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編程軟體 » 男友腳本

男友腳本

發布時間: 2023-07-01 19:26:55

⑴ 男朋友形容我是綠茶,具體是什麼意思

讓人心儀的女人是茶,雖然號稱中國特產,卻只生於生長紅豆的南國,她性溫和,味芳香,微苦,她清熱解毒,醒腦提神。雖然茶有紅綠,芳香各異,有的名貴,有的普通,但作為中國特色的飲品,茶卻是人見人愛的。所以,你男友應該很喜歡你吧?

⑵ 男朋友是一名程序員,這是一種怎麼樣的體驗呢

男的找女程序員談戀愛就不知道了,但女的找男程序員,如果女的同是IT業,那可能要好些,多少知道程序員為何有奇葩思想,為何是宅得極品。

程序員久座於電腦前,腦海里盡想程序代碼,流程演算法,根本沒有太多時間去猜想對方,特別是女人本是難猜,所以女人找上程序員,不要拐彎抹角,玩什麼情調,對方不懂的,直接說出來就行了。

可以經常幫女朋友寫腳本秒殺商品,可以各購物平台找優惠券,可以翻牆給女朋友海淘最新款口紅,可以幫幫女朋友ps照片,可以為女朋友寫程序分辨出所有的口紅色號,可以為女朋友知道各種護膚品,哪個美白哪個補水。

⑶ 一吵架就拉黑你的男人,男友一吵架就說分手、拉黑

本文整理自「人生答疑館」精華回答

By 壹心理答主

「大張旗鼓的離開其實都是試探,真正的離開是悄無聲息的。從來扯著嗓門喊著要走的人,最後都是自己紅著眼眶,撿起摔了一地的碎片。」

一吵架就說分手的人,大概沒有把關系的結束當一回事。

在他們的內心, 「分手」 除了試探,可能還是一種工具, 用來控制戀人的情感、達到自己的目的。

去年網上很火的「求生欲」,就是一種反向套路。

「求生」套路和努力,彷彿是在說:

「你要是不滿足我的需求,我分分鍾跟你分手!」

誠然,「求生欲」多數是一種調侃,但是面對一吵架就提分手的戀人,心累卻是真實。

這其中固然有對方行為模式的原因,然而處在一段感情中,雙方都有責任。

何以把感情談成了這個模式?我們內心的情感需求到底是什麼?

始終要記住的是, 感情的選擇權,最終在我們自己手中。

>>>來自壹心理小蘑菇的提問:

(點擊文末「了解更多」,查看原問題詳情)

為什麼一吵架就說分手、刪除、拉黑、改簽名?

經常吵架,一吵架男朋友就說受夠了,

要分手,刪除我聯系方式。

平時幾乎是我主動找他,他也沒有多少話和我講。

我很懷疑他對我的感情。

大張旗鼓的離開,可能是種軟控制,戀愛中的人,愛的只是想像中的對方。

壹心理精華回答者@西寶

想把生活 過成

大張旗鼓的離開可能是種軟控制

好像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自己的戀人很矯情。

女生覺得自己的戀人總是不陪伴自己,男生覺得女生脾氣太大不能慣著。

然後我們需要用一個方式來「發泄脾氣」和「威脅對方」,其中一個方式就是「我們分手吧」。

除了矯情的戀人,「矯情」的朋友我們身邊也不少見。翻一翻朋友圈,總有一些傷春悲秋的文字和圖片。

我想, 對於敏感的他們來說,這些情緒都不是假的,都是真實存在的。

不過,除了這些情緒之外, 他們更重要的在表達的是:

「來看看我吧,來關心關心我吧,來哄哄我吧,快像我想的那樣做」。

就像一個「矯情」的人有情緒了一定要發說說,「矯情」的戀人有情緒了就一定要說分手。

如果說分手達不到他的目的,那麼就需要採取進一步的行動——拉黑、刪除。

我不知道他這次是不是真的想分手,但是可能一百次他說分手,其中有八十次都不是真的想離開 ,更多的是希望「你看看我的情緒,你哄哄我吧,寵著我吧,變成我想要的那個樣子吧」。

我們愛的只是 想像 中的ta

但是為什麼我們會覺得不舒服呢?

因為 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我們最不喜歡的事就是被強迫著變成另外的樣子 ,所以當我們一次次被迫去首先求和,總是要主動找話題去和他聊天的時候,我們 好像被控制了。

同時,或許對於我們自己來說,我們也在希望著對方能是我們想像中的那個樣子。

就像你們 初見的時候,雙方都在心裡給對方做了做美好的設定。

然後我們 愛上了心裡想像的那個對方。

他愛上了他想像里那個永遠善解人意,永遠溫柔寬容的你;你愛上了你想像里那個每時每刻都能給你安全感,每時每刻都把你放在心尖上的 他。

只 是可能你們都不是對方想的那個樣子。 當戀愛的激情褪去,我們都慢慢冷靜下來之後,能不能看到對方真正的樣子,雙方能不能都試著去為對方改變,是戀愛能不能繼續的關鍵。

最後, 或許對於樓主來說,重要的不是去辨認他還是不是愛我,其實我們也很難真正辨認清楚。

但我相信,如果沒有愛,你們不會走到一起。

更重要的是,樓主應該試著去看, 我能不能撥開自己想像的迷霧,看到那個真實的他,我還願意愛這樣的一個他嗎?

而他是否也願意接受我的缺點,我的真實?

我和他是不是都願意往雙方共同的方向更邁進一步呢?

男友處理問題的方式有些情緒化。問題關鍵是,如何對待自己內心的情感需求。

壹心理精華回答者@劉瑩

二級心理咨詢師/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生

愛情的小船說翻就翻, 船不穩是因為舵手還小,小到只會情緒化的處理問題;

由於太小, 他是不是真想分手估計連他自己都不知道 ,不說他了,你呢?

他常常這樣, 你怎麼看你倆將來關系的發展?

另外注意到一個細節,平時幾乎是你主動找他, 對於關系的斷開你害怕嗎?

感情的決定權最終在自己手中,這段經歷或許能幫我們構建更穩定的自我。

壹心理精華回答者@小飛龍媽媽

二級咨詢師

異地戀,的確很考驗我們~

考驗的重點似乎不在於性格之間的磨合、情感中間的互動和碰撞,而 在於雙方是否都有屬於自己的那份堅定的「內核」,那個內核叫【自我】。

簡單來說,可以理解為: 自己對自己狀態的認知和自我評價。

就是說,我可以在沒有人在身邊的情況下,沒有其他人跟我建立鏈接的前提下,自己跟自己玩兒得也挺好。

這似乎是可以 長久維系異地戀的重要前提之一~

在我們還是個小嬰兒的時候,我們只會用 哭、大哭、撕心裂肺地哭 來向養育者表達我們的訴求和需要。

這時,養育者可能會有 以下幾種不同的反應:

第一種:每次哭,ta都會過來, 溫柔地撫摸 我, 耐心地照料 我;第二種,每次哭,ta都不理我,任憑我怎麼哭喊,都 沒有任何回應 ;第三種, 有時 候我哭了,ta會對我 很溫柔 有時 候哭,ta又對我大吼大叫, 不不耐煩。

由此對應的 我們對自己和這個世界的認知分別是:

第一種,讓我覺得這個世界是安全的,我是足夠好的,人是可以信賴的;第二種,讓我覺得這個世界是可怕的,我是不可愛的,人是不值得信賴的;第三種, 會讓我很凌亂 ,我不知道下次是該哭還是不該哭,哭了以後,ta會溫柔還是會責罵, 我很焦慮,但我下次還會哭 ,因為我內心很渴望ta下次可以照顧我。

對我們可能的 影響 是:

第一種, 太完美 ~如果遇到了,那真是 終身幸運 ~第二種,武志紅老師說,對嬰兒來說, 無回應之地就是絕境。 第三種,更有可能 經常會發生在我們普通大眾的身上 ,因為養育者也是人,ta沒沒有辦法時時刻刻保持喜悅的心情,耐心地去照料那「一地狼藉」,尤其在ta也身心俱疲的時候。

因此,從概率上來說,多數人可能更多地會遇到第三種養育者的照料,於是我們在這樣的情況下漸漸長大了。

我們會對對方,有一些不安,有一些試探,有一些懷疑,有一些不確定;

同時,我們還可能會有一些渴望,有一些希望,有一些不甘心,有一些等待著理想的情況發生在我們身上。

你說我們疲憊嗎?我們委屈嗎?我們不幸嗎?

或許吧~但 人的一生,其實都是處在一個【構建自我】的過程中 。以上這些,又何嘗不是我們在構建屬於我們的那個自我呢?

有些人足夠幸運,他們可以在他們生命之初,就被構建的很好;

有些人足夠不幸,他們終其一生,可能都沒有辦法將自我構建得很好。

而我們,或許就是那芸芸眾生之中,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大多數吧?

回到樓主的問題,你說你每次都是「主動找他」,而他「不止一次說分手」但「又分不掉」。

這是否可以理解為: 你們雙方都很渴望愛,但卻又害怕自己受傷害呢?

或許對你來說,在被第三種養育者養育時,ta溫柔待你的幾率大了一些;

或許對他來說,在被第三種養育者養育時,ta溫柔待他的幾率小了一些,於是他率先採取「主動放棄」的姿態,進而保護自己,避免受到情感上的傷害。

理解了以上這些,可能 分手還是不分,決定權還是掌握在你們兩個人手中。

但無論怎樣,或許對我們多數人來說,只有經歷過一些事,我們才可以漸漸構建起那個相對穩定的「自我」吧?

變成那個 你來更棒,你走我也可以「自嗨」 的那類人吧?

男友可能是「焦慮型依戀」風格,或有一部分的邊緣型人格特徵。

壹心理精華回答者@ZHUQIANG

二級心理咨詢師/中南醫院神經內科心理醫師

從你的描述來看,你的異地戀男友很可能是「多慮型依戀模式」和邊緣型人格。

金·巴塞洛繆認為 每個人的依戀風格都是不相同的,他把成人的依戀模式分為安全型、多慮型、超脫型與恐懼型。

安全型的人對親密關系和相互依賴感覺很自在,他們樂觀外向,並且願意參加社交活動;

多慮型的人對自己與他人的關系時刻都會保持高度的警惕,他們很希望跟別人建立親密關系,但是一旦自己的親密對象與其他人有密切關系,他們就會心生嫉妒;

成人在自己的成年關系中是否有安全感,可能 部分地反映著他/她在早年兒童期中的依戀體驗。

鮑爾比相信, 兒童的與關系有關的心智表徵或工作模式(即行為和思維的期望、信念、"規則"或"腳本"),是他/她的受照看體驗的一個機能

例如,安全的兒童相信別人會幫助他們,因為 過去的體驗使他得出這個結論。

一旦兒童獲得這種期望,他/她就會找尋符合這些期望的關系體驗,並帶著這些信念感知其它關系。

按鮑爾比的說法,在一生中,這種過程應當會增進依戀模式的連續性,雖然如果人的關系體驗不符合自己的期望,則他/她的依戀模式就有可能發生變化。

簡單地說,如果我們假設成人關系屬於依戀關系,則 有安全感的兒童長大後在戀愛關系中也具有安全感。

邊緣型人格障礙英文稱為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一種較嚴重的人格障礙,介於神經症和精神病之間的臨界狀態, 以反復無常的心境和不穩定的行為為主要特徵。

1938年A·斯特恩在治療精神分裂症時第一次採用「邊緣性」這個術語。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出版的《心理障礙的診斷與統計手冊》(DSM)中提出的邊緣性人格障礙至少需具備下述8種中的5種特徵:

1)有沖動性地引起自我傷害的可能,如揮霍金錢,賭博或者自傷身體;

2)人際關系不穩定或過於緊張,貶低別人,為一己之私經常利用別人;

3)不適當的暴怒或缺乏對憤怒的控制;

4)身份識別障礙,表現為對性別認同,自我認同,選擇職業等變化無常;

5)情感不穩定,如突然抑鬱焦慮,激惹數小時或數日,隨後又轉為正常;你和男友之前已經有過吵架,他的表現也是很不穩定,對你也表現出不信任,體現了他情緒情感的不穩定。

認知學派同樣承認邊緣人格患者的童年早期存在創傷性環境。

但是認知學派的學者們傾向於認為,並不是應激事件本身引起了邊緣人格障礙。

而是創傷事件發生後,孩子處理它方式、個體氣質、年齡、情境、孩子幼稚應對方式對照育者負性反應的強化等多種因素共同決定了邊緣病理性,而邊緣病理性 集中體現在患者的核心圖式和核心認知。

邊緣人格障礙者的 典型認知偏差是災難化和兩分思維 (dichotomous thinking),其核心信念有三大主題:

第一,世界是惡毒的,我的生命是危險的;第二,我就像一個小孩子,我是無力的、脆弱的;第三,我是被人遺忘的,我天生就是沒有人要的。

而邊緣人格障礙者存在著 五個核心圖式

被拋棄的孩子,憤怒/沖動的孩子,懲罰性父母,分離保護者,健康成人。

目前針對邊緣人格障礙的心理治療模型有十幾種。

其中唯一得到最多循證醫學證據支持的是 辯證行為治療 (Dialectic behavior therapy,DBT)。

雖然對辯證行為治療的RCT(隨機對照實驗)仍然存在著流行病學方法上的不足,但是目前仍然按照循證醫學的觀點,仍然是邊緣人格障礙的首選療法。

葯物治療發現奧蘭雜平(olanzapine)對邊緣人格的沖動性有效果,5一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如氟西汀、舍曲林控制情緒障礙和沖動行為有效。

點擊下方「了解更多」,查看剩餘的回答

人生答疑館

你的心理學互助·成長社區

熱點內容
千葉加密平台 發布:2025-02-08 03:16:12 瀏覽:257
il腳本 發布:2025-02-08 03:08:49 瀏覽:315
我的世界介紹神奇寶貝伺服器 發布:2025-02-08 03:02:52 瀏覽:748
咪咕音樂linux 發布:2025-02-08 02:53:04 瀏覽:410
我的世界手機版大陸練習伺服器 發布:2025-02-08 02:50:43 瀏覽:213
php的特點與優勢 發布:2025-02-08 02:43:16 瀏覽:718
微信公眾號怎麼上傳pdf 發布:2025-02-08 02:42:41 瀏覽:349
安卓如何查看通話總時長 發布:2025-02-08 02:27:49 瀏覽:579
快速dct演算法 發布:2025-02-08 02:19:04 瀏覽:623
淘寶交易密碼如何改 發布:2025-02-08 02:17:32 瀏覽: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