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編程軟體 » 台灣省編譯館成立視頻

台灣省編譯館成立視頻

發布時間: 2022-08-11 01:27:53

Ⅰ 袁珂簡介

袁珂

(1916.7.12—2001.7.14)

四川新都人,生於四川新繁縣。神話學家。本名袁聖時,筆名丙生、高標、袁展等。

1941年畢業於成都華西大學中文系。1946年後歷任台灣省編譯館編輯,台灣省教育廳編審委員會編審,西南人民藝術學院講師,中國作家協會四川分會專業作家,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神話學會主席。1950年開始發表作品。196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袁珂先生著述頗豐。1950年,第一部神話專著《中國古代神話》出版,這是我國第一部較系統的漢民族古代神話專著,作者對浩瀚的古文獻資料,考辨真偽,訂正訛誤,加以排比綜合,把中國漢民族片斷的古神話資料熔鑄成一個有系統的整體,提供了一部具有漢民族古神話特色與風格的文學作品,由此奠定了袁珂先生的學術聲望。之後,袁珂先生先後撰寫了《中國神話傳說》、《古神話選釋》、《神話論文集》、《袁珂神話論集》、《中國神話百題》、《中國神話傳說》、《中國民族神話詞典》、《神話故事新編》、《中華文化集粹叢書·神異篇》》、《山海經校注》、《巴蜀神話》(合著)等20多部著作以及800餘萬字的論文。 袁珂先生的大多數著作在香港、台灣均多次翻印,在國外有俄、日、英、法、意、西班牙、捷克、韓國、世界語等多種譯本。其作品被中國、日本、美國、新加坡等國入選學校課本。

Ⅱ 許壽裳的讀音是什麼

xu shou chang二聲。

許壽裳(1883年—1948年2月18日),字季茀,號上遂,浙江紹興人,中國近代著名學者、傳記作家。早年就讀紹郡中西學堂和杭州求是書院。1902年以浙江官費派往日本留學,入東京弘文學院補習日語,與魯迅、厲綏之相識,成為終身摯友。1937年與周作人共同編撰《魯迅年譜》。

歷任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范學校、成都華西大學、西北聯大等校教授。1946年應台灣行政長官陳儀邀請主持台灣省編譯館,不久編譯館裁撤後並入教育廳管轄,轉往台灣大學任教,常批評國民黨的法西斯教育改革。1948年2月18日在台大宿舍被暗殺身亡。

曾就讀於紹郡中西學堂和杭州求是書院。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以官費赴日留學,入弘文學院補習日文,與魯迅、厲綏之相識,結成摯友。曾編輯《浙江潮》,後轉入東京高等師范讀書。三十四年(1908),與魯迅一起加入革命團體光復會。次年四月回國,任浙江兩級師范學堂教務長。

辛亥革命後,任浙江軍政司秘書。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應教育總長蔡元培邀,任教育部僉事、科長、參事和普通教育司司長,兼任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范學校教授。1917年冬起,歷任江西省教育廳廳長、教育部編審、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校長。

Ⅲ 中國科學家有哪些

中國科學家有竺可楨、李四光、谷超豪、孫家棟、王忠誠 、徐光憲(、閔恩澤、吳征鎰、李振聲、葉篤正、吳孟超、袁隆平等。

1、竺可楨

竺可楨(1890.3.7-1974.2.7),字藕舫,浙江省紹興縣東關鎮(今屬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近代氣象學家、地理學家、教育家。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者。

2、李四光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黃岡人,蒙古族,地質學家、教育家、音樂家、社會活動家,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之一。

3、袁隆平

袁隆平,男,漢族,無黨派人士,1930年9月生於北京,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人,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4、孫家棟

孫家棟,男,漢族,中共黨員,1929年2月出生,遼寧復縣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高級技術顧問,風雲二號衛星工程總設計師,北斗二號衛星工程和中國第二代衛星導航系統重大專項高級顧問,原航空航天工業部副部長,中科院院士。

5、徐光憲

徐光憲(1920.11.7-2015.4.28),浙江省上虞縣(今紹興市上虞區)人,物理化學家、無機化學家、教育家,200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被譽為「中國稀土之父」、「稀土界的袁隆平」。

Ⅳ 袁珂的簡介

袁珂先生(1916.7.12—2001.7.14),本名袁聖時,筆名丙生、高標、袁展等,生於四川新繁縣。生前為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神話學會主席、國際知名學者,當代中國神話學大師。
袁珂先生著述頗豐。1950年,第一部神話專著《中國古代神話》出版,這是我國第一部較系統的漢民族古代神話專著,由此奠定了袁珂先生的學術聲望。之後,袁珂先生先後撰寫了《中國古代神話》、《中國神話選》、《中國傳說故事》、《山海經校注》、《中國神話傳說詞典》、《中國民族神話詞典》、《神異篇》、《巴蜀神話》(合著)等20多部著作以及800餘萬字的論文。
袁珂先生的大多數著作在香港、台灣均多次翻印,在國外有俄、日、英、法、意、西班牙、捷克、韓國、世界語等多種譯本。其作品被中國、日本、美國、新加坡等國入選學校課本。-- 紀念袁珂先生逝世一周年
先生學問深似海,褒獎後學不設箍
――謹以此文悼念袁珂先生
袁珂先生1916年出生,四川新都縣新繁鎮人,1946年到台灣省編譯館就職,開始系統地研究中國神話傳說。1949年初,先生回到四川,一直從事文學暨神話學的研究工作;1987年調入四川省社會科學院任研究員,2001年7月14日逝世。為悼念先生,筆者於收到訃告日(7月21日)寫下一首詩《悼袁珂先生》,七言20句,其中兩句即「先生學問深似海,褒獎後學不設箍」。
袁珂先生在學術上的貢獻舉世皆知,概括起來有如下幾個方面。第一、把神話傳說當成學問來研究,是建立中國神話學的主力學者。第二、對神話學資料的收集、整理、梳理、分析、研究、出版,以及普及神話學知識方面的工作和著述甚豐,其中《中國古代神話》一書,改變了疑古派和言必稱希臘者所謂的中國神話資料貧乏的誤解和謬見;而《中國神話大詞典》一書則是神話傳說(包括對民間故事的提煉)資料集大成的巨著,筆者的論文《我們遠古祖先經歷過的天地大沖撞在民間留下的不滅印記》,就是從該詞典中找出79個民間故事進行分析研究,認為它們記錄了一次天外星體撞擊地球的全部過程。第三,袁珂先生提出並論證了廣義神話的概念,擴展了神話學研究的視野和領域。第四、袁珂先生長期鼓勵、指導青年學者進行神話學研究,而且這種指導是客觀的科學的不追求任何私利的。
筆者在大學時學的是原子核反應堆專業,由於時逢文化大革命,1970年畢業後並未從事專業或與專業掛點邊的工作。此後對神話傳說中記錄的遠古自然和社會信息的課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開始從自然科學角度研究解讀社會文化現象,這得益於竺可楨先生的《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一文,和袁珂先生的《中國古代神話》一書。
1980年袁珂先生出版《山海經校注》一書,筆者如獲至寶,從此對《山海經》的研究走入了正軌,並開始與袁珂先生通信,請教有關的學術問題。成都冬季很冷,袁珂先生曾托我買北京的棉鞋。1983年1月,袁珂先生寄贈《神話論文集》一書;同年夏天,筆者撰寫出第一部專著《追尋遠古的信息》(已由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出版);年底筆者赴成都參加第一屆中國山海經學術討論會,有機會與袁珂先生深入討論神話學問題。1984年成立中國神話學會,袁珂先生任主席,筆者成為第一批會員,可惜後來由於種種原因,很少參加有關的活動。
事實上,筆者是把遠古神話傳說視為那個時代的信息載體來進行研究的,這與袁珂先生的學術觀點並不完全相同,或者說有很大的差異。盡管如此,袁珂先生始終對筆者的研究工作抱持著樂觀其成的鼓勵態度;而且先生仍然希望筆者更專注於神話學領域的研究,只是由於筆者興趣廣泛未能如先生之願。
1996年1月,由筆者撰文、由筆者夫人孫曉琴繪畫的《新繪神異全圖山海經》一書出版,並寄贈袁珂先生。此後袁珂先生編著《中國神話大詞典》,欲選用《新繪神異全圖山海經》一書的部分插圖,特意寫信徵求筆者同意,並在《中國神話大詞典》的凡例中註明:本書插圖用及「當代王紅旗、孫曉琴《新繪神異全圖山海經》等典籍。」《中國神話大詞典》1998年出版後,袁珂先生立即給筆者寄來兩部。此後袁珂先生欲建立神話學圖書資料室,筆者聞訊即將自己已經出版的著作十餘部寄上。
1997年夏,筆者經過對《山海經》進行的長達二十餘年的信息解讀之後,終於在歷史上第一次完成了對《山海經·五藏山經》所記述的山川地貌和地理方位的系統考證工作,並提出《五藏山經》記述的自然地理內容符合我國4200年前的地理地貌的新觀點,例如《五藏山經》東次三經描述了山東半島被海水分隔的景觀,而在4200年前今日的膠萊平原確實被海水淹沒(參見《中國自然地理圖集》)。
1999年9月9日,在上述山海經地理方位考證的基礎之上,筆者和夫人孫曉琴歷經數年繪制出巨畫《帝禹山河圖》,該畫高540厘米、寬780厘米,將《山海經·五藏山經》記載的447座山,以及相關的水系、地望、礦物、植物、動物、人物一一畫出,再現出4200年前帝禹時代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活動場景。袁珂先生在住院期間,欣然寫信祝賀:「關於《山海經》的研究,我主要從文學(神話)角度,而紅旗同志則從歷史,看法不盡相同。但紅旗同志與曉琴女士共同製作的《帝禹山河圖》,則是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輝煌成就。我很高興看到它順利出版問世,為學術界提供了新的探討途徑。在病房無物奉獻,聊綴數語,以表祝賀。1999,11,10,袁珂於四川省人民醫院。」
在與袁珂先生交往的數十年裡,筆者感觸最深的是袁珂先生不以學術權威自居,不以學術成果為仕途的敲門磚,專心於學術的海洋,無暇世俗之顧。特別令人感動的是,袁珂先生對不同學術派別的寬容,以及對不同觀點的後學者的無私褒獎。對比之下,當今學術腐敗正呈現出愈演愈烈之勢,某些學術權威或學術派別,為了一己之私利,不惜打壓、排擠不同的學術觀點,把官場的腐敗移植到學術研究領域,把師承關系變成結黨營私的關系網。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更可以感到袁珂先生的學術道德是何等的高尚!
事實上,筆者的包括《帝禹山河圖》在內的有關山海經地理復原的研究工作,盡管已經在《地理學報》、《地圖》、《國家地理雜志》、《文史雜志》、《東方文化》、《中國畫報》(香港版)、《中國科技畫報》、《中華錦綉·建設畫報》、明報(香港)、人民日報海外版、科學時報、北京青年報等等報刊發表或予以報道。但是,在某些相關的歷史、文化、藝術的雜志上,始終不能有一個字的介紹,更不用說進行學術交流討論了。筆者曾與若干大學和研究單位聯絡,希望有機會掛圖講解《帝禹山河圖》,並進行學術交流,然而在這方面持不同學術觀點的人卻表現出了令人驚訝的沒有學術興趣和沒有學術敏感的態度,某些人甚至還採取了拆台的小動作。
21世紀的中國需要在所有的領域進行創新,而能否創新則關繫到國家民族的生死存亡。但是,創新需要相應的社會條件,在學術研究領域,這個條件就是平等的客觀的公正的評判體系,以及對創新者的尊重和寬容。
筆者在《悼袁珂先生》的詩中強調「褒獎後學不設箍」。所謂「箍」,就是妨礙創新的緊箍咒,它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其中一種突出的常用的手段就是打壓創新者、排擠創新者、貶低創新者。做出這些行為的學術權威或學術研究者,有時候是無意所為(包括習慣思維和習慣動作),有時候是故意所為。無論是哪一種情況,他們傷害的都不僅僅是創新者及其創新的事業,而是深深地傷害了我們中華民族的生存活力。
此外,有些學術前輩,他們也在褒獎後學。但是他們只肯褒獎、提攜那些與他們自己學術觀點相同的後學,而對那些與他們的學術觀點不同的後學則不聞不問。也就是說,這些人的褒獎後學是有條件的,是設有緊箍咒的;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的學生或弟子,如果一旦產生了與導師不同的新觀點,則要冒非常大的風險,因為他可能被視為離經叛道,並失去以導師為核心的學術關系網。顯然,這樣的學術前輩所表現出來的的學術道德和人品,與袁珂先生是不能夠相提並論的。
雖然袁珂先生離開了我們,但是他給我們留下了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這就是博大精深的神話學和高風亮節的學術道德。這也正是中華民族的希望所在。
袁珂先生,本名袁聖時,筆名丙生、高標、袁展等,生於四川新繁縣。生前為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神話學會主席、國際知名學者,當代中國神話學大師。
袁珂先生著述頗豐。1950年,第一部神話專著《中國古代神話》出版,這是我國第一部較系統的漢民族古代神話專著,由此奠定了袁珂先生的學術聲望。之後,袁珂先生先後撰寫了《中國古代神話》、《中國神話選》、《中國傳說故事》、《山海經校注》、《中國神話傳說詞典》、《中國民族神話詞典》、《神異篇》、《巴蜀神話》等20多部著作以及800餘萬字的論文。

Ⅳ 為中國做出巨大貢獻的人

毛澤東,周恩來等

Ⅵ 北朝民歌《敕勒歌》的作者

《敕勒歌》作者到底是誰,各界一直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斛律金是作者之一,甚至有人認為作者就是斛律金。而有人認為斛律金只是已知最早的演唱者,而非作者。

公元四到六世紀,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處在鮮卑、匈奴等少數民族的統治之下,先後建立了北魏、北齊、北周等五個政權,歷史上稱為「北朝」。

北朝民歌主要是北魏以後用漢語記錄的作品,這些歌謠風格豪放剛健,抒情爽直坦率,語言質朴無華,表現了北方民族英勇豪邁的氣概。這首民歌《敕勒歌》最早見錄於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中的第八十六卷《雜歌謠辭》。 一般認為是敕勒人創作的民歌。它產生的時期為5世紀中後期。

在史書中,最先提到《敕勒歌》的是唐朝初年李延壽撰的《北史》卷六《齊本紀》:公元546年,北齊開國皇帝高歡率兵十萬從晉陽南向進攻西魏的軍事重鎮玉壁(今山西南部稷山縣西南),折兵七萬,返回晉陽途中。

軍中謠傳其中箭將亡,高歡帶病強自設宴面會大臣。為振軍心,他命部將斛律金唱《敕勒歌》,遂使將士懷舊,軍心大振。

(6)台灣省編譯館成立視頻擴展閱讀

敕勒歌的研究分歧:

族屬和語言

《敕勒歌》的民族屬性和語言屬性是互相關聯的。在這個問題上,研究者主要有三種認識:鮮卑族或鮮卑語;敕勒族或敕勒語(維吾爾民歌);蒙古族或蒙古語(台灣省小學「國語」課本,「國立編譯館」第十一冊第十三課)。

描寫地域

對於《敕勒歌》描寫的游牧地區,主要有三種觀點:內蒙古;山西;其他。

研究價值

《敕勒歌》在布局、結構、風格和表現手法上都有許多傑特之處。但這首詩的價值絕不僅僅在於文學方面,它也是民族文化間互相影響、南北詩風互相融合的實例。

也是中華境內各族從征戰對抗走向和解交融的歷史見證,是一元主體、多元格局中華文化形成過程中的典型個案。其史學和文化學乃至民族學上價值絕不低於文學創作。

Ⅶ 魯迅人物傳記簡介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國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出身於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在仙台醫學院學醫,後從事文藝工作,企圖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05—1907年,參加革命黨人的活動,發表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論文。期間曾回國奉母命結婚,夫人朱安。1909年,與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譯《域外小說集》,介紹外國文學。同年回國,先後在杭州、紹興任教。辛亥革命後,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兼在北京大學、女子師范大學等校授課。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後,參加《新青年》雜志工作,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彷徨》、論文集《墳》、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專集。其中,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不朽傑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為北洋軍閥政府所通緝,南下到廈門大學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當時的革命中心廣州,在中山大學任教務主任。1927年10月到達上海,開始與其學生許廣平同居。1929年,兒子周海嬰出世。1930年起,先後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反抗國民黨政府的獨裁統治和政治迫害。從1927年到1936年,創作了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雜文,收輯在《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准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編》、《且介亭雜文末編》、《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遺》等專集中。魯迅的一生,對中國文化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領導、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學團體;主編了《國民新報副刊》〔乙種〕、《莽原》、《語絲》、《奔流》、《萌芽》、《譯文》等文藝期刊;熱忱關懷、積極培養青年作者;大力翻譯外國進步文學作品和介紹國內外著名的繪畫、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學,編著《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整理《嵇康集》,輯錄《會稽郡故書雜錄》、《古小說鉤沈》、《唐宋傳奇錄》、《小說舊聞鈔》等等。1936年10月19日因肺結核病逝於上海,上海民眾上萬名自發舉行公祭、送葬,葬於虹橋萬國公墓。1956年,魯迅遺體移葬虹口公園,毛澤東為重建的魯迅墓題字。1938年出版《魯迅全集》〔二十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魯迅著譯已分別編為《魯迅全集》〔十卷〕,《魯迅譯文集》〔十卷〕,《魯迅日記》〔二卷〕,《魯迅書信集》,並重印魯迅編校的古籍多種。1981年出版了《魯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紹興、廣州、廈門等地先後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魯迅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共數十篇〔首〕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小說《祝福》、《阿Q正傳》、《葯》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

Ⅷ 求台灣1988年前的國立編譯館出的全套教科書(電子書)

電子書的話其實到圖書館或者網路裡面去看

熱點內容
java中set集合 發布:2025-02-07 22:43:34 瀏覽:30
播放這個wifi密碼是多少 發布:2025-02-07 22:34:54 瀏覽:99
視頻存儲時間長了有雪花 發布:2025-02-07 22:24:34 瀏覽:568
哈佛f7x怎麼區分配置 發布:2025-02-07 22:22:34 瀏覽:771
廣州python培訓 發布:2025-02-07 22:22:26 瀏覽:199
陸金所的交易密碼是什麼 發布:2025-02-07 22:19:25 瀏覽:320
如何刪除平板儲存密碼 發布:2025-02-07 22:10:29 瀏覽:747
php微信授權登錄 發布:2025-02-07 22:10:27 瀏覽:378
怎樣編程時鍾 發布:2025-02-07 21:59:38 瀏覽:562
誇克編程 發布:2025-02-07 21:43:43 瀏覽: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