾十年收藏的一批珍貴圖書捐獻給編譯局圖書館。何錫麟還捐款50萬元,用於青年人才培養。中央編譯局用此捐款設立了「何錫麟青年人才基金」及「何錫麟青年人才獎」。何錫麟用行動詮釋了對黨和人民的無限忠誠,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歲月中,何錫麟同志忠誠於黨和人民,始終如一地堅守共產黨員的高尚情操,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在黨的思想理論戰線和教育戰線上無私奉獻,努力工作,作出了重要貢獻。何錫麟同志的逝世是當代馬克思主義理論事業和教育事業的重大損失。
何錫麟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奉獻的一生。
④ 中共中央編譯局是個什麼樣的單位
中共中央編譯局全稱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成立於1942年,是中共中央直屬機構,副部級單位.
主要任務是編譯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翻譯黨和國家重要文獻和領導人著作;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研究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及其在當代的發展,研究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歷史和現狀、理論和實踐;收集和整理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研究領域的文獻信息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