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9619自編譯固件工作原理
❶ 請教關於水星MW310R固件問題
什麼版本的310R,如果是V4的太垃圾了。快閃記憶體1M,內存8M,CPU是MT7620N。想改都難啊
❷ 求騰達811R無線路由器3.3.5固件
您好!希望以下方法能夠幫到您。
可以上QQ,但部分網頁打不開,有可能是以下情況造成的:
MTU設置的問題,我們路由器(PPPOE模式MTU值為1492 )(靜態IP和DHCP默讓模式MTU為1500)可以嘗試更改小點,比如1430、1400等,一般可以解決此類問題。
設置方法:登錄路由器管理界面,基本設置—WAN口設置—MTU值,更改完成之後,「系統工具」—「重啟路由器」。
感謝您對我們產品的支持,祝您工作順利,生活愉快!
❸ 愛國者錄音筆r5580怎麼刷固件
這款錄音筆是現場取證型錄音筆,很不錯的。
【產品亮點】
·360度環繞立體聲麥克,全方位採集音源,可錄15米超遠距離范圍內的音源
·智能雙供電系統,干電池與鋰電池混合智能供電,全天候提供充足電力保障
·超低功耗電路設計,連續錄音40小時,5天*8小時不間斷工作
·智能聲控開機錄音,可以在關機狀態下偵測環境聲音,並自動開機錄音,長時間及復雜環境錄音更方便
·全金屬氧化材質機身,可拆卸背夾,堅固耐用,佩戴方便
·高品質MP3格式錄音:采樣率高達44.1KHz, 無須轉換,直接播放,同時支持PCM格式
·內置時鍾晶元與第二代錄音時間戳技術,支持本機直接察看錄音文件時間
❹ R6300V2刷了梅林固件用什麼app管理路由
反編譯的ASUS
ROUTER可以管理。去koolshare找找吧。只有安卓手機可用。
❺ 有誰知道到關於OpenWrt固件編譯開發的入門的書籍在那裡買 或者書名叫什麼
編譯openwrt固件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復雜,我也是個小白,以下內容是我將網路上的編譯教程稍微進行了一下整合。因為我發現很多編譯教程沒有說明如何更改flash相關配置。
安裝ubuntu,不贅述。
注意在安裝完成後,root不能直接登錄,需要設置密碼,設置方法,自己網路一下。
如果是虛擬機安裝,將虛擬機的網卡配置為橋接模式;
**************以下操作需要在root用戶下操作************************
編輯/etc/networt/option文件夾下的interfaces,將iface eth0 inet dhcp配置為dhcp模式,
然後執行/etc/init.d/networking restar即可自動獲取到ip地址(此方法適用於家中或單位使用dhcp獲取IP地址的場合,如果為固定地址,請自行研究)。互聯網聯通以後執行以下:
sudo apt-get update
安裝編譯需要的組件:
sudo apt-get install gcc
sudo apt-get install g++
sudo apt-get install binutils
sudo apt-get install patch
sudo apt-get install bzip2
sudo apt-get install flex
sudo apt-get install bison
sudo apt-get install make
sudo apt-get install autoconf
sudo apt-get install gettext
sudo apt-get install texinfo
sudo apt-get install unzip
sudo apt-get install sharutils
sudo apt-get install subversion
sudo apt-get install libncurses5-dev
sudo apt-get install ncurses-term
sudo apt-get install zlib1g-dev
sudo apt-get install gawk
sudo apt-get install asciidoc
sudo apt-get install libz-dev
如果編譯過程中提示缺少某個組件,同樣使用sudo apt-get install安裝即可
編譯環境搭建完成
**************注意:以下操作需要在自己建的用戶下操作************************
mkdir openwrt 創建一個openwrt文件夾
cd openwrt 進入openwrt文件夾
svn co svn://svn.openwrt.org/openwrt/branches/backfire
或者svn co svn://svn.openwrt.org/openwrt/trunk下載官網的源碼
註:backfire和trunk為兩個不同分支的openwrt源碼,backfire據說較為穩定,但是支持的路由器沒有trunk多,trunk更多稱之為測試版,但編譯好後使用也沒什麼問題。編譯的時候只需執行以上一條命令即可。執行完成後,會在openwrt下生成目錄,使用backfire源碼生成backfire目錄,trunk同理。
然後cd trunk或者cd backfire
Svn up
./scripts/feeds update -a
./scripts/feeds install -a
make menuconfig
進入定製界面(裡面可以選擇晶元的型號,集成的組件等等,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多編譯幾次就熟悉了)
使用make defconfig,檢查編譯環境,如要報錯參考以下:
註:較常見的問題是編譯時不能使用root用戶編譯,如果使用root登錄,需要使用su 用戶名切換到非root用戶;如果切換用戶後,報許可權錯誤,再切換到root用戶,使用 sudo chown -R [自己用戶名] trunk(如果編譯的是backfire源碼,此處trunk替換為backfire),然後返回自己的用戶名,重新進行編譯。
make V=99
(開始編譯)
剩下的就是等待了,第一次編譯需要的時間相對比較長,這個跟你的電腦配置和網速有關。
以上為路由器未更改flash大小的編譯過程;如果要編譯非標准大小的flash固件,需要更改編譯環境中的一些文件,以703N,使用trunk源碼編譯為例(trunk與backfire需要更改的文件不一樣)
新版本trunk,703N編譯8M固件需要更改以下兩個文件:
1、 /turnk/tools/firmware-utils/src/mktplinkfw.c
在mktplinkfw.c中找到703N的相關屬性,
.id = "TL-WR703Nv1",
.hw_id = HWID_TL_WR703N_V1,
.hw_rev = 1,
.layout_id = "8Mlzma",(改成8)
2、 /trunk/ target/linux/ar71xx/image/Makefile
Makefiel中找到以下內容
$(eval $(call SingleProfile,TPLINK-LZMA,$(fs_64kraw),TLWR703,tl-wr703n-v1,TL-WR703N,ttyATH0,115200,0x07030101,1,8Mlzma))
將4改成以上的8;
修改完成以上兩個文件後,即可make V=99進行編譯。
Backfire源碼需要改動的文件,第一個與trunk一樣,第二個文件位於
openwrt/backfire/target/linux/ar71xx/files/arch/mips/ar71xx目錄下,找到對應的設備型號進行更改即可。
編譯完成後,在bin/ar71xx目錄下會有固件產生,固件名必包含編譯的路由器型號,如果沒有這兩個文件,說明編譯失敗,有可能為編譯時候選擇的包太多,需重新選擇後進行編譯。
以上編譯未進行相關配置文件的修改,如想修改配置文件,如默認打開無線等等,請自己網路/google。
註:以上大部分內容均來自互聯網,我僅進行了整合。
❻ 網件路由器r6300固件損壞怎麼修復
修復步驟:
1.將設備斷電,按住設備面板上的Restore Factory Settings按鈕(LAN口旁邊的紅色小圓圈)。
2.開啟設備電源,同時按住WPS按鈕;
3.觀察電源燈(此時保持Restore Factory Settings和WPS按鈕不要鬆手),直到電源燈從橙色閃爍的狀態轉變到綠色閃爍的狀態(這說明設備已經進入Tftp修復模式);
4.將PC用網線連接到設備的LAN口,將PC的IP設置為192.168.1.X(此例中IP地址設置為192.168.1.2),子網掩碼為255.255.255.0,其他項目可不必設置。如下圖:
5.傳送固件的Image文件到設備;單擊電腦左下角的開始→運行,輸入cmd,確定:
6.進入升級文件保存路徑(C:\TFTP-Root 文件夾):
7.Windows操作系統,輸入DOS命令:tftp -i 192.168.1.1 PUT WNR2000-XXXX.img(特別注意DOS命令區分大小寫),回車。
8.如果是在Linux系統下,請輸入命令:tftp -m binary 192.168.1.1 -c PUT WNR2000-XXXX.img.其中,WNR2000-XXX.img是要傳送的固件的Image文件,即「准備工作」中所下載的升級文件的名稱。本文所舉例中,升級文件名為WNR2000-1.1.3.9.img。
9.稍待片刻,如傳送成功。
10.文件傳送完畢後,設備會自動重啟。
注意:如果恢復過程中斷或失敗,可以重復上述步驟再做嘗試。
❼ 騰達W308R 升級固件電腦搜不到wifi
你參照下面說的步驟把wifi重新設置一下試試吧:
1. 把電源接通,然後插上網線,進線插在wan口(一般是藍色口),然後跟電腦連接的網線就隨便插哪一個lan口啦,做好這些工作後,然後你會看到路由器後面有個地址跟帳號密碼,連接好後在瀏覽器輸入在路由器看到的地址,一般是192.168.1.1(當然如果你家是用電話線上網那就還要多准備一個調制調解器,俗稱「貓」)
2. 然後進入,輸入相應的帳號跟密碼,一般新買來的都是admin
3. 確實後進入操作界面,你會在左邊看到一個設置向導,進擊進入(一般的都是自動彈出來的)
4. 點擊下一步,進入上網方式設置,我們可以看到有三種上網方式的選擇,如果你家是撥號的話那麼就用PPPoE。動態IP一般電腦直接插上網路就可以用的,上層有DHCP伺服器的。靜態IP一般是專線什麼的,也可能是小區帶寬等,上層沒有DHCP伺服器的,或想要固定IP的。因為我撥號所以選擇pppoe。
5. 選擇PPPOE撥號上網就要填上網帳號跟密碼,這個應該大家都明白,開通寬頻都會有帳號跟,填進去就OK啦!!!
6. 然後下一步後進入到的是無線設置,我們可以看到信道、模式、安全選項、SSID等等,一般SSID就是一個名字,你可以隨便填,然後模式大多用11bgn.無線安全選項我們要選擇wpa-psk/wpa2-psk,這樣安全,免得輕意讓人家破解而蹭網。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如果有疑問,請繼續「追問」!
~答題不易,互相理解,您的採納是我前進的動力,感謝您!!
❽ 電腦硬碟的工作原理
1.硬碟的磁頭
一塊硬碟存取數據的工作完全都是依靠磁頭來進行,換句話說,沒有磁頭,也就沒有實際意義上的硬碟。那麼,究竟什麼是磁頭呢?磁頭就是硬碟進行讀寫的「筆尖」,通過全封閉式的磁阻感應讀寫,將信息記錄在硬碟內部特殊的介質上。硬碟磁頭的發展先後經歷了亞鐵鹽類磁頭(MonolithicHead)、MIG(MetalInGap)磁頭和薄膜磁頭(ThinFilmHead)、MR磁頭等幾個階段。前3種傳統的磁頭技術都是採取了讀寫合一的電磁感應式磁頭,在設計方面因為同時需要兼顧讀/寫兩種特性,因此也造成了硬碟在設計方面的局限性。
第4種磁阻磁頭在設計方面引入了全新的分離式磁頭結構,寫入磁頭仍沿用傳統的磁感應磁頭,而讀取磁頭則應用了新型的MR磁頭,即所謂的感應寫、磁阻讀,針對讀寫的不同特性分別進行優化,以達到最好的讀寫性能。
除上述幾種磁頭技術外,技術更為創新、採用多層結構、磁阻效應更好的材料製作的GMR磁頭(GiantMagnetoResistiveheads,巨磁阻磁頭),可以使目前硬碟的容量在此基礎上再提高10倍以上。
2.硬碟的盤面
如果把硬碟磁頭比喻作「筆」的形容成立,那麼所謂硬碟的盤面自然就是這「筆」下的「紙」。如果您曾經有幸打開過自己的硬碟,可以發現硬碟內部是由金屬磁碟組成的,有單碟片的,有雙碟片的,也有多碟片的。它們通過表面的磁物質結合在一起。與平時使用的那些普通軟磁碟存儲介質的不連續顆粒相比,這種特殊物質的金屬磁碟具有更高的記錄密度和更強的安全性能。
目前市場上主流硬碟的碟片大都是採用了金屬薄膜磁碟構成,這種金屬薄膜磁碟較之普通的金屬磁碟具有更高的剩磁(Remanence:經消磁後,殘留在磁介質上的磁感應)和高矯頑力(CoerciveForce:作用於磁化材料以去除剩磁的反向磁通強度),因此也被硬碟廠商普遍採用。
與金屬薄膜磁碟相比,用玻璃做為新的碟片,有利於把硬碟碟片做得更平滑,單位磁碟密度也會更高。同時由於玻璃的堅固特性,新一代的玻璃硬磁碟在性能方面也會更加穩定。不過也有一點問題,如果一旦把玻璃材質作為硬碟基片,玻璃材質較之金屬材質的脆弱性就會表現出來。
3.硬碟的馬達
有了「筆」和「紙」,要讓「筆」能夠在「紙」上順利地寫字,當然還要有「手」的控制,而這雙控制磁頭在磁片上高速工作的「手」就應該是硬碟主軸上的馬達了。硬碟正因為有了馬達,才可以帶動磁碟片在真空封閉的環境中高速旋轉,馬達高速運轉時所產生的浮力使磁頭飄浮在碟片上方進行工作。硬碟在工作時,通過馬達的連動將需要存取資料的扇區帶到磁頭下方,馬達的轉速越快,等待存取記錄的時間也就越短。從這個意義上講,硬碟馬達的轉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硬碟最終的速度。
在當今硬碟不斷向著超大容量邁進的同時,硬碟的速度也在不斷提高,這當然就要求硬碟的馬達也必須能夠跟上技術時代飛速發展的步伐。進入2000年後,5400rpm的硬碟即將成為歷史,7200rpm勢必成為2000年乃至今後一段時間的主流產品。速度方面的提升對於硬碟的馬達而言,自然也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7200rpm、10000rpm甚至15000rpm的硬碟馬達自然不會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普通滾珠軸承馬達,因為硬碟轉速的不斷提高會帶來諸如磨損加劇、溫度升高、雜訊增大等一系列負面問題。傳統的普通滾珠軸承馬達自然無法妥善解決這些問題,於是曾廣泛應用在精密機械工業上的液態軸承馬達(Fluiddynamicbearingmotors)被引入到硬碟技術中。與傳統的滾珠軸承馬達不同,液態軸承馬達使用的是黏膜液油軸承,這種特殊的軸承以油膜代替了原先的滾珠,一方面避免了與金屬面的直接磨擦,將傳統馬達所帶來的雜訊及高溫降至最低;另一方面,油膜可以有效地吸收外來的震動,使硬碟的抗震能力由以往的150G提高至1200G;再一個方面,從理論上講,液態軸承馬達無磨損,使用壽命可以達到無限長,雖然我們無法通過這一點就奢想自己的新硬碟能夠「長生不老」,但最起碼可以延長使用壽命。
4.硬碟的轉速
硬碟的轉速(RotateSpeed),正像我們上文所述,硬碟的馬達直接決定了硬碟的轉速。理論上講,硬碟的轉速越快越好,因為較高的硬碟轉速可以極大地縮短硬碟的平均尋道時間和實際讀寫時間。但是,硬碟的高轉速帶給硬碟的負面影響就是轉速越快,硬碟表面的發熱量越大,如果再加上機箱散熱不佳和其他周邊散熱過多的原因,很可能造成機器運行不穩定。也正是這個原因,目前市場上絕大多數筆記本電腦中的專用硬碟,其轉速一般都不會超過4500rpm。
5.硬碟的平均尋道時間、平均訪問時間和平均潛伏時間
所謂硬碟的平均尋道時間(AverageSeekTime),其實就是指硬碟在盤面上移動讀寫頭至指定磁軌尋找相應目標數據所用的時間。我們在描述硬碟讀取數據能力時,目前主要以毫秒為計算單位,而硬碟讀取數據一次大多在6~14ms之間。當硬碟的單碟容量增大時,磁頭的尋道動作和移動距離會相應減少,這樣也就導致硬碟本身的平均尋道時間減少,從而提高了硬碟傳輸數據的速度。
而平均訪問時間(AverageAccessTime),指的就是平均尋道時間與平均潛伏時間的總和。平均訪問時間基本上也就能夠代表硬碟找到某一數據所用的時間。平均訪問時間越短越好,一般情況下應該控制在11~18ms之間,建議用戶選擇那些平均訪問時間在15ms以下的硬碟。
所謂平均潛伏時間(AverageLatencyTime),其准確的概念定位就是指相應磁軌旋轉到磁頭下方的時間,一般情況下在2~6ms之間。
6.硬碟的外部傳輸率和內部傳輸率
所謂硬碟的外部數據傳輸率(ExternalTransferRate)就是指電腦通過介面將數據交給硬碟的傳輸速度,而內部數據傳輸率(InternalTransferRate)就是指硬碟將這些數據記錄在自身碟片上的速度,也稱最大或最小持續傳輸率(SustainedTransferRate)。從實際應用方面分析,硬碟的外部數據傳輸率比其內部傳輸率速度要快很多,在它們之間有一塊緩沖區可以緩解二者的速度差距。而從硬碟緩沖區讀取數據的速度又稱之為突發數據傳輸率(BurstdataTransferRate)。
普通的EIDE硬碟理論上的傳輸速率,都已達到了17.5MB/s左右,而採用UltraDMA/33、UltraDMA/66技術後,傳輸率瞬間速度便可以達到33.3MB/s和66MB/s,至於UltraDMA/100和UltraDMA/160,也是指在這個速度上的提升。
7.硬碟的緩沖區
所謂硬碟的緩沖區(硬體緩沖)就是指硬碟本身的高速緩存(Cache),它能夠大幅度地提高硬碟整體性能。高速緩存其實就是指硬碟控制器上的一塊存取速度極快的DRAM內存,分為寫通式和回寫式。所謂寫通式,就是指在讀硬碟時系統先檢查請求,尋找所要求的數據是否在高速緩存中。如果在則稱為被命中,緩存就會發送出相應的數據,磁頭也就不必再向磁碟訪問數據,從而大幅度改善硬碟的性能。
所謂回寫式,指的是在內存中保留寫數據,當硬碟空閑時再次寫入。從這一點上而言,回寫式具有高於寫通式的系統性能。較早期的硬碟大多帶有128KB、256KB、512KB等高速緩存,目前的高檔硬碟高速緩存大多已經達到1MB、2MB甚至更高,在高速緩存的取材上也採用了速度比DRAM更快的同步內存SDRAM,確保硬碟性能更為卓越。
硬碟技術
硬碟所採用的技術,目前主要包括3個方面,一是磁頭技術,二是防震技術,三是數據保護技術。隨著各大製造廠商的技術競爭,目前這3個方面的技術要點也逐漸走向融合。
1.磁頭技術
(1)磁阻磁頭技術(Magneto-ResistiveHead)
磁阻磁頭技術是一種比較傳統的硬碟磁頭技術,是完全基於磁電阻效應工作的,其核心就是一片金屬材料,其電阻隨磁場的變化而變化。應用這種磁阻磁頭技術的原理就是:通過磁阻元件連著的一個十分敏感的放大器可以測出微小的電阻變化。所以越先進的MR技術可以提高記錄密度來記錄數據,增加單碟片容量即硬碟的最高容量,進而提高數據傳輸率。
(2)巨型磁阻磁頭(GMR)
這是MR磁阻磁頭技術的換代技術,目前絕大多數的硬碟產品都應用了這種技術。採用了巨型磁阻磁頭技術的硬碟,其讀、寫工作是分別由不同的磁頭來完成的,這種變化從而可以有效地提高硬碟的工作效率,並使增大磁軌密度成為可能。
(3)OAW(光學輔助溫式技術)
OAW是美國希捷公司新研製技術代號,很可能是未來磁頭技術的發展方向。應用這種OAW技術,未來的硬碟可以在1英寸面積內寫入105000以上的磁軌,單碟容量更是有望突破36GB。
2.防震技術
(1)SPS防震保護系統
這是昆騰公司在其火球7代(EX)系列之後普遍採用的硬碟防震動保護系統。其設計思路就是分散外來沖擊能量,盡量避免硬碟磁頭和碟片之間的意外撞擊,使硬碟能夠承受1000G以上的意外沖擊力。
(2)ShockBlock防震保護系統
雖然這是Maxtor公司的專利技術,但其設計思路與防護風格與昆騰公司的SPS技術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也是為了分散外來的沖擊能量,盡量避免磁頭和碟片相互撞擊,但它能承受的最大沖擊力卻可以達到1500G甚至更高。
3.數據保護技術
(1)S.M.A.R.T技術
S.M.A.R.T技術是目前絕大多數硬碟已經普遍採用的通用安全技術,而應用S.M.A.R.T技術,用戶們能夠預先測量出某些硬碟的特性。舉個例子,如監測硬碟磁頭的飛行高度。因為一旦磁頭開始出現飛得太高或太低的情況,硬碟在運行中就極有可能報錯,S.M.A.R.T技術就是一種對硬碟故障預先發出報警的廉價數據保護。
當然,利用S.M.A.R.T技術可預測的硬碟故障一般是硬碟性能惡化的結果,其中約60%為機械性質的,40%左右則是對軟性故障的有效預測。應用S.M.A.R.T技術可以有效地防止並減少硬碟數據丟失,而預先報警系統更能夠讓電腦用戶及時掌握自己硬碟的性能和實際使用狀況。
(2)數據衛士
西部數據(WD)公司的數據衛士能夠在硬碟工作的空餘時間里,每8個小時便自動執行硬碟掃描、檢測、修復碟片的各扇區等步驟。以上操作完全是自動運行,無需用戶干預與控制,特別是對初級用戶與不懂硬碟維護的用戶十分適用。
(3)DPS(數據保護系統)
昆騰公司在推出火球7代硬碟以後,從8代開始的所有硬碟中,都內建了所謂的DPS(數據保護系統)系統模式。DPS系統模式的工作原理是在其硬碟的前300MB內,存放操作系統等重要信息,DPS可在系統出現問題後的90s內自動檢測恢復系統數據,如果不行,則啟用隨硬碟附送的DPS軟盤,進入程序後DPS系統模式會自動分析造成故障的原因,盡量保證用戶硬碟上的數據不受損失。
(4)MaxSafe技術
MaxSafe技術是邁拓公司在其金鑽2代以後普遍採用的技術。MaxSafe技術的核心就是將附加的ECC校驗位保存在硬碟上,使硬碟在讀寫過程中,每一步都要經過嚴格的校驗,以此來保證硬碟數據的完整性。
4.其他綜合技術方面
(1)PRML(,硬碟最大相似性技術)讀取技術利用PRML讀取技術可以使單位硬碟碟片存儲更大量的信息。在增加硬碟容量的同時,還可以有效地提高硬碟數據的讀取和傳輸率。
(2)UltraDSP(超級數字信號處理器)技術及介面技術
應用UltraDSP進行數學運算,其速度較一般CPU快10~50倍。採用UltraDSP技術,單個的DSP晶元可以同時提供處理器及驅動介面的雙重功能,以減少其他電子元件的使用,可大幅度地提高硬碟的速度和可靠性。
介面技術可以極大地提高硬碟的最大外部傳輸率,最大的益處在於,可以把數據從硬碟直接傳輸到主內存而不佔用更多的CPU資源,提高系統性能。Maxtor公司2000年最新的鑽石9代和金鑽4代都採用了雙DSP晶元技術,將硬碟的系統性能提升到極致。
(3)3DDefenseSystem(3D保護系統)
3DDefenseSystem是美國希捷公司獨有的一種硬碟保護技術。3DDefenseSystem中主要包括了DriveDefense(磁碟保護)、DataDefense(數據保護)及DiagnosticDefense(診斷保護)等3個方面的內容。
DriveDefense(磁碟保護)。這裡面又包括:G-Force保護,可幫助希捷硬碟承受業界內最高的非工作狀態下的震動,即在2ms內震動力即使達到350G,也不會使硬碟損壞;SeaShield保護,提供ESD及安全處理,特別是對PCBA(PrintedCircuitBoardAssembly,印刷電路集成板);SeaShell保護,這是一種可以替換原有ESD(Elestro-StaticDischarge)的硬碟工具包,通過這一保護系統可為硬碟提供更多的保護。
DataDefense(數據保護)。這裡面又包括了希捷獨創的Multidrive系統(SAMS)。所謂SAMS就是通過減小硬碟的旋轉振動來最大程度地減少對硬碟的損壞;ECC(ErrorCorrectionCode,錯誤檢正代碼),即為高性能硬碟提供on-the-fly檢正,還有就是對數據恢復提供最大限度Firmware(固件)檢正,因此可以正確完整地進行讀、恢復數據;SafeSaring,當硬碟斷電及重新來電後,利用SafeSaring技術可以確保硬碟磁頭回到同樣的扇區,保證數據不丟失;End-to-EndPathProtection,確保數據在主機與磁碟之間傳輸的完整性。
DiagnosticDefense(診斷保護)。這裡面也包括了SeaTools——診斷工具軟體,可以幫助用戶診斷系統是否存在問題,以及診斷錯誤是否由其他硬體及軟體產生。另外,SeaTools還可以在ATA及SCSI產品中工作,可以應用於所有老舊的希捷硬碟;增強型的S.M.A.R.T功能,可以在硬碟發生錯誤與問題之前作為預測並向用戶發出警告;Web-BasedTools(基於Web的工具),允許用戶標識及解決一些非硬碟相關錯誤,如病毒等,也可以檢正文件系統,解決硬體沖突以避免不必要的硬碟返修;DLD(DriveLoggingDiagnostics)——捕獲不可恢復性數據錯誤,實質上就是交互性的診斷工作。
硬碟的工作模式
從主板的支持度來看,目前硬碟的工作模式主要有3種:NORMAL、LBA和LARGE模式。
NORMAL即我們平時講的普通模式,也是最早的IDE方式。在此方式下對硬碟訪問時,BIOS和IDE控制器對參數不作任何轉換。該模式支持的最大柱面數為1024,最大磁頭數為16,最大扇區數為63,每扇區位元組數為512KB。因此支持最大硬碟容量為:512KB×63×16×1024=528MB。在此模式下即使硬碟的實際物理容量很大,但可訪問的硬碟空間也只能是528MB。
LBA(LogicalBlockAddressing)即邏輯塊定址模式。應用這種模式所管理的硬碟空間突破了528MB的瓶頸,可達8.4GB。在LBA模式下,設置的柱面、磁頭、扇區等參數並不是實際硬碟的物理參數。在訪問硬碟時,由IDE控制器把由柱面、磁頭、扇區等參數確定的邏輯地址轉換為實際硬碟的物理地址。在LBA模式下,可設置的最大磁頭數為255,其餘參數與普通模式相同。
由此可計算出可訪問的硬碟容量為:512KB×63×255×1024=8.4GB。LARGE又稱為大硬碟管理模式。當硬碟的柱面超過1024而又不為LBA支持時可採用此種模式。LARGE模式採取的方法是把柱面數除以2,把磁頭數乘以2,其結果總容量不變。例如,在NORMAL模式下柱面數為1220,磁頭數為16,進入LARGE模式則柱面數為610,磁頭數為32。這樣在DOS中顯示的柱面數小於1024,即可正常工作。