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編程抄襲
❶ 花木蘭是抄襲LOL哪個
瑞文吧,。技能比瑞文好看,瑞文太漢子了,還是花木蘭帥氣團戰時攻擊敵方後排英雄或脆皮英雄。團控英雄一般具有團控的技能,偏向於防禦英雄,團戰時,沖入敵方人群中,用團控技能短暫性控制住敵方英雄,為己方英雄輸出製造環境。戰士類英雄有呂布、曹操、趙雲、孫悟空、花木蘭等。這些戰士都很厲害的。
❷ 怎麼沒有中文編程語言
現在比較流行的編程語言有C、C++、Java、Python、PHP、Ruby等,但是無一例外,這些編程語言都是用英文去寫的。但是這些編程語言是由不同國家的人創造的,為什麼發明這些語言的人,不使用自己國家的語言呢?可能是因為這些語言使用的都是26個字母,而26個字母的不同組合直接就是英文,使用起來會非常的方便。或許有很多人還不清楚,其實在2000年我國也誕生了一個專門用中文編程的語言——易語言,但是這門編程語言為什麼沒有流行起來呢?
易語言早期版本的名字叫做E語言,創始人是吳濤,因為它編程簡「易」,所以稱為易語言。中國計算機的發展經過操作系統的漢化和中文輸入法兩次跨越後,處在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中文化編程也成為很多人的需求。因為國人敘述事情的習慣和外國人不同,中文和英文的語法也不同,加上各種復雜的語態和時間動詞,部分人在學習編程的時候不能很好的適應。對於一些縮寫的代碼字元,看的更是一臉懵逼。在這種情況下,易語言誕生,並且隨著時間的發展,易語言已經有了一定的規模,用戶數量也比較可觀。
在2004年的時候,易語言漢語編程環境獲得了《大連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005年3月份,《易語言編程系統》一書出版,同年易語言在中小學實驗與推廣項目教室培訓在株洲隆重開題。易語言獲得的榮譽很多,本身能夠支持類似於普通的程序的DLL文件。製作大型軟體項目一般會分工協作開發,為此易語言提供了模塊化開發支持,用戶可以將常用的代碼封裝起來重復使用到其它程序,也可以提供給第三方或者是作為大型項目中的某一個部分使用。模塊的使用使得易語言突顯「易」字,操作起來會更加方便。
但是因為下面的兩個不足,讓易語言沒有真正流行起來。一是易語言在中文編碼的過程中,需要通過字母編碼轉化成中文,會大量的佔用CPU資源,這種情況造成了易語言適合開發一些小的項目,大的項目就別想了。語言越低級,計算機響應的速度就越快,像是機器語言編寫的代碼,計算機就能很快識別,其次是匯編語言,然後就是低級語言、高級語言等等。26個字母可以用機器語言表示,但是中文成千上萬,用機器語言表達不太容易實現,所以易語言在編程的時候,導致計算機的CPU大量用來轉換中文,執行的程序反而很少。如果在大項目中使用易語言的話,很容易造成系統資源浪費過大,電腦容易崩潰。
❸ 文言文《木蘭詩》翻譯
《木蘭詩》是一首長篇敘事詩,講述了一個叫木蘭的女孩,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在戰場上建立功勛,回朝後不願作官,只求回家團聚的故事,熱情贊揚了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質、保家衛國的精神。下面是我整理的文言文《木蘭詩》翻譯,希望大家喜歡。
原文 :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至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但辭黃河去,暮宿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析,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出門看夥伴,夥伴皆驚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全文翻譯:
嘆息聲一聲連著一聲,木蘭姑娘當門在織布。織機停下來機杼不再作響,只聽見姑娘在嘆息。問問姑娘你這樣嘆息是在思念什麼呢?(木蘭回答道)姑娘我並沒有思念什麼。昨夜我看見徵兵文書,知道君王在大量徵募兵士,那麼多卷徵兵文書,每一卷上都有父親的名字。父親沒有長大成人的兒子,我木蘭沒有兄長,我願意去買來馬鞍和馬匹,從現在起替代父親去應征。
在東市上買來駿馬,西市上買來馬鞍和鞍下的墊子,南市上買來馬嚼子和韁繩,北市上買來長馬鞭。早上辭別父母上路,晚上宿營在黃河邊,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黃河洶涌奔流的嘩嘩聲。早上辭別黃河上路,晚上到達黑山頭,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燕山胡兵戰馬啾啾的鳴叫聲。
行軍萬里奔赴戰場作戰,翻越關隘和山嶺就象飛過去那樣迅速。北方的寒風中傳來刁斗聲,清冷的月光映照著戰士們的鐵甲戰袍。將士們經過無數次出生入死的戰斗,十年之後才得勝而歸。
勝利歸來朝見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論功行賞)。記功授爵木蘭是最高一等,得到的賞賜千百金以上。天子問木蘭有什麼要求,木蘭不願做尚書郎這樣的官,希望騎上一匹好駱駝,藉助它的腳力送我回故鄉。
父母聽說女兒回來了,互相攙扶著到城外迎接她;姐姐聽說妹妹回來了,對著門戶梳妝打扮起來;弟弟聽說姐姐回來了,忙著霍霍地磨刀殺豬宰羊。打開我閨房東面的門,坐在我閨房西面的床上,脫去我打仗時穿的戰袍,穿上我以前女孩子的衣裳,當著窗子整理象烏雲一樣柔美的鬢發,對著鏡子在額上貼好花黃。出門去見同去出征的夥伴,夥伴們都很吃驚都說我們同行十二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蘭是女孩子。
雄兔的腳喜歡亂搔亂撲騰,雌兔的兩眼老是眯縫著,當它們挨著一起在地上跑的時候,又怎能分辨得出誰雄誰雌呢?
課文解析:
《木蘭詩》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首長篇敘事民歌,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沙場,凱旋迴朝,建功受封,辭官還家的故事,充滿傳奇色彩。
開頭兩段,寫木蘭決定代父從軍。詩以「唧唧復唧唧」的織機聲開篇,展現「木蘭當戶織」的情景。然後寫木蘭停機嘆息,無心織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問一答,道出木蘭的心事。木蘭之所以「嘆息」,是因為天子徵兵,父親在被征之列,父親既已年老,家中又無長男,於是決定代父從軍。
第三段,寫木蘭准備出征和奔赴戰場。「東市買駿馬……」四句排比,寫木蘭緊張地購買戰馬和乘馬用具;「旦辭爺娘去……」八句以重復的句式,寫木蘭踏上征途,馬不停蹄,日行夜宿,離家越遠思親越切。這里寫木蘭從家中出發經黃河到達戰地,只用了兩天就走完了,誇張地表現了木蘭行進的神速、軍情的緊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緊張的戰爭氛圍。其中寫「黃河流水鳴濺濺」「燕山胡騎鳴啾啾」之聲,還襯託了木蘭的思親之情。
第四段,概寫木蘭十來年的征戰生活。「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概括上文「旦辭……」八句的內容,誇張地描寫了木蘭身跨戰馬,萬里迢迢,奔往戰場,飛越一道道關口,一座座高山。「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描寫木蘭在邊塞軍營的艱苦戰斗生活的一個畫面:在夜晚,凜冽的朔風傳送著刁斗的打更聲,寒光映照著身上冰冷的鎧甲。「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概述戰爭曠日持久,戰斗激烈悲壯。將士們十年征戰,歷經一次次殘酷的戰斗,有的戰死,有的歸來。而英勇善戰的木蘭,則是有幸生存、勝利歸來的將士中的一個。
第五段,寫木蘭還朝辭官。先寫木蘭朝見天子,然後寫木蘭功勞之大,天子賞賜之多,再說到木蘭辭官不就,願意回到自己的故鄉。「木蘭不用尚書郎」而願「還故鄉」,固然是她對家園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兒身。天子不知底里,木蘭不便明言,頗有戲劇意味。
第六段,寫木蘭還鄉與親人團聚。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別、年齡的舉動,描寫家中的歡樂氣氛;再以木蘭一連串的行動,寫她對故居的親切感受和對女兒妝的喜愛,一副天然的女兒情態,表現她歸來後情不自禁的喜悅;最後作為故事的結局和全詩的高潮,是恢復女兒裝束的木蘭與夥伴相見的喜劇場面。
第七段,用比喻作結。以雙兔在一起奔跑,難辨雌雄的隱喻,對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十二年未被發現的奧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橫生而又令人回味。
這首詩塑造了木蘭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傳奇色彩,而又真切動人。木蘭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幗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矯健的勇士又是嬌美的女兒。她勤勞善良又堅毅勇敢,淳厚質朴又機敏活潑,熱愛親人又報效國家,不慕權勢而熱愛和平生活。一千多年來,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在我國家喻戶曉,木蘭的形象一直深受人們喜愛。
這首詩具有濃郁的民歌特色。全詩以「木蘭是女郎」來構思木蘭的傳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簡安排極具匠心,雖然寫的是戰爭題材,但著墨較多的卻是生活場景和兒女情態,富有生活氣息。詩中以人物問答來刻畫人物心理,生動細致;以眾多的鋪陳排比來描述行為情態,神氣躍然;以風趣的比喻來收束全詩,令人回味。這就使作品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木蘭的形象
木蘭的形象,是人民理想的化身,她集中了中華民族勤勞、善良、機智、勇敢、剛毅和淳樸的優秀品質,是一個深深紮根在中國北方廣大土地上的有血有肉、有人情味的英雄形象,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里尤為可貴。
詳略得當:忠孝兩全,深明大義。
勤勞善良又堅毅勇敢,淳厚質朴又機敏活潑,熱愛家人又報效國家,不慕高官厚祿而熱愛和平生活,表現出淳樸和高潔的情操。
重點導析
1.比興手法
北朝民歌《折楊柳》中有一首,前面六句是「敕敕何力力,女子當窗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木蘭詩》開頭六句用的就是《折楊柳》這六句。古代民歌往往用同樣的起興、比喻,有的詞句相近甚至相同(《詩經》中民歌就不乏其例),因為口耳相傳,詞句相同,容易記憶。這不是抄襲,因為題材、內容可以完全不同。《木蘭詩》的開頭,很可能也是「敕敕何力力」,經後人改為「唧唧復唧唧」的。「敕敕何力力」沒有什麼具體意義,像「呀呵嗨」「呀唯子喲」一樣,是表聲的字。
2.「可汗」與「天子」
「可汗」是古代西北民族對君主的稱呼,「天子」是封建社會漢族對君主的稱呼。可是在這首詩中「可汗」卻成了「天子」的同義詞,不能再按照《廣韻》中所謂「蕃王稱」的本義了。這只能看做在《木蘭詩》時代漢語里已有了外來語的成分。否則木蘭去時是應「可汗」之徵,而歸來卻受「天子」之賞,那不是前後矛盾了嗎?
由於木蘭詩出自北朝,而木蘭是北朝人氏,便可以考證出木蘭並非漢人可能性極大,其君主自然也是北朝少數民族割據政權領袖,而南北朝又正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民族大融合時期,那麼最有可能的一種假設就是:北朝的少數民族政權領袖受漢文化影響也樂於接受「天子」這個稱呼。
3.「十二」是虛數
「軍書十二卷」「同行十二年」與「壯士十年歸」──這三句中的兩個「十二」與一個「十」字都是虛數。習慣上這類數字都表示「多」的意思。「同行十二年」與「壯士十年歸」兩句中的「十二年」與「十年」都是說十多年的意思,如作實數理解,前後便矛盾不可解了。「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旨在強調木蘭的父親這次非出征不可。清人汪中作了一篇《釋三九》,提出了三、九等虛數的用法法則,把前人有關數字問題的考證與爭論都搞清楚了。
4.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東市買駿馬」等句中的「東、南、西、北」便都是虛位而非實指。這里只是誇張地來形容木蘭出發前做准備的緊迫情況,照實來講反而不合情理。下文的「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的「東」和「西」也是虛位,照實來講就不通了。這些方位詞的連用,很多是為了造成某種氣氛,而非實指。這種「虛位」也和上面所談的「虛數」一樣,是古漢語中的一種習慣上的法則。
5.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
「當窗」和「對鏡」是互文。「理雲鬢」和「帖花黃」同是當窗對鏡來做的。這種用法在古代詩歌中,特別是在古代格律詩中是常見的。如唐王昌齡詩中的「秦時明月漢時關」就是一例。
「帖花黃」是北魏婦女的面飾。有兩說:一說「元魏時民間婦女不得施粉黛;自非宮人,皆黃眉黑妝。故《木蘭詩》中有『對鏡帖花黃』之句。」(《谷山筆塵》)另一說,將金黃色的紙,剪成星、月、花、鳥等形狀,貼在額上。
6.關於此詩的主題思想
1.在封建社會中,婦女是無地位的。木蘭是一個「當戶織」的勞動婦女,代父從軍,「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男人能做到的,木蘭能做到;男人不能做到的,木蘭也能做到。木蘭這一英雄形象的本身,就是對封建社會中歧視婦女的傳統觀念的無情嘲弄。
2.在封建社會中,追求功名利祿是占統治地位的傳統思想,多少人夢寐以求。而木蘭經過十年的緊張戰斗之後,凱旋而歸,卻拒封辭賞,願意解甲歸田,重過勞動人民的耕織生活,這充分反映了勞動人民質朴謙遜的品質。木蘭的這一行為本身就是對熱衷功名利祿的封建士大夫的有力諷刺。
3.《木蘭詩》的主題思想,其實在詩歌裡面就已直接點明。便是:婦女並不亞於男子,她們的才能智慧,膽略見識,是決不在男子之下的。這就是這首詩的主題思想。若用一句話來概括則是:贊頌勞動人民出身的婦女英雄。
4.《木蘭詩》的主題,不是歌頌尚武精神,而是反映人民對和平生活的嚮往。不過,《木蘭詩》並不像上述北朝民歌那樣用愁苦的情調、悲劇的形式來表達,而是別開生面地用女子代父從軍的喜劇的形式來表達。當然,故事情節本身使詩在客觀上有可能起到歌頌女子英雄精神的作用,但是歌頌英雄這個問題在詩中比之主題所反映的問題畢竟是居於次要的,它只能算是詩所包含的一個思想內容,不能說就是主題。
7.「唧唧復唧唧」究竟是什麼聲音?
對此歷來說法不一。大致有三種:織機聲、嘆息聲、蟲鳴聲。
① 織機聲。如果理解為織機聲,將有如下情境。詩歌一開始,就出現不停不息的織機聲,人未出場聲先聞。然後才交代這是木蘭正在對門而織,一個勤勞的姑娘形象躍然紙上。但織著織著,有節奏的織機聲聽不到了,傳來的是一陣陣長吁短嘆。這究竟是為什麼?木蘭啊,木蘭,是什麼事兒讓你如此發愁呢?於是轉入後面的情節。這樣的.理解當然是合情合理的。
② 嘆息聲。有學者對此做如下解讀:「當戶而織,說明木蘭是一個勞動女性,而不是侯門小姐。本應該聽到她的織布的聲音,但聽到的卻是『唧唧復唧唧』的嘆息聲。一個『唧唧』就已經說明是在嘆息了,又重之以『復唧唧』,作者還覺得意猶未足,最後又『惟聞女嘆息』,作者這樣反復強調,是要告訴我們木蘭的憂思之深,木蘭是停機長嘆,而不是邊織邊嘆。作者沒有寫木蘭的愁容,也沒有寫木蘭停機長嘆的舉動,作者只是繪聲,通過接連不斷的聲聲嘆息,刻畫出一個充滿憂愁苦悶的木蘭女的形象。」
③ 蟲鳴聲。如果將「唧唧」理解為蟲聲,在我們眼前就會出現這樣一幅畫面——夜深人靜,四下闃無人聲,只有蟲兒在夜幕中「唧唧」鳴唱。接著再寫木蘭姑娘正對門坐在織機旁織布,可是她為什麼手握織機不織布,卻坐在那兒長吁短嘆呢?四野的蟲聲與木蘭的嘆息聲交相應和,渲染出一個女孩兒將要做出一個重大決定之前的心境和氣氛。總之,詩無達詁,合乎情理合乎文意即可。
8.「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的問話人是誰?
一說是父母在問,認為只是父親在問或只是母親在問的,也屬此說。的確,父母如果聽到女兒的嘆息,一定會發出這樣關切的詢問。一說是敘事人在問,因為《木蘭詩》是口頭集體創作的民歌,而民歌是可以配樂歌唱的,歌唱者能以敘事人的身份進行擬問。這兩種說法其實並不矛盾。在民間講唱文學中,演唱者往往有敘事人和故事人物的雙重身份,敘事人的語言與故事人物的語言有時是相融合一的。因此,這首詩中的「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以及「女亦無所思……從此替爺征」可視為父母與女兒的問答,也可視為敘事人的擬問擬答。此外,這首詩中常以第一人稱來敘事,既可以看做木蘭的自述,也可以看做敘事人的轉述。
9.「雄兔腳撲朔」等四句該如何理解?
第一,應該先明確這是一個生動的比喻。
第二,應該進一步思考作者為什麼要用這樣一個比喻句結束全詩。首先,這個比喻十分形象地解釋了「夥伴」們的驚訝,同時也是對讀者必然產生的疑問做出一個合情合理的解答。再次,用雄兔雌兔來比喻人之男女,恰是民歌語言運用的特點。這一機巧的比喻,使全詩為之增色,錦上添花。
此外,這四句詩被認為是吟唱者即敘事人對木蘭的贊詞,這種說法與將其視為木蘭對「火伴」的回答的看法並不矛盾。
10.如何理解《木蘭詩》中的繁簡處理?
必須明確以下三點:《木蘭詩》中何處繁,何處簡?這樣的繁簡處理產生了什麼樣的效果?作者為什麼要進行這樣的處理?
① 繁筆的運用:木蘭當戶織時的心事重重,木蘭准備行裝時的活動,木蘭奔赴戰場時的心態,木蘭回家後家人的歡樂,木蘭重著「女兒裝」時的欣喜等內容,都寫得不厭其繁,細致入微。
例如,木蘭采買鞍馬一事,就通過東西南北的排比鋪寫,渲染了戰前准備的緊張和忙碌,讀者似乎可以看到木蘭的奔波和繁忙,也可以想見一身戎裝的木蘭是何等的英姿颯爽!
又如,寫木蘭奔赴戰場時反復提及「不聞爺娘喚女聲」,其實正是木蘭此時心態的真實寫照:當夕陽西下,暮色沉沉時,木蘭獨自露宿在黃河之畔時,耳聽黃河流水嘩嘩作響,心中卻時時回響著父母的聲聲呼喚,漸行漸遠,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早已聽不見了,但這聲音卻時時回盪在女兒的耳畔心頭!征程漫漫,何時能再聽到那溫暖女兒內心的爺娘親切的呼喚呢?
再如,末段寫木蘭將回家鄉時爺娘姐弟等人的不同行動,通過同樣的句調作三次反復重疊,生動表現了親人們十年離別後終於得到團聚時的喜悅心情和歡樂氣氛。
而對木蘭重入閨房,再著「女兒妝」的一段描寫,更是淋漓盡致地渲染了木蘭的熱愛生活、美麗可愛的女兒情態。
② 簡筆的運用。至於簡筆,主要是對戰斗過程的描寫力求其簡,十年生活,只用了幾句話就交代完了。
為什麼要如此安排呢?作者不惜筆墨描繪的往往都是他所要著力突出的。這首詩所要突出的正是對木蘭的孝敬父母、勇於擔當重任的性格的頌揚,所以,對殘酷的戰爭,一筆帶過,而對能夠反映美好心靈的內容則不惜筆墨。另外,這種繁簡安排似乎還隱含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祝福,對戰爭的冷淡和遠離。
一個女孩兒在戰場上拼殺了十年之久,立下了赫赫戰功——「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其勇武強悍可知。但是作者和廣大讀者喜愛的並不是一個沒有女性特點的女超人,人們向來不稀罕赳赳武夫式的「顧大嫂」之流,中國也不乏嬌滴滴鶯聲燕語般的「崔鶯鶯」這樣標準的美人,但既有女兒的嬌美又有男子的剛健的女性,在中國文學史上,卻只有木蘭這獨特的一個!這樣的繁簡安排就起到了突出人物特徵、表現作者傾向的作用。
❹ 為什麼古裝片【花木蘭】與【幽靈公主】的插曲的一個曲調相同呢到底是誰引用了誰
是久石讓為幽靈公主量身打造的
久石讓的曲子經常會出現在各種電視劇和中央台的節目里
其實不止久石讓,日本很多作曲家的曲子都被一些電視給用爛了
你如果注意過的話,TVB版的天龍八部也用過幽靈公主里的插曲
❺ 求這張花木蘭高清大圖
高清圖見下圖
圖片尺寸1920*1440,圖片大小756KB。
請採納。
❻ 木蘭詩中的頂真句有哪些
木蘭詩中的頂真句賞析
(1)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2)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
(3)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
(4)壯士十年歸,歸來見天子。
木蘭詩重點導析
1.比興手法
北朝民歌《折楊柳》中有一首,前面六句是「敕敕何力力,女子當窗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木蘭詩》開頭六句用的就是《折楊柳》這六句。古代民歌往往用同樣的起興、比喻,有的詞句相近甚至相同(《詩經》中民歌就不乏其例),因為口耳相傳,詞句相同,容易記憶。這不是抄襲,因為題材、內容可以完全不同。《木蘭詩》的開頭,很可能也是「敕敕何力力」,經後人改為「唧唧復唧唧」的。「敕敕何力力」沒有什麼具體意義,像「呀呵嗨」「呀唯子喲」一樣,是表聲的字。
2.「可汗」與「天子」
「可汗」是古代西北民族對君主的稱呼,「天子」是封建社會漢族對君主的稱呼。可是在這首詩中「可汗」卻成了「天子」的同義詞,不能再按照《廣韻》中所謂「蕃王稱」的本義了。這只能看做在《木蘭詩》時代漢語里已有了外來語的成分。否則木蘭去時是應「可汗」之徵,而歸來卻受「天子」之賞,那不是前後矛盾了嗎?
由於木蘭詩出自北朝,而木蘭是北朝人氏,便可以考證出木蘭並非漢人可能性極大,其君主自然也是北朝少數民族割據政權領袖,而南北朝又正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民族大融合時期,那麼最有可能的一種假設就是:北朝的少數民族政權領袖受漢文化影響也樂於接受「天子」這個稱呼。
3.「十二」是虛數
「軍書十二卷」「同行十二年」與「壯士十年歸」──這三句中的兩個「十二」與一個「十」字都是虛數。習慣上這類數字都表示「多」的意思。「同行十二年」與「壯士十年歸」兩句中的「十二年」與「十年」都是說十多年的意思,如作實數理解,前後便矛盾不可解了。「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旨在強調木蘭的父親這次非出征不可。清人汪中作了一篇《釋三九》,提出了三、九等虛數的用法法則,把前人有關數字問題的考證與爭論都搞清楚了。
4.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東市買駿馬」等句中的「東、南、西、北」便都是虛位而非實指。這里只是誇張地來形容木蘭出發前做准備的緊迫情況,照實來講反而不合情理。下文的「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的「東」和「西」也是虛位,照實來講就不通了。這些方位詞的連用,很多是為了造成某種氣氛,而非實指。這種「虛位」也和上面所談的「虛數」一樣,是古漢語中的一種習慣上的法則。
5.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
「當窗」和「對鏡」是互文。「理雲鬢」和「帖花黃」同是當窗對鏡來做的。這種用法在古代詩歌中,特別是在古代格律詩中是常見的。如唐王昌齡詩中的「秦時明月漢時關」就是一例。
「帖花黃」是北魏婦女的面飾。有兩說:一說「元魏時民間婦女不得施粉黛;自非宮人,皆黃眉黑妝。故《木蘭詩》中有『對鏡帖花黃』之句。」(《谷山筆塵》)另一說,將金黃色的紙,剪成星、月、花、鳥等形狀,貼在額上。
❼ 學術造假又添新軍,編程語言「木蘭」被扒尷尬了誰
中科院計算所下屬單位
第三,國家創造
我們都期盼著我們的祖國能夠更加的富強,我們也相信我們都工作過,未來會更加的富強,我們會有中國創造的,可是我們也不希望我們的中國創造外殼里是國際文化。希望能看到中科院的回應,喜歡我們能獲得一份滿意的答卷。雖然我不懂很多的專業術語,說的話比較糙,但是話糙理不糙。
❽ 木蘭辭何時何人所寫,是何背景
中國北朝長篇敘事樂府民歌。又稱《木蘭辭》。最早著錄於陳釋智匠《古今樂錄》。後收入宋代郭茂倩《樂府詩集》。一般認為是北魏與柔然戰爭中民間創作的作品。關於木蘭其人其事,文獻雖有種種記載,但均屬民間傳說。這首詩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榮立赫赫戰功後重返故鄉的故事。塑造了木蘭樸素善良、驍勇剛強的巾幗英雄的形象,歌頌了她深明大義、勇於獻身的崇高精神和不慕榮利的崇高品德,充滿了濃烈的浪漫主義氣息。全詩緊緊圍繞「木蘭是女郎」這一特點來精心選材,中心突出,繁簡得當,語言剛健質朴,風格粗獷豪放,代表了北朝樂府民歌的傑出成就,也是中國文學史上極為罕見的作品之一。直到今天,舞台銀幕上的木蘭形象仍然激勵人們的愛國情操。
《木蘭詩》寫了一個光輝的藝術形象。我們不必把這個故事當成真人真事來考證。但有些研究者對這篇作品產生的時代和地點的考證,我們大體是同意的:它即使經過唐人的修改,但應該是產生於北朝的西魏或較前些的北魏。這一時代的清況,有幾點是可以確定的:
(一)當時的中國是封建社會,無論南朝或北朝,都有整套的束縛勞動人民——尤其是勞動婦女的封建社教;
(二)當時戰爭頻仍,在沙場戰死的,兵慌馬亂時被屠殺、被折磨死的,當然都是人民;
(三)當時的賦稅、徭役,特別是軍事徭役,極為苛重,民不聊生。
總之,這是魯迅所說的「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①在這樣的時代中,有《《木蘭詩》所描寫的木蘭的形象,應該說是一個女英雄的形象。為什麼呢?
第一,木蘭是一個經常「當戶織」的勞動婦女。在父親年老,小弟年幼,也就是都不能去服兵役,而又被迫不得不去服兵役的情況下,她毅然決定冒著雙重的危險——兵凶戰危和喬裝可能被識破的危險,女扮男裝去代父從軍,這當然是英雄行為。徵兵徵到了老年人,木蘭對這樣的情況是沒有辦法去改變的,於是以自己的充滿著人道主義精神和自我犧牲精神的英雄行為來保全年老的父親和年幼的弟弟。從這一行為可以看到木蘭的舍己為人和勇敢、堅毅的優秀品質。
第二,「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傅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木蘭就在那麼緊張的情勢下,萬里行軍,到了苦寒的邊塞,參加了長期的酷烈的戰斗。她終於堅持過來,而且勝利歸來了。這更是木蘭的非常勇敢、非常堅毅的優秀品質的突出表現。
第三,木蘭在勝利之後,「不願尚書郎」,只願「還故鄉」,這同樣是英雄行為。她充滿著勞動人民的驕傲,完全輕視封建時代很多人所寤寐以求而惟恐不得的東西——做官。作為勞動人民的木蘭的這一見解,是大大高過於很多滿腹詩書的人們的。
第四,木蘭回家以後,也就是說,她已實現了自己的保全老父幼弟的志願以後,就像過去勇敢地換上男裝一樣,她也爽快地仍舊換上女裝。她絲毫沒有矯揉造作,也絲毫不覺得自己是了不起的英雄,只認為自己還是一個和過去一樣的普通婦女。「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 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這一切,她覺得多麼熟悉,又多麼平常!這都表現了一個勞動人民的英雄人物的表裡如一、質朴謙遜的本色。
魯迅說:「戰士的日常生活,並不全部可歌可泣的,然而又無不和可歌可泣之部相關聯,這才是實際上的戰士。」②這句話,對於理解木蘭這一英雄形象,也是有啟發作用的。
我們從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木蘭身上有中國古代千千萬萬勞動人民的高尚精神品質的集中表現。她是英雄人物,是人民理想中的女性的化身。木蘭的形象是中國古代傑出的文學作品中出色的藝術形象之一。
我們必須明白,《木蘭詩》的出現,木蘭形象的出現,有巨大的歷史社會意義。像木蘭這樣的勞動人民的女英雄形象的出現是史無前例的。在《木蘭詩》以前的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不是沒有用肯定的、贊美的態度創造出來的正面的女性形象,但創造出這樣出色的勞動人民的女英雄形象,並當成和男人相同甚至超過男人的英雄人物來歌頌,就我們接觸到的資料,還不曾有過。因此,木蘭形象的出現,在中國封建社會的文學作品中是第一次顯示了勞動人民樸素的男女平等的觀念。這在客觀上是對男性中心的封建社會的一個抗議。這抗議,即還比較微弱,但它是最先出現的,因而仍然是十分重要,十分可貴的。
在當時,這已經是萌芽狀態的新事物了:木蘭的形象的描寫令人信服地揭示了這樣的生活真理:木蘭是女人,是一個具有崇高的精神品質的女人,她沒有任何屬於脆弱者一類的因素;她能夠完成最艱巨的工作——包括百戰沙場那樣的當時人們一向認為女人不能夠做的工作;她還是在缺乏一般條件(還得扮男裝)的情況下擔任這項工作的,而且完成得比男人更好。這不是向封建社會的男性中心的思想投出了結實的一樣嗎?
人民創造了木蘭的形象,也是把她當作勞動人民的代表的。那時的勞動人民(包括男人和女人)都是被壓迫被剝削的。木蘭的形象顯示了勞動人民對社會,對時代的願望和要求,也表示了他們對社會、對時代的抗議。木蘭形象的創造帶有浪漫主義的傅奇色彩,但思想情感是健康的,這樣的創作方法基本上是現實主義的。從木蘭形象中顯示出來的勞動人民的願望、要求和抗議,是深深地生根於現實的。木蘭,她要求勞動,她回到家裡,即刻恢復了原來的面目,這表明她對原來的勞動生活的熱愛;完全可以想到,她又將不倦地「當戶織」了。木蘭,她要求過和平生活,她希望父母兄弟姐妹團聚;在戰爭結束後,她什麼都不要,只求有「千里足」很快地送她「還故鄉」;她愛家鄉,她愛家鄉的親人,她愛家鄉的和平生活。木蘭,她從軍是為了代替年老的父親,為了爭取和平勞動的生活。在詩的開頭,從她對戰爭所帶給人民、帶給她一家的災害的憂慮中,也表現了勞動人民對戰爭的抗議。可以說,人民的作者創造了木蘭,正寄託了在當時可能有的合理的生活理想。高爾基說:「雖然民謠底作者們生活得很艱苦,他們的苦痛的奴隸勞動曾經被剝削者奪去了意義,以及他們個人的生活是無權利和無保障的。但是不管這一切,這個集團可以說是特別意識到自己的不朽並且深信他們能戰勝一切仇視他們的力量的。」④這也符合中國民歌——特別是像《木蘭詩》這樣的民歌的情況。
《木蘭詩》也像一切民歌一樣,充滿著樂觀主義精神。它是明朗的、愉快的、健康的。民歌的優良傳統在《木蘭詩》中得到很集中的體現。可以說,《木蘭詩》是勞動人民生活理想勝利的喜劇。《木蘭詩》的開頭幾句確是寫木蘭的憂慮,但這是真實地揭示了木蘭那種「腸一日而九回」的精神狀態,使人更深刻地體會到她的代父從軍行為的難能可貴的正義性。「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宿黑水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從這里,我們體會到的是那種類似「風蕭蕭兮易水寒」的慷慨悲壯的意境和氛圍;而這些,顯然地正和那些「朔氣傅金柝,寒光照鐵衣」的描寫一樣,都是為了襯托木蘭的慨然離家、戰勝酷寒、「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那樣的英雄氣概的。正是這些描寫使我們特別鮮明地感受到木蘭那種慷慨、悲壯、勇敢、堅毅的精神狀態。至於描寫木蘭回家時的快樂、熱鬧的場面,更不用說了。高爾基說:「民謠是與悲觀主義完全絕緣的。」②魯迅也說,民間文學是「剛健清新③」的。這些意見,對於《木蘭詩》來說,也是恰當的。
①《燈下漫筆》,見《墳》。
②《(這也是生活)……》,見《且介亭雜文末編》。
①、②《蘇聯的文學》曹葆華澤。
③《門外文談》,見《且介亭雜文》。
一、唧唧復唧唧
1.嘆息聲
「唧唧」是可以作為蟲聲的,然而這一句除非依照《古文苑》作「促織何唧唧」才行。現在通行各本卻都作「唧唧復唧唧」,因此蟲聲的說法在本詩里就無根。
以「唧唧」為機杼聲,前人從來沒有這種說法。機杼聲該作「軋軋」或「札札」。《五燈會元》「婦搖機軋軋」和《古詩十九首》的「札札弄機杼」是其證。
以「唧唧」為嘆聲,在古人作品裡是可以找到不少例證的,如白居易《琵琶行》:「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張祜《捉搦歌》:「窗中女子聲唧唧。」孫樵《興元新路記》:「朝廷有竊竊之議,道路有唧唧之嘆。」但有人覺得,「唧唧」不象嘆息聲。這是一種不必要的懷疑。古漢語的嘆詞在聲理上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噫」、「猗」、「嘻」、「嘻」、「嗚呼」、「於乎」、「吁」、「唉」、「嚇」諸詞,聲音都比較高;另一類是「咨」、「嗞」、「齎咨」、「嗟」、「嗟嗟」、「嘖嘖」、「唧唧」諸詞,聲音都比較低。後一類的字都是一聲之轉,而「唧」和「咨」古音尤其相近。我們對於「咨」「嗟」是嘆息聲從無疑問,那末對於「唧唧」作嘆息聲也就用不著懷疑了。
也有人認為第四句才說到嘆息,而第一句就先說嘆息的象聲詞「唧唧」,似乎文理不大順。實際上,先寫「唧唧」的聲音,而後敘述事實,加以說明,不但沒有文理不順之嫌,而且委婉曲折,意境極佳;也只有這樣,才能把嘆息聲突出,才能創造高度的憂愁沉悶的氣氛。這就比解作機杼聲的先說木蘭織布很響,後來才停下機聲,發出嘆息,這樣平鋪直敘的寫法高明得多。以「不聞」與「惟聞」對照,「不聞」是根本聽不到,不是忽然停了;「惟聞」底下才是所聽到的唯一的聲音。所以「唧唧」不但不應解作明說了「不聞」的機杼聲,就是解作蟲聲,也是跟「惟」字抵觸的。
「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跟下面的「不聞爹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聲濺濺」、「不聞爹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聲啾啾」句法大致相同。「不聞」底下是意念中的聲音,「惟聞」「但聞」底下才是實際上的聲音。實際上的聲音才用「唧唧」、「濺濺」、「啾啾」去形容它。意念中的聲音,是實際所「不聞」,就沒有加以形容的必要了。至於「濺濺」、「啾啾」,放在「黃河流水聲」、「燕山胡騎聲」下面,「唧唧」卻放在「女嘆息」前頭,而且是隔了兩句的前頭,這就是前面說過的是有意把它突出,來創造氣氛的。
--鮑幼文《談<木蘭詩>的「唧唧復唧唧」》,載《語文教學》1957年2月號
宋李昉等編的《文苑英華》中的《木蘭詩》,這一句寫作「唧唧何力力」。按「力力」二字,歷來作「嘆息」解,例如晉明帝太寧年間童謠:「惻惻力力,放馬南山。」北朝樂府民歌《地驅樂歌辭》:「惻惻力力,念君無極。」以後《古文苑》中的《木蘭詩》這一句,編者將「唧唧」誤以為促織叫聲,改為「促織何唧唧」,是無根據的。
--竇忠文《<木蘭詩>教學中的若干問題》,載山西師院《語文教學通訊》1978年第4、5期
2.是起興手法
北朝民歌《折楊柳》中有一首,前面六句是「敕敕何力力,女子當窗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木蘭詩》開頭六句用的就是《折楊柳》這六句。古代民歌往往用同樣的起興、比喻,有的詞句相近甚至相同(《詩經》中民歌就不乏其例),因為口耳相傳,詞句相同,容易記憶。這不是抄襲,因為題材、內容可以完全不同。《木蘭詩》的開頭,很可能也是「敕敕何力力」,經後人改為「唧唧復唧唧」的。「敕敕何力力」沒有什麼具體意義,象「呀呵嗨」、「呀唯子喲」一樣,是表聲的字。
--石聲淮《關於<木蘭詩>》,載華中師院《語文教學與研究》1979年第1期
編者按:我們傾向第二說。「唧唧復唧唧」同「敕敕何力力」一樣,是民歌中常用的一種起興手法,有時除為了押韻之類原因外,同下文並沒有什麼意思上的關聯。如《詩經·唐風·山有樞》:「山有樞,隰有榆,子有衣裳,弗曳弗婁;子有車馬,弗馳弗驅。宛其死矣,他人是愉。」《詩經·小雅·鴛鴦》:「鴛鴦於飛,戢其左翼;君子萬年,宜其遐福。」皆是。現代民歌仍有類似情況,如陝北《信天游》:「打碗碗花開就地紅,為啥他富咱們窮?」李季《王貴與李香香》:「百靈子雀雀百靈子蛋,崔二爺家住死羊灣。」等等。但解為嘆息聲或蟲聲也能言之成理,很難斷言孰是孰非。
二、「可汗」與「天子」
「可汗」是古代西北民族對君主的稱呼,「天子」是封建社會漢族對君主的稱呼。可是在這首詩中「可汗」卻成了「天子」的同義詞,不能再按照《廣韻》中所謂「蕃王稱」的本義了。這只能看作在《木蘭詩》時代漢語里已有了外來語的成分。否則木蘭去時是應「可汗」之徵,而歸來卻受「天子」之賞,那不 是前後矛盾了嗎?
--康蘇《從教學角度談<木蘭詩>的一些問題》,載《山東師院學報》1978年第6期
三、「十二」是虛數
「軍書十二卷」、「策勛十二轉」、「同行十二年」與「壯士十年歸」--這四句中的三個「十二」與一個「十」字都是虛數。習慣上這類數字都表示多的意思。「同行十二年」與「壯士十年歸」兩句中的「十二年」與「十年」都是說十多年的意思,如作實數理解,前後便矛盾不可解了。「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旨在強調木蘭的父親這次非出征不可;「策勛十二轉」只是言木蘭記功次數之多,也不能理解為木蘭被提升了十二次。清人汪中作了一篇《釋三九》,提出了三、九等虛數的用法法則,把前人有關數字問題的考證與爭論都搞清楚了。
--同上
四、阿爺無大兒
「阿爺」一作「阿耶」,「耶」即「爺」字的省略,從「耶」聲。「阿」,今天解釋為親熱的稱呼,唐以前則多為對長者的尊稱,例如南齊鬱林王蕭昭業稱他的叔祖母庚氏為「阿婆」(《南齊書·鬱林王紀》)。
--竇蟲文《<木蘭詩>教學中的若干問題》,載山西師院《語文教學通訊》1978年第4、5期
五、願為市鞍馬
有些詞語系受習慣支配,在有的地方就不能照其本義來解釋。「願為市鞍馬」中的「願為」只是「願」的意思,「為」只不過是一個習慣上的襯字。如強把「願為」解釋作「願意這樣做」反而顯得累贅。如杜甫《和裴迪登蜀州東亭送客逢早梅憶見寄》詩中「若為看去亂鄉愁」的「若為」,就只是「若」的意思。
--康蘇《從教學角度談<木蘭詩>的一些問題》,載《山東師院學報》1978年第6期
編者按:所引杜詩中的「若為」應作「怎堪」解。「為市」二字聯讀,作「市」解,似更佳。
六、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古漢語中不但有「虛數」,還有「虛位」。「東市買駿馬」等句中的「東、南、西、北」便都是虛位而非實指。這里只是誇張地來形容木蘭出發前做准備的緊迫情況,照實來講反而不合情理。下文的「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的「東」和「西」也是虛位,照實來講就不通了。古漢語中這種用法是常見的,如《捕蛇者說》中的「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的「東、西、南、北」,《孔雀東南飛》中的「左手持刀尺,右手執綾羅」的「左、右」等,這些方位詞便都是「虛位」。這些方位詞的連用,很多是為了造成某種氣氛,而非實指。這種「虛位」也和上面所談的「虛數」一樣,是古漢語中的一項習慣上的法則。
--同上
七、「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旦辭黃河去,暮宿黑水頭」(也有的本子作「黑山頭」)與「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這里的兩個「旦辭」和「暮宿」,若照實算來,木蘭辭鄉別親到達前線只不過兩天的時間,這就與後文中「萬里赴戎機」的「萬里」矛盾了,兩天怎麼能行萬里遠呢?其實這些都是誇張。前者是形容從征之緊迫,後者是形容征途之遙遠,均不得落實了去算帳。
--同上
八、策勛十二轉
課本的注釋是:「記功很多次。策勛,記 功。轉,次的意思。」這里把「勛」解釋為「功」,「轉」解釋為「次」,是不對的。
那麼,「勛」和「轉」在產生《木蘭辭》的那個時代是指的什麼呢?《舊唐書·職官志》指出:「勛官者,出於周、齊交戰之際。本以酬戰士,其後漸及朝流。」十分清楚,「勛」在北朝末期是表示戰功等級的專用術語,在北朝末期和隋朝都是只具有戰功才能獲得勛級的賞賜,這就是所謂「本以酬戰士」的意思。「其後漸及朝流」則是指到了唐以後才以勛級賞賜文官。隋在吏部分別設有「司勛侍郎」和「考功侍郎」,唐在吏部亦分別設有「司勛郎中」和「考功郎中」。所謂「考功侍郎」的職守不是考核戰功,而是對平時工作的審定。據《通典》載,隋朝「考功侍郎」「考課之法有四:一曰德義有聞;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稱;四曰恪勤匪懈」,另外還有「二十七最……」所有這些都不涉及戰爭。而《新唐書·百官志》里對獲得某一勛級需要在戰爭中作出何種努力都規定得十分詳細。可見,「勛」和「功」在當時都是各自有它特殊含義的。
據此可知,「勛」只有解釋為「戰功」或者「軍功」才是准確的。
課本把「轉」解釋為「次」那就錯得更遠了。我們先比較一下和產生《木蘭辭》時代相同的人的一段話。北周宇文邕在滅北齊以後,俘獲了曾使他在河陰受挫的傅伏時有一段對話:周主「又問曰:『前救河陰得何賞?』對曰:『蒙一轉,授特進、永昌郡公。』」(《資治通鑒》卷173)宋末元初的胡三省對「轉」加的注是:「勛級曰轉」。所以,所謂「蒙一轉」就是受到提高一級勛級的獎勵。非常清楚,「轉」就是戰功的等級。當時每一勛級都有它的名稱,比如北周就有「上開府儀同三司」等十一種勛級名稱。所以根據戰功大小,一次不僅可以加一「轉」(勛級一級),也可以加若干「轉」,也就是一次提升若干級。《北史·李穆傳》就有「以穆勞同破鄴城第一勛,加三轉」的記載。因此,「策勛十二轉」並不是一次就對木蘭記很多次功,而是確定木蘭戰功的勛級時,一下就提升很多級。象這樣講,就和下一句「賞賜百千強「貫通一氣了。因為北朝確定戰功時,往往伴隨著實物和貨幣獎勵,所以,提升了木蘭的勛級,接著就給她物質獎勵,然後才又升遷她的職務。在南北朝那種踵得踵失時期,戰爭、武力是獲取權力和財富的重要手段,所以戰功成為物質利益和政治地位的重要條件,那就成了理所當然的事情了。詩中「策勛」以下四句可以說如實地反映了當時賞賜的實際程序。
到了宋、元以後,「轉」字的含義逐漸發生了變化,從專指戰功勛級的遷升引申為一般官職的提升和調動。「遷轉」之說,宋以後就大量出現了。這種 詞義的轉移和北朝時期作為專門術語的含義之間是有著清晰可尋的演變痕跡的。
北大編寫的《魏晉南北朝文學史參考資料》對「策勛」句的解釋雖然比較正確,但它認為「軍功加一等官爵也隨升一等,謂之一轉」的說法也是過於籠統和不夠准確的。據《新唐書·百官志序》載:唐的官制「大體皆沿隋故……其辨貴賤、敘勞能,則有品、有爵、有勛、有階……」。而隋又從周制,根據《通典》的敘述來看,從北周到隋、唐是因襲一貫的。因而唐代的「品」、「爵」、「勛」、「階」顯然是分屬不同的范疇,它們之間當然存在著一定聯系。《唐六典》載:「凡勛十有二等,十二轉為上柱國,比正二品;十一轉為柱國,比從二品……」。這里「上柱國」是勛級,「正二品」是「品」的級。「品」是隨著「勛」的升降而浮動的,但是,爵位卻不是每個獲得勛級的人都具有的。因此,「勛」和「官(職守)爵(爵位)」之間存在著比較復雜的關系。如果象《參考資料》的注釋說得那樣絕對,就不太妥當了。假使不給該句附加「官爵」這一層意思,而只是簡明扼要地指出:「勛」就是戰功,「轉」就是戰功的等級,這樣反倒更加一目瞭然、明白易懂些。
--陳宜民《關於<木蘭辭>的「勛」「轉」辨疑》,載《山西師范學院學報》1979年第3期
九、明駝
前人解釋「明駝」為駱駝(《酉陽雜俎》),此說不妥。
按《說文》段註:「按馹為尊者之傳,用車;則遽為卑者之傳,用騎。」「單騎」為「驛」、「驛」謂「馬」,所謂「置驛」,「俗用駱驛」。
由「駱驛」之俗稱,相傳至唐,「驛置有明駝使」,專作軍機傳遞之用,所使牲口,並非駱駝,而是快馬。
木蘭不受官職,自謂卑者,所以只求天子之「驛置」,以單騎送她回故鄉。在這里,「明駝」即指「俗用駱驛」,或經唐人潤色而據「明駝使」所改易。總之,木蘭所要借的,是驛站的快馬,而不是駱駝。
如果以「明駝」為一種千里馬的名稱,那就可能是「明題」(白額)的音轉,因而謂之「旳顙」亦可。
--張忠松《中學古文疑義試析》,載武漢師院《中學語文》1978年第3期
對「明駝」二字,舊注多沿用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的解釋:「駝卧腹不貼地,屈足漏明,則行千里。」這說法不能解決問題。另有兩說可以參考:一說「明駝」是唐驛使名。「唐制,驛置有明駝使,非邊塞軍機,不得擅發。」(明楊慎《丹鉛總錄》卷三十)傳唐楊貴妃為安祿山送荔枝,曾違制擅發明駝。另一說據內蒙人民傳稱,古有專用於喜慶佳節的駱駝,軀體精壯,平時善為飼養,用時盛飾珠彩,稱之為「明駝」(參見《魏晉南北朝文學史參考資料》)。
--竇忠文《<木蘭詩>教學中的若干問題》,載山西師院《語文教學通訊》1978年第4、5期
「明駝」即「名駝」
1.「明」、「名」古音相同,是古音通假。例如:一、「至賞不費,而天下之士說(悅);天下之士說,則天下之明譽興。」(《大戴禮·王言》)二、「臣願陛下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漢書·董仲舒傳》,標點本2512頁)以上「明譽「即「名譽「,「明師」即「名師」。「明」、「名」古通用。
2.史書上提及駿馬與名駝時,總是並列成文,概念非常明確。例如:一、「大王誠能用臣之愚計,則韓、魏、齊、燕、趙、衛之妙音美人必充後宮,燕、代橐駝良馬必實外廄。」(《史記·蘇秦列傳》)二、「龜茲國遣使獻大馬、名駝、珍寶甚眾。」(《魏書》卷七上)三、「龜茲國獻名駝龍馬珍寶甚眾。」(《北史》以上「 橐駝」與「良馬」並列,「名駝」或與「大馬」(即駿馬)並列,或與「龍馬」(亦為駿馬)並列。足證「明駝」即「名駝」。
3.元代詩人袁桷《播州宣撫楊資德》詩有「細氈侔密纊,善馬敵名駝。」這里「名駝」與「善馬」互為匹敵。再就《木蘭詩》本身看,前有「東市買駿馬」,後有「願借明駝千里足」,「駿馬」與「明駝」對舉。
4.從「明」、「名」二字的本義來看。馬敘倫認為「名明實一字也。」(《說文解字六書疏證》卷之三第五九頁)
5.《木蘭詩》前用「駿馬」後用「明駝」,不僅詞面有所變換,而且各自具有確定的意義,不容前後倒置。論賓士疾走,駝不如馬。所以木蘭在「軍書十二卷」的緊急「點兵」的情勢下。「東市買駿馬」代父出征,是非常合理的。論負重,則馬不如駝。木蘭在戰爭勝利後,不要高官厚祿,以布衣之身隨同「火伴」還鄉。他們離開了隊伍,曉行夜宿,還要攜帶途中用的糧食和衣物。所以,木蘭只向「可汗」提出借用「明駝」而不借「駿馬」。從這里也可見出 作者用詞非常准確。
--鄭光禮《詞語考釋二題》,載《華南師院學報》1980年第2期
編者按:「名駝」之說似較勝。據所引材料,「駝」、「馬」往往對舉,《木蘭詩》中前用「駿馬」,後用「明駝」,也可證明明駝不是快馬。(現行中學語文課本,根據另一版本,將此句換為「願借千里足」。)
十、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
這兩句有三點需要說明:第一,「爺娘聞女來」以下六句,總的在寫聽到木蘭回來的消息之後全家人的喜悅。這種喜悅,作者巧妙而准確地採用了完全合乎人物(爺娘、阿姊、小弟)身分的獨特行動。「理妝」、「殺豬「、「出迎」把它生動具體地表現出來。第二,在這里「扶將」是同義合成詞,「將」也是「扶」的意思。有人認為在這里「將」是動詞「「扶」的詞尾,其作用是把及物動詞「扶」變成了不及物的。這種理解是不對的。「將」用在動詞後帶有詞尾性的情況是有的,如《顏氏家訓·書證》:「命取將來」,白居易詩《長恨歌》:「鈿合金釵寄將去」。但這個「將」字是必須與其後的「去」「來」結合在一起用的,大體相當現代漢語中的「了」字,「取將來」就是「取了來」,「寄將去」就是「寄了去」,這種用法在《水滸傳》中是不乏其例的。如果這種「將」字後邊去掉「去」、「來」便不成話。所以「出郭相扶將」的「將」不能認為是「扶」的詞尾,而應把「扶將」作同義合成詞來理解。第三,「出郭相扶將」是誰和誰「相扶將」?有人認為是說爺娘與木蘭相扶將,這樣理解且不說與情理不合,在時間上也是不對頭的。如與木蘭相扶將,那隻能在回來時才能做到,出郭時只有爺娘,而木蘭尚在郭外,爺娘怎能與之相扶將呢?其實這句話是受了詩的形式要求上的限制(字數和協韻的限制)而顛倒了次序的,用散文的語言來說就應該是「爺娘互相扶將出郭去迎木蘭」。
--康蘇《從教學角度談<木蘭詩>的一些問題》,載《山東師院學報》1978年第6期
十一、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
這里用「戶」,後邊「當窗理雲鬢「又用「窗」。難道姐妹倆先後梳妝打扮時要分別找兩個不同的向光的地方?而且閨女當著戶梳妝打扮,對於一個有「東閣」「西閣」的家庭來說,也是不合情理的。
我們認為,這首民歌中的「戶」就是「窗」。開頭的「木蘭當戶織」也如 此。且看同是北朝民歌的《折楊柳枝歌》卻是:「敕敕何力力,女子臨窗織。不聞機杼聲,只聞女嘆息。」連唐代張祜的《捉搦歌》,且不管他對「唧唧」的理解如何,他說唧唧聲在「窗中」。(張詩的有關詩句是:「門上關,牆上棘,窗中女子聲唧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