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器執行效果
⑴ 有關單片機編譯器的問題
51、AVR、PIC、ARM、MSP430、SPCA61等單片機,因為它們的CPU構架不同,所以所使用的機器語言的定義就不同了,也就是對應於使用的匯編語言的不同。在使用C語言設計程序時,對於不同的單片機,其C源碼可能都相同,但通過不同的編譯器,生成的機器代碼會是天壤之別,例如對於一個查找數組中最大值和最小值的C程序,8MHz的AVR單片機執行效果相當於200MHz的89C51!並且二者機器代碼的長度都不相同。
使用C編寫程序是為了考慮兼容性和可移植性的問題,對於不同的單片機,因為構架的不同,就需要對應的編譯器去解釋C代碼,使之能正確的控制單片機運行。
⑵ java使用JIT編譯器,執行效率與C++相比哪個
我猜測:JAVA即使編譯成機器碼,其執行效率也不如C++的。
從整體來看,JAVA有一些需要額外的消耗是C++沒有的,比如:內存回收、反射、數組越界判斷等。
內存回收這一機制要求編譯後的執行文件除了我們自己寫的邏輯之外,還要有一個線程來管理內存。
反射一方面要有一塊內存用來做類型字典,另一方面又要對反射調用做安全檢查。
……
另外,如果JIT編譯之後仍然有類載入器這類的東西,那麼這個程序就還要內部集成一個.class文件到機器指令的解釋器或編譯器。
……
總之,JIT編譯後的文件不得不為JAVA自身的復雜性增加一系列機制在裡面,但C++的文件除了我們自己寫的邏輯和本地可執行文件頭之外就什麼都沒有了。
⑶ 編譯器有什麼用
簡單講,編譯器就是將「一種語言(通常為高級語言)」翻譯為「另一種語言(通常為低級語言)」的程序。一個現代編譯器的主要工作流程:源代碼 (source code) → 預處理器 (preprocessor) → 編譯器 (compiler) → 目標代碼 (object code) → 鏈接器(Linker) → 可執行程序 (executables)
高級計算機語言便於人編寫,閱讀交流,維護。機器語言是計算機能直接解讀、運行的。編譯器將匯編或高級計算機語言源程序(Source program)作為輸入,翻譯成目標語言(Target language)機器代碼的等價程序。源代碼一般為高級語言 (High-level language), 如Pascal、C、C++、Java、漢語編程等或匯編語言,而目標則是機器語言的目標代碼(Object code),有時也稱作機器代碼(Machine code)。
對於C#、VB等高級語言而言,此時編譯器完成的功能是把源碼(SourceCode)編譯成通用中間語言(MSIL/CIL)的位元組碼(ByteCode)。最後運行的時候通過通用語言運行庫的轉換,編程最終可以被CPU直接計算的機器碼(NativeCode)。
⑷ 編譯器具體實現中比較巧妙的思想有哪些
這種做法的好處是:
可以作為解釋器性能升級的一個簡單路徑,寫解釋器的代碼而得到初級編譯器的性能。事實上JamVM的解釋器可以配置為多種實現方式:switch-threading、indirect-threading、direct-threading、inline-threading,它們的差別僅在於對opcode的dispatch方式不同;所有實現方式都共享同一份handler代碼。
這種做法的缺點是:
這樣寫得到的「編譯器」無論從代碼組織還是程序思路都還是解釋器的那套,從編譯器的角度看很別扭。它最終實現出來效果跟從編譯器角度出發的template-based JIT一樣,但我覺得後者的思路更直觀,代碼也通常更清晰一些。
這種做法仍然無法跨越位元組碼邊界做任何優化,因為每個opcode對應一個單獨的handler,而這種做法的代碼生成僅僅是把handler拷貝到一起而已。
要在它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提高性能可以直接對位元組碼序列做些簡單模式匹配,以便跨越位元組碼邊界做優化。但這樣做通常是自討苦吃,工程上很難持續下去。
⑸ C語言同一段代碼,同樣的文件,編譯器為什麼運行結果不一樣
有如下幾種可能:
1 代碼運行的平台硬體不同。
不同的CPU,如嵌入式CPU,intel CPU,以及IBM的CPU,在硬體最底層就是不同的,而C語言是一門和底層相關性極大的語言,在不同的硬體上運行出不同結果是很正常的。
2 代碼運行的系統不同。
相同CPU在不同操作系統上跑相同代碼時,一樣會出現不同的結果。這是由於系統底層的實現不同造成的。比如Linux和Windows,在底層處理上就有一定的差異。
3 編譯器不同,同時代碼中使用了C規范未定義規則的語句。
C語言規范並沒有對C語言的所有行為做定義,所以相同語句,不同編譯器的運行效果可能有所不同。比如同樣的sizeof(int),在16位編譯器上結果為2,而32位編譯器上就會是4。
4 代碼獲取到的外部數據不同。
比如運行代碼時獲取到的其它輸入不同,包括程序中獲取的環境變數,實時信息,以及各種外部輸入等,均有可能出現不同。
比如在做隨機數時,如果以當前時間設定隨機數種子,由於每次的時間是不同的,同一個程序每次運行的結果都是不同的。
⑹ 編譯器和解釋器的主要區別是什麼他們相對於對方各自的優點
解釋器
是
解釋執行
的源代碼,
編譯器
是將源代碼編譯成
目標代碼
他們最大的區別是程序運行時需要解釋器邊解釋邊執行,而編譯器則在運行時是完全不需要的
解釋器的優點是比較容易讓用戶實現自己跨平台的代碼,比如java,php等,同一套代碼可以在
幾乎所有的
操作系統上執行,而無需根據操作系統做修改;
編譯器的目的就是生成目標代碼再由連接器生成可執行的
機器碼
,這樣的話需要根據不同的操作系統編制代碼,雖然有像Qt這樣的源代碼級跨平台的編程工具庫,但在不同的平台上仍然需要重新編譯連接成可執行文件,但其執行效率要遠遠高於解釋運行的程序。
編譯器是把源程序的每一條語句都編譯成機器語言,並保存成二進制文件,這樣運行時計算機可以直接以機器語言來運行此程序,速度很快;
而解釋器則是只在執行程序時,才一條一條的解釋成機器語言給計算機來執行,所以運行速度是不如編譯後的程序運行的快的.
這是因為計算機不能直接認識並執行我們寫的語句,它只能認識機器語言(是二進制的形式)
⑺ Intel C++ Compiler與gcc對比有什麼優缺點
icc 是Intel公司專門為Wintel平台設計,有針對性的做了優化,缺陷也很顯然,既然有針對性,也就不具備通用性。使用icc編譯,可能會使編譯出來的程序有更好的執行效率,但也可能使其在非Intel CPU上運行異常。並且,在某些情況下,即使在Wintel平台上也會崩潰。
gcc的優勢在於其通用性,目前主流的所有平台,它基本上都支持。使用-O3優化編譯後的執行效率,也不錯。
在Win平台上,編譯後執行效率最好的,依然是微軟的vs,這可能與win系統是他們家出的有關。
使用icc帶來的優勢,並不突出,還是建議不要用了。
如果限定在win平台上開發,使用vc或gcc更合適一些。我個人推薦gcc,vc的ide環境過於龐大,不太喜歡,但win平台上主流的c開發工具還是vc,有不少開源的工程都使用它,如果你用到了這些開源代碼,就不得不用了。
⑻ 什麼是「編譯器」
了解的C/C++編譯器如下:
GCC家族有
Cygwin
Mingw32
DJGPP
Dev-C++(Mingw32)
還有正宗的GNU GCC 2.95.5~3.0.0.4版本
MS家族有
MSC 5.0、6.0、7.0
MSQC 1.0、2.5
MSVC 1.0、4.2、6.0、7.0
Borland家族有
TC 1.0、2.0
TC++ 1.01、3.0
BC 3.0、3.1、4.0、4.5、5.0、5.02
BCB 3.0、5.0、6.0
其它有
Intel C/C++ 5.0
Watcom C/C++ 11.0、11.0c
VectorC 1.3.3
IBM VisualAge for C++
DigitalMars C/C++
KAI C/C++ 4.03f for RedHat 7.2
Lcc4.1
LCC-WIN32 2001-09-25~2002-04-28日版
Small C
CC386
Pacific C
另外還有C的解釋器
Quincy
Eic
CINT
上面提到的編譯器/解釋器,大部分我都使用過。現在固定使用VC7.0 Cygwin Mingw32 VectorC和LCC-WIN32這五種編譯器。
在GCC家族中GNU GCC是根本,其它的編譯器版本都是從它導出的。其中,Cygwin和Mingw32都是WIN32平台下的編譯器,DJGPP是DOS下的32位編譯器。大家所熟知的DEV-C++充其量只是GCC的一個外殼,它所自帶的編譯器就是Mingw32的一個版本。這些GCC的版本中,Cygwin是最大的,它與其說是一個編譯器,倒不如說是一套編程工具。它不僅有編譯器,還有其它很多的工具。其實,它就是一個UNIX系統在WIN32平台上的實現。實現了大多常用的UNIX工具,最近的版本中連Apache這樣的「工具」都集成進來的。不過,Cygwin雖然功能強大,但它卻不是很易用(和UNIX相似,熟悉UNIX的人用它可以很快上手),因為太多其它的工具分散了人們的注意力。相比之下Mingw32就要好用得多,它只有最基本的幾個編程工具(只可惜它不自帶GDB)。GCC中並不只是C/C++編譯器,其中還有很多其它的編譯器如JAVA,Fortran,ADA等。它是一個編譯器集合,不過有些編譯器只能在UNIX系統上用。MS家族的編譯器就不用說了,大家對它們都很熟悉。VC 7.0(VC.NET)是它的最新產品。Borland家族也不用說,大家也是耳熟能詳。最近它才推出了BCB 6.0。
其它的編譯器如:Intel C/C++大家一看名稱就知道是Intel的東西,它和VC6完全兼容,不過要掛在VC6下才能用。Watcom C/C++是早先編譯器四國大戰中的一員,原本是很不錯的東西,可惜戰略不對,現在已不見聲息了。倒是以它為基礎的一個OpenWatcom現在還在奮戰。VectorC是我近日才發現的一個好東東,它是個純C的編譯器。IBM的VisualAge for C++原本是IBM想用來淌C++編譯器這片渾水的東西,不過IBM的戰略改了,它就被放棄了。DigitalMars C/C++的前身的Symantec C++(它也是編譯器四國大戰中的一員),不過現在Symantec不做了,於是它的作者就把它改成了DigitalMars C/C++開放給大家使用。以上這些都是WIN32平台上的東西。KAI C/C++是個很強大的C/C++編譯器,它是個多平台的編譯器。不過現在被INTEL收購了,已經停止開發了。Lcc4.1是個純C的編譯器它是開放源代碼的。不過不怎麼好用。LCC-WIN32是一個在LCC基礎上開發的C語言的集成開發環境,很好用,而且有很詳細的資料,FREE!Pacific C是一個純DOS的C的集成開發環境,就不多說了。Small C CC386都是開放源代碼的編譯器,它們都很簡單,應用來給大家學習編譯器的。Quincy Eic CINT都是C的解釋器,是用來讓大家學習C語言的其中CINT的功能很強大,還支持一些C++的特性。
當然還有很多其它的編譯器,這里我給出的編譯器都是可以在WIN32或DOS平台上用的(除KAI外)。UNIX平台上的編譯器還是以GNU的為主,其它的我就不是很清楚了。
在以上的編譯器中,最特別的就是VectorC這個東西只支持純C。但它卻號稱是最快的編譯器,不過經過我的試驗,它的確在有些情況下強過其它編譯器很多!而且它還有個互動式的優化器,可以讓你直接看到C代碼對映的匯編代碼。Cygwin和Mingw32為一母所生,其運行效果相差不大。它們生成的代碼效率都很不錯,編譯的速度也很快,最值得一提的是它們對C++的特性的支持算是所有編譯器中最完全的,而且它們還支持C99的大部分特性。這一點很是不錯!大家對MS的VC已經很熟悉了,本不用我多說。不過在它的最新的產品VC7.0中,有很大的改進。它對C++的特性的支持比6.0有了很大的提高,是我所用的編譯器中是僅次於GCC的。而且它編譯出的程序,運行速度很快!僅有少數時候次於VectorC與GCC,其它情況都是最快的!其平均運行速度是最快的。對Borland的產品我也無需多說。它的TC2.0與BC3.1都是我最喜歡的東西。可是現在的BCB卻大不如前了,編譯的速度和VC6一樣慢!IDE還有較多的BUG。最令人想不通的是它生成的代碼的運行速度很慢,比LCC-WIN32還慢!它唯一值得一提的就是它的RAD做的比MS的好。Intel的編譯器大家可能不熟,它太貴了!還要有VC的支持,很不劃算,而且編譯速度比VC6還慢。不過它的代碼質量很不錯。DigitalMars C/C++沒有什麼亮點,編譯速度較快,代碼執行速度適中,對C++特性支持還算不錯。LCC-WIN32是個很不錯的集成開發環境,它只支持純C。它的編譯速度極快!代碼執行速度較慢。不過它的最大亮點在於它的IDE,在所有的FREE編程工具中,它的IDE是最專業的,有很強大的代碼分析,管理功能。而且它提供了大量的編程資料。
我曾對一些編譯器的代碼執行效率做過一些測試,以下是概況:
1. VectorC、VC 7.0 (極快)
2. Intel C/C++、VC 6.0、GCC (很快)
3. DigitalMars C/C++ (一般)
4. LCC-WIN32、BCB、BC5.02 (較慢)
當然,我所做的測試比較片面。不過在很大程度上已能反映其大概狀況。
⑼ Clang 比 GCC 編譯器好在哪裡
編譯速度更快、編譯產出更小、出錯提示更友好。尤其是在比較極端的情況下。
兩年多前曾經寫過一個Scheme解釋器,詞法分析和語法解析部分大約2000行,用的是Boost.Spirit——一個重度依賴C++模版元編程的框架。當時用g++ 4.2編譯的情況是:
編譯速度極慢:完整編譯一次需要20分鍾
編譯過程中內存消耗極大:單個g++實例內存峰值消耗超過1G
中間產出物極大:編譯出的所有.o文件加在一起大約1~2G,debug鏈接產物超過200M
編譯錯誤極其難以理解:編譯錯誤經常長達幾十K,基本不可讀,最要命的是編譯錯誤經常會長到被g++截斷,看不到真正出錯的位置,基本上只能靠裸看代碼來調試
這里先不論我使用Spirit的方式是不是有問題,或者Spirit框架自身的問題。我當時因為實在忍受不了g++,轉而嘗試clang。當時用的是clang 2.8,剛剛可以完整編譯Boost,效果讓我很滿意:
編譯速度有顯著提升,記得大約是g++的1/3或1/4
編譯過程中的內存消耗差別好像不大
中間產出物及最終鏈接產物,記得也是g++的1/3或1/4
相較於g++,編譯錯誤可讀性有所飛躍,至少不會出現編譯錯誤過長被截斷的問題了
當時最大的缺點是clang編譯出的可執行文件無法用gdb調試,需要用調試器的時候還得用g++再編譯一遍。不過這個問題後來解決了,我不知道是clang支持了gdb還是gdb支持了clang。至少我當前在Ubuntu下用clang 3.0編譯出的二進制文件已經可以順利用gdb調試了。
最後一點,其他同學也有講到,就是Clang採用的是BSD協議。這是蘋果資助LLVM、FreeBSD淘汰GCC換用Clang的一個重要原因。
答案出自:http://www.hu.com/question/20235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