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現代詩詞
1. 什麼是愛情詩
愛情詩(詩歌形式):抒發男女間愛情的詩,尤指男人對女人的詩,是詩的一種,是愛情表達的一種形式。愛情詩的定義簡單說來就是情人之間傳達愛意的詩。如果是信件,就會稱為情書。愛情詩分為古典愛情詩,現代愛情詩,當代愛情詩。
定義
在人類文明史上,愛情是一個永恆的主題,而表現這個主題最為精練的文學形式便是愛情詩。古往今來都不乏膾炙人口、感人肺腑的愛情詩歌精品,並且擁有大量的讀者,這在中國或者外國情況都是如此。
愛情沒有模式。有歡樂的愛情也有痛苦的愛情,有清純的愛情也有壓抑的愛情。愛情的多種多樣,使得詩人筆下的愛情詩也千姿百態。不管怎樣,這些愛情詩都是詩人的觀念、詩人的訴求、詩人的願望、詩人的評價等等的反映。
愛情因時代不同而異。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時代風貌和社會狀況,愛情的情狀和愛情的觀念也因之千差萬別。正是這種千差萬別,給詩人提供了豐富無比的創作源泉,文學寶庫也因此增添了許多閃光的愛情詩篇。這里編譯的名詩百首,不僅在英美國家的文學史上有著廣泛的代表性,而且在世界文學史上也有一定的影響力,有的愛情詩則是世代相傳、家喻戶曉的珍品。讀者在欣賞這些愛情詩精妙的同時,還可以領略到原汁原味的英語原文的語言魅力。
2. 用pycharm怎麼編寫詩歌
操作方法:1.打開pycharm軟體;2.新建工程;3.輸入工程名點擊確定;4.在工程中點擊右鍵新建python文件;5.輸入python文件名,點擊保存;6.輸入helloworld程序;7.點擊run;8.編譯等待一會就可以在下方看到輸入的結果。
PyCharm帶有一整套可以幫助用戶在使用Python語言開發時提高其效率的工具,比如, 調試、語法高亮、Project管理、代碼跳轉、智能提示、自動完成、單元測試、版本控制等等。
3. 如何正確理解現當代詩歌
詩是一種語言,語言分口語和書面語,語言的功用是向人表明自己的心意,語言有自言自語,語言寫的玩的,寫得備忘的,這類語言很少。
詩作為語言的一種,它的主要目的是面向人。用口講話有見什麼人講什麼話的講究,有該講什麼話的規矩在,詩是求發表的,寫詩的目的是為了發表,那怕是習作,是段練寫詩,它們這么做的目的在於有那麼一天自己的詩能比現在寫的好,達到發表的水平。
詩是語言,是語言都大同小異,用嘴講的語言在於他人願意聽,他人願意聽在決定想說的話該不該對人說。
書面語言是我口說我心,我手寫我口,與對人講話的分別僅是不受單個人多個人的局限,也沒有語言的互動,自己可以長篇大論的講,甚至隨便地講,可相同的是你寫的文字得人們喜歡看,你得順理順情成文。
詩是書面語言,書面語言無論散文還是小說以及其它的文體都是講實用的,要對人有用,讓人得到好處,詩也不例外。
詩是語言,散文是語言,小說是語言,是語言都得說真實,表達得通情達理。詩是語言,散文是語言,小說是語言,是語言都有共同點,也就是說詩中的一部分可以同散文同小說,問詩該怎麼寫,這與散文與小說同的部分可依散文寫,可依小說寫。
詩是語言,散文是語言,小說是語言,是語言都有語言的共同點,詩特別不到那裡去。散文可以追求語言藝術,小說可以追求語言藝術,可是散文小說都在求至少讓人看得懂,詩也是面向人的,憑什麼要作怪得讓人看不懂呢?難到詩比散文小說價值高?難到散文小說就不寫思想感情嗎?
詩是語言,詩是可吟可詠可誦可唱的語言,詩是近唱近歌的語言,詩有此特點人們才將詩說成詩歌,詩象歌,詩的語言是近唱能唱的語言。
詩是可吟可詠可誦可唱的語言,這決定了詩的語言特色,它少象鳥語更象蟬鳴,它少象對人講明情形理由的一大段話,它少象日常會話,它更象圖自在的隨性的圖聲音美的發聲,它更象人唱的歌,詩最求聲音美的。
4. 現代的著名詩人有哪些
席慕容(1943- ),出版的詩集有《七里香》(1981)、《無怨的青春》(1982)、《時光九篇》(1987)等。
席慕容,蒙古族女詩人。原籍內蒙古查哈爾盟明安旗。蒙古名字全稱穆倫席連勃,意為浩盪大江河。是蒙古族王族之後,外婆是王族公主。在父親的軍旅生活中,席慕容出生於四川。十三歲起在日記中寫詩,十四歲入台北師范藝術科,後又入台灣師范大學藝術系。1964年入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專攻油畫。畢業後任台灣新竹師專美術科副教授。舉辦過數十次個人畫展,出過畫集,多次獲多種繪畫獎。1981年,台灣大地出版社出版席慕容的第一本詩集 《七里香》,一年之內再版七次。其他詩集也是一版再版。
席慕容多寫愛情、人生、鄉愁,寫得極美,淡雅剔透,抒情靈動,飽含著對生命的摯愛真情。影響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長歷程。
"在年輕的時候,如果你愛上了一個人,
請你,請你一定要溫柔地對待他。
不管你們相愛的時間有多長或多短,若你們能始終溫柔地相待,
那麼,所有的時刻都將是一種無瑕的美麗。
若不得不分離,也要好好地說聲再見,也要在心裡存著感謝,感謝他給了你一份記憶。
徐志摩(1897~1931年)現代詩人、散文家。浙江海寧縣硤石鎮人。名章垿,字志摩,小字幼申。曾經用過的筆名:南湖、雲中鶴。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詩人,新月詩社成員。1915年畢業於杭州一中,先後就讀於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 1918年赴美國學習銀行學。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倫敦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在劍橋兩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
1921年開始創作新詩。
1922年返國後在報刊上發表大量詩文。
1923年,參與發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學研究會。
1924年與胡適、陳西瀅等創辦《現代詩評》周刊,任北京大學教授。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華時任翻譯。
1925年赴歐洲,游歷蘇、德、意、法等國。
1926年在北京主編《晨報》副刊《詩鐫》,與聞一多、朱湘等人開展新詩格律化運動,影響到新詩藝術的發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華大學、大夏大學和南京中央大學教授。
1927年參加創辦新月書店。次年《新月》月刊創刊後任主編。並出國游歷英、美、日、印等國。
1930年任中華文化基金委員會委員,被選為英國詩社社員。同年冬到北京大學與北京女子大學任教。
1931年初,與陳夢家、方瑋德創辦《詩刊》季刊,被推選為筆會中國分會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飛機到北平,因遇大霧在濟南附近觸山,故飛機失事,因而遇難。更為巧合的是,失事飛機叫「濟南號」。蔡元培為其寫輓聯:
談話是詩,舉動是詩,畢生行逕都
是詩,詩的意味滲透了,隨遇自有東土;
乘船可死,驅車可死,斗室生卧也
可死,死於飛機偶然者,不必視為畏途。
作品:詩集著有:《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雲游》;
散文集有:《落葉》、《巴黎的鱗爪》、《自剖》、《秋》、《輪盤》;
小說《春痕》;
戲劇《卞昆岡》(與陸小曼合寫),日記《愛眉小札》、《志摩日記》;
譯著《曼殊斐爾小說集》等。
他的作品已編為《徐志摩文集》出版。
穆木天(1900-1971),原名穆敬熙,吉林伊通縣靠山鎮人,中國現代詩人、翻譯家。象徵派詩人的代表人物。1918年畢業於南開中學。1926年又畢業於日本東京大學,曾赴日本留學,1921年參加創造社,回國曾任中山大學、吉林省立大學教授,1931年在上海參加左聯,負責左聯詩歌組工作,並參與成立中國詩歌會,後歷任桂林師范學院、同濟大學教授,暨南大學、復旦大學兼職教授,東北師范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教授。1926年開始發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作品:《旅心》(1927)
* 《流亡者之歌》(1937)
* 《新的旅途》(1942)
* 《穆木天詩選》(1987)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縣人,中國現代著名詩人。生於1905年3月5日,中學就讀於皮市巷上的宗文中學堂。1923年,戴望舒考入上海大學文學系,同施蟄存(也是杭州人)、杜衡創辦《瓔珞》旬刊,譯魏爾倫的詩。他譯詩的時候,正是寫《雨巷》的時候。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學學習法文,開始受到法國象徵派的影響。1932年後留學法國、西班牙。1938年赴香港,主編《星島日報》副刊。1941年底香港淪陷,被日軍以抗日罪名下獄,次年春被營救出獄。抗戰勝利後回上海教書。1949年6月以後戴望舒在北京新聞總署國際新聞局從事編譯工作,1950年因病逝世。詩集有《我底記憶》、《望舒草》、《望舒詩稿》和《災難的歲月》。
聞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聞家驊(huá),號友三,著名詩人、學者、愛國民主戰士。生於湖北黃岡浠水。家傳淵源,自幼愛好古典詩詞和美術。
作品:《冬夜草兒評論》與梁實秋合著,1922,清華文學社
《紅燭》(詩集)1923,泰東;1981,人文
《死水》(詩集)1928,新月;1980,人文
《聞一多全集》(1一4冊)1948,開明;1982,三聯
《聞一多選集》1951,開明
《聞一多詩文選集》1955,人文
《聞一多青少年時代詩文集》1983,雲南人民
《聞一多論新詩》(評論)1985,武漢大學出版社
《楚辭補校》(古典文學研究)1942,重慶國民圖書出版社
《神話與詩》(古典文學研究)1956,古籍
《古典新義》(上下冊,古典文學研究)1956,古籍
《唐詩雜論》(古典文學研究)1956,古籍
《聞一多論古典文學》1984,重慶出版社
《離騷解詁》(古典文學研究)1985,上海古籍
王國維(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靜安,號觀堂、永觀,浙江海寧人。近代中國著名學者,傑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學家,詩人,文藝理論學,哲學家,國學大師。
作品:《靜安文集》
《王國維遺書》
《王觀堂先生全集》
《宋元戲曲考》
《曲錄》
《人間詞話》
《殷周制度論》
《王國維詩詞全編》
《<紅樓夢>評論》
《流沙墜簡》
《羅振玉王國維往來書信》
此外,還有郭沫若.海子.冰心、艾青、食指等……。
5. 有什麼好的中國現代詩集
是「全唐詩」的唐詩箕子的集合的清代編輯。全書共900卷,目錄12卷,共收唐,五代詩48900,作者2200人。在中國,沒有一個箕子一樣,收到這么多的詩歌,著有「全唐詩」系列。
- 首先人要考慮這本書的編纂是明確的祖師玄燁。 1705春,玄燁南當第五巡邏,將這個任務交給江寧織造陰。尹邀請龐需求,沉黎澤嗯,楊,10餘人參加了氖寫一本書。在次年10月,該書編輯後完成。這本書的編排體例是這樣的:在前面編制的後妃作品,其次是音樂,詩歌,其次是唐代詩人。詩人的年齡按時間順序排列,再加上作者的傳記。最後,唐,五代詞。由於時間的限制大量編譯的內容,不應該收到這本書,缺少收入,重復和張冠李戴,順序混亂,大量的研究粗製濫造等問題。盡管存在這些差距,「全唐詩」,或一套更完整的唐總,這更充分體現了唐代詩歌的繁榮。
使「全唐詩」更完整,正確的印刷1960年重新公布糾正一些明顯的錯誤。從那時起,出版「全唐詩織。」
6. 張德芬《愛自己》詩歌
親愛的朋友,大家好,
我是德芬,此時此刻我陪你在一起。
今天我要分享的主題是:「真正愛自己」……
你愛自己嗎?
檢驗標准就是你一個人會不會感到無聊。
因為當你跟你愛的人在一起時,哪怕什麼都不做,
什麼都不說,挨著他坐著就很開心了。
那對自己呢?
愛自己要先從當下每一刻好好陪伴自己開始。
去感覺你的身體:姿勢、溫度,它是緊綳或放鬆?
疼痛或舒適?
隨時把注意力拉回來放到自己身上,放鬆。
愛上自己後,生命中的所有問題都搞定了。
分享這首詩給大家,「當我真正開始愛自己」,查理·卓別林寫於70歲生日當天:
當我真正開始愛自己,
我才認識到,
所有的痛苦和情感的折磨,
都只是提醒我:
活著,不要違背自己的本心。
今天我明白了,這叫做
「真實」。
當我真正開始愛自己,
我才懂得,
把自己的願望強加於人,
是多麼的無禮,
就算我知道,時機並不成熟,
那人也還沒有做好准備,
就算那個人就是我自己,
今天我明白了,這叫做
「尊重」。
當我開始愛自己,
我不再渴求不同的人生,
我知道任何發生在我身邊的事情,
都是對我成長的邀請。
如今,我稱之為
「成熟」。
當我開始真正愛自己,
我才明白,我其實一直都在正確的時間,
正確的地方,發生的一切都恰如其分。
由此我得以平靜。
今天我明白了,這叫做
「自信」。
當我開始真正愛自己,
我不再犧牲自己的自由時間,
不再去勾畫什麼宏偉的明天。
今天我只做有趣和快樂的事,
做自己熱愛,讓心歡喜的事,
用我的方式,以我的韻律。
今天我明白了,這叫做
「單純」。
當我開始真正愛自己,
我開始遠離一切不健康的東西。
不論是飲食和人物,還是事情和環境,
我遠離一切讓我遠離本真的東西。
從前我把這叫做「追求健康的自私自利」,
但今天我明白了,這是
「自愛」。
當我開始真正愛自己,
我不再總想著要永遠正確,不犯錯誤。
我今天明白了,這叫做
「謙遜」。
當我開始真正愛自己,
我不再繼續沉溺於過去,
也不再為明天而憂慮,
現在我只活在一切正在發生的當下,
今天,我活在此時此地,
如此日復一日。這就叫
「完美」。
當我開始真正愛自己,
我明白,我的思慮讓我變得貧乏和病態,
但當我喚起了心靈的力量,
理智就變成了一個重要的夥伴,
這種組合我稱之為,
「心的智慧」。
我們無須再害怕自己和他人的分歧,
矛盾和問題,
因為即使星星有時也會碰在一起,
形成新的世界,
今天我明白,
這就是「生命」!
——(陳曉新編譯)
此刻,請你帶著真正愛自己的感覺,靜靜地坐在這里,聆聽著音樂,陪你最愛的人,坐一會兒……
你愛自己哪一張臉?
說起「愛自己」,似乎人人都有一部血淚史,人們也許說不出愛自己什麼,卻總能准確說出不愛自己什麼。在愛自己這件事上,人人都有很多張面孔。
韓國電影《內在美》直接設定了一個情境,將人們內心的這些面孔變成了現實:傢具設計師金禹鎮有一個不為人知的秘密,從18歲起,他每天睡醒都會徹底變身,不僅臉孔變了,性別、年齡、身材甚至語言都會改變。
也就是說,這個人今天是個男的,明天就可能是女的,今天是大叔,明天就可能是個俊美小少年,今天講韓語,明天就可能說日語……當這個人談戀愛了,就意味著,他的女朋友每天都要面對一個全新面孔的「陌生人」。
如果你的愛人每天都在改變,你會不會愛上他/她?如果每天都在改變就是你自己,你能否全心全意地愛上自己?
讓我們害怕去愛的,究竟是容顏的改變,還是每時每刻都飄忽不定的內心?
種種問題最後都將終結於「接納」二字,卓別林說「當我開始真正愛自己」,其實就是說「當我真正開始接納自己」。每一天醒來,我們的臉孔也許不會有太大改變,但是內在也許早已翻天覆地。
有一個夜晚,我燒毀了所有的記憶,從此我的夢透明了;
有一個早晨,我扔掉了所有的昨天,從此我的腳步就輕盈了。
——泰戈爾
但願有一天我們都能跟自己說這句話
7. [尋夢者]這詩句是什麼
尋夢者
戴望舒
夢會開出花來的,
夢會開出嬌妍的花來的:
去求無價的珍寶吧。
在青色的大海里,
在青色的大海的底里,
深藏著金色的貝一枚。
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
你去航九年的旱海吧,
然後你逢到那金色的貝。
它有天上的雲雨聲,
它有海上的風濤聲,
它會使你的心沉醉。
把它在海水裡養九年,
把它在天水裡養九年,
然後,它在一個暗夜裡開綻了。
當你鬢發斑斑了的時候,
當你眼睛朦朧了的時候,
金色的貝吐出桃色的珠。
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懷里,
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枕邊,
於是一個夢靜靜地升上來了.
你的夢開出花來了,
你的夢開出嬌妍的花來了,
在你已衰老了的時候。
這首詩歌將我們每一個人心中的夢想抒寫到了極致。
起始句寫到:「夢會開出花來的,夢會開出嬌艷的花來的。」「開出花來」,已經寫出夢的美麗了,緊接著相似的一句中添加了「嬌艷」一詞,就更顯出夢的絢麗,讓人產生無限的遐想,充滿嚮往之情了。然後又總結夢的特點是「無價」、「珍寶」,這兩個詞讓讀者更體會到夢的可貴性、重要性。因此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去尋找它。
「在青色的大海里,在青色的大海的底里」這兩句話意思上是遞進的,「大海里」已是難尋的了,而且又是「大海的底里」,那就更難尋了,又加上「深藏」一詞,可見要尋找一個夢是多麼困難啊!所以尋找夢要付出巨大的艱辛:「攀九年的冰山」、「航九年的瀚海」,「九」這個數字並非實指,只言歲月之久長;「冰山」「瀚海」又指道路之艱難了。即使找到了美夢又怎樣呢?要真正實現這個夢,還得付出更大的努力,要精心愛護它:「在海水裡養九年」,「在天水裡養九年」,這樣才能在「一個暗夜裡開綻了」。在「暗夜裡」,可見夢的來臨又是不可預知的,但是只要付出心血,夢終究會來到渴望它的人的面前。當我們用一生去追尋、守候一個夢時,夢啊,它又帶給我們多少的欣慰和滿足。「鬢發斑斑」、「眼睛朦朧」又如何!「桃色」是一種非常艷麗與神秘的色彩,「桃色的夢」讓人的心靈迷離盪漾,為之丟棄生命也在所不惜啊!如果在我們衰老時,如果有一個「開了花的夢」,有一個「開出嬌妍的花的夢」,那麼我們的人生已是最幸福的、最無憾的了。
再讓我們看看詩人是怎樣寫這個美麗的夢的。
開篇寫夢的美麗、珍貴,用了「開出花來,開出嬌妍的花來」這樣的句子;結尾又用了這樣的句子,寫夢實現時的絢麗多姿。美麗的句子回環往復,久久縈繞在人的心裡,成為人們心中一個五彩斑斕的結,很難遺忘了。遞進的句子又很有層次地渲染了作者要表達的意思。「開出花來,開出妖妍的花來」,像畫家在畫一幅妍麗的畫,潑灑色彩時一層層的塗上去,色彩便一層層的濃麗起來。「在青色的大海里,在青色的大海的底里」這句話中,又給人一種縱深感,一層層地潛下去,越來越深。這樣簡潔、反復的句子造成了波浪狀的美感,讓人贊嘆。
色彩的運用使詩美不勝收。「青色的大海」使人想起波濤翻滾,波浪聲聲;「桃色的珠」讓人產生無限的遐想;「金色的貝」,絢麗奪目,令人珍愛;「鬢發斑斑」使人嘆息。「金色的貝」從「青色的大海」里湧起,非常富有神話色彩;「桃色的珠」映著「鬢發斑斑」,使人嘆息,同時有一種無限的幸福感升起。詩人如此用心的運用色彩,想見對美的追尋是非常刻意的。 用字的精練,產生豐厚的內涵。全詩兩百餘字,卻敘述了一個尋夢的過程。夢的美,尋夢的艱難,找到夢後的幸福感,已經非常完整、充分地表達出來了。四個「九」字的運用,淋漓盡致地渲染了尋夢的艱難。「它有天上的雲雨聲」,「雲雨聲」一詞寫出了夢的飄渺、多彩。「放在你的懷里,放在你的枕邊」,「放」是有聲音的,是輕輕的、柔柔的,好象生怕弄破了、弄疼了夢。細細推敲一個一個的美詞,深厚的意味就濃濃地湧上來了。 ——夢想是什麼?夢想是人心底最深處的一種渴望,它與生俱來,永不熄滅。有夢想的人是幸福的,它是方向,是一支火炬,指引著人前進。努力追尋它,追尋的過程也是一種幸福。就像看到自己心愛的人在前方,追到他之前,必定有劇烈的心跳,這種甜蜜的感覺,一生難忘。追到夢想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因為他是一個幸運者,有多少的人一生不能實現自己的夢想,心靈中留下永久的傷痛;他又是一個努力者,在努力耕耘的時候,充實的生活使他的心靈充滿歡悅,整個人產生了一種美感。而能寫出《尋夢者》這樣詩歌的詩人,是能深深體會到夢的魅力的。對於他來說,捕捉、感受到人類心靈最深處的閃光點,又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資料來源:http://hlchenky.blogdriver.com/hlchenky/1052767.html
《尋夢者》
讀本詩要抓住詩人的藝術構思:將現代人的"尋夢"思緒寄寓在一個"尋找金色的貝"的民間故事裡,一虛一實,巧妙交織為一體。--細讀全詩,體會詩人怎樣把他這一藝術構思轉化為外在的形式特點:將類似民歌的誇飾、復沓與意象朦朧的現代象徵手法,不露痕跡地結合一體;用親切的日常口語說話的調子,將復雜化、精微化的現代人的感受含蓄地表達出來。然後,反復吟誦全詩,體味流動其間的詩情與詩緒:既是明朗的(表現了追求理想的執著),又是迷惘、感傷的(表現追求中的疲倦與蒼老)。
<<尋夢者>> 大時代里個人命運的憂傷,奮斗者心靈的歷史,「華美而有法度」。
【參考書(篇)目】
孫玉石:《去尋找無價之寶吧--讀戴望舒的〈尋夢者〉》,收《中國現代詩導讀(1917-1938)》,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
作者介紹
戴望舒(吳子敏)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縣人。現代詩人。出身於職員家庭。在杭州宗文中學求學時即喜愛文學,與杜衡、施蟄存一起切磋詩歌藝術、辦文藝刊物等。1923年入上海大學中國文學系,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學,學習法文,並於翌年就讀於該校法科。此時戴望舒在文學愛好上接近法國象徵派詩歌,如魏爾倫等人的作品,這對於以後他的詩歌創作起了重大影響。1926年春,開始在與施蟄存合編的《瓔璐》旬刊上發表詩歌。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曾因參與革命宣傳工作被上海法租界當局拘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避離上海,至江蘇松江。後到北京,結識馮雪峰、李霽野等人,並在《莽原》上發表詩作。1928年回上海,此後全力從事文學創作和編譯工作,開創了他詩歌創作的重要里程。詩集《我的記憶》(包括《舊錦囊》《雨巷》《我的記憶》三輯)於1929年出版。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興起時,曾翻譯、介紹蘇聯的作品和論著。其中《唯物史觀的文學論》一書,為魯迅、馮雪峰合編的《科學的藝術論叢書》之一。1930年3月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時,即為成員。但後來對某些文藝問題的看法與左翼作家有分歧。1932年《現代》月刊創刊,他在上面發表許多著、譯作。同年11月,赴法國,曾在巴黎大學、里昂中法大學肄業、旁聽,並繼續從事著、譯活動。此時編定詩集《望舒草》(收《我的記憶》集內部分詩作及此後所發表的新作,並附《詩論零札》一文),於1933年8月出版。1934年曾去西班牙旅行,1935年從法國回國。1937年1月,詩創作合集《望舒詩稿》出版。抗日戰爭爆發後,先在上海「孤島」繼續著、譯,後於1938年5月赴香港。與許地山等人組織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香港分會,任理事,後並在文協舉辦的文學講習所講課。在香港期間主編《星島日報》副刊《星座》和英文刊物《中國作家》等。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為日軍佔領。他未及撤退,以抗日罪名被捕,陷獄中數月,健康受很大損害。他在抗戰爆發後所作詩歌後收入《災難的歲月》(1948)。抗戰勝利後,回上海,在上海師范專科學校任教,並進行著、譯、研究等工作。1948年,因參加民主運動受國民黨政府通緝,再次去香港。1949年輾轉到達北平,參加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新聞總署國際新聞局工作。1950年2月8日因病逝世。他被稱為是「一個決心為人民服務的有才能的抒情詩人」(胡喬木《悼望舒》,1950年3月1日《人民日報》)。
戴望舒的創作發展可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的創作主要收在《我的記憶》集的《舊錦囊》《雨巷》兩輯內,這時詩作在藝術上保留著中國古典詩歌傳統及歐洲浪漫主義詩歌的痕跡,並明顯具有法國象徵派詩人魏爾倫等的影響。《雨巷》為此時期的代表作,詩作在對江南雨中小巷的抒情中,反映出大革命失敗後部分青年的壓抑心情,受到人們注意。當它在《小說月報》上發表時,葉聖陶贊許作者「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並由此獲得「雨巷詩人」的稱號。第二階段的創作包括《我的記憶》集內《我的記憶》一輯、《望舒草》的全部以及《災難的歲月》集的前幾首。此時較多接受法國後期象徵派詩人耶麥、保爾·福爾等人的影響,經過創作實踐,也對詩歌藝術建立了自己的見地。詩集《望舒草》中的《詩論零札》反映了他此時對詩歌的理解。如認為「詩不能借重音樂,它應該去了音樂的成分」,即不同於他第一階段的創作,不同於魏爾蘭,而接近後期象徵派詩人的觀念;又如對待韻律和形式,他反對「削足適履」或「選擇鞋子」,而主張「自己制最合自己的腳的鞋子」,即強調獨創。總之,這一階段詩歌數量較多,藝術上也較成熟,在他創作中最具代表意義,使他成為中國新詩發展中「現代派」(指主要以《現代》月刊為中心進行創作活動並形成了相近的藝術傾向的一部分詩人)的代表,較早就在中國出現的象徵派詩歌創作從神秘難懂到此時的為人理解或欣賞,有他的重要勞績。但這兩個階段的詩歌所表現的生活內容、思想情緒等都還有較明顯的局限。一些論者,包括他的友人,曾指出其作品中「消極」「狹窄」「幻滅」「陶醉」等因素。這既反映了在當時社會中一些有才智的青年的個人不幸、徘徊和憂郁,也顯現了法國象徵派詩歌的影響。第三階段的創作,指《災難的歲月》集里的大部分。抗戰開始後,他的詩歌從生活、情緒到藝術風格,都轉向積極明朗。1939年《元旦祝福》一詩祝福祖國和人民,渴望自由解放。1941年在日寇監獄中所作《獄中題壁》和稍後的《我用殘損的手掌》,表現了民族和個人的堅貞氣節,對祖國的解放區懷著深情。現在見到的最後一首詩《偶成》,對生活寄予美好的希望,呼喚著「生命的春天重到」「像花一樣重開」。這三個階段創作的發展,正反映了一個正直的、有高度文化教養的知識分子的真實而艱辛的生活道路。
作為一位有成就的詩人,戴望舒文藝實踐的領域是寬闊的。不僅創作詩歌,而且寫散文、論文等,研究、論述的范圍不僅有大量外國文學,而且包括中國古典小說、戲曲等。同時,還作了大量的翻譯介紹外國文學的工作。
8. 現代鄉愁詩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啊在里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作者簡介
餘光中(1928—),福建永春人,中國台灣當代著名詩人。出生在中國傳統的重陽節,父親是一名國民黨政府官員。抗戰期間,舉家搬到重慶。1947年詩人同時考取北京大學和金陵大學,由於不想離開母親,詩人選擇了後者。1949年轉入廈門大學。1950年隨全家前往台灣。1951年,詩人得到梁實秋的指點。1952年詩人從台大畢業,出版其第一部詩集《舟子的悲歌》,反響不大。次年,進部隊擔任編譯官。1956年,詩人退役,開始在一些學校教書,同時主編《藍星》等文學雜志;同年9月詩人與表妹范我存結婚。1958年、1966年,詩人兩次前往美國。1974年,詩人前往香港教書,1981年和黃葯眠、辛笛等詩人會晤,相互間作了親切的交流。1992年,他終於盼到了他日思夜想的一天,他與妻子一道,回到家鄉故土。詩人的作品除上面提到的外,還有《藍色的羽毛》、《白玉苦瓜》、《隔水觀音》及散文集《逍遙游》等。
名作賞析
鄉愁,在中國的詩歌史上是成千上萬首詩表現的主題。然而,將之作為一個長期寫作的主題,在中國文學史上,餘光中恐怕還是第一人。在他眾多寫鄉愁的詩中,《鄉愁》一詩毫無疑問是流傳最廣、最為委婉動人的一首。
那一寸見方的郵票承載了詩人小時候的依戀,在互通音訊中詩人獲得了母親的安慰。一張窄窄的船票承載了詩人對愛人的相思和依偎;在來來往往中,詩人填補了感情的缺口,其中滋味自在不言中。一黃土割斷了詩人和母親的相見。詩人的心歸往何處?那鄉愁竟是不能圓的夢了!「這頭」和「那頭」終於走向了沉重的分離,詩人的心一下子沉入了深深的黑暗裡。
詩人在這強烈的情感中轉入對現在的敘述。現在,那灣淺淺的海峽,竟成了一個古老民族的深深傷痕,也是詩人心中的傷痕,是和詩人一樣的千千萬萬中華子孫的傷痕。詩的意境在這里突然得到了升華。那鄉愁已不僅僅是詩人心中的相思和苦悶,它還是千千萬萬中華兒女的相思和苦悶。詩歌由此具有了一種深層的象徵意義。那母親難道不是祖國的象徵?那情人難道不是詩人的自喻?
詩人在大千世界之中,精練地提取了幾個單純的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些意象和「這」、「那」簡單的詞融合在一起,將彼此隔離的人、物、時間和空間緊緊聯系在一起,若有若無的距離和聯系,給那些整日在相思、別離和相聚間奔波的人們一種強烈的共鳴,給人們一種難以言表的哀愁和歡欣。正如詩人所言:「縱的歷史感,橫的地域感。縱橫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現實感」,詩歌以時間的次序為經,以兩地的距離為緯,在平鋪直敘中自有一種動人心魄的魅力,引起人們無限的哀愁,無盡的相思。
詩歌在藝術上呈現出結構上的整飾美和韻律上的音樂美:在均勻、整齊的句式中追求一種活潑、生機勃勃的表現形式;在恰當的意象組合中完美地運用了詞語的音韻,使詩歌具有一種音樂般的節奏,迴旋往復,一唱三嘆。詩人就是用自己真實的感受,用音樂般的語言唱出了心中對祖國和祖先的深深眷戀之情。這種融合了中國傳統審美特徵的現代詩風在台灣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可以說,餘光中的詩使得台灣詩壇的現代詩臻於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