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查交叉編譯器版本號
A. linux各個內核版本與交叉編譯器版本的對應問題。這個是怎麼對應的。我怎麼知道我的內核需要那個編譯器。
一般來說越新的內核用越新的交叉編譯器,你不用知道怎麼選擇,網上都有大量的現成例子,你這個3.4.1和4.4.3 都跳了一個重大改版了,也許你這個3.4.1隻能編譯通過2.4.xxx的內核,交叉編譯器在編譯的時候涉及到對一些代碼的優化,2.4內核 和2.6內核差了很多,這個你也知道!
B. 怎麼查看Linux下系統的內核,交叉編譯,文件系統的版本
一般交叉編譯器里都有一個lib的文件夾的,把你的lib文件cp到這里應該就可以了。也可以用gcc帶的-l,例如:arm-linuc-gcc
-l/root/lib
xx.c
-o
xx.o
C. 虛擬機linux怎麼查看交叉編譯環境
1.安裝源碼編譯環境(配置gcc),在ubuntu安裝完成已經有gcc(gcc是由GNU之父Stallman所開發的linux下的編譯器,全稱為GNU Compiler Collection, 目前可以編譯的語言包括:C, C++, Objective-C, Fortran, Java, and Ada.),但是gcc還不能編譯文件,因為缺少一些頭文件.那麼我們就要來配置這些頭文件。在這里我們需要安裝build-essential這個軟體包,安裝了這個包會自動安裝上g++,libc6-dev,linux-libc-dev,libstdc++6-4.1-dev等一些必須的軟體和頭文件的庫。安裝build-essential,你可以在新立得搜索然後安裝或者在終端里輸入:
sudo apt-get install build-essential
2.除了編輯器之外,我們還需要文本編輯器來編寫程序源碼,Ubuntu中其實已自帶編輯器,但是目前較為著名而且流行的vi / vim 編輯器可以通過在Ubuntu的軟體中心下載,或是在終端輸入指令下載,指令如下:
sudo apt-get install vim-full
3.解壓包:arm-linux-gcc-3.4.5-glibc-2.3.6.tar.bz2,(註:不同文件包類型,指令有區別,如bz2 -xf)如下指令:
sudo tar -xf arm-linux-gcc-3.4.5-glibc-2.3.6.tar.bz2 OR sudo tar -xf arm-linux-gcc-3.4.6-glibc-2.3.6.tgz -C /work/
我的Ubuntu使用第二個指令解壓後解壓包放在了work目錄下。
4.修改環境變數,把交叉編譯器的路徑加入到PATH:方法一:修改/etc/bash.bashrc文件(此文件只對當前用戶適用),指令如下:
sudo gedit /etc/bash.bashrc
然後在文件的末尾空白處加入一下代碼:
if [ -d /work/gcc-3.4.6-glibc-2.3.6 ] ; then
PATH=/work/gcc-3.4.6-glibc-2.3.6/arm-linux/bin:"${PATH}"
fi
即完成路徑的添加。
5.使新的環境變數生效,不用重啟電腦。輸入下面指令:
source /etc/bash.bashrc
6.檢查是否將路徑加入到PATH。輸入下面指令:
echo $PATH
若顯示的內容中含有:/usr/local/arm/4.3.2/bin 說明已經將交叉編譯器的路徑加入PATH。至此,交叉編譯環境安裝完成。
7. 測試是否安裝成功,下面的命令會顯示arm-linux-gcc信息和版本。
D. 用交叉編譯器(已經更改為arm-linux-gcc) 編譯內核;但是提示gcc沒有找到
提示 gcc:not command;就表示是gcc命令沒找到,這個和你的arm-linux-gcc沒關系,因為如果arm-linux-gcc找不到的話,會提示arm-linux-gcc找不到的,所以你就只能猜是不是host邊的gcc沒找到,然後在你的主機端安裝gcc開發包就可以了。
嵌入式一種重要的能力就是debug,自己鍛煉下吧,以後這種簡單的問題就能搞定了。
E. arm-linux-gcc交叉編譯器的製作,以及版本選擇問題。
,需要必須有足夠動經驗來支持。
另外,用 RH9 的都是高手,我想你的知識不需要來提問了吧?
1、在 PC 上編譯 arm 的程序當然需要較差編譯器,這個需要自己安裝,或者著現成的交叉編譯器環境,一般是一個特殊參數編譯出來的 gcc + binutils + glibc + linux-header。這個每個人動環境不同,一般都需要自己編譯一個,當然沒有特殊需求,也可以找現成的。不過很難找,因為這套環境還要和你動系統搭配,不然環境不匹配,連這個環境都不能運行,那就更談不上編譯東西了。
有關自己編譯搭建交叉編譯環境,可以看看一個特殊的 Linux 發行版 LFS 的分支: CLFS 。
2、移植分很多意思,移植有可能就意味著這套源代碼不能在目標系統上面編譯,需要你根據相應的知識去修改源代碼來讓這套代碼適應目標編譯器的要求,比如源代碼有 SSE4 的優化,這套程序在非 SSE4 CPU 上無法編譯運行,但目標機器連 SSE1 都不支持。那麼就需要移植。
或者移植僅僅是根據新的環境進行編譯,不需要進行源代碼修改,只需要進行一下編譯就能運行的程序,也可以稱為移植,就是從一個環境、架構 -》另一個環境、架構。都可以稱為移植,但真正的移植意味著修改程序源代碼來適應新環境。你說的這種移植是最簡單的移植。
3、決定目標硬體環境 -》搭建目標編譯器 -》製作目標環境(內核,基礎軟體庫)-》進行應用移植(移植需要的軟體、主應用程序)-》搭建系統文件系統 -》導入目標系統-》啟動目標系統&應用。說起來很簡單,因為這是完全沒有問題的條件下。
至於超級終端。那是用來控制目標系統的。目標系統有可能不能插鍵盤滑鼠顯示器,這就需要一個遠程網路鏈接來進行控制。以及通過遠程鏈接來發送數據。這都需要終端的支持。
虛擬機下面進行開發,不能發揮你的計算機的性能。而且因為隔著 VMware 的軟體模擬層,可能還不會很方便的讓你鏈接目標設備。
至於用 socket ,我還沒見到你的目標需要這個東西,因為所有的東西都是現成的源代碼。不需要你從 0 開始寫,當然你想自己寫一個系統內核,或者伺服器程序,或者全套的系統+應用,我絕對不攔你,但希望你寫完這套東西,能把源代碼發布出來。
ads 可以認為是一個支持環境,他本身不是一個系統的開發 SDK 。
-------------------------------------
ads 沒用過,印象里他還有模擬器,調試器什麼的程序。功能上要比 Linux 開發環境,WinCE 環境下面的東西更多更偏向於硬體方面,畢竟 ads 是 arm 出品的,不太可能偏向於軟體部分設計。Linux 和 WinCE 都是系統而不是硬體工具。
你可以認為交叉編譯器是一個應用程序,一個輸出器。把源代碼輸出為 arm 的代碼,這個應用程序的輸出,是靠他自己的環境,而不是當前系統的環境的。
當前系統的各個軟體的版本,不能影響交叉編譯器輸出的環境(理論上,現實有的時候總是從別的地方給你打擊……),交叉編譯器一般至少有 gcc 、binutils 、glibc 庫、linux kernel 頭文件。
在軟體需求上。
頭文件誰都不依賴,glibc 只需要內核頭文件,其他程序全都依賴於 glibc 。也就是所有程序都不依賴內核,僅僅是依賴於內核頭文件。
gcc 和 binutils 是把程序源代碼根據上面各個環節的需提供的功能來輸出為上面環節裡面的二進製程序。依賴你當前環境的,只有 gcc 和 binutils 兩個程序的執行、控制環節。只有他們兩個依賴的,而不是你的交叉編譯後的程序。
至於編譯器版本的選擇,新版本功能更好,舊版本兼容更好。
這個要看你的實際需要了。應用程序源代碼也調編譯器的,同時也依賴於軟體庫的功能。
arm 開發建議穩定、兼容優先。當然也可以嘗試最新的編譯環境,來獲取更好的優化(前提是還有什麼代碼優化的話)。
另外,團IDC網上有許多產品團購,便宜有口碑
F. 如何查看linux已安裝的編譯器及其版本
gcc -v、rpm -qa glibc、rpm -qa zlib。
FC6可以用這些命令,rpm -qa gcc glibc zlib。
補充:Linux是一套免費使用和自由傳播的類Unix操作系統,是一個基於POSIX和UNIX的多用戶、多任務、支持多線程和多CPU的操作系統。它能運行主要的UNIX工具軟體、應用程序和網路協議。它支持32位和64位硬體。Linux繼承了Unix以網路為核心的設計思想,是一個性能穩定的多用戶網路操作系統。
Linux操作系統誕生於1991 年10 月5 日(這是第一次正式向外公布時間)。Linux存在著許多不同的Linux版本,但它們都使用了Linux內核。Linux可安裝在各種計算機硬體設備中,比如手機、平板電腦、路由器、視頻游戲控制台、台式計算機、大型機和超級計算機。
嚴格來講,Linux這個詞本身只表示Linux內核,但實際上人們已經習慣了用Linux來形容整個基於Linux內核,並且使用GNU 工程各種工具和資料庫的操作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