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編程序控制器應用技術
① 可編程控制器原理及應用
可編程式控制制器(PLC)的工作有兩個要點:入出信息變換、可靠物理實現,入出信息變換主要由運行存儲於PLC內存中的程序實現。這程序既有系統的(這程序又稱監控程序,或操作系統),又有用戶的。系統程序為用戶程序提供編輯與運行平台,同時,還進行必要的公共處理,如自檢,I/O刷新,與外設、上位計算機或其它PLC通訊等處理。用戶程序由用戶按照控制的要求進行設計。什麼樣的控制,就有什麼樣的用戶程序。
可靠物理實現主要通過輸入(I, INPUT)及輸出(O, OUTPUT)電路。每一輸入點或輸出點就有一個I或O電路。而且,總是把若干個這樣電路集成在一個模塊(或箱體)中,然後再由若干個模塊(或箱體)集成為PLC完整的I/O系統(電路)。盡管這些模塊相當多,佔了PLC體積的大部分,但由於它們都是由高度集成化的,所以,PLC的體積還是不太大的。
輸入電路時刻監視著輸入點的(通、ON或斷、OFF)狀態,並將此狀態暫存於它的輸入暫存器(還可能有別的稱謂)中。每一輸入點都有一個與其對應的輸入暫存器。
輸出電路有輸出鎖存器(還可能有別的稱謂)。它也有兩個狀態,高、低電位狀態,並可鎖存。同時,它還有相應的物理電路,可把這個高、低電位的狀態傳送給輸出點。每一輸出點都有一個與其對應的輸出鎖存器。
這里的輸入暫存器及輸出鎖存器實際是PLC的I/O電路的寄存器。它們與PLC內存交換信息通過PLC I/O匯流排及運行PLC的系統程序實現。
把輸入暫存器的信息讀到PLC的內存中,稱輸入刷新。PLC內存有專門開辟的存放輸入信息的映射區。這個區的每一對應位(bit)稱為輸入繼電器,或稱軟觸點,或稱為過程映射輸入寄存器(the process-image input register)。這些位(bit)置成1,表示觸點通,置成0為觸點斷。由於它的狀態是由輸入刷新得到的,所以,它反映的就是輸入點的狀態。
輸出鎖存器與PLC內存中的輸出映射區也是對應的。一個輸出鎖存器也有一個內存位(bit)與其對應,這個位稱為輸出繼電器,或稱輸出線圈,或稱為過程映射輸出寄存器(the process-image output register)。通過PLC I/O匯流排及運行系統程序,輸出繼電器的狀態將映射給輸出鎖存器。這個映射的完成也稱輸出刷新。
PLC除了有可接收開關信號的輸入電路,有時,還有接收模擬信號的輸入電路(稱模擬量輸入單元或模塊)。只是後者先要進行模、數轉換,然後,再把轉換後的數據存入PLC相應的內存單元中。
如要產生模擬量輸出,則要配有模擬量輸出電路(稱模擬量輸出模塊或單元)。靠它對PLC相應的內存單元的內容進行數、模轉換,並產生輸出。
這樣,用戶所要編的程序只是,PLC輸入有關的內存區到輸出有關的內存區的變換。這是一個數據及邏輯處理問題。由於PLC有強大的指令系統,編寫出滿足這個要求的程序是完全可能的。
② 可編程式控制制器原理及應用
可編程式控制制器原理:採用可以編製程序的存儲器,用來在執行存儲邏輯運算和順序控制、定時、計數和算術運算等操作的指令,並通過數字或模擬的輸入(I)和輸出(O)介面,控制各種類型的機械設備或生產過程。
可編程式控制制器應用:PLC採用微電子技術來完成各種控制功能,在現場的輸入信號作用下,按照預先輸入的程序,控制現場的執行機構,按照一定規律進行動作。其主要功能有順序邏輯控制、運動控制、定時控制、記數控制、步進控制、數據處理、模、數和數、模轉換、通信及聯網等
可編程式控制制器是在電器控制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基礎上開發出來的,並逐漸發展成為以微處理器為核心,把自動化技術、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融為一體的新型工業控制裝置。
(2)可編程序控制器應用技術擴展閱讀
從產品的配套性上看,產品的品種會更豐富、規格更齊全,完美的人機界面、完備的通信設備會更好地適應各種工業控制場合的需求;從市場上看,各國各自生產多品種產品的情況會隨著國際競爭的加劇而打破,會出現少數幾個品牌壟斷國際市場的局面,會出現國際通用的編程語言;
從網路的發展情況來看,可編程式控制制器和其它工業控制計算機組網構成大型的控制系統是可編程式控制制器技術的發展方向 。
計算機集散控制系統DCS(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中已有大量的可編程式控制制器應用。伴隨著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可編程式控制制器作為自動化控制網路和國際通用網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在工業及工業以外的眾多領域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③ 可編程式控制制器原理及應用
可編程式控制制器原理:採用可以編製程序的存儲器,用來在執行存儲邏輯運算和順序控制、定時、計數和算術運算等操作的指令,並通過數字或模擬的輸入(I)和輸出(O)介面,控制各種類型的機械設備或生產過程。
可編程式控制制器應用:PLC採用微電子技術來完成各種控制功能,在現場的輸入信號作用下,按照預先輸入的程序,控制現場的執行機構,按照一定規律進行動作。其主要功能有順序邏輯控制、運動控制、定時控制、記數控制、步進控制、數據處理、模、數和數、模轉換、通信及聯網等
可編程式控制制器是在電器控制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基礎上開發出來的,並逐漸發展成為以微處理器為核心,把自動化技術、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融為一體的新型工業控制裝置。
(3)可編程序控制器應用技術擴展閱讀
從產品的配套性上看,產品的品種會更豐富、規格更齊全,完美的人機界面、完備的通信設備會更好地適應各種工業控制場合的需求;從市場上看,各國各自生產多品種產品的情況會隨著國際競爭的加劇而打破,會出現少數幾個品牌壟斷國際市場的局面,會出現國際通用的編程語言;
從網路的發展情況來看,可編程式控制制器和其它工業控制計算機組網構成大型的控制系統是可編程式控制制器技術的發展方向 。
計算機集散控制系統DCS(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中已有大量的可編程式控制制器應用。伴隨著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可編程式控制制器作為自動化控制網路和國際通用網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在工業及工業以外的眾多領域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④ plc可編程式控制制器的發展及應用
1. 什麼是PLC?
國際電工委員會(IEC)在1987年2月頒布了PLC的標准草案(第三稿),草案對PLC作了如下定義:「可編程序控制器是一種數字運算操作的電子裝置,專為在工業環境下應用而設計。它採用可編程序的存儲器,用來在其內部存儲執行邏輯運算、順序控制、定時、計數和算術運算等操作的指令,並通過數字式或模擬式的輸入和輸出控制各種類型的機械或生產過程。可編程序控制器及其有關的外圍設備都應按易於與工業控制系統連成一個整體,易於擴充其功能的原則設計。」可編程序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簡稱PLC,是以微處理器為基礎,綜合了計算機技術、自動控制技術和通訊技術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通用的自動控制裝置。
2. PLC可編程式控制制器的產生
2.1 隨著半導體技術,尤其是微型計算機和微處理器技術的發展,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中期,設計製造出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LC,它能完成順序控制,僅有邏輯運算、定時、計數等控制功能。
2.2 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可編程式控制制器的處理速度大提高,增加了許多特殊功能,使得可編程式控制制器不僅可以進行邏輯控制,還可以對模擬量進行控制。
2.3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技術的迅猛發展,以16位和32位微處理器為核心的可編程式控制制器也得到迅猛發展,其功能越來越強。PLC具有了高速計數、中斷技術、PID調節、數據處理和數據通信功能。
2.4 1985年1月國際電工委員會(IEC)制定了PLC的標准。
3. PLC的特點
3.1 可靠性高,抗干擾能力強
3.2 通用性強,使用方便
3.3 採用模塊化結構,系統組合靈活方便
3.4 編程語言簡單、易學,便於掌握
3.5 系統設計周期短
3.6 對生產工藝以身試法適應性強
3.7 安裝簡單、調試方便、維護工作量小
4. 可編程式控制制器的分類
4.1 按輸入/輸出點數分
a) 小型機:小型PLCI/O總點數在256點以下,用戶程序存儲容量在4KB左右。
b) 中型機:中型PLCI/O總點數在256∽2048點之間,用戶程序存儲容量在8KB左右。
c) 大型機:大型PLCI/O總點數在2048點以上,用戶程序存儲容量在16KB以上。
4.2 按結構形式分
a) 整體式
b) 模塊式
3) 按生產廠家分
在全世界有上百家PLC製造商,其中佔PLC市場80%以上的生產公司是:德國的西門子(SIEMENS)公司、法國的施耐德(SCHNEIDER)自動化公司、日本的歐姆龍(OMRON)和三菱公司。
5. PLC的應用
5.1 開關量邏輯控制
5.2 模擬量控制
5.3 過程式控制制
5.4 定時和計數控制
5.5 順序控制
5.6 數據處理
5.7 通信和聯網
6. PLC的發展趨勢
6.1 系列化、模塊化
6.2 小型機功能強化
6.3 中、大型機高速度、高功能、大容量
6.4 低成本
6.5 多功能
7. 可編程式控制制器技術性能指標
7.1 I/O點數
I/O點數是指PLC外部I/O端子的總數。如FX毓的I/O點數最多為256。
7.2 掃描速度
一般指執行指令的時間,單位是μs/步,有時也以執行1000步指令的時間計,單位為ms/千步,通常為10ms,小型PLC的掃描時間可能大於40s。
7.3 內存容量
通常以PLC所能存放用戶程序的多少來衡量。
7.4 指令系統
PLC指令的多少是衡量其軟體功能強弱的主要指標。PLC具有的指令種類越多,它的軟體功能則超強。
7.5 內部寄存器
寄存器的配置情況是衡量PLC硬體功能的一個指標。這些寄存器主要用以存放變數狀態、結果和數據等。
⑤ 電氣控制與可編程序控制器應用技術第二版課後答案
第一題:
(5)可編程序控制器應用技術擴展閱讀
這部分的內容主要考察的是控制線路的知識點:
用來描述控制電路和控制過程的語言。在控制線路圖中,包含著各種控制邏輯,只有熟悉各種控制符號,具備讀圖能力,才能破譯其中的邏輯關系。
設計優良的控制線路圖,即便是與電路設計毫不相乾的控制工程師也可以輕易讀懂。要理解控制電路的工作原理,首先必須熟悉控制過程所需要的各種不同操作及機械設備,這對於控制電路設計同等重要。
接線圖根據各元件的物理連接關系以及在控制板上的實際位置繪制,電路元件用標注符號表示,各元件符號皆有相應的連接端子,兩個接線端子之間的連線用直線表示。
接線圖真實地反映了控制面板上各電器元件的接線情況,換句話說,接線圖就是設備和接線在控制面板或相應設備上的真實連接情況。接線圖對於控制線路的原始布線極為重要,也對查找線路故障提供了有力幫助。
⑥ 可編程式控制制器應用技術的目錄
第1章可編程式控制制器概述
1.1 可編程式控制制器的產生和定義
1.2 PLC的特點與應用領域
1.2.1 PLC的特點
1.2.2 PLC的應用領域
1.3 PLC的分類
1.4 PLC與其他控制系統的比較
1.5 PLC的發展趨勢
習題
第2章位操作指令
2.1 實訓1:電動機的正反轉控制
2.1.1 控制要求
2.1.2 資源分配
2.1.3 硬體接線
2.1.4 控製程序
2.2 位操作指令
2。2.1 觸點指令
2.2.2 線圈指令
2.2.3 觸點塊及堆棧操作指令
2.2.4 其他指令
2.3 相關知識:PLC的工作原理
2.3.1 PLC的硬體構成
2.3.2 PLC的編程元件
2.3.3 PLC定址方式
2.3.4 PLC循環掃描原理
2『3.5 PLC的性能指標
2.4 實訓2:多地點控制
2.4.1 控制要求
2.4.2 資源分配
2.4.3 硬體接線
2.4.4 控製程序
習題
第3章定時器與計數器指令
3.1 實訓3:交通信號燈控制
3.1.1 控制要求
3.1.2 資源分配
3.1.3 控製程序
3.2 定時器與計數器指令
3.2.1 定時器指令
3.2.2 計數器指令
3.3 相關知識:西門子PLC的硬體資源
3.3.1 西門子PLC的發展
3.3.2 PLC的安裝
3.3.3 PLC的工作模式
3.3.4 CPU模塊技術指標
3.3.5 擴展模塊
3.4 實訓4:全自動洗衣機的控制
3.4.1 基本原理
3.4.2 控制要求
3.4.3 資源分配
3.4.4 控製程序
習題
第4章 數據處理指令
4.1 實訓5:天塔之光
4.1.1 控制要求
4.1.2 資源分配
4.1.3 控製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