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編程軟體 » 四川西部文獻編譯研究中心

四川西部文獻編譯研究中心

發布時間: 2022-09-10 11:55:22

⑴ 西華師范大學在哪裡

一、西華師范大學在哪裡 西華師范大學地址在四川省南充市順慶區師大路1號,該校是四川省人民政府舉辦的全日制省屬重點師范大學,是四川省第一所師范類高等學府和全國首批學士、碩士學位授權單位。
二、西華師范大學介紹
西華師范大學是四川省屬重點大學。學校創建於1946年,發軔於抗日戰爭時期的國立 東北大學 。抗戰初期, 東北大學 內遷至四川省三台縣辦學。抗戰勝利後, 東北大學 遷回沈陽,在川北三十六縣十鹽場及各界有識之士支持下,部分 東北大學 的川籍師生在三台原校址創建了私立川北農工學院。1949年私立川北農工學院與著名墨學專家伍非百先生創立的西山書院合並組建私立川北大學。1950年學校遷至南充市,與川北文學院合並組建公立川北大學。1952年學校合並川東教育學院(原鄉村建設學院)、 四川大學 和華西大學部分專業組建四川師范學院。1956年學校一分為二,留在南充的部分為南充師范專科學校。1958年學校升格為南充師范學院。1989年學校恢復「四川師范學院」校名。2003年學校更名為「西華師范大學」。經過70餘年的發展,學校積淀形成了「勤奮、求實、敬業、創新」的校訓,「鑄魂勵教、陶冶化育」的育人理念,「質量立校、人才強校、特色名校」的辦學理念和「從嚴治校、嚴謹治學、艱苦奮斗、開拓進取」的校園精神。目前已經發展成為一所學科門類齊全、辦學條件優良、師資力量雄厚、教學科研成果豐碩的綜合性大學,是四川省基礎教育教師培養基地、在職教師培訓基地、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研究基地,被譽為「讀書的好地方、選才的好去處」。

學校是一所教師教育特色鮮明的高水平綜合性大學,現有75個本科專業,有文學、歷史學、教育學、理學、工學、農學、管理學、經濟學、法學、藝術學等10個學科門類。學校學科實力和優勢突出,生態學、政治學、中國語言文學、化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學、天文學、中國史等學科在國內有重要影響,生態學與生態治理學科領域、政治學與社會治理學科群納入四川省一流學科建設。學校1979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現有17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8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8個學科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1個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現有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四川省重點實驗室1個,四川省高校重點實驗室4個;擁有省級社會科學高水平研究團隊3個,四川省青年科技創新團隊3個。建有國家淡水漁業工程技術中心西南分中心、國家林業局竹資源培育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大熊貓主食竹保育示範基地,四川教育發展研究中心、 四川大學 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區域文化研究中心、落下閎研究中心、地方檔案與文獻研究中心、國家體育總局體育文化發展中心體育文化研究基地、巴基斯坦研究中心等省部級重點研究基地;建有國家環保科普基地、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川北歷史文化社科普及基地、川東北航空模型科普教育基地、四川省中小學環境教育社會實踐基地等科普教育和社會實踐基地。擁有四川省組織修復材料工程技術協同創新中心、省級大學科技園和生態研究院、公共政策研究院、鄉村振興戰略發展研究院等科技轉化與社會服務科研機構。

學校先後匯聚了一大批名師大家。著名墨學專家伍非百,著名古代文學專家鄭臨川、周虛白、傅平驤,哲學專家李耀仙,國際公認大熊貓生態生物學研究的奠基人胡錦矗等為代表的一大批知名專家學者為學校發展積淀了濃厚的學術底蘊。學校現有教職員工2500餘人,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稱教師1000餘人,具有博士、碩士及以上學位教師1600餘人。現有國家級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國家「*」、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工程、四川省「」、四川省「天府*」、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和後備人選、四川省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等各級各類優秀人才98人;有全國師德先進個人1人,四川省教學名師6人;特聘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

學校現有全日制本專科學生、碩士研究生33000餘人。「十二五」以來,承擔國家級「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項目」398項、省級672項:其中有國家級特色專業7個、國家級精品課程1門、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國家級卓越農林人才培養計劃1項、國家級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培養計劃1項、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項目1項、國家級「十二五」「十三五」規劃教材各1部、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1門、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292項;教育部產學合作育人項目60項,獲得國家級、省級教育教學成果獎77項,其中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70餘年來,學校為社會培養了各級各類人才近30萬,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勤奮工作,為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十二五」以來,學校共承擔各級各類科研項目3542項,包括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清代南部縣衙檔案整理與研究」、「5-11世紀中國文學寫本整理、編年與綜合研究」等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其他國家級項目202項,省部級項目307項;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科研論文17871篇,其中SCI收錄論文814篇(52篇論文入選ESI高被引資料庫,多篇論文入選ESI「熱點論文榜」),CSSCI、CSCD來源期刊論文1131篇;出版學術專著297部,2項科研成果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農業部中華農業科技獎二等獎1項(合作),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其中1項為合作)、三等獎3項,貴州省科技成果轉化一等獎1項(合作);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1項,四川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榮譽獎2項、一等獎4項、二等獎8項(其中1項為合作)、三等獎38項(其中1項為合作);國家發明專利43項,實用新型專利69項。

學校堅持開放辦學,注重校地、校企、校校合作,積極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力資源支持和科技創新服務。先後與南充、綿陽、德陽、巴中、阿壩等地市州簽署校地合作協議;與重慶機場集團有限公司、四川省商業建築設計院有限公司等簽署校企合作協議;與法國蘭斯大學、丹麥VIA大學等簽署校校合作協議;組建「西華師范大學附屬巴中實驗中學」「西華師范大學德陽附屬中學」;與中國大熊貓研究中心和四川省大熊貓生態與文化建設促進會,卧龍、蜂桶寨、唐家河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簽署了合作協議。發揮學科優勢,與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研究機構搭建技術研發平台,多次牽頭承擔了國家林業局大熊貓全國調查研究項目;與地方政府就基層治理、川陝蘇區黨史研究與宣傳、清代南部縣衙檔案整理與研究、地方立法等方面進行深度合作;投資建設了唯一一所由高校參與建設的50BiN中國節點望遠鏡,建立了與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等天文學研究機構的科研信息數據共享機制。學校先後與美國、英國、法國、丹麥、日本、韓國、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的高等院校或科研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開展雙向學術交流、教師互派訪學、學生交流等項目。近年來,學校通過國家留學基金委「西部地區人才培養特別項目」、「國家公派高級研究學者、訪問學者、博士後項目」、「青年骨幹教師出國研修項目」、「優秀本科生國際交流項目」、「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等各類項目選派師生分赴美國、英國、加拿大、德國、新加坡等多個國家或地區攻讀學位、訪學或開展科研合作,形成了對外交流合作的良好局面。學校重點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招收語言生和學歷留學生,近兩年累計招收來自美國、尼泊爾、寮國、巴基斯坦、南非、象牙海岸、幾內亞等17個國家留學生來校學習,來華留學生教育初具規模。

學校環境優美,教學基礎設施完善、功能配套齊全。學校建有北湖、華鳳兩個校區,佔地面積2600餘畝,校舍建築面積100餘萬平方米,綠化面積70餘萬平方米,運動場地面積10餘萬平方米。圖書館是四川省古籍重點保護單位,現有紙質圖書300餘萬冊,電子圖書220餘萬冊,中外文資料庫63個,珍藏古籍5600餘種、74000餘冊,圖書館向社會免費開放閱讀。

⑵ 西華師范大學在哪個區

一、西華師范大學在哪個區 西華師范大學是在南充市順慶區,具體地址在四川省南充市順慶區師大路1號,該校是四川省屬重點大學,是四川省基礎教育教師培養基地、在職教師培訓基地。
二、西華師范大學簡介
西華師范大學是四川省屬重點大學。學校創建於1946年,發軔於抗日戰爭時期的國立 東北大學 。抗戰初期, 東北大學 內遷至四川省三台縣辦學。抗戰勝利後, 東北大學 遷回沈陽,在川北三十六縣十鹽場及各界有識之士支持下,部分 東北大學 的川籍師生在三台原校址創建了私立川北農工學院。1949年私立川北農工學院與著名墨學專家伍非百先生創立的西山書院合並組建私立川北大學。1950年學校遷至南充市,與川北文學院合並組建公立川北大學。1952年學校合並川東教育學院(原鄉村建設學院)、 四川大學 和華西大學部分專業組建四川師范學院。1956年學校一分為二,留在南充的部分為南充師范專科學校。1958年學校升格為南充師范學院。1989年學校恢復「四川師范學院」校名。2003年學校更名為「西華師范大學」。經過70餘年的發展,學校積淀形成了「勤奮、求實、敬業、創新」的校訓,「鑄魂勵教、陶冶化育」的育人理念,「質量立校、人才強校、特色名校」的辦學理念和「從嚴治校、嚴謹治學、艱苦奮斗、開拓進取」的校園精神。目前已經發展成為一所學科門類齊全、辦學條件優良、師資力量雄厚、教學科研成果豐碩的綜合性大學,是四川省基礎教育教師培養基地、在職教師培訓基地、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研究基地,被譽為「讀書的好地方、選才的好去處」。

學校是一所教師教育特色鮮明的高水平綜合性大學,現有75個本科專業,有文學、歷史學、教育學、理學、工學、農學、管理學、經濟學、法學、藝術學等10個學科門類。學校學科實力和優勢突出,生態學、政治學、中國語言文學、化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學、天文學、中國史等學科在國內有重要影響,生態學與生態治理學科領域、政治學與社會治理學科群納入四川省一流學科建設。學校1979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現有17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8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8個學科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1個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現有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四川省重點實驗室1個,四川省高校重點實驗室4個;擁有省級社會科學高水平研究團隊3個,四川省青年科技創新團隊3個。建有國家淡水漁業工程技術中心西南分中心、國家林業局竹資源培育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大熊貓主食竹保育示範基地,四川教育發展研究中心、 四川大學 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區域文化研究中心、落下閎研究中心、地方檔案與文獻研究中心、國家體育總局體育文化發展中心體育文化研究基地、巴基斯坦研究中心等省部級重點研究基地;建有國家環保科普基地、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川北歷史文化社科普及基地、川東北航空模型科普教育基地、四川省中小學環境教育社會實踐基地等科普教育和社會實踐基地。擁有四川省組織修復材料工程技術協同創新中心、省級大學科技園和生態研究院、公共政策研究院、鄉村振興戰略發展研究院等科技轉化與社會服務科研機構。

學校先後匯聚了一大批名師大家。著名墨學專家伍非百,著名古代文學專家鄭臨川、周虛白、傅平驤,哲學專家李耀仙,國際公認大熊貓生態生物學研究的奠基人胡錦矗等為代表的一大批知名專家學者為學校發展積淀了濃厚的學術底蘊。學校現有教職員工2500餘人,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稱教師1000餘人,具有博士、碩士及以上學位教師1600餘人。現有國家級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國家「*」、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工程、四川省「」、四川省「天府*」、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和後備人選、四川省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等各級各類優秀人才98人;有全國師德先進個人1人,四川省教學名師6人;特聘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

學校現有全日制本專科學生、碩士研究生33000餘人。「十二五」以來,承擔國家級「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項目」398項、省級672項:其中有國家級特色專業7個、國家級精品課程1門、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國家級卓越農林人才培養計劃1項、國家級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培養計劃1項、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項目1項、國家級「十二五」「十三五」規劃教材各1部、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1門、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292項;教育部產學合作育人項目60項,獲得國家級、省級教育教學成果獎77項,其中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70餘年來,學校為社會培養了各級各類人才近30萬,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勤奮工作,為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十二五」以來,學校共承擔各級各類科研項目3542項,包括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清代南部縣衙檔案整理與研究」、「5-11世紀中國文學寫本整理、編年與綜合研究」等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其他國家級項目202項,省部級項目307項;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科研論文17871篇,其中SCI收錄論文814篇(52篇論文入選ESI高被引資料庫,多篇論文入選ESI「熱點論文榜」),CSSCI、CSCD來源期刊論文1131篇;出版學術專著297部,2項科研成果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農業部中華農業科技獎二等獎1項(合作),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其中1項為合作)、三等獎3項,貴州省科技成果轉化一等獎1項(合作);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1項,四川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榮譽獎2項、一等獎4項、二等獎8項(其中1項為合作)、三等獎38項(其中1項為合作);國家發明專利43項,實用新型專利69項。

學校堅持開放辦學,注重校地、校企、校校合作,積極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力資源支持和科技創新服務。先後與南充、綿陽、德陽、巴中、阿壩等地市州簽署校地合作協議;與重慶機場集團有限公司、四川省商業建築設計院有限公司等簽署校企合作協議;與法國蘭斯大學、丹麥VIA大學等簽署校校合作協議;組建「西華師范大學附屬巴中實驗中學」「西華師范大學德陽附屬中學」;與中國大熊貓研究中心和四川省大熊貓生態與文化建設促進會,卧龍、蜂桶寨、唐家河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簽署了合作協議。發揮學科優勢,與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研究機構搭建技術研發平台,多次牽頭承擔了國家林業局大熊貓全國調查研究項目;與地方政府就基層治理、川陝蘇區黨史研究與宣傳、清代南部縣衙檔案整理與研究、地方立法等方面進行深度合作;投資建設了唯一一所由高校參與建設的50BiN中國節點望遠鏡,建立了與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等天文學研究機構的科研信息數據共享機制。學校先後與美國、英國、法國、丹麥、日本、韓國、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的高等院校或科研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開展雙向學術交流、教師互派訪學、學生交流等項目。近年來,學校通過國家留學基金委「西部地區人才培養特別項目」、「國家公派高級研究學者、訪問學者、博士後項目」、「青年骨幹教師出國研修項目」、「優秀本科生國際交流項目」、「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等各類項目選派師生分赴美國、英國、加拿大、德國、新加坡等多個國家或地區攻讀學位、訪學或開展科研合作,形成了對外交流合作的良好局面。學校重點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招收語言生和學歷留學生,近兩年累計招收來自美國、尼泊爾、寮國、巴基斯坦、南非、象牙海岸、幾內亞等17個國家留學生來校學習,來華留學生教育初具規模。

學校環境優美,教學基礎設施完善、功能配套齊全。學校建有北湖、華鳳兩個校區,佔地面積2600餘畝,校舍建築面積100餘萬平方米,綠化面積70餘萬平方米,運動場地面積10餘萬平方米。圖書館是四川省古籍重點保護單位,現有紙質圖書300餘萬冊,電子圖書220餘萬冊,中外文資料庫63個,珍藏古籍5600餘種、74000餘冊,圖書館向社會免費開放閱讀。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學校將以為指引,深入學習*對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積極投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治蜀興川的生動實踐,不斷深化學校綜合改革,扎實推進一流本科建設,打造一流學科,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實現人才培養質量更優、科技創新能力更強、開放辦學水平更高、教師教育特色更加鮮明的高水平綜合性大學目標而努力奮斗。

西華師范大學在安徽歷年招生錄取分數線【2013-】

西華師范大學郵編 附地址和介紹

西華師范大學教務處登錄入口

西華師范大學教學管理系統入口

西華師范大學王牌專業 比較好的特色專業名單

西華師范大學教務處官網入口地址

西華師范大學教務處入口:https://jwc.cwnu.e.cn/

西華師范大學在哪裡

西華師范大學高考錄取通知書什麼時候發放-快遞查詢入口

西華師范大學教務處電話 ;

⑶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的系所設置

學院現下設中國文學系、中國語言學系、新聞學系、廣告與傳播學系、影視藝術系、藝術理論與文化產業系等6個教學系,另設漢語言文學研究所、漢語史研究所、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新聞傳播研究所、廣播電視研究所、符號學與傳媒學研究所、新媒體研究所、西部廣播電視研究中心、文學藝術研究中心等13個科研機構。現有文藝學、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漢語言文字學、少數民族文學與文學人類學、新聞學、廣播電視學、廣告學、編輯出版學、戲劇與影視學、藝術理論與文化產業14個教研室 。 序號 教研室名稱 所屬系別 系主任 教研室主任 教研室成員 1 文藝學 中國文學系 閻嘉 閻嘉(兼任) 馮憲光、傅其林、劉文勇、馬睿、任真、閻嘉、趙毅衡 2 中國古典文獻學 羅鷺 何劍平、劉長東、羅鷺、伍曉蔓、項楚、張勇、尹富 3 中國古代文學 黃勇 丁淑梅、何江南、黃勇、李瑄、呂肖奐、王紅、謝謙、張朝富、周裕鍇 4 中國現當代文學 陳思廣 陳思廣、馮勤、干天全、黃峰、姜飛、靳明全、李怡、毛迅、唐小林、張放、周維東、朱彤 5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邱曉林 曹順慶、劉亞丁、盧迎伏、邱曉林、王曉路、張怡 6 語言學及對外漢語 中國語言學系 譚偉 劉穎 杜曉莉、李宇鳳、劉春卉、劉穎、楊文全、朱姝、 Valeria Petrone(莉麗) 7 漢語言文字學 譚偉 顧滿林、郭萍、蔣宗福、雷漢卿、譚偉、王彤偉、肖婭曼、楊光榮、俞理明、鄭春蘭、周仁平 8 新聞學 新聞學系 操慧 操慧、陳雪奇、黃順銘、姜英、蔣曉麗、羅飛、吳建、徐沛、張玉川 9 廣播電視學 李宜篷 蔡尚偉、侯洪、李靜、李宜篷、歐陽宏生、魏薇、曾婭妮、朱天 10 廣告學 廣告與傳播學系 楊效宏 楊效宏(兼任) 曹邑、丁浩宸、黃海榮、劉平、彭虹、楊曉明、楊效宏 11 編輯出版學 白冰 白冰、陳翔、段弘、李苓、王炎龍、吳琳、張艷 12 戲劇影視學 影視藝術系 黎風 黎風(兼任) 曹峻冰、黎風、王彬、肖薇、易丹 13 少數民族文學與文學人類學 李春霞 李春霞、李祥林、梁昭、徐新建 14 藝術理論與文化產業 藝術理論與文化產業系 吳興明 吳興明(兼任) 陸正蘭、吳興明
中國俗文化研究所 四川大學中國俗文化研究所是依託於國家重點學科中國古典文獻學,以及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國古代文學、漢語言文字學三個博士點,按照科研體制改革的精神,重新規劃研究方向,實行人員優化組合,面向全國招聘人才而組建的新型研究機構。我校的俗文化研究一貫具有優勢。項楚的變文、歌辭、白話詩研究,其卓越成就為國內外所公認。其《敦煌文學叢考》獲原國家教委首屆人文社科一等獎,《王梵志詩校注》獲教育部第二屆人文社科一等獎。周裕鍇的俗文學和禪宗偈頌研究,在海內外學術界也很有影響,其《宋代詩學通論》獲教育部第二屆人文社科二等獎、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成果三等獎。俞理明教授、雷漢卿教授、張勇教授等也曾獲四川省政府優秀科研成果獎。此外,近10年來,兩個博士點的青年科研人員開拓了民間信仰研究領域,發展勢頭迅猛,取得很大成績。1999年6月,根據科研體制改革的精神,由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國古代文學、漢語言文字學三個學科點對原有研究方向重新規劃,對原有學術力量實施優化組合,建成了本所。並邀請國內名牌大學的傑出教授加盟,實現強強聯合,如清華大學的王小盾教授、浙江大學的張湧泉教授、南京師范大學的董志翹教授皆是學壇翹楚。目前全所科研人員少而精,大都承擔著本領域的國家或部省級項目,整體力量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目前本研究所由項楚教授任所長,周裕鍇教授、李誠教授任副所長。 漢語言文學研究所 成立於 1981 年,本所在漢語史、馬克思主義文藝學、文學人類學等方面研究成果突出,郭沫若研究、中國現當代詩歌和散文的研究亦蜚聲海內外。其與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中文系合辦並具體承辦的學術期刊《中外文化與文論》自 1996 年出版以來,在海內外產生較大影響。研究所目前承擔有國家、省部級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與一般項目10 余項,所長馮憲光。 漢語史研究所 成立於 1990 年。含漢語史、文字學、漢語辭書 3 個研究方向,中古漢語詞彙研究是其主要研究方向,在全國高校中居領先地位。近年來,該所創建並不斷健全了中古漢語語料、資料庫。研究所名譽所長張永言教授,現任所長為俞理明教授,成員有張永言、趙振鐸、向熹、蔣宗福、雷漢卿、楊文全、楊光榮等教授。 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 成立於 1998 年,主要研究比較詩學、比較文學學科理論、中外文學關系。主要成員有曹順慶、楊武能、趙毅衡、徐新建、王曉路等學者,所長為曹順慶教授。 文學藝術研究中心 研究中心涉及藝術學理論一級學科博士點、戲劇與影視學一級學科碩士點以及藝術理論與文化產業系、影視劇創作與製作中心等。藝術學理論一級學科在藝術美學、中國古代藝術史、藝術人類學、藝術符號學、藝術文化設計等方向上形成了豐富的學術積淀和鮮明的自身特色,近五年來承擔多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在國內藝術學領域權威期刊《文藝研究》發表論文12篇,國際A&HCI檢索論文數篇。此外,本學科學者不僅先後獲11項國家專利授權和2項國家發明專利授權,還多次參與金沙博物館、成都寬窄巷子等全國知名的重要文化藝術產業策劃。現任主任為曹順慶教授。 新聞傳播研究所 成立於 1994 年 12 月,其學術特色重在研究新聞理論、新聞業務和新聞史方面的實際問題,緊密為新聞實際工作服務並在報業研究方面頗具特色。首任所長邱沛篁教授,現任所長歐陽宏生教授。 廣播電視研究所 成立於 1995 年。該所所為高校師生科研、實踐作品成果提供及時發表、出版的機會,在「教學、科研、實踐」上開創了一條社會與高校互利合作共同發展的新路子。現任所長為蔡尚偉教授。 文化傳播研究中心 創辦於2003年12月,是集研究、咨詢、培訓以及其他相關專業活動於一體的學術機構。中心的宗旨在於綜合發揮四川大學的學科優勢,聯合國內外有關學術力量,運用科學研究方法和手段,面向地方與國家戰略需求,開展前瞻性、戰略性和創新性的文化研究。承擔國內外重大科研項目、接受地方委託決策咨詢任務、培養和培訓有關專門人才。中心以四川大學為依託,面向全國乃至全球,由高校優秀管理專家、政府職能部門、科研院所研究人員以及企業共同參與,以自覺推動中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以及文化傳播為己任,致力於科學研究、學術交流與合作。現任所長王炎龍副教授。 文化產業研究中心 成立於2004年,是四川大學所屬的從事文化傳播與文化產業基礎理論、應用理論、管理決策理論研究的跨學科、跨院所的綜合性研究機構。中心的宗旨是發揮各學科綜合優勢,深入研究世界文化產業特別是亞太地區文化產業發展的歷史、現狀及走向,為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建設性思路與方案,提供有關決策咨詢服務,培養和培訓有關專門人才,為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智力支持。現任主任為蔡尚偉教授。 四川大學—四川音樂學院文學與音樂傳播研究所 成立於2009年,該研究所是為促進文學與音樂學科間的互動交流和交叉融合,實現跨學科研究與優質教育資源整合,為國家培養文學與音樂專業的高級人才,更好地適應社會經濟文化繁榮發展的需要,經兩校共同協商而建立的一個學術研究機構。該研究所所長曹順慶教授,成員有四川音樂學院柴永柏教授、易柯教授、敖昌群教授、宋名築教授、甘紹成教授、胡曉教授等六位學者擔任副博導工作,通過合作方式聯合培養「文學與音樂跨學科研究」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自2009年成立以來,該研究所圍繞「文學與音樂跨學科研究」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培養工作,制訂招生計劃和培養方案,開設相關課程。迄今,共培養了10餘名「文學與音樂跨學科研究」專業方向博士研究生,從2013年起,該研究所開始招收藝術學學位「藝術與文學」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 騰訊新媒體研究所 2009年5月成立,是四川大學與著名IT公司、新媒體騰訊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立的研究機構,主要研究領域為新媒體的發展趨勢、新媒體的社會影響,依靠新媒體有效應對重大突發公共事件及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的策略等。現任所長為蔣曉麗教授。 嬌子創意產業研究所 研究所是整合四川大學校外內從事文化產業、廣告營銷及品牌傳播以及相關領域研究的學術力量和專家隊伍,進行創意產業研究、相關學術交流、組織合作攻關的高校學者與行業專家自由結合型的非正式編制的研究機構,也是發展四川大學對正在蓬勃發展的新興創意產業進行適時觀察與研究的機構。現任所長為楊效宏教授。
研究所的基本任務:適時觀察和注視當前正在蓬勃發展的我國創意產業的動態、尤其是我國在產業領域的創新理念、創新人才和創新模式的最新進展,並依此建立創意產業文獻資料和信息檔案庫。同時尋求與產業領域企事業單位和組織的合作,進行相關方面的科研課題和組織學術活動。
本所中長期目標是加強與產業領域內相關企事業單位與組織的合作,進行產業創新理念與實施效果的研究和創意人才的研究與評估等專業學術活動。今後的目標為擴展國家級或省部級研究課題立項,召開有國內外同行學者參加的學術討論會,加強與國內外創意產業領域研究機構學術聯系與交流,創辦學術刊物或專業網站,逐步成為在全國有影響的在創意產業領域的研究基地。
研究所的任務方向:為政府提供創意產業的政策咨詢;為創意產業企業提供市場策略咨詢;為創意產業市場發展提供前瞻性的研究;為創意產業提供原創性的內容及成果。 符號學-傳媒學研究所 2008年12月創立,隸屬於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由趙毅衡教授主持。該研究所系統把符號學方法擴展至傳媒學、文化研究、敘述研究,以及中國典籍研究,拓寬了符號學運動的封面。 出版專業輯刊《符號與傳媒》(Signs&Media) 建立網站「符號學論壇」,編輯電子刊物《符號學-傳媒學研究動態》 編輯《符號學叢書》、《符號學開拓叢書》 出版《當代符號學譯叢》 開設符號學與符號敘述學課程,並招收碩博士

⑷ 西南民族大學是一本院校嗎

目前根據教育部公開信息規定,已經沒有明確的一批次、二批次的概念,西南民族大學在四川,吉林、雲南、新疆在本科第一批次錄取。西南民族大學是一所民族類院校,建校71年。

西南民族大學(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簡稱「西南民大」,位於四川省會成都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直屬綜合性民族高校,由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四川省人民政府、成都市人民政府共建,入選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幹人才計劃、四川省「雙一流」建設計劃,為中俄「長江—伏爾加河」高校聯盟成員高校。學校是在、、、王維舟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親自關懷下,新中國最早建立的民族院校之一。

西南民族大學創建於1950年7月,於1951年6月1日正式成立,2003年4月更名為西南民族大學,2015年3月,國家民委與四川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共建西南民族大學。


國家民委重點學科:法學、草學、公共管理、化學、畜牧學、中國語言文學、應用經濟學、哲學。
國家級特色專業: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動物科學、法學、漢語言文學、旅遊管理、金融學。
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漢語言文學、人力資源管理、旅遊管理。
國家級復合應用型農林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專業:動物科學、動物醫學、食品科學與工程。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民族學、中國語言文學。
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哲學、民族學、中國語言文學、畜牧學。
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哲學、應用經濟學、法學、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藝術學、歷史學、化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畜牧學、獸醫學、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民族學、管理科學與工程、考古學、生態學、音樂與舞蹈學、建築學。
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金融、保險、法律、農業推廣、獸醫、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藝術、翻譯、會計、工程(電子與通信工程)、工程(計算機技術)、建築學。

師資力量:

截至2020年10月,學校有教職員工近3千人,其中博士生導師、碩士生導師550餘人。有54人先後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4人為國家「萬人計劃」專家,1人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人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1人為中宣部宣傳思想文化青年英才,8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158人先後入選四川省人才項目或稱號,66人先後入選國家民委人才項目或稱號,3人為四川省教學名師,4人為國家民委教學名師,2人為國家民委青年教學標兵,全國優秀教師5人,省級優秀教師3人,學校教學名師35人,省級教學團隊5個。

科研平台:

截至2020年10月,學校有2個省(部)級2011協同創新中心、12個省(部)級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2個省(部)級智庫、10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含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院士工作站、3個四川省高等學校重點實驗室、1個四川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教育部彝學機構「全國彝語術語標准化工作委員會」和「全國高等院校彝漢雙語教材編譯審定委員會」掛靠學校;「四川民族教育發展研究中心」落戶學校。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青藏高原動物遺傳資源保護與利用實驗室

國家民委「一帶一路」國別和區域研究中心: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研究中心、南亞文化研究中心、東南亞研究中心

國家民委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彝學研究中心、少數民族哲學思想與文化傳承創新研究基地

國家民委人文社會科學重點基地(培育):中國西部民族經濟研究中心

國家民委重點實驗室:生物技術、動物科學

國家民委協同創新中心:藏羌彝走廊民族文化資源保護與產業發展協同創新中心

四川省2011協同創新中心:青藏高原生態畜牧業協同創新中心、藏羌彝走廊民族文化資源保護與產業發展協同創新中心

四川省新型研究智庫:四川民族宗教事務研究智庫

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青藏高原經濟社會與文化發展研究中心、羌學研究中心

四川省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省杜甫研究中心

四川省重點實驗室:青藏高原動物遺傳資源保護與利用實驗室

四川省工程實驗室:四川省羌彝葯用資源保護與利用技術工程實驗室、四川省抗逆牧草種質創新及生態修復工程實驗室

⑸ 我國有沒有專門研究羌族歷史文化等方面專門的機構

1、中國羌學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羌學研究中心)

2、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院

3、寧夏大學西夏學研究院

4、四川中國西部研究與發展促進會羌學研究院

5、四川中國西部研究與發展促進會羌學研究院羌醫葯研究中心
6、四川羌學研究中心
7、四川省社會科學院

8、四川省民族研究所

9、四川省音樂舞蹈研究所

10、西南民族大學民族研究院

11、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禹羌文化研究所

12、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大禹文化研究中心
13、四川音樂學院汶川藏羌文化研究院
14、中國汶川羌族文化保護與發展研究院

15、成都市金牛區羌醫葯研究所

16、四川省茂縣羌醫葯研究所
17、 北川羌族文化保護與發展研究中心
18、 北川羌族自治縣禹羌文化研究中心

二、高等院校:
1、中央民族大學
2、西南民族大學
3、四川大學

4、寧夏大學

5、四川師范大學

6、成都中醫葯大學

7、四川音樂學院

8、四川音樂學院綿陽藝術學院
9、 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三、社會團體:

1、中國先秦史學會禹羌文化研究基地
2、 陝西省寶雞市炎帝研究會
3、 四川省羌學學會
4、 四川省歷史學會大禹文化研究基地
5、 四川省大禹研究會
6、 陝西鳳縣羌學研究會
7、 陝西寧強羌族文化研究學會
8、 阿壩州羌學學會
9、 阿壩州羌族刺綉協會

10、阿壩州羌醫葯學會
11、阿壩州藏羌文化研究會
12、阿壩州中國古羌釋比文化傳承研究會
13、茂縣爾瑪文化(羌笛、釋比)協會
14、茂縣(古尼)羌情協會
15 、茂縣松坪溝羌族原生態歌舞協會
16、北川羌族自治縣羌綉協會

三、學生社團:
1、 四川音樂學院綿陽藝術學院羌族文化保護與發展促進會
2、 四川師范大學羌族文化協會

3、 西南民族大學羌笛文化社
5、 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羌族文化協會
6、 茂縣中學羌族文化社

⑹ 四川西部文獻修復中心是國企還是民營

民營企業。
可以電話咨詢。
背景:四川西部文獻修復中心是具有可移動文物修復資質的專業修復機構。自2004年初創巴蜀文獻保護研究所、歷經古籍文獻工作室、四川智源古籍文獻工作室、四川文獻保護研究工作室到2008年正式掛牌成立四川西部文獻修復中心,一路艱辛,一路風塵,經過了近10年的歷煉,成為今天初具規模的一家民辦非企業古籍文獻修復專業機構。她秉持「自籌資金、自主創業、自負盈虧、自辟市場、自負民事責任」的「五自」信念,特聘享譽海內外的古籍文獻專家、版本目錄學家、全國文物鑒定委員會專家、古籍善本字畫修復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為顧問,嚴把修復質量關,用國家標准這把尺子鑒定、驗收修復作品。

⑺ 四川大學在哪裡 附准確地址

一、四川大學在哪裡 四川大學 地址在四川省成都市一環路南一段24號,該校是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布局在中國西部的重點建設的高水平研究型綜合大學。
二、四川大學介紹
四川大學 由原 四川大學 、原成都科技大學、原華西醫科大學三所全國重點大學經過兩次合並而成。原 四川大學 起始於1896年四川總督鹿傳霖奉光緒特旨創辦的四川中西學堂,是西南地區最早的近代高等學校;原成都科技大學是新中國院系調整時組建的第一批多科型工科院校;原華西醫科大學源於1910年由西方基督教會組織在成都創辦的華西協合大學,是西南地區最早的西式大學和國內最早培養研究生的大學之一。1994年,原 四川大學 和原成都科技大學合並為四川聯合大學,1998年更名為 四川大學 ,江澤民、李鵬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就兩校合並為學校題詞並寄予深切厚望。2000年, 四川大學 與原華西醫科大學合並,組建了新的 四川大學 。李嵐清同志在考察新 四川大學 時說:「 四川大學 是我們改革最早的大學,對我國高校的改革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可以說是高校體制改革的先鋒。」在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災期間,吳邦國、溫家寶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後到 四川大學 視察慰問。2016年,李克強總理來校視察,勉勵川大要為全國「雙創」帶頭,多出世界一流學科。

四川大學 承文翁之教,聚群賢英才。百餘年來,學校先後匯聚了歷史學家顧頡剛、文學家李劼人、美學家朱光潛、物理學家吳大猷、植物學家方文培、衛生學家陳志潛、數學家柯召等大師。歷史上,吳玉章、張瀾曾執掌校務,共和國開國元勛朱德、共和國主席楊尚昆、文壇巨匠郭沫若、人民作家巴金、一代英烈江竹筠(江姐)等曾在川大求學。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中,有64位是川大校友。

四川大學 學科門類齊全,覆蓋了文、理、工、醫、經、管、法、史、哲、農、教、藝等12個門類,有34個學科型學院及研究生院、海外教育學院等學院。現有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47個,專業學位授權點32個,本科專業131個,博士後流動站37個,國家重點學科46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4個,國家臨床重點專科45個,是國家首批工程博士培養單位。學校進入ESI排名全球前1%的學科領域17個,其中,化學、材料科學、臨床醫學學科領域進入全球前1‰。

四川大學 大師雲集,名師薈萃。截至2018年底,學校有專任教師5808人。學校有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13人, 四川大學 傑出教授5人,教育部「*獎勵計劃」特聘教授42人、講座教授16人,國家「*」領軍人才23人,國家自然科學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46人,「四青」人才115人次;「973」首席科學家7人(9項);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課題負責人4人(4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負責人42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委託)及各類專項項目獲得者46人(51項);國家創新人才推進計劃「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21人、「重點領域創新團隊」2個。

四川大學 在長期的辦學歷程中,形成了深厚的人文底蘊、扎實的辦學基礎和以校訓「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校風「嚴謹、勤奮、求是、創新」為核心的川大精神。近年來,學校圍繞創建一流研究型綜合大學的奮斗目標,確立了「以人為本,崇尚學術,追求卓越」的現代大學辦學理念,建立了「以院系為管理重心,以教師為辦學主體,以學生為育人中心」的管理運行新機制,提出了「精英教育、質量為本、科教結合、學科交叉」的人才培養指導思想,確立了培養「具有崇高理想信念、深厚人文底蘊、扎實專業知識、強烈創新意識、寬廣國際視野的國家棟梁和社會精英」的人才培養目標。學校持續推進「探究式—小班化」課堂教學改革,連續成功舉辦7屆「國際課程周」,開展了「大川視界」學生海外訪學計劃。2003年以來,學校獲得國家教學成果獎31項(其中特等獎1項)、國家精品課程33門,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12門、精品資源共享課31門,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19門。2015年以來,學校共獲得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10項,金獎數位居全國第二。學校現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3.7萬餘人,碩博士研究生2.6萬餘人,外國留學生及港澳台學生4200餘人。

四川大學 科研實力雄厚,標志性成果不斷涌現。學校現有1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及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等國家級研究基地,4個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2個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16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1個教育部前沿科學中心,2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重點實驗室;有9個國家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及工科基礎課程教學基地,8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9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3個國家級虛擬模擬實驗教學中心,1個國家級教師教學發展示範中心,1個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9個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1個全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示範中心,4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005年以來,學校共獲國家科技三大獎49項。2018年,學校科研經費達21.60億元。2017年度發表國內科技論文總數列全國高校第5位,SCI收錄論文數列全國高校第5位。在人文社會科學方面,學校先後編撰出版了《漢語大字典》《全宋文》《中國道教史》《儒藏》等大型文化建設成果。

四川大學 主動服務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大力推進創新創業,服務社會能力不斷增強。 四川大學 國家技術轉移中心是全國高校中最早設立的6家國家技術轉移中心之一,2008年被國家科技部授予首批「國家技術轉移示範機構」,2009年成為首批獲得「全國企事業知識產權示範單位」稱號的4所高校之一。 四川大學 國家大學科技園是國家最早批準的15個國家大學科技園之一,2012年被評為國家A類(優秀)大學科技園。2016年,學校被批准成為國家首批「雙創」示範基地之一、全國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近年來,學校與國內近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內外150多個地市和8000多家企事業單位建立了產學研合作關系,共建了200多個校地企產學研平台。近5年來,學校承擔了國內外企事業單位委託的技術開發、轉讓、服務和咨詢項目1.3萬余項,一大批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已成為相關行業的主導技術。2009年,學校被批准成為首批13個「全國幹部教育培訓高校基地」之一。學校設有4所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預算管理醫院,在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樹地震、雅安蘆山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傷員救治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促進我國衛生事業發展、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平作出了重要貢獻。華西醫院牽頭籌建的中國國際應急醫療隊(四川)通過世界衛生組織認證,成為全球首支非軍方III類國際應急醫療隊(Type3 EMT)。華西遠程醫學網路成為中國最大規模遠程醫學教育與分級協同醫療體系,覆蓋20個省市區、748家醫療機構,惠及5億多人口。

四川大學 堅持開放辦學,不斷推進國際交流與合作,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顯著提升。目前,學校已與35個國家和地區的286所大學和研究機構建立了交流合作關系。與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港澳台等33個國家和地區的220所國際知名大學構建了全方位、多層次、多形式的學生聯合培養體系。與韓國、美國、比利時的5所大學合作共建了5所孔子學院。與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學和相關機構建立的國際和境外科研合作平台和中心有: 四川大學 九寨溝生態與可持續發展國際研究中心、 四川大學 中德能源研究中心、 四川大學 中德水環境研究中心、 四川大學 中英聯合材料研究所、 四川大學 —義大利國家研究會國際多功能聚合物和生物材料合作研究中心、 四川大學 西部中國研究中心—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雙方合作研究中心、 四川大學 歐洲研究中心、 四川大學 美國研究中心等。學校與香港理工大學共建了 四川大學 —香港理工大學災後重建與管理學院,與美國匹茲堡大學共建了 四川大學 匹茲堡學院。

四川大學 圖書館現有紙本文獻690萬冊、中外文資料庫311個,人文博物館珍藏文物8.5萬余件,自然博物館收藏動、植物標本87萬余件(份),檔案館和校史展覽館收藏各類檔案30萬余卷(其中珍貴歷史檔案9000餘卷)。學校體育場館設施齊全、設備先進。學校還建有分析測試中心、現代教育技術中心、國家外語考試與出國留學人員培訓機構以及成人繼續教育學院等。

錦江黌門,弦歌鏗鏘。當前, 四川大學 已經確立了「全面推進學校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和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新的偉大事業」的宏偉目標。展望未來,學校將始終肩負集思想之大成、育國家之棟梁、開學術之先河、促科技之進步、引社會之方向的歷史使命與社會責任,再譜中國現代大學繼承與創造並進、光榮與夢想交織的輝煌篇章!

⑻ 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的歷史沿革

中國科學院四川分院是四川省的科學研究事業機構,受四川省和中國科學院雙重領導,以四川省為主。四川分院的主要職責是:領導和管理分院所屬的科研機構和中國科學院設置在四川的科研機構,負責完成四川省分配的科研計劃,協助中國科學院和省科委組織四川省的學術活動和國內外科學聯絡工作,努力建設成為四川省的科學研究中心。1958年7月至1960年,共建立24個研究所,有職工2700餘人。1961年1月,根據 「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四川分院將研究所縮減合並為15個,1962年進一步調整為10個,其中民族所、哲學所、林業所、地質所、采礦冶金所、水工所等交給四川省有關部、委廳局,保留了農業生物、化學化工、物理、電子學、半導體、自動化等研究所。1962年全分院職工1000餘人。
四川分院所屬研究單位貫徹為「兩當」(當時、當地)服務的方針,以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和為四川省工農業生產建設服務為主,同時也開展一些基礎理論和新技術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為四川省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生活作出了貢獻,也為四川省的科學技術事業打下了基礎。 根據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南發(1962)27號文件批准,1962年7月11日中國科學院西南分院正式成立。西南分院以中國科學院領導為主,是中國科學院統管西南地區院屬科研單位的派出機構。西南分院所屬研究所由原分屬四川、雲南、貴州三個地區的17個研究所調整為8個:西南貴金屬研究所、西南技術物理研究所、昆明物理研究所、西南電子學研究所、西南有機化學研究所、貴州化學研究所、西南動物研究所、西 南生物研究所。1963年後又先後成立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西南地理研究室、西南分院直屬廠、中國科學院重慶土壤室、中國科學院電子學所西南分所(後改名為中國科學院西南電子學所)、中國科學院西南地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至1966年底,西南分院所屬研究機構為12個,其中在川的研究機構有8個:技術物理所、電子學所、有機化學所、生物所、地理所、金工廠、圖書館、重慶土壤室;總人數由1962年成立時的1565人增至2955人。
此間,通過貫徹科學工作「十四條」,明確提出研究所的工作中心是「出成果、出人才」,各研究機構實行了「三定」(定方向、定任務、定人員),使科技工作逐步走上了正軌,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如研究成功農業高產優良品種,以天然氣作原料合成橡膠,開展動植物調查和農業區劃研究等;在國防科研方面也取得幾項重要成果,受到國家和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的嘉獎。
1966年下半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使科技事業遭到嚴重破壞,科研工作基本停止。1968年9月,四川省革命委員會以川革發(68)158號文批准成立中國科學院西南分院革命委員會。 1978年成立的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是中國科學院的派出機構,受中國科學院和四川省雙重領導,以中國科學院為主。其主要任務是:對成都地區院屬科研單位黨的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進行領導;代院加強對科研業務、生產、技術條件、公用事業等進行管理、檢查、督促和組織協調;負責成都地區院屬科研單位的規劃和建設。
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由原西南分院下放給四川省的6個單位,和1975年由國防科委劃歸中國科學院的光電技術研究所共七個單位組成。此外,1978年至1981年相繼成立了直屬成都分院領導的土壤研究室、數理研究室、自然辯證法研究室和分析測試中心。自然辯證法研究室於1982年移交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其它3個直屬研究室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分別移交給成都山地所、成都計算所和成都有機化學所管理。
1978-1985年,成都分院各單位的科技事業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在科研、人才培養和學術交流等方面取得了較大進展,共承擔科研課題584項,取得科技成果307項,有187項成果獲獎。其中獲國家級成果獎24項,獲院(部)重大科技成果獎70項,獲省(市)級科技成果獎93項;有192項成果得到推廣應用,其中有24項的經濟效益在百萬元以上。1979年至1985年招收研究生204人,選送出國培養105人,有516人在職大、電大學習。至1985年底,職工總數由1977年的3405人增加到4507人;分院系統高中級科技人員有1100多人。
1990年,中國科學院按照國務院關於機構改革要「轉變職能、下放權力、調整機構、精簡人員」的要求,提出「一院兩種運行機制」的發展模式。成都分院各單位在積極開展科研工作的同時,科技開發和第三產業也蓬勃發展。至1992年底,分院系統有各類科技開發及經營型實體60多個,產值達1.8億元。地奧制葯公司從1988年創辦時年產值244萬元增至1997年的7.5億元,年均增長99%;年利稅從62萬元增至2.7億元,年均增長110%,成為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典型代表。至1997年底,分院系統共辦有各類企業70餘家,當年銷售收入11億元,實現利稅2.8億元。
經過十年的探索和實踐,成都分院各單位科技體制改革取得了歷史性的進展,改革了原來單一、封閉的計劃管理體制,科技與經濟脫節的狀況大有改觀。技術開發型研究所走上了按市場機制運行,面向經濟建設自主發展的道路,基礎型研究所也積極探索適應社會需求的新路子,各單位主要科技力量都以各種形式投入國民經濟建設主戰場。
1998年,中國科學院啟動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工作。經過調整、優化,光電所、成都生物所、成都山地所、國科圖成都分館(成都文獻情報中心)先後進入創新序列,成都有機化學所、成都計算所、成都科學儀器研製中心整體轉制為院直屬控股公司,分別更名為成都有機化學公司、成都信息技術公司、成都唯實儀器公司。
知識創新工程實施以來,在院黨組的正確領導下,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成都分院根據院黨組總體要求,緊緊圍繞科學院賦予分院的職能,黨建及領導班子建設、院地合作及促進成果產業化、人才培養及創新文化建設、園區管理、教育基地建設等各項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基本實現了中科院在西部地區綜合性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產業化三個基地的建設目標,為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了顯著貢獻。

⑼ 四川省圖書館簡介

四川省圖書館是國際圖聯的成員館和世界銀行資料存放館、在全國具有重要地位、在西部具有帶動和示範作用的大型綜合性公共圖書館,初建於1912年,是中國最早建立的公共圖書館之一。四川省圖書館館藏豐富獨特,擁有460萬冊藏書,館藏有隋唐時代的手寫經卷、宋元明清著名文人重要詩詞集、歷代四川珍貴地方誌書、中國古代醫學典籍、近代文化名人手稿、民國暨抗戰時期文獻等,共計70餘萬冊。2009年,四川省圖書館新館開始建設,於2014年建成,2015年12月26日正式投入使用。四川省圖書館新館能容納館藏圖書500餘萬冊,集典藏整理和傳統服務、數字化服務、遠程服務於一體,成為中國西部最大的公益性文獻信息基地、數據中心、區域文獻網路中心、專題文獻研究中心和大眾文化教育活動中心。

熱點內容
u盤文件夾是空的 發布:2024-11-01 14:19:57 瀏覽:402
python包含字元串 發布:2024-11-01 14:19:17 瀏覽:479
c語言的精華 發布:2024-11-01 14:19:02 瀏覽:588
steam截圖文件夾 發布:2024-11-01 14:18:59 瀏覽:613
ipad怎麼往安卓傳照片 發布:2024-11-01 14:18:19 瀏覽:508
我的電腦沒有文件夾選項 發布:2024-11-01 14:13:55 瀏覽:546
vb創建資料庫表 發布:2024-11-01 14:11:55 瀏覽:872
sql聯合表 發布:2024-11-01 14:03:25 瀏覽:962
linux編程gcc 發布:2024-11-01 14:02:41 瀏覽:705
伺服器怎麼設置歡迎遊玩的指令 發布:2024-11-01 14:02:31 瀏覽: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