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滄海朗誦腳本怎麼寫
『壹』 跪求一個閱讀《觀滄海》的伴奏。朗誦比賽用。是曹操寫的詩。要純音樂
滄海一聲笑 古琴版
『貳』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怎樣劃分朗讀
《觀滄海》
兩漢: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譯文:
東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來觀賞蒼茫的大海。海水多麼寬闊浩盪,海中山島羅列,高聳挺立。
周圍樹木蔥蘢,花草豐茂。
蕭瑟的風聲傳來,草木動搖,海中翻湧著巨大的海浪。太陽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發出的。
銀河裡的燦爛群星,也好像是從大海的懷抱里涌現出來的。啊,慶幸得很!就用詩歌來表達內心的志向吧。
(2)觀滄海朗誦腳本怎麼寫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曹操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烏桓得勝回師途中。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他的心情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所以就寫下此詩,將自己宏偉的抱負、闊大的胸襟融匯到詩歌里,借著大海的形象表現出來。
《觀滄海》這首詩,前六句寫的是實景,而後四句則是曹操的想像,最後兩句跟本詩原文沒有直接關系。這首詩不但通篇寫景,且獨具一格,堪稱中國山水詩的最早佳作,特別受到文學史家的厚愛。這首詩寫秋天的大海,能夠一洗悲秋的感傷情調,寫得沉雄健爽。
氣象壯闊,這與曹操的氣度、品格乃至美學情趣都是緊密相關的。 在這首詩中,情景緊密相連。作者通過寫滄海,表達了他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這種感情在詩中並沒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蘊藏在對景物的描寫當中來抒發情感,寓情於景中,句句寫景,又是句句抒情。
《觀滄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壯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觀滄海》的高潮放在詩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卻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結合、寓情於景。
『叄』 觀滄海教案
觀滄海教案(14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觀滄海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觀滄海教案1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積累語言詞彙,揣摩其語言魅力;理解詩的內容,領會詩人在詩中所寄寓的情感。
能力目標掌握鑒賞古詩的方法,學習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提高對古詩的審美鑒賞力。
情感目標領會詩歌的語言美、意境美,感受美的熏陶,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並背誦詩歌,掌握鑒賞古詩的基本方法,鑒賞意象意境,領會作者的思想情感
難點理解詩歌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寫作特色
三、教學課時:(一課時)
四、教學方法
誦讀法提問法點撥法討論法探究法多媒體教學法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1、導入語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何其芳先生筆下所描繪的清新自然的秋景圖,今天我將帶領大家一起來學習另外一首描摹秋天景色的詩歌,看看詩人筆下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景?下面我們就一同走進曹操的《觀滄海》。
2、作者簡介及寫作背景
首先,請同學們談談「你心目中的曹操是一個怎樣的人,你是如何看待他的?」。
{作者簡介}曹操(155―220)
字孟德,小字阿瞞,一名吉利,漢族,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中國東漢末年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精於兵法,著有《孫子略解》、《兵書接要》、《孟德新書》等書。善詩歌,創有《蒿里行》、《觀滄海》等詩篇。其詩具有「慷慨悲涼,氣韻沉雄」的風格。
{寫作背景}
東漢建安年間,曹操借許悠之計,以少勝多,擊退他在北方的主要對手――袁紹。袁紹殘部逃至烏桓(遼東半島上的一個少數民族政權),欲借烏桓之力,以求東山再起。曹操乘勝追擊,征討烏桓。東漢建安12年曹操揮鞭北指,所向披靡,大敗烏桓。歸途中,曹操登臨碣石山,觀看滄海壯麗景色。此刻,曹操躊躇滿志,意氣昂揚,揮筆即書「《觀滄海》」。
(二)夯實基礎,整體感知
{簡要介紹詩歌體裁}
樂府――兩漢官署名稱,即音樂機關。其主要職責是製作國家典禮音樂,主要收集文人詩、民間歌謠入樂。
樂府詩一般無標題,尤其是漢代樂府。《觀滄海》的題目是後人所加的。樂府詩可譜樂歌唱,詩最後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合樂時加上去的,亦可稱之為「詩的附文」,與詩歌表現的內容無關。
{聽讀結合,初讀感知}
請同學們聽我泛讀,注意把握這首詩歌的情感基調。泛讀完之後,再請同學們齊讀,在讀的過程中請同學們找出「這首詩描繪了哪些景象?」
明確:詩中描繪了水、山島、樹木、百草、秋風、洪波、日月、星漢等景象{深入詩歌,品讀文本}
帶領學生進入詩歌,梳理詩歌的內容:1、細致分析詩歌所描繪的景象構成了一個怎樣的意境,與詩人的心境有何聯系?
解析:「觀滄海」以一個「觀」字為線索,總攬全詩。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旨在交代觀海地點及方位,登高臨海,視野開闊,將滄海壯麗的景色盡收眼底;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登高遠眺,描摹大海、山島的情狀,使眼前之景顯得遼闊、壯觀,寫出了滄海之景的壯麗之勢;
「樹木從生,百草豐茂」一反宋玉《九辯》中「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的悲秋情懷。寫出在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季節,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茂,給人生機盎然之感。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此句雖言秋風蕭瑟(秋天的典型環境),卻無半點悲秋意緒。眼前見到的卻是大海的洶涌澎湃,氣象宏闊、生命不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詩人將眼前實景,融進自己的想像和誇張,呈現出吞吐宇宙的氣象。詩人以滄海自比,隱含自己有吞吐日月、包蘊星漢的宏偉氣魄和博大胸懷,抒發了詩人統一天下、建功立業的壯志雄心。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為合樂而作,與詩歌正文的內容無關。
2、品析這首詩運用了那些藝術表現手法?並說明這些表現手法在詩中是如何得以體現的。
明確:A、景物的描寫手法:
由近及遠(由眼前實景到想像、聯想之景的描寫――空間關系的遷移,顯得層次分明)
虛實相生(水、山島、樹木、百草、秋風、洪波等景象為實寫,日月、星漢為虛寫。採用虛實相生的描寫手法,使詩內涵豐富,意韻無窮)
動靜姐合(水、秋風、洪波、日月、星漢等景象的描寫為動景,山島、樹木、百草等景象的描寫為靜景。動靜結合,使詩歌顯得鮮活生動,富於感染力)
B、情感的表現技巧:
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景生情,情生景」:一切景語皆情語)
托物言志(借寫大海吞吐宇宙的雄偉壯闊之景,隱喻自己統一天下、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
{誦讀全詞,升華感情}
請學生富有情感的誦讀全詞,以感受文氣,曹丕在《典論?論文》曾說:「文以氣為主」,詩詞亦是如此。在《觀滄海》這首詞中需要我們在誦讀中去獲得一種陶冶,以便使自己融入詩中,並達到與詩的一種交流與溝通。
小結:
本節課所學的《觀滄海》,重點是讓大家掌握鑒賞古詩的方法,學習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體會詩人在詩中所寄寓的情懷。通過對這首詩的學習,我希望大家都能像曹操那樣「胸懷闊大、志存高遠」。
(三)課後作業
請同學們下來完成課後作業,並背誦這首詩歌。
板書設計:
水山島(壯麗氣勢)
樹木百草(向榮姿態)實景(借景抒情)觀滄海秋風洪波(氣象闊大)
(樂府詩)日月:運行-出其中(奇特想像)虛景(詩言志) 星漢:燦爛-出其里(宏偉意境)
觀滄海教案2
一、導入(3分鍾)
1、當冰山帶著眩目的榮耀,漸漸融化,/你開闊的前額便從無邊的浩淼中升起。/在這個漂泊的世界裡,心像鐵錨一樣下沉,思考卻升上浪巔,額際的皺紋,與海平線震顫,起伏。/我看見曾經雕塑過你風暴和巨浪的指紋,讀海的語言,風的語言,水鳥的語言。/大海以幽深和苦澀日夜洗滌,搖撼。/生命逐漸冷卻,旋渦陡然轉動,雄鷹守侯崖岸,/聽,大海的呢喃!(音樂:海浪聲音起)
2、1800年前,一位53的老人站在了渤海岸邊,凝神靜想,回憶往事如煙;心潮澎湃,敢問前程坦然。1800年後的今天,我們用文字和他交談,一起走進他的密語心田。
3、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曹操的《觀滄海》。
4、誰能說說你所知道的曹操?
二、通讀(11分鍾)
5、通讀:
(1) 讀讀詩題,讀讀詩。(齊讀、自讀)
(2) 背背詩。(自背、查背、背給同桌聽、查背3~4人、齊備)
(3) 看看字怎樣寫。寫詩。(黑板上8個豎線,7個人一人一句)(訂正)
(4) 吟誦。
一起讀,帶著感情。(在背景音樂下朗讀,3~5個人)
說說讀詩後的感受:印象,感覺,評價,體會,感悟都可以。(3~4個人)
6、小結:敘事、寫景、感慨。
在作者的筆下,海水是多麼的美呀!它搖曳不定,波浪滔天,蒼蒼茫茫,一片渾然。
三、解疑(20分鍾)
7、學生們有不會或不懂的嗎?(在前面作好標記)
(重點解決的問題:生詞。翻譯。)
8、連起來讀,自己說說意思。(同桌互動)
9、小結:魯迅稱曹操是改造文章的祖師。在中國古典文學發展歷史上,這是第一首山水詩。大海是沒有生命、沒有感情的,但作者卻把它寫得有聲有色,有形有情。全篇從大處著墨,通過秋風、洪波、日月、星辰等雄偉恢弘的景象,著力渲染大海蒼茫雄渾的氣勢,賦予大海孕大含深、動盪不安的性格,寄予著作者很深的感慨。(穿插背景)
提問:誰能說說作者的感慨?或者感受?
總結:作者宏觀縱覽,所見者大。海水、川島、樹木、百草、日月、星漢。(板書)
視野寬闊、粗線勾勒。
真可謂:巨眼睥睨萬物,胸中自有天下。
總結:「澹澹」蘊涵了動盪不息的力。
「聳峙」蘊涵了挺立不搖的力。
「叢生」蘊涵了競爭不伏的力。
「豐茂」蘊涵了旺盛不息的力。
「日月之行,星漢燦爛」更蘊涵著宇宙造化的熱烈奮發的偉力。
這一切,都彷彿躍動迸發於浩淼無涯的滄海之中。不,是躍動迸發於作者廣闊的胸懷之中。
四、體悟(10分鍾)
10、請同學們用自己最喜歡、最擅長的方式來談談感受、收獲。比如:可以畫簡筆畫、寫解說詞、翻譯、說說作者的觀察角度和順序、或者是怎樣展開描寫的、改寫成散文、朗讀、寫一段評價的文字、給曹操寫一封信、給渤海風光影片寫文字腳本、表演、等等。(畫──翻譯──朗誦──信等等)
五、結論(1分鍾)
作者是一位優秀的詩人,也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更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大海寄託了一種胸懷,高山也許是一種象徵吧!
真可謂:
水天一色,登高景現心亦遠;風月無邊,望海神明氣不凡。(板書)
同學們可以可後思考:作者是在一天中什麼具體的時間來觀滄海的呢?(下課)
觀滄海教案3
【教材簡析】
《觀滄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北征烏桓時所作。本詩的前六句寫的是實景,後四句寫的是虛景。這首詩借景抒情,將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壯志融合在一起,詩人以滄海自比,開闊的意境,雄渾的氣勢,也是詩人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的表現,詩里洋溢著飽滿的激情,思想又很含蓄。
【教學設想】
本節課將安排一課時,以「一詩四讀法」貫穿學詩的全過程,創造濃郁的學詩的氣氛,同時針對七年級學生文化底蘊薄弱,詩詞形象思維能力差等特點,利用多媒體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等優點,採用視頻、音樂、圖片等營造詩歌氣氛,調動學生的情感,加深學生對詩的內容的理解。本課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通過教師的引導、啟發、小結和學生的朗讀、討論等互動形式活躍課堂氣氛,以期達到提高學生的詩詞鑒賞能力和得分率等目標。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作者簡介──背景介紹──學習新課──拓展研討──小結作業。
教學進程 教師活動及目標 學生活動及目標 導入新課
(7分鍾) 播放視頻《曹操煮酒論英雄》片段,以曹操對「英雄」的看法導入課文。 觀看視頻,然後齊讀曹操的「大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也。」從中了解曹操的雄心壯志。 作者簡介
(1分鍾) 課件展示有關曹操的資料,引導學生記重點。 記錄曹操的身份及作品。 背景介紹
(1分鍾)
課件展示曹操登碣石山前的兩次作戰線路,引導學生了解由於曹操接連取勝,因此在等山觀海,棉隊洪波湧起的大海時,才會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了解曹操寫這首詩的背景,為理解整首詩做鋪墊。
學習課文(一詩四讀法)
一、朗讀
(5分鍾) 1、播放課文朗誦錄音及相關圖片,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並體會朗誦時的感情。 欣賞課文朗誦並體會讀詩的感情。 2、展示全詩內容,指導學生朗讀的節奏及語調、情感。 把握全詩的節奏及語調、情感,然後配樂齊讀課文。 二、譯讀
(7分鍾) 明確譯讀要求,點撥學生譯讀中的疑難點。 按座位順序,同桌之間一人讀句子,一人翻譯。(可提疑問) 三、背讀
(8分鍾) 以板書的形式與學生共同探討作者的寫作思路,從而加強背誦的效果。(板書見後) 明確作者思路後各自大聲朗讀背誦,看誰背得最快,分男女同學比賽。 三、背讀
(8分鍾)
明確說讀要求,即要把詩意擴展開來。舉例子示範: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可以說成是「秋風吹來,林呼山喚,草木共鳴,海中的波濤呼嘯翻騰,上欲接天,風助浪勢,浪壯風色。」 以小組為單位,每個同學選擇最欣賞的一句話來說,然後每組派代表上台比賽,看哪組說得最好。 拓展研討 一、比較閱讀
(6分鍾) 播放曹操的另外一首詩《龜雖壽》的視頻,請學生體會出與本課的相同點,加深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欣賞《龜雖壽》的視頻,男同學讀《龜》一詩,女同學讀《觀》一詩,然後分組探討兩詩的相同點。 二、形象探討
(2分鍾)
提出歷史上的曹操與電視上的形象有異同。 發表自己對曹操的看法。(可選擇任一觀點發言)
小結作業
(2分鍾) 小結本詩的內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布置學生回家以本詩內容畫一幅畫,要表達出詩的意境。 明確本詩的內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全班有感情地齊讀課文。
『肆』 問一下《觀滄海》怎麼寫謝謝!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進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伍』 觀滄海曹操寫在每行11字共15行的米字本上,不抄標點,不空格,該怎麼寫
在米字本上寫曹操的《觀滄海》,可以頂格從此詩第一句「東臨碣石,以觀滄海」工整寫起,中間不抄標點也不空格地連續寫完,到結尾接上題目:觀滄海,再連續寫上作者曹操,不要空格。
『陸』 詩歌觀滄海開場白
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注釋
(1)臨:登上,有游覽的意思。
(2)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現在山東省濱州市無棣縣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烏桓時經過此地。
(3)滄:通「蒼」,青綠色。
(4)海:渤海
(5)何:多麼
(6)澹 澹(dàn dàn):水波搖動的樣子。
(7)竦 峙(sǒng zhì):高高聳立。竦 ,通聳,高。
(8)蕭瑟:草木被秋風吹的聲音。
(9)洪波:洶涌澎湃的波浪
(10)日月:太陽和月亮
(11)若:如同.好像是.
(12)星漢:銀河。
(13)幸:慶幸。
(14)甚:極點。
(15)至:非常,
(16)幸甚至哉:真是慶幸。
(17)詠:歌吟
(18)詠志:即表達心志。
(19)志:理想
(20)歌以詠志:以詩歌表達心志或理想。
最後兩句與本詩正文沒有直接關系,是樂府詩結尾的一種方式。
譯文
東行登上碣石山,來感悟大海。
海水多麼寬闊浩盪,山島高高地挺立在海邊。
樹木和百草一叢一叢的,十分繁茂。
秋風吹動樹木發出悲涼的聲音,海中翻騰著巨大的波浪。
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出發的。
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淼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慶幸得很哪,就用詩歌來表達心志吧。
解說
《觀滄海》是後人加的,原是《步出夏門行》第一章。《步出夏門行》,又名《隴西行》,屬漢樂府中《相如歌·瑟調曲》。「 夏門」原是洛陽北面西頭的城門,漢代稱夏門,魏晉稱大夏門。古辭僅存「市朝人易,千歲墓平」二句(見《文選》李善注)。《樂府詩集》另錄古辭「邪徑過空廬」一篇寫升仙得道之事。曹操此篇,《宋書 · 樂志》歸入《大麴》,題作《碣石步出夏門行》。從詩的內容看,與題意了無關系,可見,只是借古題寫時事罷了。詩開頭有「艷」辭(序曲),下分《觀滄海》、《冬十月》、《土不同》、 《龜雖壽》四解(章)。當作於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北征烏桓得勝回師途中。
賞析
從詩的體裁看,這是一首古體詩;從表達方式看,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這兩句話點明「觀滄海」的位置:詩人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視野寥廓,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寫,概由此拓展而來。「觀」字起到統領全篇的作用,體現了這首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的特點。
前四行詩句描寫滄海景象,有動有靜,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與「水何澹澹」寫的是動景,「樹木叢生,百草豐茂」與「山島竦峙」寫的是靜景。
觀滄海選自《樂府詩集》,這是樂府詩《步出夏門行》中的第一章。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點像繪畫的粗線條。在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突兀聳立的山島,它們點綴在平闊的海面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這兩句寫出了大海遠景的一般輪廓,下面再層層深入描寫。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前二句具體寫竦峙的山島:雖然已到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季節,但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給人詩意盎然之感。後二句則是對「水何澹澹」一句的進一層描寫:定神細看,在秋風蕭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瀾,洶湧起伏。這兒,雖是秋天的典型環境,卻無半點蕭瑟凄涼的悲秋意緒。作者面對蕭瑟秋風,極寫大海的遼闊壯美:在秋風蕭瑟中,大海洶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島高聳挺拔,草木繁茂,沒有絲毫凋衰感傷的情調。這種新的境界,新的格調,正反映了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寫,是從海的平面去觀察的,這四句則聯系廓落無垠的宇宙,縱意宕開大筆,將大海的氣勢和威力凸顯在讀者面前:茫茫大海與天相接,空濛渾融;在這雄奇壯麗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漢(銀河)都顯得渺小了,它們的運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納。詩人在這里描寫的大海,既是眼前實景,又融進了自己的想像和誇張,展現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偉氣象,大有「五嶽起方寸」的勢態。這種「籠蓋吞吐氣象」是詩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藝術境界。言為心聲,如果詩人沒有宏偉的政治抱負,沒有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沒有對前途充滿信心的樂觀氣度,那是無論如何也寫不出這樣壯麗的詩境來的。過去有人說曹操詩歌「時露霸氣」(沈德潛語),指的就是《觀滄海》這類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這是合樂時的套語,與詩的內容無關。也指出這是樂府唱過的。
『柒』 觀滄海,次北固山下,天凈沙.秋思的講課方法
學習目標: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體會詩歌優美的意境。
③揣摩、品味本文優美的語言。
④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
重點難點:
①體會詩歌優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優美的語言。
課前准備:
①課前布置學生預習課文,寫出生字並正確注音。
②有條件的話師生可以共同合作製作秋景圖的圖片或課件。
教學設計 :
導人新課
著名詩人秋瑾曾在詩中詠嘆「秋風秋雨愁煞人」;宋玉也曾在《九辯》中言「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 在文人墨客的筆下,秋天是憂傷的、哀婉的,讓人頓生惆悵……(這是中國古代詩人的一種典型的悲秋氣節)。但是秋天也是有絢麗的色彩、豐收的喜悅的。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秋天,感受一個別樣的秋天。(板書課題)
師配樂范讀課文
[要求]
a.朗讀時注意語氣、語速、語調及重音的把握。
b.學生正確劃分詩歌的停頓。
③生自由朗讀課文。(投影片或多媒體課件顯示)
問題組:
a.為什麼說這是一幅鄉村秋景圖?
b.詩中刻畫了幾幅圖畫?(給它們命上整齊、漂亮的名字)
c.詩歌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你喜歡這首詩嗎?為什麼?
朗讀之後,學生四人小組討論明確三個問題。
[明確]
a.因為露珠、冷霧、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氣特徵;提到農家:稻香、鐮刀體現農家特色;有秋蟲低鳴:蟋蟀聲使田野更遼闊;溪水乾涸、更清冽,暗示這是在秋天。
b.三幅圖:農家豐收圖、霜晨歸漁圖、少女思戀圖。
c.天的喜愛、贊美的感情。
研讀賞析:
①展示學生繪制的圖畫或課件。(學生對照圖片展開想像,描繪自己喜歡的畫面。多媒體或投影顯示問題組)
a.想像每幅畫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動、心情,用優美的語言描繪你喜歡的一幅圖畫,並說說為什麼喜歡這幅圖。
b.作者是按什麼順序寫景的?
c.找出你最喜歡的語句,說說你為什麼喜歡,寫得好在哪兒?
②學生四人小組討論明確三個問題。
a.先請幾名同學朗讀最喜歡的一節詩。說說為什麼喜歡。然後據圖畫,展開想像,描繪 畫面。學生描繪畫面(參考內容):
◆農家豐收圖:清晨朝露未唏的時候,有位農人來到幽谷,丁丁的伐木聲震盪山谷;田野里發散出稻香的氣息,金黃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個身影在揮鐮割稻,晶瑩的汗珠濕透衣衫;果林中還有採摘瓜果的人,瓜果飄香,沁人心脾,摘下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禮物,放進背簍,這份喜悅要與親友一起分享……
◆霜晨歸漁圖:清晨的江面還彌漫著冷冷的霧氣,可以感受到些許的涼意。遠遠地有個漁人搖著船槳向岸邊駛來。依稀可見船篷上掛著層白霜,漁人熟練地撒下魚網,網上的青鯿魚就像烏桕葉,閃著銀色的光澤。歸航了,江面上傳來動人的漁歌,還有陣陣爽朗的笑聲……
◆少女思戀圖: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嗚叫聲,溪水清澈見底。羊兒的咩咩聲陣陣傳來,秋天的美景讓人賞心悅目,牧羊女卻失去了往日的活潑。夏日裡的笛聲悠遠、綿長,怎不見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誰能猜得透?
b.由遠及近的順序。
c.優美語句賞析:
◆先找出優美的語句
◆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句詩,體會、分析感情、語言的精妙之處。
◆主要分析加點詞的表達作用:(美句賞析參照)
伐木聲飄出幽谷——從聽覺的角度,寫出了幽谷的深、靜。
放下飽食過稻香的鐮刀——「飽食」運用了擬人的修辭寫出了豐收之景;「稻香」從味覺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豐收的圖畫。
秋天棲息在農家裡——「棲息」運用擬人的修辭,概括秋天在農人家裡的狀況,將虛無的東西具體化,寫出了鬆弛、嫻靜的氛圍。
輕輕搖著歸泊的小槳——「輕輕」顯示出漁人悠閑與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戲在漁船上——「游戲」一詞虛實相生,漁人是在漁船上游戲,並不在乎打了多少魚,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戲秋天,寫出了那份閑適。
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裡——「夢寐」是朦朧的意思,寫出了少女的情懷,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為什麼「收起青鯿魚似的烏桕葉的影子」這個比喻用得好?
比喻青鯿魚像烏桕葉;另一層意思,江岸上烏桕樹,樹葉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網起的是烏桕葉的影子。用倒裝句體現漁民悠閑的心情。
③齊讀、自背、齊背、比賽背誦。
課堂小結:本詩從多種感官角度出發,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寫出夏忙後農閑的景象:農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閑、愜意,少了些艱難苦恨,多的是清靜、清甜。這是一個明媚、快樂的秋天,一個樂在其中的秋天。
拓展延伸:
比較閱讀:讀《秋景》,比較與《秋天》在內容、感情、語言等方面的相同之處。
布置作業
①寫自己的秋天。以「秋天」為題寫一首詩。
②摘抄以「秋」為內容的詩文,並做點評。
課後記:本課採用了以讀帶講兼以學生自學討論的教學方法。教學過程中穿插朗讀指導,有助於學生充分理解、領會詩歌。整體感知部分,考慮到啟發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情感體驗,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學習目標:
1、 了解詩詞有關知識;
2、 品味詩歌語言,體味詩歌的意境;
3、 有感情地反復朗讀詩歌,准確背誦詩歌;
4、 啟發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知識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學習重點:
品味語言,體會意境,誦讀並背誦。
第一課時
《觀滄海》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曹操,一代梟雄,在《三國演義》中,我們已經一覽他的風姿。但是由於《三國演義》褒劉貶曹的創作傾向,導致作者並未能給曹操一個公允的評價。其實,據史料記載,曹操也是一代良君,他是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在詩歌創作中,曹操也是以豪放悲愴的創作風格被古代文壇所稱頌。今天,我們即將學習的一首《觀滄海》就是寫在曹操事業的巔峰時期。那時,他即將統一北方,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經親臨的碣石山,又臨秋風蕭瑟之際,他的心情也是如滄海般澎湃。就讓我們趕快來欣賞一下這首氣壯河山的大作吧,來感受它的雄渾氣勢。
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
2、學生自由朗讀,掃除文字障礙,教師糾正讀音。
探究問題:
1、 全詩圍繞哪幾個字展開?
2、 這首詩歌寫了幾層?哪些句子是寫實?哪些是寫虛?
3、 詩歌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研討探究: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詩句,請你運用想像,繪制一幅《曹操觀海圖》,並體會其中表達詩人何種情感?
《次北固山下》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古代的交通是很不發達的,即使古代的皇帝也未能坐上現代的公交車。因此,流落他鄉或在外謀職的人是很難定期回家的,自然會不是產生故園之思,因此,表達思鄉之苦就成為類古代詩歌中的一個重要的主題。今天,就讓我們來共同學習一下,唐代詩人王灣的詩歌《次北固山下》,來共同感受一下作者那種濃濃的鄉愁。
整體感知:
1、 詩歌描繪了怎樣的內容?
2、 詩歌哪些詩句直接表達了作者的思鄉之情?
思考品味:
請你用生動的語言或者圖畫來描繪「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所描繪的景象?
作者看到了歸雁,這時候想到了什麼?他為什麼要藉助歸雁表達自己的思鄉之苦?
拓展延伸:
如果你是作者,你漂泊在外,你將會有哪些感受,與同學們一同交流一下。
《錢塘湖春行》教案設計:
導入新課:
錢塘湖是西湖的別名。提起西湖,我們自然就會聯想到蘇軾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讀了白居易的這首詩,我們就會更加細致入微的體味到西湖的美麗景色,彷彿就會更真切地看到含涕一笑得西施的影子。朗讀這首詩歌,我們來感受一下這首詩歌的思想感情。
整體感知:
教師范讀課文,學生自由朗讀,思考問題:
1、 詩歌描繪的是什麼季節的景象?你從詩歌中哪些詞語得到了印證?
2、 哪些詞語表明詩人已經陶醉於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研讀探究:
詩歌中的「幾處」為什麼不是「處處」,「誰家」為什麼不是「家家」?
拓展延伸:
運用多種創作手法來擴展本首詩歌的內容,寫成一篇寫景散文。
第二課時
《西江月》教案設計:
導入新課:
檢查背誦,導入課文內容的理解。昨天,我們隨著白居易領略了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今天,我們再隨南宋著名的愛國詩人卻領略農村夏夜的清新景色吧。
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學生自由朗讀。
2、本首詞分為兩片,分別描寫了什麼內容?
3、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研讀賞析:
1、 詞人為什麼夜行?夜行的時間長不長?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
2、 「忽見」一詞有什麼表達作用?
3、 你認為詞中哪些詞語描寫的充滿意境?請你找出來,並在全班范圍內進行交流。
《天凈沙 秋思》教案設計
導入新課:
七百多年以來,當人們提起「鄉愁」這個詞語,人們就自然會聯想到這篇作品。它巧妙地運用了名詞的串聯,運用景物烘托的手法,將抒情主人公置於一個特定的氛圍中,使作者的主觀情緒和客觀的環境有機的統一在了一起,生動地表達了長期飄泊在外的遊子的深沉的悲哀。
整體感知:
教師范讀課文,學生仿讀。
學生閉上眼睛,教師描繪場景:
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僕僕的遊子,騎著一匹瘦弱的老馬,迎著凜冽的寒風,在古道上躑躅獨行。他走過纏滿老藤的古樹,看見暮鴉在樹梢上盤旋,昏鴉就要歸巢了。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看到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溫暖圖畫,炊煙裊裊,一派安適、清雅的景象。這時候太陽就要下山了,自己卻沒有投宿的地方,迎接自己的依然只是漫漫長夜。哎,自己卻是有家難歸,令人心腸寸斷,更添愁緒。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研讀賞析:
詩歌一共描繪了幾幅圖景?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拓展延伸:
1、 學生進行詩歌交流和朗讀比賽;
2、 教師范唱《滿江紅》,學生進行自由譜曲,演唱詩歌。
3、 將本首詩歌改寫成散文。
課後記:本文講課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對於詩歌的解讀能力,調動學生的想像力與生活儲備來理解詩歌內容。同時,培養學生對於詩歌的鑒賞積累的能力,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學修養。
學習目標:
1、 了解詩詞有關知識;
2、 品味詩歌語言,體味詩歌的意境;
3、 有感情地反復朗讀詩歌,准確背誦詩歌;
4、 啟發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知識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學習重點:
品味語言,體會意境,誦讀並背誦。
第一課時
《觀滄海》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曹操,一代梟雄,在《三國演義》中,我們已經一覽他的風姿。但是由於《三國演義》褒劉貶曹的創作傾向,導致作者並未能給曹操一個公允的評價。其實,據史料記載,曹操也是一代良君,他是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在詩歌創作中,曹操也是以豪放悲愴的創作風格被古代文壇所稱頌。今天,我們即將學習的一首《觀滄海》就是寫在曹操事業的巔峰時期。那時,他即將統一北方,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經親臨的碣石山,又臨秋風蕭瑟之際,他的心情也是如滄海般澎湃。就讓我們趕快來欣賞一下這首氣壯河山的大作吧,來感受它的雄渾氣勢。
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
2、學生自由朗讀,掃除文字障礙,教師糾正讀音。
探究問題:
1、 全詩圍繞哪幾個字展開?
2、 這首詩歌寫了幾層?哪些句子是寫實?哪些是寫虛?
3、 詩歌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研討探究: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詩句,請你運用想像,繪制一幅《曹操觀海圖》,並體會其中表達詩人何種情感?
《次北固山下》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古代的交通是很不發達的,即使古代的皇帝也未能坐上現代的公交車。因此,流落他鄉或在外謀職的人是很難定期回家的,自然會不是產生故園之思,因此,表達思鄉之苦就成為類古代詩歌中的一個重要的主題。今天,就讓我們來共同學習一下,唐代詩人王灣的詩歌《次北固山下》,來共同感受一下作者那種濃濃的鄉愁。
整體感知:
1、 詩歌描繪了怎樣的內容?
2、 詩歌哪些詩句直接表達了作者的思鄉之情?
思考品味:
請你用生動的語言或者圖畫來描繪「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所描繪的景象?
作者看到了歸雁,這時候想到了什麼?他為什麼要藉助歸雁表達自己的思鄉之苦?
拓展延伸:
如果你是作者,你漂泊在外,你將會有哪些感受,與同學們一同交流一下。
《錢塘湖春行》教案設計:
導入新課:
錢塘湖是西湖的別名。提起西湖,我們自然就會聯想到蘇軾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讀了白居易的這首詩,我們就會更加細致入微的體味到西湖的美麗景色,彷彿就會更真切地看到含涕一笑得西施的影子。朗讀這首詩歌,我們來感受一下這首詩歌的思想感情。
整體感知:
教師范讀課文,學生自由朗讀,思考問題:
1、 詩歌描繪的是什麼季節的景象?你從詩歌中哪些詞語得到了印證?
2、 哪些詞語表明詩人已經陶醉於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研讀探究:
詩歌中的「幾處」為什麼不是「處處」,「誰家」為什麼不是「家家」?
拓展延伸:
運用多種創作手法來擴展本首詩歌的內容,寫成一篇寫景散文。
第二課時
《西江月》教案設計:
導入新課:
檢查背誦,導入課文內容的理解。昨天,我們隨著白居易領略了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今天,我們再隨南宋著名的愛國詩人卻領略農村夏夜的清新景色吧。
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學生自由朗讀。
2、本首詞分為兩片,分別描寫了什麼內容?
3、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研讀賞析:
1、 詞人為什麼夜行?夜行的時間長不長?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
2、 「忽見」一詞有什麼表達作用?
3、 你認為詞中哪些詞語描寫的充滿意境?請你找出來,並在全班范圍內進行交流。
《天凈沙 秋思》教案設計
導入新課:
七百多年以來,當人們提起「鄉愁」這個詞語,人們就自然會聯想到這篇作品。它巧妙地運用了名詞的串聯,運用景物烘托的手法,將抒情主人公置於一個特定的氛圍中,使作者的主觀情緒和客觀的環境有機的統一在了一起,生動地表達了長期飄泊在外的遊子的深沉的悲哀。
整體感知:
教師范讀課文,學生仿讀。
學生閉上眼睛,教師描繪場景:
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僕僕的遊子,騎著一匹瘦弱的老馬,迎著凜冽的寒風,在古道上躑躅獨行。他走過纏滿老藤的古樹,看見暮鴉在樹梢上盤旋,昏鴉就要歸巢了。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看到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溫暖圖畫,炊煙裊裊,一派安適、清雅的景象。這時候太陽就要下山了,自己卻沒有投宿的地方,迎接自己的依然只是漫漫長夜。哎,自己卻是有家難歸,令人心腸寸斷,更添愁緒。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研讀賞析:
詩歌一共描繪了幾幅圖景?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拓展延伸:
1、 學生進行詩歌交流和朗讀比賽;
2、 教師范唱《滿江紅》,學生進行自由譜曲,演唱詩歌。
3、 將本首詩歌改寫成散文。
課後記:本文講課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對於詩歌的解讀能力,調動學生的想像力與生活儲備來理解詩歌內容。同時,培養學生對於詩歌的鑒賞積累的能力,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學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