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編譯器里使用python
LLVM後端的numba和支持大部分C++編譯器作為後端的nuitka。
Python由荷蘭數學和計算機科學研究學會的Guido van Rossum於1990 年代初設計,作為一門叫做ABC語言的替代品。
Python提供了高效的高級數據結構,還能簡單有效地面向對象編程。Python語法和動態類型,以及解釋型語言的本質,使它成為多數平台上寫腳本和快速開發應用的編程語言,隨著版本的不斷更新和語言新功能的添加,逐漸被用於獨立的、大型項目的開發。
Python解釋器易於擴展,可以使用C或C++(或者其他可以通過C調用的語言)擴展新的功能和數據類型。Python 也可用於可定製化軟體中的擴展程序語言。Python豐富的標准庫,提供了適用於各個主要系統平台的源碼或機器碼。
Python是一門跨平台的腳本語言,Python規定了一個Python語法規則,實現了Python語法的解釋程序就成為了Python的解釋器。
簡單講,編譯器就是將「一種語言(通常為高級語言)」翻譯為「另一種語言(通常為低級語言)」的程序。
一個現代編譯器的主要工作流程:源代碼 (source code) →預處理器(preprocessor) → 編譯器 (compiler) →目標代碼(object code) →鏈接器(Linker) → 可執行程序(executables)。
高級計算機語言便於人編寫,閱讀交流,維護。機器語言是計算機能直接解讀、運行的。編譯器將匯編或高級計算機語言源程序(Source program)作為輸入,翻譯成目標語言(Target language)機器代碼的等價程序。
源代碼一般為高級語言 (High-level language), 如Pascal、C、C++、Java、漢語編程等或匯編語言,而目標則是機器語言的目標代碼(Object code),有時也稱作機器代碼(Machine code)。
對於C#、VB等高級語言而言,此時編譯器完成的功能是把源碼(SourceCode)編譯成通用中間語言(MSIL/CIL)的位元組碼(ByteCode)。最後運行的時候通過通用語言運行庫的轉換,編程最終可以被CPU直接計算的機器碼(NativeCode)。
『貳』 python一般用什麼編譯器
Shell形式:這一種和dos一樣很糾結,如下圖:
Edit形式,比較靈活,建議使用:
很多學Python的新手編譯器總是不太順手,一般都會用DOS的編譯器但是每次輸入一小段代碼,如果有錯誤,不能返回代碼修改,只能重新重新再敲一遍。就連發現上一句話錯了,也不能返回修改,而且不會自動縮進;這是可以考慮換一種編譯器。其實都是屬於python的開發環境方面的問題。所以,才有專業人士專門寫了帖子,給你們詳細解釋清楚的:【整理】【多圖詳解】如何在Windows下開發Python:在cmd下運行Python腳本,如何使用Python Shell(command line模式和GUI模式),如何使用Python IDE。
2.看完後,搞懂開發環境後,再去,根據帖子,選個你喜歡的ide。
比如Eclips+PyDev等。帖子裡面有詳細說明,此處不再贅述。
(此處不給貼地址,請自己用google搜標題,即可找到帖子地址)
『叄』 如何使PYTHON3.4.3使用編譯器mingw32
首先,把python.exe加入PATH環境變數。
這個操作方法很容易網路到。加完了重啟,然後在cmd里 任意目錄下,執行:
python --version
應該返回python的版本信息。這時說明配置好了。
然後,再回去試
python setup.py build --compiler=mingw32 inst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