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編譯實驗
Ⅰ 「斯坦福監獄實驗」設計得好嗎意義在哪
我認為他設計的不好,這樣測試人性是不對的,因為在特定的條件下我們的反應會有所不同。
人往往都有兩面性,我們的內心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邪惡的一面。我們平時沒有展示的那些陰暗的想法,只是因為我們沒有機會把他們釋放出來。
魔鬼已經被釋放出來了。它獰笑注視著這群曾經「健康的、心理正常」的好人,它讓一些「看守們」沉醉於規訓與懲罰的快感;讓部分盡管心理感覺不對、但迫於角色與承諾所賦予的服從義務而不得不配合其他看守,從來沒有提出過異議和反對,只是私下向囚犯提供幫助;它讓仇恨在「囚犯」心中播種,以致試驗結束之後,當「看守」們和「囚犯們」同坐一起討論時,敵對的情緒讓討論變成了凶惡的對質,當他們在試驗過程中接受試驗人員的訪談和問卷調查時,他們呈現均是懷疑的情緒,在他們看來,這群最初友好善良的試驗人員就是鐵籠的製造者;它讓本應客觀的心理學家失去了判斷。
正如莫羅說過:
我們只能做到自我救贖,別忘想去拯救他人心中的魔鬼
Ⅱ 震驚世界改變人性的斯坦福監獄實驗
20世紀以來最著名的心理學實驗斯坦福監獄實驗,從誕生以來就一直爭議不斷!在這項病態的研究中,究竟引發了什麼事情?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資料,一起來看看吧!
斯坦福監獄實驗:是菲利普·津巴多教授做的實驗。環境可以逐漸改變一個人的性格,而情境可以立刻改變一個人的行為。一個溫文爾雅的紳士,在某些情境下會變成嗜血的狂魔。
實驗經過
1971年夏天,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和同事們在大學地下室搭建了一個模擬的監獄,並且徵集了24名心智正常身體健康的志願者,每人每天可以得到15美元報酬,但是必須完成14天的實驗。這些志願者被隨機分成兩部分,12個人充當警察的角色,另外12個充當囚犯的角色,實驗時每組只有9人,3人後備。
實驗模擬真實監獄環境,囚犯分別被「警車」押送到監獄,然後被搜身,扒光衣服,清洗消毒,穿囚服(像連衣裙一樣的罩衫),右腳戴腳鐐。
有些裝備與真實監獄中的不同,是為了讓志願者能迅速進入囚犯的角色。和真實監獄類似,囚犯志願者被關在監獄後就不能自由行動,3個人住一個小隔間,只能在走廊放風,每個人沒有名字只有一個編號。
充當看守的志願者,沒有進行培訓如何做獄警,只是被告知可以做任何維持監獄秩序和法律的事情。看守3個人一組,每組工作8個小時,三組輪換。
實驗開始的第一天晚上,看守就在半夜吹起床哨,讓囚犯起來排隊,以驗證自己的權威是否已經樹立在囚犯志願者心中。他們懲罰囚犯的時候會命令囚犯做俯卧撐(在真實環境中用的最普遍的一種體罰措施),為了增加懲罰力度有時候還騎在囚犯身上。
第二天一早,囚犯們就開始抗議,他們把監獄小隔斷打通,用床堵住監獄門不讓看守進來。
換班的看守看到以後非常氣憤,認為是之前一輪的看守對囚犯過於仁慈。他們用滅火器噴射囚犯,扒掉囚犯衣服,揪出帶頭搗亂的囚犯關禁閉,並恐嚇其他囚犯。
但看守很快意識到問題,3個人無法妥善管理9個囚犯,於是他們找了反抗活動中3個罪過最輕微的人,單獨把他們放到一個隔間里,給他們比其他囚犯更好的待遇,可以穿正常衣服,可以刷牙,吃更好吃的飯菜。半天後把他們放回到其他監獄中,再把帶頭搗亂的三個也放到優待的隔間里。囚犯於是相信這三個人因為告密才得到好處,不信任開始在囚犯中傳播。
期間,有一位囚犯因精神瀕臨崩潰,教授不得不釋放他。後來,看守無意中聽到囚犯們有越獄的傳言:之前被釋放的囚犯會帶領一群人來解救他們。於是看守和教授共同制定了一個計劃,先把犯人腦袋套住,轉移到其他地方,然後一個人守在騰空的監獄,等待解救者,並告知他們實驗已經結束,然後再把囚犯轉移回來。
從這以後看守對待囚犯更加嚴酷,經常不讓他們休息,做各種卑賤的工作,想出各種方法來懲罰他們。有時候看守不讓犯人上廁所,只能他們使用小屋裡的水桶,而且還不按時清洗,讓各處氣味充斥在囚房裡。
有個編號#819的囚犯生了重病,見到教授的時候痛哭流涕,說他不能再堅持。實驗者無奈只好打算放他走,並讓他現在旁邊房間休息,去幫他取個人物品。這時,看守把所有囚犯叫到走廊排隊開始喊口號:「819是個壞囚犯,因為他死了。」教授回來時看到#819正在低頭哭泣,教授讓他走,但是被他拒絕,他對教授說,他不能走,因為要向別人證明他不是一個壞囚犯。教授告訴他,你不是819,你的名字是xxx。
這時志願者才恍然大悟,離開了模擬監獄。
教授組織囚犯召開了一次聽證會,告訴他們,如果有個機會可以要求保釋,但之前的報酬都拿不到,是否會選擇保釋,幾乎所有的囚犯都同意保釋。教授在詢問完後說要考慮一下這個提案,並讓他們回到牢房,居然沒有一個人提出抗議。這時只要他們中有人提出中斷實驗,其實會獲得和保釋相同的結果,但是所有的人已經把實驗當成真實,不懂得反抗了。
到了第五天,志願者家長請來了律師。因為前幾天曾有位牧師來監獄與囚犯聊天,模擬真實監獄中的牧師工作,囚犯們請求牧師找律師來解救他們。但是律師來到現場以後,表示無能為力,因為這僅僅只是個實驗,家長們的解救行動失敗。
但最終實驗還是在第六天被終止,原因有兩個。一個實驗組織者們從錄像中發現,看守在夜間往往會對待囚犯更加殘暴,使用各種齷齪的手段折磨囚犯,因為他們以為半夜的時候沒有人會關注他們的行為。另一個原因是,哈佛大學里一個前來參觀的教授,在看到犯人被戴著腳鐐連在一起,腦袋上套著袋子看不到東西,還被看守吆喝著在廁所里跑來跑去。她感到相當震驚,強烈抗議實驗不能這么虐待志願者。教授這時也才清醒過來,隨後終止了實驗。或許我們會困惑心理學教授為什麼會如此遲鈍,但是在那名抗議的教授之前已經有50人參觀過實驗監獄,沒有任何一個人提出過異議。
這個試驗中的所有人,都被深深捲入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無法自拔,不管是虐待者還是受虐者,甚至於主持實驗的教授也被捲入其中,成了維持他那個監獄秩序的法官形象。
實驗結果的啟示 :在特定的環境中,如果給人超脫的權利,那濫用權力的狀況就必然會出現,而如果沒有給人任何權利,那他們一定會被迫屈服,甚至癲狂!
而這項實驗的結果也被寫入了許多心理學的教材中,並一度收到業內的大力追捧!可隨後曝出來的錄音和文章中,卻明確地指出了這項實驗結果的錯誤性,「獄警」的殘忍竟然是被引導出來的!這只是一場經過周密策劃的表演,這算什麼?學術界的真人秀?且不說這項實驗的倫理法性,但就是這一項欺騙性質的誤導,就足以讓人難堪!如此長時間的贊頌竟然是靠著欺騙得來的?這簡直就是心理學的恥辱!
Ⅲ 《斯坦福監獄實驗》:集體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
《斯坦福監獄實驗》,根據真實發生的 斯坦福監獄 實驗改編的同名電影,觀影的每一秒都很難受,是一次極不舒服的觀影體驗,卻又是一次極其震撼的思想沖擊。
最開始我只是抱著一種了解這個實驗的心態去看這部電影,看到電影後面我卻開始害怕了。這不是一次實驗,不是模擬監獄,這就是真實的監獄,是心理學教授的監獄。看完後去搜了下,發現豆瓣上把這部電影劃分為驚悚類,不是內容有多可怕,只是最後的結果會讓很多人心寒。
這部電影講的也就是我們所知道的斯坦福監獄實驗,一群斯坦福的大學生,隨機地被分成獄警和囚犯。或許是電影細節刻畫的比較好的緣故,很接近真實實驗場景,沒有了太多的藝術加工,卻也更加震撼人心。
囚犯跟獄警的區別在於,囚犯統一服裝、統一發型、沒有名字只有編號,還有一點就是囚犯相比獄警來說更沒有自由。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影響一個人發展主要有三個因素:遺傳因素、個人努力、社會環境。賦予兩撥完全一樣的人不同的角色,一個十八人的模擬監獄只用了6天的時間,從平等—掌握權力—確立權威—濫用權力—走向瘋狂,而這部電影讓我們看到社會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這是這部電影給我的最大感受。
最開始,沒有人告訴扮演獄警的那部分人該怎麼做,要如何管理那些囚犯,可是他們沒有迷茫過,從被賦予獄警的身份開始,他們就一下子真的看起來就像獄警了,學著電影裡面自己看到的那個獄警也像模像樣的當起一個獄警。從最開始讓別人脫衣服都會有點不適應角色的尷尬到打囚犯、讓他們蹲跳、大聲報數、主動認錯、甚至關小黑屋,這些並不是實驗製作者告訴他們的,在那個環境下他們自己就學會了那副嘴臉。
如溫水煮青蛙般,習慣一種環境然後你會不知不覺的被環境改變卻不自知。同樣的,那些囚犯們也在實驗中迷失了自己,最開始他們知道這是實驗,也只覺得好玩的配合那些獄警,到後來獄警們一點點變本加厲,他們開始會覺得不公平,為什麼要那麼對待他們,然後有的人試著去反抗獄警,反抗—被打壓—再反抗,然後有一部分人退卻了,也不反抗或者是在獄警的打壓下慢慢接受他們囚犯的身份。然後囚犯真的越來越像囚犯,獄警在權力的渲染下更加厲害。
而這樣,我只想說真的是環境對人的同化。獄警們都那麼囂張,雖然也有一個獄警覺得這樣做不好,他從頭到尾沒有打人,但是他也沒有吭聲。還要好幾個囚犯也是很具有反抗精神的,但是在獄警的打壓下以及更多囚犯的沉默接受下,他們也慢慢選擇了接受。環境就那樣悄無聲息的改變我們每個人,而我們不自知。
我們很多人就是這樣在一個又一個集體中長大,你會看到似曾相識的嘴臉和自己的妥協。
就像我們的生活一樣,如果你看到你身邊的小夥伴每天都無目的墮落著,本來你是要去看書、跑步、做計劃的,突然覺得別人都沒有進步,你自己幹嘛那麼拼,於是去跟一起每天除了打游戲就是打游戲,這就是你自己跟自己的妥協,也只是生活版的"斯坦福監獄實驗"。
集體對一個人的發展真的很重要,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總是說要提升自己的朋友圈,要去認識更多優秀的人,要保證身邊都是優秀的朋友。在保證你進入一個好的圈子之前,請一定要堅持自己,也要時刻謹記:保持一定的疏離感,不要被周圍的人同化了!
這是這部電影給我們的更加積極的一個意義。
環境帶給我們的影響很大,但是我們也不要忘了, 只有我們才可以決定自己的樣子。 影片裡面有一個很像獄警的獄警,也有一個很叛逆的囚犯,最終也通過他自己的各種方式「越獄」成功了,我覺得他是囚犯里最具反抗精神最酷的人。
他,一個cosplay的囚犯,就是從側面來告訴我們,我們自己有行動力改變此刻的情況,只要你願意改變,只要你肯行動,結果肯定會不一樣的。
如同每一個你,也許你們對此刻自己的狀態不那麼滿意,你們被同化過,但是也別覺得沒有希望,要記得是環境把你們帶到這里並將持續影響你的,你只需要換一種生活方式,以前十一點起來打游戲,那現在就八點起來看書,用你的行動力去打破這種環境。還是要記得只有我們自己才可以決定自己的樣子。
微博上有句話評論這個實驗的,很喜歡,分享跟你們: 常拿這個實驗提醒自己,心中擺正四個字「生而為人」。
Ⅳ 斯坦福大學編譯原理課程質量怎麼樣
聽著這學校都覺得不錯,何況是原理課程質量呀,比較專業性,方法又是有順序,基礎學起來比較強烈,針對以後的發展來相對學習的。
Ⅳ 「斯坦福監獄實驗」、「服從權威實驗」與陰影
斯坦福監獄實驗
斯坦福監獄實驗是指1971年在斯坦福大學,由菲利浦津巴多教授組織的一次關於人性的心理學實驗,他們在斯坦福大學地下實驗室組織了一個模擬的監獄,並徵召了24名志願者參與其中,將這24名志願者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擔任警察的角色,一部分擔任囚徒的角色,並且嚴格按照真實的監獄來執行。
在這場實驗當中,無論是警察的扮演者還是囚徒的扮演者,甚至說實驗的組織者,大學教授們也深深的陷入到了各自的角色當中,通過這個實驗,津巴多教授驗證了人類在環境當中性格的逐漸改變,在情境當中人類性格的即刻改變,這也就是著名的魯西法效應,指一個人在特定的環境之下,可以變得面目全非,一個好人可以變成嗜血狂魔,一個壞人也可以變成一個好人。
在斯坦福監獄實驗不到十年之前,美國耶魯大學心理學家斯坦利·米爾格蘭姆Milgram也進行了一個關於人性的著名心理學實驗---服從權威實驗。
服從權威實驗
1961年耶魯大學心理學助理教授斯坦利·米爾格蘭姆做的心理學實驗,證明了:人類有一種服從權威命令的天性,在某些情景下,人們會背叛自己一直以來遵守的道德規范,聽從權威人士去傷害無辜的人。
實驗過程
米爾格蘭姆用高額的報酬吸引了40名被試。另外,他還專門聘請了幾位合格的「演員」,作為本實驗的另外兩個重要角色。一位扮演表情嚴肅,身著傳統的灰色實驗室工作服,感覺上很一絲不苟的權威人士,也就是主試。他負責在實驗中對被試下達繼續進行實驗的各種命令,而實際上他只是一名普通的中學生物理教師。還有一名長的有點像愛爾蘭人的普通職業會計師,他負責扮演那個被要求進行聯想記憶的學生,同時也是電擊的「承受者」。
實驗的地點被安排在耶魯大學社會互動實驗室。每一位被試都被安排在不同的時間來參與實驗。4美元的報酬在被試踏進實驗室的那一刻便會給與,米爾格蘭姆將任何無關變數都控制的恰到好處,以防止這場精心設計的劇目出現任何不必要的NG。這個時候,兩位米爾格蘭姆的和謀人開始陸續登場。主試也就是權威的扮演者會帶領被試與另一位「被試」——我們另外一位演員——見面,並向他們說明本實驗的實驗「方法」和「目的」:這是一項對學習中懲罰效應的研究,老師讓學生對各種各樣的單詞配對進行聯想記憶,如果學生回答錯誤,作為老師的一方就要對學生施加電擊。每錯一次,老師就需要將電擊的幅度增加一級。陳述完畢後,主試會建議兩名被試用抽簽的方法決定誰當學生,誰當老師。顯然,只有真正的被試選中老師,實驗才會有意義,所以,米爾格蘭姆在這里又玩兒了回花招:兩張紙上實際上都寫著「老師」,合謀者永遠都會說自己抽到的是「學生」,而被試永遠看到的都是「老師」。然後,證據當場銷毀。
實驗的第一步是讓被試親自將「學生」牢牢的綁到電椅上,並且將各種復雜的連線和電擊粘貼到學生的身上。「學生」的面前有一個標有A、B、C、D選項按鈕的裝置,這是用來回答被試提出的種種記憶問題。之後,被試會被帶到有著電擊裝置的那個房間,兩間屋子沒有窗戶之類的東西可以互相看見,但被試與「學生」可以通過麥克風聽到對方的聲音。而米爾格蘭姆會通過一面單向玻璃觀察被試的行為表現,相信這時薄薄的玻璃後一定閃爍著他期待的目光。一切准備就緒後,實驗正式開始。
被試要宣讀一些成對的詞(比如藍色,天和狗,貓)給學生聽,再考他的記憶力。考察時先念一組詞中的第一個詞,然後念四個可能答案詞,讓他選擇其中正確的一個詞。「學生」通過面前的按紐來選擇答案,這時另一間房間相對應的燈泡就會亮起來,被試由此判斷「學生」回答正確與否,如果錯誤,被試就需要按照主試的要求對學生施加電擊。而「學生」會以其精湛的演技對每種不同的電擊水平做出相應得生理和行為反映(雖然感受不到真電擊,但主試對電擊強度的選擇也會通過某種裝置讓「學生」知道)。事實上,就連記憶錯誤的發生的時機都是事先安排好的,以此來平衡這個變數可能會造成的誤差。
剛開始的任務還算簡單,但是,隨著單詞記憶數量的提升,「學生」的出錯率越來越多,被試對他施加的電擊強度也越來越強。75伏開始,學生會發出呻吟聲;到120伏的時候,他喊出聲來:「電擊已經弄得他很痛了!」;到150伏時,他慘叫:「我受夠了,放我出去!」如果此時被試動搖時,站在他旁邊的權威就會以命令的口氣說:「請繼續。」到270伏到300伏時,「學生」會歇斯底里地叫喊:「我有心臟病,我要立即退出實驗!」被試如果再次猶豫不決,研究者則會說:「實驗要求你繼續進行。」到300伏以上,學生開始猛烈撞擊牆壁。當被試以幾乎祈求的轉向研究者時,他則會更加嚴肅地說:「繼續進行實驗是極其必要的。」超過330伏時,隔壁只有可怕沉靜,但主試會告訴被試,不回答也與答錯做相同的處理「你沒有別的選擇;你必須進行下去。」
那邊是學生痛苦的呻吟和求饒聲,而這邊又是主試咄咄逼人的權威命令,你會怎樣做?你會聽從權威的命令將電擊提升到最強力的等級嗎?以下,便是當時的40名被試在內心掙扎後做出選擇。
實驗結果及其討論
電壓的等級 拒絕在該電擊強度上執行命令的被試人數
輕微的電擊(15伏-60伏) 0人
中等的電擊(75伏-120伏) 0人
較強的電擊(135伏-180伏) 0人
很強的電擊(195伏-240伏) 0人
猛烈的電擊(255伏-300伏) 5人
極為猛烈的電擊(315伏-360伏) 8人
危險:嚴重的電擊(375伏-420伏) 1人
XXX---(435伏-450伏) 26人
這樣的結果對所有人來說都很有沖擊力,包括米爾格蘭姆本人。誰會相信竟然有26個人也就是65%左右的被試會按照主試的命令將實驗進行到底?本實驗前,米爾格蘭姆曾經讓耶魯大學的學生對實驗結果做過預測,平均預測結果僅僅是1.2%,也就是40個人中應該只有半個人會將電壓等級調到最高。現在看來這很具有諷刺意味。
這兩個實驗的研究結果,對我們進一步探討人類某些社會本質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實驗張顯出的很多東西也都值得每個人深思很久。
在一定的社會情境下,好人也會犯下暴行。這種人的性格的變化被稱之為「魯西法效應」——上帝最寵愛的天使魯西法後來墮落成了魔鬼撒旦。
「人類的道德自然包括移情的傾向,仁慈、友善地對待我們的同胞親屬和群組成員,再加上一種排外的傾向,殘暴、惡毒第對待其他部落的人,」記者 Michael Shermer如此寫道,「電擊實驗所反映的並不是人們的盲目服從,更多的是植根於人們心中的矛盾的道德傾向。」
斯坦福監獄實驗和服從權威實驗證明我們體內隱含的原始暴力沖動,也屬於人格的消極面,屬於心理學中陰影的領域。榮格心理學稱之為陰影投射,即你所看到的令你惡心厭惡的事物同時存在於你自身。而人的意識有最終的選擇權。
有一則故事:一天,蘇東坡到佛印禪師處與佛印禪師聊天,兩人均盤腿而坐。聊到高興時,蘇東坡問佛印禪師:「你看我現在像什麼?」
佛印禪師說:「我看你像一尊
佛。」 蘇東坡笑著對佛印禪師說:「我看你像一堆牛屎。」
佛印禪師笑笑,沒有說什麼。蘇東坡以為他勝利了,回家後沾沾自喜地和他妹妹蘇小妹談起了這件事。他妹妹說:「哥哥,你輸了!禪師的心是佛一樣的境界,所以看你像一尊佛;而你的心態像一堆牛屎一樣,看禪師當然也就像一堆牛屎了。」
蘇東坡聽後頓時面紅耳赤。
Ⅵ 斯坦福監獄實驗的結論是什麼
斯坦福監獄實驗是菲利普·津巴多教授做的實驗。環境可以逐漸改變一個人的性格,而情境可以立刻改變一個人的行為。一個溫文爾雅的紳士,在某些情境下會變成嗜血的狂魔。
參與者:24個大學男學生(無入監經歷,不吸毒,身體以及心理健康),作為酬勞一天15美元。
地點:調查人員在斯坦福大學心理系的地下室中建了一個模擬的監獄。
過程:參與者由警察逮捕,並押至試驗地點。
以抽簽的形式將參與者分成兩批,12個人為囚犯,12個人為獄警。
實驗內容:
1971年夏天,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和同事們在大學地下室搭建了一個模擬的監獄,並且徵集了24名心智正常身體健康的志願者,每人每天可以得到15美元報酬,但是必須完成14天的實驗。
Ⅶ 「斯坦福監獄實驗」設計得好嗎意義在哪
斯坦福監獄實驗是心理學歷史上一個非常有名的心理實驗,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
斯坦福監獄實驗是有心理學家津巴多在1971年於斯坦福大學進行的心理實驗。津巴多將斯坦福大學心理學系大樓的地下室改造為監獄,然後以15美元每天的價格僱傭了一批大學生來參加實驗。在實驗之前,70名大學生需要通過心理測試,證明他們是心理健康的。
從最終的實驗結果來看,斯坦福橋試驗的設計是成功的,通過模擬極端環境,獲得了不可思議的結果,也讓人們見識到了服從的力量,和人性是一步步如何滑落的。
這個試驗告訴我們,人性是丑惡的,不要試圖創造陰暗的環境去激發這些陰暗面。因為最終的結果會讓人不寒而慄。這意味著以後在進行機制設計時,要注意激發人性好的一面。
心理實驗是一種需要嚴格進行管理和設計的,要不然會對其中的參與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傷害哦。
Ⅷ 斯坦福實驗揭秘:天天說「你真棒」的父母,養不出有出息的孩子
「寶貝,你真棒!」
」哇塞,寶貝好厲害呀!」
「你真聰明!」
這些是你表揚孩子的口頭禪嗎?
我們都知道,每個孩子都渴望肯定與贊揚,適當的表揚可以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和積極性,讓孩子喜歡並且願意去做一件事。
然而,表揚也是個技術活,用錯了方法,用錯了表達方式,不但起不到激勵的作用,反而有可能毀掉孩子嘗試的勇氣與信心。
斯坦福實驗揭秘:天天說「你真棒」的父母,養不出有出息的孩子
斯坦福大學著名發展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和團隊在過去的10年裡一直在研究表揚對孩子的影響。
他們對紐約20所學校,400名五年級學生做了長期研究。
在實驗中,他們讓孩子們獨立完成一系列智力拚圖任務。
第一輪測試
研究人員每次只從教室里叫出一個孩子,測試題目是非常簡單的智力拚圖,幾乎所有孩子都能相當出色地完成任務。每個孩子完成測試後,研究人員會把分數告訴他,並附一句鼓勵或表揚的話。
研究人員隨機地把孩子們分成兩組,一組得到的是一句關於智商的誇獎,即表揚,比如:「你在拼圖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聰明。」
另外一組孩子得到是一句關於努力的誇獎,即鼓勵。比如:「你剛才一定非常努力,所以表現得很出色。」
為什麼只給一句誇獎的話呢?德韋克解釋說:「我們想看看孩子對表揚或鼓勵有多敏感。我當時有一種直覺:一句誇獎的話足以看到效果。」
第二輪測試
第二輪拼圖測試有兩種不同難度的測試可選,他們可以自由選擇參加哪一種測試。一種較難,但會在測試過程中學到新知識。另一種是和上一輪類似的簡單測試。
結果發現,那些在第一輪被誇獎努力的孩子中,有90%選擇了難度較大的任務。
而那些被表揚聰明的孩子,則大部分選擇了簡單的任務。由此可見,自以為聰明的孩子,不喜歡面對挑戰。
為什麼會這樣呢?
德韋克在研究報告中寫道:
「當我們誇孩子聰明時,等於是在告訴他們,為了保持聰明,不要冒可能犯錯的險。」
這也就是實驗中「聰明」的孩子的所作所為:為了保持看起來聰明,而躲避出醜的風險。
第三輪測試
這一次,所有孩子參加同一種測試,沒有選擇。這次測試很難,是初一水平的考題。可想而知,孩子們都失敗了。先前得到不同誇獎的孩子們,對失敗產生了差異巨大的反應。
那些先前被誇獎努力的孩子,認為失敗是因為他們不夠努力。而而那些被誇獎聰明的孩子,這次的得分和第一次相比,卻退步了大約20%。
德韋克一直懷疑,表揚對孩子不一定有好作用,但這個實驗的結果,還是大大出乎她的意料。
她解釋說:
鼓勵,即誇獎孩子努力用功,會給孩子一個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覺。孩子會認為,成功 與否掌握在他們自己手中。反之,表揚,即誇獎孩子聰明,就等於告訴他們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這樣,當他們面對失敗時,往往束手無策。
在後面對孩子們的追蹤訪談中,德韋克發現,那些認為天賦是成功關鍵的孩子,不自覺地看輕努力的重要性。
這些孩子會這樣推理:我很聰明,所以,我不用那麼用功。他們甚至認為,努力很愚蠢,等於向大家承認自己不夠聰明。
德韋克的實驗重復了很多次。
她發現,無論孩子有怎樣的家庭背景,都受不了被誇獎聰明後遭受挫折的失敗感。
男孩女孩都一樣,尤其是好成績的女孩,遭受的打擊程度最大。甚至學齡前兒童也一樣,這樣的表揚都會害了他們。
斯坦福實驗揭秘:天天說「你真棒」的父母,養不出有出息的孩子
「你真聰明!」「你真棒!」這樣的表揚,幾乎是每個爸爸媽媽的口頭禪。
在孩子還小的時候開始:第一次爬、第一次走路、第一次開口說話、第一次獨立吃飯,大人們似乎掩不住心裡的喜悅脫口而出誇贊:「你好棒啊!」
這種沒有針對性的贊揚,會給孩子短暫的激勵,但從長遠來看,孩子並不知道哪裡做得好,只會盲目地尋求他人的認可。久而久之,這已經不是表揚了,而是「捧殺」。
之前聽一位家長給我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跟他同小區的一位媽媽,總是誇贊孩子是最棒的。孩子畫畫很有想像力,畫面構思也很巧妙,媽媽只會說:「我兒子最棒!」孩子在運動場跟小夥伴一起跳台階,她就會說:「寶貝你真厲害!」孩子把做好的飯都吃光光,她就會說:「真棒!」久而久之,孩子越來越追求媽媽的誇贊,每做一件事情,都會問媽媽:「我棒不棒?」而且,在媽媽的過度誇贊之下,孩子開始有了自滿之心,認為自己就是最棒的,容不得父母的一點批評。
不適當的表揚和大量的溢美之詞,容易把孩子捧得過高,陶醉於父母的表揚之中,那麼孩子自然會為了維護自己的「棒」和「聰明」而躲避挑戰。當他們面對困難時,更容易退縮,缺乏信心,可能就很容易選擇放棄。
久而久之,孩子不管做什麼事情,都不是因為自己想做或喜歡做,而是因為這樣做能夠得到父母的表揚。這樣一來,孩子就特別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時間長了,就失去了基本的辨別是非的能力和自我意識。
正向的肯定,從來不是簡單的「你真棒」,而是考驗父母細心、耐心和智慧的大工程。試著換換方式,這樣做:
表揚行為不表揚智商
「你真聰明」、「你真棒」,這是屬於表揚智商,時間一久,就會讓孩子覺得我真的很聰明,可是聰明能給孩子帶來什麼呢?聰明不能指導孩子的任何行為,反而有可能讓孩子不努力。所以我們應該表揚孩子的具體行為:
「你的作文得分很高,因為你構思巧妙,而且書寫很認真!」
「你今天起床比昨天早了5分鍾,越來越勤快啦!」
「剛剛的小組PK賽中,你們團隊配合得不錯,繼續加油!」
當我們表揚具體行為時,孩子會把具體行為做得越來越好,越來越有自信。
表揚過程不表揚結果
結果是既成事實,而形成結果的過程才對未來孩子的行為有指導意義。
比如孩子這次考了全班第一,我們要了解孩子是怎麼考到全班第一的,平時作業認真完成,錯題本整理得很細心,在復習的時候強化了自己的錯題,還有考試的時候草稿寫得很整潔……這些都是幫助他取得好的結果的過程。
不斷地強化過程,才會讓孩子以後也會繼續這樣做,比結果更重要。
多鼓勵,才能讓孩子更強大
在孩子的人生道路上,需要的不是泛泛的表揚,而是任何時刻尤其是遇到困境時的鼓勵。
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說過:「孩子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沒有鼓勵,孩子的性格就不能 健康 發展,孩子就沒有歸屬感。鼓勵孩子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重點在於給予孩子自尊和成就感。」
學而思初一英語的授課老師尹嬌嬌是這樣鼓勵孩子的:
嬌嬌老師非常注重單詞的背誦,每節課都會考察30個單詞左右 。剛開始班上很多孩子都有畏難情緒,不願意背單詞,每次考察只能對五六個,甚至有的孩子會因此都不想上英語課了。遇到這種情況,嬌嬌老師首先給予大家肯定,哪怕對了一個單詞她也會告訴孩子:「即使你對了一個單詞,也說明你背誦了!」然後根據孩子的掌握程度設置不同的階段性目標,比如:這次對5個單詞的孩子,她會鼓勵孩子:「繼續加油哦,老師希望你下次能對10個」;這次對10個單詞的孩子,她會鼓勵孩子下次力爭對15個。並且告訴孩子們,每個人的英語基礎不同,不要和別人比而自暴自棄,一定要跟自己比。就這樣堅持了一段時間,班上的孩子們在考察單詞時對的越來越多,也有效提升了孩子的自信心。
「表揚行為不表揚智商」、「表揚過程不表揚結果」、「多鼓勵」,這幾點也是學而思一直堅持的教育理念。恰當的正向反饋可以幫助孩子提升自信心,激勵孩子做得更好。
Ⅸ 斯坦福監獄實驗是權威案例還是一場謊言
斯坦福監獄實驗可能是心理學歷史上最著名的實驗,五十年來關於它的爭論從未停止過,但現在它面臨了最嚴重的危機——medium上一篇重磅爆料認為,它根本是個謊言。
津巴多本人回應表示「這些批評並不能提供充分證據改變斯坦福監獄實驗的結論。」
Ⅹ 斯坦福監獄實驗啟示
斯坦福監獄實驗:1971年,津巴多正在斯坦福大學任教。津巴多把心理學系大樓的地下室改裝成監獄,花15美元一天請來了一批學生參與實驗。這批學生要參加實驗必須先通過一次測試,以證明 他們是「心理健康、沒有疾病的正常人」。
參與者由警察逮捕,並押至試驗地點。以抽簽的形式將參與者分成兩批,12個人為囚犯,12個人為獄警。囚犯將先脫掉衣服灑上除虱葯粉,穿上類似於女人的連衣裙一樣的白色袍,不能穿底褲,頭戴絲襪,為每個人編號來代替名字,並且在右腳腳踝出有腳鏈。獄警則穿制服,有警棒,帶不反光的墨鏡來防止目光接觸。由於沒有鍾表也沒有窗戶,所以囚犯們並不知道時間。獄警可隨自己喜好進行懲罰。在實驗進行到36個小時的時候,一名囚犯因受到極度精神壓力而出現哭泣、咒罵等各種各樣的歇斯底里症狀而退出了實驗。實驗僅僅進行了不到兩天的時間,「正常的、心理健康」的一個好人已經被一群「正常的、心理健康的」好人折磨得瀕臨崩潰。本來這個實驗計劃是十四天,但到了第七天就宣告終止。終止的原因是該實驗對扮演囚犯的實驗者造成了傷害。
感想:
1.這個實驗讓我想到一句話「人心向上,人性向下」說的就是人心是永遠不會滿足的,有錢想更有錢,有權想更有權,人性永遠經不起考驗,別人卑劣的時候,自己可以更卑劣。人的慾望是膨脹的,而習性卻是墮落的。比如說,人人都想成功發財,可卻都自私懶惰, 呈現出兩極分化的樣子。有的人,一方面希望老闆給自己升職加薪,另一方面對於做事呢卻拎輕怕重,總喜歡找理由找借口推脫責任,甚至把責任嫁禍到別人身上去,就等著天上掉餡餅。有的人一方面強調自己賺不賺錢無所謂的格調境界,可另一方面看見別人賺錢不僅自己心裡嫉妒恨,更是巴不得別人多給點自己。還有的人,一方面做夢都想變成高富帥、娶上白富美、衣錦還鄉光宗耀祖,可另一方面呢掃把倒眼前都懶得扶一下,機會掉手上都懷疑別人沒安好心,以聰明自居,以謹慎自滿,洋洋得意死守小市民心態就是不敢冒險!
李嘉誠創業初期,他還很艱難,所做的生意競爭激烈,利潤也薄,批發出去一件貨賺一塊錢是行市最低了,但李嘉誠硬是苦壓自己只賺八毛錢。他說,讓客戶從自己身上再多賺兩毛錢走,就能幫助自己的客戶比其競爭對手更快發財,客戶貪利才會緊跟自己,細水長流,也能匯成長江!所以,他把自己的公司命名為「長江」,意思就是不拘細流。帶隊伍就是聚人心,人心齊泰山移。
2.由於監獄的特殊環境使得獄警的行為更加暴力,到後期有些嚴重的甚至以懲罰犯人為樂。環境對人行為的影響力,比大多數人想像中要強大的多,甚至可以立刻改變一個人的行為,為什麼很多罪犯在被捕後看著就像普通人?因為他們其實就是普通人,他們犯罪,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特定的環境,引導者他們做出了極端的選擇。荀子說,人類的本性需要被控制,禮義法度沒有形成良性環境的社會環境很容易就會滋生惡果。任何事物都是一體兩面的,每個人都是善惡的結合體,所謂惡就是只看到眼前的快樂及利益,是人的慾望和貪婪,我們要制約人性中惡的部分,主動去選擇創造一個好的環境,讓我們的活形成一個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