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式理論和框架腳本
A. 認知心理學理論和現代圖式理論,兩者各是什麼樣的理論
認知心理學是二十世紀50年代中期在西方興起的一種心理學思潮,是作為人類行為基礎的心理機制,其核心是輸入和輸出之間發生的內部心理過程。認知心理學家所用的方法就是從可觀察到的現象來推測觀察不到的心理過程。有人把這種方法稱為會聚性證明法,即把不同性質的數據會聚到一起,而得出結論。認知心理學家們通過研究腦本身,想來揭示認知活動的本質過程,而非僅僅推測其過程。最常用的就是研究腦損傷病人的認知與正常人的區別來證明認知加工過程的存在及具體模式。它與西方傳統哲學也有一定聯系,其主要特點是強調知識的作用,認為知識是決定人類行為的主要因素。
現代圖式理論是在信息科學、計算機科學深入到心理學領域,使心理學中關於人的認知的研究發生了深刻變化之後於本世紀70年代後期發展起來的。「圖式」是由康德提出的一個哲學概念。20世紀初,格式塔心理學家們以及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把圖式概念引入心理學。1932年德國心理學家巴特利特(Bartlett)在《記憶》一書中又對「圖式」進行了新的解釋。隨著現代認知心理學的產生和發展,圖式概念獲得了更豐富的含義。現代圖式理論是70年代後期,當計算機、控制論和資訊理論深入到心理科學,使心理學中關於人類知識表徵的概念發生了很大變化之後出現的,並被運用於研究閱讀、理解等心理過程。現代認知心理學家魯墨哈特(Rumelhart,1980)把圖式稱之為認知的建築塊料(或「組塊」),是所有信息加工所依靠的基本要素。①他認為圖式理論基本上是一種關於人的知識的理論。所有的知識在頭腦中都是被安排到一定的單元中,這些單元就是圖式。圖式除了包含知識本身是怎樣被表徵出來的之外,還包括這些知識如何得到應用的信息,即包含一般所謂反映著知識結構的認知結構,也包含著更為抽象的認知策略、一系列認知的框架。在教學過程中還包括教師的認知圖式等。②現代圖式理論認為圖式具有可變性、結構性與主動性的特徵,他們所使用的圖式概念,其含義已經遠遠超出巴特利特等先驅者所使用的圖式含義。它對教師和學生頭腦中認知圖式的分析,特別是利用人工智慧的方法來研究,這是認知結構理論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現代圖式理論的研究成果對於如何通過語文閱讀教學影響學生的認知結構,教會他們掌握閱讀方法,提高閱讀能力,具有指導意義。
從這個描述你該可以發現他們本質去聯系了哈區別了哈!
B. 圖式和認知地圖有區別嗎
不一樣的:圖示是人腦中已有的知識經驗的網路。另外,圖式(schema) 也表徵特定概念、事物或事件的認知結構,它影響對相關信息的加工過程,也指生物形態學的圖式(pattern)或形態(form)發生,或在計算科學中的圖式、模式識別以及系統(system),也涉及分形(Fractal)或拓樸幾何學等。
認知地圖:在已有的基礎上,後天學習的,又形成的。
C. 認知心理學中的圖示和圖式這兩個概念有什麼區別謝謝!
現代圖式理論家使用不同的術語來表示圖式概念,諸如框架,知識單元、資料結構、腳本等。這些術語雖然不同,但本質上:是指同一現象。魯構哈特認為,圖式就是表徵存儲在記憶中的一船概念的資料結構。圖式是以存儲的一般概念為基礎的。現實世界的各種現象都是具有內在結構的完整系
後者「圖示」指得是在認知心理學研究中所使用的模擬演示圖或流程圖
D. 圖式腳本的名詞解釋
圖式(schema),根據西方哲學家的一般理解,圖式就是用來組織、描述和解釋我們經驗的概念網路和命題網路。認知心理學家認為,人們在認知過程中通過對同一類客體或活動的基本結構的信息進行抽象概括,在大腦中形成的框圖便是圖式;Piaget、Rumelhart等人認為圖式由表示概念要素的若干變數所組成,是一種知識框架及分類系統; 語言學家Carroll把圖式看做是語義記憶的一種結構。盡管不同的學科領域對圖式有不同的表述,但有一點達成了共識:圖式是一種結構
認知理論把圖式定義為從心理學理解認知的基本構造單元 。
曼德爾、弗里德里克和羅恩把圖式定義為在記憶中表徵一般知識的認知結構圖式(或框架和腳本)被理解為一種數據結構,在解釋感知、調節行為以及在記憶中存儲知識時起中心作用 [2] 。
而拉梅爾哈特、斯莫倫斯基、麥克萊蘭和欣頓的觀點,頭腦中的任何一種表徵對象都不是模式,更准確地說,圖式出現於把新知識同化入現有的知識結構,或當需要從許多較簡單的相互協同工作的元素中解釋既定環境時
E. 什麼是圖式理論
"圖式"是指一個人不斷積累起來的知識和經驗的結構。人人都在自覺或不自覺地利用"圖式"認識客觀世界、解釋客觀世界。圖式論任為,任何語言材料,無論是口頭的還是書面的,本身取決於聽者或讀者已有的知識,即人們在理解新事物的時候,需要將新事物與已知的概念、過去的經歷聯系起來。對新事物的理解和解釋取決於頭腦中已經存在的圖式,輸入的信息必須與這些圖式相吻合。例如,當我們談起醫院,就會想到醫生、病床、打針、吃葯、動手術等等,這是頭腦中有關醫院的圖式發生了作用。 根據這一理論,閱讀理解首先輸入一定的信息,然後在記憶中尋找能夠說明這些信息的圖式,當足以說明這些信息的圖式被找到以後,就可以說產生了理解。可見,讀者理解一篇語言材料的過程就是讀者頭腦中的圖式與語言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當讀者把頭腦中的圖式與語言材料所提供的信息聯系起來時,就能獲得作者所要傳遞的意義,達到讀者與作者相互交流的目的。否則,閱讀理解就失敗。 按圖式閱讀理論,讀者的閱讀能力由三種圖式來決定,它們是語言圖式(linguistic schemata)、內容圖式(content schemata)和形式圖式(formal schemata)。在閱讀過程中,讀者大腦中的這三中圖式與文章的語言、內容和形式相互作用,其結果決定了讀者對文章的理解程度。 二、圖式理論在高中閱讀教學中的運用 1. 內容圖式的運用 內容圖式是指讀者對一篇課文的熟悉程度,及狹義的背景知識(趙代玲,2001)。學生在理解新信息之前,都要將新信息與已知的背景知識聯系起來。圖式理論認為,讀者的背景知識是影響閱讀理解的重要因素,新知識的理解和吸收是建立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 語言意義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對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的理解。許多語言專家認為,文化背景知識是理解特定語篇所必須具備的外部世界知識,它對語篇理解的影響大於語言知識。背景知識的缺乏會導致閱讀理解障礙,因而在理解句意時不僅要用語言本身的知識,還要運用客觀世界及社會文化背景知識。在閱讀教學中,若能充分運用自己已有的背景知識,就會對閱讀材料加以推測、判斷,就容易理解閱讀材料。在教學中,常發現一些學生不能理解某篇閱讀材料,並不是因為語言知識障礙,而是他們根本不具有作者所想像的背景知識。 因此,在閱讀教學之初,可針對閱讀課文的內容,有的放矢地利用與閱讀材料配套使用的圖片、光碟、實物、影片等向學生介紹背景知識,引入課文的話題,激活學生已有的、與課文相關的背景知識,使學生頭腦中的背景知識和閱讀材料相互聯系起來,使其產生閱讀課文以了解更多信息的願望。此外,還介紹學生課外讀一些有關以英語為母語國家的風土人情的書籍,如《英語學習背景知識》(英國澳大利亞)、《英語學習背景知識》(美國加拿大)、《英國風土大觀》、《美國風土大觀》等。 2. 形式圖式的運用 形式圖式是指讀者對文章的體裁的了解程度,即讀者的篇章意識。 文章的體裁是多種多樣的,如故事、寓言、說明文、論說文等,不同的文章都有各自的寫作手法和表達方式。越熟悉某種文章結構,閱讀時就越能把握思路、層次,就越清楚文章的特定框架結構、各段落的組織排列及文章的邏輯關系,讀起來就得心應手,閱讀速度也會隨之提高。 教學中,如果老師缺少對語篇文體的分析和指導,學生不懂得分辨體裁,閱讀就會帶有盲目性。因此,針對不同的體裁,應進行分類指導。從寫作方式看,高中英語教材中常見的體裁是記敘文(narrative writing)和說明文(expository writing)。記敘文有可分為人物傳記和故事。 人物傳記的文章可從兩個角度去閱讀,一是按時間順序了解人物生平(time and events);二是關於人物所獲得的成就(achievements)。以sefc 1a unit 13 lesson 50 abraham lincoln 為例,開始閱讀時就按時間線索找到有關abraham lincoln 的信息: 1809:was born in kentucky, usa 1818:his mother died 1860:becam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1861:the american civil war broke out 1864: becam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for the second time 1865:was shot at the theatre in washington, d.c. 學生從總體上理解了文章之後,再來概括abraham lincoln's achievements就顯得容易多了,就會明白他為什麼被看著是美國最偉大的總統之一。更重要的是再遇到相同體裁的文章,如sefc charlie chaplin,albert einstein,walt disney,madame curie,captain cook,martinluther king jr等傳記類文章,學生都會從類似的角度去閱讀,而且還掌握了此類文章的閱讀方法。 故事類文章也按記敘文的特點進行閱讀。記敘文的結構由開端(beginning)、發展(development)、高潮(climax)和結尾(ending)四部分構成。 說明文的結構分為引言(introction)、正文(body)和結束語(conclusion)三部分。以sefc 2a unit8 lesson 30 first aid為例,首先按結構和意義把文章分成塊,明確大意,然後版書以下要點: introction(para 1):first aid is the science of giving medical care to a person before a doctor can be found. body(para 2-4):three important things to do if someone has an accident and some advice for dealing with common injuries. conclusion(para 5):if everyone in the country knew first aid, many lives would be saved. 通過這樣的講解,學生把握了文章的整體框架,使復雜的文章簡單化,同時也突出了核心,層次分明,達到了透徹理解的效果。同樣,學生在閱讀中遇到類似的文章時,會根據教師介紹的方法,迅速的抓住文章的中心,理解文章的內容。 3.語言圖式的運用 語言圖式是指讀者對構成閱讀材料的語言的掌握程度,是對詞彙的掌握和語言結構的了解。語言圖式在閱讀中起基礎的作用,沒有語言圖式,內容圖式和形式圖式就發揮不了作用。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指導學生對文章中結構復雜的長句和語法難句進行分析,以掃除學生閱讀中的障礙,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我們應該合理地運用三中圖式進行閱讀教學,這三中圖式並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的,對同一篇閱讀材料,應兼顧內容圖式、形式圖式及語言圖式,只有這樣才會產生高效率的閱讀理解。[好研網]
F. 嬰幼兒圖式理論有哪些
皮亞傑理論。
皮亞傑理論體系中的一個核心概念是圖式,圖式是認知結構的起點和核心。有了圖式,主體才能夠對客體的刺激作出反應。皮亞傑認為,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是圖式發展的根本原因,其中主體的作用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