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菇編程
Ⅰ 平菇栽培技術
在食用菌栽培技術中,菌種生產技術難度大,要求高,且需要專門的設備和用品,適宜於專業菌種廠生產。平菇屬木腐菌,凡是適合於木生食用菌的培養基,也都適合平菇菌絲的生長。本節僅對平菇的菌種分離和一些平菇專用的培養基作簡單的介紹。 1、母種的生產 平菇是用孢子分離和組織分離法獲得菌絲體後擴大轉式管製作母種。特殊情況也用菇木分離法。 培養基:平菇母種分離和菌種保存宜用普通培養基(PDA)。平菇菌絲在此培養基上生長速度較慢。擴大轉管適宜用高粱粉培養基,配方和製作方法是:高粱粉30克,加1000毫升蒸餾水,加1%瓊脂,置於鋁鍋中加熱,待瓊脂充分溶化後攪勻,分裝於試管,滅菌接種。平菇在高粱培養基上生長最快,長勢均勻,菌絲旺盛。高粱培養基適合於生產平菇母種。 菌種培養:分離後的平菇菌絲應放在最適宜的溫度(25℃±2℃)培養並經過提純、轉管,一般培養7-10天菌絲可長滿試管。如果沒有出現雜菌,分離培養就算成功。但該菌株是否優良,生產價值如何,還需出菇栽培試驗。 2、原種的生產 母種菌絲數量太少,在實際生產中必須把一級種擴大繁殖成二級種(即原種)才能滿足生產種的需要。 平菇原種培養基的配製和生產參照《制種技術》中的木腐菌制種的內容。平菇菌絲在木屑培養基上一般原種20—25天可以滿瓶。在麥粒培養基上15—20天可以長滿使用。好的原種菌絲密集、潔白、長勢均勻、粗壯、呈棉毛狀,有爬壁現象。 原種長滿瓶之後,應立即擴大為栽培種,否則一旦營養耗盡,菌絲就會衰老甚至死亡。麥粒種更要及時使用。 3、栽培種的生產 原種擴大繁殖就成栽培種。栽培種也就是直接用於大生產的生產種,又稱三級種。 平菇栽培在培養料配方、製作、滅菌、接種和培養等方面與原種生產相同,其培養容器用玻璃瓶子,也有用塑料薄膜袋的。 製作栽培種時,由於數量多,往往比較粗放,培養場所不講究。因此,播種之前也必須檢查菌種有否帶蟎類或其它病蟲害。如果發現菌種有蟎或病蟲害應及時殺滅及棄去不用。 菌絲生活力強弱與菌齡有密切關系,它直接影響到栽培的成敗。菌絲生活力減弱,播種後不容易成活或菌絲生長緩慢,時間長了菌絲沒布滿培養料則易感染雜菌,往往造成栽培失敗。所以,控制菌齡很重要,一般接種一個月之內,菌絲生活力最強。菌種長出原基時為成熟菌種,應盡快用;原基一旦變乾枯或菌絲柱收縮,瓶底出現積液時,菌種已老化,不宜再使用,應淘汰。 第四節 栽培技術 栽培者的願望是能獲得豐產。要達到這個目的必須掌握平菇的生物學特性,在栽培過程中不僅要滿足其各個發育時期對各種生活條件的不同要求,而且要創造一個最有利於平菇與其它微生物競爭的生活環境。 1、栽培季節的選擇:平菇雖然有各種溫型的品種,適宜於一年四季栽培。但是,平菇總的屬低溫型,只不過是人為的選育了少數高溫型來滿足夏季生產需要,絕大部分品種還是中、低溫型的。根據平菇生長發育對溫度的要求,春秋兩季是平菇生產的旺季。高寒地區九月份即是中溫型平菇生產季節;低熱地區十月份進入中溫型平菇生產季節。根據不同的品種特性安排適宜的生產季節,輔之以防暑保溫措施和適當的栽培方式可獲得栽培成功。 2、培養料的配製 (1)短木樁 平菇是木腐菌,最早是用闊葉倒木栽培,逐步發展到選擇材質柔軟的樹種鋸成短木進行栽培。為了充分利用資源和節約木材,可盡量利用其他行業使用價值不大的樹種,彎木、樹蔸、枝丫等材料。 短木栽培的優點是:一年接種多年採收,用種量少、操作簡單、成功率高、產量穩定。缺點是:受資源限制,只適於林區或林區附近栽培。 (2)熟料 將闊葉樹林屑、棉子殼或粉碎了的雜木枝丫、農作物秸桿、廢紙等4份加上麩皮、米糠等1份,石膏粉1%,糖1%和適量的水(65%左右)配成合成培養料裝入玻璃瓶或塑料袋後進行蒸汽滅菌(高壓1小時或常壓8—10小時),接種培養。 熟料栽培的優點是:用種量少、產量高、易管理、受外界環境影響小,可在高溫季節栽培。它是大規模工廠生產採用的栽培方式,缺點是:耗費一定能源,同時要有一定的工作場所和滅菌、接種設備、投資大、生產成本高;栽培者還必須掌握一定的制種技術。 (3)生料 生料栽培又分粉料和粗料兩種方式。 粉料配方:用熟料栽培的方式再加0.1%多菌靈或高錳酸鉀,也可加1%生石灰粉作殺菌劑拌料後接種培養。 粗料配方:將農作物秸桿用2%生石灰水浸泡2天,然後用清水沖洗至PH 8左右時瀝干多餘水份切成短節接種培養。 生料栽培的優點是:操作簡單,不需特別設備、投資少、見效快、便於推廣。缺點是:用種量大,購買菌種費用大,易受不良環境和氣候影響,尤其是高溫季節和多年栽培的場地易導致栽培失敗。 (4)半熟料 培養料接種之前,用巴斯德滅菌法消毒,即將培養料浸濕堆積一天之後放在密閉的室內,培養料下橋空以便透氣,然後向室內輸入蒸氣,待培養料冷卻後接種培養。 半熟料栽培的優點:可採用簡陋的辦法搞巴斯德滅菌,投資少,便於推廣;產量穩定,成功率高。缺點是:比熟料栽培耗種量大;菌絲生長階段易受高溫威脅,管理難度大。 以上介紹的幾種培養料各有利弊。栽培者應根據各自的資源條件和生產條件選擇適宜的培養料及其配製方式。 3、栽培方式 (1)短木栽培 選擇適合平菇生長的材質柔軟的樹種,如:桐、楓香、白楊、梧桐、楓楊等,於頭年落葉後第二年發發芽前砍伐。這個時期樹木營養貯存最豐富。砍樹和運送菇木時要保護好樹皮,樹頭上用生石灰刷滿,以免污染雜菌。 菇木運回栽培場後鋸成5—6寸長的短木,將菌種用冷開水調成糊狀後均勻地輔接在斷面上再重疊上第二個短木再鋪菌種,再重上第三短木……直到再疊就不穩了為止,又接第二疊。每接好一疊後兩面或四面釘上木板條固定,以免松動或倒塌。鋸菇木時要給每段編號打記號,以便接種質量的關鍵。接好種後要採取一些保護措施,嚴禁搖松接種疊保證正常定植。疊子上面要蓋上樹枝或茅草遮陰保溫保濕。 立秋前後十天就要埋樁。房前屋後,樹林、竹林,葡萄架下等淋得著雨遮得到陰的地方都可埋樁。將長好了菌絲的短木一個一個地豎埋到土中,地面只留下1寸左右高長菇。地面留高了不保濕。樁與樁之間要有適當的間隔,以免出菇擁擠。隔1.5公尺寬要留人行道,以便管理和采菇。 出菇管理。9—10月份,氣溫下降,出現秋雨,就要開始出菇。若雨量不足應配合人工澆水。采菇後要停止噴水7—10天,改善通氣條件有利於出下一批菇。 短木栽培一次接種可收三年,秋冬采菇,春夏息樁。春夏任其自然息樁,秋冬又可獲得高產。若春夏澆水催菇,會導致產量少爛樁快、秋冬還要嚴重減產,得不償失。 短木栽培成功率高,每百公斤短木可收鮮菇60公斤以上,高的可達150公斤以上。 (2)枝束栽培 將伐木場或栽培時遺棄的小枝條,城市園林或行道樹修剪的小枝條截成1尺長,用鐵絲捆紮成直徑5寸的枝條束。 在排水良好的地方挖成深5寸、寬2.5尺、長不限的溝。將枝條束豎立排放干溝中,撒上菌種,上面蓋三層濕報紙、再蓋草席,以保濕度。2—3個月後,確認菌絲已經蔓延,則在枝條束之間填滿泥土蓋上草席。當氣溫降至20℃以下時,就要架高草席進行水分管理出菇。 (3)室內床架式栽培法 此法適宜於正規化的專業生產,可充分利用立體空間便於人工控溫周年栽培。使用此法雖一次性投資大,但周轉快、成本收回也快。 菇房的建造:選擇地勢乾燥、環境清潔、背風向陽、空氣流暢的地段。菇房應座北朝南。每間20平方米左右、高3.5米,牆壁和屋面要厚,可減少氣溫突變的影響,尤其是可防止高溫襲擊。內牆及屋面要粉刷石灰,有利於殺菌。地面要光潔,堅實,以便清掃保持衛生。門窗布局要合理,便於通風和床架設置。牆腳安下窗,房頂安拔風筒。有條件的要配備加溫,降溫設施。 現有房屋改選為菇房,主要是開下窗和安拔風筒。 簡易菇房設計有兩種:一種是地面挖下1.5—2米深,搞半地下式,有利於冬季保溫和夏季防暑。要求在無地下水處建造。下牆壁和地面整實,四周挖排水溝。從下挖的地面牆壁伸出45度坡的排氣管道,防止通氣不良。上牆用土坯,牆高2.5米左右。兩頭留門,牆外用石灰抹皮,用草蓋頂。另一種是用木樁扎架,用蘆葦、高粱稈圍牆,內外用泥抹面,草蓋頂。此種菇房只適應春秋季用。 床架的設置:床架要和菇房方位垂直排列。四周不要靠牆,南北靠窗兩邊要留2尺寬走道,東西靠牆要留1.5尺寬走道,床架間走道寬2尺。每層架間距2尺,底層離地面1尺。上層離屋面4—5尺,床面寬4.5尺。床架必須堅固、平整。 床架的材料可以有多種:一種是鋼筋水泥結構;一種是木製;一種是鐵架,也可以幾種材料搭配製作。最簡易的是用磚壘垛,木棒搭橫條、蘆簾鋪層。 菇房消毒:菇房在使用前後必須進行嚴格消毒。消毒前一天,先將菇房內打掃干凈,再用清水把室內噴濕,以提高消毒效果。菇房消毒通常在栽培前3天進行。消毒方法可根據具體條件選用如下的一種。 ①硫磺熏蒸:將菇房密封,然後按每立方米空間5克硫磺的用量點燃熏蒸。 ②每立方米空間用10毫升甲醛溶液1克高錳酸鉀熏蒸。 ③用30%有效氯含量的漂白粉1公斤噴霧。 ④用5%石炭酸液噴霧。 消毒後開窗通風兩天即可用於栽培。老菇房的消毒更要徹底。否則雜菌污染和蟲害發生嚴重而導致生產失敗。 床式栽培的培養料可用生料,也可用半熟料。可用粉料也可用粗料。一般採用層播法,即在床架上鋪上塑料薄膜,鋪1.5—2寸料,撒一層菌種,再鋪一層紙後復蓋薄膜。接種量:麥粒種為料的5—10%,木屑種加倍。第一層用種量占總用種量的1/3,第二層佔2/3。蓋膜前先用木板將料面壓平、壓實。粉料輕壓、粗料重壓。鋪料的厚度要掌握天熱薄鋪,天冷厚鋪;粉料薄鋪,粗料厚鋪。這里所指的厚與薄是相對而言,最薄不得少於3寸,最厚不得超6寸。 另一種接種法是穴播:鋪好料後按3×3寸的株行距打穴,每穴種一塊棗大的菌種後撒一薄層菌種封面,壓平蓋膜。 (4)袋栽 選用面寬22—25CM的筒狀塑料薄膜。剪截成50CM長的塑料筒,也可用一般聚乙烯薄膜熱粘合為上述要求的塑料筒。袋栽分熟料和生料兩種方式。 熟料栽培又分兩頭接種法和兩面接種法。兩頭接種法適宜堆疊式栽培,兩面接種法適宜掛袋式栽培。 兩頭接種法的裝袋進程是先將一個直徑3.5CM、長3.5—4CM的硬塑料套進袋口,把塑料袋口頭反轉過來,使其緊貼套環後塞上棉塞,將袋旋轉一周使其不留空洞即可裝料,裝好壓緊到一定高度,中間打上接種孔,用同樣的方法上另一頭套環和棉塞。上甑滅菌。常壓滅菌10小時,冷卻後在接種室無菌操作接種培養。 兩面接種是把一頭袋口扎緊燒熔袋口密封、裝料,扎緊另一頭密封、滅菌。接種時在接種室用滅過菌的打孔器在袋子的兩面各打二個接種孔,接上種後用醫葯膠布粘在接種孔上,然後培養。 生料(或半熟料)栽培,將沒霉變的稻草紮成長2寸、粗1寸的通氣塞扎在袋口一端,裝入一層菌種接著裝料,邊裝邊壓,裝至袋中央又放一層菌種再裝料,最後撒上一層菌種和紮上氣塞,即可入室培養。另一種接種方法是混播,即將菌種和料混合後裝袋。生料袋栽用種量一定要達到料的15%,菌種少了易失敗。 接種後的栽培袋先放在適宜的溫度下發菌。一般15—25天菌絲可長滿菌袋,這時可搬進栽培。兩頭接種的菌袋去掉棉塞和套圈,將袋口割掉或向外翻卷,象碼磚垛那樣堆疊起來噴水管理,兩頭出菇,若傍牆堆疊則一頭出菇。兩面接種的菌袋,在菌絲長滿接種孔周圍時,將膠布撕開一角增加通氣量,菌絲長滿袋後,用「S」形鐵絲鉤將菌袋懸掛起來,撕去全部膠布噴水管理,生料菌袋管理與熟料兩頭接種袋同。 (5)磚式栽培 這種方式操作簡便、工效高、成本低、產量高、經濟效益好。由於便於搬動,特別適宜於山洞、人防地道夏天搞洞外發菌洞內出菇栽培。 先製成長1—1.5尺、寬0.8—1尺、高0.3—0.6寸的活動木模。制磚時先鋪長薄膜,然後將生料或半熟料按層播法或混播法製成菌磚,去掉木模,發菌培養。管理方法與床式、箱式等同將在後面「管理方法」中介紹。 (6)箱式、籃式、盆式等 平菇栽培可充分利用木箱、紙箱、塑料箱、竹籃、蘿筐、各種盆子等容器栽。其栽培方法基本與菌磚栽培法同。只是菌磚是活動木模可脫模而其它方式則直接在容器里的區別。 (7)扎捆栽培 將用2%石灰水浸泡過的玉米棒,沖洗干凈後用鐵絲綁紮成捆(頭尾不能顛倒)。用鐵鑽把每一個玉米軸頭上扎一個孔,放上蠶豆大一粒菌種。一半陷入孔內,一半露在孔外。蓋一層紙後用消過毒的薄膜將整捆包好發菌。 (8)陽畦栽培法 平菇陽畦栽培法是近些年發展起來的一種適合農村大面積生產的生料栽培法。適宜於房前屋後、林間空地、葡萄架下、冬閑田土、城市園林、空房屋的充分利用,不需要專門設備、成本低、產量高,簡便易行,技術易於掌握,是一種普及性的培植方式。 陽畦的建造:一般有三種方法可根據條件進行選擇。 挖畦:陽畦座北朝南,挖深30CM、寬1米、長不限。挖起的泥土放在畦北築起1尺高的矮牆,畦南挖一淺溝排水。此法適宜於冬閑田土、林間空地。 築畦:用泥坯、磚壘成寬1米、高20CM、長不限的畦。內壁抹泥皮。此法適宜於不便下挖的空屋、水泥場院、陽台等場地。 搭畦:用竹片或鋼筋搭成弓背形南北走向的棚,畦寬2.5米,中間開30CM的溝做為過道,長不限。此畦可與蔬菜輪作。 接種前若畦內太乾燥可於接種前一天灌水。待水滲下,次日接種;若畦內地下水位高則應在畦內鋪上薄膜再接種。進料接種法與室內床架栽培法的進料接種同。接種後若氣溫低或無遮陰條件,要用草簾保溫或遮陰。 (9)地道山洞培植法 此法可充分利用人防地道、溶洞、廢礦井作菇房,能避開嚴寒和酷暑的不利栽培季節。其場地消毒與室內栽培同。播種方式可根據地形搞床架、菌磚、菌袋、地面平鋪都可以,不同點是:沒有自然光照;溫差小不利於刺激催蕾;還有的存在通風條件差的問題。因此,在栽培上應採取如下措施: ①在洞內安裝電燈代替日光,每4米遠安60瓦燈泡一顆。出菇階段,每天開燈2—5小時。 ②在通氣不良的洞內安裝風扇和進風扇。每小時換氣5—10分鍾。 ③用菌磚菌袋栽培。場外發菌、洞內出菇。床架或平鋪栽培則在洞內設置加溫設備,間息加溫。注意:如用火爐加溫則一定要用管道將煙排出洞外。 (10)坑道栽培 選擇排水良好的場地,挖成南北向的坑道。底寬2米,挖深1.2米,將挖起的泥土堆高築緊,使坑道總高1.8—2米。溝底兩邊各挖一淺溝排水。上面用竹片或鋼筋搭成弓背形棚架,蓋上薄膜。兩邊種上綠色攀援植物鋪上棚架。坑道兩壁用於堆疊菌磚或菌袋。中間作為管理過道。 坑道內的溫度、濕度、光照、空氣等條件都極為適宜平菇生長。且受季節氣溫影響又比地面小得多,冬暖夏涼造價也低,極為經濟合算,是平菇栽培較好的一種方式。據報導,用坑道栽培平菇,生物效率可達150%以上,這是一種值得提倡的栽培方式。 除以上介紹的+方式外,還有柱式栽培法、菌牆式栽培法、瓶罐栽培法等。只要懂得了平菇的生長發育特性,對環境條件的要求及栽培原理,自己在實際栽培中還可以根據實際條件創造出新的栽培方式來。 4、栽培管理 平菇的栽培、管理工作是奪取高產優質的重要環節。從培養料播種之後,一直到出現菇蕾、長成小菇到最後成熟採收,都要根據各個生育階段對溫度、濕度、空氣和光線的不同要求,並結合氣候變化進行科學管理。下面按各生長階段進行介紹: (1)菌絲生長階段 在平菇栽培中,發菌階段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這是栽培成敗的關鍵。 一般接種後2—3天,菌絲開始恢復。菌絲生長的最適溫度是23—27℃。所以溫度管理應盡可能達到或接近這個范圍。生料栽培或開放式栽培,培養料中還有其它微生物活動產生呼吸熱,料溫將比室溫高出2-3℃甚至更多。所以要密切注意料溫變化,採取相應的散熱措施,降低培養室的溫度。 這個階段的空氣相對濕度要求控制在80%以下,菇房和菌床都不能噴水,濕度大了污染率高。 菌絲生長階段,光照對菌絲生長不利,尤其不能讓直射陽光照上菌床。培養室的窗子要掛上黑色窗簾。除檢查用光外培養室不要隨意開燈。 空氣對平菇菌絲生長也很重要,雖然菌絲生長階段能耐較高濃度的二氧化碳,但二氧化碳濃度過高也會抑制菌絲生長,嚴重缺氧菌絲會老化窒息而死。培養室若通氣不良,菌絲的呼吸熱散不掉,會致使料溫上升,燒壞菌絲。 接種以後7—10天菌絲長滿菌床表面,在這之前是雜菌污染的危險期。這階段原則上不能揭膜,只有在料溫超過30℃,不揭膜就會燒壞菌絲時,才能揭膜通風降溫。 菌絲長滿菌床表面後,每天應揭膜透氣10—20分鍾。因為隨著菌絲量的增多,呼吸熱和二氧化碳的量也多,所以需要揭膜透氣。 (2)子實體生育階段 當菌絲長滿全部培養料,正常溫度下需一個月左右(鳳尾菇二十天左右),平菇則由營養生長階段轉入生殖發育階段。 平菇子實體生育階段需要低溫,尤其是原基分化更需要低溫刺激和較大的溫差。所以在生育階段將溫度控制在7—20℃范圍之內,最適溫度13—17℃。原基分化階段盡可能擴大溫差。 子實體發育階段的水份管理尤為重要。菌絲生滿培養料後要澆一次出菇水,以補充發菌階段散失的水份,滿足出菇對水份的需要。另外出菇水還起到降低料溫、刺激出菇的作用。同時可向牆壁、過道、空中噴霧增加空氣濕度,把空氣相對濕度提高到85%左右。 通過催蕾,菌板上開始出現許多小顆粒,即進入桑椹期,此階段應停止向菌板噴水並揭去或架高薄膜,否則會影響菇蕾的形成和造成菇蕾不分化爛掉。這階段應經常向空間噴霧提高空氣濕度。在這階段如菌板過於乾燥,菇蕾容易枯萎;補水多了,菇蕾又容易浸水爛掉,溫差刺激不夠,不能大面積形成原基;揭膜過早,使表面菌絲過早乾燥,降低生活力;通風不好,表面菌絲不能全面倒狀、紐結,有污染和蟲害也不能形成菇潮。所以這階段的管理難度較大,又極其重要。 三天左右菇蕾分化長成珊瑚狀,稱珊瑚期,5-7天菇休分化成熟,在這階段應加強以下管理措施 : ①通風:室內廢氣過重會造畸形菇或爛菇,每日通風3—4次以補充新鮮空氣。 ②保濕:空氣相對濕度應維持在90%。因此,每日應根據氣候情況在室內噴4—5次霧狀水,但不能讓菌蓋上積水造成捲曲。若菌板過乾燥可用小勺在菌板上淋水,但不要直接噴水到菇體上。冬季可在火爐置開水壺,增加室內蒸汽保溫保濕。 光照:從催蕾開始就要拉開培養室的黑窗簾,讓漫射光進入菇房,若缺乏光照,菌絲生長長期停留在營養生長階段,遲遲不分化原基。但光照太明亮對子實體發育也有不良影響,但不能有直射陽光。 ③及時採收:平菇適時採收既可保證質量也可保證產量。當菌蓋展開,菇體色白,即將散放孢子以前採收為宜。採收過遲,菌蓋邊緣向上翻卷。表現老化,菌柄纖維度增高,品質下降。且菌體變輕,影響產量。並且大量散放孢子又污染空氣。採收過晚,還引起菌絲老化,空耗營養對下潮菇的轉潮和產量都有嚴重影響。 (3)間歇期的管理 第一潮菇採收之後10—15天,就會出現第二潮菇,共可收四到五潮,其中主要產量集中在前三潮。在兩潮菇之間是菌絲休整積累養份的時間,此時要做到:(1)清理菌板表面老菇根和死菇,防止腐爛。(2)輕壓菌板並使老菌皮破裂,以利新菇再生。(3)將門窗打開通風4—5小時,換入新鮮空氣。(4)用清水將薄膜正反兩面徹底擦洗干凈,然後貼菌板復蓋,清理室內雜物,保持衛生。(5)一周後按頭潮菇管理法,澆出菇水和搞溫差刺激催蕾。以後管理均按頭潮菇管理方法。以後各潮菇照此管理。 5、採收與加工 平菇的適時採收既可保證質量,也可保住產量。當菌蓋展開,菇體色淺,蓋緣變薄,即將散放孢子之前採收為宜。對平菇的採收,應視實際情況而定。一次性形成菇潮的菌板,就應在子實體成熟時一次性全部採收。此時的大菇體與小菇體的成熟度是一樣的,如認為小菇體還能長而不採摘,反而會使小菇體枯萎。參差不齊形成菇蕾的菌板,則應間大留小的辦法進行採收,一潮菇可分2—3次采凈。採收時要整叢收,輕拿輕放,防止損傷菇體,不要把基質帶起。一潮菇采完後,應清理床面,將死菇、殘根清除干凈。 平菇除鮮銷外,在交通不便的鄉村和旺產季節,都可以進行加工,以調節淡旺季的供求 (4)鹽漬 鹽水加工腌平菇能存放一年左右,其風味不變,是目前我國平菇出口的主要加工方式,方法如下:(1)浸泡:將鮮菇放進6%的淡鹽水中浸泡3—4個小時;(2)殺青:將淡鹽水浸泡的平菇撈起用清水沖洗,然後放入盛有沸水的鋁鍋(或不銹鋼鍋)中,邊煮邊用木勺攪動,煮10分鍾撈出,此時菇為黃色。(殺青水可作平菇醬油原汁)(3)冷卻:將殺青後的菇倒入清水中充分冷卻,撈起瀝水20—30分鍾。(4)腌制:在缸中先放鹽再將開水沖進缸中溶解冷卻,使鹽水濃度為15—16%。用紗布濾去雜質後,把菇放入腌制三天,之後再換成23—25%的飽和鹽水,腌5—7天(不能讓菇露出水面)。(5)倒缸:每隔12小時倒缸換鹽水一次,每次換水其鹽水濃度必須保持23—25%。(6)封存:5—7天後菇出缸,並放在竹篩上瀝水8—10分鍾即可裝桶。裝後灌滿濃度20%的鹽水,封蓋即可運銷。 (5)短期貯藏的腌制:食堂、餐館或家庭可用鹽水浸漬短期保存。先配製好16——18%的鹽水溶液,切除菇腳雜質,用清水洗凈後即浸入鹽水之中。10分鍾後菇體脫水發軟,韌性加強,這時菇體由於脫水,重量減輕約20%左右。以後保持平衡。食用時撈起,用清水漂洗即可烹調食用,其風味、色澤基本不變。 6、病蟲害的防治 平菇菌絲生活力很強,生長速度快,而且具有抗雜菌能力。所以在制種與栽培過程中,菌絲發育階段管理得好,後期就不容易感染雜菌。甚至染了雜菌也照樣還能長菇。但是,在開放式生料栽培中培養料本身就陷藏著各種雜菌孢子,若在環境因子不適合平菇菌絲旺盛生長的情況下,其優勢則不再存在而雜菌容易泛濫成災。引起雜菌感染的重要環境因子是溫度和濕度。平菇菌絲生長的溫度范圍對所有黴菌也都適合,只是黴菌最合適的溫度和濕度略高些,因此,在菌絲培養階段,稍微疏忽溫度上升至28—30℃以上,若濕度也大,雜菌就猖獗起來。而且蟲卵也紛紛孵化,蟎類也隨之而來,病蟲害一旦蔓延之後就難以驅除,另外,平菇對敵敵畏極為敏感,低濃度的敵敵畏都會致使小菇蕾枯死。由於不能輕易用葯,只能以防為主,避免病蟲害發生。一旦發生,則採用生態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學防治三者結合的綜合措施來控制蔓延。 (1)控制主要的環境因子:針對溫度、濕度是引起病蟲害的主要原因,所以栽培過程中要採取相應預防措施。 ①溫度:根據各氣候條件,掌握各地區各品種的安全播種季節。如果人工控溫下栽培時,室溫不宜超過22℃。料溫不超過25℃。 ②濕度:培養料含水量控制在60—65%之間。菌絲生長階段的空氣相對濕度控制在70%左右。 (2)雜菌的預防:①培養料要新鮮,無霉爛變質,配料前先暴曬1—2天。②每次栽培前培養室及用具都要清洗、熏蒸。③生料栽培時,培養料盡量少加或不加有機氮源和糖類物質。④菌種量要大,加速菌絲生長速度,優先佔領養料,即制其它雜菌繁殖。⑤注意防鼠堵塞鼠洞。 (3)常見雜菌及其防治 栽培平菇時常見的雜菌有木霉、青黴、麴黴、脈孢霉、根霉、枝孢霉、粘菌、鬼傘類以及酵母等。在開放式栽培中,發現雜菌可用石灰粉遮蓋污染部位;封閉式栽培中可用注射器或滴管將殺菌葯液按比例稀釋後注射或謫到污染部位。常見的殺菌劑有高錳酸鉀一千倍液、甲基托布津一千倍液;多菌靈(含量50%)一千倍液,含量25%的五百倍液等。 (4)蟲害防治:平菇栽培時常見的害蟲有:線蟲、蟎類、蚋、鼠、蟻、蛞蝓、蝸牛、馬陸、果蠅、菇蚊等。葯劑防治可用2.5%溴氰菊脂乳劑二千五百倍液噴霧;用燈光和糖醋液誘殺蠅類;骨頭烤香誘殺蟎、蟻類;用鹽殺蝸牛、蛞蝓等。 參考資料http://www.yihua8.com/Technology_c/Technology_g/20061226/103845709.shtml
Ⅱ 香菇的做法
(岳德超 洪震)
香菇〔Lentinus edodes(Berk.)Sing.〕別名香蕈、冬菇、椎茸(日本)。屬擔子菌亞門,層菌綱,無隔擔子菌亞綱,傘菌目,傘菌科,香菇屬。一年生或多年生食、葯兩用真菌。主產亞洲,是亞洲的主要食用菌之一。產量約佔世界食用菌總產量的15%。目前,我國香菇產量已突破萬噸大關,約佔全世界香菇總產量的40%,僅次於日本,居世界第二位。香菇在日本農業產業中占很重要的地位,是日本農民的經濟來源之國內主產福建、浙江、江蘇、江西、四川、雲南、貴州、廣西等省區。香菇以子實體和菌絲體入葯。據分析,干香菇可食用部分佔72%,每100克食用部分中,含水分13g,脂肪1.8g,碳水化合物54g,粗纖維8g,灰分4.9g,鈣124mg,磷41.5mg,鐵25.3mg,維生素0.07mg,維生素B2 1.13mg,尼克酸18.9mg。香菇的鮮味成分是一些水溶性物質,其中主要成分是5′-鳥苷酸。其香味成分主要是香菇酸分解生成的香菇精,此外,香菇中還富含有維生素D原以及腺瞟呤等。性平、味甘,具有化痰理氣、健脾開胃、治風破血及保肝等功效。經常食用可增強人體免疫功能,抵抗疾病,如防治軟骨病、壞血病、各種粘膜炎及皮膚炎症、肝硬化、動脈粥樣硬化等。日本近年臨床驗證表明,香菇多糖具有延長垂危胃癌患者生命的作用。葯理研究結果證明,香菇多糖有抗腫瘤、抗病毒、增強免疫、降低膽固醇等作用。我國從發酵生產的菌絲體中提取香菇菌多糖,應用於臨床作為治療慢性肝炎、肝癌、消化道惡性腫瘤、白血病等症的輔助治療及用於預防和治療感冒都取得良好效果。
一、形態特徵
子實體群生或叢生,菌蓋3—20cm,早期凸出後漸平展,有時中央稍下凹,早期呈淡褐色,後變為紫褐色,表面有茶褐色或黑褐色鱗片,有時有菊花或龜甲狀裂紋。菌肉肥厚、白色、緻密、菌褶白色、稠密、彎生,寬約4mm,過熟或受傷時產生紅色或黑色斑塊。菌柄中生或偏生,白色,內實,纖維質,常彎曲,有時下方漸細,呈圓柱狀或稍扁,長3—6cm,粗0.6—1cm。菌褶表面被以子實層,其上有許多擔子或囊狀體,密生其上的擔子有四個擔子梗,每個梗上著生一個孢子,無色,光滑,橢圓形,大小約為6—7×3.5—4μm,孢子印白色(圖21—8)。
表21—2 不同菌株在PSA平板上比較(單位:cm)
除在PSA培養基上可形成菌核外,在土豆渣基質上也可形成菌核。
(三)深層培養
多數菌株易形成菌絲球,毛刺少,培養時間較長,發酵需10天。以蔗糖加葡萄糖混合碳源好。深層培養的菌絲,無明顯的鎖狀聯合,靜置後表面萌發的氣生菌絲,較易發現其鎖狀聯合。發酸液pH終值均偏低,對其在偏鹼條件下活性高的蛋白酶不利,為綜合利用,提高深層培養發酵液pH終值是應該考慮的。
三、栽培技術
雷丸生活史,雖可由菌核上發出子實體並產生成熟的孢子。孢子萌發為菌絲體,再形成菌核。但主要是菌核經菌絲體到形成新的菌核,人工栽培就是按照後者進行的。
(一)純菌種的人工分離培養
將新鮮菌核以自來水把外皮洗刷干凈,再浸入75%酒精中泡3分鍾,然後蘸0.2%金黴素水溶液。以無菌操作剖開菌核,取其內部組織約3—5mm2的組織塊,置PDA或PSA平板上,25℃恆溫培養。一周即生白色菌絲體,挑取其先端轉入新的斜面培養即獲得母種。每一菌核可分一菌株。因產地及菌核本身老嫩程度不同,萌發菌絲快慢不同。嫩菌核不如老菌核堅硬,但易於剖開分離。老菌核可用清水泡1—2天,或用干凈濕沙埋藏兩天再分離,可便於操作。
(二)瓶內培養
洪震用福建產野生雷丸分離菌種,一級母種用PSA培養基,二級及三級均用木屑培養基。基質組成為雜木屑70%,米糖(新鮮)18%,紅糖1.5—2.0%,碳酸鈣1%左右,將母種接入木屑培養基中,置24%左右的環境中培養。待菌絲長滿瓶之後置室溫下培養。4—5個月之後將木屑挖出,可看到木屑中埋著2—3個雷丸,呈淡黃色。每個有拇指大小。剖開後內呈白至淡黃色,質地粗,呈細的粒狀物。看來室內利用木屑栽培雷丸菌核是可行的,但時間相當長。
(三)田野山林栽培
雷丸原均野生,近年來貴州省一些地區進行人工培育試驗,利用當地的資源,以野生雷丸為引子,栽培獲得成功,具體方法如下:
1.選地
宜選排水好的疏鬆乾燥土壤,山林或林邊耕地的田邊,地角、房前屋後均可種植,但忌選粘重黃泥地。
2.備料
除松、杉、樟、柏外,其它如楓香、青岡、楊樹、栗樹、馬桑均可,其它藤本及竹蔸,樹根亦行。以胡頹子、桂樹為好。將樹砍成70—90cm木段,干鮮木段各一半。並收集大量枯枝落葉和部分半腐爛的木材備用。在生長雷丸處,生長有白
Ⅲ 蘑菇怎麼種植
一、菌種的製作
該菌株適宜在完全培養基上生長,製作、接種、培養方法同常規。原種和生產培養基採用麥粒培養基,配方為:麥粒87%、發酵後的干培養料10%、石灰1.5%、石膏1.5%。小麥先用石灰水浸泡2天後用水沖洗干凈,使小麥表面ph值在7.0左右,然後拌入石膏和切成長1厘米以下的發酵後的栽培料裝瓶、滅菌。
二、栽培技術
1.栽培料配方。於麥稈(於稻草)60%、於雞糞30%、米糠7%、石膏2%、石灰粉1%左右。
2.栽培料的發酵堆制。採用兩次發酵堆製程序。第一階段(一次發酵階段)在遮雨逢下進行,發酵堆料大約經過14-16天後進入第二階段(二次發酵)的堆制。二次發酵階段一般經過幾個階段及步驟(1)經過一次發酵的堆料轉入二次發酵通道後,關閉通道口和風機讓其自然發酵升溫,約16-20小時後溫度升至50攝氏度左右。(2)適當通入熱(蒸)氣使升溫過程持續進行,達到58攝氏度後開啟調節設備,便堆料溫度控制在58攝氏度-61攝氏度,持續6-7小時,以殺死各種有害微生物和害蟲。(3)將堆料調控到47-49攝氏度持續5-7天。(4)打開風機,使堆溫下降到室溫,嗅不到氨氣味時為止。
3.播種栽培管理。可用各類空閑房、專用蘑菇房、地下隧道等場地栽培。將經過二次發酵的培養料放入菇床,然後播菌種,並使菌種和栽培料充分混合,播種量為100公斤料3瓶菌種。播種後表面覆一張干凈的報紙,然後關閉菇房,最好將菇房溫度調節到25攝氏度左右,如果無控溫設備,也可在自然溫度下發菌,20-25天後,菌絲全部吃透培養料,此時在菌床表面(或袋、塊表面)覆土材料的含水量可控制在70%-75%。覆土後繼續在25攝氏度黑暗條件下培養1周或自然條件下培養7-14天。
4.出菇管理。該菌株從播種到出菇一般需要35-40天。覆土後當菌絲發至表面時,開始進行出菇管理。此時菇風換氣3-5天。第一潮菇採收後要清潔表面,停止噴水4天,然後再按出菇管理為方式管理,就可以採收第二潮菇,每潮菇一般歷時3-5天。第一潮菇採收後要清潔表面,停止噴水4天,然後再按出菇管理方式管理,就可以採收第二潮菇。一般可採收四潮菇,其中第一、二潮菇占總產量的80%左右。
5.采菇。該菌株是適於鮮銷的蘑菇新品種,菇形大小適中。當菇生長到菌蓋離開菌柄,菌膜出現時及時採收,可獲得優質蘑菇,有較長的銷售期。採收後依據大小分級,迅速送到市場銷售。 雙孢蘑菇栽培技術
雙孢菇屬於擔子菌亞門,傘菌目、傘菌科,蘑菇屬。目前我國栽培的雙孢菇都是白色變種,主要適用於賣鮮品,或加工成罐頭。
雙孢菇的菌肉肥嫩,並含有較多的甘露糖、海藻糖及各種氨基酸類物質,所以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據測定每100g干菇中含蛋白質36—40g、脂肪3.6g、碳水化合物31.2g、磷718mg、鐵188.5mg、鈣131mg、灰分14.2mg、粗纖維6g,此外還含有維生素B1、B2、Vc,尼克酸等,由於它的營養比一般蔬菜高,所以有「植物肉」之稱。
雙孢菇具有一定葯用價值,對病毒性疾病有一定免疫作用,所含的蘑菇多糖和異蛋白具有一定的抗癌活性,可抑制腫瘤的發生,所含的酪氨酸酶能溶解一定的膽固醇,對降低血壓有一定作用,所含的胰蛋白酶、麥牙糖酶等均有助於食物的消化,中醫認為雙孢菇味甘性平有提神消化、降血壓的作用。
雙孢菇人工栽培始於法國路易十四時代,距今約有300年。我國人工栽培在1935年開始試種,栽培1m2雙孢菇需要投入10元左右,可產雙孢菇5—10kg。經濟效益很好。
一、生長發育條件
1、營養:蘑菇是一種腐生真菌,完全依靠培養料中的營養物質來生長發育。蘑菇可以利用的碳源有葡萄糖、蔗糖、麥芽糖,澱粉、維生素、半纖維素及木質素等,必須依靠其他微生物以及蘑菇菌菌絲分泌的酶將它們分解為簡單的碳水化合物後,才能吸收利用。蘑菇可以利用的氮源有尿素、銨鹽、蛋白腖、氨基酸等,蘑菇生長還需要一定的磷、鉀、鈣等礦質元素及鐵、鉬等微量元素。因此,配製培養基時,除了用糞草等主要原料外,還要按照一定的比例加尿素、硫酸銨、過磷酸鈣等化肥以及石膏、石灰,以滿足蘑菇生長發育的需要。
2、溫度:菌絲生長的溫度在5—33℃之間,其最適溫度為23—25℃,低於5℃生長緩慢,高於25℃菌絲生長雖快,但纖細無力,容易衰老,超過32℃菌絲易衰或發黃、倒狀,以至於停止生長。
子實體在7—22℃均可形成,以15—18℃為最適宜,在此溫度范圍內,出菇期僅維持3個月左右。在13—18℃范圍內,出菇期可維持6個月。在較低溫度下所形成的子實體潔白、粗壯、菇形園整、肉厚、產量高。在子實體形成期間,尤其是從幼蕾到幼菇階段,溫度只能維持原溫,不可使之回升,否則會造成大批薄皮硬開傘菇或大量菇蕾萎縮死亡。因為菌絲實質上象相互連通的「管子」,在較低溫時菌絲相互扭結,形成菇蕾,養分藉助菌絲細胞中原生質的流動集中運往菇蕾供生長發育,若溫度回升,尤其是較高溫度時間偏長,菌絲又把菇蕾中的養分輸送給周圍的菌絲,供菌絲蔓延生長,結果使大批幼菌蕾死亡。孢子散發的溫度以18—20℃為最好,若超過27℃,就是相當成熟的子實體,也不會發出孢子。孢子萌發的溫度以24—26℃為最佳,過高或過低都會延長萌發時間或不萌發。
3、水分和濕度:蘑菇在生長期間需要的水分來源於培養料覆土和栽培場所的空氣相對濕度。在蘑菇菌絲生長階段,要求培養料的含水量在60—65%。低於50%菌絲生長緩慢,絨毛菌絲多而纖細,不易形成子實體;高於70%培養料內氧氣含量減少,蘑菇菌絲體生長同樣會受到影響。覆土層的濕度應保持在18—20%左右,過干會影響菌絲體和幼菇發育,並使蘑菇品質下降。出菇期間,空氣相對濕度應控制在85—90%之間。若超過95%,菌蓋上會長期留存水滴,容易發生各種細菌性病斑;若低於70%會使菌蓋表面變硬,甚至發生龜裂,易空心;若低於50%,小菇蕾會枯萎死亡,停止出菇。
4、空氣:蘑菇屬好氣性真菌,無論是菌絲生長階段還是子實體發生期間,都需要充足的新鮮空氣。在發菌階段CO2濃度應控制在0.034—0.1%內。出菇階段若超過0.1%,則菌蓋小,菌柄細長,極易開傘;若CO2濃度高於0.5%,就會抑制子實體分化,停止出菇,同時培養料內的絨毛菌絲生長旺盛,長到覆土的表面。因此,應及時通風換氣,供以充足的新鮮空氣。
5、光照:蘑菇生長不需要光線,整個過程可在完全黑暗條件下進行。在黑暗環境下長出的子實體顏色潔白、朵形圓整、質量較好。但子實體生成時,最好能有散射光的刺激,此時,菇房光線也不宜過亮,如光線過亮菇體表面易乾燥變黃,品質下降。
6、酸鹼度(PH值):蘑菇菌絲在PH值5.8—8.0之間均可生長,最適宜的PH值是7左右。由於菌絲體在生長過程中會產生碳酸和草酸,這些有機酸積累在培養料和覆土層里會使菌絲生活的環境逐漸變酸,PH值下降。因此,在播種時,培養料的PH值應調節至7.8—8.0之間;土粒的PH值調至8.0左右,這樣既有利於菌絲生長,又能抑制黴菌的發生。
二、要點
流程:備料→預濕→建堆→翻堆→作床→進棚→播種→發菌管理→覆土→出菇管理→採收
(一)培養料的配方及對各種料的要求(按240m2計算)
1、配方:稻草2900kg、干牛糞2900kg、尿素40kg、碳酸氫銨25kg,過磷酸鈣75kg、石灰100kg、餅肥100kg。總計6050kg,每m233.6kg。
2、培養料的准備:(1)稻草要選擇鮮黃無霉變,曬干。凡是霉爛被雨淋過的稻草均不能用。
(2)牛糞的純度要求在80%以上。如含土多,要適當增加牛糞的用量。邊收集、邊曬干,粉碎後備用,防止霉變和雨淋。牛糞粉碎後糞團直徑不超過1cm,牛糞最少也不能少於500kg。
(3)糞草的比例一般為4:6或5:5,糞少草多時應加餅肥。
在配製培養料中,糞過多、草少,培養料通氣差;而草多糞少、培養料雖通氣性好,但養分差。因此堆制時,除糞草外,還應增加餅肥和化肥,以補充養分,增加鬆通性。
(二)培養料堆制前的處理方法
1、發酵時間:用稻草加牛糞堆料發酵,需要20—25天。
2、培養料的預濕:先把稻草切成15—30cm長,浸入水中30分鍾左右撈出,堆放1—2天,每天在表面噴水2次。
3、預堆:稻草預濕1—2天後。把預濕的稻草鋪成寬2.2m 高 30 cm長18m的堆,然後在稻草的表面撒一些石灰,用水噴淋一次,使石灰粉滲入稻草內,再撒上少量的碳酸氫銨,然後再鋪上一層稻草,如此類推直到堆完,每次一般用4kg碳酸氫銨和8kg石灰。
4、其他料的預濕:稻草預堆前一天將牛糞、餅肥、用1%的石灰水調濕,含水量為手握料,指縫間有水滴2—3滴即可。
(三)建堆及翻堆
1、建堆前的准備:建堆前把過磷酸鈣、尿素、石膏、碳酸鈣,粉碎後混合均勻,然後再與預濕好的牛糞、餅肥,充分混合,配成混合料。
2、建堆:預堆後2天進行。建堆時含水量以用手擰稻草後滴4—5滴水為宜。把預濕後的稻草鋪在地面上,厚度30cm,寬度2.2m,長度18m,然後再撒上混合料,用量為配合總量的1/6。從第二層到第六層稻草每層厚度均為30cm。混合料的用量每次都是總量的1/6,操作與第一層一樣。建堆高度為1.8m,堆頂成龜背形。堆料時要作到底層不澆水,中層少澆水,上層多澆水,一直到料堆周圍有水溢出為止。一般這樣堆的料在第4天左右,料溫會升到70℃左右。培養料堆制後用草簾覆蓋,下雨前用塑料薄膜覆蓋。
3、第一次翻堆:建堆後5—7天,當料溫達最高溫度65—70℃開始下降時進行翻堆。翻堆時要把料抖松,讓料中氨氣散發出去,並把表面和底層料翻在中間,把中間的翻到兩邊,每棚料加敵敵畏2.5斤兌水分層噴勻。如遇雨天,及時用薄膜蓋好,雨停後馬上掀開薄膜,以防氨氣過重。
4、第二次翻推:第一次翻堆後5—6天,進行第二次翻堆,翻法同前。堆寬度應縮小至2 m,高度、長度不變,每間隔1.5m插一個粗12—15cm的木棍,待堆重新建完後再撥出去,作為通氣口,散發出氨氣等濁氣。
5、第三次翻堆:在第二次翻堆後5天進行,方法同上。翻堆時調節PH值7.8—8,偏低時加石灰水,偏高時加清水。料溫超過60℃時,每間隔1.0m,放一個排氣口。
6、第四次翻堆:第三次翻堆後4天翻堆。含水量65—70%,每棚用甲醛1.5斤兌水噴勻。要進行室外簡易二次發酵(時間2—3天)。
7、根據發酵的溫度和發酵的程度,如料溫經發酵幾天後開始下降,就須進行翻堆,或連續2—3天達80℃左右,也要進行翻堆,翻堆的情況一定要靈活掌握。
(四)進棚前堆制發酵的培養料的質量標准
1、培養料的顏色呈棕褐色。
2、稻草柔軟,且有彈性,稻草和牛糞等原輔料混合均勻。
3、料的含水量為65%,手握一把料指縫間有水印,並有水滴1-2滴的狀況為准。
4、PH7.5左右。
5、無病蟲雜菌,無糞塊臭味、酸味、氨味等不正常的氣味,具有蘑菇特有的香味。
(五)進棚
1、消毒殺蟲:進棚前在傍晚先用辛硫磷0.5kg把整個菇棚進行殺蟲一次。
2、鋪床面時,先撒一部分石灰,應把稻草細料混勻,鋪料時不要壓實,要平整,中間比邊緣厚2—3cm。
3、培養料的厚度20cm左右。
4、把料鋪好後,棚內過道清理干凈,把所有的工具放在棚內關閉好門窗。
5、每棚(240m2)用甲醛2.5kg,採用熏蒸消毒法熏棚24小時。
6、24小時後打開棚門窗,通風換氣,直至無甲醛、氨、臭等異味。
7、測完培養料的溫度在28℃以下,PH值7.5左右,開始接種。
(六)播種
1、若是在晴天,最好安排在下午3點以後。
2、播種量為每m2 1—1.5瓶菌種。
3、播種用的工具用3‰的高錳酸鉀溶液清洗,再用干凈紗布擦乾。
4、先取菌種總量的一半,散播在料面上,後用手指插入料中,稍動幾下,使麥粒落入料面下2—3cm處,然後把剩餘的一半種子散在料面上。
5、用木板或盆底輕輕的在料表面輕拍一下。
6、用草紙或報紙蓋在料的表面。
(七)發菌管理
1、勤觀察棚內溫度和料內溫度,料內溫度最高不超過29℃,最適為22—27℃。
2、三天內棚內溫度不高就不用通氣,三天後報紙取掉。
3、三天後菌種正常萌發即可微通風,七天後可加大通風量,促進菌絲往料中生長,直至菌絲到四分之三處准備覆土。
(八)覆土
1、准備:河泥土和粘土較好,在覆土前挖掉地表約20cm,然後把土打碎放在陽光下曬幾天過篩。
2、在覆土前三天,每棚把40kgCaCO3、50kg過磷酸鈣充分混合均勻,用石灰水把覆土材料調濕,要求覆土材料的PH值為7.5 左右,含水量以手捏成團,丟下即散的程度,堆成1m高左右用塑料布蓋上,在覆土前12小時揭開。
3、覆土前3—4天,把菇棚料面稍作整理,料面不能凹凸不平,若料面干,在前2—3天用PH值7.2的石灰水,勤噴輕噴調節成濕潤的狀態。
4、在覆土前每棚用少量的水拌入0.5kg辛硫磷充分混勻,採用輕噴、細噴法,噴在料的表面。
5、覆土:用干凈的小盆取覆土材料,輕撒在料面上,厚度為2.5—3cm。
6、覆土後前5—7天關閉通風口,促使菌絲向土層生長,菌絲爬土後,加大通風量,覆土表層再撒一層不加營養的細土,厚度為看不到菌絲為宜。
(九)關於最佳播期
雙孢菇的最佳播期為9月5—15日,最晚不能超過9月25日。播期過晚,溫度下降影響秋菇的產量,每晚播7天,影響一薦菇的採收。因此,要求在8月10日前必須完成稻草的預濕工作,爭取在10月10日左右開始出菇。
(十)對菇棚(冬暖式大棚)的要求
1、棚體要牢固,排水通暢,棚內過道不積水。
2、棚內覆蓋物要厚一點,棚內最高溫度22℃最低5℃。
3、菇房北牆上、下留有兩排通風口;南牆有通風口,東西牆與走道相對留有通風道;標准棚8m寬,30m長,東西走向;棚建在地勢較高挖深1m不出水;棚里四趟菌床,中間3個過道寬66cm,兩側靠牆菌床寬1m,中間兩床寬1.2m;過道挖出的土作前後牆,前牆高30cm,後牆高1.2m。
(十一)採收
播種後,35天左右開始出菇。第一茬出菇量較大,要及時安排採摘。採摘的標準是傘徑3—3.5cm以內,柄長在0.5cm以內。
Ⅳ 雙孢菇種植技術_雙孢菇種植技巧
大家知道怎麼 種植 雙孢菇嗎?下面一起來看看我為大家精心推薦的雙孢菇種植的技術,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雙孢菇的種植技術
建造菇棚
1、簡易地棚式:說明:實驗性種植,100-200平方,投資3000元左右。
第一步:利用以前種植蔬菜的簡易小棚,不搭設立體棚架,直接地面栽培。
第二步:准備 牛糞、秸稈,8月份備料,高溫堆肥,一次性備料成功,不要二次發酵。
第三步:直接購買栽培菌種,9月初根據適宜的溫度,適時播種。
2、塑料大棚式:
說明:實驗性種植,500平方左右,投資2萬元左右。
第一步:利用以前種植蔬菜塑料大棚,搭設立體棚架,每層高60厘米。
第二步:准備牛糞、秸稈,8月份備料,高溫堆肥,使用二次 發酵技術。
第三步:直接購買栽培菌種,9月初根據適宜的溫度,適時播種。
3、舊房屋改造式:
說明:實驗性種植,根據房屋高度搭設立體棚架,根據種植面積計算投資金額,一般每平方30元左右。
第一步:利用廢舊廠房、廢舊農舍、廢舊地瓜大屋窖、廢舊防空洞等,根據實際情況搭設棚架,每層高60厘米。
第二步:准備牛糞、秸稈,8月份備料,高溫堆肥,使用二次發酵技術。
第三步:直接購買栽培菌種,9月份根據適宜的溫度,適時播種。
4、標准菇棚式:
說明:建設框架式溫室大棚或者房屋式菇棚,屬標准化、規模型模式。
第一步:聘請技術員,設計生產方案和管理方案。
第二步:准備牛糞、秸稈,8月份備料,高溫堆肥,實行二次發酵技術。
第三步:由技術員自己生產栽培種,9月份根據適宜的溫度,適時播種。5、企業化生產模式:
說明:屬資金雄厚的或者國家投資的項目,可以不分季節實現全年種植。
第一步:聘請技術員,設計生產方案和管理方案。
第二步:准備牛糞、秸稈,機械化備料上料。
第三步:標准化生產菌種,採取控溫方式,全年工廠化栽培。
菇棚管理
棚溫過高或過低,含水量過大、滲水、菌絲自溶、盲目用葯、菌絲生理不成熟等,均可導致不出菇。溫度降至8℃以下時一般不再出菇,採取生火爐等方式加溫也無法滿足正常出菇時,應進入冬季管理階段。打開通風孔使棚溫繼續下降,但要始終保持遮陰條件,不能讓直射光進入。不再噴水強通風,使棚內溫度降至60%以下。
降濕後覆土很快失水,一般含水率可達20%以下,甚至更低,至春季氣溫回升後含水率可降至10%左右,土面發白呈鬆散狀。停止用水後噴灑“賽百09”300倍液,以後每隔15天噴一次。噴施5% 氯氰菊酯乳油100倍液,殺滅殘存害蟲,棚外地面解凍後每隔10天噴施一次。撒施滅鼠葯,防治老鼠危害菇床。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安裝水溫空調,升溫至15℃左右,這樣就能在冬季源源不斷的產出鮮菇供應市場。
原料配方
種植雙孢菇用的牛糞以干牛糞為好,牛舍建設的時候,後牆面都留有出糞口,堆放糞便的地方做成水泥地面,向外傾斜,外側開溝,以便清理牛舍的時候是牛糞和牛尿初步分離,牛糞成堆,牛尿流向沼氣池。牛糞堆放瀝水後,及時拉到曬糞場晾曬。曬糞場沒有特別的設施要求,通風 向陽的空地即可。根據場地大小,將濕牛糞攤開,厚度適當,讓其自然曬干,曬成牛糞餅。切記:晾曬時不要隨意翻動,越翻動越不容易曬干,即使曬干最後也是粉狀不易儲存。
牛糞曬干後,用 編織 袋包裝儲存備用,有條件的可以室內儲存,防止霉變。
牛糞的晾曬不是高深的學問,各地可以根據各地的情況,根據季節的不同,靈活運用晾曬 方法 ,歸根結底是把牛糞曬干成餅狀以便儲存。
1、100平方米雙孢菇備料配方標准
關於雙孢菇培養料配方,我們所接觸到的技術光碟、文字資料、 網路傳媒等等,往往標准不一。很多朋友電話詢問,有沒有一個較為標準的備料模式?應該說:凡是實踐過的各種配方,都是可行的配方方案,總的來說,是要根據所在地的資源優勢合理選擇配方模式。
臨泉縣通用的標准,以牛糞稻草為主要原料來配方,每100平方米需要准備的材料如下,供大家參考:
牛糞3000市斤;稻草5000市斤;磷肥200市斤;石膏粉150市斤;尿素10市斤;石灰150市斤;餅肥200市斤。
有的資料提到雙孢菇專用肥,我們臨泉縣從來沒有使用過、也沒有推廣過任何專用肥,在這里做一個聲明。
2、堆制發酵。堆制時間一般掌握在8月上旬為宜。①預堆:先將稻草用清水充分浸濕,堆成一個寬2-2.5米、高1.3-1.5米、長度不限的大堆,預堆2-3天。同時將牛馬糞碾碎、加水調濕後堆起。②建堆:先在料場上鋪一層厚15-20厘米的稻草,寬1.8-2米,長度不限。然後撒上一層3-4厘米厚的牛馬糞,再按比例撒入磷肥和尿素,依次堆高1.3—1.5米。從第二層開始加適量的水,每層稻草鋪上後均要踏實。③翻堆:翻堆一般應進行4次。在建堆後6-7天進行第一次翻堆,同時加入石膏粉和 石灰粉。此後間隔5-6天、4-5天、3-4天各翻堆一次。每次翻堆應注意上下、里外對調位置,堆起後要加蓋草簾或塑料膜,防止料堆直接日曬、雨淋。
3、發酵標准。堆制全過程約需25天左右。應達到如下標准:培養料的水分控制在65%-70%(手緊握稻草有水滴浸出而不下落),外觀呈深咖啡色,無糞臭和氨氣味,草糞混合均勻,鬆散,細碎,無結塊。
培養料配方合理才能正常出菇,否則會導致氣生菌絲多、病害嚴重、遲遲不出菇。基本配方:麥草3000公斤、牛糞粉3000公斤、 過磷酸鈣60公斤、尿素60公斤、石灰粉80公斤、石膏粉80公斤、碳酸鈣90公斤、“賽百09”1.5公斤、食用菌三維營養精素(拌料型)1.44公斤。發展沼氣較好的地區可以加入適量沼渣,也可以採用沼液拌料。培養料的發酵處理關系著栽培能否成功,生產上存在培養料發酵不均勻、原料生熟不一、酸化等現象,導致 發菌困難、污染嚴重、出菇難。建議改用二次發酵技術,使培養料發酵均勻一致。習慣採用一次性發酵的,翻堆時按照“內外相換、上下相調”的原則,不要“一邊倒”式翻堆,並在進棚前對培養料含水率、PH值等進行檢查調整。
品種選用
防治雙孢菇低溫期不出菇難出菇 措施 ,根據山東、河北、河南、江蘇、安徽等地的氣候條件,宜選用As2799雙孢菇品種,引進其他品種前應先小范圍試驗,適宜本地栽培後再大面積推廣。另外,引進 菌種本身種性退化,制種技術欠缺、操作不規范,菌種多次傳代保存,以四級甚至五級菌種作為三級種播種等,均會影響出菇。退化菌種表現為接種後萌發慢、菌絲弱、 發菌慢、 抗逆性差。遲遲不出菇或出菇少,嚴重者病害肆虐,導致生產失敗。防治菌種退化最好掌握制種技術,直接制種用於生產,無制種條件的需購買正規三級種栽培。
播後管理
先在棚內菇床上鋪一層3厘米厚的新鮮麥秸,再將發酵好的培養料均勻地鋪到菇床上,料層厚15-20厘米為宜。然後按每立方米空間用高錳酸鉀10克加甲醛20毫升熏蒸消毒,24小時後打開門窗難通風換氣。當料溫降到28°C以下時即可播種,每平方米用500毫升瓶裝的 菌種一瓶。將菌種均勻地撒在料面上,輕輕壓實打平,使菌種沉入料內2厘米左右為宜。
播種後3天內適當關閉門窗,保持空氣濕度80%左右,以促使菌種萌發。注意棚內溫度不能超過30°C,否則應在夜間適當通風降溫。播種後15天左右,當菌絲基本長滿料層時進行覆土。覆土方法:選擇 吸水性好,具有 團粒結構、孔隙多、濕不粘、干不散的土壤為佳,每100平方米菇床約需2.5立方米的土。先拌入1.5%-2%的石灰粉,再用5%的 甲醛水溶液將土滲透,待手抓不粘、抓起成團、撒下就散時進行覆蓋,覆土厚度2.5-3.5厘米。
覆土後調節水分,使土層含水量保持在20%左右。覆土後的空間濕度應保持在80%-90%,溫度13-20°C(最佳溫度15-18°C)。應視土層干濕狀況適時噴水,嚴格控制溫、濕度是雙孢菇優質高產的關鍵。
病蟲潛伏於培養料中,播種後對雙孢菇菌絲造成危害,導致出菇困難或不出菇。
解決方法:徹底清理菇棚及周圍環境衛生;用“百病傻”處理覆土, 發菌和出菇階段每隔3~7天噴施一次;在菇棚通風口和進風口出撒施石灰粉,以防害蟲爬入。
生長要素
【養料】雙孢菇是一種糞草腐生菌,不能進行光合作用,配料時,在作物秸稈(麥秸草、稻草)中加入適量的農家糞(如牛、羊、馬、豬、雞和人糞尿等),還須加入適量的氮、磷、鉀、鈣、硫等無機養分。合理的配方是獲得高產的一個重要基本條件。
【溫度】雙孢菇 菌絲體生長溫度范圍4℃-32℃, 最適溫度22℃-25℃;子實體生長溫度范圍5℃-25℃,最適溫度14℃-18℃。
【濕度】培養料的含水量以60%左右為宜,覆土的含水量16%-20%。菌絲體生長階段空氣相對溫度60%-70%,子實體生長階段85%-95%,過干或過濕對菌絲體生長都不利。
【酸鹼度(PH)】雙孢菇宜偏鹼性,偏酸對菌絲體和子實體生長都不利,而且容易產生雜菌。菌絲生長的PH值范圍是5—8,最適7—8,進棚前培養料的PH值應調至7.5-8,土粒的PH值應在8—8.5。每採收完一期菇噴水時加少許石灰,以保持PH值,抑制 雜菌孳生。
【空氣】雙孢菇是一種好氣性真菌,因此要有良好的通風條件。
【光照】雙孢菇的菌絲體和子實體均不需要光,但在一般散射光的條件下還是可以生長的,但不能強光照射。子實體在陰暗的環境下長得潔白、肥大,若光線太強,長出的子實體表面硬化,畸形菇多,商品價值差。
採收加工
當蘑菇長到直徑2-4厘米時應及時採收,若採收過晚會使品質變劣,並且抑 制下批小菇的生長。採摘時,用手指捏住菇蓋,輕輕轉動採下,用小刀切去帶泥根部,注意切口要平整。採收後在空穴處及時補上土填平,並噴施一次1%的葡萄糖、200倍的太陽花豐產王或綠風95,以促進小菇生長,提高產量和品質。
雙孢菇鮮食最佳,不宜久放,規模種植時,可做成罐頭,出口換匯。大面積發展雙孢菇,必須考慮深加工問題,否則,產品積壓變質,就會造成損失。
雙孢菇的架式栽培方法
1、 菇房、床架結構 菇房東西長19.6m,南北寬9m,前後牆高2.5m,山牆高3.5m。牆用石灰泥壘磚。外面水泥抹縫;裡面先用石灰泥抹一遍,再用石灰泥刷一遍。前後牆對著走道上下分別留4個25cm×20cm的通風窗,第1個通風窗距地面20cm。前牆兩頭留門,寬1.0m,高1.8m,地面鋪磚,水泥灌縫。房頂用竹桿薄膜搭建。床架長7.8m,寬1.5m,高2.3m,共5層。第1層距地面10cm,以上各層層間距55cm。靠前牆1個東西走道寬0.7m;10個南北走道,每個寬0.65m,栽培面積共500平方米。
2、 栽培時間安排 雙孢菇栽培一般在春秋兩季。我市麥草栽培預濕時間為8月5~15日;播種期9月5~15日;而棉子殼預濕時間為9月10~15日;播種期為9月15~20日。
3、 菌株選擇 選擇高產、抗雜能力強、適應性廣的As2796菌株。
4、培養料配方 (按實際栽培面積100平方米計算)①麥草3000kg,鮮雞糞3.5立方米(或干雞糞900kg),尿素35kg,過磷酸鈣35kg,石膏粉100kg,石灰粉50kg,碳酸鈣50kg;②棉子殼1500kg,雙孢菇專用肥100kg,石膏粉30kg,石灰粉15~20kg。
5、培養料制備
5.1、麥草料制備 ①前發酵:按照時間安排,預濕麥草。預濕越透、越勻越好,做到寧濕勿干。具體方法有兩種:一是在事先挖好的坑中用0.5%石灰水浸泡,吸足水分後撈出與預堆的雞糞按比例拌勻建堆;二是在硬質地面上平鋪麥草40~60cm後,噴水讓其充分吸收;第2日堆成高1m的堆,在其周圍噴5%石灰水;第3日繼續噴水,最終使麥草濕透而勻,含水量達60%左右(抽出幾根麥草,用手絞擰,能見水滲出)。但應注意不要在預濕中直接撒石灰粉。同樣與預堆雞糞按比例充分拌勻。建堆前1日,在堆底撒一層石灰粉或灑一遍10%的濃石灰水,第2日建堆時把尿素均勻加入拌好的麥草內,同時把局部沒有濕透的麥草放在事先挖好的水坑內浸泡後放在堆頂,南北堆向,寬1.6~1.8m,高2m左右,長度不限,四周垂直,堆頂呈龜背形,覆蓋草苫。第2日開始測溫,每2~3h測1次,待溫度升到65℃時,保持3~4d,第1次翻堆,翻堆前堆底留好通風道或墊好木棍,結合翻堆,調節好水分,使含水量達75%左右(用手緊握培養料,滴出10滴水左右),同時,把石膏粉也均勻加入;翻堆時料偏酸,可用2%~5%的石灰水調節pH8.0,堆高、寬不變,長度縮短。翻完堆後把堆周圍的雜物清掃干凈。第2日開始測溫,待溫度再升至65℃,保持3~4d。進行第2次翻堆。翻堆前,先把堆周圍的培養料用噴霧器噴濕,也可先把堆外表的乾料集中到一塊噴水使其濕透,翻堆時放進堆的中上部,含水量調到72%左右,pH值7.8。翻堆後仍然按照65℃保持2.5~3.0d後第3次翻堆。翻堆前同樣留好通風道或墊好木棍,通氣發酵,保持2.5~3.0d。一般調水適當,堆溫正常,前發酵翻3次堆即可,若調水不當,或料溫偏低,還要進行第4次翻堆。每次翻堆後,料堆表面要噴灑0.5%的敵敵畏和80%的溴氰菊酯1000倍液。②二次發酵 (後發酵):麥草料二次發酵又分菇房外二次發酵和菇房內二次發酵兩種。對菇房外二次發酵場地首先進行一次徹底清理。然後噴灑80%的溴氰菊酯1000倍液;並撒一薄層生石灰粉(以不露地表為准)。用磚壘好通風道(磚與磚間隔5~8cm)、拔氣筒(最好用磚壘成磚籠,四面通風)後,按南北方向堆料,堆高1.5m,寬1.2m,長20m左右,頂部呈龜背形,四面垂直。料堆建好後,堵住拔氣筒,第2日上午9∶00前用塑料薄膜罩住堆料,薄膜與培養料間距20~30cm,為便於操作,間距可大些。待間距內氣溫升到45℃左右時,用適量高錳酸鉀加甲醛熏蒸。熏蒸後溫度升到57℃時,密閉8~10h。培養料經嚴格消毒後,有計劃地控制拔氣筒與通風道,使培養料在50~55℃內發酵5~7d,然後拔開所有通風道與拔氣筒,待培養料溫度迅速降至28℃以下時,進房鋪料、播種。對菇房內二次發酵,可將前發酵好的培養料均勻鋪在床架上,密封菇房門窗後,向菇房內通入熱蒸汽,溫度達到60℃左右,保持8~10h,然後緩慢降溫到45~55℃,保持4~5d,快速降溫至28℃進房鋪料、播種。
5.2、棉子殼料制備 選擇水泥地做發酵場地,若不是水泥地,應鋪一層塑料膜。首先將發酵場地打掃干凈,然後噴灑一遍80%的溴氰菊酯1000倍液,再撒一層生石灰粉。按時間安排,將棉子殼及其輔料混合均勻,使料水比達1∶1.7~1.8。建堆前,用磚壘好“非”字形通風道,以通風道為中心建堆。堆高1.2m,寬1.2~1.5m,長度酌情而定,頂部呈龜背形,邊緣坡度越小越好。然後,表面噴一遍0.5%的敵敵畏,覆蓋草苫。待溫度升到60℃時,保持18~24h,進行第1次翻堆、整平;待溫度再升到60℃時,同樣保持18~24h,進行第2次翻堆,如此翻3次。每次翻堆後,料堆表面噴灑0.5%的敵敵畏加80%的溴氰菊酯,第4次翻堆時,每隔1m,在通風道上壘拔氣筒。料堆整理好後,用塑料薄膜罩住,薄膜離料面20~30cm,待間距內溫度升到45℃左右時,按5000kg料用高錳酸鉀0.5kg+甲醛1kg熏蒸、發酵。其間,控溫在45~55℃,用拔氣筒開與閉,調節溫度高低。4~5d後,拔開所有通風道與拔氣筒,待料溫降到28℃以下時,鋪料、播種。
6、菇房消毒、鋪料、播種 進料前1日,菇房再進行消毒滅菌1次。按1立方米空間用甲醛10mL,高錳酸鉀5g進行熏蒸。第2日將溫度降至28℃以下的培養料平鋪在菇床上,厚20cm左右。播種前,若培養料偏干可進行調水,使培養料含水量達65%~68%。將選好的菌種掰成顆粒狀,接觸菌種的一切工具及手用1%高錳酸鉀水消毒。先將50%菌種均勻混播在料的上半部,再將50%菌種撒播在料表面;棉子殼培養料則把30%的菌種均勻混播在料的上半部,再把70%的優質菌種撒播在料表面。一般用菌種1.5瓶/平方米(750mL/瓶)。播好後整平、輕輕壓實、蓋膜。
7、發菌管理, 蓋膜後3~5d內關閉門窗,控溫在25~26℃,相對濕度控制在75%左右。料溫超過28℃,夜間通風降溫;料溫低於20℃時,用蒸汽加溫。7d左右菌絲基本封面時,揭去薄膜,經常通風換氣。當菌絲吃料已達1/2深度時,撬動料層1次。發菌期間,預防各種雜菌、蟲害發生。可於蓋膜後當天在菇房牆壁、走道及膜上噴0.5%的敵敵畏,第2日噴1000倍的溴氰菊酯,以後5~7d噴1次。一般20d左右,當菌絲生長到培養料的2/3,撒在表面的大部分菌種已吐黃水,菌絲變粗發白,手一拍料面有整體振動感時,表明菌已發好,可進行覆土。
8、覆土因地制宜,我市採用的雙孢菇覆土材料有壤土和仿製草炭土。仿製草炭土配方:①壤土4立方米(100平方米培養料用量),鈣鎂磷肥或過磷酸鈣15kg,石膏17.5kg,干發酵麥秸粗糠(在培養料發酵時,多制些,曬干用粉碎機粉碎後製成)75kg,石灰15kg;②壤土4立方米,鈣鎂磷肥或過磷酸鈣17.5kg,石膏17.5kg,麥糠50kg,石灰15kg,麥糠取干凈無霉變,放入pH10的石灰水中浸泡1d,撈出曬干。而壤土在覆土前15d取耕作層30cm以下土壤,打碎,曬於粉碎後過9目篩。覆土前3日,按配方把各種覆土材料堆放在水泥地上,充分拌勻,用5%敵敵畏邊噴灑邊堆放,建成高寬各0.8m的長堆,用塑料薄膜覆蓋24h後,用5%的石灰水預濕,調節pH7.5~8.0。含水量達手握成團,落地即散。預濕後堆成長拱形,第2日使用。覆土時,顆粒大的覆下面,小的覆上面,壤土覆土厚3.3~3.5cm,仿製草炭土覆土厚3.0~4.0cm,覆土厚度要均勻一致。
9、出菇管理,覆土後當天噴500倍的敵敵畏,第2d噴1000倍的溴氰菊酯,3d後根據菌絲生長情況調水。菌絲爬土快,生長旺盛,噴水量要多,反之則少。覆土材料為壤土,噴水要少而勤,嚴防覆土層板結,噴水總量要少些;覆土材料為仿製草炭土,噴水次數減少,而噴水總量多。一般調水開始2~3d內,床面每日噴水2次,每次噴水量0.5~0.8kg/平方米,以後逐漸增加噴水量,用3~4d把覆土層含水量調足,但不得讓水滲入料中。每次噴水後通風,收掉土層表面水分。當手捏土粒,扁而不散,並稍有裂口,不粘手,土粒內無干心時水即調好。調水結束後,關閉門窗,吊菌2~3d,控溫在22~25℃,相對濕度控制在80%~85%。當氣溫高於30℃,濕度小於60%時,培養料要多噴水,反之少噴水。待菌絲爬土3/4時,開始鬆土。鬆土前1日,噴一遍1000倍的溴氰菊酯。鬆土時,使土層厚薄均勻一致,適當把土中多而好的地方與菌絲小而差的摻和一下,同時加強通風,抑制菌絲生長,促使絨毛狀菌絲扭結為線狀菌絲,進而形成原基。此時出菇場內控溫在14~18℃,相對濕度保持在90%左右。此後,噴水掌握菇多多噴,菇少少噴;前期多噴,後期少噴。前期土層1潮菇噴2次重水。當每潮菇長到黃豆大小時,噴1次出菇重水,每潮菇清床前,再噴1次重水。噴水量為1.3~1.8kg/平方米。後期噴水量要相對減少,採取輕而勤噴的方法。雙孢菇出土後直到採收,控濕在90%~95%。當每潮菇採收高峰過後,可降濕到85%~90%,地面不再噴,加大菇房通風。一般前期應加強通風換氣。當菇房內超過18℃時,菇房通風應在夜間和雨天進行。無風天氣,南北窗全部打開;有風時只開背風窗。後期應逐漸減少菇房通風。當氣溫降至14℃以下時,白天通風。若出現長柄小蓋菇、稀菇、紅菇、銹斑菇需及時通風;出現小菇、薄菇、開傘、空根白心,單菇輕時,應控風。
10、採收 鮮銷上市時,在菌幕不破裂、不開傘的情況下,大小均可採收;制罐及鹽水菇,則在菌蓋直徑1.5~4.0cm,菇形圓正,色澤潔白,無空根白心,無蟲蛀、破損時採收。採收前,床面不噴水。子實體生長快時,要求1d採收2~3次。採收方法有兩種:旋轉法和拔菇法。菇密時,採用旋菇法,即把菇輕輕旋轉採下;菇稀時,採用拔菇法,即將菇直接拔起;當許多菇叢生成球菇時,用小刀小心切下達標子實體,采大留小。采菇時,小心輕放,以免損傷菇體。
雙孢菇的營養價值
營養成分:100克鮮品中含蛋白質2.9克、脂肪0.2克、碳水化合物2.4克、粗纖維0.6克、灰分0.6克、鈣8毫克、磷66毫克、鐵1.3毫克、維生素(B1)0.11毫克,維生素(B2)0.16毫克、維生素C4毫克、煙酸3.3毫克。
雙孢菇蛋白質含量為35%—38%,含有人體必須的6種 氨基酸,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PP, 核苷酸,煙酸, 抗壞血酸和維生素D等,其營養價值是蔬菜和水果的4—12倍,享有“保健食品”和“素中之王”美稱。深受國內市場,尤其是國際市場的青睞。
雙孢菇所含的蘑菇多糖和異蛋白具有一定的抗癌活性,可抑制腫瘤的發生;所含的酪氨酸酶能溶解一定的膽固醇,對降低血壓有一定作用;所含的 胰蛋白酶、麥牙糖酶等均有助於食物的消化。中醫認為雙孢菇味甘性平有提神消化、降血壓的作用。經常食用雙孢菇,可以防止 壞血病,預防腫癌,促進傷口癒合和解除鉛, 砷,汞等的中毒,兼有補脾,潤肺,理氣,化痰之功效,能防止惡性貧血,改善神經功能,降低血脂。
Ⅳ 種植蘑菇所用的菌種
蘑菇的營養價值極高,目前,發展速度很快,每年以15%~20%的速度增長。那種植蘑菇所用的菌種是什麼呢?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種植蘑菇所用的菌種,希望對您有用。
種植蘑菇所用的菌種
一、生長發育條件
1、營養:蘑菇是一種腐生真菌,完全依靠培養料中的營養物質來生長發育。蘑菇可以利用的碳源有葡萄糖、蔗糖、麥芽糖,澱粉、維生素、半纖維素及木質素等,必須依靠其他微生物以及蘑菇菌菌絲分泌的酶將它們分解為簡單的碳水化合物後,才能吸收利用。蘑菇可以利用的氮源有尿素、銨鹽、蛋白腖、氨基酸等,蘑菇生長還需要一定的磷、鉀、鈣等礦質元素及鐵、鉬等微量元素。因此,配製培養基時,除了用糞草等主要原料外,還要按照一定的比例加尿素、硫酸銨、過磷酸鈣等化肥以及石膏、石灰,以滿足蘑菇生長發育的需要。
2、溫度:菌絲生長的溫度在5—33℃之間,其最適溫度為23—25℃,低於5℃生長緩慢,高於25℃菌絲生長雖快,但纖細無力,容易衰老,超過32℃菌絲易衰或發黃、倒狀,以至於停止生長。
子實體在7—22℃均可形成,以15—18℃為最適宜,在此溫度范圍內,出菇期僅維持3個月左右。在13—18℃范圍內,出菇期可維持6個月。在較低溫度下所形成的子實體潔白、粗壯、菇形園整、肉厚、產量高。在子實體形成期間,尤其是從幼蕾到幼菇階段,溫度只能維持原溫,不可使之回升,否則會造成大批薄皮硬開傘菇或大量菇蕾萎縮死亡。因為菌絲實質上象相互連通的“管子”,在較低溫時菌絲相互扭結,形成菇蕾,養分藉助菌絲細胞中原生質的流動集中運往菇蕾供生長發育,若溫度回升,尤其是較高溫度時間偏長,菌絲又把菇蕾中的養分輸送給周圍的菌絲,供菌絲蔓延生長,結果使大批幼菌蕾死亡。孢子散發的溫度以18—20℃為最好,若超過27℃,就是相當成熟的子實體,也不會發出孢子。孢子萌發的溫度以24—26℃為最佳,過高或過低都會延長萌發時間或不萌發。
3、水分和濕度:蘑菇在生長期間需要的水分來源於培養料覆土和栽培場所的空氣相對濕度。在蘑菇菌絲生長階段,要求培養料的含水量在60—65%。低於50%菌絲生長緩慢,絨毛菌絲多而纖細,不易形成子實體;高於70%培養料內氧氣含量減少,蘑菇菌絲體生長同樣會受到影響。覆土層的濕度應保持在18—20%左右,過干會影響菌絲體和幼菇發育,並使蘑菇品質下降。出菇期間,空氣相對濕度應控制在85—90%之間。若超過95%,菌蓋上會長期留存水滴,容易發生各種細菌性病斑;若低於70%會使菌蓋表面變硬,甚至發生龜裂,易空心;若低於50%,小菇蕾會枯萎死亡,停止出菇。
4、空氣:蘑菇屬好氣性真菌,無論是菌絲生長階段還是子實體發生期間,都需要充足的新鮮空氣。在發菌階段CO2濃度應控制在0.034—0.1%內。出菇階段若超過0.1%,則菌蓋小,菌柄細長,極易開傘;若CO2濃度高於0.5%,就會抑制子實體分化,停止出菇,同時培養料內的絨毛菌絲生長旺盛,長到覆土的表面。因此,應及時通風換氣,供以充足的新鮮空氣。
5、光照:蘑菇生長不需要光線,整個過程可在完全黑暗條件下進行。在黑暗環境下長出的子實體顏色潔白、朵形圓整、質量較好。但子實體生成時,最好能有散射光的刺激,此時,菇房光線也不宜過亮,如光線過亮菇體表面易乾燥變黃,品質下降。
6、酸鹼度(PH值):蘑菇菌絲在PH值5.8—8.0之間均可生長,最適宜的PH值是7左右。由於菌絲體在生長過程中會產生碳酸和草酸,這些有機酸積累在培養料和覆土層里會使菌絲生活的環境逐漸變酸,PH值下降。因此,在播種時,培養料的PH值應調節至7.8—8.0之間;土粒的PH值調至8.0左右,這樣既有利於菌絲生長,又能抑制黴菌的發生。
二、要點
流程:備料→預濕→建堆→翻堆→作床→進棚→播種→發菌管理→覆土→出菇管理→採收
(一)培養料的配方及對各種料的要求(按240m2計算)
1、配方:稻草2900kg、干牛糞2900kg、尿素40kg、碳酸氫銨25kg,過磷酸鈣75kg、石灰100kg、餅肥100kg。總計6050kg,每m233.6kg。
2、培養料的准備:(1)稻草要選擇鮮黃無霉變,曬干。凡是霉爛被雨淋過的稻草均不能用。
(2)牛糞的純度要求在80%以上。如含土多,要適當增加牛糞的用量。邊收集、邊曬干,粉碎後備用,防止霉變和雨淋。牛糞粉碎後糞團直徑不超過1cm,牛糞最少也不能少於500kg。
(3)糞草的比例一般為4:6或5:5,糞少草多時應加餅肥。
在配製培養料中,糞過多、草少,培養料通氣差;而草多糞少、培養料雖通氣性好,但養分差。因此堆制時,除糞草外,還應增加餅肥和化肥,以補充養分,增加松透性。
(二)培養料堆制前的處理方法
1、發酵時間:用稻草加牛糞堆料發酵,需要20—25天。
2、培養料的預濕:先把稻草切成15—30cm長,浸入水中30分鍾左右撈出,堆放1—2天,每天在表面噴水2次。
3、預堆:稻草預濕1—2天後。把預濕的稻草鋪成寬2.2m 高 30 cm長18m的堆,然後在稻草的表面撒一些石灰,用水噴淋一次,使石灰粉滲入稻草內,再撒上少量的碳酸氫銨,然後再鋪上一層稻草,如此類推直到堆完,每次一般用4kg碳酸氫銨和8kg石灰。
4、其他料的預濕:稻草預堆前一天將牛糞、餅肥、用1%的石灰水調濕,含水量為手握料,指縫間有水滴2—3滴即可。
(三)建堆及翻堆
1、建堆前的准備:建堆前把過磷酸鈣、尿素、石膏、碳酸鈣,粉碎後混合均勻,然後再與預濕好的牛糞、餅肥,充分混合,配成混合料。
2、建堆:預堆後2天進行。建堆時含水量以用手擰稻草後滴4—5滴水為宜。把預濕後的稻草鋪在地面上,厚度30cm,寬度2.2m,長度18m,然後再撒上混合料,用量為配合總量的1/6。從第二層到第六層稻草每層厚度均為30cm。混合料的用量每次都是總量的1/6,操作與第一層一樣。建堆高度為1.8m,堆頂成龜背形。堆料時要作到底層不澆水,中層少澆水,上層多澆水,一直到料堆周圍有水溢出為止。一般這樣堆的料在第4天左右,料溫會升到70℃左右。培養料堆制後用草簾覆蓋,下雨前用塑料薄膜覆蓋。
3、第一次翻堆:建堆後5—7天,當料溫達最高溫度65—70℃開始下降時進行翻堆。翻堆時要把料抖松,讓料中氨氣散發出去,並把表面和底層料翻在中間,把中間的翻到兩邊,每棚料加敵敵畏2.5斤兌水分層噴勻。如遇雨天,及時用薄膜蓋好,雨停後馬上掀開薄膜,以防氨氣過重。
4、第二次翻推:第一次翻堆後5—6天,進行第二次翻堆,翻法同前。堆寬度應縮小至2 m,高度、長度不變,每間隔1.5m插一個粗12—15cm的木棍,待堆重新建完後再撥出去,作為通氣口,散發出氨氣等濁氣。
5、第三次翻堆:在第二次翻堆後5天進行,方法同上。翻堆時調節PH值7.8—8,偏低時加石灰水,偏高時加清水。料溫超過60℃時,每間隔1.0m,放一個排氣口。
6、第四次翻堆:第三次翻堆後4天翻堆。含水量65—70%,每棚用甲醛1.5斤兌水噴勻。要進行室外簡易二次發酵(時間2—3天)。
7、根據發酵的溫度和發酵的程度,如料溫經發酵幾天後開始下降,就須進行翻堆,或連續2—3天達80℃左右,也要進行翻堆,翻堆的情況一定要靈活掌握。
(四)進棚前堆制發酵的培養料的質量標准
1、培養料的顏色呈棕褐色。
2、稻草柔軟,且有彈性,稻草和牛糞等原輔料混合均勻。
3、料的含水量為65%,手握一把料 指縫間有水印,並有水滴1-2滴的狀況為准。
4、PH7.5左右。
5、無病蟲雜菌,無糞塊臭味、酸味、氨味等不正常的氣味,具有蘑菇特有的香味。
(五)進棚
1、消毒殺蟲:進棚前在傍晚先用辛硫磷0.5kg把整個菇棚進行殺蟲一次。
2、鋪床面時,先撒一部分石灰,應把稻草細料混勻,鋪料時不要壓實,要平整,中間比邊緣厚2—3cm。
3、培養料的厚度20cm左右。
4、把料鋪好後,棚內過道清理干凈,把所有的工具放在棚內關閉好門窗。
5、每棚(240m2)用甲醛2.5kg,採用熏蒸消毒法熏棚24小時。
6、24小時後打開棚門窗,通風換氣,直至無甲醛、氨、臭等異味。
7、測完培養料的溫度在28℃以下,PH值7.5左右,開始接種。
(六)播種
1、若是在晴天,最好安排在下午3點以後。
2、播種量為每m2 1—1.5瓶菌種。
3、播種用的工具用3‰的高錳酸鉀溶液清洗,再用干凈紗布擦乾。
4、先取菌種總量的一半,散播在料面上,後用手指插入料中,稍動幾下,使麥粒落入料面下2—3cm處,然後把剩餘的一半種子散在料面上。
5、用木板或盆底輕輕的在料表面輕拍一下。
6、用草紙或報紙蓋在料的表面。
(七)發菌管理
1、勤觀察棚內溫度和料內溫度,料內溫度最高不超過29℃,最適為22—27℃。
2、三天內棚內溫度不高就不用通氣,三天後報紙取掉。
3、三天後菌種正常萌發即可微通風,七天後可加大通風量,促進菌絲往料中生長,直至菌絲到四分之三處准備覆土。
(八)覆土
1、准備:河泥土和粘土較好,在覆土前挖掉地表約20cm,然後把土打碎放在陽光下曬幾天過篩。
2、在覆土前三天,每棚把40kgCaCO3、50kg過磷酸鈣充分混合均勻,用石灰水把覆土材料調濕,要求覆土材料的PH值為7.5 左右,含水量以手捏成團,丟下即散的程度,堆成1m高左右用塑料布蓋上,在覆土前12小時揭開。
3、覆土前3—4天,把菇棚料面稍作整理,料面不能凹凸不平,若料面干,在前2—3天用PH值7.2的石灰水,勤噴輕噴調節成濕潤的狀態。
4、在覆土前每棚用少量的水拌入0.5kg辛硫磷充分混勻,採用輕噴、細噴法,噴在料的表面。
5、覆土:用干凈的小盆取覆土材料,輕撒在料面上,厚度為2.5—3cm。
6、覆土後前5—7天關閉通風口,促使菌絲向土層生長,菌絲爬土後,加大通風量,覆土表層再撒一層不加營養的細土,厚度為看不到菌絲為宜。
(九)關於最佳播期
雙孢菇的最佳播期為9月5—15日,最晚不能超過9月25日。播期過晚,溫度下降影響秋菇的產量,每晚播7天,影響一薦菇的採收。因此,要求在8月10日前必須完成稻草的預濕工作,爭取在10月10日左右開始出菇。
(十)對菇棚(冬暖式大棚)的要求
1、棚體要牢固,排水通暢,棚內過道不積水。
2、棚內覆蓋物要厚一點,棚內最高溫度22℃最低5℃。
3、菇房北牆上、下留有兩排通風口;南牆有通風口,東西牆與走道相對留有通風道;標准棚8m寬,30m長,東西走向;棚建在地勢較高挖深1m不出水;棚里四趟菌床,中間3個過道寬66cm,兩側靠牆菌床寬1m,中間兩床寬1.2m;過道挖出的土作前後牆,前牆高30cm,後牆高1.2m。
(十一)採收
播種後,35天左右開始出菇。第一茬出菇量較大,要及時安排採摘。採摘的標準是傘徑3—3.5cm以內,柄長在0.5cm 。間隔7—10天,第二潮菇現蕾。
蘑菇綜合種植技術
一、生物學特性
l.營養
雙孢菇是一種腐生菌,不能進行光合作用,配料時,作物秸稈(麥秸草、稻草)中須加入適量的糞肥(如牛、羊、馬、豬、雞和人糞尿等),還須加入適量的氮、磷、鉀、鈣、硫等元素。合理的配方是獲得高產的一個重要因素。
2.溫度
雙孢菇菌絲體生長溫度范圍4~32℃,最適溫度22~25℃;子實體生長溫度范圍5~25℃,最適溫度14~16℃。
3.濕度
培養料的含水量以60%左右最適宜,覆土的含水量16%~20%為宜。菌絲體生長階段空氣相對濕度是60%~70%,子實體生長階段以85%~90%為宜,過干過濕對菌絲體生長都不利。
4.酸鹼度
雙孢菇宜稍鹼性,偏酸對菌絲體和子實體生長都不利,而且容易產生雜菌。菌絲生長的pH值范圍是5~8,最適7.0~8.0,進棚前培養料的pH值應調至7.5~8.0,土粒的pH值應在8~8.5。每采完一期菇噴水時適當放點石灰,以保持較高的pH值,抑制雜菌孳生。
5.空氣
雙孢菇是一種好氣性真菌,因此要有良好的通風條件。
6.光照
雙孢菇的菌絲體和子實體均不需要光線,但在一般散射光的條件下還是可以生長的,但不能強光照射。子實體在陰暗的環境下長得潔白、肥大,若光線太強,長出的子實體表面硬化,畸形菇多,商品價值差。合理的安排好生產季節是獲得高產的重要前提,根據自然溫度確定栽培時間。山東地區一般應在8~9月中旬開始發酵培養料。過早氣溫太高,9月底以後氣溫太低。
二、配方
1.麥秸(稻草)1500千克、干牛(馬)糞1500千克、尿素20千克、豆餅50千克、過磷酸鈣30千克、石膏粉40千克、碳酸鈣30千克、硫酸銨15千克。
2.麥秸(稻草)2250千克、干雞糞750千克、尿素17.5千克、餅肥75千克、過磷酸鈣25千克、碳酸鈣40千克、硫酸銨15千克。以上按100平方米配料,料的pH值均調至8。
三、培養料的堆制發酵
培養料一般採用二次發酵,也稱前發酵、後發酵。前發酵在棚外進行,後發酵在消好毒的棚內進行,前發酵大約需要20天左右,後發酵需要5天左右。全部過程大約需要22~28天。
1.培養料(麥秸、稻草)預濕
有條件可浸泡1~2天,撈出後控去多餘水,直接按要求建堆。浸泡時水中要放入適量石灰粉,每立方米水放石灰粉15千克。一般菇農在浸麥秸(稻草)時,先挖一個坑,大小根據種植量決定,坑內鋪上一層塑料(11290, -105.00, -0.92%)薄膜,抽入水,放入石灰粉。邊撈邊建堆,建好堆後,每天在堆的頂部澆水,以堆底有水溢出為標准,3~4天麥秸基本吸足水。
2.建堆
料堆要求寬2米,高1.5米,長度可根據種植量的多少決定,建堆時每隔一米豎一根直徑10厘米左右,長1.5厘米以上的木棒,建好堆後拔出,自然形成一個透氣孔,以增加料內氧氣,有利微生物的繁殖和發酵均勻。堆料時先鋪一層麥秸(大約25厘米厚),再鋪一層糞,邊鋪邊踏實,糞要撒均勻,照此法一層草一層糞的堆疊上去,堆高至l.5米,頂部再用糞肥覆蓋。將尿素的1/2均勻撒在堆中部。堆制時每層要澆水,要做到底層少澆、上部多澆,以次日堆周圍有水溢出為宜。建堆時要注意料堆的四周邊緣盡量陡直,料堆的底部和頂部的寬度相差不大,堆內的溫度才能保持得較好。料堆不能堆成三角形或近於三角形的梯形,因為這樣不利於保溫。
3.翻堆(發酵)
翻堆時應把料堆最里層和最外層翻到中間,把中間的料翻到里邊和外層。每次翻堆要按要求的順序加入應加的化肥等輔料。若料太干,要適量澆水,每次建好堆若遇晴天,要用草簾或玉米(2345, 12.00, 0.51%)秸遮陽,雨天要蓋塑料薄膜,以防雨淋,晴天後再掀掉塑料薄膜。在正常情況下,建堆後第二天料堆開始升溫,大約第3天料溫升至70℃以上,大約再過2天後料溫開始下降,這時進行第一次翻堆,將剩餘的尿素及碳酸鈣、石膏粉、磷肥,邊翻堆邊撒入,要撒勻。重新建好堆後,待料溫升到70℃以上時,保持2天,進行第二次翻堆,每次翻堆方法相同,第二次翻堆時加入硫銨,一般翻堆3次。每次翻堆要檢查料的酸鹼度,若偏酸可結合澆水撒入適量石灰粉,pH值保持在8左右。發酵好的料呈淺咖啡色,無臭味和氨味,質地松軟,失去韌性,但有彈性。
4.後發酵(也叫第二次發酵)
發酵好的料趁熱移入棚內,堆成小堆,每堆數量剛好鋪一床面。待料升溫到60℃時,保持6小時,以進一步殺死雜菌與害蟲。然後,讓料溫降至52℃,保持4天,以促進微生物的生長繁殖,每天要通風2次,每次15分鍾。若料偏干,可根據料的酸鹼度噴石灰水。之後,開始鋪料,料的厚度為25~30厘米,攤料時要輕輕拍實。後發酵好的料應呈棕紅色,且有大量白色粉末狀放線菌,有甜麵包味,含水量約60%~62%,用手握之,指縫中有水紋,能握之成團,抖之即散,pH值在7.5左右。
四、栽培管理
1.播種
溫度降至27℃以下時開始播種,一般用撒播,將菌種量的
3/4均勻撒於料表面,用小叉子伸入料厚的一半,輕輕抖動,使菌種均勻分布到料內,然後將剩餘的1/4菌種均勻撒於料表面上。播種後應覆蓋一層報紙;如棚內溫度較高,保溫性能較好,可不蓋報紙。
2.發菌
從播種到覆土前是發菌階段,此期間的溫度應控制在20~25℃,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70%左右,播種後1~2天,一般密閉不通風,以保溫保濕為主,3天左右菌絲開始萌發,這時應加強通風,使料面菌絲向料內生長。菇棚乾燥時,可向空中、牆壁、走道灑水,以增加空氣濕度。
3.覆土材料的處理
理想的覆土材料一般多用稻田土、池糖土、麥田土、豆地土、黃泥土、河泥土等,一般不用萊園土,因含氮量高,易造成菌絲徒長,結菇少,易藏有大量病菌和蟲卵。土應取表面15厘米以下的土,經過烈日暴曬,最好呈顆粒狀,小粒0.5~0.8厘米,土塊1.5~2.0厘米,然後摻入1%的石灰粉,噴甲醛及0.05%的敵敵畏,堆好堆,蓋上塑料薄膜悶1天,然後,掀掉薄膜,攤堆散發完葯味即可覆土。
4.覆土
大約15天左右,菌絲基本長滿料的2/3,這時應及時覆土,覆土後要用3天的時間噴水,讓土料充分吸水,但水不能滲到料里,噴水時要做到勤、輕、少。覆土層的厚度為25~30厘米。
5.出菇管理
覆土後經20天左右開始出菇,溫度保持在20~24℃,空氣相對濕度在80%~85%,在此間一般不能往料面上噴水,過濕透氣不良,菌絲難伸入土層,過干菌絲稀疏,保持適宜的溫濕度,菌絲很快長得潔白旺盛,當菌絲布滿料面時要噴重水,讓菌絲倒伏,這時噴水也稱‘出菇水’,以刺激子實體的形成,此後停水2~3天,同時加大通風量,當菌絲扭結成小白點時,開始噴水,增大濕度。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90%左右,控制溫度在12~18℃,隨著菇量的增加和菇體的發育而加大噴水量,噴水時要加強通風,高溫時不能噴水,采菇前不能噴水。
當蘑菇長到黃豆(4458, -23.00, -0.51%)大小時,須噴1~2次較重的‘出菇水’,每天一次,以促進幼菇生長。之後,停水2天,再隨菇的長大逐漸減少噴水量,一直保持到即將進入菇潮高峰,再隨著菇的採收而逐漸減少噴水量。應注意,噴水時要做到勤、少、細,陰天少噴,雨天不噴。出菇階段,每天都要采菇,根據市場需要的大小采,但不能開傘,采菇時要輕輕扭轉,盡量不要帶出培養料。隨采隨切除菇柄基部的泥根,以防影響商品價值。輕拿輕放,碰傷處極易變色。每采完一潮菇後要清理料面,采過菇的坑窪處再用土填平,保持料面平整、潔凈,處理完畢,再重噴一次1%的石灰水之後,按常規管理,大約 7~10天又出現第2批菇。一般採收6~9批菇,采完3批菇後,應疏鬆土層,打洞,改善料內的通氣情況,並在采菇後到新蕾長到豆粒大前噴肥。
五、塑料棚的處理
在後發酵料進棚前,大棚要進行一次徹底消毒殺蟲。用水澆灌一次,通風散濕,當地面不黏時,把生石灰粉均勻撒於地面,每平方米0.25千克,劃鋤,噴灑1605農葯或敵敵畏。進料前3天,再按每立方米用10毫升的甲醛消毒,進料前通風,保證棚內空氣新鮮,以利操作。
六、栽培中出現的問題及對策
1.播種後管理
播種後菌絲生長不良、菌種不萌發、不吃料、只在料面生長及出現萎縮等現象時應及時查找原因,採取補救措施。當料有氨臭味時,應在料內戳洞,加強通風換氣。若料偏干,可每天向覆蓋的報紙噴水兩次。料過濕要加強通風,遇高溫,要採取降溫措施,如屬菌種原因,應及時更換菌種,進行重播。
2.覆土後菌絲生長不良
覆土後3~5天菌絲不上土,呈灰白色、稀弱無力,嚴重者料面見不到菌絲甚至發黑,是菌絲萎縮所致。主要原因是覆土後噴水過多過急,造成因缺氧而致使菌絲窒息萎縮。應立即停止噴水,加強通風,降低培養料濕度,以利於菌絲恢復爬土。
覆土材料偏干,pH值低於5,含鹽量高時易導致菌絲在料中生長不正常,遲遲不上土。當菌絲長出土層表面持續2~3天遇到高溫、高濕環境,菌絲就會徒長,形成一種濃密的、不透水、不透氣的菌被層,防止菌絲徒長結被的措施是:當菌絲剛長出覆土層,就要及時加強通風,使土面乾燥,促使菌絲由營養生長轉向生殖生長,並及時噴結菇水,以利於原基的形成。若加強通風也不能使菌絲倒伏時,就應噴0.5%石灰水。如果土面已有菌被,可用小刀或竹片將菌被挑棄。
3.銹斑
子實體出土後,若噴水後不及時通風,由於空氣濕度大,菇表面水分蒸發慢,菇蓋上積聚水滴的部位便會出現鐵銹色的斑點,雖然斑點不長入菌肉,但會降低蘑菇品質。
4.空心菇
在出菇期間,若溫度高,子實體生長迅速,水供應不足,就會在菌柄產生白色疏鬆的髓部,甚至菌柄中空。有時也會因氣溫低,子實體生長緩慢,在床面因停留時間過長而形成空心菇,應及時調整覆土含水量,並適當進行間歇噴大水。同時注意溫度的調控。
5.硬開傘
當氣溫變化幅度大,晝夜溫差達10℃以上,加之空氣濕度小和通風過多時,易使正在生長未成熟的子實體開傘或出現龜裂。覆土層過薄,也可形成硬開傘。
6.群菇
許多子實體參差不齊的密集成群菇,既不能增加產量,又浪費養分和不便於采菇,群菇的產生與菌種特性和播種方式有關,一般老化菌種和採用穴播方式易產生群菇。可採用混播法,或在覆土前把穴播的老種塊挖出,用培養料補平。
7.防治紅根菇
出菇前高溫階段用水過多或培養料偏酸或葡萄糖過多以及通風不良等易產生紅根菇。使覆土含水量保持在22%~25%之間,避免高溫噴水,追肥得當,噴些石灰清水,可預防紅根菇。
Ⅵ 白菇怎麼做好吃
做法如下:
1、白蘑菇洗凈備用。
2、把蘑菇切片,蔥姜切絲備用。
3、鍋里放油,放蔥姜絲爆香。
4、放入蘑菇,稍炒片刻加入生抽、鹽、調味。
5、最後勾入澱粉,出鍋即可。
Ⅶ 蘑菇的種植技術
我們很多人都喜歡吃蘑菇,那麼你知道蘑菇是如何 種植 的呢?下面一起來看看我為大家精心推薦的蘑菇的種植技術,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蘑菇的種植技術 栽培季節
蘑菇渭北旱腰帶地區,溫差大,空氣濕度小,季節變化快,可提前播種,時間安排在8月中旬-9月上旬。關中平原一帶安排在8月底-9月中旬,當然,有窯洞、果窖的菇農,可在麥草收獲後就能堆積發酵,7月底就可以播種,8月下旬就能收獲。玉米稈收獲後,待玉米稈干後,能進行第二輪播種,用截斷玉米稈+牛糞,12月-元月播種,越冬,春季3月開始出菇,5月底前結束。經試驗產量和質量近似麥草。
原材料的准備
蘑菇栽培雙孢菇的主料:麥草、玉米稈、牛糞。輔料;油渣、磷肥、石灰、石膏、尿素。6月份收小麥開始,收集麥草,麥草要堆在距播種大棚的空地上。堆起時不用粉碎:玉米稈收集時,待11月份玉米稈干後,沒有綠色時便可粉碎使用,或是截成兩段均可發酵用;牛糞要提前拉回涼半干搗碎,再堆起寬2米、高1.5米,長不限,自然發酵,溫度升到75℃。約15天翻一次堆,里外位置調換讓其自然發酵。牛糞也可曬干搗碎存起備用。
另外,雞糞、豬糞均可加入栽培用。糞中不能摻有土塊。
油渣:最好採用菜油渣,棉油渣亦可使用。
豆稈:發酵料中加入少量豆稈效果最好。
磷肥、尿素、石膏、石灰均應備好。
⒈預濕 建堆前在麥草堆上撒上一層石灰粉,用水管澆濕麥草,讓其軟化三天,或用石灰水直接潑在上面。
⒉建堆 建堆時,將所有稱好的輔料拉到堆前,先在地面上灑一層石灰,在面上鋪一層乾的草,其厚為30厘米左右,寬為2.3米,長28米左右為1畝地料。分5-6層堆料,一層25-30厘米的麥草,上面撒一層石灰,鋪一層牛糞,撒一層油渣、磷肥、石膏(用1/2量),尿素在最上二層分別撒入,把輔料可以混合,分6份每層撒一分,再鋪料。如此一層草料、一層輔料建堆,撒完後開始澆水,將料面澆一遍水,料的四周要垂直整齊,按同樣 方法 作完一堆,總高為1.5米,頂部為龜背形。用薄膜覆蓋發酵。
⒊第一次翻堆 建堆6天,料堆內溫度達到70-7℃,穩定後即可進行翻堆。翻堆的方法是:從料堆的一側開始撤料,在另一側重新建堆,插上木棒或竹竿,即翻滾式翻堆。翻堆時要將料堆頂部料放在一邊,後夾在中間,外層料放在內層,內層料放在外層,下層料堆放在上層,邊翻邊抖松培養料,將培養料混合均勻,排除料中廢氣,增加新鮮空氣。將剩餘的石灰、石膏分層撒上,料偏干發黃、白時表示水分不足,要邊堆料邊灑水,補足水分。每隔50厘米豎立一根木棒,堆完棒搖動抽出,即料上許多通氣孔。每隔一天將膜揭開排排廢氣,亦利於升溫,約3天後溫度可升到70℃以上,保持2天,又進行翻第二遍。
⒋第二次翻堆 經第一次的調整水分,添加輔料,增設通氣孔,料溫上升很快,約,5-6天進行翻堆,用同樣方法翻,此時可採用從一頭翻堆,排上木棒留出通氣孔,完後蓋上薄膜。用同樣方法過五天後翻第三次堆,翻後四周噴上三氯殺蟎醇。
⒌第四次翻堆 三次過後,料已腐爛,熟後標准為麥草棕紅色,手一拉即斷,料握住不沾手。此時進行第四次翻堆,是把料面上邊翻邊噴除臭劑或甲醛和殺蟎葯。檢查酸鹼度,PH值8-8.5為宜。翻完後悶二天便可准備涼料播種。
⒍排料 當第四次翻堆後已能播種時,關鍵要會辨認料的腐熟程度,培養料要求腐熟均勻一致,色棕紅,草稈柔軟、富有彈性,用手拉即斷,無氨味,無臭味,不發粘,不變黑,料疏鬆為標准。PH值7-8。不能有夾生料,否則在栽培時,會有鬼傘雜菌等發生。
具體做法:將料堆攤開,排廢氣,可在外面涼開,亦可直接進棚,按照開畦要求不同大棚,不同場地、行間、距離、厚廢都所所不同。
大棚、露地選擇及開畦
栽培蘑菇,現有的溫室大棚、大弓棚、中小棚均可栽培。若需建棚,在收過小麥的地里,弓棚南北走向,溫室東西走向。大棚用舊薄膜或黑薄膜,加草簾均可。一般棚長30-50米為宜。
⒈大棚開畦方法是
① 直畦:棚內鋪料一般三行料二行走道(4米的棚),或四行料三個走道。兩邊畦放線鋪料各60厘米,中間畦放線鋪料1.2米,走道各70厘米。
② 橫畦:在棚內中央留一條寬70厘米的溝路兩邊作橫畦,每畦放線鋪料80厘米-1米,畦溝間隔40厘米,以此作完,算好棚長能做多少畦。不管那種開畦做法,把畦提前整平,雜草拔掉,鋪料前一天灌一次大水,濕度適宜,使棚內土壤手捏成片,一拽即散,便可進行鋪料播種,每畝地撒石灰25公斤。
⒉露地開畦方法是 將畦子直開,畦寬1米,直道寬70厘米(兩邊各留10厘米作取土用),畦深20厘米,是地下畦,畦高出地面20厘米是地上畦。把土壤水份灌好,後劃線鋪料、涼料排廢氣。
鋪料播種
鋪料播種應選在晴天和陰天進行,不能在雨天播種,因料被 雨水 淋後,一是會增加含水量,二是易感染雜菌。晴天中午強陽光下也不宜播種,以免曬死菌種。
⒈鋪料 將堆制發酵好的培養料從料堆上撤出放在撒有鮮石灰的畦面上,讓其散熱冷卻到30℃以下,然後抖散並混勻培養料後鋪在成龜背型的畦床上,鋪料厚度為20厘米左右,料厚薄均勻一致。邊鋪料邊播種。
⒉播種 播種方式有撒播、穴播和層播。麥粒菌種應採取分層撒播,不管大棚和露地栽培均可採取撒播。
每平方米用種1.5-2瓶,菌種要求菌絲濃白、粗壯、不吐黃水、沒有萎縮、無雜菌、無蟎蟲。先將菌種瓶在0.2%的高錳酸鉀水溶液里洗一遍,表面消毒後再用,將菌種瓶打碎,種塊放入干凈的盆中,用手掰碎,取三分之二的菌種,往料面上撒一遍,再用叉或手抓提培養料,讓菌塊落入料層中,整平料面,再將餘下的三分之一菌種均勻地撒在料表面,最後用木板或盆底稍壓平料面,緊跟覆蓋土壤。厚度4厘米左右,特別注意:撒種時面積不宜過大,應撒多少土蓋多少,另外大棚可採用播種7天後覆土。
覆土及管理
⒈覆土時間 播種後應立即覆土,有利於保溫保濕發菌,還可提早出菇,一般在播種25天左右就開始出菇。若料水份偏濕,可播種7天後才開始覆土,一方面讓水分蒸發,另一方面可看到菌種塊菌絲生長情況。播種後上面可蓋薄膜或草簾。
⒉覆土方法 栽培雙孢菇必須覆蓋土壤,不覆地是不出菇的。大棚、露地栽培勻從走道中直接取土。先將走道出挖處打碎,上面撒上少許磷肥、爐渣、石灰粉、拌勻,最大土粒不能超過2厘米,土濕度是手捏成扁並能搓成團、而不粘手為宜。邊撒種邊蓋土,露地播種的可直接蓋上一層地膜和草簾,畦要帶龜形,料面上土四周要蓋嚴,均勻4厘米厚左右;走道順便形成了一條地溝,地溝能放水,增濕、通風、保濕。
⒊覆土後的管理 大棚播種,覆土後料面可以不蓋草簾,為了預防土表面水分流失快,可以蓋一層地膜,前三天不要揭膜,以後每天揭一次,每次通風30分鍾,以增加菌床內新鮮空氣。若土表面干發白,可用噴霧器表面噴濕,若膜下菌絲已上土約15天左右,可去掉薄膜,增加濕度,讓氣生菌絲倒伏增粗,呈線狀橫向生長,使土內菌絲往土下長,往往因土層乾燥菌絲上不了土表面,可根據菌絲上土情況靈活管理,菌絲離表面土1厘米,料內全部長白,時間約20天左右;便可進入出菇期管理。
出菇管理
當氣溫降到20℃以下,保持13℃以上,上滿料的菌絲很快就會出菇,此時關鍵在於保持土層的水分。檢查土層菌絲是否離表面1厘米左右,菌絲邊低,出菇慢,菌絲在表層,出菇密而個體小,易(開傘)成薄皮菇,產量低。
⒈催菇 催菇即是誘導菌絲扭結形成原基。催菇的方法主要是用水來進行,此次噴水叫結菇水。當菌絲長到距土層表面1厘米時,噴一次重水,每平方米用水1.5-2.5公斤。噴水可根據土的干濕程度噴,宜在上午或下午棚溫20℃以下噴水,噴水後,要加大通風量,大棚兩側要打通風孔,兩頭要揭起,每天1-2次,每次30分鍾。噴水後,若溫度適宜,在土壤中便形成大量的小白點狀原基,此時不能再噴水,以免原基死亡,注意保溫保濕管理。
⒉子實體生長時間的管理 噴水後形成的原基,經過2-3天以後,便分化形成菇蕾,當其長到有黃豆粒大時,噴一次重水,增加土壤的濕度,滿足子實體生長所需水分,此次用水叫出菇水。噴水還要根據天氣、土壤濕度和菇蕾大小、多少而定。在晴天,土壤偏干發白,菇多,菇蕾大時,噴水量要大。要用噴霧器噴水,或者用灑水壺裝水淋下。在雨天和陰天,土壤濕潤,菇少、菇蕾小時,少噴水或不噴水。菇體表面光滑、潔白、無鱗片時,則表明分水不足,就要及時噴水增加濕度。出菇土的濕度仍是能捏扁並搓成圓形而不粘手為宜,菇蓋長到5厘米左右便可採收。
採收與管理
⒈採收 當菇蕾長到菌蓋直徑達到3-5,菌膜未破裂,菌褶沒有裸露出來時,就要採收。一般適溫下5-7天便可採收。採收時,采大留小,旋轉摘下,注意不要傷及周圍的幼菇。叢生的菇,用刀切取大菇,留下小菇繼續生長,采菇留柄1厘米,切口要平整,不破裂,切根時將開傘菇、畸形菇分別裝在一起,標准菇整菇裝在一起,要輕拿輕放,裝入塑料筐或桶中。採收同時,清理掉菌床上的死菇、病菇,用土填補好菇腳坑。
⒉轉潮管理 每批菇采完後,徹底清理去掉蓖床上的殘留根和死菇,修補好覆土層、填平菇腳坑,噴一次殺蟲葯,氯氰菊脂和殺蟎葯,然後噴一次重水,即稱轉潮水。過3-5天,下一潮菇又形成了。有的菌床連續出菇,一般出4-5潮菇,營養基本耗完。 春節 上凍前,若播種早,9月初下種,12月前可出2-3茬,晚了只出一茬,越冬,春季3月份後再出三茬。關中地區氣候乾燥,人為管理程度大,出菇潮數明顯,南方濕潤地區,連續出菇,沒有明顯潮次。秋菇質量比春菇好。
越冬管理
當氣溫低於10℃時,就極少有菇長出,此時停止噴水,做好越冬管理。其做法是:在畦料面上蓋上一層草簾或薄膜,保溫保濕管理,每周揭開1-2次,通風1小時,要在中午進行,若床上有菇,及時採收,檢查菌床土壤不能過干,保持土處於微濕狀態。
春菇管理
世界炫酷蘑菇一覽(20)每年冬季玉米稈收獲後,在11-12月份可以發料播種。冬前越冬發菌,春季出菇,此批菇也叫春菇,秋菇播種未出完菇的春季溫度到12℃以上,即3月中旬,便進入春菇管理。此時揭去薄膜,噴一遍殺蟲葯,後再噴重水1次,澆濕透土壤,走道灌滿水。若土干,可分作2次上大水,直至土壤滲透,春季溫度上升快,菇長的快,5月天氣,每天要采2次,避免采大菇和開傘菇,後兩茬菇出來後,可噴營養素、菇大多等,以增加產量和質量。
病蟲害防治
在磨菇生長過程中,由於不適宜的環境條件,或沒有發酵的培養料,或是采菇後沒有及時清理等諸多原因,都會導致發生病蟲害,要求每個管理人員,一定要有嚴格、衛生、保量的完成每個操作過程,棚內場地常撒石灰,發料一定要熟透拌勻,覆土要干凈,用水要衛生,用清潔水,通風良好,棚內空氣新鮮,都會減少病蟲害發生。一旦發生有菌蠅、線蟲,用菇蟲凈、高效氯氰菊脂噴霧或灌食鹽水,蘑菇上表面出現斑點,要多通風,少上水,用噴重康寧或百菌清克霉靈噴霧,以便要做到早預防早治療,這樣病蟲害發生是完全可以控制的
蘑菇追肥有竅門
一般而言,蘑菇出菇盛期和生長後期,生長期間養分供應不及時,會使得蘑菇產生畸形菇,嚴重影響蘑菇的產量和質量。對蘑菇進行及時的追肥,能使得蘑菇的產量有所提高。蘑菇在大棚中播種,應將大棚內的溫度調節在20℃以下,保持13℃以上,上滿料的菌絲會很快出菇,農業人員應保持土層的水分。據了解,蘑菇一般以經常澆水,小水勤澆為宜,一般每畝每批蘑菇應進行追肥2-3次,同時,應結合水進行追施,每平方米的用量為250-500毫升,在蘑菇施肥後應施一次清水,可及時的洗去蘑菇體上的肥液,可以及時的避免蘑菇花斑、黃斑的發生。肥液和水進行施用,可能夠使得蘑菇充分吸收。
為了有效的提高蘑菇的產量,應及時施用肥料提高蘑菇的生長發育。農業人員加強蘑菇間的管理,選用尿素150克或選用氨水250毫升,進行兌水50公斤,在溶化後進行均勻噴施,可促使蘑菇的的菇體變厚;可選用綠勃康1∶1000倍液,在蘑菇的子實體發育期間到蘑菇黃豆大小時進行均勻噴施,每隔5-7天噴施一次,可以及時的避免畸形蘑菇和病害的發生,可有效的提高蘑菇產量的20-30%;蘑菇噴施植物健生素水,使用植物健生素金都一號粉劑稀釋1000倍(每平方米用量2克兌水l000毫升)進行噴施。每次出菇後噴灑一次。可以促進蘑菇肥大,結實,可增加蘑菇的保鮮期,一般可增產20-30%。同時,蘑菇中可追加施用優質腐熟的人糞尿,將人糞尿兌水10-20倍進行噴施,噴完後可用清水噴灑一次,促進蘑菇的正常生長。
蘑菇的種植要點
蘑菇養殖時間: 在秋收後備好主料,並安排在8月-9月這個時間內准備,蘑菇菌絲在12月-1月播種,大約3月份出蘑菇,5月份左右生長結束。
輔料進棚:首選需要對養殖棚提前消毒,過兩三天後進輔料,在室內鋪料厚度在13~17厘米,邊鋪邊拌,測試料的溫度,在28攝氏度以下可以進行播種菌絲。
播種蘑菇菌絲:播種菌絲的時候注意給工作人員和工具消毒,播種過程中可採用多次播種的辦法,每瓶種可播0.7~0.8平方米。
播種後3天內緊閉大棚,保溫保濕,以確保菌絲萌發和生長,3天後可以在晚上適當的通風換氣,15天左右可覆土,均勻的覆蓋在料面上,當菌絲長在土縫的時候開始澆水,促使蘑菇生長。蘑菇生長的適宜溫度是10-20度,注意保證大棚內的溫度和濕度。
採收蘑菇時,采大留小,旋轉摘下,注意不要傷及周圍的幼菇。 每批菇采完後,徹底清理去掉蓖床上的殘留根和死菇,修補好覆土層、填平菇腳坑。
吃蘑菇的功效
一:益氣開胃,久病虛羸及老人小兒體弱者;
二:托痘疹;
三:抗癌;
四:降血糖;
五:與蔥白兒同食可以促進血液循環。
適宜於老年人、糖尿病、白細胞減少症、傳染性肝炎、高脂血症、維生素B2缺乏症等患者食用。
主治:傳染性肝炎,小兒麻疹透發不快。
生態環境:森林、草原、山丘和平原,還是在朽木上或是在糞堆上,常常可以採到.
採收儲藏:多在秋、冬、春季栽培,成長後採集,除凈雜質,曬干或烘乾.
資源分布:全國各地均有,分為野生和人工種植兩種.
用葯禁忌:據古人的 經驗 ,蘑菇為發物,故對蘑菇過敏的人要忌食;這對於腫瘤患者的影響似乎與現代研究結論(有利於提高機體免疫功能等)相左。筆者認為古人經驗也應參考,故腫瘤患者對蘑菇的食用應持謹慎態度。
值得注意的是:蘑菇雖不是植物但在佛門可做為食物,至今寺廟節日齋飯還少不了蘑菇,因為以前無法鑒別蘑菇是植物還是動物,在古人蘑菇被認為是植物,隨著科技的發展蘑菇在現代被認為真菌。
Ⅷ 香菇菌種製作方法視頻
在香菇整個生產過程中,,主要包括兩個階段,其中第一階段是培養菌種。下面Sara我給大家分享了香菇菌種製作方法視頻,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香菇菌種製作方法視頻
您的flash可能被禁用或版本過低,為了能夠正常觀看視頻,請您點此下載最新版本香菇菌種的制備
在香菇整個生產過程中,主要包括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培養菌種,第二階段是用培養好的菌種進行栽培。菌種製作可分為三個步驟:第一是培養母種(亦稱一級種或試管種)用孢子分離。組織分離或基質內菌絲分離等方法都可獲得母種。第二是培養原種(亦稱二級種),利用母種的菌絲體接入木屑或穀粒等培養基中,擴大繁殖培養成原種。第三是培養栽培種(亦稱三級種或生產種),利用原種的菌絲體,再擴大繁殖1次,即製成栽培種,它可以直接投入生產。這樣經過母種→原種→栽培種的不斷擴大繁殖後,食用菌菌絲體的數量得到大量的增加。與此同時,菌絲也越來越粗壯,分解有機質的能力也越來越強,利用這種菌絲體投入生產,則能生長出健壯的子實體而取得高產。
優質的香菇菌種是獲得高產、高經濟效益的有力保證。菌種制備可經過純種分離、試驗→母種制備→原種制備→栽培種制備→菌種保存等流程。
一、純種分離及出菇試驗
選擇出菇早、出菇均勻、成叢的、朵形好、粗壯肥大、柄短、色澤好、八成成熟的菇體為種菇。用孢子分離法或組織分離法或菇木分離法,用馬鈴薯葡萄糖瓊脂或玉米粉瓊脂培養基進行純種分離,在攝氏22—26度環境中培養,經10—20天長成菌落,挑取色白、健壯、無病蟲害菌絲轉入斜面培養。經2—3次純培養後,並經出菇試驗,選取優良菌株用作制母種。
經過組培或孢子培養製成原始母種(保藏種)由原始母種轉擴,即為生產母種。
二、母種制備
取經出菇試驗的純種,用馬鈴薯葡萄糖瓊脂在攝氏24—26度培養。母種可轉3—4代擴大培養。
1、培養基配方
生產母種通常用PDA培養基,選用180×18毫米試管,製成斜面試管接種而成。PDA培養基配方:
土豆(去皮、去芽) 200克(也可用澱粉,用量為6克/1000毫升)
葡萄糖 20克
瓊脂 20克
磷酸二莖鉀 2克
復合維生素B 2克
旦白棟 5克
硫酸鎂 0.3克
加水 1300毫升
上述配方可配製1000毫升溶液培養基。
2、配製方法
土豆去皮、去芽,稱重,切成0.5厘米厚片,放入24公分鋁鍋中,加入1300毫升水,煮沸5~8分鍾,用雙層紗布過濾,取其濾液重新倒入鍋中加入瓊脂,煮沸後轉小火,使瓊脂溶化,將維生素B在研體內加入少量水研磨成稀漿,再倒入鍋中,同時,加入葡萄糖、磷酸二莖鉀、旦白棟和硫酸鎂,攪勻後趁熱分裝試管,裝入試管內的溶液高度以試管的1/4為宜,塞上棉塞,置於高壓滅菌鍋中1.5個大氣壓,滅菌30分鍾,或用蒸鍋蒸75分鍾,滅菌後趁熱擺斜面,培養基斜面長度以占試管的3/4弱為宜。如棉塞潮濕,要進行烘烤3~5小時,否則,潮濕棉塞易染雜菌。斜面培養基試管置乾燥處3天後,若斜面無雜菌形成,表明滅菌徹底,即可用於接種。
3、接種
通常在接種箱內進行。先將斜面試管放入接種箱內,再用75%酒精擦接種及待接菌種試管,放入接種箱,同時放入酒精燈、接種針,用2~5克煙霧劑點燃煙熏30分鍾後,即可接種。接種前,先點燃酒精燈,用75%酒精擦手,用酒精燈火燒接種針,冷卻後,放入待接菌種試管內,左手拖握菌種試管和斜面試管、右手用姆指、食指和中指象拿筆一樣握接種針,在菌種試管內挑取米粒大小菌塊放入斜面試管中,塞上棉塞即可,一支菌種試管可接50~60以斜面試管。接完種後,每5支斜面試管捆包在一起,放入培養室內,在23~25℃條件下,12~15天長滿試管斜面,該即為生產母種。
三、原種制備
把母種用與栽培料接近的培養基進行擴大培養,得原種。原種也可直接用於栽培接種。原種培養基:鋸木屑78%、米糠或麩皮20%、蔗糖1%、硫酸鈣1%、水適量。裝入750毫升菌種瓶,包紮好在1.5公斤壓力下1小時滅菌。接入母種後在攝氏24—26度培養30—40天至菌絲長滿瓶。
原種由母種轉擴而成,一般一支試管種擴二瓶廣口瓶原種。原種培養基廣泛採用的是木屑培養基,其配方:雜木屑77%,麩皮20%,糖1%,生石膏2%,水115%,木屑拌料前先用1厘米方孔篩濾去木塊和雜質,然後將麩皮、石膏倒入木屑中攪勻。糖用水溶化後,均勻加入水中拌料,料要拌勻,無生蕊現象。檢驗含水量方法,以手握料成團落在地上散開,手用力握料指縫間應無水滴痕跡。廣口瓶裝滿料後,用小於瓶口的直彎頭小鏟壓料,盡可能壓實,料裝至瓶頸部下方2厘米處,然後用布擦瓶口內外殘余木屑,塞上棉塞,放入滅菌鍋中,1.5大氣壓條件下滅菌3小時,常壓鍋滅菌,在大氣的條件下需滅菌12~16小時。滅菌結束後,取出菌種瓶放入接種箱自然降溫,瓶溫低於30℃即可接種。接種前的准備與消毒與母種相同。但原種接種,要用特製的原種接種針或用8號鐵絲自製成0.5厘米寬彎頭小鏟狀接種針。接種時如發現棉塞濕,必需換上經過滅菌的干棉塞。接種後的原種置於通風、乾燥處和20~30℃環境條件下約40天發滿瓶。在發菌過程中要經常檢查,發現殺菌立刻檢出。
四、栽培種制備
栽培種是原種的進一步擴大生產,直接用於栽培接種的,培養基配方及培養條件與原種的相同。也可用木塊作菌種培養基。用1.5—1.8厘米厚、直徑1厘米的圓木粒或楔形木塊1000個,木屑100克,米糠50克,水150—200毫升。先把木粒在水中浸透,再用浸過木粒的水拌料,然後裝入菌種瓶在1.5公斤壓力1小時滅菌後接種培養。
1、香菇枝條菌種的製作方法
枝條菌種比傳統的木屑菌種更具有製作技術簡單、成本低廉、感染率低、菌棒發育良好、耐老化等優點。枝條菌種技術還可廣泛應用在平菇、白靈菇等菇類菌種製作上,效果一樣好。現將枝條香菇菌種的製作程序與方法介紹如下:
(1)選材備料
製作菌種可選用的枝條有紫穗槐條、荊條、竹條及櫟木枝條等,但以紫穗槐條為最佳。以紫穗槐條為例,枝條砍伐宜在秋冬季節,這時枝條葉子落盡,含養分比較高,便於以後浸泡復水。應選用枝體細長均勻、直徑約1厘米的枝條,除去雜枝殘葉後用切條機把枝條切成長約2.5厘米的小段,枝條與刀不要垂直,使切口呈斜長形,以便於插入香菇棒接種。將切好後的枝條曬干放在編織袋中,扎口貯藏於通風乾燥處,以備制種時使用。應經常檢查是否發生霉變,如發生霉變應及時開袋晾曬。
(2)枝條菌種製作
①浸泡枝條
把干枝條倒入池中,干枝條量約占池容積的2/3,然後用木板壓蓋枝條,上用重物壓實,加清水至池滿。浸泡約36個小時後檢查枝條是否泡透。用錘子把浸泡後的枝條砸開,看其心中有沒有干白碴,如有應繼續浸泡,如無說明已泡透。去掉壓覆物後加入少許生石灰攪勻以調節酸鹼度,然後用竹筐將枝條撈出,瀝水裝袋。
②裝袋滅菌
可選用15厘米×35厘米的專用聚丙烯菌種袋,每個菌袋內裝枝條90-100段。為杜絕感染,在菌袋外再加套一層菌袋。裝滿後把菌袋口縱向折疊後再折彎,用橡皮筋或塑料繩扎住,注意不要扎得太死,以免高溫滅菌時袋內空氣膨脹導致袋子被脹破。把菌種袋放到高壓鍋中保持2個氣壓高溫滅菌約2.5小時,出鍋冷卻至常溫等待接種。
(3)接種與發菌培養
接種前將接種箱內清掃干凈,用氣霧劑滅菌30分鍾後開始接種。接種時應把木屑原種挑成玉米粒大小的塊狀,但不要太碎,這樣可使菌種更易於萌發。接種完畢後把菌種袋移入菌種空架上並排列整齊。春栽菌種在冬季制種,秋栽菌種在盛夏制種。室內溫度應保持在24-27℃,要避免忽冷忽熱,溫差過大會影響菌絲正常生長,造成發菌緩慢。當菌種袋發菌至1/3袋時,要全面檢查是否有雜菌,如有應及時揀出處理掉。發菌45天左右菌絲便可走滿全袋。
2、香菇袋栽菌種製作技術的幾點改進
河南省西峽縣近年來在香菇菌種製作過程中探索出了一種新的封口及製作工藝並已大面積推廣,效果良好。現介紹如下:
(2)製作菌袋
①採用顆粒木屑。普通鋸末不僅通氣性差,而且長成的菌種易收縮老化,適用期短。改用袋料香菇專用的顆粒木屑不僅通氣性好,發菌快。顆粒木屑兼有枝條菌種類似的特性,接種中菌絲斷裂損傷小,萌發快,成活率高。顆粒木屑塊內的菌絲生長較慢,菌絲發滿後木屑顆粒內的一部分菌絲仍在“吃料”,菌種不易收縮老化,使用期長。
②降低培養基含水量。採用顆粒木屑,乾料與水比為1∶0.85左右,培育的菌種質量得到很大提高。
③裝袋滅菌。裝袋時袋口留8cm左右,裝實後,用直徑2cm一端鈍尖的硬木棒,在袋口料中間扎一深4cm左右的孔,然後把袋口料膜緊塞入中間扎口內,再用力把木棒重新插入袋口中近底部,袋口料膜與木棒間用鑷子柄緊塞一圈棉花,防止出灶後接種前從此感染雜菌。帶木棒裝灶滅菌。(編者註:建議用接種棒代替木棒,操作類似於黑龍江東寧黑木耳栽培那樣,相關的文章視頻本網有很多,請搜索之)。
(2)接種
在無菌箱內取出袋口棉塞,拔出木棒,用無菌鑷子夾取塊狀菌種用力推入袋口孔內至底部,並接滿至近袋口處,隨即用經滅菌的棉花,過火焰後用力塞緊袋口即可。
此種菌種製作工藝,1kg菌袋,近30天即可發滿,菌絲粗壯濃白,菌種有韌性,不易散塊。由於菌種接入袋內中心孔洞內,由里向外生長,兩端生長均勻,避免了一端未長滿另一端已老化之不足,且菌種不易老化,適用期延長。接種成活率高、萌發快。菌絲在通氣好氧中生長,菌袋自生熱快,特別適合冬季較大種袋生產,一般10天後,即能維持自身所需溫度。雖原種用量稍大,但菌種質量得到很大提高。西峽近年來已累計生產上千萬袋,效果良好。
(3)注意事項
此法因袋未扎口,在裝鍋滅菌時,要減少堆疊層數,防止積壓散口,最好採用滅菌框,裝袋滅菌,減少積壓。滅菌結束宜趁熱出袋,防止冷卻水流入袋口滲入料內。出鍋後,料袋在冷卻硬化前,袋松軟,應小心觸碰木棒,以免棒松動而雜菌乘隙侵入。因不扎口又沒有套環,故棉塞要適當塞緊塞深。
五、菌種要求
香菇菌絲體白色,一部分長入料內,一部分氣生,外觀有彈性。菌絲結塊好,成熟的 菌絲體表面菌絲塊變成茶褐色,有香菇的特殊氣味,無病蟲害,健壯。菌種長至1/3瓶時,可把培養室溫度降低攝氏2—3度,有利菌種的生長。成熟菌種應存放在陰涼、乾爽、潔凈的環境中,防止污染和放緩生長,免加速老化。
長勢正常的香菇菌種菌絲潔白、粗壯、舒展、均勻,邊緣整齊,生長速度快;在瓶壁呈扇面羽毛狀發展,生長健壯,會分泌醬油色的水珠。菌絲長滿瓶後,10~15天內常見到琥珀色透明液體,並具有香菇特有的芳香氣味,無臭味和霉味。如瓶內菌絲柱與瓶壁脫離,說明培養料水分過多所致;若既脫離,菌絲柱又開始萎縮,表面菌皮增厚並變為深褐色,說明菌種已開始老化,不能久存,應立即使用。若菌種柱表面已出現小菇蕾,是好菌種的特徵之一,應去掉菇蕾盡快使用;若出現大量菇蕾,則說明菌齡較大已老化,不宜使用。如果菌種瓶內可以看到木顆粒,是培養時間不足,應再繼續培養一段時間。
六、香菇菌種的培養
1、菌種培養基的配製
目前,多數菇農是從菌種生產廠家購進母種,然後自己生產原種和栽培種。原種及栽培種的培養基配製方法是一致的,但培養基的種類和配方很多,下面僅介紹常用的幾種:
(1)穀粒(麥粒、玉米粒)培養基 配方為穀粒50公斤加石膏0.5公斤。先將穀粒用清水洗凈,浸泡12小時左右,使其充分吸水。穀粒泡好後放人鍋內煮,以熟而不爛為度,撈出控水後,把石膏粉與穀粒拌勻。這樣培養基適用於做原種培養基。
(2)木屑培養基 配方為闊葉樹粗木屑78%、麥麩或米糠20%。白糖l%、石膏l%。製作方法是把選用的木屑篩去木塊和樹皮,先將木屑、麥麩、石膏攪拌均勻,再用溶化的糖水拌料。配製好的培養基用手緊握時,手指間有水溢出而不下滴為宜(含水量約為60%)。這種培養基對原種和栽培種生產都是適宜的。
(3)適宜香菇一級種的培養基配方是:馬鈴薯250克、葡萄糖25克、瓊脂20克、清水1000毫升,或者是黃豆粉40克、葡萄糖20克、瓊脂20克、清水1000毫升。用木屑作主料的二級種培養基配方是:木屑78%、麥麩20%、蔗糖1%、石膏粉1%,清水適量,使料水比為1∶1.2。原種再轉到相同的培養基上進行擴大栽培即為栽培種。每瓶原種可接栽培種60~80瓶,菌絲生長適宜溫度范圍為5~32℃,以22~25℃最合適,空氣相對濕度以70%為宜。
(4)栽培種培養料配製比例為棉籽殼98%、麩皮8%、石灰1%、石膏1%、磷肥1%、水適量,加入110-130斤輔料混合均勻。
上述培養基配好後,即可進行裝瓶 (500毫升裝的罐頭瓶或酒瓶),裝入量至瓶肩。如果是木屑培養基需要培養料在瓶中達到上緊下松程度,瓶中間用錐形木棒扎一個直徑約1.5厘米的洞,直通瓶底,以增加氧氣,利於菌絲蔓延。瓶口內外擦凈,罐頭瓶用聚乙烯膜常壓滅菌或聚丙烯膜封口,酒瓶可用棉塞封口。
用瓶子制種,成品率高,但瓶易碎,成本也高,大規模生產和運輸有一定的困難。近年來,用塑料袋製作栽培種的菇農越來越多,具有輕便、價廉等優點。塑料袋有聚乙烯和聚丙烯兩種,聚乙烯袋只能用於常壓滅菌,聚丙烯袋常壓、高壓滅菌均可。塑料袋規格以17×30×0.005厘米較為合適。
2、菌種培養基的滅菌
培養基的滅菌是菌種生產成敗的關鍵。未經滅菌的培養基中存在著大量的微生物,常常導致菌種污染,給生產造成損失。目前菇農普遍採用的滅菌方法是常壓蒸氣滅菌。
常壓蒸氣滅菌的常壓滅菌灶用磚砌成,選直徑110厘米的鐵鍋,用磚砌高100厘米。直徑120厘米的鍋筒,內外用水泥抹光滑。培養基裝入滅菌鍋後,用較厚的塑料膜和麻袋片把鍋筒口包蓋住,用繩子捆綁結實。然後用旺火猛燒,在最短的時間內將鍋燒開。待塑料膜鼓氣後成饅頭狀時,說明鍋已燒開。滅菌從這時開始計時,要持續8~10小時,確保滅菌徹底。 一些菇農往往在滅菌上麻痹大意,因雜菌污染嚴重而導致制種失敗。常壓滅菌操作時要做到“三防止”,一要防止中途降溫,滅菌過程中,中途不得停火,如鍋內達不到100℃,在規定時間內則達不到滅菌的目的。二要防止燒干鍋,在滅菌之前鍋內要加足水,在滅菌過程中,如果鍋內水量不足,要及時從注水口注水。三要防止存在滅菌死角,如鍋底著火部位不均,鍋筒上口僅從一端漏氣等等都可能出現滅茵死角。
3、接種與培養
滅菌後的培養基可進行接種,接種就是將菌種移植到培養基上。從事接種的操作人員,必須樹立嚴格的無菌觀念,使操作者和接種工具處於嚴格的無菌狀態。因此,必須對接種工具進行嚴格的滅菌,對操作環境進行徹底消毒,操作者的手和衣著也要消毒,嚴格遵守無菌操作規程。接種時要在接種箱內或接種室里進行。
接種時,先將接種箱或接種室內雜物清除干凈, 用2%來蘇兒噴霧消毒。將待接種的培養基。菌種和所用工具放人接種箱或接種室工作台上,用福爾馬林和高錳酸鉀熏蒸接種箱、接種室至少半小時,用量是每立方米空間用5克高錳酸鉀,加10毫升甲醛。 接種前用75%的酒精棉擦抹雙手、母種試管或原種瓶外表,然後點燃酒精燈,進行操作。接種完畢,熄滅酒精燈,將已接好種的瓶或袋移至培養室培養。一般一支母種可擴繁原種4~5瓶,一瓶原種可擴繁栽培種40~50瓶或15~20袋。
培養室要保持清潔並調好溫、濕度和空氣、光照等環境條件。菌種培養的適宜溫度以20~25℃,空氣的相對濕度控制在60%左右為宜。發菌期間要求暗光發菌,培養室要始終保持通風良好的環境條件。按此管理方法,菌種在40天左右就可長滿瓶或袋。 長滿瓶(袋)的菌種如果不馬上使用,要放在0~10℃以下的環境中,可保藏1~3個月。
七、香菇菌種製作過程中常出現的問題與對策
1、接種成活率低
原因:菌種過於老化或菌齡不足,尤其是母種接原種時,如遇培養基水分偏低,接種面水分損失嚴重時上述現象尤為明顯。
解決的辦法是:選用適齡優質母種(原種),注意觀察母種(原種)菌絲走勢,了解選用菌種的生產日期及配方等,配製培養基時要精確把握含水量,不可急於裝瓶裝袋,裝瓶裝袋過程中也要經常測量培養基的水份,防止培養基水份不足或過量,從而造成“干袋”和“水袋”現象。
2、發菌速度緩慢
發菌期溫度過高、培養基濕度過高、裝袋過緊、母種(原種)質量差。香菇菌種製作一般於6月底7月初,發菌期正處於7-8月的高溫季節,如遇連續高溫30℃以上,香菇菌種發菌速度明顯減慢甚至停滯,這時需要採用空調降溫以促進香菇菌絲的正常生長;配製培養基時要精確把握含水量,不可急於裝瓶裝袋,裝瓶裝袋時要注意松緊適宜,裝得過緊影響培養基的透氣能力,造成缺氧而發菌緩慢;選用母種(原種)時要確保菌種質量。
3、制袋接種成活率低
香菇菌種接種成活率及發菌速度正常,但在使用後,制袋成活率低。可能的原因有:香菇菌種老化或菌齡不足、菌種培養料配方不合理、菌種裝瓶或裝袋過松、制袋過松、人為操作失誤。
解決的辦法:及時使用已成熟菌種(如暫時不用可冷藏10-30天),製作菌種時應選用適合的培養料,精確稱量各配方重量,裝瓶或裝袋不可過松,菌種過松在制袋接種時可造成菌種散碎,嚴重影響制袋時的接種成活率,製作栽培袋時不可過於鬆散,栽培袋過松影響接種的成活率,人為接種不熟練也影響菌種的成活率。
總而言之,香菇菌種製作過程中,只有對配料、裝瓶(袋)、滅菌、接種、發菌管理等環節正確把握,對含水量、裝料松緊度、發菌溫度等需要精確把握,才能生產出優質的香菇菌種,為生產制袋打好基礎。
八、夏季菌種生產注意事項
在夏季高溫條件下制種,往往污染率高,而成品率低。因此,為了保證秋菇適期種植和夏季菌種生產的質量,必須抓好滅菌、接種、培養這三條技術措施。
1、抓好培養基滅菌
夏季溫度高,配製的培養基要求新鮮、不霉變,拌好的原料要及時裝入瓶、袋滅菌。製做瓶裝菌種,要盡量減少棉塞和牛皮紙受潮現象。每次滅菌時,應用塑料袋封裝少量棉花和牛皮紙帶入一並滅菌。滅菌後,及時在接種箱內更換受潮的封口物。採用袋式生產菌種,每道生產環節都要輕裝、輕拿、輕放,凡是刺破、擠破、脹壞的塑料袋,均應用醫用膠布粘封好或採用雙層袋套好。袋口可用橡皮圈或撕裂帶代替棉塞和套環進行封扎。袋裝基質可視裝料量的多少,適當延長滅菌時間1-2小時,且排氣要慢。
2、改進接種技術
香茹原種和栽培種要存放於陰涼干凈的保藏室或消毒的冰箱內,接種要在經消毒的接種箱或接種室內進行。因接種箱內採用酒精燈火焰接種,溫度上升常達40-50℃,極易灼傷或燙死菌種。因此,接種要安排在早晚或夜間氣溫稍低的時間內進行。接種時,每次轉瓶量比常規生產時適當減少,接種量要相對增大,瓶口上部的老化菌絲要挖除干凈。
3、加強菌種培養管理
培養無病蟲栽培種時培養場地應在經消毒的專用棚室內進行,菌種場與生產田隔離。菌種培養場地要求清潔、無毒、無蟲、涼爽、無陽光照射,相對濕度在60%以下。剛接好的菌種,必須等瓶袋外部和封口物乾燥後,再進行堆疊。堆疊的高度和堆間的距離,要掌握不產生堆溫、有利於通風、方便管理等原則。夏季制種染菌快,一般接種3天後應進行檢查,一旦發現污染菌種就要及時清除。
Ⅸ 香菇種植技術是什麼
香菇種植技術就是香菇的栽培方法
香菇的栽培方法有兩種,分別是段木栽培和代料栽培。
Ⅹ 香菇的種植方法
種植 香菇雖然很賺錢,但是香菇不是那麼好種植的。那麼你們知道香菇的種植 方法 嗎?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香菇的種植方法,一起來看看。
香菇的種植方法
一.菌筒製作
1 備料
培養料參考配方1:干雜木屑75% 麥皮、細米糠15% 玉米粉5% 石膏粉1% 碳酸鈣粉0.5% 磷酸二氫鉀0.1% 硫酸鎂0.1% 紅糖1%。
也可用棉籽殼、玉米芯等代替部分雜木屑。
2 拌料
2.1 技術要求 配方准確,拌料均勻,含水量適宜(水質應達飲用水標准)。
2.2 工藝流程
(1)不溶性原料干混均勻。將雜木屑、麥皮、細米糠、玉米粉、石膏粉、碳酸鈣粉等分層加入,用鐵鍬等工具混勻(2~3遍)。
(2)可溶性原料溶於水。把紅糖、磷酸二氫鉀、硫酸鎂、過磷酸鈣、尿素、等溶於水製成營養液。
(3)將營養液加入乾料中拌勻(2~3遍)。
(4)測定含水量。香菇培養料適宜含水量為60%左右,一般用手感簡易測定法:拌料半小時後,培養料若能手握成團,落地即散,手掌有水印為適宜。並可試裝幾袋,料筒重2.5公斤左右為好(15厘米×65厘米的香菇袋)。若料偏干,噴灑適量水後拌勻;若料偏濕,加適量乾料後拌勻或攤曬蒸發適量水份。
3 裝袋
培養料用裝袋機裝袋,盡量裝緊,且料筒各部分松緊一致。袋口留足7厘米,用干布抹凈袋口內壁,用塑料帶扎緊袋口,反折再扎緊。料筒應盡量避免刺破,認真檢查,發現破洞,即用透明膠布貼補。
4 滅菌
4.1 滅菌設備
通常採用鋼板鍋罩膜式滅菌灶或專用鍋爐罩膜式滅菌灶,每灶可供5000~10000料筒進行常壓滅菌。
4.2 裝筒罩膜
料筒“井字式”堆疊於鋼板鍋上或鍋爐旁邊(底部架空透氣),內用薄膜外用帆布(或彩條布)罩密,再用沙袋壓邊,表面用繩索拉緊縛於小鋼筋鉤上。
4.3 滅菌時間
猛火“攻頭”,盡快升溫至100°C,再維持12~15小時,停火後再燜2小時以上。料筒數量越多、堆得越密、氣溫越低,滅菌時間越長;反之,滅菌時間可短些。如果料筒滅菌不徹底,以後菌筒易暴發雜菌,形成“花筒”,損失慘重,應盡量避免。滅菌過程中還應認真觀測,及時加水避免“燒鍋”(如果採用鋼板鍋罩膜式滅菌,因蒸氣冷凝水仍流回鍋中,只需加少量水或不加水),也應避免火力過猛造成罩膜炸裂。
4.4 掀膜卸筒
滅菌溫度和時間達到要求並適當降溫後,即可掀開塑膜。
5 接種
開放式接種技術工藝如下:
5.1 接種場所
干凈、乾燥、經過消毒的菇棚內和室內場地皆可作接種場所。可以在菇棚內(新菇棚為佳)接種、培養,可省去菌筒多次搬運用工,也不佔用室內場地,但應加厚棚頂覆蓋物,潮濕地面鋪薄膜。
3.5.2 料筒冷卻
將滅菌後的料筒搬到接種場所的一邊(或中間),堆疊成長方體(兩端井字式堆疊,中間平行堆疊),通風冷卻。
5.3 熏蒸消毒
將完全冷卻的料筒和菌種、酒精棉球、酒精燈、一端削尖呈圓錐體的打穴木棍等在密閉條件下(一般用大塊薄膜罩密)用氣霧消毒劑多點熏蒸6~12小時(一般1000料筒用500克氣霧劑)。
5.4 開放式接種不封口技術的接種方法
接種前可通風排盡消毒劑葯氣。2~3人先把料筒搬到接種場所的另一邊(或兩邊);1~2人用酒精棉球擦拭消毒料筒接種面,再用經酒精和火焰消毒的木棍尖端打接種穴,單面打4~5穴;多人用酒精棉球消毒過的手撕開經0.25%新潔而滅表面消毒過的菌種袋,將菌種掰成錐形菌種塊,將其盡快接入穴中。菌種應將穴填實,填滿,高出穴口,蓋密穴口,用薄膜封接種穴口。一般一袋菌種(菌種袋規格:14厘米×27厘米)可接20~25料筒。這樣邊消毒、邊打穴、邊接種,分工協作,直至全部料筒接完。
6 菌筒培養
6.1 翻堆疊筒
菌筒培養階段應進行3~4次翻堆。菌絲圈直徑達5~7厘米時掀膜進行第一次翻堆,菌筒改為“井字式”堆疊。隨著菌絲數量的增加和氣溫的升高,菌絲呼吸作用產生的熱量急劇增加,特別強調通過多次翻堆,不斷疏散菌筒,加強通風,嚴防“燒菌”。
6.2 刺孔増氧
結合翻堆對菌筒刺孔2~3次(俗稱“放氣”),增加菌筒內部氧氣,極有利於香菇菌絲正常生長發育。(1)“放小氣”:一般結合第二次翻堆進行。每個接種穴周圍用細竹簽刺3~4個孔,注意刺孔不能太深太邊,偏松偏乾的菌筒可暫不刺孔,避免感染雜菌。(2)“放中氣”:一般結合第三次翻堆進行。每個接種穴外圍用較粗的竹簽再刺5~6個孔。(3)“放大氣”:香菇菌絲發滿菌筒後進行。將一塊長約60厘米寬約8厘米的木板的一端製成柄狀,用10~15枚鐵釘打穿木板,從木板反面伸出3~4厘米。手握柄狀部分拍打菌筒三個面(接種面不“放大氣”)。注意偏濕偏緊的菌筒多刺孔,刺深孔,偏干偏松的菌筒少刺孔,菌筒長雜菌的部分不刺孔。菌筒刺孔増氧後呼吸作用大為增強,溫度急劇升高,特別注意疏散菌筒和通風,嚴防“燒菌”。氣溫28°C以上不宜大規模 “放大氣”。如果菌筒及時割縫排場,也可不“放大氣”。
二、菇場搭建
1 選場 重點選擇夏秋季節溫度較低的場所。
1.1 環境衛生,地勢較高,林木茂密的山溝最好。澆灌水菇場要求平地,噴灑水菇場可用平地或緩坡地。
1.2 水源充足,水質干凈(達飲用水標准),最好有泉水或井水。
1.3 土質疏鬆,易灌易排,方正大塊的沙壤土農田很好。有噴灑水條件的旱地(平地或緩坡地)也行,樹木排列整齊的茂密人工林地更佳。但不宜選擇河溝畔低窪地,避免菌筒被洪水沖走。
2 整畦 畦面寬1.4米,畦溝寬0.5米,畦高0.15~0.2米。整平畦面(略呈龜背形更佳),澆灌水菇場要求畦面同一水平。
3 建蔭棚
一般每兩畦立一排柱於畦溝邊,柱高3米,入地0.5米,棚高2.5米。棚頂架竹木,再蓋遮陽網,網上鋪稻麥草、玉米秸稈等,菇棚四周圍遮陽網或草簾。最好再栽種長藤蔓的小豆等攀援植物,既降溫又增氧,遮陰度為“三陽七陰”(山溝)或“二陽八陰”(開闊地)。
4搭薄膜棚
幾乎所有香菇產區都在菇畦上拱竹片蓋薄膜,只要能確保菌筒避雨和通風皆可。採用屋脊形蓋膜方式較好:將兩塊4米寬的薄膜同時固定在同一排柱頂的樑上,隔兩畦的兩排柱與柱之間都固定一根橫竹,橫竹距棚頂0.8米,距畦溝1.7米,薄膜上下兩面都用塑料帶或小尼龍索將梁和橫竹連起來,這樣兩塊4米薄膜就將四畦的菇棚上部圍成屋脊形。也可一排柱立於畦中央,相鄰兩排柱立於相鄰兩畦的畦溝邊,兩塊3米薄膜就將3畦的菇場上部圍成屋脊形。這種技術能始終確保菌筒避雨和通風,又節約成本(完全不用竹片),便於操作,並且薄膜不用翻動不粘泥沙比較耐用,特別是更適於微噴。
6.出菇管理
著重調節溫、濕、氣、光等環境因子,盡量使之適合香菇生長發育對環境條件的需要。
6.1 調溫
香菇屬於低溫變溫結實性食用菌,反季節覆土袋栽香菇盛產夏秋菇,著重於夏秋季節的降溫工作。香菇菌筒應始終保持通風狀態,便於散熱。還可適當加厚蔭棚覆蓋物,在蔭棚外圍栽種藤蔓較長的豆科、小瓜等攀援植物,既降溫又増氧。中午和下午高溫時段最好用井水或泉水對棚頂實行微噴。
6.2 調濕
應保持菌筒適宜的含水量。可採用干濕交替的調濕 措施 ,一般在一潮菇採收完後,對菌筒噴灑水,補足菌筒水份,出菇後一般不補水(採收前更不能補水),這種調濕方法出菇潮次明顯,菇體含水量較低。亦可經常對菌筒噴灑少量水(採收前不補水),這種調濕方法出菇潮次不很明顯,出菇較稀。應改用灑水壺噴灑清潔水(水質按飲用水標准),最好用井水或泉水對菌筒實行微噴。現將微噴技術簡介如下:在菇畦一端溝底安裝一根較粗的塑料管作為主管,在每個畦端中點的主管通過變三通→塑料管→閥門→塑料管→彎接→塑料管,最後一小段較細的塑料管作為出水口,出水口與畦面平行,高出菌筒出菇面20~30厘米即可。取一根與菇畦等長的黑色塑料管作為支管,支管一端與出水口連接,另一端封死。支管每隔1米朝上安裝1個微噴頭,支管由揷於菇畦中央的小竹支撐,並用一小段細鐵絲或廢鋁線繞支管一圈後將兩端插入竹洞中固定,使支管保持高出菌筒出菇面20~30厘米。再將主管與自來水管(引自深井水為佳)連接。
微噴的突出優點是:
(1)省工。不用澆水或灑水。
(2)刺激出菇。高溫季節井水或泉水的溫度比氣溫低得多,能刺激出菇,提高夏菇的產量和質量。
6.3 調氣
香菇為好氧真菌,夏秋季節子實體生長極快,消耗的氧氣劇增。覆蓋薄膜只為避雨,應確保通風,高溫高濕季節更應確保大通風,才能防止爛筒,延長出菇期,提高產量和質量。只有冷天才可考慮短時間覆嚴薄膜。
6.4 調光
香菇為喜光食用菌,出菇最適宜的光線為“三陽七陰”。夏季為降溫可調至“二陽八陰”或“一陽九陰”,冬季為増溫可調至“四陽六陰”,日照時間較短的山溝菇場也應相對陽一些,夏季調至“三陽七陰”較適宜。個別菇場由於光線太暗,長出的香菇菌蓋小而薄,菌柄長而粗;反之光線太強溫度高不適宜出菇。
6.5 催菇
夏季高溫出菇困難且菇價較高時,可用竹片輕輕拍打菌筒,通常能催出一潮菇。但不宜頻繁多次採用,過重過頻催菇,菇小而密,且易導致爛筒,大菇場應分批催菇。
6.6 採收
(1)冰菇:選菇蓋圓整,菇體較大,菇肉厚實,菌膜未破或微破的優質菇,速送有冰庫的收菇站收購,保鮮出口(或內銷),夏秋季一般每天可採收多次。
(2)菜菇:達不到冰菇質量要求的香菇,可長至菌蓋邊緣內卷呈銅鑼邊時採收,供烘乾(或就近鮮銷)。採收首批菇,有時菇腳會帶出一塊菌筒料,影響產量,原因是菌皮太薄不夠硬。可一手按住菌筒,另一手將菌柄輕輕搖一搖再採下。如果菌筒轉色後適當推遲洗刷出菇常可避免。
6.7 補充營養
出菇後期,菌筒營養嚴重消耗,可噴施適當濃度的營養物質,有顯著的增產作用。例如:2%的葡萄糖或蔗糖,0.2%的尿素或酵母粉,0.05%的味精,3%的草木灰,0.3%的磷酸二氫鉀,0.1%的硫酸鎂,5~10%的香菇腳煮出液,10ppm維生素B1…… 上述物質除香菇腳煮出液通常單獨施用外,最好按碳源、氮源、無機鹽各選一種混合噴施(顯蕾期噴施效果最佳),出菇後期每採收一潮菇就可補充一次營養。
香菇的種植要點
種植香菇首先要選擇通風條件好, 並有散射光的場所進行,並保持清潔衛生,抓好消毒措施。
初次種菇場所,應採取石灰水刷牆、生石灰撒於地面的措施進行消毒, 撒在地面的生石灰應於次日清掃出去;老菇場則可用高錳酸鉀加福爾馬林熏蒸消毒;有蟲害的菇場先噴殺蟲劑消滅害蟲,再進行消毒。
空氣濕度是出菇期的重要條件,為了增加濕度而盲目增加噴水量,甚至直接向菇體噴水, 會使一些小菇悶死,一些已長大的菇也會因水漬而潰爛發黑。
在香菇出菇期間,應講究補水方法,以向空中噴霧為好,同時還應注意通風換氣, 以免二氧化碳積累過多,導致子實體不能形成,或形成畸形菇。此外, 不合理的採收也影響產量的提高,一些菇農采大留小,想讓小的菇體繼續生長, 結果不僅不能長大,還延長了出菇期,影響下茬菇的產量。
一定把好選料與配料關。要潔凈的原料,並搞好消毒處理,在配料時不可隨意添加化學肥料,只有在堆料發酵種植香菇時,才能適量添加尿素補充氮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